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994-2013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490114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 GDW 1994-2013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Q GDW 1994-2013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Q GDW 1994-2013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Q GDW 1994-2013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Q GDW 1994-2013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Q / GDW ICS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1994 2013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 Guide for modeling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2014-05-01 发布 2014-05-01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 / GDW 1994 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2 5 总 则 3 6 潮流计算模型 3 7 短路计算模型 4 7.1 逆变器短路电流输出模型 4 7.2 光伏发电站短路电流输出模型 4 8 机电暂态计算模型4 8.1 机电

2、暂态计算模型结构 4 8.2 逆变器模型 4 8.3 光伏方阵电能输出模型 7 8.4 光伏发电站模型 7 编制说明9 Q / GDW 1994 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用于建立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机电暂态计算用的光伏发电站数学模型,适合 在广泛使用的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程序中应用。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电力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迟永宁、施涛、裴哲义、陈宁、李琰、孙维真、刘纯、朱凌志、马珂、吕宏 水、安宁、倪秋龙、曲立楠、何国庆、钱敏慧、王超、李文峰、汤海雁、韩华玲、

3、韩志勇、罗芳、刘 超、王真、张占奎、苏媛媛、白宏。 本标准首次发布。 Q / GDW 1994 2013 1 发电站建模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适用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机电暂态计算的光伏发电站数学模型的建 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调度管辖范围内的通过 10(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与公共电网连接的光伏 发电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964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Q/GDW 617 光伏

4、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光伏发电站 photovoltaic (PV) power station 利用光伏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一般包含变压器、逆变器 和光伏方阵,以及相关辅助设施等。 3.2 逆变器 inverter 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的设备。 3.3 光伏发电单元 PV generation unit 光伏发电站中,一定数量的光伏组件以串并联的方式连接,通过直流汇流箱和直流配电柜多级汇集, 经光伏逆变器逆变与隔离升压变压器升压成符合电网频率和电压要求的电源。 3.4 并网点 point of int

5、erconnection 对于有升压站的光伏发电站,指升压站高压侧母线或节点。对于无升压站的光伏发电站,指光伏发电 站的输出汇总点。 3.5 最大功率点跟踪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利用控制方法使光伏方阵运行在最大输出功率点。 3.6 故障穿越 fault through 当电力系统事故或扰动引起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电压或频率变化时,在一定的电压、频率变化范围和时 间间隔内,光伏发电站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代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 : 光伏方阵当前工况的太阳辐照度 T : 光伏方阵当前工况的工作温度 Q / GDW 19

6、94 2013 2 T air : 光伏方阵当前工况的环境温度 U m : 光伏方阵标准测试条件下最大功率点电压 I m : 光伏方阵标准测试条件下最大功率点电流 U oc : 光伏方阵标准测试条件下开路电压 I m : 光伏方阵标准测试条件下短路电流 P m : 光伏方阵当前最大功率点功率 U m : 光伏方阵当前最大功率点电压 I m : 光伏方阵当前最大功率点电流 U oc : 光伏方阵当前开路电压 I m : 光伏方阵当前短路电流 I array : 光伏方阵输出电流 I N : 光伏逆变器额定电流 U dc : 逆变器直流侧电压 I dc : 逆变器桥臂输入直流电流 C : 逆变器直

7、流侧并联电容 G U : 逆变器交流侧电压矢量 ac i I : 逆变器输出电流矢量 d : 逆变器输出电流有功分量 i q : 逆变器输出电流无功分量 t x U : 逆变器桥臂输出电压矢量 T : 逆变器桥臂出口处等效电抗 P : 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 Q : 逆变器输出无功功率 U dc ref _ P : 直流电压控制模式下,逆变器外环控制目标,即光伏方阵最大功率点电压 U m ref : 有功功率控制模式下,逆变器外环控制目标,不限发电功率工况下为光伏方阵最大功率 点功率 P m Q ref : 给定逆变器输出无功功率参考值 U d : 同步旋转 dq 坐标下逆变器桥臂输出电压 d 轴

