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187159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1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7.140.10 X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Methodology of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2009-05-12发布2009-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茂总局华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叩G/T 23776-2009 目IJ1=1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

2、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淑英、鲁成银、刘栩、赵玉香、沈红、郭雅玲、吴继红、赵铺、顾志雷。I 茶叶感官审i平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的审评条件、审评方法及审评结果与判定。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23776-2009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3、8302茶取样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茶叶感官审评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审评人员用感官来鉴别茶叶品质的过程。即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3.2 粉茶tea powder 磨碎后颗粒大小在O.076 mm(200目及以下的直接用于食用的茶叶。4 审评条件4. 1 环境4. 1. 1 茶叶感官审评室(审评室)应坐南朝北,北向开窗。面积按评茶人数和日常工作量而定,最小不得

4、小于15mZ 0室内色调为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干扰。4. 1. 2 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干评台工作面照度宜在1000 lx;湿评台工作面照度不低于7501x。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辅助照明。辅助光源光线应均匀、柔和、元投影。4. 1. 3 评茶时,保持安静。控制噪声不得超过50dB。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5oC ,., 27 oC。4.2 用具4.2.1 审评台干评台高度800mm,., 900 mm,宽度600mm ,., 750 mm,台面为黑色亚光;湿评台高度750mm 800 mm,宽度450mm,., 500 mm,台面为白色亚光。审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4

5、.2.2 评茶专用杯碗白色瓷质,大小、厚薄、色泽一致。a) 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76mm、外径82mm、内径76mm,容量250mL。具盖,杯盖上有一小孔,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一呈月牙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5mm,宽为GB/T 23776-2009 15 mmo碗高60mm,上口外径100mm,上口内径95mm,底外径65mm,底内径60mm,容量300 mLo b) 精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65mm,外径66mm,内径62mm,容量1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2mm,下面内圈外径60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三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

6、3mm,宽2.5mmo碗高55mm,上口外径95mm,上口内径90 mm,下底外径60mm,下底内径54mm,容量250mL。c) 乌龙茶审评杯碗:杯呈倒钟形,高55mm,上口外径82mm,上口内径78mm,底外径46mm,底内径40mm,容量110mL。具盖,盖外径70mm。碗高52mm,上口外径95mm,上口内径90mm,底外径46mm,底内径40mm,容量150mL。4.2.3 评茶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外围边长230mm,边高33mm,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形,上宽50mm,下宽30mm。涂以白色油漆,要求元气味。4.2.4 分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内围边长32

7、0mm,边高35mm。盘的两端各开一缺口,涂以白色,要求元气味。4.2.5 叶底盘黑色小木盘和白色搪瓷盘。小木盘为正方形,外径:边长100mm,边高15mm,供审评精制茶用;搪瓷盘为长方形,外径:长230mm,宽170mm,边高30mm,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底用。4.2.6 称量用具天平,感量0.1g。4.2.7 计时器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4.2.8 其他a) 刻度尺:刻度精确到毫米。b) 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子。捞取碗底沉淀的碎茶用。c) 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约10mL。d) 其他用具:烧水壶、电炉、塑料桶等。4.3 用水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参照GB5749

8、执行。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4.4 人员4.4.1 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4.4.2 身体健康,个人卫生条件好。4.4.3 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禁止吸烟。5 审评5. 1 取样方法5. 1. 1 精制茶取样按照GB/T8302规定执行。5. 1.2 初制茶取样2 a) 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匀成堆,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抨取样茶,杆样点不得少于八点。b) 就件取样法:从每件上、中、下、左、右五个部位各杆取一把小样置于抨样匾(盘)中,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单件的上、中、下、左、右五部分样品差异明显,应将该件茶叶倒出,充分拌匀后,再抨

9、取样品。GB/T 23776-2009 c) 随机取样法:按GB/T8302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抒取法抨取。注: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抨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对角四分法杆取200g300 g两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5.1.3 压制茶取样采用每块(个)中段或对角线的部分取样,不少于五点,用手或工具解散法,然后用四分法缩分到约200 g。用于外形与内质的审评。5.2 审评内容5.2.1 审评因子名优茶和初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精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

