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 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505439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PDF 页数:114 大小:32.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5 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DB45 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DB45 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DB45 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DB45 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93.080.80 R 86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45/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testing of tunnel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2020 - 07 - 10 发布 2020 - 07 - 30 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5/T 21212 020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符号 . 5 5 基本规定 . 8 6 超前支护质量检测 . 10 7

2、 注浆质量检测 . 13 8 开挖质量检测 . 22 9 初期支护质量检测 . 26 10 防排水质量检测 . 32 11 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 . 37 12 施工隧道环境检测 . 41 13 运营隧道环境检测 . 47 14 运营隧道结构检查 . 5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激光断面测量. 65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质雷达法. 68 附录C(规范性附录)超声波法. 75 附录D(规范性附录)冲击回波法. 80 附录E(规范性附录)电磁感应法. 86 附录F(规范性附录)隧道亮度检测. 89 附录G(资料性附录)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相关记录表格. 91 附录H(资料性附录)原位试验数据统计计

3、算方法. 99 附录I(资料性附录)隧道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和评定表. 101 本规范用词说明 . 106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宣贯。 本标准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参编单位: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广西有色勘察设计 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广西交投科技有限公司、柳州铁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庆全、林增海、肖平平、谭海晖、朱政敏、马富安、

4、周德存、黄钟晖、卢 浩、李骞、罗伟斌、刘鑫。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罗彦、黄尚俊、陈开群、侯海元、唐国军、马祥杰、许可盛、杨礼明、杨磊、 梁金福、吴秋军、周祥、林芳鹏。 DB45/T 21212020 DB45/T 21212020 1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基本规定、超前支护质量检测、注浆 质量检测、开挖质量检测、初期支护质量检测、防排水质量检测、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施工隧道环境 检测、运营隧道环境检测和运营隧道结构检查等。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区内以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工程的洞内土建部分(不包括路面和轨道工程)质量及 环境检测。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T 14583 环境地面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GB/T 18204.2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 501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T 50784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CECS 0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 03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

6、ECS 21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JGJ/T 2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 143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 JGJ/T 182 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JGJ 340 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SL 713 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测 testing 检查和测试。用指定的方法检查、测试某种物体指定的技术性能指标,适用于各种行业范畴的质量 评定。对于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对建设工程的材 料、构配件、设备,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使用功能等进行测试确定其质量特性

7、的活动。 DB45/T 21212020 2 3.2 工程质量 construction quality 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环保、 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3.3 围岩 wall rock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土)体。 3.4 分析法 analysis method 通过对注浆施工中所收集的有关注浆参数、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整合,采取分析、比对等方式, 对注浆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3.5 先导孔 pilot hole 注浆施工前,为了检查实际地质参数与设计地质参数的差异,以便于指导注浆施工,按施工图的孔 位先

8、行施工的注浆孔。 3.6 检查孔法 inspection method 通过钻孔观察、取芯鉴定的方式对注浆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3.7 地质雷达法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通过研究高频脉冲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 射等,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电磁勘探法。 3.8 超声波(声波)法 ultrasonic method 在水中、结构物表面、井中或孔间,通过测量超声波(声波)在介质体内的传播的声速、波幅和主 频等声学参数,来研究介质体的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弹性波勘探方法。 3.9 冲击回波法 impact echo me

9、thod 在结构和构件表面用锤击等方式产生瞬态冲击弹性波并接收其直达、反射、透射等回波信号,通过 分析回波的波速、波形和主频频率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判断所测结构、构件的厚度、长度和内部缺陷的 一种弹性波勘探方法。 DB45/T 21212020 3 3.10 电磁感应法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method 电磁感应法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或天然源形成的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 (或频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寻找金属、良导矿床或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电磁勘探方法。 3.11 地震映像法 seismic image method 地震映像法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和

10、地震多波勘探,是基于地震反射波法中的最佳偏移距发展起来 的,可以利用直达波、反射波、绕射波和面波等多种波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弹性波勘探方法。 3.12 多道瞬态面波法 multi-channel transient surface wave exploration method 采用多个通道的仪器,同时接收震源锤击地面形成的完整面波记录,利用瑞利波在层状介质中的几 何频散特性,通过反演分析频散曲线获取地基瑞利波速度来评价地基的波速、密实性、连续性等的一种 弹性波勘探方法。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

