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 DL/T 5149- 2001 220SOO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条文说明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T ;咆jJ绕“f.l 2001北京目次前言.40 1 适用范围.:41 2 引用标准423 总则.434 主要术语.44 5 系统构成.465.1 系统结构465.2 网络结构.465.3硬件设备475.4 软件系统.49 5.5技术指标.516 系统功能出6.1 数据采集和处理.55 6.2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56 6.3 控制与操作.576.4 防误操作586.5 同期.596.6报警处理
2、.59 6.7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60 6.8 画面生成及显示.60 6.9 在线计算及制表.61 6.10 电能量处理.61 6.11 远动功能.61 6.12 时钟同步.63 6.13人一机联系63 6.14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64 6.15 与其他设备接口.65 6.16 运行管理.66 38 7.1 模拟量输入信号.67 7.2 开关量输入信号.67 7.3 电能量数据输入信号.68 7.4 开关量输出信号.68 8设备布置四8.1 站控层设备布置.70 8.2 间隔层设备布置.70 8.3 屏柜结构和屏面布置.71 9 场地与环境7210 电源.7411 防雷与接地.75 1
3、2 电缆选择和敷设.78 39 前言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下达2000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的安排,由西南电力设计院负责,对原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107-1992)进行修订,修订规定名称改为220500kV变电所微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后经审定名称定为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原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107-1992)为7年前微机在500kV变电所应用初期所编写,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接口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计算机监控系统已在变电所广泛应用,修编后的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
4、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与原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在章节和内容上已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对照修改,故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的条文说明不再涉及原规定条款内容。在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设计院、网局、国内主要监控系统设备生产厂家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鉴于本规程中许多内容为初次涉及,特别是电磁兼容和现场屏蔽等。在本规程的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函寄西南电力设计院(四川省成都市东风路18号,邮政编码:610021),以供今后修订
5、时参考。40 1适用范围本章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国内500kV和33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上采用同一个模式,且均采用有人值班方式;220kV变电所分为终端变电所和系统枢纽变电所,其中枢纽变电所采用有人值班或少人值班方式,终端变电所大多采用无人值班方式,其监控系统的配置也因变电所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本规程定位于220kV及以上有人或少人值班的系统内重要变电所。对采用无人值班的220kV及以下变电所,则参照元人值班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相关规定执行。41 2引用标准本章列出了与本规程内容相关的标准。引用的原则为:对与本规程内容有关的主要GB、DL、SDJ标准,均逐条列出