10、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5.2.2 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a) 外形:干茶的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形状指产品的造型、大小、粗细、宽窄、长短等;嫩度指产品原料的生长程度;色泽指产品的颜色与光泽度;匀整度指产品的整碎的完整程度;净度指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的含量。压制成块、成个的茶(如沱茶、砖茶、饼茶)的外形审评产品压制的松紧度、匀整度、表面光洁度、色泽和规格。分里、面茶的压制茶,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获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匀及颗粒大小。b) 汤色: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c) 香气: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d) 滋味:茶汤的

11、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e) 叶底: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5.3 审评方法5.3.1 外形审评方法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200g- 300 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按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a) 初制茶按5.3.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用手轻轻地将大部分上、中段茶抓在手中,审评没有抓起的留在评茶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然后

12、,抓茶的手反转、手心朝上摊开,将茶摊放在手中,用目测审评中段茶的品质。同时,用手掂估同等体积茶(身骨)的重量。b) 精制茶按5.3.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评茶盘,用簸的手法,让评茶盘中的茶叶按形态的大小从里向外从大到小在评茶盘中排布,在评茶盘中分出上、中、下档,然后目测审评。5.3.2 茶汤制备方法与审评顺序a) 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从评茶盘中抨取充分混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3.0g-5. 0 g,茶水比为1: 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根据表1中茶类要求选择冲泡时间,到规定时间后按冲泡顺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滤人评茶碗中,留叶底于杯中,按香气(热嗅

13、、汤色、香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3 GB/T 23776-2009 表1各类茶茶汤准备冲泡时间茶类冲泡时间/min普通(大宗)绿茶5 名优绿茶4 红茶5 乌龙茶(条型、拳曲型、螺钉型)5 乌龙茶(颗粒型6 自茶5 黄茶5 b) 乌龙茶(盖碗审评法)先用沸水将评茶杯碗烫热,随即称取有代表性茶样5.0g,置于110mL倒钟形评茶杯中,迅速注满沸水,并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min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用于评汤色和滋味,并闻嗅叶底香气。接着第二次注满沸水,加盖,2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min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

14、,再评茶水的汤色和滋味,并闻嗅叶底香气。接着第三次再注满沸水,加盖,3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5min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再用于评汤色和滋味,比较其耐泡程度,然后审评叶底香气。最后将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c) 黑茶与紧压茶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5.0g,置于250mL毛茶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用于审评汤色与滋味,留叶底于杯中,审评香气。然后第二次注入沸水,加盖浸泡至5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先汤色、香气,后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汤色结果以第一次为主要依据,香气、滋味以第二次为主要依据。d) 花

15、茶首先拣除茶样中的花干、花尊等花的成分,然后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3.0g,置于150mL精制茶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浸泡至3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用于审评汤色与滋味,留叶底于杯中,审评杯内叶底香气的鲜灵度和纯度。然后第二次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浸泡至5 min,再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再次评汤色和滋味,留叶底于杯中,用于审评香气的浓度和持久性。然后综合审评汤色、香气和滋味。最后审评叶底。e) 袋泡茶取一有代表性的茶袋置于150mL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并加盖,冲泡3min后揭盖上下提动袋茶两次(每分钟一次),提动后随即盖上杯盖,至5min时将茶汤沥人

16、茶碗中,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叶底审评茶袋冲泡后的完整性,必要时可检视茶渣的色泽、嫩度与均匀度。f) 粉茶抨取0.4g茶样,置于200mL的评茶碗中,冲人150mL的沸水,依次审评其汤色与香味。5.3.3 内质审评方法a) 汤色审评汤色时用目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茶汤,审评时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对茶汤审评结果的影响,随时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对汤色审评的影响。4 GB/T 23776-2009 b) 香气审评香气时,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从杯中散发出来的香气,每次持续2 s ,._, 3 s,后随即合上杯盖。可反复1次,._,2次。根据5.2的审评内容

17、判断香气的质量。并热嗅(杯温约750C左右)、温嗅(杯温约450C左右、冷嗅(杯温接近室温)结合进行。c) 滋味审评滋味时,用茶匙取适量(约5mL)茶汤于口内,用舌头让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使茶汤与舌头各部位充分接触,并感受剌激,随后将茶汤吐人吐茶桶中或咽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滋味。审评滋味最适宜的茶汤温度在500C左右。d) 叶底审评叶底时,精制茶采用黑色木制叶底盘,毛茶与名优绿茶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入叶底盘中,其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来。根据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6 审评结果与判定6. 1 对样审评6. 1.

