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8 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497787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308 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5308 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5308 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5308 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5308 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 05 DB5308 普洱市地方标准 普洱茶生态 茶园 ( 类) 建设 及 管理规范 2020 -01-10 发布 2020-02-10 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08/T 55 2020 DB5308/T 55 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 起草单位: 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 本标准协作单位: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 、 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普洱市 植 保植检站、 普洱 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普洱 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普洱茗上品茶业 有

2、限公司、孟连县勐 马茶叶有限 责任 公司、宁洱县 哈尼族彝族自治 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普洱茶协会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艳萍、高应敏、陶仕科、罗亚昆、罗朝光、赵远艳、王兴华、丁建平、黎美 龄、石尚、苏红飞、姜东华、张映辉、彭发元、 郭光祥、汪俊华、钱永春。 DB5308/T 55 2020 1 普洱茶 生态 茶园( 类) 建设及管理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生态茶园(类)的产地环境条件、茶园建设、茶园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鲜 叶采摘和盛装运输、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市普洱茶生态茶园(类)的建设及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

3、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NY/T 225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1054 绿色食 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 NY/T 1245-2019 生态茶园建设规范 DB53/T 527 云南大叶种茶树无性系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22111-2008、 GH/T 1245

4、-2019界定 的以及下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普洱茶 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 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 茶)两各种类型。 GB/T 22111-2008, 定义 4.1 3.2 生态茶 园 以茶树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物种,按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要求,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 理为指导,结合茶树生长规律,因地制宜的在园区合理配置不同物种,配备完善相关设施,科学施肥, 绿色防控,建设而成的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利用的茶园。 GH/T 1245-2019

5、,定义 3.1 3.3 普洱茶生态茶园(类) 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种植适制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茶 树, 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建设和管理,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生态茶园。 DB 5308/T 55-2020 2 4 产地环境 条件 4.1 地理环境 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 电力 充足,水源充沛、洁净,地势平缓或较平缓的,无污染,适合云南大叶 种茶栽培和普洱茶加工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交通干线。 4.2 气候 应符合 GB/T 22111的规定 。 4.3 空气质量 应符合 NY/T 391的 规定。 4.4 水质 灌溉用水应符合 NY/T 391的要求。 4.5

6、 土壤 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通透性良好,土层深度 80cm, 地下水位 1m, 土壤 pH值 4.5 6.0,土壤 环境质量应符合 NY/T 391-2013 中 pH 6.5的旱地土壤环境质量 要求。土壤肥力 宜 符合 NY/T 391-2013 中 级园地要求。 5 茶园建设 5.1 园地规划 根据茶园园地的地形、坡向,合理规划设置道路系统及厂房,建立完善的排蓄灌水利系统、防护林 带。 新建园地时,坡度 25,土层深度 80 cm,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保留自然植被。 5.2 茶树品种选择 选用适制普洱茶及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茶茶树品种。根据需要进行品种搭配,避 免品种单一化。苗

7、木质量应符合 GB 11767-2003中 规定 的 1级、 2级标准。 5.3 开垦和种植 5.3.1 种植沟开挖 坡度 15 的缓坡地沿等高 线 开垦,按行距 150cm 200cm开挖种植沟; 坡度为 15 25 的坡地, 按等高线坡宽 250cm由下至上逐级开 梯,种植梯面宽度 为 150cm 180cm, 开挖时表土回沟。种植沟规 格上宽 为 70cm 80cm,下宽 为 50cm 60cm,深 度为 60cm 70cm。 5.3.2 施底肥 底肥为有机肥和钙镁磷肥,二者与表土混匀后施入沟内,有机肥施用量为(3 00 0 4 500) kg/hm2, 钙镁磷肥施用量为 2 400kg

8、/hm2。 5.3.3 回沟平台 DB5308/T 55 2020 3 将心土摊平、平整台面,保持内低外高。 5.3.4 茶苗 定 植 5.3.4.1 株行距 双行单株:小行距为 30cm 40cm,株距 为 30 35 ;单行单株:株距 为 25 30 。 5.3.4.2 定植时间 宜在雨季( 6月 8月)。 5.3.4.3 定植方法 容器苗定植时除去容器,按容器高度开小沟将苗木放入,覆土压实,培土高度略高于苗木 泥门 2 。 地苗宜随土移栽,定植时舒展根系,扶正茶苗,分层压实,培土高度略高于苗木 泥门 2 。 苗木定植后 及时铺草或地膜覆盖,搭遮荫棚。 5.3.4.4 补苗 定植30 d后

