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砂尘卫生标准Health standard for r四pirablesilica dust In the air or w。,rkplace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砂尘最高容许浓度及其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砂尘作业的各类企业。2 引用标准c;B 5748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3 术语GB 1 6 2 2 5 - 1 9 9 6 呼吸性砂尘:本标准中的呼吸性粉尘系指采集的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 m以下,而且空气动力学直径5m粉尘的采集效率为50%。呼吸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0%以上者称为呼吸性砂尘。呼吸性粉
2、尘采样器应具有下列分离粒子的特性n2 P=l一主;E D,) 式中zP一一透过率gD 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m;D, 7.07 mo 4 卫生要求车间空气中含10%50%游离二氧化硅呼吸性砂尘最高容许浓度为1mg/m 车间空气中含大于50%80%游离二氧化硅呼吸性砂尘最高容许浓度为0.5 mg/m 牢间空气中含8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呼吸性砂尘最高容许浓度为0.3 mg/m 5监测检验方法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砂尘浓度的测定见附录AC补充件)。呼吸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见附录B(补充件国疆民技术监督局199604-03批准1996-09-01实施512 A1 原理GB 1 6 2 2 5 - 1
3、 9 9 6 附录A呼吸性砂尘浓度测定方法(补充件)采集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使之通过分级预选器后,将呼吸性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尘后滤膜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质量(mg/m)。A2 器材A2. 1 采样器:必须采用经过国家技术监督局指定的或委托的单位检验合格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采样头对粉尘粒子的分离性能应符合本标准提出的要求,采样器应采用恒定流量。在有防爆要求的作业环境中采样时,需用防爆型呼吸性粉尘采样器。采样头的气密性应符合GB5748的附录AC补充件中A2的要求。A2. 2 滤膜z采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溃l尘滤膜),直径为40mm。当过氯乙烯纤维滤膜不适用时(如高
4、温、可溶解滤膜的有机溶剂存在时),可改用玻璃纤维滤膜。A2. 3 气体流量计采用20L/min的流量计,流量计每半年用皂膜流量计、钟罩式气体计量器或精确度为土1%的转子流量计校正一次,若发现流量计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清洗校正。A2. 4 天平:用感量为o.000 01 g的分析天平,按计量部门的要求,每年检定一次。A2. 5 计时器:秒表戎相当于秒表的计时器。A2. 6 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A2. 7 硅油:6万粘度左右的甲基硅泊。A3 3固定程序A3. 1 滤膜的准备用小镀予取下滤膜两面的衬纸,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滤膜夹中,确认滤膜无榕皱或裂隙后,放入带编号的样品盒
5、中备用。如用冲击式呼吸性粉尘采样器CT R粉尘采祥器)时,需将硅油或粘着剂涂在冲击片上,涂片时应把粘着剂涂得均匀,量不宜过多,以5 8 mg为宜。涂后在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冲击片编号放在存储盒中备用。A3. 2 采样器的架设s取出准备好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拧紧,如用TR采样头时,将冲击片也放入采样头中,然后拧紧。采样时采样头的入口应迎向含尘气流,若生产中遇有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产生污染时,采样头的入口可侧向含尘气流。A3. 3 采样开始的时间g连续性产尘作业点,应在作业开始30min后采样。不连续性产尘作业点,应在工人工作时开始采样。A3. 4 采样流量:在整个采样过程中,必须保
6、持在20L/min,流量应稳定,以保证呼吸性粉尘采样器能达到本标准中要求的采样性能。A3. 5 采样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测尘点粉尘浓度的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的最低值而定,但采样时间不应少于10min。A3. 6 采集在滤膜上呼吸性粉尘的增量不应少于0.5 mg,但不得多于10mgo A3. 7 采样后样品的处理:采样结束时,关闭采样器开关,并记录采样的持续时间、采样地点、样品编号、劳动条件等。然后将采集有呼吸性粉尘的滤膜和冲击片取出,在一般情况下,不需干燥处理,可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并记录其质量。如果采样现场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应将滤膜放在干燥器内干燥2 h后称茧,并记录测定结果,然后
