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30 B 43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402014 南江黄羊种羊生产技术规范 2014 - 09 - 19 发布 2014 - 10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40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引种 . . 1 4 种羊选育 . . 2 5 种羊的繁殖 . . 3 6 饲养管理 . . 4 7 日常管理 . . 4 8 生产档案 . . 5 9 防疫 . . 5 10 治疗 . . 5 11 消毒 . . 5 DB51/T 18402014
2、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南江县畜牧食品局、南江黄羊科研所、四川省北牧南江 黄羊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员:范景胜、熊朝瑞、陈瑜、俄木曲者、张国俊、陈天宝。 DB51/T 18402014 1 南江黄羊种羊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南江黄羊种羊生产的引种、选育、繁殖、饲养管理、消毒、疫病防控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南江黄羊的种羊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3、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 809 南江黄羊 NY 5148 无公害食品 肉羊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149 无公害食品 肉羊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T 1249 南江黄羊饲养技术规程 NY/T 1250 南江黄羊繁育技术规程 NY/T 1236 绵、山羊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 3 引种 引进种羊要严格执行畜牧法的规定。种羊应来自具有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的种羊场。禁止 从疫区引进种羊。 3.1 引种注意事项 3.1.1 体型外貌 引进种羊的毛色、体型等外貌特征要符合NY 809
4、的要求。要特别注意观察母羊、公羊生殖器官是否 正常。 3.1.2 系谱档案健全 种羊系谱档案健全,血缘关系清楚。 3.1.3 运输前检疫 种羊调运前15 d 30 d,调出单位应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检疫合格取得动物检疫 合格证明后才可调运。 3.1.4 运输时检疫 3.1.4.1 种羊装运时,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派人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DB51/T 18402014 2 3.1.4.2 运输种羊的车辆以及饲养用具等必须在装羊前进行清扫、洗刷和消毒。 3.1.5 种羊运输 3.1.5.1 种羊运输前 6 h 不能进食 3.1.5.2 装羊前,在车厢底垫上 3 cm 左右厚的锯末或
5、稻草节,防止种羊蹄部受损。 3.1.5.3 运输时间 6 h 以上的,中途宜喂给种羊适量的青饲料和含食盐 0.5%的清洁水。夏季要采取防 暑降温措施,冬季采取保暖措施。 3.1.5.4 运输途中,不准在疫区车站装填草料、饮水和有关物资。 3.1.5.5 运输途中,押运员应经常观察种羊的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处理,发现传染性疾病及时与 当地畜禽检疫部门联系,按有关规定处理。 3.1.6 种羊隔离观察 3.1.6.1 引进种羊要在隔离场(区)观察不少于 30 d。 3.1.6.2 在隔离观察期间,需按照 GB 16567 规定进行检疫,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转入 生产群供繁殖、生产使用。
6、 3.2 种羊的管理 种羊引进后1 d 3 d,给种羊饮用口服补液盐,以维持种羊体液的酸碱平衡,减轻应激反应;当天 饲喂少量青干草,次日添加饲料、青草;引进后的5 d 7 d内,饲喂饲料逐渐过渡。 4 种羊选育 按照 “五段鉴定、四段选留 ”进行选择淘汰,即公羊按初生、2月龄(断奶)、6月龄、12月龄、24 月龄等五个年龄段鉴定,以2月龄(断奶)、6月龄、12月龄、24月龄等四个年龄段进行选留。选择鉴定 依据个体品质、系谱来源、后裔测定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4.1 性能测定与记录 4.1.1 测定条件与要求 选留的种羊应有性能测定记录。进入基础群的个体应保持连续、系统的生产记录。 4.1.2
7、外形 参加测定的个体应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缺陷和遗传疾患。 4.1.3 记录与档案 种羊场应做好种羊性能测定和数据记录。建立种羊选育技术档案。 4.1.4 性能测定内容 性能测定按照NY/T 1236有关规定执行。性能测定主要包括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生长性状主要是 指种羊初生、2月龄(断奶)、6月龄、12月龄、24月龄等各年龄段的体重和体尺性状。繁殖性状主要是 指窝产羔数、窝产活羔数、产羔窝重、羔羊断奶成活率等。 4.2 种羊鉴定 DB51/T 18402014 3 4.2.1 鉴定要求和时间 按照NY 809,结合系谱资料、测定成绩进行断奶鉴定、育成羊鉴定。断奶鉴定、育成羊鉴定分别在
8、2月龄和6月龄 12月龄进行。特、一级种公羊在24月龄时进行复查鉴定以确定其终生等级。 4.2.2 后裔测定 对进入基础群的种羊,在24月龄以后进行后裔测定。 4.2.3 选留与淘汰 4.2.3.1 按照 NY 809 要求,结合性能测定和系谱资料选择后备种羊。入选基础群的个体应完全符合本 品种标准,鉴定等级公羊应在一级以上,母羊在应二级以上。 4.2.3.2 基础群的种羊根据后裔测定、 生产成绩、 使用年限等综合考虑, 选择淘汰, 淘汰率不低于 15%。 4.3 种羊登记 4.3.1 登记范围 4.3.1.1 符合品种标准, 综合鉴定等级公羊应在一级以上(包括一级), 母羊应在二级以上 (包
