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9134-201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后视镜 性能和安装要求.pdf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74726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60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9134-201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后视镜 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GB T 19134-201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后视镜 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GB T 19134-201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后视镜 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GB T 19134-201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后视镜 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GB T 19134-201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后视镜 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60 T 54 道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134-2015 代替GB/T19134-2003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后视镜性能和安装要求Tri-wheel vehicles and low-speed goods vehicles 一Rear view mirrors-Requirements of performance and installatin 2015-05-15发布2015-10-01实施.恻窍心I,-,电衍h少ai!:.!-l Jz d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晤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叩GB/T 19134-2015 前本标准按照

2、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9134-2003(农用运输车后视镜性能和安装要求。本标准与GB/T19134-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z-标准名称由农用运输车后视镜性能和安装要求修改为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后视镜性能和安装要求F一将三轮农用运输车更名为三轮汽车,四轮农用运输车更名为低速货车F一-调整了外后视镜尺寸要求z-修改了E类和E类后视镜反射面曲率半径要求z一-增加了安装在外侧距地面1.8m以下的后视镜应具有能缓和冲击功能的要求F修改了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安装后视镜种类要求。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低速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4)归

3、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z机械工业农用运输车发展研究中心、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a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z机械工业拖拉机农用运输车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咸瞠、吕树盛、陈戈、闽海涛、郎志中、王侠民、靳文生、林连华。本樨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z-GB/T 19134- -2003 I 气飞-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后视镜性能和安装要求GB/T 19134-2015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后视镜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安装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统称低速汽车)

4、。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后视镜r四r-viewmirror 能够满足5.5规定视野内看清低速汽车后方和侧面图像的装置。2.2 内后视镜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满足3.1中规定的视野要求,安装在低速汽车车身内部的装置。2.3 外后视镜extedor rear-view mirror 满足3.1中规定的视野要求,安装在低速汽车外部的装置。2.4 后视镜类别class of rear-view mirror 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特性和功能的后视装置,可分为z内后视镜为I类,外后视镜为E类和田类。2.5 曲率半径radius of curvatur

5、e 按5.1规定的方法,在反射面上测得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2.6 基本曲率半径principal radii of curvature 按4.2.2规定的方法,在通过反射面中心,并平行于镜子b线段和垂直于该线段方向上测得的曲率半径rj(或r;)0 b线段的确定见4.2.20i=1 , 2, 30 2.7 2.8 反射面某一点的曲率半径radii of CDature at one point on the reflecting surface 基本曲率半径rj和r;的算术平均值rp见式(1)。镜面中心center of mirror 反射面可见区域的质心。r j +r rp=-2一( 1 )

6、1 GB/T 19134-2015 2.9 驾驶员的眼点driver s ocnlar location 通过低速汽车制造厂确定的驾驶员设计乘坐位置中心,作一个平行于低速汽车纵向基准面的平面。从该平面内的驾驶员座椅R点向上635mm,作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条直线段。在直线段与该平面交点的两侧各32.5mm处(总距离为65mm)作两个点,即为驾驶员的眼点。2.10 双眼总视野ambinocolar vision 左右单眼视野重合而获得的总视野(见图。.D二告一一一一一、卢习尹三、之之I 说明zE 一一内后视镜OD、OE驾驶员眼点;ID、IE-一单眼虚像a左右单眼总虚像zA 在眼视角zB 一一右眼视角

7、FC 双眼视角FD 一一左右单眼总视角。E 圄1OE 双眼总视野2.11 CIE栋准发光体ACIE s恒nd町dlight 0时配t色度发光体,代表在T68=2 855.6 K温度下的全辐射体。2.12 CIE标准光源ACIE standard light so町ce在TS8=2 855.6 K的相关色温下工作的充气鸽丝灯。2.13 CIE 1931标准色庭观测仪CIE 1931 standard chromaticity meter 一一A C 一一,一一D 辐射感受器,其色度特性相当于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采用的光谱三色激励值X(川,Y(川,Z4 )(见2.14和附录A)。2.14 CI

8、E光谱三色激励值CIE tri-colo町sp臼trumexciting value 在CIE(X、Y、Z)制等能量光谱的各个光谱成分的三色激励值。注1:以前是CIE的分布系数。GB/T 19134-2015 注2:用CIE1931标准色度制,可适用于10和扩(0.017rad和0.07rad)之间角度所对的视野。三色激励值王川,于),Z(A)应在Y(值与光谱光效率V(A)相同的条件下确定见附录A2.15 反射率reflection factor 反射光通量对人射光能量(P)的比。注z当存在混合的反射率时,总的反射率可以分成两部分,正规的反射率Cp,)和扩散的反射率(Pd),方程式写作gP=P

