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499320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Y T 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LY T 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LY T 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LY T 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LY T 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65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业 行 业 标 准 LY/T 3104 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 ( Motschulsky) and E.brandti( Harold) (发布稿) 2019 - 10 - 23 发布 2020 - 04 - 01 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 31042019 I 前 言 本 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

2、标准由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5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 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林木检疫站、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林木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俊宝、杨开朗、曹川健、宝山、宗世祥、陶静、邱立新、季英超、温晓健、 张甘雨 、高朋、任媛、李倩、潘玲、于洁、张国芳。 LY/T 31042019 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沟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 Motschulsky) 和臭椿沟眶象 E.br

3、andti ( Harold) 的虫情调查与监测、防治技术与防治效果检查等。 本标准适用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监测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2 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LY/T 1961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LY/T 2108 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LY/T 2648 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4、文件。 3.1 沟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 Motschulsky) 和臭椿沟眶象 E. brandti( Harold) 属鞘翅目象甲科沟眶象属 Eucryptorrhynchus,是专一危害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 的钻蛀性害虫,常混合发生,沟眶象以幼虫钻蛀危害根部,臭椿沟眶象以幼虫钻蛀危害干部,成虫均危 害臭椿地上部分,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二者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对比参见附录 A。 3.2 裙摆式捕获装置 trunk trap devices 由特定材料制作、网眼大小一定的捕虫网和

5、松紧带组成,使用时固定围绕在树干上呈裙摆状,能大 量捕获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成虫的装置。 3.3 食物源引诱剂 food attractants 糖醋液中加入一定 比例具水果香味的物质制成、能大量诱集沟眶象成虫的引诱剂。 4 虫情调查与监测 LY/T 31042019 2 4.1 线路踏查 根据各地臭椿分布情况选择踏查路线,于成虫羽化始盛期(宁夏 5 月 6 月)和越冬前(宁夏 9 月 10 月),沿农田林网、公路两旁林带、河渠护岸林带、街道和村屯绿化带及片林等踏查,调查臭椿是否 有生长衰弱或枯死、羽化孔,流胶等现象出现。 4.2 标准地调查 4.2.1 设置标准地 在沟眶象、臭椿沟眶象发生区,

6、每 6.67 hm2 片林或 33.33 hm2 农田林网设 1 块标准地;其它林带(公 路两旁林带、河渠护岸林带、街道和村屯绿化带)内每 1000 m 2000 m 设 置 1 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 内臭椿应不少于 200 株。 4.2.2 调查方法 片林采取单、双对角线法或 “ Z”字形随机抽 30 株样树,每木调查;农田林网及其它林带内,每 隔 5 株 10 株选 1 株,抽取 30 株样树,每木调查。重点统计臭椿树干上、树干基部的沟眶象和臭椿沟 眶象成虫数量;必要时进行树干和树根解剖,统计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幼虫数量。将调查结果填入沟 眶象、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记录与统计表,相关表格参见

7、附录 B。 4.3 裙摆式捕获装置监测 监测方法参见附录 C。 4.4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4.4.1 发生程度 根据有虫株率将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发生程度分为轻、 中、重 3 个级别,分级标准见表 1。 表 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发生程度标准 统计单位 发生程度 轻 中 重 有虫株率 / 30 4.4.2 成灾标准 有虫株率 30 以上。 5 防治措施 5.1 检疫措施 做好臭椿种苗繁育基地的日常调查防治工作,及时销毁带虫苗木,严禁带虫苗木出圃造林。严格调 运程序,对胸径大于 5 cm苗木的干部和根部进行检查,发现带虫苗木,及时销毁,确认合格后方可调运。 5.2 营林措施 5.2.1 营造混交

8、林 LY/T 31042019 3 造林时,规划营造多树种的混交林,避免营造臭椿纯林,或对现有臭椿纯林改造补植,形成混交林。 具体技术参见执行 GB/T 15776和 GB/T 15782的规定。 5.2.2 清理枯死树 在秋末冬初统一进行。清理前由调查人员详细调查受害情况,标记枯死木,统一采伐。采伐后的受 害木应远离臭椿林地堆放,并及时采取粉碎或焚烧或熏蒸等措施进行除害处理。 5.3 物理防治 5.3.1 裙摆式捕获装置捕获 成虫羽化期( 5月 10月),采用树干捆绑裙摆式捕获装置阻隔并捕获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成虫。 操作方法参见附录 D。 5.3.2 人工捕捉 于成虫发生高峰期( 5月 7月

