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66 DB21 辽宁省 地 方 标 准 DB21/ T 3332 2020 林下 羊肚菌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 cultivition of the Morchella under the forest floor 2020 - 10 - 30 发布 2020 - 11 - 30 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 3332 2020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产准备 .2 5 栽培种制备 .3 6 栽培 .3 7 采收 .4 8
2、 病虫害防治 .5 附录 A(资料性 ) 羊肚菌 生物学生态学特 性 .6 附录 B(资料性 ) 羊肚菌 常见病虫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7 DB21/T 3332 2020 II 目 次 . I 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规程 . 1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3.1 羊肚菌 . 1 3.2 母种 . 1 3.3 原种 . 1 3.4 栽培种 . 1 3.5 菌袋 . 1 3.6 营养袋(外源营养袋) . 2 4 生产准备 . 2 4.1 林地选择与准备 . 2 4.1.2 林地准备 . 2 A)林地清理 . 2 B)作畦 . 2 4.2 生产区构成 . 2
3、4.3 发菌棚建设 . 2 4.4 菌种选择 . 2 5 栽培种制备 . 2 5.1 生产原料与配方 . 3 5.1.2 配方 . 3 A)原种培养基配方 . 3 B)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 3 5.2 菌袋制作 . 3 5.2.1 原料处理 . 3 5.2.2 装料 . 3 5.2.3 灭菌 . 3 5.2.4 接种 . 3 5.2.5 发菌管理 . 3 6 栽培 . 3 6.1 取种 . 3 6.2 拌种 . 3 6.4.1 营养袋配方及制作 . 4 6.4.2 摆放方法 . 4 6.5.1 湿度管理 . 4 6.5.2 温度管理 . 4 7 采收 . 4 7.1 采割方法 . 4 7.2
4、采收后管理 . 4 8 病虫害防治 . 4 DB21/T 3332 2020 III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羊肚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 6 A.1 生物学特性 . 6 A.2 生态学特性 . 6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羊肚菌常见病虫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 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本标准起草人:田霄、张梅春、王阜郡、徐丽贤、闻玉成、王建军、张洁、葛秀鹏、范国军、吴卓 伟、张明磊、李晶晶、胡明霞、杨晓光、赵静、岳彥桥、柴志茹、王英霞、苏木丽。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
5、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 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 2号),联系电话: 024-23448927。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沈阳市苏家屯区枫杨路 186号),联系电话: 15840505930。 DB21/T 3332 2020 1 林下羊肚菌 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下羊肚菌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准备、栽培种制备、栽培、采收、病虫害防治等 技术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林下羊肚菌栽培的生产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