6、;当没有对应的GB、DL、SDJ标准时,则引用相应的IEC标准。因此,在使用本规程引用标准时,一般按GB、DL、SDJ中的较高标准执行,当无相关的GB、DL、SDJ标准时,则参照对应的IEC标准。42 3总则3.0.1本条明确了本规定与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2)和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线设计技术规程(DL /f 5136-2001)的协调统一关系,本规程仅为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规程,变电所其余相关部分的设计应遵循。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SDJ2)和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线设计技术规程(DL/f5136-2001)的要求。3.0.2本条强调了变电所计算机监控
7、系统设计应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体现我国的技术经济政策,体现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对于常规控制的优越性。3.0.3本条强调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选型应体现我国的技术经济政策,并对监控系统的基本特性作了规程。3.0.4 本条是对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的规定。3.0.5 本条明确了本规程与相关规范之间的关系。43 4主要术语为了工程设计查阅方便和执行本规程条文时能正确理解相关的专业名称术语,此章列出了本规程所涉及的有关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专业术语及其解释。为了使术语的解释尽量标准化、规范化,和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本章所列术语的解释均引自专业著作或词典。为方便进一步查阅,下面列出各术语解释的
8、出处及参考资料。4.0.1 分层式(hierarchical)参见Dictionaryof ComputingFr,但1kJ. Galland 4.0.2分布式(distributed)参见英汉计算机辞典人民邮电出版社4.0.3分散式(d配entralized)参见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英汉计算机辞典人民邮电出版社4.0.4 数据采集(dataacquisition) 参见英汉计算机辞典人民邮电出版社4.0.5数据处理(dataprocessing) 参见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4.0.6监控(monitoringand control) 参见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4.0
9、.7接口(interface)参见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4.0.8通信规约(communicationprotocol) 参见英汉计算机辞典人民邮电出版社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DL厅634-19974.0.9 串行通信(rialcommunication) 参见英汉计算机辞典人民邮电出版社44 4.0.10 间隔层(baylevel) 参见SwitchgearManual ABB Calor Emag Schaltanlagen AG 4.0.11 站控层(stationlevel) 参见SwitchgearManual ABB Calor Em唔Schaltanlagen AG 4.0
10、.12继电小室(relaykios) 参见SwitchgearManual ABB Calor Emag Schaltanlagen AG 4.0.13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 (EMI) 参见GB/f17626.1-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4.0.14 电磁骚扰(electromagneticdisturbance) 参见GB/f17626.1-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4.0.15 抗扰性(immunity(to disturbance) 参见GB/f17626 .1-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