9、),在树干基部周围和树干上人工捕捉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成虫。 5.4 引诱剂防治 成虫羽化期( 5月 10月),应用食物源引诱 剂大量诱集沟眶象成虫,诱捕器设置密度和方法参见 附录 D。 5.5 生物防治 在虫口密度不高且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片林及部分防护林中,采用人工挂鸟巢等措施保护和招引 啄木鸟。鸟巢制作及挂置技术参见 LY/T 1961 附录 F的规定。 5.6 药剂防治 在成虫发生高峰期( 5月 7月),在树干和枝条上喷施 2 噻虫啉微囊悬浮剂 1600倍液。防治作业 时执行 GB 12475和 LY/T 2648的规定。 6 防治效果检查 6.1 检查内容 检查臭椿枝干上是否有新鲜的流

10、胶点,用防治前后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的变化来表示防治效果。 6.2 检查方法 防治前设立标准地 调查,统计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后在标准地内随机选取 30株标准株进行调 查,调查统计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标准地的设置和调查同 4.2.1和 4.2.2。 6.3 防效计算 计算公式参见 LY/T 2108附录 D。 LY/T 31042019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沟眶象、臭椿沟眶象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症状 A.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分布与危害 沟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 Motschulsky) 与臭椿沟眶象 E.brandti(

11、Harold) 属鞘翅目 象甲科沟眶象属 Eucryptorrhynchus,是专一危害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的钻蛀性害虫, 常混合发生。二者幼虫危害部位不同,前者蛀食根部,后者蛀食干部。成虫均危害臭椿地上部分,具有 明显的上下树习性。沟眶象在我国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 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和四川等 21个省(市、自治区), 国外尚未报道有分布。臭椿沟眶象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12、、江苏、上海、安徽、湖北、 湖南和四川等 21省(市、自 治区),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和远东地区。 A.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生物特性 沟眶象在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 1年发生 1代,卵期 7 d 10 d,幼虫 6龄,历期 60 d 75 d, 幼虫蛀食臭椿根部为害补充营养,导致树势衰弱,从而吸引臭椿沟眶象进一步危害,导致树木死亡。每 年 4月下旬到 5月和 7月下旬到 8月上旬这两个时间段化蛹,蛹在 10 d 14 d后便可羽化为成虫。每年 10月 底以成虫或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次年 4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危害臭椿,一年有 2个羽化高峰期,分别是 5 月下旬至 6月下旬和 7月下旬

13、至 8月下旬。 臭椿沟眶象在陕西兴平、安徽阜阳、山东泰安、山东莱州、宁夏银川等地均为 1年发生 1代,世代不 整齐,卵期约 8 d,幼虫 7龄,幼虫蛀食臭椿干部为害补充营养,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 每年 10月底以成虫在树干基部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内以及土表 1 cm 2 cm深处越冬或幼虫在树干韧皮 部和木质部中间位置越冬。越冬幼虫第 2年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开始取食臭椿, 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 化蛹期极不整齐,蛹期 10 d 16 d; 5月至 9月均有成虫羽化, 7月为羽 化盛期,羽化后的成虫交配并于 8 月开始产卵,越冬成虫 3月下旬至 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 4月下

14、旬至 5月中旬为成虫盛发期。 LY/T 31042019 5 A.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形态特性 表 A.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形态特性与危害特性对比 虫态 沟眶象 臭椿沟眶象 成虫 雌虫体长 16.239 mm1.04 mm,体宽 8.419 mm0.071 mm;雄虫体长 16.153 mm0.86 mm,体宽 8.305 mm0.56 mm。前胸基部、鞘翅基部及鞘翅端部 1/3 密被乳白色和赭色鳞片,鳞片细长(图 A.1)。取食 臭椿的幼嫩枝条,造成受害部位流胶,严重 的造成枝 条枯死。 雌虫体长 12.83 mm3.41 mm,体宽 4.51 mm0.12 mm;雄虫体长 9.68

15、 mm0.26 mm,体宽 3.91 mm0.11 mm。前胸全部、鞘翅肩部及端部 1/4 密被 白色鳞片,参杂少量赭色鳞片,鳞片叶状(图 A.2)。 取食臭椿树干和幼嫩枝条,取食部位流胶。严重的 造成枝条枯死。 蛹 蛹长约为 18 mm 22 mm,黄白色,腹部末端略弯曲,喙长于前胸,基部 2/3 着生刚毛(图 A.1)。 蛹长约 14 mm 15 mm,形态与沟眶象相似(图A.2)。 幼虫 幼虫弯曲似 “C”形 。身体骨化弱,稀疏着生刚毛,头、 胸背部黄褐色,腹部乳白色,每节背面两侧多皱褶(图 A.1)。钻蛀危害臭椿根部,受害部位分泌树脂,粘合 根附近的土壤形成坚硬的胶土复合物。 形态与沟