8、分量 U q : 同步旋转 dq 坐标下逆变器桥臂输出电压 q 轴分量 K 0 : 逆变器调制系数,正弦波调制的情况下取 3 22 P md : 同步旋转 dq 坐标下逆变器 d 轴分量调制比 P mq : 同步旋转 dq 坐标下逆变器 q 轴分量调制比 T m d K : 逆变器直流电压(或有功功率)测量时间常数 d : 直流电压(或有功功率)外环控制比例系数 T d : 直流电压(或有功功率)外环控制积分时间常数 T m q K : 逆变器无功功率测量时间常数 q : 无功功率外环控制比例系数 T q : 无功功率外环控制积分时间常数 T mid : 逆变器电流 d 轴分量测量时间常数 K

9、 id : 电流 d 轴分量内环控制比例系数 T id : 电流 d 轴分量内环控制积分时间常数 T miq : 逆变器电流 q 轴分量测量时间常数 K iq : 电流 q 轴分量内环控制比例系数 T iq : 电流 q 轴分量内环控制积分时间常数 5 总则 Q / GDW 1994 2013 3 5.1 光伏发电站由多个光伏发电单元、集电线路、站内升压变以及站内无功补偿装置等组成,如图 1 所 示。光伏发电站的数学模型由光伏发电单元模型以及常规电力设备元件模型构成。 5.2 光伏发电单元模型参数宜通过实测获得,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容量的光伏方阵、逆变器构成的光伏 发电单元应分别建模。 5.3

10、本标准中短路电流为电力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光伏发电站输出的最大电流,主要用于保护、开 关等电气设备的选型与校核。 5.4 本标准中机电暂态模型不考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开关管调制等动态过程。 5.5 光伏发电单元参数标幺化过程中一般选取光伏发电单元额定功率为基准容量,选取标准工况下的光 伏方阵最大功率点工作电压为直流侧基准电压,选取光伏发电单元低压侧额定电压为交流侧基准电压。 图 1 光伏发电站典型结构 6 潮流计算模型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根据光伏发电站无功电压控制策略的不同分为两种节点类型,具体包括: a) PQ 节点:恒功率因数控制模式下,光伏发电站发电功率按给定功率因数输出,在潮流

11、计算中视 为 PQ 节点。 b) PV节点:电压控制模式下,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电压按给定值输出,在潮流计算中视为 PV 节 点。 潮流分析中,光伏发电站的无功约束视其无功调节能力上下限而定,当输出无功功率超出无功上 下限时,自动转为 PQ 节点;有功约束视光照条件和发电计划给定的最大、最小发电功率值而定。 7 短路计算模型 7.1 逆变器短路电流输出模型 考虑电流饱和限制模块的作用,在交流侧短路情况下,逆变器可等效为一个电流源,其最大输出电流 为电流饱和限值 * I 见公式(1) : * N I kI (1) 式中,k 为光伏逆变器电流饱和系数,典型值 1.21.5。 7.2 光伏发电站短路电流

12、输出模型 系统侧短路故障时,不考虑无功补偿装置的作用时,光伏发电站短路电流可按照站内全部逆变器短路 电流叠加的方法计算;无功补偿装置的短路电流贡献由无功补偿装置自身特性决定。 8 机电暂态计算模型 Q / GDW 1994 2013 4 8.1 机电暂态计算模型结构 光伏发电站的机电暂态计算模型由多个光伏发电单元模型以及常规电力设备元件模型构成,如图 2 所 示。 光伏 方阵 模型 逆变 器模 型 G U ac I ref Q & mm UP array I S T dc U , P Q 单元升压变 模型 光伏发电单元模型1 光伏发电单元模型n 变 电 集 电 设 备 模 型 图 2 光伏发电