9、 和 次年 5月份 , 检查茶苗成活情况,发现缺苗,及时补植。 5.4 茶园生态建设 5.4.1 基本 要求 保护好茶园的原始生态环境,茶园周边及不适宜种植茶树的陡坡地、石窝地、山顶、山脊、箐沟等 地带养蓄原有植被或植树,园间和道路两侧种植覆荫树。 5.4.2 树种选择 根据气候条件和树木的适应性选择树种,尽量选用与茶树 无 共同病虫害的 、 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植 物 。树种 选择 参 见附录 A。 5.4.3 种植规格 人工造林 带应适当密植,株行距 为 2.0 m 3.0 m。茶园行道树株距 为 5 m 6 m。茶园覆荫树均匀种 植, 密度为 90 株 /hm2 120 株 /hm2。 5

10、.4.4 覆荫树的管理 通过人工修剪,控制高层覆荫树的最低分枝高度 4m,控制中层覆荫树的最低分枝高度 2m,使 各类型覆荫树的分枝自然开张,郁闭度0.30.4为宜。 6 茶园管理 6.1 土壤管理 6.1.1 每 3 年 按 NY/T 1054 对土壤进行监测评价,根据检测结果,按 4.5 的要求进行土壤改良。 6.1.2 间作豆科类绿 肥,培肥土壤,推荐绿肥栽种品种以大叶千斤拔、日本青、绿肥 1 号、紫花扁豆、 豇豆、紫云英、苜蓿、绿豆、肥田萝卜、饭豆、苕子、箭舌豌豆等为主。 6.1.3 采取深翻、浅锄、施 农家肥或有机肥、铺草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 DB 5308/T 55-2020 4

11、6.1.4 采 用石块、泥垡或草皮砌坎保土,防止水土流失。有草源的地方,常年割草铺园。 6.1.5 加培客土。对于土层浅薄,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加培林地表土、塘泥、水库泥等客 土,增厚土层。根据茶园土壤质地,采用粘土掺砂,砂土加泥的办法,改善土壤结构。 6.1.6 酸化土壤改良。 pH 值 4.5 的茶园,结合冬季深耕施肥,在土壤中 加 施白云石粉进行调 节。 6.2 水分管理 6.2.1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 %时 ,及时进行 灌溉。 6.2.2 低洼积(渍)水茶园, 应 每隔 15 m 20 m 与茶行垂直开 挖 一 条 排水沟,沟底宽 度为 40 cm 50 cm ,沟深 为

12、 60 cm 80 cm,排水沟应纵横相通。 6.3 茶树修剪 按照 DB53/T 527 的要求修剪。 6.4 茶园施肥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实施茶园平衡施肥,施用肥料应符合 NY/T 394的规定 。 6.4.1 幼龄茶园施肥 6.4.1.1 定植当年和次年进行 3 次根部施肥,以复合肥为主 。 5 月、 8 月 、 10 月 在距茶树根 颈 15cm 处开 挖 深宽 度为 10cm 的施肥沟 , 用量 为 120kg/hm2 180kg/hm2,施后盖土 。 6.4.1.2 种植后的第三年至投产前 , 5 月 中下旬 施追肥, 距茶树根颈 15cm 处开 挖 深宽 度为 10cm 的施 肥沟

13、 , 施入 180kg/hm2 240 kg/hm2的 复合肥,施后盖土 。 年末结合中耕, 施 农家肥或 复合肥, 用量 为 15 000kg/hm2 22 500kg/hm2,施后盖土。 6.4.2 成 龄 茶园施肥 6.4.2.1 施追肥 每年5 月中下旬 施追肥, 商品有机肥用量为 750kg/hm2 1 200kg/hm2,沿 树冠边缘滴水线 开沟施入, 施肥后及时盖土。 6.4.2.2 施基肥 秋茶采摘结束后,在茶行中沿树冠边缘滴水线开挖深宽度为20 cm和 25cm的沟深施基肥, 施 用农家 肥 (牛、羊、兔粪、饼肥等 )15 000 kg/hm2 22 500kg/hm2,配施

14、过磷酸钙 300kg/hm2 600kg/hm2、硫 酸钾 150kg/hm2 225 kg/hm2;或 商品有机肥 3 000kg/hm2 6 000kg/hm2。 有条件的可配施部分无机 (矿 质 )肥料或微生物肥料,施 肥 后及时盖土。 6.4.3 微量元素肥料 结合病虫害防治和茶树的生长状况,喷施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硫酸镁、钼酸铵、硼酸、硼砂 等微量元素肥料。 6.5 低产茶园改造 6.5.1 土壤改良 按6.1 的要求进行土壤管理。 DB5308/T 55 2020 5 6.5.2 树冠更新 6.5.2.1 重修剪 春茶采摘结束后,将 半衰老或未老先衰茶园地上部分的枝干剪去 1/

