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T 5051-1996(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pdf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60763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69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 T 5051-1996(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DL T 5051-1996(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DL T 5051-1996(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DL T 5051-1996(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DL T 5051-1996(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L 中华人民共租国电力行业标准p DL/T 5051 - 1996 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条文说明主编单位: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件咆片也If.良心1996北京目次1 总则.2 设计内容.19 3 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21 4 水情预报与遥测站网.24 5 通信设计.27 6 数据处理.“.32 7 电源、过电压保护和接地.34 8 土建工程.36 16 1 苗,。、则1-0- I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应用遥测、温信和计算机等技术,完成水情信息的实时收集、处理,为水利水电工程防洪、发电及其他综合利用目标优化调度服务的系统,是工程综合自动化的重

2、要组成部分。DLSOZ0-93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Zl-9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汁报告编制规程均规定了在工程设计中进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的要求,为统一设计准则和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o. 2 本规定系针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编制的。中型工程的设计参照执行本规定时,可根据工程需要和条件,j重当简化测报系统的功能和降低技术要求。工程等级按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DJ12一78(山区、丘陵区部分)SDJ217-87平原、滨海区部分)确定。. o. 3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直接服务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和运行调度,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设计阶

3、段设计的内容和要求需与工程设计相适应。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须分析论证设置测报系统的必要性,编制测报系统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编制测报系统总体设计;实施阶段进行测报系统技施设计。1. o. 4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覆盖范围,指本测报系统遥测站分布的地区。工程上游已建测报系统的水情测报预报信息是本系统水情预报的重要依据,需要收集利用。设计中还应注意在通信方式和系统工作体制等方面与有关测报系统相互衔接协调,利用已建测报系统的条件,以有利于水情信息的传输和节约建设费用。1.0.s 本条规定了测报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水情自动测报技术发展较快,但有的新技术尚不够成熟,有17 的新产品性能尚未稳定,

4、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要求较高,不同工程的测报条件也各有差异,因此,设计中要重视调查研究,不强求不切实际的技术要求,宜采用经过试用、考核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产品,选用高可靠性的定型设备,使设计的测报系统在实用、可靠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中,还要重视各部分间的适应协调,以实现系统总体性能最优。1.0.6 情自动测报系统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广泛,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较多,主要有如下标准:GBJ138 90 水位观测标准SL21-90 降水量观测规范GB11830-89 水文测报装置遥测水位计GB11831一89水文测报装置遥测雨量计SD138-85

5、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J42-81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技术规定GB9813-88 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GB2887 89 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以及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有关建议和报告。18 2 设计内容2. o. 1 由于工程开发目标和运行特性的不同,不是每个工程都需要设置测报系统,因此,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以水利为主要开发任务的工程,按照其设计阶段划分,则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结合工程实际,从防洪和运行调度的需要以及综合自动化要求等方面论证设置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必要性。需要设置时,本阶段应进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水情预报方案是拟定遥测站网的依据,需在拟定水情预报方案配置规

6、划的基础上,再拟定遥测站网方案。选择通信方式和拟定组网方案,需结合遥测站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测报系统的建设费用,本阶段可按测报系统的规模(遥测站、中继站、中心站数)参照相似系统估算。2.0.2 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以水利为主要开发任务的工程,则为初步设计阶段)要求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作全面的研究,以便基本确定测报系统的功能和主要部分的设计方案,编制投资概算。本阶段的水情预报方案,要求利用35年有代表性的水文资料进行初步编制,以便落实可实现的预见期和预报合格率,基本确定水情预报方案配置和遥测站网方案。为满足基本确定通信设计方案的要求,当采用超短波通信方式时,应作电技测试。设备配置方案包括测报系统