11、论4.0.16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ability (emc) 参见GB/f17626.1-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45 5系统构成5.1系统结构5.1.1 监控系统由站控层与间隔层两个基本部分构成,这种结构与IEC“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专业委员会(TC57)对变电站设备的层次划分基本一致,间隔层与站控层大体分别相当于该划分的第一层(Level1)和第二层(Level2)。5.1.2 主机是否兼作操作员站一般视变电所规模而定。目前国内已投运或正在设计的500kV变电所大多采用双主机和双操作员站配置模式,如金华变、温州变、杭东变、青岛变、迁
12、西变等,也有部分500kV变电所采用主机兼操作员站方式,如益阳变、侯马变、南昌变等,220kV变电所大多采用主机兼操作员站方式。5.1.3 间隔层监控子系统的设置数量由具体工程条件确定。但需强调各个监控子系统的独立运行能力,即应有适当的数据处理、逻辑判断、安全检测等功能。5.1.4站控层与间隔层的两种连接方式中,前者技术为近年采用,后者使用时间长一些。技术上有向前者发展的趋势。5.1.5监控系统由站控层与间隔层两个基本部分构成,“集中”和“分散”是指从系统结构上和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分散,系统结构针对设备设置,地理位置针对设置布置。5.2网络结构5.2.1 IEC 61850为“变电站通信网络
13、和系统”,由IEC的TC57第10工作组(变电站通信标准:功能结构和一般要求)编制。目前,原文正在最后工作阶段(草案批准报委员会技票)。它对网络结构的指导程度届时根据具体文件确定。5.2.2 IEC TC57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第57专业委员会,即:46 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专业委员会。5.2.3 间隔层网络指任何一种用于工业现场,能实现各个监控子系统之间相互通信及与站控层通信的网络。其通信速率宜在lMbps以上。5.2.4 网络拓扑是指各个站控子系统间的逻辑关系,物理连接是指系统在具体实施时的设备和通信线之间的连接方式。二者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从硬件设备的可靠性来看,物理连接采用星型更好,
14、某段通信问题只影响一个子系统。而环型连接的一段故障则可能影响多个子系统通信。5.2.5站控层与间隔层采用同一网络,实际上是采用以太网。它的结构分层和总线分段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分层或分段处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降低故障影响。5.2.6这里和前面提到的站控层网络都包括各个间隔层子系统到站控层的连接。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覆盖全站范围的网络,即并不仅限于站控层设备之间配双重网络,它还包括间隔层子系统到站控层的连接。对采用全站统一网络的系统来说尤其是这样。5.2.7 目前国家电力数据网尚未最后公布,为与之配套,作了原则性的要求。5.3硬件设备5.3.1 本条是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硬件设备配置的要求。1)由于计算
15、机设备中,“工作站(workstation)”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而计算机监控系统中又用到许多计算机设备,为减少歧义,这里尽量不用或少用“工作站”一词,而直接称“操作员站”、“工程师站”等。这样也与相关文献较为一致。2)网络连接设备包括两类:一类是用于站控层网络本身的网络集线器或网络交换设备等,它属于同一个网络内的连接。另一类是用于监控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与国家电力47 数据网络连接的路由器或网关等设备,它属于多个或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后者的配置工作宜与国家电力数据网的工作统一进行。3)与5.2.6中所述一致,这里的间隔层网络主要指连接间隔层子系统内不同测量、控制单元(测量、控制单元要求与主设备单
16、元对应配置)的通信网络。5.3.2 由于计算机硬件发展很快,硬件性能指标一般容易达到变电站监控处理的要求,但各个厂家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平台不同,往往对硬件有不同要求。所以,站控层主机配置中既要注意与软件结合考虑,又要注意工业用计算机和办公用机应有的区别。5.3.3 操作员站的配置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考虑其专用化程度,即减少或除去与监控系统无关的部分,避免外来程序的进人和与变电站运行无关的操作。5.3.6 远动通信设备具有两个功能,一是可访问间隔层设备实时数据,做到“直采”,一个是实现远程通信,做到“直送”。当然,这只是上行通信,它们还要能下行。对于远程通信,既要考虑到调度通信系统的现状,也要考虑
