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866一2010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技术规程黄顶菊Codes of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invasive alien species Flaveria bidentis (L. ) Kuntze 200-05-20发布2010-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NY/T 1866-2010 . 目。吉同请注意z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2、本标准起草单位z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良、付卫东、刘坤、韩颖、高灵旺、吴鸿斌、唐铁朝、安沫平。I 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技术规程黄顶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黄顶菊监测的程序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对黄顶菊的监视。2 规范性引用文件NY/T 1866-2010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NY/T 1861-2010 外来草本植物普查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监视amonitoring 在定
3、的区域范围内,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调查或其他程序持续收集和记录某种生物发生或不存在的数据的官方活动。3.2 适生区suitable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r四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满足一个物种生长、繁殖并可维持定种群规模的生态区域,包括物种的发生区及潜在发生区(潜在扩散区域)。4 监测区的划分开展监测的行政区域内的黄顶菊适生区即为监视j区。以县级行政区域作为发生区与潜在发生区划分的基本单位。县级行政区域内有黄顶菊发生,元论发生面积大或小,该区域即为黄顶菊发生区。潜在发生区的划分应以详细的风险分析报告为准。5 监测方法与结果计算5. 1 发生区的监视j5. 1. 1 监测点的
4、确定在开展监测的行政区域内,依次选取20%的下一级行政区域直至乡镇(有黄顶菊发生),每个乡镇选取3个行政村,设立监测点。黄顶菊发生的省、市、县、乡镇或村的实际数量低于设置标准的,只选实际发生的区域。5. 1. 2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黄顶菊的发生面积、分布扩散趋势、生态影响、经济危害等。5. 1.3 监视j时间每年E们立的监测点开展调查,监测开展的时间为黄顶菊的苗期和花期。5.1.4 群落调查方法5. 1. 4. 1 样方法NY/T 1866-2010 在监测点选取13个黄顶菊发生的典型生境设置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选取20个以上的样方,样方面积1m2。取样可采用随机取样、规则取样、限定随机取样或
5、代表性样方取样等方法。对样方内的所有植物种类、数量及盖度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按附录A的要求记录和整理。5. 1. 4. 2样点法在监测点选取13个黄顶菊发生的典型生境的地块,随机选取1条或2条祥线,每条样线选50个等距的样点。附录B给出了黄顶菊常见的一些生境中样线的选垠方案,可参考使用。样店、确定后,将取样签(方便获取和使用的木签、竹签、金属签等均可)以垂直于样点所处地面的角度插入地表,插入点半径5cm内的植物即为该样点的样本植物,调查样点内的所有植物并按附录C的要求记录和整理。样方法或样点法确定后,在此后的监测中不可更改调查方法。5. 1. 5 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调查方法采用踏查结合走访调查
6、的方法,调查各监测点中黄顶菊的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根据所有监测点面积之和占整个监测区面积的比例,推算黄顶菊在监测区的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对发生在农田、果园、荒地、绿地、生活区等具有明显边界的生境内的黄顶菊,其发生面积以相应地块的面积累计计算,或划定包含所有发生点的区域,以整个民域的面积进行计算;对发生在草场、森林、铁路公路沿线等没有明显边界的黄顶菊,持GPS仪沿其分布边缘走完一个闭合轨迹后,将GPS仪计算出的面积作为其发生面积,其中,铁路路基、公路路面的面积也计入其发生面积。对发生地地理环境复杂(如山高坡陡、沟整纵横),人力不便或无法实地踏查或使用GPS仪计算面积的,可使用目测法、通过咨询当地