7、再放入干燥器中干燥30min,再次称量,如滤膜上有雾滴存在时,应先l 3 GB 16225-1996 放在干燥器内干燥12h后称量,记录结果,再放在干燥器内2h,再次称量。当相邻两次的质量差不超过。1mg时取其最小值。A4 计算呼吸性粉尘浓度按式(All计算式中,R呼吸性粉尘浓度,mg/m3;m,采样前滤膜的质量,mg;m, 采样后滤膜的质量,mg;t一采样时间,min;Q采样流量,L/min0A5说明R m. - m1 百r一1000 ( Al ) 本方法为测定呼吸性粉尘的基本方法,如果使用其他仪器或方法测定呼吸性粉尘浓度时,其呼吸性粉尘采样器的采样性能必须符合本标准中提出的要求。B1 原理
8、附录B粉尘中激离二氧化硅X线衍射测定法(补充件)当X线照射结晶物质肘,该物质将产生X线衍射,在一定的条件下,衍射线的强度与被照射物质质量成正比。基于这一原理利用X线衍射对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B2 器材B2. 1 X线衍射仪。B2. 2 滤膜切取器。B2. 3 样品板。B2. 4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B2. 5 0. 000 01 E分析天平。、B2. 6 直径40mm过氯乙烯纤维测尘滤膜。B2. 7 慑子、绘图直线尺、秒表、圆规等。B3 游离二氧化硅最低检出限本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系指石英,其最低检出限受仪器性能和被测物的结晶状态影响较大,般X线衍射仪当滤膜采尘量在0.5
9、mg时,石英含量的最低检出限可达1%。B4 标定曲线B4. 1 标准石英粉尘制备将高纯度的石英晶体粉碎后,首先用盐酸(1 1)浸泡2h,除去铁等杂质,再用双蒸馆水洗净烘干。然后用玛淄乳钵或玛璃球磨机研磨,磨至粒度小于10lffi后,于10%氢氧化锵溶液中浸泡4h,以除, l GB 1 6 2 2 5 - 1 9 9 6 去石英表面的非晶形物质,用双蒸馆水充分冲洗,直到洗液呈中性(pH7.0),干燥备用。或用符合本条要求的市售标准石英粉尘制备。B4. 2 标定曲线的制作将标准石英粉尘在发尘室中发尘,用与作业环境采样相同的方法将标准石英粉尘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采集量控制在0.5 4. 0 tn
10、g之间,在此之间分别采集56个不同质量点,采尘后的滤膜称最后记下增重质量,然后从每张滤膜上取5个标样,标样大小与旋转祥台尺寸一致,在测定石英粉尘标样前首先测定标准硅在(111)面网上的衍射强度(CPS)。然后分别测定每个标样的衍射强度(CPS)。计算每个点5个石英粉尘标样的算术平均值,以衍射强度(CPS)为纵坐标,以石英质量(mg)为横坐标,绘制成标定曲线。B5 粉尘采样及样品处理B5. 1 采样按GB5748的规定,从作业环蜿空气中将粉尘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B5. 2 样品处理采样后滤膜再次称重。记下称量质量后,按旋转样架所需要的大小将采样滤膜剪成待测样品46个。85.3 测量前准备将剪
11、F待测样品置于样品架t,待测。B6 定性及定量分析B6. 1 定性分析在进行物相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以确认样品中是否有石英存在。B6. 1. 1 参考的分析条件靶,CuK,管电压,30kV 管电流,40mA 量程,4000 CPS 时间常数1 s B6. 1. 2物相鉴定扫描速度,2 /min 记录纸速度,2 cm/min 发散狭缝1。接收狭缝,o.3 mm 角度测量范围10运2660。将待测样品置于X线衍射仪的样架上进行测定,将其衍射图谱与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JCPDS)卡片中的石英图谱相比较,当其衍射图谱与石英图谱相一致时,表明粉尘中有石英存在。B6. 2 定量分析
12、B6. 2. 1 X线衍射仪的测定条件应与制做标定曲线的条件完全一致。B6. 2. 2 测定样品(101)面网的衍射强度在测定样品(101)面网的衍射强度后,测定标准硅(111)面网的衍射强度,测定结果按式(Bl)进行计算2/8 = I, 宁”(Bl ) 式中:,采尘滤膜上石英的衍射强度,CPS,I 在测定采尘滤膜上石英的衍射强度时,测得的标准硅(111)面网衍射强度,CPS;,在制定石英标定曲线时,标准硅(111)茵网的衍射强度,CPS,I 粉尘中石英的衍射强度,CPS。如仪器配件未配有标准硅,可使用标准石英(101)面网的衍射强度(CPS)表示I值。15 GB 16225 1996 86.
13、 2. 3 游离二氧化硅(石英)含量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IB值(CPS),利用标定曲线查出滤膜上粉尘中石英的质量(mg),粉尘中的游离工氧化硅(石英)含量按式(82)计算2Si02(FJ%l 7二主丁7100式中,Si()2(Fl一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石英)含量,%;m 滤膜上粉尘中石英的质量,mg;M,一一采尘后滤膜质量,mg;M,一一采尘前滤膜质量,mgoB7 注意事项B7. 1 粉尘粒度大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BZ ) 衍射线的强度受粉尘粒度直径大小的影响,粉尘粒径在10m以上时衍射强度减弱,因此制做标定曲线和采样时必须注意粒度大小问题制做标定曲线的粉尘粒度应与采集的粉尘粒度相一致。B7. 2 采样量的控制单位面积上粉尘质量不同,石英的X线衍射强度有很大差异。如果滤膜上采集粉尘堆积过厚,则易于脱落;如果采尘量过少,在定量检出限以下,贝难以取得准确定量结果。因此滤膜上采尘量一般控制在2 5 mg范围以内为宜。B7. 3 当有与石英衍射线相干扰的物质或影响石英衍射强度的物质存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正。附加说明s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辽宁省劳动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符绍昌、程玉海、刘占元、樊艳华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解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