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852一2010内生集壶菌检疫技术规程Quarantine technique re职dationsof 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2010-05-20发布2010-09-01实施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负责起草,贵州省毕节地区植保植检站参加起草。NY/T 1852-2010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忠民、莫雪梅、刘红梅、李丹、龙玲、吴长松、陆绍炎、冯明义。I N
2、Y/T 1852-2010 内生集壶菌检疫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endobioticum CSchilb. ) PercivalJ检疫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实验室检验鉴定、结果判定、标本和记录保存及疫情监测。本标准适用于内生集壶菌检疫。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3、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endobioticum CSchulb. ) Percival属真菌门CEumycota),鞭毛菌亚门CMastigomycotina) ,壶菌纲CChytridiomycctes),壶菌吕CChytridiales),集壶菌科CSynchytriaceae),集壶菌j高CSynchytrium),内生集壶菌CS endobioticum)。该菌是种寄生于寄主细胞内的植物病原真菌,病菌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可引起寄主细胞膨大。
4、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主要侵染马铃薯,引起马铃薯癌肿病,属国家检疫性有害生物。3.2 有害生物p四ts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物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3.3 检疫性有害生物quarantine pests 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3.4 游动范子swarm spore 由内生集壶菌休眠抱子囊或夏子包子囊萌发产生的能游动的抱子,能侵入寄主细胞。3.5 结合子zygote 由两个内生集壶菌游动配子配合形成的菌体。3.6 原抱囊堆prosporangiosorus 内生集壶菌的游动泡子侵入寄主细胞内,寄主细
5、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发育几乎充满寄主细胞形成NY/T 1852-2010 具有胞壁的菌体结构。3. 7 夏抱子囊及夏抱子囊堆summer sporangi皿nands皿nmersporangi咽。r田内生集壶菌的原子包囊堆发育形成泡囊并将胞质和胞核排入泡囊,泡囊发育形成夏于包子囊堆;夏子包子囊堆的内容物分割发育形成多个夏子包子寰。3.8 休眠抱子囊r四tingsporangi皿n内生集壶茵的结合子侵入寄主细胞发育而成的有性于包子。4原理4. 1 检疫原理该病原菌主要以休眠于包子囊在病薯块内和土壤中越冬并长期生存。当温湿度适宜时,休珉于包子囊萌发形成游动于包子,侵入寄主表皮细胞,菌体在细胞内增大
6、、发育。刺激寄主细胞组织增生、长出畸形、粗糙的肿瘤,出现酷似花椰菜的典型症状。内生集壶菌主要通过带病的薯块或带菌的土壤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田间农事操作、病薯喂养的牲畜粪便以及雨水等进行近距离传播。本标准根据病原菌的这一特性,首先检查薯块、根系、植株地上部分是否有癌肿病变,并将可疑组织进行切片检查病原菌;其次是采集种植马铃薯田间土壤或薯块粘附和夹杂的土壤,检查其中是否有休il袍子囊。4.2 鉴定原理以内生集壶菌引起的症状特征,以及病原菌在不同侵染时期的菌体形态特征为鉴定病原菌的依据。通过镜检该病原菌菌体形态特征可对内生集壶菌进行准确判定。5 产地检疫5. 1 检查时间在现营期、盛花期和收获期进行
7、检查。5.2 检查方法检查可疑植株的症状并取祥。未发现可疑植株的,根据不同面积,随机选点取样。所选检查区域,种植地块面积0.1hrn2以下的检查200株,0.1 hrn2以上的检查总株数不得少于500株。5.3 田间症状鉴定诊断方法按附录A规定执行。必要时可采样送实验室鉴定。5.4 田间土壤取样发现疑似症状,应采集整株和根际周围10crn土壤,昆匀后取500g送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鉴定。5. 5 记录检查结果产地检疫结果,载入内生集壶菌产地检疫记录表(见附录D表1)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报告气见附录D表4)。6 调运检疫6. 1 薯块抽样散装或包装调运的马铃薯薯块,均按上、中、下三层分别随
