1、ICS 65.020.20 B 38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15782018 猪苓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2018 - 04 - 17 发布 2018 - 07 - 17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5782018 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栾川县林业局、河南投资集 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齐瑞、刘艳萍、杨淑红、赵辉、曾辉、邓大军、万建东。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安静、黄义林、凌晓明、胡心伟、史有庄、黄丽、张晓亮、王
2、耀铭。 DB41/T 15782018 2 猪苓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 林下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栽培场地选择、种苓 选择、蜜环菌种选购、菌材和菌枝准备、林下栽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与加工等。 本标准适用于猪苓林下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3、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猪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各项指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年版)猪苓 项下的有关规定 3.2 蜜环菌 蜜环菌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Quel.为担子菌亚门白蘑科真菌,由子实体和菌丝体两部分 组成,子实体由菌盖、菌肉、菌褶、菌柄和菌环组成,菌丝体以菌丝和菌索形态存在。其菌丝体侵入并 布满菌材,菌索侵入猪苓皮层的消化层中为猪苓生长提供营养,是猪苓的共生菌。 3.3 白苓 猪苓母苓在条件适宜时菌丝开始萌发,菌丝突
4、破菌核表皮,不断增多形成菌球,进而长成白苓,白 苓在适宜的温度下会迅速长大,并产生许多新分枝。如果条件适宜,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母苓上 随时可以长出新生白苓。 3.4 灰苓 秋季地温逐渐降低,白苓生长速度渐慢,表皮颜色加深,在越冬后颜色变成黄色或灰黄色,即为灰 苓。 DB41/T 15782018 3 3.5 黑苓 灰苓在第二年经过季节变换,颜色变成褐色,再经过一个冬季完全变成黑色,即为黑苓。 3.7 商品苓 猪苓的菌核根据它的成熟度及生长年限,分为黑苓、灰苓、白苓 3 种,前 2 种均作为商品苓。 4 栽培场地选择 选择海拔800 m2000 m,郁闭度在0.40.7,坡度35以下的地势
5、高、易排水的落叶阔叶林,土 壤疏松、富含腐殖质土进行林下栽培。 5 种苓选择 种苓应选择新鲜、个头中等偏小、菌核生长健壮饱满,外皮完整,无伤痕,无杂色菌斑,颜色黑亮, 有一定弹性,断面白色,质地均匀,表面有灰色瘤状突起的灰苓或黑苓。 用纯菌种栽培时,挑选菌丝长满袋或瓶,生长质密健壮,达到成熟并有幼苓长出的菌种,表面的小 菌核挖去不用。 6 蜜环菌种的选择 应选择外观新鲜湿润,生活力强,菌丝色白一致,夜晚可以看到荧光的优质菌种。 7 菌材、菌枝的准备 7.1 菌材、菌枝的选择 菌材选用直径8 cm15 cm 的阔叶树,树种以青冈、栓皮栎、槲树、茅 栗、桦木、杏木等为佳,其 次为杨木、苹果木、刺槐
6、等,截成30 cm40 cm长的木段,木段表面用刀劈成鱼鳞状、深入木质部。菌 枝选用粗细均匀的树枝或树干,截成25 cm30 cm。比较粗的树枝表面也劈成鱼鳞状、深入木质部。 7.2 菌材、菌枝的培育 挖深30 cm50 cm的坑,一般一坑培育50100根。坑底铺一层3 cm5 cm厚的湿润树叶,叶上放 一层长3 cm5 cm、粗2 cm的青冈、桦树等硬杂木枝段,厚度约3 cm5 cm。用细沙土填充空隙,枝段 上面放置截好的菌材和菌枝一层,间距约5 cm10 cm,用蜜环菌菌种填充空隙。同样方法摆放第二层, 上面再覆厚度3 cm5 cm枝段,最上面覆盖湿润 树叶5 cm,最后再覆盖10 cm沙