15、3 1/2,重新培养树冠。 6.5.2.2 台刈 春茶采摘结束 后, 刈去 衰老茶园离地 10cm 15cm处的 枝干。 6.5.3 品种更新 6.5.3.1 换种 改植 对树势衰弱、产量低品质差和品种混杂的茶园,将茶树连根挖除后深翻土壤,翻土深度 60 cm, 然后改种优良品种 或其它品种 。 6.5.3.2 嫁接换种 10 月至翌年 2 月进行嫁接, 可采用芽接和枝接等方法。 7 病、虫、草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 不利于病虫草孳生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生态平衡。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参见附

16、录 B。 7.2 农艺措施 7.2.1 发展新茶园或换种改植时,选用 抗 病虫 能力 较强的品种。 7.2.2 及时采摘,抑制茶小绿叶蝉、茶蓟马、茶蚜、咖啡小爪螨等虫害及植株病虫。 7.2.3 通过修剪,减轻毒蛾类、黑刺粉虱、蚧类等害虫的危害,抑制害虫的越冬基数。 7.2.4 冬季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将杂草、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减少在土壤中越冬害 虫翌年的种群密度。 7.3 物理措施 7.3.1 采 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黑毒蛾、 茶 蚕等害虫的危害。 7.3.2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嗜色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性诱剂诱杀。 7.3.3 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铲除杂草。 7.4 生

17、物措施 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大草蛉、七星瓢虫、蜘蛛、茧蜂科等天敌昆虫,以及蛙类、蜥蜴、鸟类等有益 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5 药剂防治 使用药剂应符合 NY/T 393。 DB 5308/T 55-2020 6 8 鲜叶采摘和盛装运输 8.1 鲜叶采摘 8.1.1 基本原则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加工成品茶原料的要求,遵循采养结合、质量兼顾和因树制宜的原则,按照鲜 叶 分级要求进行采摘,鲜叶分级标准见表 1。 表 1 鲜叶分级标准 级别指标 特级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四 级 正常芽叶比例 单芽 100 % 一芽一叶 100 % 一芽一叶、一芽二 叶初展 95 % 一芽二叶、一芽三

18、叶占 45 % 55 % 一芽三叶、一芽四 叶占 30 % 单片对夹叶比例 无单片、对夹叶 无单片、对夹叶 同等嫩度单片对夹叶占 5% 同等嫩度单片对夹叶占 39 % 49 % 同等嫩度单片对夹叶占 60 % 不合格叶梗 无 无 无 6 % 10 % 8.1.2 幼龄茶园采摘 茶树未满 3足龄严禁 采摘,茶树满 3足龄 后 ,树幅和株高 均 70 cm时可 打顶轻采, 应 注意以养为主, 以采为辅,采养结合,做到采高留低,采里留边。新梢长到四至六叶时,采一芽二叶留 2叶 3叶。 8.1.3 成 龄 茶园采摘 8.1.3.1 手工采摘 树冠面有 10 %的芽叶达到采摘要求时开采, 按标准分批多次

19、采,各等级之间互不相混。提手采,不 捋采和抓采,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蒂头、茶果与老枝叶。 8.1.3.2 机械采摘 应符合 NY/T 225 规定,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8.2 鲜叶盛装与运输 8.2.1 盛装 采用清洁、透气良好的竹编茶篓盛装鲜叶,鲜叶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 8.2.2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不卫生的物品混装,运输途中应避免日晒、雨淋等。 9 记录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施肥、耕作、病虫草害防治、采摘等管理过程。记录宜 保存 5年 以 上,内容 准确、完整、清晰 , 便于产品可追溯 。 A 推荐种植的 覆 DB5

20、308/T 55 2020 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推荐种植的 覆荫树种 推荐种植的覆荫树种见表 A.1。 表 A.1 推荐种植的 覆荫树种 类 型 树 种 名 称 用材林 降香黄檀 、 印度紫檀、印度黄檀、楠木、红 椿、侧柏、滇朴、香樟、榧木、喜树、重阳木、山 茱萸、清香木、红豆杉、天竺桂、 杉木 、 旱冬瓜、红木荷 、毛桂花 木本果树树种 板栗 、 澳洲坚果 、芒果、柑橘、 柚子 、 杨梅 、 山楂 、酸角、枇杷、柿子、李子、山桃、梨果、 桗栘 、 橄榄 、番木瓜 木本花卉树种 樱桃、紫薇、 缅桂、紫玉兰、四季桂、 粉花山扁豆、羊蹄甲、火焰木、凤凰树、蓝花楹 、无 忧 花、红花木莲