7、的硬件构成和主要设备类型、规格的设计方案。本阶段要求基本确定需配置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目录。测报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目前国内测报系统设备,尚缺乏切实完整的可靠性指标和长期考核数据,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暂要求依据设计方案所采取的技术指标和可19 靠性措施,结合测报系统的运行条件,分析说明测报系统的可靠性。测报系统的土建工程设计,本昕段仅要求拟定工程项目、主要工程位置和其基本尺本,以及估算土建工程量。测报系统的建设费用,本阶段应依据工程设计概算的奋关规定,分别按建筑工程费、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费和其他费用三部分编制。测报系统总体设计报告,需系统地说明测报系统的功能和各主要部分的设

8、计方案以及建设条件。需附流域水系及遥测站分布图、通信组网图,进行电波测试的系统,还需附电路测试报告。视需要可增列水情预报方案和遥测站网设计报告等附件。2.0.3 测报系统实施阶段的(技施)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部分的设计方案,并完成测报系统建设所需要的施工设计图。当技施设计与初步设计间隔时间较长,情况变化较大,原设计方案的通信方式需作改变,或遥测站、中继站需作较大的调整时,应先修改总体设计,经审批后,再进行技施设计。20 3 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3. 1功能3. 1. 1 本条规定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均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对水情要素的自动采集,目前仅有水位、雨量传感器较为成熟,可实

9、现自动遥测。为满足尚无法自动采集的流量、蒸发量等水情要素的传输和水位超过传感器采集范围时的数据传输,以及遥测站设备检修时信息传输的需要,把人工置数自动传输也列为测报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3. 1.2 由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遥测站、中继站较分散,一般又无人值守,为掌握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测报系统的可靠性,故本条规定了测报系统应具有的报警功能。3.1. 3 需由中心站控制遥测站运行的测报系统,可设置对设备的监控功能。由于设置对设备的监控功能,增加了设备的复杂性,系统的故障率和维护工作量也将相应增加,因此,设备监控功能的设置应慎重。有人值守的重要遥测站视需要可设置通话功能,但为

10、避免通话影响测报系统水情数据的正常传输,需设置通话功能时,应限制其使用条件和时间。3. 1.4 测报系统的通信设计、设备配置、防雷及电源等设计方案,应考虑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功能,同时还应考虑配置当通信部分或全部中断时,依据少数重要遥测站水情信息进行预报或依据趋势性预报的应急方案,以便不中断预报作业,满足工程防洪的要求。3.2 主要技术指标3.2. 1 3.2.2 本条系参照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和GB11831-89水文测报装置遥测雨量计以及GBJ13890水位观测标准和GB1183089水文测报装置遥测水位计等技1 术标准,并考虑有利于测报系统正常运行而拟定的

11、。3.2.3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响应速度,指完成一次全部遥测站水情数据收集、处理和预报作业的时间。目前国内已建的超短波通信应答式工作体制的测报系统的响应速度均少于lOmin,但考虑到测报系统遥测站较多时,水情预报作业时间可能增长F以及采用气象卫星或短被通信时,系统传输时间也较长等情况,故规定测报系统响应速度不宜超过20mm。3.2.4 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是衡量测报系统可靠性的基本指标。目前,国内的测报系统建设时间尚短,缺乏关于系统的MTBF指标的统计分析,从部分已建测报系统对单站设备较短时期MTBF的统计,遥测站约4500h,中继站约6000h,中心站大于4500h.最近部分

12、厂家提供的MTBF指标,遥测站、中继站已大于等于600饨,中心站的MTBF也大于5000h。依据目前测报系统设备条件,并参考有关类似技术标准,故规定单站设备MTBF的下限为5000h。3.2.s 数据传输的月畅通率,是指该月内收集正确数据数与应收集数据数之比。根据部分已建超短搜通信方式的测报系统统计,平均畅通率均大于90%,因此,一般遥测站数据传输至中心站的月畅通率宜大于90%,考虑到重要测站的水情信息对预报作业甚为重要,应有更高的传输可靠性,如数据传输的月不畅通率为1%时,就可能出现持续七个多小时中断水情信息,将对预报作业影响较大,因此,规定重要测站数据传输月畅通率宜大于99%u 本条对测报