7、壤土呈屋脊状,四周做 好排水沟。 8 林下栽培管理 8.1 栽培时间 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 DB41/T 15782018 4 8.2 栽培床的准备 山区坡度栽培时,选择顺坡势横行开沟;平地栽培时,要起垅,在栽培地四周开挖排水沟。挖深20 cm30 cm、宽约l m的栽培床,长度随地势设定。将栽培床底部土壤挖松约20 cm,并铺上一层5 cm 10 cm厚的树叶,为蜜环菌生长提供优良的环境和足够的养料。 林间种植时挖长70 cm、宽60 cm、深20 cm30 cm的坑,在林间须根处栽培。也可开挖长沟槽栽培, 根据地形而定。坑底挖松并整平。 8.3 播种 8.3.1 蜜环菌菌种栽培法 每
8、窝用段木5根,树枝2 kg,蜜环菌种1瓶,苓种350 g500 g。先在坑中按间距4 cm5 cm放5根 段木,棒间空隙处回填半沟砂土,在段木两边均匀放入猪苓种,将1瓶蜜环菌种放入猪苓种两边,然后 在每个棒沟空隙处放56节树枝,用沙土盖严段木,再放一层1 kg1.5 kg湿树枝,树枝不重叠;最后 覆土10 cm15 cm,整成龟背形,上覆枯枝落叶保温保墒。 8.3.2 菌材伴栽法 依高山阳、低山阴选址,高寒浅坑,深 15 cm20 cm,低山深坑,深 30 cm,宽 50 cm60 cm, 长依地形而定。在林间须根处栽培,可开挖长沟栽培,坑底挖松整平并撒人防治白蚁粉,填腐殖质土 3 cm5 c
9、m,菌材和段木以 4 cm5 cm 间距平行摆放,将苓种的小头朝上排放在菌材的菌索上和两端的 断面附近,填细土并压实,1 根菌材放 45 块苓种为宜。2 根菌材两边约放入 350 g500 g 苓种,新 段木处不放种苓。棒的空隙处覆细土填满压实,然后放人 1 kg1.5 kg 树枝,树枝必须单个平放,不 能重叠,最后覆土 10 cm15 cm,盖成龟背形,也可呈“井”字形,栽培 2 层。 8.4 播后管理 8.4.1 温度管理 猪苓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干旱高温对其影响很大,应及时补水或增加覆盖物。 一般地温9.5 时 新苓开始萌发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8 25 。夏季 应遮阳降温,适量浇水;
10、冬季栽培窝覆盖树叶、 秸秆或厚土保温。 浇灌用水的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 8.4.2 水分管理 猪苓生长喜于湿润环境,土壤含水量在30%50%左右菌核萌发率迅速提高,生成新苓(白苓)迅速, 土壤含水量在50%60%适于猪苓生长,土壤水分若低30%,干旱伴随高温,猪苓即停止生长。猪苓怕积 水浸泡,排水不畅,湿度过大,会引起猪苓腐烂。栽后如果雨水过多,要及时挖沟排水。在暴雨后及时 检查坑面,补土覆盖,防止露棒。 8.4.3 光线管理 夏季遮阴降温对猪苓的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栽培地必须要有一定的遮荫度,林木覆盖 度以50%70%为好。在低海拔地区,夏季地温高,注意遮荫。在高海
11、拔地区,因气温和地温过凉,特别 是光照不足时,要及时砍掉过密的树枝,增加光照度,提高地温;同时,要及时清除坑面杂草。 9 病虫害综合防治 DB41/T 15782018 5 猪苓较容易感染杂菌,菌材或菌枝感染杂菌后可抑制猪苓菌核蜜环菌的生长,轻度感染杂菌需及时 刮除并暴晒 1 d2 d,感染严重的应立即挑出 烧毁以防感染其他菌材或菌枝,覆盖在栽培床顶部的树 枝、树叶、杂草等宜喷施石灰水或直接撒石灰。 猪苓的主要虫害是白蚁、蛴螬、鼢鼠等,咬食菌材、蜜环菌和幼嫩的猪苓菌核造成减产。白蚁、蛴 螬等虫害可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安装防虫网;也可在栽培床表面,喷洒浓度 70%的乙 醇;白蚁可用
12、白蚁粉拌土诱杀。 收获猪苓时须更换有杂菌的菌材、菌枝,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5 h 以上;栽种猪苓每一生长周期 结束收获后,更换一次穴位;栽培地宜为远离人口聚集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可设置隔离设施, 以免遭到人畜破坏。 农药选择与操作应符合 GB/T 8321 与 NY/T 1276 的规定。 10 采收与加工 10.1 采收时间 采挖一年可春、秋两季进行,一般 10 月底至翌年 4 月初。 人工栽培猪苓,一般 35 年收获,如果蜜环菌菌材质地较硬,或段木较粗,可只收老苓、黑苓及 灰苓,留下白苓使其继续生长,若段木已充分腐烂,则应全部挖出。 10.2 采后处理 收获后的猪苓,按大小、色泽和是否完好进行分级。个体完好的,干燥至水分不得过 13.0%,便可 作为商品出售或保存。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