9、,十Pd0 3 性能要求3.1 一般要求3.1.1 所有的后视镜均能调节。3.1.2 反射面的边缘应包于保护框架(如支架等)内,其周边上所有点的曲率半径c值在任何方向上都应大于或等于2.5mmo如果反射面超出保护框架,则突出部分边缘上的c不得小于2.5mm,且突出部位在50N的作用力下,能回到框架内,该力应近似平行低速汽军纵向基准面,且水平施加到反射面突出保持框架最高的点上。3.1.3 对于后视镜上直径或最大对角线小于12mm的固定孔或凹座的边缘,若已经过圆滑处理,则不必满足3.1.2曲率半径的要求。3.1.4 后视镜按4.4试验后,将后视镜安放在水平面上,用直径为165mm的球头模型触及内后

10、视镜可接触到的部位,用直径为100mm的球头模型触及外后视镜可触及到的部件,这些所有可接触部位,包括与支撑框架相连接零件的部位(不论其调节位置如何),其曲率半径均不得小于2.5mm。3.1.5 将后视镜连接到低速汽车上的连接件应按下述方法设计,即以保证后视镜顺着撞击方向偏移的转动轴或旋转中心,或两者之一为轴线,作一半径为50m的圆柱体,该圆柱体至少应切到连接件所连接的表面部分。3.1.6 对外后视镜来说,若3.1.2和3.1.4所涉及的零件是用不大于邵尔硬度为A60的材料制戚,则不必满足上述要求。3. 1.7 对内后视镜来说,若后视镜上的零件是用小于邵尔硬度A50的材料制成,并安装在刚性支持件

11、上,则3.1.2和3.1.4的试验只适用于该支持件。3.2 特殊要求3.2.1 内后视镜尺寸(1类反射镜反射面上应能绘出一个矩形,该矩形的高度为40mm,自己边长为a。尺寸a按式(2)计算z150 a=一一-_一1 000 1+一一r ( 2 ) 3 GB/T 19134-2015 式中za -矩形的底边长度,单位为毫米(mm), r 内后视镜反射面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3.2.2 外后视镜尺寸(1类和盟类)低速汽车选用的E类或E类后视镜,应能在其反射面上绘出一个高度为40mm,底边长为a的矩形,和与该矩形的高平行的b线段(II类后视镜b=200mm;ill类后视镜b=70mm)。最

12、小尺寸a按式(3)和式(4)计算zE类后视镜E类后视镜式中z170 a-1000 1+一一一r a一一矩形的底边长度,单位为毫米(mm);r一一外后视镜反射面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3.3 反射面曲率半径3.3.1 后视镜的反射面应为平面镜或球状凸面镜。( 3 ) . ( 4 ) 3.3.2 1类和田类后视镜,其反射面的曲率半径r不应小于1200mm; II类后视镜,其反射面的曲率半径r不应小于1800mm。3.3.3 每个基本曲率半径T;(或T;)与该曲率半径Tp之差不应太于0.15T 0 3.3.4 任何点的曲率半径Tp与r之差不应太子0.15To3.3.5 当后视镜反射面的r值不

13、小于3000mm时,3.3.3和3.3.4中规定的差值不应大于0.25T。3.4 反射面的反射率3.4.1 反射面接4.2中规定的方法测定的标态反射率数值不应小于40%。若后视镜有两个工作位置(白天和夜间),则处于白天位置时应能正确辨认道路交通的移色信号,处于夜间位置时的反射率数值不应低于4%。3.4.2 后视镜长期暴露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其反射面应能满足3.4.1中规定反射率数值。4 试验方法4.1 试验要求4. 1. 1 所有种类后视镜均应经受4.4和4.5中所规定的试验。4.1.2 对所有外后视镜来说,如果当低速汽车满载,且后视镜上所有零部件离地面高度均大于1800