7、国土资源部门(测绘部门)或者熟悉当地基本情况的基层人员,获取其发生面积。在进行发生面积调查的同时,调查黄顶菊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参见NY/T 1861-2010的7.2部分。调查的结果按附录D的要求记录。5. 1. 6 生态影响评价方法黄顶菊的生态影响评价按照NY/T1861-2010的7.1部分规定的方法进行。在生态影响评价中,通过比较相同样地中黄顶菊及主要伴生植物在不同监测年份的重要值的变化,反映黄顶菊的竞争性和侵占性;通过比较相同样地在不同监测年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反映黄顶菊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监测中采用样点法时,不计算群落中植物的重要值,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
8、的变化反映黄顶菊的影响。5. 2 潜在发生区的监测5.2 1 监测点的确定在开展监测的行政区域内,依次选取20%的下一级行政区域至地市级,在选取的地市级行政区域中依次选择20%的县(均为潜在分布区)和乡镇,每个乡镇选取3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县级潜在分布区不足选取标准的,全部选取。在5.2.4.2中规定的高风险场所及周边应额外设立监测点。5.2.2 监测内容黄顶菊是否发生。在潜在发生区监测到黄顶菊发生后,应立即全面调查其发生情况并按照5.1规定的方法开展监测。5.2.3 监测时间在黄顶菊营养生长后期、花期至种子成熟期进行,此时其植株相对高大、有鲜艳的花朵或大量成熟花序,容易观察和识别。具体监测时间
9、可根据离监测点较近的发生区或气候特点与监视j区相似的发生区中黄顶菊的生长特性,或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估计确定。5.2.4 调查方法NY!T 1866-2010 5.2.4.1 踏查结合走访调查对距离黄顶菊发生区较近的区域、江河沟渠上游为黄顶菊发生区的区域、与黄顶菊发生区有频繁的客货运往来的地区,应进行重点、调查,可适当增加踏查和走访的频率(每年2次以上);其他区域每年进行1次调查即可。调查结果按附录E中表E.1的格式记录。5 2. 4 2 定点调查对港口、机场、园艺/花卉公司、种苗生产基地、良种场、原种萄园、面粉厂、棉花加工厂等有对外贸易或国内调运活动频繁的高风险场所及周边,尤其是与黄顶菊
10、发生区之间存在粮食、种子、花卉等植物和植物产品调运活动的地区及周边,进行定点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按附录E中表E.2的格式记录。6 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保存和处理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疑似黄顶菊而元法当场鉴定的植物,应采集创作成标木,并拍摄其生境、全株、茎、叶、花、果、地下部分等的清晰照片。标本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参见NY/T1861-2010的附录G。标本采集、运输、制作等过程中,植物活体部分均不可遗撒或随意丢弃,在运输中应特别注意密封。标本制作中掉落后不用的植物部分,-律烧毁或灭活处理。疑似黄顶菊的植物带回后,应首先根据相关资料自行鉴定。自行鉴定结果不确定或仍不能做出鉴定的,选择制作效果较好的标本并
11、附上照片,寄送给有关专家进行鉴定。黄顶菊标本应妥善保存于县级以上的监测负责部门,以备复核。重复的或元须保存的标本应集中销毁,不得随意丢弃。7 监测结果上报与数据保存发生区的监视j结果应于监视j结束后或送交鉴定的标本鉴定结果返回后7日内汇总上报。潜在发生区发现黄顶菊后,应于3日内将初步结果上报,包括监视j人、监视tl时间、监测地点或范罔、初步发现黄顶菊的生境和发生面积等信息,并在详细情况调查完成后7日内上报完整的监视j报告。监测中所有原始数据、记录表、照片等均应进行整理后妥善保存于县级以上的监测负责部门,以备复核。3 NY!T 1866-20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黄顶菊监视j样地调查结果记录格
12、式黄顶菊监测的样地调查结果按表A.l的格式记录。表A.1黄顶菊监测样地调查结果记录表调查日期=表格编号,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样方序号g一一一一一一样方大小L一一一一一一-一Cm2)监测点位置:省市县乡镇/街道一一一一-村;经纬度:一一一一一一生境类型一一一一一一一调查人2一一一-工作单位:职务/职称z联系方式,(固定电话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移动电话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电子自附植物种类序号植物种类名称株数盖度b(%l1 2 . a 表格编号以监测点编号十监测年份后两位卡样地编号十样方序号+1组成。确定监测点和样地时,自行确定其编号。b 样方内某种植物所有植株的冠层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比