11、和电剖面测量,获得二维或三维的电阻率分布,进而研究解决相 关问题的电阻率勘探法。 3.14 见证 witness 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所进 行的检测。 3.15 检测单元 detective element 按照检测要求确定的混凝土结构的组成单元。 3.16 测区 detecting region 按照检测要求确定的检测区域。 3.17 测点 detecting point 在测区内,取得检测数据的检测点。 3.18 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inferable value for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con

12、crete 根据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推定的结构或构件中现龄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 DB45/T 21212020 4 3.19 一般缺陷 common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安装使用性能无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3.20 混凝土内部缺陷 internal defects of concrete 位于混凝土内部的,破坏混凝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的 不密实区、空洞或夹杂泥沙、杂物等。 3.21 预注浆 advanced grouting 在隧道开挖前,为了固结围岩、填充空隙或堵水而沿着开挖面或拱部进行的注浆。 3.22 小导管 small pipe

13、-roof protection 在开挖前,沿开挖面的拱部外周插入直径为38 mm70 mm的带孔钢管,压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并 将钢管尾部与钢架焊接为一体形成的支护体系。 3.23 超前支护 advanced support 在隧道施工中,对开挖工作面前方围岩进行预加固的支护。 3.24 管棚 pipe-roof protection 在开挖工作面的轮廓线外,按一定外插角插入带孔直径为70 mm180 mm的钢管,压注水泥浆或水泥 砂浆,并将钢管尾部与钢架焊接为一体形成的支护体系。 3.25 锚杆 rock bolt 用钢筋、钢管等材料加工而成具有锚固、悬吊等作用的支护杆(构)件。 3.26

14、 钢架 steel Frame or Beam Support 用钢筋或型钢等制成的支护骨架结构。 3.27 喷锚支护 shotcrete and rock bolt support 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等组合成的支护结构。 DB45/T 21212020 5 3.28 衬砌 lining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崩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处理涌水和漏水,或为隧道的内空整齐或 美观等目的,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覆起来的结构体。 3.29 瓦斯 gas 从煤(岩)层内逸出的以甲烷(CH 4)为主要成分的有害气体。 3.30 瓦斯浓度 gas concentration 空气中瓦斯占有量与

15、空气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1 地质雷达法使用的符号 H 深度; K系数,一般取610倍; R 反射系数; T 透射系数; c真空中光速; d目标物体的厚度或距离; f 天线的中心频率; t 反射波双程旅行时;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波速; x要求的空间分辨率; 时窗调整系数,一般取1.52.0; 相对介电常数; T 时窗长度。 4.2 超声波法使用的符号 L 直达波(纵波)的旅行距离; d 界面深度; t 直达波(纵波)旅行时间的平均值; VP 纵波速度; t0 系统延迟时间; tR 反射波到达1通道的时间; f 在频域中有对应的一组频差。 DB45/T 2

16、1212020 6 4.3 冲击回波法使用的符号 D 冲击头(锤)的直径(m); H 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实际厚度(m); d 传感器1和2与裂缝的距离(m); f 频谱图中厚度、内部缺陷等界面对应的峰值频率(Hz); h 裂缝深度(m); n 钢筋率; t 反射波到达时间(s); x 振幅比; Hc 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内部缺陷深度(m); P V 混凝土的表观速度(m/s); RV 混凝土的面波速度(m/s); ct 冲击持续时间(s); 1A 传感器1测试得到的面波最大振幅; 2A 传感器2测试得到的面波最大振幅; 0d 冲击点与传感器1的距离(m); x 修正后振幅比; 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截

17、面的几何形状系数,可取0.96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冲击器激发的面波波长(m); 常数。 4.4 锚杆检测使用的符号 D 锚固密实度; L 杆体长度; n 参与波速平均值计算的试验锚杆的锚杆数量; x 锚杆杆端至缺陷界面的距离; DB45/T 21212020 7 m C 同类锚杆的波速平均值; t C 杆系波速的平均值; r L 锚杆入岩深度; x L 锚固不密实段长度; f 幅频曲线上杆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x f 频率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e t 杆底反射波旅行时间; x t 缺陷反射波旅行时间。 4.5 排水管(沟)闭水试验使用的符号 L 试验管段长度(m); T 实测渗水

18、观测时间(min); W 补水量(L); Q 实测渗水量L/ (minm)。 4.6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检验使用的符号 H6个试件中有3个试件渗水时的水压力; P 混凝土抗渗等级。 4.7 氡气浓度、核辐射检测使用的符号 K 有效剂量当量与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比值; t 环境中停留时间; Dr 环境地表伽玛(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He 有效剂量当量。 4.8 风速检测使用的符号 g 重力加速度; s 所测隧道的断面积; v 校正后风速; 测点周围空气重度; 空气密度; Hv 测点的动压; vs 现场测得的风速。 4.9 亮度检测使用的符号 DB45/T 21212020 8 C 系数,混凝土路