14、 mm(不论其调节位置如何),则可免除4.4中所规定的试验。若后视镜的连接件(如连接植、支撑臂、旋转轴等)不超过低速汽车投影宽度,且离地面高度小于4 . GB/T 19134-2015 1 800 mm,则测量应在后视镜连接件底边的垂直横截面上进行,如果后面超过车宽较多,则以向前方向横截面上的点为准。在这种情况下,应提供连接件在低速汽车上安装位置条件的说明,对不进行撞击试验的后视镜,应在支架臂上标明1800 mm标识,在试验报告中还应注明该结果。4.2 后视镜反射面曲事半径r的测定方法4.2.1 测量仪器三点线性球面曲率计,由两个相距31.62mm士0.05mm的外固定支承和一个在中点的内活动

15、柱组成。球面曲率计有一个能标定准确度为0.002mm,在平面上读数为零的千分表(见图2)。o co 圈2反射面曲率半径测量装置示意圈4.2.2 后视镜反射面曲率半径r的测量单位为毫米4.2.2.1 基本曲率半径r;(或r;)应在三个点上测得,其位置位于镜面中心,并与b线段平行的线段上,臣离约为全长的1/3、1/2和2/3处。如果垂直镜子b线段方向的尺寸为最长,则测点应位于垂直于b线段,且过镜子反射面中心的线段上。4.2.2.2 若由于镜子的尺寸关系,不能按4.2.2.1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则试验人员可以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并尽可能接近上述规定的点上进行测量。5 GB/T 19134-2015

16、 反射面某一点的曲率半径Ypi按式(5)计算zr +一-3 十一r-= r 4.2.2.3 ( 5 ) 式中zYpl一一第一测点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Y p2 一第二测点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r岗一一第三测点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后视镜反射面反射率的测定方法4.3 试验仪器和要求4.3.1 概述试验仪器应由光源、试样支架、带有光检测器和指示仪表的接收单元,以及能消除外来光影响的装置组成(见图3) 4.3.1.1 指示仪表。耐亘也调节标定钮片1一一_JI 一_J/ / 等位调节钮直接标定时接收器支承臂的位置/ / / / -两种标定方法所用反射率测定仪的几何关系接收

17、单元可以包括一个光积分球体,以便测量凸面镜的反射率(见图的,此时测得的反射率为总反射率,即规则反射率和漫射反射率之和。圄36 G/T 19134-2015 Jff If/ /r/ JJJ/ J/ 指示仪表零位调节钮调节标定钮屏蔽元件图4在接收单元中加装光积分球体的反射率副定仪4.3.1.2 光源和光检测器的光谱特性光掘应由一个CIE标准光源A和能使光源发出的光成为平行光束的镜片组成,为使仪器工作时光源电压保持稳定,庇使用稳压电源。接收单元所带光检测器的光谱响应与CIE1931标准色度观测仪的适当亮度函数成正比(见附录A)。也可以使用其他产生效果能完全等效于CIE标准光源A和明视觉的发光体-滤光

18、片-接收器的组合方式。在接收单元中使用光积分球体时,球体的内表面应涂上无光泽的漫反射的)、对光谱无选择性的白色涂料。, 4.3.1.3 几何条件人射光束角(;与垂直于试验表面的垂线成0.44rad :f: O.09 rad(250:l:5勺,并不得超过角度上限(0.53 rad或300)。接收器轴线与该垂线所成角度。v应等于人射光束角(见图3)。人射光束在试验表面上的直径应小于19mm,反射光束覆盖在光检测器上的面积应小于光检测器的感光面积,但不应小于该感光面权的50%,并尽可能接近仪器标定时的覆盖面积。当光积分球体用接收单元时,球体直径应小于127mm.在球体上,试镜和球壁人射光束的孔径应使

19、人射光束和反射光束全部通过。光检测器应放在不受入射和反射光束直射的位置见图的。4.3.1.4 先检副器一一指示仪表装置的电特性在指示仪表上,光检测器输出的读数为感光区域上光亮度的线性函数。为了便于调零和标定,可采用电、光或光、电组合的装置,但该装置应影响仪器的线性度和光谱特性。接收器-指示系统的准确度应在全刻度的土2%范围内,或者在读数值的士10%范围内,以较小者为准。7 GB/T 19134-2015 4.3.1.5 试镜支架试镜支架应便于试镜定位,使得光源支承臂与接收器的轴线在反射面相交。反射面可能位于镜片的中间,或任何一面,视其为第一个面、第二个面,或是转换型棱镜而定。4.3.2 测定方