17、到将来与国家电力数据网的连接。5.3.7这里以110单元作为对时精度的指标,主要强调时钟同步要求是针对开关量的数据采集:当开关量状态变位信息被记录的瞬间,其变位时间也被记录。这个时间在不同单元之间必须是同步的。只有这样,事件顺序记录的精度才能得到保证。5.3.9屏蔽双绞线是最普通的网络介质,一般用于点对点的连接。如使用lOBASE-T或lOBASE-TX型双绞线,传输限制距离为lOOm。向轴电缆适用于点到点连接或多点连接,使用10BASE2型同轴电缆,其传输限制距离为185m,使用10BASE5型同轴电缆,其传输限制距离为500m。光纤般也用于点对点的连接,在保证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其传输48
18、 距离是最远的,lOBASE-FL型或lOOBASE-FX型的传输限制距离为2krn。对于变电所的站控层,因其连接的设备较少,一般不选择同轴电缆。双绞线连接比较方便、可靠性也高,可用在主控建筑内的设备之间连接。光纤具有宽频带、低延迟、数据传输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尤其是其抗干扰能力强,不受电磁干扰和噪声的影响,室外布线不必采取防雷电、防电位差的优点,对于变电所的强电磁场环境而言尤为突出。5.3.10 间隔层设备包括的范围应当是灵活的,因为各厂家的配置方式和结构不尽统一,甚至差别还很大。罗列的设备为一般性要求,间隔层网络设备也应包括在其中。5.3.11 目前国内常用的系统结构可分
19、为带前置层和不带前置层两类,当有前置层时,远动信息传送及与国家电力数据网的接口可在前置层完成。5.3.12该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用于连接本小室中的全部保护装置,其接口数量可能较多。由于它面对不同的厂家设备。情况也有不同:有些厂家为自己的各套保护配有“保护管理机”,完成了将信息集中起来的工作。保护通信接口装置与其相连,从而可以减少一些接口。5.4软件系统5.4.1 系统软件指操作系统和必要的程序开发工具(如编译系统、诊断系统以及各种编程语言、维护软件等)。支撑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库软件和网络软件等。应用软件则是在上述通用开发平台上,根据变电所特定功能要求所开发出的软件系统。一般地,系统软件和支持软件采用
20、成熟的商业软件,其通用性好、可靠性高。也有部分支持软件是由供货厂家自行开发的(如网络软件),应用软件则基本上全为供货厂家开发。5.4.2本条的出发点是工程扩建时,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基本部分不作变动。就软件容量而言,目前能提供的都可以承担一个工49 程的远期规模。所以,软件按远景规划要求配置。5.4.3本条是对软件相对独立性的要求。所有的软件系统均应具有独立的发行版权和介质,可由用户在硬件平台上进行安装运行。5.4.4系统软件的实时性指它对执行任务请求的响应和处理是不需等待的,多任务是它内部的一种处理机制,允许多个执行不同功能的程序同时运行。5.4.5数据库结构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一致性是比
21、较重要的。一方面出于提高效率的需要,一方面出于减少某监控子系统故障后的影响。5.4.6 网络软件是监控系统支持软件的组成部分。网络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监控系统的传输速率,进而影响监控系统的实时性。5.4.7 配置工具软件的目的主要是用于用户开发工作。具体的项目根据不同的工程而定。5.4.8应用软件系统的性能直接确定监控系统的运行水平。它应满足功能要求和各项技术指标。另外,当用户有自行开发要求时,用户程序中有许多接口是与应用软件系统有关的。所以应用软件系统应有规范的开发过程和完善的技术资料,使用户能清楚其内部结构和机理。还要有通用的接口方式(必要时需有原码提供),使用户能顺利地完成自行开发工作。S
22、.4.9远动通信设备所配置的软件系统与站控层监控用的软件系统应相对独立,不受运行操作及其故障的影响。同时,它与站控层软件系统又有联系,特别是控制操作的协调运行,站控层、间隔层、调度通信中心必须有清楚的基本运行原则,并满足不同状态和可能条件下的安全运行。5.4.10前置机配置的数据库系统和功能最好与上条中的远动通信设备相类似,这样可以减少站控层和远动通信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宜将前置机中的数据库作为监控系统的中心数据库。S.4.11 TCP/IP协议是网络通信中通用性最高的协议,站控层50 网络采用它容易做到。也为站控层目前和将来可能的各种连接提供有利条件。间隔层网络方式较多,提一些标准化要求对监控
23、系统和运行维护也是有利的。5.4.12 TASE的英文全称为TheTelecontrol Application Se凹iceElement,即“远动应用服务元素”。在标准:IEC60870-6-502-3与ISO/ITU-T兼容的远动通信协议第503篇:TASE-2服务和协议及相关篇章中有介绍。s.s技术指标s.s.1 本指标取为与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中的相关规定一致。可用率一般指月可用率,可按以下公式计算:A1SJ(全月日历小时数一系统月停用小时数T)全月日历小时数100%其中:T= T1 + T2十几式中:T3=(1局部功能设备种类数)2.(某类设备月停用小时保类设备的台数)T一一系统