21、 木本药材或蔬菜树种 八角 、 沉香 、 肉 桂 、厚朴、杜仲、银杏、灯台树、山苍子、香椿、花椒、刺包菜、树头菜 DB 5308/T 55-2020 8 附 录 B (资料 性附录) 普洱茶 生态 茶园 ( 类) 主要病虫害 及 防治 措施 普洱茶生态茶园(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见表 B.1。 表 B.1 普洱茶生态茶园( 类) 主要病虫害及 防治 措施 病虫害名称 防 治 时 期 防 治 措 施 茶小绿叶蝉 5 月 6 月, 8 月 9 月,百叶虫口数:夏茶 达 5 头 6 头,秋茶 10 头时施药防治。 1.分批多次及时勤采,加强茶园管理 及时除草; 2.利用茶小绿叶蝉黄色和蓝色的偏嗜

22、色进行诱杀,黄色或蓝 色粘虫板 用量为 450 张 /hm2 675 张 / hm2; 3.药剂防治:鱼藤酮、百僵菌、印楝素加增效剂防治。 茶蓟马 一年 10 代 11 代,干旱季节为害更重, 虫梢率 40 %,每百梢虫口数量为 100 头 时 施药防治。 1.及时分批采摘; 2.利用蓟马对蓝色的偏嗜色进行诱杀,蓝色粘虫板 用量为 450 张 /hm2; 3.药剂防治: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加增效剂防治。 咖啡小爪螨 5 月中下旬, 8 月 9 月发现个别叶片为害状时 进行 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严防有虫苗 木传入、带出; 2.及时分批采摘,可抑制其咖啡小爪螨大量发生; 3.药剂防治: 苦参碱

23、和印楝素加增效剂防治 。 茶黑毒蛾 一年发生 5 代 6 代,其中 1 代 2 代发生 比较严重。第 1 代茶树上虫口 达 4 头 / 5 头 /,第 2 代茶树上虫口 达 7 头 / 8 头 /时 进行 防治。 1.可利用幼虫假死性振落捕杀,灯光诱杀成虫; 2.结合中耕、除草、施肥减少虫蛹; 3.幼龄幼虫期 可 喷施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加增效剂 除虫防治。 茶毛虫 一年 2 代, 于 3 月 6 月、 8 月 9 月,幼虫 3 龄前施药防治。 1.利用幼虫假死性振落捕杀,灯光诱杀成虫 ; 2.幼龄幼虫期 可 喷施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苦参碱 加增效剂除虫防治。 茶蚜 一年发生 2

24、5 代以上,世代重叠,会孤雌生 殖,繁殖能力强。当有蚜芽梢率达 4 % 5 %,芽下第 2 叶平均虫口 达 20 头,为防 治适期。 1.利用 天敌防治:七星瓢虫 、草蛉、食蚜蝇 、蚜茧蜂 ; 2.及时采摘对其种群有一定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鱼藤酮、印楝素 加增效剂防治。 茶尺蠖 一年发生 6 代 7 代, 于 3 龄前喷药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 2.药剂防治:苏云金杆菌、苦参碱、鱼藤酮加增效剂防治; 3.结合冬耕施基肥,深埋虫蛹。 茶 长白蚧 一年发生 3 代, 应 于 1 龄 2 龄若虫期进 行防治。田间嫩成叶百叶若虫量 150 头 , 开始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规范苗木调运检

25、疫,防止人为扩散; 2.加强茶园管理,清蔸亮脚,促进茶园通风透光, 及时剪除 发生严重的茶树枝条; 3.药剂防治:印楝素加增效剂防治, 年 末 茶季结束,喷施石 硫合剂封园。 黑刺粉虱 一年发生 5 代,一龄若虫 达 4 头 /叶 7 头/叶时进行防治 。 1.及时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 2.成虫羽化盛期用黄板诱杀,黄板 用量为 300 张 /hm2 375 张 / hm2; 3.药剂防治:粉虱真菌制 剂防治;年 末 茶季结束,喷施石硫 合剂封园。 茶饼病 春、秋季发病期,降雨量 2.5 mm 5 mm,芽梢发病率 35 %时进行防治。 1.年末 茶季结束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

26、叶深埋土中;2.喷施多抗霉素杀菌剂防治,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DB5308/T 55 2020 9 普洱茶生态茶园(类)植保产品使用方法见表 B.2。 表 B.2 普洱茶生态茶园( 类) 植保产品 使用方法 农药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安全间隔期 通用名称 其它名称 鱼藤酮 鱼藤精 、毒鱼藤 1 7 d 百僵菌 百僵菌 1 3 d 苦参碱 苦参素 1 5 d 印楝素 印楝素 2 3 d 5 d 苏云金杆菌 Bt 制剂 3 3 d 5 d 核型多角体病毒 NPV 2 3 d 粉虱真菌制剂 韦伯虫座孢菌 3 3 d 石硫合剂 多硫化钙 在非采摘季节应用 15 d 多抗霉素 多氧霉素、多效霉素 3 5 d 7 d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