20、法4.3.2.1 直接标定法在直接标定法中,大气作为参考标准。该方法适用于其结构上允许将接收器调节到光源的光路上,进行100%测量标定的仪器见图3)。在某些情况下(如测定低反射率表面),要求用该方法标定一个中间值(在刻度盘。-100%之间。这时,应将一个已知透光率的中性密度撞光片插人光路中,然后调节标定钮,直到仪器读数为中性密度撞光片透光百分率为止。在测定试镜反射率之前,应拿掉滤光片。4.3.2.2 间接标定法间接标定法适用于光源和接收器的几何位置为固定的仪器,该方法需要有经严格标定和保持其反射率不变的参考标样,该标样最好是与试镜反射率值很接近的平面镜。4.3.2.3 平面镜的测定平面镜的反射

21、率可以用直接或间接标定法测定。反射率的数值可直接从仪器的指示仪表上读出,4.3.2.4 凸面镜的测量用带光积分球体的仪器测定凸面镜的反射率(见图5)。当用反射率为E的参考标样时,仪器的指示仪表指在nE刻度上,因而对一个未知反射率的试镜进行测定时,指示仪表上的nx刻度将与其反射率有相应关系,见式(6)。式中zX一一试镜的反射率,%;E一一参考标样的反射率,%;nx二二试镜在指示仪表上的刻度值;nE一一参考标样在指示仪表上的刻度值。8 n_ X=E一二n E ( 6 ) 、,s 说明zC 接收器;D -一一光圈pE一一人射窗口pF一一测定窗口zL 镜头sM一一试镜窗口zS 一光源p(S)-权分球体

22、.4.4 撞击试验4.4.1 试验设备要求GB/T 19134-2015 (S) E L 圄5球面镜发射率测量装置4.4.1.1 撞击试验台由试镜固定架和可绕两个成直角的水平轴摆动的摆组成,其中之一在垂直释放轨迹的平面内摆的末端是一直径为165mm土1mm的刚性球型,其表面包有一层邵尔硬度为A50、厚度为5mm的橡胶,以及用来测定释放平面内支承臂所处最大角度的指示器。按下述规定的撞击要求,用GB/T 19134-2015 于保持样品的支座应被牢固地固定在支撑摆的工作台上。图6给出了试验设备的尺寸和特殊设计要求。单位为毫米DDD 口。町口国hF1 200 800 图6撞击试验合示意圈4.4.1.

23、2 摆的撞击中心与球头模型的中心重合。球头模型的中心离旋转轴线的距离为1,1=1000mm士5 mm。摆换算到撞击中心的质量为mo,mo =6.8 kg士0.05埠,摆的质量中心到旋转轴轴线之间的距离为d,其关系见式(7)。d mo=mT ( 7 ) 式中zmo 换算到撞击中心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m一一摆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d 摆的质量中心到旋转轴轴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I一一球头模型的中心离旋转轴线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4.4.2 试验方法4.4.2.1 后视镜应按后视镜制造厂或低速汽车制造厂所推荐的方法固定在试验台上,其水平和垂直位置的轴线应与实际装车状态

24、相同。4.4.2.2 后视镜若能相对其安装基座作些调节,则它应位于后视镜制造厂或低速汽车制造厂所规定的调节范围内,且撞击时可能偏转最小的位置。4.4.2.3 若后视镜与其安装基座间能调节,则应将调节装置调到使保持件离安装基座最近的位置。4.4.2.4 反射面若能在保护壳体内调节,则应将其离低速汽车最远的上角调到突出保护壳体最大的位置。4.4.2.5 当摆处于垂直位置时,球头模型中心的水平面和纵向铅垂平面应穿过镜面中心。摆的纵向摆动方向应平行于低速汽车纵向基准面。r r . GB/T 19134-2015 4.4.2.6 按4.4.2.14.4.2.4进行安装和调节时,若后视镜的零件限制了球头模

25、型的返回,则应将撞击点沿垂直于转轴或旋转中心方向调节,但应确定这种调节对完成试验是必要的,且应满足下列要求之一z一一球头模型的外廓线至少应保证与3.1.5中所述圆柱体表面相切z一一球头模型的接触点至少距反射丽的边缘10mm. 4.4.2.7 试验时,使球头模型从相对于摆的铅垂线60。角处自由下落,当摆到铅垂位置时,球头模型打击后视镜。4.4.2.8 内后视镜应在两种条件下经受撞击z一一试验1:撞击点应符合4.4.2.5的规定,球头模型应撞击在反射面上z一一试验2:撞击点应位于与镜子平面成45.角,且过镜子反射面中心水平面的保护壳体边缘处,撞击方向应对准反射面,4.4.2.9 外后视镜应在两种条