6、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 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24616 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GB/T 191包装贮运图示标志 NY/T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21/T 2085 北方冷棚沙地栽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
7、用于本标准。 3.1 羊肚菌 羊肚菌,是羊肚菌科 (Morohelaceae)中羊肚菌属( Morchella)所有种类的统称,主要包括黑色羊肚 菌和黄色羊肚菌两类。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见附录 A。 3.2 母种 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也称一级种、试管种。 3.3 原种 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二级种。 3.4 栽培种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 ,不可再次扩大繁殖。 3.5 菌 袋 DB21/T 3332 2020 2 按规 定规格将培养料装入塑料袋并接入菌种进行发菌管理制作成栽培种。 3.6 营
8、养袋(外源营养袋) 按一定的配方制作而成的袋装营养物,以便为羊肚菌栽培补充营养。 4 生产 准备 4.1 林地选择与准备 4.1.1 林地选择 选择坡度为 25以下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地,株行距为 3m 5m、 3m 6m、 3m 8m等,郁闭度 0.7左右,林地土壤为透气性、通水性好的沙壤土, pH值 6.5 7.5。具体按 NY/T5010执行。 4.1.2 林地 准备 A)林地清理 林 相 整齐可不清理,否则在不破坏林地环境的情况下,清理掉 林下杂灌 及杂物。 B)作 畦 畦床宽为 100cm,高 20cm 25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四周开好排水沟,排水沟兼步道。畦床间 留出 8
9、0cm作业道。 C) 畦床消毒 摆菌木前 1d 2d,畦床上撒石灰粉,用量为 200g/m2, 浇透水后待用。 D) 搭拱棚 畦床上搭建高 80cm的拱棚,两端留小门,上覆塑料布、遮荫网。塑料布采用聚丙烯塑料,厚度 0.04cm; 遮荫网 透光 率 25% 50%。 4.2 生产区构成 生产区包括发菌棚、段木生产区、装袋区、灭菌区、接种区、堆料场、产品加工区、冷库仓库区等, 应与生活区隔离。各区之间各自独立 又相互衔接。生产场地取水方便,排水系统畅通、环境卫生。 4.3 发菌棚建设 以直径 12cm钢筋做为发菌棚的骨架材料,棚体覆盖物为两层大棚膜塑料中间一层棚毡的三层结构, 发菌棚规格以 长
10、宽 高为 35m10.5m 3.1m 为宜,发菌棚于每年的 2月中旬至 5月初使用,用于菌木 的培养。具体 建设规范 按 DB 21/T 2085的附录 A 执行。 4.4 菌种选择 选用六妹羊肚菌( Morchella sextelata M.Kuo)或梯棱羊肚菌( Morchella importuna M.Kuo et al.)。菌种 选择标准应符合 GB/T 21125的规定。菌种的生产应该符合 NY/T 528和 NY/T 1731的要求。 5 栽培种制备 DB21/T 3332 2020 3 5.1 生产原料与配方 5.1.1 生产原料 主料为麦粒,辅料为玉米粉和木屑。具体规格与标
11、准按按 NY/T 5099执行。 5.1.2 配方 A)原种培养基配方 泡胀的麦粒 75%、玉米粉 20%、 石灰 3%、磷酸二氢钾 2%。培养基准备具体按 NY/T528执行。 B)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泡胀的麦粒 50%,木屑 25%,土 22.9%,生石灰 1%,石膏 1%,磷酸二氢钾 0.1%。培养基准备具体按 NY/T528 执行。 5.2 菌袋制作 5.2.1 原料处理 泡麦粒时按水的量加 0.1%生石灰,温度低于 15泡制 24h;木屑选用发酵 1个月以上的杂木屑。 5.2.2 装料 采用长 34cm,宽 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制成圆筒状,将培养基料装入圆筒状的袋内,每袋装料