8、机5点拍样检查。用肉i或手持放大镜直接观察抽取样品。诊断方法按附录A规定执行。必要时抽取样品每份1000 g3 500 g送实验室鉴定。抽样件数和代表样品份数按GB15569规定执行。2 NY/T 1852-2010 6.2 土壤抽样散装或包装调运的马铃薯薯块,均按上、中、下三层分别随机5点抽样。抽样件数和代表样品份数按GB15569规定执行。收集薯块上或薯块上散落的土壤100g5g送实验室检验鉴定。6.3 现场记录抽取薯块、土壤抽样件数、样品份数和抽取的代表样品数载入内生集壶菌调运检疫记录表气见附录D表2)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报告(见附录D表4)。7 实验室检验鉴定7. 1 试剂配制
9、7. 1. 1 1%龙胆紫溶液的配制:称取19龙胆紫溶于100rnL 2%醋酸溶液中。7. 1. 2 1%酸性品红溶液的配制:称取19酸性品红溶于100rnL蒸馅水中。7. 1. 3乳酸甘油溶液的配制z量取85%90%乳酸10rnL、甘油20mL溶于10rnL蒸馆水中。7.2 鉴定方法7.2. 1 切片法取癌瘤或薯块芽Hl及周围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检验,检查是否有病菌原子包囊堆、夏袍子堆或休眠于缸子囊,或直接挑取病组织、放在有蒸馆水的玻片上,加盖玻片静置30min,显微镜检查是否从袍子囊破裂处释放出游动袍子。夏于包子囊及夏子包子、休眠抱子囊和游动于包子的形态特征见附录Bo本方法适用于植物组织检验
10、鉴定。7.2.2 染色法将病组织放在蒸馆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用吸管吸取上浮液滴放在载玻片上,加0.1%升*水1滴固定,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再用1%酸性品红或1%5%龙胆紫1滴,染色1mino洗去染液镜检,可见到单鞭毛的游动袍子。本方法适用于植物组织检验鉴定。7.2.3 四氯化碳一乳酸甘油漂浮法将已风干、研细、过筛(筛目直径250时的土样称取1.5 g2 g,倒入试管内,加四氯化碳8rnL,充分搅拌,静置2min._,3 min,让土壤颗粒等杂质沉降,休眠泡子悬浮在四氯化碳液中,将悬浮液倒入另个试管中,加入乳酸甘泊2rnL,充分搅拌、静置,使之分层,用移液管吸取上层乳酸甘泊抱子囊悬浮液。.05rn
11、L,制片镜检。本方法适用于土壤检验鉴定。7. 3 实验室检验记录将实验室检验结果载入内生集壶菌实验室检验记录表(见附录D表3)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报告(见附录D表4)。8 结果判定8. 1 具备本标准附件A典型症状特征之一的,可诊断为内生集壶菌,必要时送实验室检验。8.2 在本标准7.2.1、7.2.2检验中发现病原菌的游动;缸子、结合子、夏抱子囊堆、夏抱子囊和休眠于包子囊,可判定寄主感染了内生集壶菌。8.3 在本标准7.2.3检验中若镜检发现休眠于包子囊,可判定土壤中含内生集壶菌。8.4 出具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报告根据判定结果出具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报告)(见附录D表4
12、)。3 NY/T 1852-2010 9 标本和记录保存样品需作为标本保存的,制作成浸制标本;病薯或带菌病士可放在4C5C的冷藏环境下,用保鲜盒装盛保存半年,以便接受复核或进行重复鉴定。其余样品应进行高温灭活处理。检验记录、结果归档备查,保存期限两年。10 疫情监测10. 1 大田普查10. 1. 1 普查时间于现蕾期、盛花期和收获那各检查一次。10. 1.2 普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调查。连片种植面积10hm2以下的,调查5块10块,连片种植面积10 hm220 h时,调查10块20块;连片种植面积20hm以上,调查20块30块。在田间采取棋盘式取样,每块地调查10个点,每点挖取调查5
13、株,共50株。调查发病情况,根据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出不同发生情况的面积,结果记入附录D表5,发现疑似症状的,须取样进行实验室检验检测,确诊疫惰。10.2 系统监测10.2. 1 监测点选择在疫情发生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2块3块,每块地不少于0.067h时,进行固定系统监测,所选田块不采取防治内生集壶菌技术措施。10.22 监测方法齐苗后,每隔10d调查一次,每次每块地调查5点,每点挖取调查5株。记载植株发病部位、薯块发病情况,计算病株率、病薯率、病情指数。调查结果记入附录D表6,内生集壶菌病情分级标准按九级ttl分:。级:整株无侵染症状表现,1级:母薯、须根同时有癌瘤,或其中一个部分有癌瘤,但
14、薯块无癌瘤;3级.须根、主根、主茎(地下部分)同时有癌瘤,或其中两个部位有癌瘤,但薯块元癌瘤,5级20%以下的匍匍茎、薯块有癌瘤;7级,20%50%的匍甸茎、薯块有癌瘤,或同时植株地上部分出现癌瘤;9级,50%以上的匍甸茎、薯块有癌瘤,或同时植株地上部分出现癌瘤。病情指数CDI)按式(1)计算2.; (.1 X) DI .: . X 100 . (1) NXS 式中,2.;各病情级别代表数值与其相对应病情级别病株数乘积的总和;一各病情级别代表数值;n 各病情级别病株数;N 调查总株数,5 最高病情级别代表值。10.3 疫情发生动态分析根据大自普查和系统监测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气候因子、栽培品种