13、例。通过估算获得。根据表A.l的调查结果,按表A.2的格式进行汇总整理。表A.2黄顶菊监视j样地调查结果汇总表汇总日期2表格编号,汇总人:一一一-一一-一工作单位z联系方式(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植物种类序号植物种类名称样地内的株数l 2 样方数量.职务/职称g电子邮件出现的样方数a 表格编号以监测点编号斗监测年份后两位十祥地编号十99十2组成。4 祥地内的平均盖度(%l, F NY!T 1866-20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黄顶菊监测样点法中样线选取方案表.l样点法中不同生境中的样线选取方案单位,m生境类型样线选取方法样线长度点距菜地对角线2050 O. 41 果园对角线50lOO 12 玉米田
14、对角线50lOO 12 棉花田对角线50lOO 12 小麦田对角线501口。12 大豆回对角线2050 O. 41 花生回对角线2050 O. 41 其他作物田对角线2050 O.11 摞荒地对角线2050 O.41 江河沟渠沿岸沿两岸各取一条(可为曲线)50100 12 干润沟渠内沿内部取一条(可为曲线)50lOO 12 铁路、公路两侧沿两侧各取一条(可为曲线50100 12 天然/人工林地、夭然/人工草场、城镇绿对角线,取对角线不便或无法实现aJ可20lOO O.12 地、生活区、山坡以及其他生境使用S形、V形、N形5 NY!T 1866-20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黄顶菊监测样点法调查
15、结果记录格式表C.l黄顶菊监测样点法调查结果记录表调查日期表格编号a监测点位置七一一一省市县乡镇凡苦道付,经纬度:一一一一一一一生境类型调查人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方式,(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件, 样点序号b(植物株数(植物株数(植物株数(植物株数(植物株数名称II名称11)名称田名称W)名称V)1 2 3 也表格编号以监测点编号十监测年份后两位十生境类型序号十3组成。生境类型序号按调查的顺序编排,此后的调查中,生境类型序号与第一次调查时保持一致。b 选取2条样线的,所有样点依次排序,记录于本表。根据表C.l的调查结果,按表c.z的格式进行汇总整理。表C.2黄顶菊监测样点法调查结果汇总表汇
16、总日期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表格编号a监测点位置省市县乡镇/街道材;经纬度一一一一一一生境类型2一一一一一一一汇总人:工作单位2职务/职称:联系方式,(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件, 植物种类序号植物名称株数1 2 3 表格编号以监测点编号十监测年份后两位+生境类型序号十4组成。6 NY/T 1866-2010 附录D(规范性附录)黄顶菊监测点发生面积与危害调查结果记录格式黄顶菊监视j点发生面积与危害调查结果按表0.1的格式记录。表D.1黄顶菊监测点发生面积与危害调查结果记录表调查日期一一监测点位置省市县乡镇/街道衬怎纬度2一一表格编号A一一调查人g一一一一一一工作单位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7、一一一一职务/职称:联系方式(罔定电话一一-一-一一一移动电话电子邮件J 发生生境发生面积危害对象危害方式危害程度防治面积防治成本经济损失类型(hm) (hm ) (元)(元)合计a 表格编号以监测点编号十监测年份后两位十年内调查的次序号(第n次调查)十5组成。7 NY/T 1866-2010 附录E(规范性附录黄顶菊监测潜在发生区调查结果记录格式E. 1 踏查结果黄顶菊潜在发生区的踏查结果按表E.l的格式记录。表E.l黄顶菊潜在发生区踏查结果记录表踏查日期监视1点位置2省市县一一乡镇/1ti道村,经纬度g表格编号-一一踏查人=一一一一一一一工作单位: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职务/职称:联系方式,(固定电话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移动电话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电子邮件、J,协叩川踏查生境类型踏查面积(hm)踏查结果合计臼表格编号以监测点编号十监测年份后两位十年内踏查的次序号(第n次踏查)十日组成。E. 2 定点调查结果黄顶菊潜在发生区的定点调查结果按表E.2的格式记录。表E.2黄顶菊潜在发生区定点调查结果记录表定点调查的单位z位置2调查人2一一一一一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调查日期调查的周围区域面积或沿线长度a 表格编号以监测点编号+监测年份后两位十四十7组成。8 调查结果表格编号a职务/职称g电子邮件J 备注,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