18、1 级别判定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对照一组标准样品的外形,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未知样品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见式(1):6. 1.2 合格判定a) 评分未知样品的级别=(外形级别+内质级别)-.;-2. ( 1 ) 以成交样品或(贸易标准样品相应等级的色、香、昧、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

19、大多数为八因子,具体见表2)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品对照(贸易)标准样品或成交样品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见表3)方法进行评分。表2各类成品茶品质审评因子外形内质茶类形状(A1)整碎(B1)净度(C1)色泽(1)香气(E1)汤色(F1)滋味(G1)叶底(H1)绿茶J J J J J J J J 红茶J J J J J J J J 乌龙茶J 气/J J J J J J 白茶J J J J J J J J 黑茶J J J J J J J 气J压制茶J J J J J J 气/J 黄茶J J J J J J 气/J 花茶J J J J J J J J 袋泡茶J J J J J J J J 粉茶

20、J J J J J J 注:X为非审评因子。5 GB/T 23776-2009 表3七档次审评方法七档制评分说明高十3差异大,明显好于标准样品较高十2差异较大,好于标准样品稍高+1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好于标准样品相当。标准样品或成交样品的水平稍低-1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差于标准样品较低一2低-3 b) 结果计算审评结果按式(2)计算:Y=A1十Bl+Hl式中:Y一一茶叶审评总得分;Al、BlHl-各审评因子的得分。c) 结果判定差异较大,差于标准样品差异大,明显差于标准样品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3分者判为不合格;总得分-3分者为不合格。6.2 茶叶晶质顺序排列6.2.1 评分a) 评分的形

21、式1) 独立评分:整个审评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茶员独立完成。 ( 2 ) 2) 集体评分:整个审评过程由三人或三人以上(奇数)评茶员一起完成。参加审评的人员组成一个审评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审评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论,投票决定。并加注评语,评语应引用GB/T14487中的术语。b) 评分的方法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二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审评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根据审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用百分

22、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应引用GB/T 14487中的术语。评分表参见附录Aoc) 分数的确定1) 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2) 当独立评分评茶员人数达五人以上时,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其人数所得的分数。d) 结果计算将单项因子的得分与该因子的评分系数相乘,并将各个乘积值相加,即为该茶样审评的总得分。计算见式(3): Y=AXa+BXb十十EXe(3 ) 式中:y-一茶叶审评总得分;A、B.E各品质因子的审评得分;GB/T 23776-2009 a、br一各品质因子的评分

23、系数。各茶类审评因子评分系数见表4。表4各类茶晶质因子评分系数单位:%茶类外形(a)汤色(b)香气(c)滋味(d)叶底(e)名优绿茶25 10 25 30 10 普通(大宗)绿茶20 10 30 30 10 工夫红茶25 10 25 30 10 (红)碎茶20 10 30 30 10 乌龙茶20 5 30 35 10 黑茶(散茶)20 15 25 30 10 压制茶25 10 25 30 10 白茶25 10 25 30 10 黄茶25 10 25 30 10 花茶20 5 35 30 10 袋泡茶10 20 30 30 10 粉茶10 20 35 35 。6.2.2 结果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审评

24、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7 GB/T 23776-2009 附录A(资料性附录)茶叶晶质评语与晶质因子评分表A.l 名优绿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lo表A.l名优绿茶晶质评语与各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细嫩,以单芽到一芽二叶初展或相当嫩度甲的单片为原料,造型美且有特色,色泽嫩绿90.99 或翠绿或深绿,油润,匀整,净度好外形25% 较细嫩,造型较有特色,色泽墨绿或黄绿,(a) 乙80.89 较油润,尚匀整,净度较好丙嫩度稍低,造型特色不明显,色泽暗褐或7079 陈灰或灰绿或

25、偏黄,较匀整,净度尚好甲嫩绿明亮,浅绿明亮90.99 汤色乙(b) 尚绿明亮或黄绿明亮80.89 10% 丙深黄或黄绿欠亮或浑浊70.79 甲嫩香、嫩栗香、清高、花香9099 香气乙清香、尚高、火工香25% 8089 (c) 丙尚纯、熟闷、老火或青气70.79 甲鲜醇、甘鲜、醇厚鲜爽90.99 滋味乙清爽、浓厚、尚醇厚80.89 30% (d) 丙尚醇、浓涩、青涩70.79 甲细嫩多芽,嫩绿明亮、匀齐90.99 叶底乙嫩匀,绿明亮、尚匀齐10% 80.89 (e) 丙尚嫩、黄绿、欠匀齐70.79 A.2 普通(大宗)绿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20表A.2普通(大宗)绿茶晶质评语与各