13、系统数据传输误码率的规定,是根据各种通信方式、设备和运行条件,结合水情测报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的。目前,已建的超短波通信测报系统及短波通信测报试验系统,其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均已达到1104的指标。卫星通信和超短被通信,其信道误码率虽较低,但鉴于目前设备和管理维护条件,仍不宜确定更低的误码率指标。3.2.6 本条参照GB1183189水文测报装置遥测雨量计、22 GB11830-89水文测报装置遥测水位计及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等技术标准,规定了测报系统设备应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23 4 水情预报与遥测站网4, 1 水情预报方案4.1.1 水利水电工程常要求水情预报作出预见期长、精度

14、高的预报成果,但由于影响暴雨、洪水的因素复杂,随着预见期的增长,预报合格率一般会逐步降低,因此,为适应工程对水情预报的要求,宜采用多种预报方法,不同预见期方案的组合配置。在确定水情预报方案配置时,应包括工程受洪水威胁、遥测站通信中断的紧急情况下的水情预报应急方案。4.1. 2 为保证编制水情预报方案依据资料的可靠性,应采用审核后的成果。未经审核的水文资料,应经复核后方能使用。编制水情预报方案所引用的水文资料,应有足够的代表性,需包括大水年、中水年和小水年。流域内由于水利治理、开发等原因明显影响水文资料一致性,编制水情预报方案时,需作适当处理。4.1.3 鉴于一般工程坝址洪水与入库洪水差异不大,

15、故仅需编制坝址的水情预报方案。若工程形成的水库对产汇流条件有明显改变,编制的区间水情预报方案应在工程建成后,依据实测资料检验或修正。4. 1.4 利用流域水文模型编制的预报方案,需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结构要符合水文规律,参数具有物理意义,并说明模型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对经验相关关系应进行物理成因分析,并阐明适用条件。4.1. s 为说明水情预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本规定要求对编制的方案进行评定和检验。评定是引用编制方案的全部资料进行,检验是引用未参加编制方案的预留系列进行。水情预报方案合格率的指标按照SD138-85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确定。24 4.2 遥测站网布设4. 2. 1 4.2.2

16、水利水电工程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一般是按一个独立的系统设计,故只有一个中心站。梯级工程及地区的总厂测报系统,可在下属分厂设立分中心。遥测站般包括雨量站、上带水文(位)站、入库水文站、库区水位站及坝上、坝下水位站、出库水文站等。重要遥测站指控制性的水文(位)站和对水情预报精度影响较大的雨量站。4.2.3 为节约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费用和减少维护工作量,遥测站网应在满足水情预报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精简。新增遥测站根据工程运行管理需要设置,一般包括坝上、坝下水位站,入库站或有关干支流的控制性水文站及重要的雨量站。4.2.4 在优选遥测雨量站网时,应注意平面和高程分布上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暴雨中心经常出现的

17、地区宜有测站控制。4.2.s 4.2.6 为保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正常、安全运行,本条规定了中心站、遥测站选址应注意的事项。若无法避开干扰源,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2.1 本条规定遥测水位、雨量计宜布设在现有人工观测设施附近,如相距较远时,应作对比观测,目的是为了保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一致性。4.3 水情数据采集4.3. 1 遥测水位计量程,指水位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有的全年使用,有的仅用于汛期。因此,遥测水位计量程的下限,应依据其运行期可能出现的最低水位确定。4.3.2 现行遥测水位传感器有浮子式、压力式和声波式等三类。浮子式水位计技术较成熟、性能较稳定

18、,设备亦较简易,但需建水位测井,并常因淤堵等原因影响水位数据的采集,不宜用25 于水位变幅大或?可道提滩严重的河段。压力式和水介式超声波水位计不需建水位测井,但需在水下固定传感器探头,不宜用于河床冲淤变化大的呵段。4.3.3 超限是指洪水位超过遥测水位计量程。一般可采用人工观测,再置数传输的办法,实现超限水位的测报。4. 3. 4 为防止因故障而丢失遥测水情数据,参照国际标准草案ISO/DIS6419-2水文数据传输系统第二部分,系统要求的技术规定特作出本条规定3对有人工观测的遥测站,可不设置数据存储装置。26 5 通信设计s. 1 一般要求s. 1. 1 本条是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信设叶的总的