16、眶象相似(图 A.2),钻蛀危害臭椿干部。 受害部位有黄色虫粪排出,同时伴随臭椿流胶。 卵 卵长椭圆形,长约 1.683 mm,宽约 0.883 mm。长宽比约为 2:1(图 A.1)。 卵为近圆形,长约 1 mm,宽约 0.8 mm。长宽比约为 5:4(图 A.2)。 图 A.1 沟眶象 4 个发育虫态的形态特征 图 A.2 臭椿沟眶象 4 个发育虫态的形态特征 LY/T 31042019 6 表 A.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习性比较 项目 沟眶象 臭椿沟眶象 产卵场所 臭椿树干附近疏松湿润的表土中。 臭椿树皮内。 幼虫危害部位 臭椿根部,幼虫初期取根的韧皮部,约 2 龄 3龄开始取食木质部。

17、 臭 椿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 化蛹部位 多数在臭椿根附近的土中做土室化蛹,少量在坏死的根中化蛹。 臭椿树干木质部做蛹室化蛹,蛹垂直于树干横切面,头部朝上。 成虫取食部位 臭椿刚萌发的叶芽、幼嫩的叶柄、枝条,树干的韧皮部。 假死性 成虫在受震动或惊扰时,迅速将触角和喙收回合拢,足收缩,呈假死状。 LY/T 31042019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记录与统计表 调查地点: 县(区) 乡(镇)场 村;林龄 ; 踏查所报有虫株率( ) ;标准地号 ; 调查时年度内是否有其它有害生物同时发生及记述 ; 表 B.1 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记录与统计表 标

18、准树号 有虫数(头) 备注 1 2 3 4 5 30 调查株数 有虫株数 有虫株率 虫口密度 发生程度 轻 中 重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LY/T 31042019 8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裙摆式捕获装置捕获监测方法 C.1 设置时间 成虫羽化前( 4月下旬)。 C.2 设置密度 片林每 0.1 hm2设 1个诱捕点,棋盘式设置;农田林网及其它林带每 500 m设 1个诱捕点,线形等距排 列。间距 10 m设置 1个。 C.3 设置方法 将裙摆式捕获装置穿有松紧带的长边围绕标准株胸径处系紧固定,用粘扣将侧边的连接处粘合形成 裙状网,将裙状网拉扯呈蓬松状保持自然下垂,

19、阻止并捕获上树过程中的沟眶象成虫。每 7 d定时检查 1 次裙摆式捕获装置上捕获的成 虫数量。按照表 C.1要求填写。 表 C.1 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成虫发生量统计表 调查地点: 县(区) 乡(镇)场 村 日期 诱捕点 裙摆式捕获装置捕获数量(头) 温度( ) 备注 1 2 3 4 合计 1 2 3 4 5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LY/T 31042019 9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沟眶象、臭椿沟眶象主要防治技术 D.1 阻隔捕获防治技术 D.1.1 裙摆式捕获装置应用 D.1.1.1 设置时间 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成虫羽化期( 5月 10月)。 D.1.1.2 设置密

20、度 逐株设置。 D.1.1.3 设置方法 首先将裙摆式捕获装置穿有松紧带的长边围绕树干胸径处系紧固定,然后用粘扣将侧边的连接处粘 合形成裙状网,将裙状网拉扯呈蓬松状保持自然下垂。裙摆式捕获装置建议每 1月 2月更换一次。裙摆 式捕获装置林间应用见图 D.1。裙摆式捕获装置材料图见图 D.2。 注: 1松紧扎带; 2捕虫网; 3粘扣。 图 D.1 裙摆式捕获装置林间应用 LY/T 31042019 10 注: 1松紧扎带; 2捕虫网。 图 D.2 裙摆式捕获装置 D.2 食物源引诱剂诱捕技术 D.2.1 设置时间 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成虫羽化期( 5月 10月)。 D.2.2 设置密度 每 5 m 10 m设置一个诱捕器。 D.2.3 设 置方法 将食物源引诱剂装进 80 ml的缓释小瓶内,然后将缓释小瓶挂在陷阱诱捕器内(见图 D.3)。在距臭 椿树干基部 30 cm以内的地面挖一个与诱捕器桶体高度相同的土坑,将诱捕器埋入,覆土使桶体上端(进 虫口下端)与土表齐平,使进虫口暴露于地表将缓释小瓶盖子拧开即可诱捕沟眶象成虫,引诱剂每周更 换 1次。陷阱诱捕器结构见图 D.4。 图 D.3 陷阱诱捕器林间应用 LY/T 31042019 11 注: 1顶盖; 2诱芯; 3漏斗; 4集虫桶。 图 D.4 陷阱诱捕器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LY林业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