26、件下经受撞击z一一试验1:撞击点应符合4人2.5或4.4.2.6的规定。应使球头模型撞击后视镜的反射面z一一试验2:撞击点应符合4.4.2.5或4.4.2.6的规定。应使球头模型撞击后视镜的反射面的背面。4.5 弯曲试验4.5.1 安装4.5. 1. 1 保持件水平地置于试验台上,并夹紧调节件。在保护壳体的最大尺寸方向且离调节件固定点最近的一端,用15mm宽的固定挡块覆盖在壳体的整个宽度上,使之不能转动。在另一端,也在保持件上放置一块与上述作用相同的挡块,以便按规定在上面施加试验载荷(见图7)。挡块试镜保持件夹紧机构载荷质量为25kg 图7抗弯曲试验台示意图4.5.1.2 可在施加载荷对面的一

27、端予以夹紧。4.5.2 试验方法施加试验载荷的质量为25kg,保持时间为1min. 可谓挡架可调支架11 GB/T 19134-2015 4.6 试验结果4.6.1 按4.4的规定进行撞击试验时,皿类后视镜摆在撞击后视镜后应能在摆臂的释放平面内继续摆动20。以上,II类后视镜则应继续摆动10。以上。4.6.2 角度测量的准确度应在士1。之内。4.6.3 当按4.4和4.5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反射镜反射面应破碎。但下述两种情况可认为符合要求z一一碎片仍然粘在保持件上,或与保护壳体牢固相连的物体上。允许玻璃局部脱离上述部位,但破裂处任何一边的边长应超过2.5mm。在撞击点上,允许有小碎片脱离上述部位

28、。一反射面用安全玻璃制成。5 后视镜的安装要求5.1 -融要求5.1.1 安装在低速汽车上的后视镜应为已符合本标准的后视镜。5.1.2 后视镜的固定方式应使它不致移动而明显改变其视野区域,或因振动而使驾驶员对图像产生错觉。5.1.3 当低速汽车以不超过最高设计车速的80%的车速行驶时,后视镜应符合5.1.2的要求。5.1.4 安装在外侧距地面1.8m以下的后视镜,当行人等接触该镜时,应具有能缓和冲击的功能。5.2 后视镜的安装数量5.2.1 低速汽车应在其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外后视镜。5.2.2 全封闭驾驶室和低速货车应安装一个满足5.5.1和5.6.1要求的内后视镜,若内后视镜不能提供任何后

29、视野,可不必安装。5.2.3 三轮汽车和最大设计总质量在3500 kg以下的低速货车允许安装E类外后视镜。5.3 后视镜的安装位置5.3.1 后视镜的位置应保证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能看清低速汽车后方和两侧道路上的路况。5.3.2 外后视镜应能从低速汽车侧窗或前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到的区域中看到,5.3.3 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应安装在后视镜中心与驾驶员两眼点两眼点之间的距离为65mm)中心连线与纵向基准面间的夹角不大于55。的范围内。5.3.4 后视镜突出低速汽车车身外侧的程度不能超出5.5中的视野要求。5.3.5 当低速汽车满载,外后视镜的底边离地面高度小于1800mm时,其单侧外伸量不应

30、超出低速汽车最大宽度以外200mm。5.3.6 只要符合5.3.4和5.3.5的要求,后视镜允许外伸至最大允许宽度之外。5.4 后视镜的调节5.4.1 内后视镜应能允许驾驶员在其驾驶位置上调节。5.4.2 在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能允许驾驶员在车门关闭,而车窗开启时进行调节,而且能从车外锁紧。5.4.3 上述5.4.2不适用于被撞击后无需调节又能恢复到原位置的后视镜。12 占a5.5 后视镜的视野要求5.5.1 内后视镜的视野GB/T 19134-2015 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m的视野区域,其中心平面为低速汽车纵向基准面,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60m处延伸至地平线

31、(见图的。-_ 驾驶员的眼点60 m 图8肉后视镜的后视野5.5.2 左外后视镜的视野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5m的视野区域,其右侧,以与低速汽车纵向基准面的平面平行,且与低速汽车左边最外侧点的平面相切为基准,并从驾驶员眼点后10m 处延伸至地平线(见图9)。20 m 驾驶员的眼点圄9总质量小于2000国的低速汽车的外后视嚣的后视野区域5.5.3 右外后视镜的视野5.5.3.1 对于总质量小于2000国的低速汽车,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4m的视野区域,其左侧,以与低速汽车纵向基准面的平面平行,且与低速汽车左边最外侧点的平面相切为基准