19、要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一个实时收集水情数据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通信电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传输的媒介,应能迅速、准确、可靠地传输水情数据。迅速是指通信电路应满足整个系统响应速度的要求;准确是指电路质量应满足误码率的要求;可靠是指通信电路应满足月畅通率的要求。s. 1.2 目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的通信方式除超短波、卫星、短波外,还有有线、微坡、流星余迹等。超短波通信的特点是信号传播较稳定、通信质量较高,但受地形和距离的限制需设主中继站,该方式较适宜于遥测站距离较近,中断站建设及维护条件较好地区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由于它具有技术较成熟、设备较简单等优点,所以迄今为止,它在水情自动测

20、报系统中的应用最多,是目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的一种主要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的特点是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通信质量好,较适宜于地形复杂、覆盖范围大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但目前由于受卫星转发器和地面设备的限制,在国内的应用还不多,但它是大面积收集水情数据的一种较理想的通信方式,是水情自功测报系统的发展方向。短被通信主要是以电离层的反射进行通信,对于地形复杂、测站距离较远的测报系统,可直接跨越,不需设中继站,但短波通信信道是一种“变参”信道,电路质量和稳定性都较差,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才能使用,这影响了水情数据的传输速度,在遥测站数目较多时,系统的响应速度难以满足要求。它较远宜于地形复杂、遥测站距离远

21、、遥测站数目较少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27 对于规模较大的系统,当一种通信方式难以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通信方式混合组网。s. 1.3 通信组网是通信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测报系统可行性和经济性,故要求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定。s. 1.4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的中心站和中继站是数据传输的关键环节,若出现故障将导致测报系统的局部或全部瘫痪,重要遥测站的数据,对水情预报成果质量有较大影响,故要求对具中的关键设备如收、发信机、控制器等设有备份。为保证重要遥测站数据传输的畅通率达到99%,必要时,可设置备用通信电路,备用通信电路一般利用已有电路或设立短波通信电路。s.

22、1. s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以(1989)无办宇75号文,在超短揽频段,水情测报专用频率(单位:MHz)为:单工:228.425 228. 575 228. 600 228.800 双工:主台发射频率属台发射频率231.050 224. 050 231. 250 224. 250 231. 750 224. 750 231.800 224.800 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用以上频率;在以下频率点被占用或干扰较严重时,可以选用其它频率。在其它频段,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没有规定专用频率,可根据测报系统的需要进行选择。选用的频率应向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在总体设计之前应取得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正式

23、批准。s.2 超短波通信s.2.1 自报式工作体制设备简单、功耗小、可靠性高,且国内已建系统绝大部分采用自惯式,实际运行效果较好,所以推荐自报28 式工作体制。s.2.2 测报系统的数据传输量一般不多,且数据传输速率在1200bit/s以上时,设备将更加复杂,抗干扰的能力也将下降,故测报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不宜超过1200bit/s。s.2.3 中继级数不宜超过三级,是根据目前设备的可靠性状况确定的。按单站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5000h计算,三级中继时,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仅为1667h,在级数更多时,可靠性会更低。目前已建测报系统,中继级数多在三级以内。当采用中继级数超过三级时,应充

24、分论证。在中继级数较多时,为避免噪声积累,一般采用数字再生中继方式。s.2.4 多支、交叉组网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某一中继站的故障引起系统局部或全部瘫痪,但应因地制宜,不必一味强求多支、交叉组网,以免中继站数和投资增大较多。s.2.s 本条所规定选择中继站的三个原则,是多年进行无线电电路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总结。s.2.6 本条所列的设计内容,系参照超短波通信电路设计手册及国内已建测报系统设计经验所作的规定。s.2.1 由于通信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性能指标会有一定程度的恶化F同时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和多径效应的影响,会使接收信号电平降低;背景干扰的影响也将会引起电路信噪比下降