26、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以一芽二叶初展到一芽二叶为原料,造型甲有特色,色泽较嫩绿或翠绿或深绿,油润,匀90.99 整,净度好外形较嫩,以一芽二叶为主为原料,造型较有20% (a) 乙特色,色泽墨绿或黄绿,较油润,尚匀整,净80.89 度较好丙嫩度稍低,造型特色不明显,色泽暗褐或陈灰或灰绿或偏黄,较匀整,净度尚好70.79 8 GB/T 23776-2009 表A.2(续)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绿明亮9099 汤色尚绿明亮或黄绿明亮10% 乙8089 (b) 丙深黄或黄绿欠亮或浑浊7079 甲高爽有栗香或略有嫩香或带花香9099 香气清香、尚高、火工香30% 乙8089

27、 (c) 丙尚纯、略熟闷、老火7079 甲鲜醇、醇厚鲜爽9099 滋味清爽、浓厚、尚醇厚30% 乙8089 (d) 丙尚醇、浓涩、青涩7079 甲嫩匀多芽,尚嫩绿明亮、匀齐9099 叶底嫩匀略有芽,绿明亮、尚匀齐8089 10% 乙(e) 丙尚嫩、黄绿、欠匀齐7079 A.3 乌龙茶品质评语与各因子评分表见表A.30表A.3鸟龙茶晶质评语与各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重实、壮结,品种特征或地域特征明显,色9099 泽油润,匀整,净度好外形乙较重实、较壮结,有品种特征或地域特征,20% 8089 (a) 尚重实,色润,较匀整,净度尚好丙尚紧实或尚壮实,带有黄片,色欠润,欠匀7079

28、 整,净度稍差甲色度因加工工艺而定,可从蜜黄加深到橙9099 汤色红,但要求清澈明亮乙色度因加工工艺而定,较明亮5% (b) 8089 丙色度因加工工艺而定,多沉淀,欠亮7079 甲品种特征或地域特征明显,花香、花果香9099 浓郁,香气优雅纯正香气品种特征或地域特征尚明显,有花香或花30% (c) 乙8089 果香,但浓郁与纯正性稍差丙花香或花果香不明显,略带粗气或老火香7079 甲浓厚甘醇或醇厚滑爽9099 滋味乙(d) 浓醇较爽8089 35% 丙浓尚醇,略有粗糙感7079 甲做青好,叶质肥厚软亮9099 叶底乙做青较好,叶质较软亮8089 10% (e) 丙稍硬,青暗,做青一般7079

29、 9 GB/T 23776-2009 A.4 工夫红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4。表A.4工夫红茶晶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细紧或紧结重实,露毫有锋苗,色乌黑油9099 润或棕揭油润显金毫,匀整,净度好外形较细紧或紧结,稍有毫,较乌润,匀整,净25% (a) 乙8089 度较好丙紧实或壮实,尚乌润,尚匀整,净度尚好7079 甲红明亮9099 汤色尚红亮10% 乙8089 (b) 丙尚红欠亮7079 甲嫩香,嫩甜香,花果香9099 香气乙(c) 高,有甜香8089 25% 丙纯正7079 甲鲜醇或甘醇9099 滋味乙(d) 醇厚8089 30% 丙尚醇70

30、79 甲细嫩(或肥嫩)多芽或有芽,红明亮9099 叶底乙(e) 嫩软、略有芽,红尚亮8089 10% 丙尚嫩,多筋,尚红亮7079 A.5 黑茶(散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50表A.5黑茶(散茶)晶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肥硕或壮结、显毫、形态美,色泽油润,匀整,净度好9099 外形尚壮结或较紧结、有毫,色泽尚匀润,较匀20% (a) 乙整,净度较好8089 丙壮实或紧实或粗实,尚匀整,净度尚好7079 甲根据后发酵的程度可有红浓、橙红、橙黄9099 色,明亮汤色根据后发酵的程度可有红浓、橙红、橙黄15% (b) 乙色,尚明亮8089 丙红浓暗或深黄