19、面取13,沥青路面取22; k 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 Eav 路面平均照度; Lav 计算区域内路面平均亮度; Lmin 计算区域内路面最低亮度; L min 中线亮度最小值; L max 中线亮度最大值; th L 入口段亮度; ( ) 20 LS洞外亮度; U0 总均匀度; U1 纵向均匀度。 4.10 风压检测使用的符号 Pa 当地大气压; Ps 绝对静压; Pt 绝对全压; hs 相对静压; ht 相对全压; hv 风流动压; 4.11 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使用的符号 ij JGCI 各分项检查段落状况值; i JGCI 分项状况值; j 检查段落号; i w 分项权重。 5 基本规定

20、 5.1 检测范围 5.1.1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包括施工、竣(交)工、运营、改(扩)建等不同阶段。 5.1.2 除上述不同阶段外,当隧道工程遇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按国家、行业、地方的相关管理要求 进行检测: a) 涉及隧道安全的结构、构件、试块、试件以及相关材料等不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时; b) 隧道工程相关的抽样数量和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时; c) 对施工质量有怀疑或对检测结果有争议,需要通过检测作进一步分析时; d) 发生工程事故,需要通过检测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对结构的影响时; DB45/T 21212020 9 e) 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检查、检测的情况。 5.2 检测工

21、作程序与要求 5.2.1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工作程序应按图1进行。 接受委托 调查、资料收集 制定检测方案 前期准备 现场检测 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 检测报告 重新检测,验证、扩大检测 图1 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5.2.2 调查、资料收集宜包括以下内容: a) 收集相关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和设计变更文件、相关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记录和竣 工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b) 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c) 检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5.2.3 检测单位应根据委托要求和现场调查结果,编制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概况(包括地质、设计、施工等); b) 检测目的

22、、内容和项目、依据; c) 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频率和数量; d) 检测所需的人员、仪器设备以及进度计划; e) 委托方配合条件及要求; f) 检测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 5.2.4 检测方法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结构与构件特点、设计与施工要求、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 和适用范围等因素,应优先选择无破损、微破损及自动化的检测方法,重要及检测异常部位可采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必要时可采用破损法进行验证。 5.2.5 现场检测所用计量器具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的有效期内,所有计量装置应配套齐全、功能完整, 主要技术参数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检测前应对计量装置进行检查调试,按校准和率定结果设置相关 工

23、作参数;检测过程中应加强计量装置检查,详细填写使用记录。 5.2.6 检测原始记录应采用专用记录表格,做到数据准确、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得追记、涂改, 如有笔误,应进行杠改;当采用自动记录时,应符合现场记录与存档要求,原始记录必须由检测及记录 人员签字。 5.2.7 现场采取的试件、试样应予以唯一性标识,并妥善运输、保存。 DB45/T 21212020 10 5.2.8 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情况时,分析查找原因后应进行复测。 5.2.9 检测单位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应填写检测工作见证确认表,经现场见证方签字确认,作为检测 报告的附件出具。 5.2.10 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

24、应采取措施改善后方可开展检测工作。 5.2.11 破损法检测结束后,应及时修复因检测造成的结构或构件局部的损伤,修复后的结构构件,应 满足原设计的要求。 5.3 检测报告 5.3.1 检测报告应给出所检测项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要 求的结论,能为隧道结构可靠性评价和工程处治提供依据。 5.3.2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委托、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名称; b)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地质情况,结构形式,设计要求,施工情况等; c) 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内容和项目、检测频率和数量、抽样方案、检测日期、以往检测情 况等概述;

25、d) 检测采用的方法与技术、仪器设备、过程叙述; e) 相关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实测与计算数据曲线、表格; f) 与检测项目、内容相对应的结果、结论与建议。 5.4 检测单位和人员 5.4.1 从事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的单位和人员,其技术能力和资质条件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 管理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 5.4.2 现场检测工作应按管理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检测人员,可根据现场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 员。 6 超前支护质量检测 6.1 一般规定 6.1.1 隧道超前支护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超前支护构件、超前旋喷桩、超前预注浆等方面内容,主要有 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和施工质量、超前水平