32、,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20m处延伸至地平线(见图的。5.5.3.2 对总质量大于2000峙的低速汽车,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3.5m的视野区域,其左边与低速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且与低速汽车右边最处侧点相切,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30m处延伸至地平线。此外,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还应能看见宽度大于0.75m,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4m处至上述区域相接的视野区域(见图10)。13 GB/T 19134-2015 圈10总质量大于2000国的低速汽车的外后视镜的后视野区域5.6 障碍物5.6.1 内后视镜的视野障碍物在测定上述后视野时,允许头枕、遮阳板、后风窗刮水器,或车身构成件(如

33、z纵向基准面附近对开门的后窗立柱等遮挡部分视野,但当遮挡部分投影在与低速汽车纵向基准面垂直的铅垂面上时,其总和应占所规定视野的15%以下。遮挡程度是在头枕降低至最低位置,遮阳握在收回位置时测定。5.6.2 外后视镜的视野障碍物在测定上述后视野时,障碍物(如z车身及其附件、门把手、示廓灯、转向指示灯、后保险杆两端,以及反射面清洗装置等部件所遮挡部分的总和占所规定视野的10%以下即可。5.7 测定方法按2.10的定义确定驾驶员的眼睛位置囚下述后视野要求是在双眼总视野条件下的视野。当测定低速汽车后视野时,所试低速汽车应满足5.4的要求。视野应能过车窗进行测定,其可见光的总透过率至少为70%。测定后视

34、野区域时,应在驾驶员的眼点处设置大功率的光源,并检测垂直监视屏上的反射光来确定。也可采用其他等同的方法。14 、. , . 附录A(规范性附录)CIE 1931标准色庭观测仪的光谱三色激励值表A.1/mm X() Y() Z() /mm X() 380 0.001 4 0.0000 0.0065 590 1.026 3 390 0.0042 0.000 1 0.0201 600 1.062 2 400 0.014 3 0.0004 0.0679 610 1.002 6 410 0.0435 0.001 2 0.2074 620 0.8544 420 0.134 4 0.0040 0.645 6

35、 630 0.6424 430 0.2839 0.011 6 1.385 6 640 0.447 9 440 0.3483 0.023 0 1.7471 650 0.283 5 450 0.336 2 0.0380 1. 772 1 660 0.164 9 460 0.2908 0.0600 1.669 2 670 0.0874 470 0.195 4 0.091 0 1.287 6 680 0.0468 480 0.095 6 0.139 0 0.813 0 690 0.0227 490 0.0320 0.2080 0.465 2 700 0.011 4 500 0.0049 0.3230

36、0.2720 710 0.005 8 510 0.0093 0.5030 0.158 2 720 0.002 9 520 0.063 3 0.7100 0.0782 730 0.001 4 530 0.155 5 0.862 0 0.0422 740 0.000 7 540 0.2904 0.9540 0.0203 750 0.0003 550 0.433 4 0.9950 0.0087 760 0.0002 560 0.594 5 0.9950 0.0039 770 0.0001 570 0.762 1 0.9520 0.0021 780 0.0000 580 0.916 3 0.8700

37、0.001 7 注2本表节录自CIE会刊50(45)(1970) , Y()=v(川,各数值取至小数点后4位。 1966年修改时,将0.0003改为0.0002 GB/T 19134-2015 Y() Z() 0.7570 0.001 1 0.631 0 0.0008 0.5030 0.0003 0.381 0 0.0002 0.265 0 0.000 0 0.1750 0.0000 0.107 0 0.0000 0.061 0 0.0000 0.032 0 0.0000 0.017 0 0.0000 0.0082 0.0000 0.0041 0.0000 0.002 1 0.0000 0.0

38、01 0 0.0000 0.0005 0.0000 0.000 2 0.000 0 0.000 1 0.0000 0.0001 0.000 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4 mFON|啡的mFH函。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后视镜性能和安装要求GB/T 19134-2015 国中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凋北街16号(100045)、.,. 网址总编室,(010)68533533发行中心,(010)51780238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铸印张1.25字数31千字2015年5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12301/16 2015年5月第一版* 号,155066 1-51477 21. 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10107定价GB/T 19134-2015 打印日期:2015年6月10日F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