31、或黄绿欠亮或浑浊7079 甲香气纯正、无杂气味,香高爽9099 香气乙香气较高尚纯正、无杂气味25% 8089 (c) 丙尚纯7079 甲醇厚,回味甘爽9099 滋味乙较醇厚30% 8089 (d) 丙尚醇7079 10 G/T 23776-2009 表A.5(续)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嫩软多芽,明亮、匀齐9099 叶底乙(e) 尚嫩匀略有芽,明亮、尚匀齐8089 10% 丙尚柔软、尚明、欠匀齐7079 A.6 压制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60表A.6压制茶晶质评语与各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形状完全符合规格要求,松紧度适中。肥甲硕或壮结、显毫,匀、整、净

32、,不分里、面茶,润9099 泽度好外形形状符合规格要求,松紧度适中。尚壮25% (a) 乙结、有毫,尚匀整、润泽度较好8089 丙形状基本符合规格要求,松紧度较适合。7079 壮实或粗实,尚匀,尚润泽甲根据后发酵的程度可有红浓、橙红、橙黄9099 色,明亮汤色根据后发酵的程度可有红浓、橙红、橙黄10% (b) 乙色,尚明亮8089 丙红浓暗或深黄或黄绿欠亮或浑浊7079 甲香气纯正、高爽,无杂异气味9099 香气乙香气较高尚纯正、无异杂气味8089 25% (c) 丙尚纯、有烟气、微粗等7079 甲醇厚,回味甘爽9099 滋味乙尚醇厚30% 8089 (d) 丙尚醇7079 甲嫩软多芽,明亮、

33、匀齐9099 叶底乙尚嫩匀略有芽,明亮、尚匀齐8089 10% (e) 丙尚软、尚明、欠匀齐7079 A.7 白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7。表A.7白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以单芽到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芽毫肥9099 壮,造型美、有特色,白毫显露,匀整,净度好以单芽到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芽较瘦外形乙8089 25% (a) 小,较有特色,白毫显,尚匀整,净度好丙嫩度较低,造型特色不明显,色泽暗褐或灰绿,较匀整,净度尚好7079 11 G/T 23776-2009 表A.7(续)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杏黄、嫩黄明亮或浅白明亮9099 汤色乙尚

34、绿黄明亮或黄绿明亮10% 8089 (b) 丙深黄或泛红或浑浊7079 甲嫩香、毫香显9099 香气(c) 乙清香、尚有毫香8089 25% 丙尚纯,或有酵气或有青气7079 甲毫味明显、甘和鲜爽9099 滋味(d) 乙醇厚较鲜爽8089 30% 丙尚醇、浓稍涩、青涩7079 甲全芽或一芽二叶完整,软嫩灰绿明亮、9099 叶底匀齐10% (e) 乙尚软嫩匀,尚灰绿明亮、尚匀齐8089 丙尚嫩、黄绿有红叶、欠匀齐7079 A.8 黄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80表A.8黄茶品质评语与各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细嫩,以单芽到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造甲型美,有特色,色泽嫩黄

35、或金黄、油润,匀整,9099 净度好外形25% (a) 乙较细嫩,造型较有特色,色泽褐黄或绿带8089 黄,较油润,尚匀整,净度较好丙嫩度稍低,造型特色不明显,色泽暗褐或深黄,欠匀整,净度尚好7079 甲嫩黄明亮9099 汤色乙(b) 尚黄明亮或黄明亮8089 10% 丙深黄或绿黄欠亮或浑浊7079 甲嫩香或嫩栗香,有甜香9099 香气(c) 乙高爽、较高爽8089 25% 丙尚纯、熟闷、老火7079 甲醇厚甘爽,醇爽9099 滋味(d) 乙浓厚或尚醇厚,较爽8089 30% 丙尚醇、浓涩7079 甲细嫩多芽,嫩黄明亮、匀齐9099 叶底乙嫩匀,黄明亮、尚匀齐10% 8089 (e) 丙尚嫩、