26、旋喷桩质量、超前钻孔预注浆效果等 检测项目。 6.1.2 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和施工质量检测可采用目测、摄影、尺量和仪器测 量等方法。 6.1.3 超前水平旋喷桩的质量检测可采用钻芯法,应在固结体达到 28 d龄期或预留试件强度达到设计 强度后实施。 6.1.4 超前钻孔预注浆效果检测可参照第6章执行。 6.2 检测方法与技术 6.2.1 采用目测、摄影、尺量和仪器测量等方法检测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质量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测频率宜不少于单位工程总数的5,宜按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测; DB45/T 21212020 11 b) 施工前采用目测、尺量

27、等方法检查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质量和规格,查明是否存在变形、损伤 等缺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做好文字记录并留存相关影像记录; c) 施工过程和施工后采用尺量法检测超前支护构件的间距、孔径、孔深、搭接长度、外插角度、 与开挖轮廓线的距离等,应做好文字记录,宜留存相关影像记录; d) 当超前支护构件与钢架支撑配合使用时,在喷射混凝土施工前采用目测法检查其是否从钢架腹 部穿过,尾端是否与钢架焊接,应做好文字记录,宜留存相关影像记录; e) 采用全站仪检测超前支护构件的孔位,将其与设计隧道开挖轮廓线进行比较,计算其间距、与 开挖轮廓线的距离和偏差值; f) 采用全站仪或角度测量器检

28、测超前支护构件的外插角度,将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计算偏差值。 6.2.2 采用钻芯法检测超前水平旋喷桩的质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钻芯法适用于检测超前水平旋喷桩的桩身长度、均匀性和固结体强度; b) 检测频率、数量为单位工程总桩数的2,且不应少于6根,按随机的方式抽检; c) 每根受检桩可钻1个孔,当桩径大于1.2 m时,宜增加钻孔数量,钻孔位置宜设置在距桩中心 0.1 m0.2 m范围处,且应避开桩内设置的钢构件; d) 钻孔设备应采用具有水平回转钻进功能的工程钻机,且在钻孔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转速、压 力调整,钻机设备安装应稳固、底座水平; e) 应采用单动双管钻具和薄壁合金钻头,钻

29、孔直径不应小于108 mm,取芯直径不应小于90 mm; f) 每个回次进尺宜不大于 1.5 m,采用清水钻进,钻进时压力、转速、给水要适中,提钻、下钻 慢速且均匀,保持芯样的连续完整性,使芯样采取率不低于85; g) 对抽取的芯样进行描述,外观特征、气味、密实程度、均匀性、含灰量、硬度和状态等; h) 对芯样和标有工程名称、桩号、钻芯孔号、桩长、孔深、检测单位名称的标示牌的全貌进行拍 照; i) 固结体强度试件按每孔不少于9个截取,在桩体的三等分段各取3个为一组,通过进行无侧限 抗压强度试验判断固结体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3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6.3.1 外观质量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30、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应无明显的加工缺陷和变形、损伤现象,加工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b) 超前支护构件的孔位、间距、孔径、孔深、搭接长度、外插角度、与开挖轮廓线的距离等,应 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c) 当超前支护构件与钢架支撑配合使用时,应从钢架腹部穿过,尾端应与钢架焊接牢固。 6.3.2 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检测数据判定除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符合不同行业的 规范要求,其中:公路、铁路行业的施工允许偏差见表1、表2,地铁行业的设计参数值见表3。 表1 公路隧道超前支护施工允许偏差 支护形式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长度(m) 不小于设计值 外插角() 51

31、0 或符合设计要求 孔位(mm) 钻孔深度(mm) 50 或符合设计要求 孔径(mm) 符合设计要求 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超前管 棚 入孔内长度 不短于设计长度的95 DB45/T 21212020 12 表2 铁路隧道超前支护施工允许偏差 支护形式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钻孔外插角() 2 或符合设计要求 孔间距(mm) 超前小导管 孔深(mm) 50 或符合设计要求 钻孔外插角() 1 或符合设计要求 孔间距(mm) 150 或符合设计要求 超前锚杆、超前管棚 孔深(mm) 50 或符合设计要求 表3 地铁隧道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 钢管长度 支护 形式 适用地层 钢管 直径

