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9 T 1219-2022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pdf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1551716 上传时间:2024-11-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209 T 1219-2022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B3209 T 1219-2022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B3209 T 1219-2022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B3209 T 1219-2022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B3209 T 1219-2022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03.080.01 CCS B 00 DB3209盐城市地方标准 DB3209/T 12192022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 Rural revitalizationguide to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2022-12-02 发布2023-01-02 实施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209/T 1219-2022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盐渎街道提出。本文件由盐城市盐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盐城市

2、盐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盐城市盐都区盐渎街道。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嵇宏宽、张慧、陆炜雯、吴劲草、戴雪峰、曹梦灵。DB3209/T 1219-2022 1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提供了设施建设、产业振兴、生态优良、服务配套、社区治理及文明建设的指导性建议。本文件适用于盐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6 标准电压 GB 3095 环境空气

3、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 总则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GB/T 37066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导则 GB/T 3707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导则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

4、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T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 DL 493 农村低压安全用电规程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HJ 25.4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DB3209/T 1219-2022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新型农村社区 new rural community 在一定范围内以一个或者多个行政村经过有机合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的新型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且具备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优良、

5、服务配套完善、社区治理有序等特点的新型管理单元(以下简称“农村社区”)。4设施建设 4.1 总体原则 4.1.1 农村社区建设应按规划执行。新建、改建、扩建等应符合建筑卫生、安全要求,注重与环境协调;倡导建设绿色农房。4.1.2 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原始性、完整性和延续性。4.1.3 清除临时搭盖,整治影响景观的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棚舍,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的安装。4.2 生产设施 4.2.1 农村社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 GB/T 30600 的要求。4.2.2 配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防洪、排涝标准和灌

6、溉保证率达到 GB 50201 和 GB 50288 的要求。4.2.3 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配备先进、适宜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4.3 生活设施 4.3.1 主干道路面硬化率达 90%;道路交通标志按照 GB 5768.1 和 GB 5768.2 的要求设置;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应设置指示牌;利用道路周边、空余场地,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4.3.2 桥梁应安全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桥梁改造可采用增加护栏、新铺桥面、加固基础等措施,并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保护古桥,定期维护。4.3.3 加强水源地保护,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 GB 5749 的要求,保证供水水源和水压满足日常

7、生活需要。4.3.4 社区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应符合 DL/T 5118 的要求,电压等级应符合 GB/T 156 的要求,供电应能满足社区生产生活需要;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现象;合理配置照明路灯,宜使用节能灯具。4.3.5 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公共通信设施齐全、信号通畅,应能够满足社区使用需求;线路架设规范、安全有序,可行时采用管道下地敷设。4.3.6 消防设施、防盗设施、防自然灾害设施等安全设施齐全,标识明确。消防设施应符合 GB 50039的要求。5产业振兴 5.1 基本要求 5.1.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培育有特色、效

8、益高、惠及面广的主导产业。5.1.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村、专业村,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产+销”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5.1.3 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社区活动和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DB3209/T 1219-2022 3 5.2 农业 5.2.1 发展规模适中的粮油、果蔬及其他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深化“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利用沿河沿海优势,发展现代渔业和生态养殖;推广畜禽生态化、规模化养殖。5.2.2 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及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生产;培育农业特色品牌、

9、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2.3 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5.2.4 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生产投入品进行监管,保护农产品品牌。5.3 工业 5.3.1 依托特色优势,引进和建设具有产业特性、创新发展模式的小型工业集中点,统筹建设产业集中点、科技集中点、创业集中点等;5.3.2 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林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5.3.3 引导特色村、专业村与大中型企业实施配套联合、产业对接,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地就业。5.3.4 引

10、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不应向农村社区转移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5.4 服务业 5.4.1 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展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金融、保险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业。5.4.2 依托农村社区乡土风情、田园风光、人文禀赋及特色产业,发展以农耕体验、采摘、生态观光休闲、康养休闲等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旅游休闲产业;配备适宜资源,推动休闲旅游提质增效、富民增收。5.4.3 结合商超和小型工业集中点建立电商及物流体系,推动产地市场直接构建线上交易、网红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新模式。5.4.4 发展家政、商贸、养老托幼、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业。5.4.5

11、注重挖掘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文化载体,搜集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手工技艺、餐饮文化饮等非物质文化;并进行传承、整修、保护和展示。5.5 产业融合 5.5.1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优势产业,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5.5.2 培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电商”、“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康养”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5.5.3 培育产业融合载体,以工农