12、高小于袋高的 3/4,装料要均匀、疏松,松紧一致,装好后用套环封口。 5.2.3 灭菌 可采用常压灭菌,常压蒸汽灭菌锅内温度上升到 100保持 20h 24h;也可采用高压灭菌,高压蒸 汽灭菌锅内温度上升到 126保持 3h 4h。 5.2.4 接种 待料温冷却至 25以下时,置于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入菌种。 5.2.5 发菌管理 接种后,将菌袋置于消过毒的发菌棚内避光培养,温度控制在 18 20,湿度 65% 85%。 6 栽培 6.1 取种 用 0.1%甲酚皂溶液或苯扎溴铵溶液对羊肚菌栽培种的菌种袋表面、掏种工具、塑料盆,接种人员 的双手进行消毒处理。用消毒后的金属工具将菌种取出,放在消毒
13、后的大塑料盆中。 6.2 拌种 将农用级别的磷酸二氢钾( KH2PO4)、硫酸镁( MgSO4)、硫酸锌( ZnSO4)用清水兑成 0.02%KH2PO4、 0.01%MgSO4、 0.01%ZnSO4的溶液,按 1:1:1配成混合液。在取出的菌种培养料中拌入菌种质量 15%的混合 溶液后进行播种。 DB21/T 3332 2020 4 6.3 播种 播种菌种用量为 0.6kg/m2 1.0kg/m2。顺床开沟 5条,行距 20cm25cm;沟深 7cm,宽 5cm。将拌合好 的羊肚菌栽培种均匀地撒播在小沟内,将沟两侧的土壤覆盖入播种沟,覆土厚 2.0cm 3.0cm,压实,覆 盖枯枝落叶或稻
14、草。 6.4 摆放营养袋 6.4.1 营养袋配方及制作 A) 营养袋配方 泡胀的麦粒 40%,木屑 50%,土壤 8%,石灰 1%,石膏 1%。 B)营养袋制作 采用 17cm 33cm 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装袋不要装满(留出不低于 3/4的空余),用绳扎 口即可。常压灭菌持续 24h。 6.4.2 摆放方法 待营养袋冷却至室温,用木耳打孔板在营养袋一侧打孔,直接将开口处与地面贴合,平行摆放在菌 床上,每平方米摆放 4个营养袋。营养袋一般在播种后 10d左右摆放。 6.5 田间管理 6.5.1 湿度管理 播种后保持棚内湿度在 65% 85%。播种之前,需要浇 1次透水;菌丝生 长期,即
15、从播种至菇蕾形成 的时期 60天左右,保持土壤一直湿润,表层不干即可。 菇蕾形成期, 5月末至 6月初温度持续升高,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早晚各浇水 1次。 6.5.2 温度管理 6月初,当棚内空气最高温度超过 25时,撤掉棚膜,覆遮荫网。棚内温度尽量控制为 18 22, 最高不能超过 25,棚内地表温度不能超过 12。 7 采收 7.1 采割方法 齐地面割下或将子实体基部一起拔出,清除基部泥土,放入收集容器中,放在低温环境( 1 5 ) 中保存。采收后储运时间不宜超过 3天或及时制成干品。采收时要减少菇 体间的碰触和伤损,保持菇体 完整。 7.2 采收后管理 采收后应及时清理地面上的菇根、死
16、菇等残留物,及时运离栽培场所。进行土壤补水,土壤的含水 量应达到 50% 60%。继续养菌 15d-20d,会重新出菇,一周后进行第二次采收。 8 病虫害防治 DB21/T 3332 2020 5 羊肚菌的虫害主要有蛞蝓、白蚁和跳虫;病害主要是杂菌感染,包括木霉菌、曲霉菌、青霉菌、根 霉、毛霉、酵母菌、链孢霉、鬼伞等。保持场地环境卫生,补充土壤益生菌,抑制病菌杂菌,减少疾病 发生是主要方法。具体措施见附录 B。 DB21/T 3332 2020 6 附 录 A (资料性 ) 羊肚菌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A.1 生物学特性 羊肚菌,是羊肚菌科 (Morohelaceae)中羊肚菌属( Morche
17、lla)所有种类的统称,主要包括黑色羊 肚菌和黄色羊肚菌两类。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子实体由中空的菌盖和中空的菌柄组成。菌盖近球形、卵 形至椭圆形,高 4cm 10cm,宽 3cm 6cm,顶端钝圆,表面有似羊肚状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圆形, 宽 4mm 12mm,蛋壳色至淡黄褐色,棱纹色较浅,不规则地交叉。柄近圆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 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规则的浅凹槽,长 5cm 7cm,粗约为菌盖的 2/3。 羊肚菌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 33种, 包括亚种和变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等地 区。其中,我国发现的羊肚菌有 11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中、华东、西南和西北等地区。 A.