32、 (mm) 每根长 (m) 总长度 (m) 钢管钻设注 浆孔间距 (mm) 钢管沿拱的 环向布置间 距 (mm) 钢管沿拱的 环向外插角 () 沿隧道纵向 的两排钢管 搭接长度 (m) 超前 导管 土层 2550 36 36 100150 300500 515 1 管棚 土层或不 稳定岩体 80180 36 1040 100150 300500 不大于3 1.53 注1: 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 注2: 导管如锤击打入时,尾部应补强,前端应加工成尖锥形。 注3: 管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 mm,管箍长200 mm,并均采用厚壁钢管制作。 6.3

33、.3 超前水平旋喷桩的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钻芯法检测桩身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b) 固结体芯样的均匀性判定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旋喷桩固结体芯样均匀性判定标准 固结体均匀性判定 现场取芯情况 均匀 固结体纹理清晰,无水泥粒块 不够均匀 固结体纹理不连续,含水泥粒块且颗粒直径2 cm 不均匀 固结体无纹理,夹水泥块或较多水泥富集块,且水泥土颗粒直径2 cm c) 桩身各段固结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按一组3块试件强度值的平均值确定,单桩固结 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取各段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单桩固结体芯样试 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6.

34、4 检测结果与资料要求 6.4.1 检测结果应能如实反映超前支护参数,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 6.4.2 检测报告除应符合5.3的规定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检测部位、数量、频率; DB45/T 21212020 13 b) 超前支护设计参数; c) 超前支护构件现场检测记录表格、素描图及彩色照片; d) 超前水平旋喷桩钻芯法检测有关记录。 7 注浆质量检测 7.1 一般规定 7.1.1 隧道注浆质量检测包括地基、围岩、结构物和构件背后等方面内容,主要有地表地基注浆、洞 内超前注浆、环向和基底围岩注浆、模筑混凝土衬砌和初期支护背后注浆等检测项目。 7.1.2 隧道注浆质量检测应根据注浆目的

35、、注浆工艺、设计要求、现场地质条件、检测环境条件等因 素,综合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并作出相应的注浆效果评价。 7.1.3 按注浆目的分类,帷幕注浆应以评价地基、围岩的透水性降低、堵水效果情况为主,固结注浆 应以评价地基、围岩的整体性、密实性、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等物理力学指标提高情况为主,充填注浆 应以评价注入体的充填饱满、密实情况为主。 7.1.4 进行帷幕注浆质量检测,可采用分析法、检查孔法、注水和抽水试验法、高密度电法、多道瞬 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等方法。 7.1.5 进行固结注浆质量检测,可采用分析法、检查孔法、钻孔电视法、钻孔弹性波速测试法、标准 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地基载荷试

36、验、高密度电法、多道瞬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等方法。 7.1.6 进行充填注浆质量检测,可采用分析法、检查孔法、钻孔电视法、注水和抽水试验法、钻孔弹 性波速测试法、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地质雷达法、冲击回波法、超声波反射法、地震映 像法等方法。 7.1.7 模筑混凝土衬砌和初期支护等的背后注浆质量检测,应优先采用分析法、地质雷达法、冲击回 波法、超声波反射法等无损检测方法,如不具备无损检测条件且工程需要时,可采用检查孔法。 7.1.8 注浆结束后应按要求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当采用地震波、冲击回波、超声波等检测方法时,应 在注浆固结体达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当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

37、试验、地基载荷试验等 检测方法时,应在注浆固结体达设计强度90后进行。 7.1.9 注浆质量检测应从试验阶段开始,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检测和对比,以便确定施工阶段所 采用的检测方法;施工阶段宜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检测,具体采用的方法和方法组合可根据试 验结果和设计要求确定。 7.1.10 采用高密度电法、多道瞬态面波法、地震映像法、地质雷达法、冲击回波法、超声波反射法等 物探方法检测注浆质量,宜与检查孔法、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地基载荷试验等方法密切 配合、正确使用。 7.1.11 当进行注浆前和注浆后检测、通过对比分析评价注浆质量时,所采用的方法、相关的工作布置、 仪器设备

38、、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在注前和注后应一致。 7.2 检测方法与技术 7.2.1 注浆质量检测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在试验阶段检测时,试验区的全部注浆孔应进行注前和注后检测; b) 在施工阶段检测时,注前检测频率应大于总注浆孔的1/3,且应包含全部先导孔,注后采用检 查孔法的检测频率应不少于注浆孔总数的10,在注浆区中心的穿透孔应全部检测; c) 检查剖面或检查孔应均匀分布和利于注前、注后对比,并兼顾重点和异常部位,一个单元(区 段)应至少有3条检查剖面或3个检查孔; DB45/T 21212020 14 d) 当注浆孔偏移过大、注浆过程不正常,或经分析法检测认为可能注浆质量