25、、误码率提高,因此在设计时,须考虑上述因素,为保证电路的可靠性,应留有适当余量。余量留取过大,则会增加测报系统的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余量留取不足,则通信电路质量得不到保障,根据国内已建测报系统的经验,并参照日本建设省的标准,留取的余量为:重要电路大于lOdB,其它电路大于5dB。重要电路包括中继站至中继站,中继站至中心站以及重要遥测站至中继站或中心站的电路。s.2.s 因超短波通信具有一定的绕射能力,所以绝大部分电路是29 利用其绕射实现通信,由于传播机理较复杂加之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中的近似,使得理论计算和实际之间可能差别较大,所以除了一些距离较近、视通或阻挡较少的电路外,都应进行电波测试

26、。在一般情况下,电波测试是进行路径损耗和干扰测试,在电路较复杂、电路余量较小时还应进行误码率和信号衰落情况测试。s.2.9 通信频率的配置,在执行本条规定时,应注意节约频率资源,特别是系统较大,遥测站、中继站数目较多时,尽量利用地形、地物的特点减少各种干扰,实现频率再用。5,3 卫星通信5.3. 1 目前国内测报系统可以利用极轨卫星的时间及次数较少,就已建的水情数据收集系统的情况来看,一天中只能收到23次数据,所以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测报系统,宜采用同步气象卫星或同步通信卫星转发数据。5.3.2 在选定通信设施位置时,应注意周围地形的影响,避免在卫星更换时,周围地形对天线波束的阻拦。5.3.3

27、 卫星数据收集平台和接收站的天线方向性直接关系到主辐射轴以外的全向辐射功率和从旁瓣接收到的功率,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和频率资源,减少与相邻卫星的相互干扰,有必要对天线方向性进行规定,参照国际无线电委员会(CCIR)报告391-4对天线方向性作了本条的规定。5.3.4 对所产生的干扰功率,CCIR在建议522中做了如下规定,在设计时可参照执行。(1)长期干扰标准任何十分钟平均干扰功率,在任何月份大于20%的时间内,应不超过解调器输入端总噪声功率的10%,即引起的误码率不超过1io-6;(2)短期干扰标准。在任何月份大于o.03%的时间内,干扰功率引起的一分钟平均误码率不超过1io-4;在任何月份大于

28、o. 001%的时间内,干扰功率引起的一秒钟平均误码率不超过1io-3; 30 5.4 短波通信5.4. 1 大量测试结果表明,不采用差错控制的短波自然信道的误码率仅在102 10 3数量级,不能满足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要求,必须采取差错控制等技术措施来改善短波通信电路质量。应答式工作体制可采用向前纠错CFEC)和自动反馈纠错CARQ)等控制措施。而自报式只能采用FEC措施。对于信道质量较差的短波信道,只有两种差错控制措施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短披信道的畅通率并减少误码率,所以推荐应答式工作体制。5.4.2 本条中有关计算,可参照电信工程设计手册(短波通信)介绍的方法或CCIR252一2中推荐的

29、计算机程序计算。5.4.3 为节约无线电频率资源,并尽可能地减少各用户间的干扰,无线电行政大会编制的无线电规则附录7中规定了频率4 29. 7MHz,功率小于或等于500W的单边带电台的频率容限为50HzoCCIR建议349-4中,依据现在的技术水平,将允许的频率偏差定为士20Hz。鉴于测报系统的短波电台一般无人值守,因此允许频率偏差定为土20Hz年。5.4.4 除了增大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提高天线增益外,采用本条规定推荐的技术措施,可大大改善信道质量。()抗干扰调制解调技术可提高抗干扰性能,减少因多径传输引起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影响;(2)检、纠错技术可使信道误码率改善23个数量级;(3)分集技