18、2 生态学特性 A.2.1 温度 温度是决定羊肚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高产稳产的关键。羊肚菌生长期比较长,除需要较低 气温外,还需要较大温差,以便刺激菌丝体分化。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18 22 ,子实体生长的 最适气温为 15 18 ,最适地温为 6 9 。当气温超过 25 ,地温超过 12 以后,羊肚菌子实体生 长十分缓慢,甚至会出现红根现象,影响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 。 A.2.2 湿度 湿度是影响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另一重要因素。羊肚菌属于高湿性真菌,其最适生长湿度范围是 65% 85%。 A.2.3 空气 羊肚菌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氧气,充足的氧气能促使子实体发生量多,生长快。子实
19、体生长阶 段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 0.2%以下。 A.2.4 光照 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黑暗中菌丝生长速度更快。子实体对光线要求低,微弱的散 射光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透光率需在 30%左右,强烈的直射光则有不良的影响。 A.2.5 土壤 羊肚菌的最适土壤酸碱度为 pH值 6.5 7.5,即中性或微碱性土壤。羊肚菌多数长在白垩质土壤或石 灰岩中,在腐殖质土、黑黄色壤土、沙泥混合土中也均有出现。 DB21/T 3332 2020 7 附 录 B (资料性 ) 羊肚菌 常见病虫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名称 危害特点 防治措施 木霉菌 被污染后培养料中出现绿色的致密棉团状菌落。 感染木
20、霉的培养料应及时烧毁 , 控制空气湿度 , 注意通风。 曲霉菌 被污染后培养料中出现黄色、黑色、灰绿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 感染曲霉的培养料应及时烧毁 , 加强通风 , 减少喷水 , 可以对污染区撒石灰处理。 青霉菌 被污染后培养料出现绿色霉斑。 栽培前菇房严格消毒 , 局部发菌可用 5%10%石灰水冲洗 , 高温、高湿、酸性环境利于病菌浸染。 根霉 被污染时培养料中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颜色的菌落。 处理方法可以用用 1 800N( 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灌根杀灭或抑制。 毛霉 被毛霉污染后培养料中出现淡灰色颜色的 菌落。 毛霉污染后及时检查出 , 迅速烧毁 , 防止孢子扩 散 , 然后用
21、0.1%N( 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 酸甲酯 喷雾处理。 酵母菌 培养基表面呈膜状或粘液状 , 培养料被污染时发粘发酸 1 600次氯酸钠溶液处理污染区。 链孢霉 是一种危险的杂菌 , 培养料被 污染后出现 橘红色颜色的菌落 , 该菌繁殖力极强。 感染后迅速烧毁 , 局部污染可喷洒 1 800N( 2 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处理 , 该菌春季 发生少 , 夏秋高温高湿易发生 , 可借助空气传 播。 鬼伞 是一种在菇房中常见的大型真菌 , 菌丝白色的一种竞争性杂菌 , 称为“野蘑菇”。 鬼伞出现后应及时采摘 , 同时降低菇房温度。 蛞蝓 俗称鼻涕虫,系软体动物,身体裸露,无 外壳。其畏光怕热,
22、白天躲在砖、石块下 面及土缝中,黄昏后陆续出来取食为害, 天亮前又躲起来。它嚼食羊肚菌子囊果, 影响其商品价值。 可以配置毒饵处理蛞蝓 , 傍晚施撒 , 或直在撒 盐,使蛞蝓脱水而死。严重的直接用杀虫药剂防 治。首先做畦时拌入 氯吡硫磷 ,用量为 11g/m2。豆饼与 0,0-二甲基 -磷酸酯 按 10: 1 的比例制成毒饵,傍晚时地撒施 1g/m2 14g/m2进行诱杀。 白蚁 白蚁直接啃食菌种,造成严重损失。 播种前暴晒;撒生石灰,用量为 0.14 kg/m2 0.2kg/m2,可有效地减少白蚁侵害;发生时,可 用 氯吡硫磷 1000 1500 倍液喷淋防控。 跳虫 跳虫会在土壤缝隙内活动嚼食羊肚菌菌 丝;钻进外源营养袋中,在袋子内繁衍生 息,造成菌丝破坏和营养流;春季 温暖湿 润季节会嚼食子囊果,使得被嚼食过的子 囊果部位发育受阻,容易导致其他病害的 发生。 播种前 30天,对种植地进行翻耕暴晒,撒入生石 灰 0.14 kg/m2 0.2kg/m2;对于跳虫比较严重的地 方,可以根据跳虫的喜水习性,在有跳虫的地方 小盆盛清水,等跳虫进入盆中后再换水诱杀,连 续进行几次,可以有效减少虫口密度。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