13、站暂态模型连接关系 光伏发电单元机电暂态模型包含三个部分: a) 逆变器模型:发电接口模型,包括并网控制、保护控制以及部分硬件相关限制; b) 光伏方阵模型:直流电能输出模型,模拟光伏方阵非线性特性; c) 单元升压变模型。 其中,逆变器和光伏方阵模型可由设备生产厂商提供或根据本标准建立。 8.2 逆变器模型 8.2.1 逆变器机电暂态模型连接关系 光伏发电单元机电暂态模型以逆变器为核心,本标准中所涉及的逆变器为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其连 接关系如图 3 所示: dc U dc I t U G U ac I _ ref dc ref Po r U ref Q dc Po rU Q md P mq

14、 P Pj Q T x C 图 3 光伏逆变器机电暂态模型连接关系 8.2.2 逆变器主回路模型 当以电网电压作为参考坐标时,电网电压 d 轴分量 d eU G ,q 轴分量 0 q e 。逆变器输出的瞬时有 功功率 P 见公式(2),无功功率 Q见公式(3),分别表示为: 3 2 d d dc dc P ei IU (2) 3 2 dq Qe i (3) 若考虑光伏逆变器电能变换效率,可相应增加效率转化系数。 考虑到逆变器直流侧并联电容 C,其与直流侧电压反馈量 U dc 之间的关系如图 4 所示。 Q / GDW 1994 2013 5 1 sC dc I array I P dc U 图

15、 4 并联电容C 作用下的直流电压U dc 不考虑逆变器饱和因素影响,同步旋转 dq 坐标下逆变器机网接口模型见公式(4): 0 0 tdq dm d qm q UUj U UKPU UKPU d c d c (4) 则逆变器桥臂输出电压 与交流侧电压 存在关系见公式(5) : t U G U (5) tTa c Uj xIU G 8.2.3 逆变器控制器模型 逆变器控制器模型如图 5 所示。 逆变器控制器模型包含三个模块:稳态运行控制模块、故障穿越及保护控制模块、控制判断模块。 a) 稳态运行控制模块 稳态运行时,逆变器双环控制模式,逆变器外环控制与其控制目标和参考坐标相关,逆变器通过 外环

16、控制输出相应的 i d_ref 、i q_ref 。此时,以直流侧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为控制目标分别对 应的外环控制环节如图 6 所示。 _ ref dc ref Po r U ref Q G U md P mq P G U t dc Po rU Q 图 5 逆变器控制器模型 1 (1 ) d d K sT dc Uo rP _ dc ref ref Uo r P max min _ dr e f i 1 1 mq sT 1 (1 ) q q K sT Q ref Q max min _ qr e f i 图 6 电网电压作为参考坐标下的逆变器外环控制环节 逆变器内环电流控制环节如图 7

17、所示。同步旋转 dq 坐标下,逆变器输出电流的 dq 轴分量 i d 、i q ,分 别与电流内环的电流参考值 i d_ref 、 i q_ref 进行比较, 并通过相应的 PI 调节器控制输出对应的调制比 P md 、 P mq , 最终实现对 i d 、i q 的无静差控制。 Q / GDW 1994 2013 6 1 1 mid sT 1 (1 ) id id K sT d i _ dr e f i max min md P 1 1 miq sT 1 (1 ) iq iq K sT q i _ qr e f i max min mq P 图 7 逆变器内环电流控制环节 b) 故障穿越及保

18、护控制模块 逆变器故障穿越控制主要包括故障穿越过程中的逆变器输出的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控制。其中有 功电流控制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 1) 闭锁外环控制,直接给定内环有功电流目标值 id_ref; 2) 保留外环控制,但设置内环有功电流目标值上限 I dmax 。 无功电流控制中内环无功电流目标值 i q_ref 的给定应满足 GB/T 19964 中对光伏发电站低电压穿越过程 中动态无功支撑能力的要求,同时应保证满足公式(6)的关系: (6) 22 2 max dq iiI 式中, 为逆变器暂态过程中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 max I 逆变器保护模块的变量和参数通常包括:控制节点电压等级、电