15、等综合国素进行分析,由植物检疫机构按国家相关规定发布疫情发生动态。4 A.1 地下部症状附录A规范性附录)症状鉴别NY/T 1852一2010-一在薯块上,病菌主要从芽眼外表皮侵人,长出畸形、粗糙的癌瘤,呈花椰菜形,初为乳白色,后变黑腐烂,并流出伴有臭味的褐色辛苦液。遇干旱癌瘤呈粉末状。在茎基部,形成的癌瘤呈花椰菜小花状,逐渐扩大,有时包围整个茎基部,甚至露出土表。露出士表的癌瘤,初为绿色,后期腐烂。匍甸茎可长出成串的癌瘤,长于上侧或围绕匍甸茎生长。在根系,癌瘤成串。小的癌瘤如泊籽状,大的可超过薯块数倍;初为白色半透明,似水泡状。A.2 地上部症状一一在主枝与分枝、分校与分枝交界处,腋芽处,茎
16、或枝尖、幼芽上,均可长出一团团密集的卷叶状、花椰菜状或维冠状的癌瘤。初为绿色,后颜色加深变黑腐烂,生瘤的枝条常会变粗,节问缩短,叶片色淡,早期发病易枯死。自十背面、茎秤、花梗、果梗、花草事等部位,可长出绿色无叶柄、有主脉、无分支脉的丛生畸形小叶,丛生小叶增多时,好似鸡冠状;后期小叶变黄变黑,并腐烂脱落,使叶片呈缺刻状,着生丛生小叶的叶片正面,初现黄色小点,逐渐呈版泡状,变黑腐烂。病株主枝的第一、二分校变粗,质脆且畸形,尖端的花序和顶叶色淡,早期枯死。病株矮化,分校增多。5 NYjT 1852-20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内生集壶茵茵体形态特征B.1 游动袍子游动抱子由休H民抱子囊或夏抱子囊萌
17、发而产生,是马铃薯癌肿病菌的无性营养体,单核,球形或洋梨形,后端有一根尾鞭,大小为2.0 f1Il12. 5mo在土壤水中可移动,遇到适合的寄主,侵入寄主的芽眼或其他幼嫩部分的表皮细胞而造成为害,在寄主生长期间,可以游动于包子进行再侵染。B.2 夏抱子囊堆夏抱子囊堆外壁橙色,内壁元色,卵形或球形,大小47mXIOOm78mX81m,薄壁。每个夏子包子囊堆含有39个(通常以35个为多)夏子包子囊。B.3 夏抱子襄由夏子包子囊堆的内含物发育而成,卵形或多角形。夏子包子囊壁薄色淡,大小25mX62rn38rnX87m。夏J包子囊成熟后散发出游动于包子。B.4 结合子当干旱或低温的环境条件不适合游动于
18、包子再侵染时,游动于包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结合子。结合子双核双层鞭,侵入寄主细胞,发育为休眠抱子囊。B.5 休眠抱子囊休眠于包子褒是一种有性菌体结构,单个产生于癌组织表层细胞肉,锈褐色;近球形,直径25rn75m;壁厚4.1rnlO.5rn,分三层,内壁薄而无色,中壁光滑,金褐色,外壁厚呈褐色,外层有不规则的脊突。成熟休il抱子囊内含有数百个游动抱子。6 NY/T 1852-2010 C. 1 严格检疫附录C资料性附录)疫情控制技术C. 1. 1 马铃薯的繁育、生产必须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马铃薯的调运必须申请办理调运检疫OC. 1. 2 疫情发生区严禁生产、繁育种薯。C. 2 农业防治C.
19、 2.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栽培条件、抗的优质、丰产的品种,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的要求。C. 2. 2 实行轮fl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可采取与三巨米、莽麦等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C. 2. 3 i青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和残余薯并进行销毁处理。C. 3 化学防治C. 3. 1 药士法盖种用15%三略酣可湿性粉剂4500g/hrn2拌细士7500kg于播种时盖种。C. 3. 2 叶面喷雾在马铃薯现蕾期,用15%三瞠嗣可湿性粉ifJJ1 000倍液喷雾。7 NY/T 1852-2010 编号生产单位(人调查品种品种来源检查方法植株抽样情况士壤取样情况产地检疫情况疫情处理情况检查人备注
20、8 附录D(规范性附录)表格表D.l内生集壶菌产地检疫记录表地点生育期调查面积调查Chm) 时间抽取植株样品编号抽取土壤样品编号调查数量病株率(株)C%) NY/T 1852-2010 表D.2内生集壶菌调运检疫记录表编号生产/经营者地址及邮编联系/负责人联系电话调查日期抽样地点品种产地调运数量抽样情况抽取样品编号薯块抽样情况土壤抽样情况抽取士样编号调运检疫情况疫情处理情况检查人备注表D.3内生集壶茵实验室检验记录表编号样品编号取样日期检验日期检验方法检验情况检验人备注9 NY/T 1852-2010 表D.4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报告编号:送检单位(人联系电话送检时间品种名称样品类别样品
21、数量样品来源:鉴定方法2鉴定结果2鉴定人(签名), 鉴定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名h年月日备注:L一一-10 单位z调查日期品生育地回块(月/日)点种期数调查地点调查调查生育病株数日期期株数(株)(株)发病田块表D.5内生集壶菌发病情况普查表年度,病因调查发病病株调查病薯病薯薯块率株数株数率数率NY/T 1852-2010 调查人.各级发病株数病情指数数c%) 株)(株)c%) 数(个)c%) 0级11级异刮7级级(个)表D.6内生集壶菌系统监测调查记载表田块编号2调查品种:调查人员:调查薯各级发病株数病株率病薯数病薯率病情发病c%) 块数个)c%) 指数部位备注(个)。级1级3级5级7级9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