24、月停用小时数;T1一一主机月停用小时数,即指在线计算机故障退出,备用机未能及时在线,而造成计算机系统月停用的时间;T2一一影响系统功能的软件月停用小时数,即指纯属软件问题(如程序破坏或软件调试等)造成计算机系统功能破坏所持续的时间:T3一一局部功能各类设备月停用的折算时间总和,局部功能设备的种类分为各工作站设备、网络接口设备、显示和打印设备等。5.5.2此技术指标系根据目前主要监控系统设备的此项指标取靠低限值获得,实际采购监控系统的此项指标应高于此值。5.5.3此技术指标系根据目前主要监控系统设备的此项指51 标取靠低限值获得,实际采购监控系统的此项指标应高于此值。5.5.4 目前变电所监控系
25、统大多采用以太网,其载波监昕多路访问冲突监测(CSMA/CD)结构、控制简单,轻负载下延迟小。但随着负载的增加,冲突概率会急剧增加。对lOM以太网,其25%的网络负荷可达2.5Mbps。5.5.5 DL/f 630一1997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对交流工频电量输入的基本误差极限和直流量输入的模数转换总误差及其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故本条直接引用DL/f630-1997标准,不再作详细描述。一般情况下,模数转换的总误差不大于0.5%,其中电网频率测量误差不大于O.OlHz。5.5.6模拟量越死区传送时间是指间隔层采集到信号到主机显示器显示此信号之间的时间差,是对模拟量数据更新周期的要求。5
26、.5.7开关量变位传送是指间隔层采集到开关量变位信号到主机显示器显示此信号之间的时间差,是对开关量数据更新周期的要求。5.5.8 遥控、遥调操作是指在调度通信中心的操作。5.5.9 响应时间是指从间隔层110单元发送信息,至站控层完成画面为止的时间。5.5.10 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是指能正确区分两相继发生事件顺序的最小时间间隔。5.5.11 动态画面响应时间是指从发出画面调用指令到屏幕显示出此画面之间的时间间隔。5.5.12 此误差是指监控系统各功能单元相对于同一GPS时钟系统,最早时间与最迟时间之差,此误差大小影响监控系统的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5.5.13 500kV南昌变监控系统
27、采用国产设备,并将保护等间隔层设备全部下放至就地配电装置内,武高所对接地继电小室内的数字式测量控制装置和保护装置的抗骚扰性能试验结果如表52 5.5.13.3所示。褒S.S.13.1试验等级的选择序号试验名称试验试验水平说明等级1 静电放电4 接触放电:SkV空气放电:15kV2 辐射电磁场3 lOV/m 电压峰值:4kV;重复电源线率2.5kHz4 快速瞬变电电压峰值:2kV;重复电压线、电流线3 脉冲群率5证iz2 电压峰值:0.5kV;重网络线复率5证iz3 开路电压:2kV电源线、电压线、电流线4 冲击(浪涌)2 开路电压:lkV网络线5 电磁场感应3 lOV 电源线、网络线的传导6
28、工频电磁场5 lOOA/m 7 脉冲电磁场5 1佣OA/m(峰值)8 阻尼振荡磁5 lOOA/m(峰值)振荡频率为场O. l!V任iz,lMHz3 共模:2kV;差模:lkV电源线、电压线、电流线9 振荡波(振铃波)2 共模:lkV;差模:网络线0.5kV 3 共模:2.5kV;差模:电源线、电压线、电lkV 流线10 阻尼振荡波2 共模:lkV;差模:网络线0.5kV 53 序号1 2 辐一3 射4 5 类6 传一7 导一8 9 类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0 裹S.S.13.2保妒设备的抗干扰性试验结果和变电所骚扰强度典型值的比较衰项目试验变电所骚扰强度结果骚扰典型值n:I
29、B衰减值放B衰减值静电放电(kV)8(15) 15 辐射电磁场(Vim)10 7 0.7 0.07 工频电磁场(Alm)100 9 0.9 0.09 脉冲电磁场(Alm)1000 340 34 3.4 阻尼振荡磁场(Alm)100 157 15.7 1.57 感应传导(V)10 冲击(浪涌)(kV) 2 7.9 0.79 0.079 振荡波(kV2 2 0.2 0.02 脉冲群(kV)4 2 0.2 0.02 表5.5.13.3试验结果试验名称试验等级说明评估静电放电4 A 辐射电磁场3 A 电源线A 快速瞬变电脉冲群4 电压线、电流线A 2 网络线B 冲击(浪涌)3 电源线、电压线、电流线A
30、 网络线2 A 电磁场感应的传导3 电源线、网络线A 工频电磁场5 A 脉冲电磁场5 A 阻尼振荡磁场5 振荡频率为O.lMF-缸,A lMHz 3 电源线、电压线、电A 振荡波(振铃波)流线2 网络线B 3 电源线、电压线、电A 阻尼振荡波流线2 网络线B 表中:A一一在技术规范规定范围内性能正常:54 b一一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能自行恢复;C一一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需人工干预或系统复位;D一一因设备(元件)或软件损坏,丢失数据不能自行恢复至正常状态的功能降低或丧失2220kV变电所继电小室的阅隔层设备及网络设备的抗扰性可按低于上述等级执行。6系统功能6.1 数据采集和处理6.