12、业集中点为核心,发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生态优良 6.1 自然环境 6.1.1 生态环境良好。大气、声、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 GB 3095、GB 3096、GB 15618 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DB3209/T 1219-2022 4 6.1.2 河道、湖泊、坑塘等水域应及时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治理;岸边应种植适宜生长的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80%的坑塘河道水质达到 GB/T 50445 中要求。6.2 人居环境 6.2.1 按GB/T 50445的要求开展公共活动场所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给排水设施的建设与

13、改造。6.2.2 道路路面平整,无坑洼、积水等现象;道路及路边、河道岸坡、绿化带、花坛、公共活动场地等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6.2.3 农村社区内不应有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的现象;水体清洁、无异味、无污水溢流,房前屋后整洁,无散落垃圾。6.2.4 按规划在公共通道两侧划定一定范围的公用空间,不得违章占道和占用公用空间;宣传栏、广告牌应设置规范,整洁有序。6.2.5 绿化宜采用本地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林草覆盖率20%;古树名木设置围护栏或砌石等方法进行保护,并设标志牌。6.2.6 应配置不低于 1 座/600 户的卫生公厕,按 GB 7959 的要求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公厕

14、设专人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干净整洁;实施户用厕所改造,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5%,卫生应符合 GB 19379 的要求。6.3 污染防治 6.3.1 农业污染防治 6.3.1.1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养殖污染治理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6.3.1.2 植物病虫害防治应按照 GB/T 8321.10、NY/T 1276 要求合理用药,不得使用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6.3.1.3 按照 HJ 588 的要求进行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个别农药瓶、废弃塑料膜、育秧盘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处理;农膜回收率80%,农作物秸杆综合处理率96%,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80%,完善农业废弃物回收

15、利用网络。6.3.1.4 推广使用测土配肥技术,宜施用有机肥、缓释肥,肥料使用符合 NY/T 496 要求。6.3.1.5 应保护基本农田,不应随意占用或改变其性质;对污染土壤按 HJ 25.4 的要求进行修复,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6.3.2 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合法处置,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 100%。6.3.3 生活污染防治 6.3.3.1 推广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70%。6.3.3.2 合理配置垃圾收集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等设施,并保

16、持垃圾收集点干净整洁,垃圾应及时清运,防止二次污染。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应符合GB/T 37066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6.3.3.3 生活污水处理应符合GB/T 37071标准要求。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70%。7服务配套 7.1 医疗卫生 DB3209/T 1219-2022 5 7.1.1 对未设立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农村社区,建立建筑面积180m2的社区卫生室。7.1.2 提供对传染病防治、孕产妇、老年人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规范、统一的儿童计划免疫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7.2 社会保障 7.2.1 农村社区普遍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17、、医疗保险,参保率90%;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具有日托或全托功能的养老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7.2.2 家庭经济困难且生活难以自理的失能半失能 65 岁及以上村民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50%。农村五保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达 90%,集中供养能力30%。7.3 劳动就业 7.3.1 引导新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和再就业,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收集并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7.3.2 有计划开展就业技术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公民。7.3.3 有序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维权等

18、权益保护活动。7.4 公共安全 7.4.1 建立并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应分别符合 GB 50039和 DL 493 的要求;定期宣传消防安全常识、火灾扑救、安全疏散、逃生自救知识。7.4.2 应建立自然灾害类型防灾设施和避灾场所,编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三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7.4.3 配备综治管理人员,在重要地段安装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配备综合治理协管员、义务救灾员、义务消防员;电工持证上岗。7.5 便民服务 7.5.1 设立警务室、婴幼儿托育、文化广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站)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等机构;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全科社

19、工、帮办代办”服务模式。7.5.2 农村社区有客运站点,客运站点设有站名、站牌、简单路线表。7.5.3 鼓励邮政、金融、电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服务单位设点服务。8社区治理 8.1 组织建设 完善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共青团、社区村(居)务监督机构、集体经济组织等以及广大村(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活动。8.2 社区治理 设立多元主体组织的村(居)民议事会,用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定期开展协商议事活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建立包括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规则、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管理在内的管理体系。DB3209/T 121

20、9-2022 6 8.3 物业管理 建立村(居)民自治管理物业制度和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治理制,在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建设“红色物业”“红色邻里”;推行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8.4 管理目标 开展村(居)民满意度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网格服务管理满意度达 90%。9文明建设 9.1 乡风文明 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9.2 文化建设 9.2.1 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渠道开展爱国主义、道德、法治、诚信、科普等宣传教育。9.2.2 建设具有娱乐、广播、阅读、科普等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配备室外健身器材等体育活动设施。9.2.3 建立传统文化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名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