19、压、电流、频率限值、耐受时间、保 护动作时间等,具体可根据逆变器整定值作为参考值。 8.3 光伏方阵电能输出模型 根据标准测试条件下的测试参数,推导出任意辐照强度 S 和工作温度 T 下的光伏方阵 IV 特性见公式 (7) : (1 ) ln( ) (1 ) (1 ) ln( ) (1 ) () 11 ln( ) OC OC m ref ref SC SC ref OC OC mm ref mm U UU SC m SC OC TTT SSS S II a T S UUeb Sc T S II a T S UUeb S c T II I U (1 ( 1) dc U array SC IIe

20、(7) 其中,S ref 、T ref 分别为标准测试条件下的辐照强度与工作温度, , ;a、b、c 分别为计算常数,光伏方阵由硅材料构成时典型值分别为0.0025、0.0005、0.00288。 1000 2 ref SW / m 25 ref T 工作温度T与环境温度T air 、辐照强度S的关系如公式(8)所示: air TT KS (8) 式中,K为系数,光伏方阵由硅材料构成时典型值取0.03。其他材料的系数根据实际数据确定。 Q / GDW 1994 2013 7 8.4 光伏发电站模型 在光伏发电站并网分析中可采用包含所有光伏发电单元模型、常规电力设备模型,及厂站级控制模型 的光伏

21、发电站详细模型。关注光伏发电站外特性的时候,考虑最严重情况,可采取光伏发电单元倍乘或单 机的等值方法建立光伏发电站等值模型。 Q / GDW 1994 2013 8 Q / GDW 1994 2013 9 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 编 制 说 明 Q / GDW 1994 2013 10 目 次 一、编制背景 11 二、编制主要原则 11 三、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11 四、主要工作过程 11 五、标准结构和内容 11 六、条文说明 12 Q / GDW 1994 2013 11 一、编制背景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势在必行,而太阳能为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是发展低碳 经济不可缺少的重

22、要手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成为解决能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光伏发电站并网技术体系的基础,光伏发电站的建模直接影响到光伏发电站规划设计、调度运行 等各个环节。为规范光伏发电站的建模, 关于下达 2012 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 知 (国家电网科201266 号)中下达光伏发电系统建模导则企业标准计划,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浙江省电力公司开展了此标准的编制工作。根据光伏相关标准对光伏发电站及光伏发电系统的新解释,针 对标准的应用范围,经过标准送审稿评审会专家提议,将企业标准改名为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 。 准确、有效的光伏发电站并网分析模型是研究并网光伏发

23、电控制、保护、能量管理以及与电网交互机 理的前提条件,是光伏发电并网技术研究的基础。 目前暂无相应国家、企业或行业标准规定用于电力系统计算分析的光伏发电站建模方法,指导光伏发 电站建模。 本标准主要用于建立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机电暂态计算用的光伏发电站数学模型,在 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中应用,主要建模对象为接入电力系统较高电压等级的光伏发电站。根据光伏相关标准 对光伏发电站及光伏发电系统的新解释,光伏发电站指通过 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以及通过 10kV 电压等级与公共电网连接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系统指通过 380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 以及通过 10(6) kV电

24、压等级接入用户侧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光伏发电系统。根据本标准的实际应用对象,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 。 二、编制主要原则 标准编制的主要原则是遵守现有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等,兼顾电网运行和太阳能发展的要求。 三、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了 GB/T 19964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和 Q/GDW 617光伏发 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等相关标准。 目前国家、企业或行业标准暂无相关光伏发电站建模方法的内容。 四、主要工作过程 2012年 8月 23 日,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组织系统内部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对建模导则的第 一次讨论会; 2012年 11

25、月 16 日,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标准 送审稿的审查会,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后形成标准报批稿,报主管部分批准。 五、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 DL/T 6002001 电 力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的编写要求进行标准编制。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b) 目次 c) 前言 d) 标准正文,共设 8 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和缩略语;总则;潮流 计算模型;短路计算模型;机电暂态计算模型。 六、条文说明 本标准内容的主要条款分析和说明如下: 1 术

26、语 本标准给出了光伏发电站建模导则的相关术语。 Q / GDW 1994 2013 12 2 条文说明 3 术语和定义 在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光伏发电单元、故障穿越的定义,与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相 统一。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本标准给出了光伏发电站建模的相关符号。 5 总则 5.1 光伏发电站由多个光伏发电单元、集电线路、站内升压变以及站内无功补偿装置等组成。相应地, 光伏发电站的数学模型由光伏发电单元模型以及常规电力设备元件模型构成。考虑到常规元件模型的成熟 度,本标准中具体的建模对象定为光伏方阵以及逆变器等设备元件组成的光伏发电单元子系统,而对常规 设备元件模型不作讨论。 5.