9、括二级) , 健康无病、繁殖力正常、6 月龄以上的母羊和 8 月龄以上公羊。 4.3.1.2 登记工作启动一年后,再登记的种羊应是良种登记种羊的后代。 4.3.2 登记内容 4.3.2.1 良种登记的种羊采用一羊一表,记录其终生生产情况。 4.3.2.2 基本情况:场名、品种、类型、个体编号、出生日期、出生地、综合评定等级、登记时间等 基础情况。 4.3.2.3 系谱档案 应有父、母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系谱记录,并且应有父、母生产性能的完整资料。首 次参加登记的种羊在系谱不全的情况下, 经鉴定符合登记范围的种羊可以建立系谱档案, 逐步进行完善。 4.3.2.4 生产性能 体尺、体重、
10、繁殖性能。 4.3.2.5 个体标识 统一耳标编号。 4.3.2.6 流转情况 登记种羊的转让、出售、死淘等。 5 种羊的繁殖 5.1 配种的基本要求 5.1.1 种公羊 12 月龄以上可参加配种。配种前应进行精液品质检查。 5.1.2 参加配种的个体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DB51/T 18402014 4 5.1.3 在配种前,应查阅系谱,制定选配计划。 5.2 配种 5.2.1 配种方案 制定配种计划,严格执行。 5.2.2 配种方法 配种方法应采用人工授精或人工辅助交配,不得采用自由交配。 5.2.3 配种记录 配种后应严格做好记录,防止谱系混乱。配种记录包括母羊号、母羊年龄、胎次、配种
11、时间、配种 公羊耳号等。 5.3 产羔 5.3.1 接羔准备 产羔前做好产房消毒、人员、器械、药品、记录准备。在寒冷季节应增加取暖设备(如红外灯、暖 箱等)。分娩期临近,应设值班人员昼夜看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3.2 助产与消毒 如遇难产应立即助产。产后马上用碘酒消毒脐带。 5.3.3 产后管理 确定母羊乳头正常,30 min内帮助羔羊吃到初乳。对不能吃到母乳的羔羊,应人工辅助。如需保姆 羊代乳或人工代乳的羔羊,应做好标识记录。 5.3.4 产羔记录 做好产羔时间、羔羊羊号、初生重等产羔记录。羔羊用记号笔与对应母羊进行标记。 6 饲养管理 种羊饲养管理分为种公羊(配种期和非配种期)饲养管
12、理、繁殖母羊(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 饲养管理和羔羊饲养管理,参照NY/T 1249有关规定执行。 7 日常管理 7.1 羊只管理 7.1.1 羊场工作人员应每天定时对羊只进行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1.2 饲养区内禁止饲养其它动物,防止交叉感染。 7.1.3 定时对羊群进行免疫,春秋两季对羊只驱虫、药浴,控制程序符合 NY 5148 要求。 7.1.4 羊只应使用免疫耳标牌编号。 7.2 饲喂管理 DB51/T 18402014 5 7.2.1 定人、定时饲喂羊只。 7.2.2 每天定时打扫羊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使用垫草时,应 3 d 5 d 更换 一次垫草
13、,保持卫生清洁。 8 生产档案 8.1 所有记录应准确、可靠、完整。 8.2 应有种羊引进、配种、产羔、断奶、转群、出售等不同阶段记录。 8.3 应有羊群来源、种羊系谱档案和主要生产性能记录。 8.4 应有饲料、饲草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检验记录。 8.5 应有疫病防治、消毒、治疗记录。 9 防疫 9.1 羊群的防疫应符合 NY 5149 的规定,坚持 “预防为主原则 ”,做好羊只免疫接种。 9.2 发生疫情应立即封锁现场,并尽快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9.3 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病羊或淘汰羊的尸体按 GB 16548 进行无害化处理。 10 治疗 10.1 治疗使用药剂时应符
14、合 NY 5148 的规定。 10.2 对可疑病羊应隔离观察、确诊。有使用价值的病羊应隔离饲养、治疗,治愈后,才能归群。 11 消毒 11.1 消毒前的准备 11.1.1 消毒前应清除圈舍、运动场的污物、粪便、饲料饲草等。 11.1.2 应选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的高效、无毒和腐蚀性低的消毒剂。 11.1.3 准备好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辆、消毒防护器械(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 器等。 11.2 消毒方法 11.2.1 喷雾消毒:用规定的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煤酚等。进行羊 舍消毒、场区道路消毒以及进入场区车辆消毒。 11.2.2 浸液消毒:用
15、规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并进 行消毒。 11.2.3 紫外线消毒:人员应通过消毒室进入场区,消毒室内设有紫外线灯。进入场区时,应紫外线消 毒 5 min。 11.2.4 喷洒消毒:在羊舍周围入口、产房、羊舍隔离通道用火碱溶液进行消毒。 11.2.5 火焰消毒:用喷灯对羊只经常出入的舍门、产房、补料栏、保温箱,每年进行 1 次 2 次消毒。 11.2.6 熏蒸消毒:用甲醛等对饲喂用具及其他器械在封闭室内或容器中进行熏蒸消毒。 11.3 消毒制度 DB51/T 18402014 6 11.3.1 环境消毒 羊舍周围环境每季度用2%火碱消毒。羊场周围及场内污染地、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 毒一次。在羊场、羊舍入口设消毒垫并定期更换消毒液。 11.3.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换场区工作服、工作靴,须进行消毒。消毒室内安装不同方 向的紫外灯或喷雾消毒设置,有效杀菌杀毒。地面定期喷洒2%氢氧化钠溶液或放置浸润氢氧化钠溶解的 棕垫。 11.3.3 羊舍及用具消毒 每批羊只出栏后,应彻底清扫舍内外,采用喷雾和火焰消毒;每周对饲喂工具进行消毒。 _ DB51/T 184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