31、1.1 这里的数据采集应为广义的理解:即通过110单元和通过通信接口两种方式获取的数据。前者是面向生产过程采集电气量,经间隔层设备处理为计算机数据后,最终进入实时数据库。后者是面向其他功能装置直接获取计算机数据,经统一处理后进人数据库。6.1.2模拟量的采集方式对电流、电压,推荐为交流采样(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计算)、对温度等信号可根据需要采用直流采样。6.1.3 由于计算机监控系统成为变电所监控的主要方式,涉及有关设备运行状态的信号和整个变电所运行环境状况的信号原则上都应接人,但也要适当。本规程第7节中列出了电气设备方面的信号,其他方面的信号根据工程情况具体确定。6.1.4 电能采集量需与
32、电能计费系统协调,原则上不重复采集,以节省投资和保证电能数据的一致性。6.1.5考虑到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的重要性,J推梓采用硬接线方式。BCD即Binary臼dedDecimal (二一十避椭鸭)。它用固定长度二进制数所对应的十进制数来表示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用代码形式输入到间隔层110单元。6.1.6一般地,模拟量有效性检查及相应处理、开关量消除接点抖动的滤波处理,应在间隔层进行。即无效数据的清除工作在就地自动完成,可以大大减少间隔层向站控层的数据传送量,根本上减轻网络负担。而电能量数据的积算值补偿则大多在站控层由运行员通过操作进行。6.1.7通过数据通信接口采集到的信息种类较多,且发送数据
33、的设备也具有一定的功能。计算机监控系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的55 功能水平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既然采集了数据,就需要处理和具备一定的功能,才能达到运行员“纵观全局”的效果。但功能要求太多则可能与原装置重复。所以,未作具体规定。另外,功能的确定还受一些因素影响:如原设备的布置位置,界面的方便等等也在考虑之列。6.2数据库的建立与维妒6.2.1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应为一个综合、完善、数据格式规范的数据库。它包括I/O单元及通信接口采集得到的全部实时数据。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存放分散、不便管理和查阅的弊端。6.2.2确定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历史数据库规模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存储的内容,二是数
34、据保存的周期。应根据运行要求规定数据量,既要满足事后查询需要,又不宜过多。6.2.3历史数据转储到光盘中应注意操作的安全性,这个环节丢失数据的机率远远高于笔录数据的保存。在功能要求上需重视,譬如,可将需转储的数据先形成专用于保存的文件后,再作复制。复制后应作校验,确认刻录文件数据正确后才可在系统中删除这部分历史数据。6.2.4数据库在线维护仅允许在工程师站上进行,需有可靠的登录保护。维护过程应具容错性,任何维护过程中操作性的失误不应造成实时和历史数据的丢失。6.2.5数据经采集、处理后成为最终保存的版本,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修改。即使处理方式或计算方法改变,这些数据也不需重新处理,始终保持其状态。
35、为了查询数据时方便,任何处理或计算方法的改变均应有记载。6.2.6数据库生成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必备手段,如更换存储设备介质等。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具备合理的初始化数据是一种基本要求,其他方面还需有许多考虑,如新旧数据的协调,计算、统计的有效性等。最基本地,数据库生成后,经56 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即应全部恢复正常。6.3控制与操作6.3.1 这里的控制操作对象主要指一次设备。鉴于对电力系统整体安全性能的考虑,目前暂不考虑监控系统执行保护定值修改等功能。6.3.2手动控制是指操作人员通过人机接口发出操作指令对一次设备进行的操作,自动控制是指通过联锁命令进行的操作,如断路器跳闸联锁隔离开关
36、、变压器分接头自动调整、无功电压自动调整等。6.3.3调度通信中心控制和站内主控室控制的手动控制均为计算机键盘操作方式,就地手动控制则为电气方式:小开关或按钮。控制切换开关应设在继电小室内的就地监控柜上。站内主控与调度通信中心的切换可在操作员站上进行。6.3.4对分步操作命令逐条进行指导、校验,该功能对站内主控的操作员站是必须的,且投运前须经过严格的试验。但对调度通信中心而言,由于一些具体原因,实现起来难度更大,需作更进一步的考虑。6.3.S 由于在间隔层对断路器进行一对一操作是作为最后的备用手段,它在结构、电源等方面都应相对独立,即不依赖就地测控单元而单独实现操作,但不宜单独组屏。6.3.6
37、 自动控制的策略与手动控制的分步操作在思想上是一致的,也可能存在两种方式在一些具体操作上的差异,但在操作员站上进行两种方式的切换设定时,不允许任何由于控制方式改变而引起设备状态改变。这在自动控制程序出现故障时尤其应避免。6.3.7顺序控制命令的选择、组合、校验需要对操作员有严格的口令许可和改动记录。6.3.8 电压一元功联合调节有许多操作原则须遵循,如电抗器、电容器的投切顺序,设备使用率的均等,对高次谐波的抑制等。57 同时,还有调节策略的优化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做工作的。6.3.9这里不可能将各种运行方式和闭锁条件全部列出,因为它不仅是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工程始终的问题,解决它要靠