30、术是抗衰落的有效措施z(4)自动换频或自适应选频可提高接收端的信噪比,提高电路可通率。31 6 数据处理6. o. 1 6.0.2 数据处理设计主要是根据工程运用及水情预报作业的要求,确定数据处理功能、计算机系统软硬件配置方案、数据处理流程以及研制基本的应用软件。根据国内测报系统的实践,卒条规定了数据处理的基本功能和根据需要可增加的功能。为满足测报系统响应速度较高的要求,须由计算机接收和处理遥测站的水情数据。如尚需收集水情电报,其接收和译电一般也宜实现自动化作业。为充分利用水情预报人员的经验,预报作业宜采用人机对话方式,由预报人员控制软件运行,分析确定预报成果。条文中的“有关部门”,主要指工程

31、中心调度室及主管防泪和水库调度的上级单位。6.0.3 根据国内已建测报系统的经验和现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为提高测报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好地发挥主机的作用,建议采用由前置机加主机的设备配置方式。鉴于目前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已能满足一般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水情数据处理的需要,且微型机具有对环境要求不高、运行和维护较容易等优点,因此,建议选用微型机作数据处理。前置机宜选用可靠性高、功耗较小的机型,其内存容量应能存贮24h以上的遥测数据。主计算机的存贮容量,除应满足水情数据的存贮、软件运行的需要外,还应留有足够的冗余量,以满足历史数据积累和应用软件扩充等的需要。为实现数据处理的高可靠性,较易

32、发生故障的关键设备应有必要的备份。6.0.4 6.o.s 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配置,须满足测报系统数据处理运用的要求,具有兼容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要32 重视软件及数据文件的安全保护。测报系统的软件配置应完整,中文操作系统须与编程软件、数如库管理软件和应用程序兼容,要求便于汉字的输入、显示和打印。为了实现对遥测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扩充应用软件的需要,宜配置数据库管理软件、高级编程语言、文字表格和图形编辑等软件。为确保测报系统各类软件和数据文件的安全,须配置检查和清除病毒的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文件均应有备份。随着测报系统基本资料和预报经验的不断积累,水情测报技术的发展,需要完善和

33、修改水情预报方案,扩充有关的数据处理功能。因此,在设计应用软件时,宜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程序,并预留接口。33 7 电源、过电压保护和接地7. 1电源7.1.1 电摞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测报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降低用电设备的寿命,因此,电源必须满足用电设备在供电电压等级、电压皮化范围、纹波电压和容量等方面的要求。设计时应注意设备的配置和接线方式,使设计的系统能长期稳定可靠工作、经济实用,并便于运行维护管理。1.1. 2 本条是根据目前国内外遥测站和中继站定型设备的供电要求确定的。也可根据所选用设备的供电要求,采用其他电压等级,如13.8、48、60V等。因不同的设备对电压披动起围和统被电压的要求

34、不同,而且对基础电源和二次电源的要求也不同,故应根据具体设备的要求确定。7.1. 3 若交流电源不能满足本条规定的要求,应配置调压器或稳压器。7. 1.4 鉴于遥测站和中继站多处于偏僻地区,无交流电源或交流电源的质量可靠性较差,且交流供电易遭雷击,故制定本条规定。设备选型时,应注意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和蓄电池的质量。当交流电源质量好且可靠性高,当地日照时数少旦日照强度弱时,也可采用交流整流并对蓄电池浮充供电的方式,但应注意加强防雷接地措施。7.1. 5 不停电供电方式为交流不停电或直流不停电两种方式。可根据所选用设备的供电要求以及电源系统的配置情况进行设计。中心站的通信设备一般采用直流不停电供电