27、2 组成光伏发电站的各发电单元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光伏阵列和逆变器。因此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容 量的光伏方阵、逆变器构成的光伏发电单元应分别建模,在此基础上建立光伏发电站的详细模型。为保证 到模型验证和参数测试的可信度,光伏发电单元模型参数宜通过实测获得。 5.3 本标准中光伏发电站短路电流计算模型为电力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光伏发电站输出的最大电 流, 主要用于保护、 开关等电气设备的选型与校核。 对于光伏发电站在对称/不对称故障下的电气量的计算, 则需要另行建模具体分析。 5.4 考虑到机电暂态模型的仿真尺度,光伏发电站机电暂态模型中忽略逆变器 MPPT 动作、开关管调制 等快速动态过程。 5

28、.5 考虑到电力系统计算一般采用标幺值的特点,对光伏发电单元模型参数的标幺化原则作出规定:光 伏发电单元参数标幺化过程中一般选取光伏发电单元额定功率为基准容量,选取标准工况下的光伏方阵最 大功率点工作电压为直流侧基准电压,选取光伏发电单元低压侧额定电压为交流侧基准电压。 6 潮流计算模型 根据光伏发电站的类型和电网调度的要求,光伏发电站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稳态运行 时,根据光伏发电站的运行控制策略通常两种:一是光伏发电站出力按给定功率因素输出,在潮流计算中 视为 PQ 节点;二是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电压按调度给定值输出,在潮流计算中视为 PV 节点。因此,根据 上述两种稳态条件下光伏发

29、电站的运行控制策略,将其在潮流计算中定义为两种节点类型。同时考虑到光 伏发电站实际的出力约束条件,潮流分析中,光伏发电站的无功约束视其无功调节能力上下限而定,当无 功出力值超出无功上下限时,自动转为 PQ 节点;有功约束视光照条件和发电计划给定的最大、最小出力 值而定。 7 短路计算模型 7.1 考虑逆变器中电流饱和限制模块的作用,光伏发电单元在故障情况下的短路电流输出特性可以等效 为一个电流源。同时,逆变器控制器的响应速度很快,在电网发生扰动后在 1/41/2 周波内能够达到短路 电流稳态值,逆变器满出力时短路电流稳态值一般保持在 1.21.5 倍额定电流;在系统达到稳态(电压扰 动量消失)

30、时,输出短路电流等于电流饱和回路设定值。 7.2 系统侧短路故障时,不考虑无功补偿装置的作用时,光伏发电站短路电流可按照站内全部逆变器短 路电流叠加的方法计算;若光伏发电站包含无功补偿装置,则无功补偿装置的短路电流贡献由无功补偿装 置自身特性决定。 8 机电暂态计算模型 光伏发电站的机电暂态计算模型由多个光伏发电单元模型以及常规电力设备元件模型构成,其中,光Q / GDW 1994 2013 13 伏发电单元机电暂态模型包含三个部分: a) 逆变器模型:发电接口模型,包括并网控制、保护控制以及部分硬件相关限制; b) 光伏方阵模型:直流电能输出模型,模拟光伏方阵非线性特性; c) 箱变模型。