38、各方合作努力。把它提出来是为了引起有关方面注意。如对两台(和钱以上)主变的并列、解列运行方式及其无功补偿的防止环流问题等,还有待设计、运行、仁家多方协作,以提高控制水平。6.3.11 当自动控制发生故障报警时,程序自身应立即闭锁操作。同时,为操作员提供操作界面,使计算机监控系统处于操作员控制之下。6.4防误操作6.4.1 在生产运行中,目前防止电气误操作主要通过防误闭锁系统和运行组织管理两种方式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使传统的单纯闭锁方式得以发展,它包括机械程序锁、电气连锁、以及可提供编码锁的微机“五防”工作站等,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管理运行方面的功能。因此,防误操作应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应该在传统
39、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目前,在国产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的前期阶段,保留电气连锁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其考虑也会不断变化。6.4.2 由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它所要考虑的问题范围也越来越大。本条中涉及的一些二次设计,能与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协调进行,于工程是非常有利的。6.4.3 考虑到防误操作的重要性,手动操作的隔离开关和接地刀,目前普遍采用机械和电气双重防误闭锁。当然,随着产品技术的进步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宜逐步过被到只采用编码锁。6.4.4 明确指出防误操作的功能为分层实现。站控层和间隔层既有协调动作,又有相对独立。尤其是间隔层操作,它作为运行控制的后备手
40、段,防误操作功能必不可少。58 6.4.5 可参照执行DL/f687-1999(2000年7月发布)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等相关要求。6.5同期6.5.1 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变电所,不再设置独立的同期装置,应由监控系统完成所需的同期和闭锁功能。6.5.2 由间隔层子系统执行同期功能可以保证输入监测和输出控制的速度和可靠性要求。6.5.3要达到一次只允许一个断路器同期合闸的要求,不仅需要各间隔层子系统对本小室内的测控单元实行相互闭锁,还需要各个小室之间的相互闭锁。6.5.4状态自检和同期操作的输出信息需确定。6.5.5 在站控层应能对同期操作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6.6报警处理6.
41、6.1 本条对报警内容的罗列基本上包括了变电所监控的全部范围。对未列人但有信号输入的,也应根据情况纳人报警。6.6.2报警处理一方面是对110单元采集和通过数据通信接口获取的各种数据,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逻辑组合而得到的组合变量进行报警处理。6.6.3报警信息的分类、分层很重要,过多的报警信息会使运行人员无法识别和进行有效的处理,以致真正的故障出现时被漏掉。查阅和检索的方式以方便运行和事后分析为原则。6.6.4报警信息输出一般在屏幕上设一固定报警区域,专门显示。并对当前信息作颜色改变、闪烁等处理。操作员站上也可有声音报警。当前报警的输出效果一直延续到操作员进行认可操作后停止。声音报警主
42、要通过专门的音响报警器实现,以达到和传统方式相近的效果。信息组合方式即对报警点进行逻辑组合而得到组合变量的报警点,它由操作员设定。6.6.5报警条文用语应由供货厂家与运行单位逐条确定。报警59 信息的处理格式应适合调度通信和站控层主机、操作员站等几方面的要求。6.6.6未确认的和已确认的报警信息应有明显的区别,并辅之以音响等。6.7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6.7.1 事件顺序记录处理内容主要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和保护动作信号等,它应由供货厂家与运行单位具体确定。6.7.1 事件顺序记录报告所形成的各项内容是重要的原始数据,作为一次事件的报告,它的任何信息都不能被修改。但可对多次事件中的某些次进行选择、组合,以利于事后分析。6.7.3 由于采用了交流采样,测量数据采样周期可达到毫秒级,为事故追忆提供了好的基础,它的采样密度可远远高于测量值的更新周期。不过,由于它的量程范围是基于正常运行的测量值,不可能达到故障录波的效果。但适当的选择事故追忆变量进行记录,较之采用变送器的直流采样所得数据,实用性已大大提高。6.8 画面生成及显示6.8.1 用户编辑、生成的各种画面都用于实时监控。重点在于主接线图和各类电气系统图。因此,画面编辑、生成最好具有电力系统的专用性,可以提高速度和可靠性。6.8.2本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