39、有问题的部位,以及 末序孔注入量大的孔段附近,均应布置检查剖面或检查孔; e) 采用物探法在地表、洞内围岩、洞内结构和构件表面检测时,物探测线、测点间距应以能查明 目标体的规模和分布范围为原则,除符合相关方法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多道瞬态面波法的测点宜形成剖面,其测线、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 m; 2) 高密度电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5.0 m、3.0 m; 3) 地震映像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5.0 m、1.0 m; 4) 冲击回波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2.0 m、0.5 m; 5) 超声波反射法和地质雷达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1.0 m、0.2

40、 m。 7.2.2 采用分析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分析法适用于帷幕、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 通过对注浆过程中各注浆孔涌水量变化规律进行对比,或对注浆前后涌水量进行对比,从而对 注浆堵水效果进行评价; c) 通过注浆施工记录中的注浆压力 P、注浆速率 Q、注浆时间 t 等,绘制 PQt 曲线,根据地 质特征、设备性能、注浆参数等条件和试验阶段检测结果,对PQt曲线进行分析,进而判 断注浆的质量; d) 通过分析注浆记录,查看每个注浆孔的注浆压力、注浆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以及注浆过程中 漏浆、跑浆情况,从而以浆液注入量、浆液填充率等判断充填情况和估算扩散半径,分析是否

41、 与设计相符; e) 隧道内充填注浆应查看分段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其中模筑混凝土衬砌背后充填注浆每区段长度 应不大于3个衬砌段(40 m左右),当衬砌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其两端用砌石或混凝土将 缺口封堵严实。 7.2.3 采用检查孔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查孔法适用于帷幕、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 检查孔应按设计孔位和角度采用地质钻机施钻,宜采用 91 mm 150 mm的钻头,孔深大于设 计注浆范围1.0 m左右; c) 对检查孔进行观察,察看检查孔成孔是否完整,是否有涌水、涌砂、涌泥现象,以及检查孔放 置一段时间后是否坍孔,是否产生涌水、涌砂、涌泥现象,进而判断

42、注浆的质量; d) 对检查孔进行取芯,通过对芯样采取率、岩芯的完整性、浆液胶结情况、岩芯强度试验等进行 综合分析,进而判断注浆的质量; e) 对于帷幕注浆可在帷幕前后布置检查孔,观察注浆前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帷幕注浆 质量; f) 检查孔法结合孔内原位测试、物探等方法开展检测工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注水、抽水试验,测定加固范围土体的渗透系数、单位吸水量等变化 值,进而判断帷幕、止水和充填密实情况; 2) 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孔内加固土体的力学指标变 化,进而判断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 3) 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钻孔电视法、弹性波

43、速测试法等物探测试方法,获取孔内注浆效果影 像资料、固结体的物理和力学参数等,进而判断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 g) 检查结束后,应对隧道结构有影响的检查孔应采用高于设计等级的材料注入孔内充填封闭。 7.2.4 采用钻孔电视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钻孔电视法适用于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 当钻孔中水质透明度不够时,应用清水循环冲洗并加沉淀剂澄清; DB45/T 21212020 15 c) 数字显示的深度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0.5,与电缆深度标记的绝对误差不应大于 10.0 cm,每 隔50 cm 应进行一次校正; d) 在现场录制的电视图像或数字影像应清晰可辨,并能读出

44、罗盘显示的方位; e) 检测过程中,应详细观察和记录发现的对象,详细描述空腔或裂隙带内的浆液填充率。 7.2.5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检测注浆效果时,除符合JGJ 340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评价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等天然地基及其注浆处理后地基土的性状、 判定注入体是否饱满、固结体是否密实、推定地基承载力和对注浆效果评价; b) 标准贯入试验宜结合检查孔法检测进行,对试验孔要求如下: 1) 注前和注后对比评价注浆效果时,试验孔的布置应考虑前后的一致性; 2) 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 3) 当孔壁不稳定时,宜下套管或用泥浆护壁; 4) 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 cm 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行试验; 5) 试验深度应达到注浆加固深度以下0.5 m,且符合设计要求。 c) 标准贯入试验点竖向间距应视工程特点、地层情况、注浆加固目的确定,宜为1.0 m; d) 贯入器中的芯样应按附录G.5的格式进行鉴别、描述、记录。 7.2.6 采用圆锥动力触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