35、方式,前置机和主计算机一般采用交流不停电供电方式。7, 1.6 鉴于测报系统各站点分布较分散,一般蓄电池的日常维护工作难以进行,可能导致蓄电池的有效容量降低,影响测报系统的正常运行,故本条推荐采用免维护蓄电池。34 1.2 过电压保护和接地7. 2.1 为保护测报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雷害、过电压等对测报系统的影响,本条规定必须设置避雷装置、过电压保护装置和接地装置。1.2.2 为消除各种接地网之间的电位差,故采用联合接地方式。设备的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均应从接地总汇线或机房内的分接地汇集线上引入,防止通过布线引入机房的随机接地。7-2-3 本条规定的接地电阻值,是参照日本雨量水位遥测系统规划指南

36、中有关规定以及国内已建水情测报系统选取接地电阻值经验确定的。当土壤电阻率较高,接地电阻值难以满足本规定要求时,可采取向外延伸接地体、降低土壤电阻率、深埋电极以及外引等方式。均衡接地法,目前已在不少超短波通信组网的遥测站和中继站中采用,运行情况较好,因此,对于超短波通信组网的遥测站和中继站可采用均衡接地法,如筒式结构,设备处于浮空接地工作方式,可不设置接地网。1.2.4 本条规定是为了消除直击雷的危害,以确保用电设备的安全。1.2.s 本条规定是为了消除过电压通过进入机房的管(线)进入设备,造成设备损坏。35 8 土建工程8.0. I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土建设施,是为了给测报系统设备提供一个良好

37、的运行环境,以便于实现整个测报系统的功能,达到运行安全、维护方便的目的。本条所列的土建工程项目,是参照国内已建测报系统主要士建项目拟定的,但不同测报系统差异可能较大,因此,设计时,应根据本系统设备对土建王程的要求和当地条件,确定土建工程项目。s.0.2 本条规定土建工程设计,应在满足测报系统设备正常运用要求的前提下,对已建的房屋或其他设施尽量加以利用,以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s.0.3 测井的设计,在GB13890水位观测标准中育下列规定:(1)测井不应干扰水流的流态,测井截面可建成圆形式椭圆形。(2)井壁必须垂直,井底应低于设计最低水位o.5 1. Om, f则开口应高于设计最高水位o.5 1

38、. Om。(3)测井井底及进水管应设防龄和清淤设施,卧式进水管可在入水口建筑沉兽,、池。测井及进水管应定期清除泥沙。多沙河流,测井应设在经常流水处并在测井下部上下游两侧开防淤对流孔。(4)测井可用金属、钢筋混凝土、砖或其他适宜的材料建成。(f:)测井截面应能容纳浮子随水位自由升降,浮子与井壁应有5lOcm间隙。水位滞后不宜超过lcm,测井内外含沙量差异引起的水位差不宜超过lcm,并应使测井具有一定的削弱波浪的性能。s.o.4 遥测站和中继站一般无人值守,为使设备安全运行,修建的站房应坚固、可靠,并有必要的防盗、防潮、防火设施。采用36 立筒结构时,可加围栏防护。根据国内已建测报系统运行实践,遥

39、测站和中继站的站房仅需满足安置通信、电源、传感器等室内设备的要求,使用面积不宜大于5m2。s.o.s 中心站用房一般应包括机房、办公室、值班人员休息室、电源室、维修室等。机房使用面积可按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绘图饥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面积总和的812倍计算,若计算值小于20m2,可采用20m2。为使计算机等有关设备能长期稳定地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在机房内应有防火、防静电、温湿度调节等设施。8.0.6 测报系统的室外设施,应能适应当地较为恶劣的气象条件,参照GBJ61-83工业与民用35千伏及其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对35kV线路风压计算的规定,制订了设计风速的标准。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离地面15m高,十五年一遇lOmin平均最大值。空旷平坦地区采用的最大设计风速,如无可靠资和不应低于25m/s;山区最大设计风速,如无可靠资料,一般采用附近平地风速增加10%,且不宜低于25m/s。对河岸、湖(库)岸、峰及山谷口等易产生强风的地带,其最大风速尚应适当加大。37 ggtFmom LFJD “一元- F气9,“-ho -7 AU- 。一AaTF气咱EAi . , 号一切书一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DL电力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