31、各设备厂商的逆变器、光伏方阵的模型和参数存在差异,逆变器和光伏方阵模型可由设备生产厂商提 供,连接关系宜参考本标准;也可根据本标准建立。 8.1 逆变器模型 光伏发电单元机电暂态模型以逆变器为核心,光伏发电单元的暂态性能及保护控制均包含在逆变器 中。 光伏逆变器存在单级式、多级式等拓扑结构,但无论何种拓扑结构的光伏逆变器,网侧的 DC-AC 变 换单元都是其核心。同时对于两级变换的逆变器,其前级 DC-DC 变换器主要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它与 后级 DC-AC 变换器之间设置的直流滤波电容,即能缓冲前、后级能量的变化,也能实现前后级控制上的 解耦。因此本标准涉及到的逆变器为典型三相并网逆变器结

32、构。 8.1.1 逆变器主回路模型 分别从逆变器主回路的直流滤波、直交流变换和交流滤波三个部分建立模型。 根据功率守恒原则计算直交流变换的直流侧输入电流,该电流与光伏方阵输出电流之差即为直流滤波 电容电流,进而可建立直流滤波电容模型。 直交流变换模型不考虑逆变器饱和因素影响的逆变器电压变换的稳态模型。以同步旋转 dq 坐标下的 调制比 P md ,P mq (或逆变器桥臂输出电压 U d 、U q 及延时环节)代替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以及逆变器开关驱动过程。 采用矢量形式建立交流滤波模型。 8.1.2 逆变器控制器模型 逆变器控制器模型包含三个模块,包括稳态运行控制模块、故障

33、穿越及保护控制模块、控制判断模块。 稳态运行时,逆变器双环控制模式。逆变器外环控制与其控制目标和参考坐标相关,同步旋转 dq 坐 标下,当以电网电压作为参考坐标时,电网电压 d 轴分量 d eU G ,q 轴分量 0 q e 。此时逆变器输出有功 功率 P 与 d轴分量对应;无功功率 Q与 q 轴分量对应。外环控制的作用将不同的控制目标转换成对应的内 环控制参考值。逆变器内环电流控制通过比较逆变器输出电流的 dq 轴分量 i d 、i q ,分别与电流内环的电流 参考值 i d_ref 、 i q_ref ,并通过相应的 PI 调节器控制输出对应的调制比 P md 、 P mq (或逆变器桥臂

34、输出电压 U d 、 U q 及延时环节) ,实现内环电流控制目标 i d_ref 、i q_ref 。调节器算法不局限于 PI 调节。 逆变器故障穿越过程,主要包括故障穿越过程中的逆变器输出的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控制。对于有功 电流控制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一是闭锁外环控制,直接给定内环有功电流目标值;二是保留外环 控制,但设置内环有功电流目标值上限。逆变器控制策略中,首先判断逆变器是否进入故障穿越控制方式, 后根据要求给出无功电流给定值,低电压穿越控制模型根据具体的逆变器控制策略而定。无功电流控制应 考虑对光伏发电站低电压穿越过程中动态无功支撑能力的要求,同时保证有功、无功总的输出电流不

35、超过 逆变器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故障穿越控制的持续时间视仿真目的和相关技术规定要求而定。 逆变器保护模块的变量和参数通常包括:控制节点电压等级、电压、电流、频率限值、耐受时间、保 护动作时间等,具体可根据逆变器整定值作为参考值。 8.2 光伏方阵电能输出模型 光伏方阵由光伏电池串并联组成,参数为对应整个光伏方阵 P-V 和 I-V 特性的集中参数。由光伏电池 的 IV 特性可知,根据当前辐照度 S和环境温度可唯一确定光伏电池 IV 特性的相关参数。因此利用标准测 试条件下的光伏电池 IV 特性和任意条件下光伏电池 IV 特性的工程计算模型,可建立任意辐照度 S 和环境 温度 T 下的光伏方阵电能输出模型。标准所给出的光伏方阵模型计算系数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硅材料光 伏电池的典型值。 8.3 光伏发电站模型 在光伏发电站并网分析中可采用包含所有光伏发电单元模型、常规电力设备模型,及厂站级控制模型 的光伏发电站详细模型。关注光伏发电站外特性的时候,考虑最严重情况,可采取光伏发电单元倍乘或单 机的等值方法建立光伏发电站等值模型。 Q / GDW 1994 2013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