36、黄尚明、欠匀齐7079 12 G/T 23776-2009 A.9 花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9。表A.9花茶晶质评语与各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细紧或壮结、多毫或锋苗显露,造型有特9099 色,色泽尚嫩绿或嫩黄、油润,匀整,净度好外形乙较细紧或较紧结、有毫或有锋苗,造型较8089 20% (a) 有特色,色泽黄绿,较油润,匀整,净度较好丙紧实或壮实,造型特色不明显,色泽黄或7079 黄褐,较匀整,净度尚好甲嫩黄明亮,尚嫩绿明亮9099 汤色(b) 乙黄明亮或黄绿明亮8089 5% 丙深黄或黄绿欠亮或浑浊7079 甲鲜灵、浓郁、纯正、持久9099 香气(c) 乙

37、较鲜灵、浓郁、较纯正、持久8089 35% 丙尚浓郁、尚鲜,较纯正,尚持久7079 甲甘醇或醇厚,鲜爽,花香明显9099 滋味乙浓厚或较醇厚8089 30% (d) 丙熟、浓涩、青涩7079 甲细嫩多芽,黄绿明亮9099 叶底乙嫩匀有芽,黄明亮8089 10% (e) 丙尚嫩、黄明7079 A.10 袋泡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IO。表A.10袋泡茶品质评语与各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滤纸质量优,包装规范、完全符合标准要求9099 外形乙滤纸质量较优,包装规范、完全符合标准8089 10% (a) 要求丙滤纸质量较差,包装不规范、有欠缺7079 甲色泽依茶类不同

38、,但要清澈明亮9099 汤色(b) 乙色泽依茶类不同,较明亮8089 20% 丙欠明亮或有浑浊7079 甲香高鲜、纯正,有嫩荼香9099 香气乙(c) 高爽或较高鲜8089 30% 丙尚纯、熟、老火或青气7079 甲鲜醇、甘鲜、醇厚鲜爽9099 滋味乙清爽、浓厚、尚醇厚8089 30% (d) 丙尚醇、浓涩、青涩7079 13 GB/T 23776-2009 表A.10 (续)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滤纸薄而均匀、过滤性好,无破损9099 叶底乙滤纸厚薄较均匀,过滤性较好,无破损8089 10% (e) 丙掉线或有破损7079 A. 11 (红)碎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ll

39、。表A.11 (红)碎茶晶质评语与各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嫩度好,锋苗显露,颗粒匀整、净度好,色9099 鲜活油润外形乙嫩度较好,有锋苗,颗粒较匀整、净度较8089 20% (a) 好,色尚鲜活油润丙嫩度稍低,带细茎,尚匀整,净度尚好,色7079 欠鲜活油润甲色泽依茶类不同,但要清澈明亮9099 汤色(b) 乙色泽依茶类不同,较明亮8089 10% 丙欠明亮或有浑浊7079 甲香高鲜、纯正,有嫩茶香9099 香气乙高爽或较高鲜8089 30% (c) 丙尚纯、熟、老火或青气7079 甲鲜醇、甘鲜、醇厚鲜爽9099 滋味乙清爽、浓厚、尚醇厚8089 30% (d) 丙尚醇、

40、浓涩、青涩7079 甲嫩匀多芽尖,明亮、匀齐9099 叶底乙(e) 嫩尚匀,尚明亮、尚匀齐8089 10% 丙尚嫩、尚亮、欠匀齐7079 A.12 粉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见表A.12。表A.12粉茶品质评语与各晶质因子评分表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嫩度好、匀净,色鲜活9099 外形乙嫩度较好、匀净,色尚鲜活8089 10% (a) 丙嫩度稍低、较匀净,色欠鲜活7079 甲色彩鲜艳、明亮9099 汤色(b) 乙色彩尚鲜艳、尚明亮8089 20% 丙色彩较差、欠明亮7079 甲嫩香、嫩栗香、清高、花香9099 香气乙清香、尚高、栗香35% 8089 (c) 丙尚纯、熟、老火、青气70

41、79 二一一一一一14 GB/T 23776-2009 表A.12 (续)因子档次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甲鲜醇爽口、醇厚甘爽、醇厚鲜爽,口感细腻9099 滋味乙浓厚、尚醇厚,口感较细腻8089 35.% (d) 丙尚醇、浓涩、青涩,有粗糙感7079 gON|hhRH筒。国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 中骨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网址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骨印张1.25 字数29千字2009年7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12301/16 2009年7月第一版导定价21.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书号:155066 1-38186 GB/T 23776-2009 打印日期:2009年8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