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9 - 1996 代替 TB 9 - 84 机车车辆工业企业技术标准编号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路机车车辆工业企业技术标准编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铁路机车车辆工业企业技术标准的编号(以下简称技术标准)。 2 企业标准的编号 企业标准的编号由企业标准代号、企业代号、分类代号、顺序号、年代号五部分组成。其形式如下: 注 : 分类代号和顺序号间的连接号“ ”可省略不标注。 2.1 企业标准代号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 Q 表示。 2.2 企业代号由两个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并应符合表 1 规定。 今后新建企业的代号由铁道部主管部门确定。 2.3 分
2、类代号 技术标准分类代号,包括组号和分组号见附录 A (参考件)。 2.4 顺序号 技术标准的顺序号用三位阿拉伯数字 001 、 002 999 等表示。并按批准顺序依次编号。 2.5 年代号 技术标准的年代号,用批准年份的公元年号,用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准修订时,应更换年代号。 3 技术标准零、部件编号原则 由零、部件构成的技术标准,其中的直属零、部件以 及部件中的零件按下列方法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1996 - 10 - 01 批准 1997 - 04 - 01 实施 1 TB/T 9 - 1996 a) 标准中的直属零、部件,在标准顺序号后按隶属编号原则,从 1 开始编排,并以
3、连接号“”隔开,连接号也可省略。例如: Q/DL73 - 200 - 1 - b) 标准中直属部件中的零件,在部件顺序号后按隶属编号原则,从 1 开始编排并以隔点“”隔开。例如: Q/DL73 - 200 - 1. 1 - 4 企业标准目录的编号 企业标准目录编号,只需将顺序号改为目录代号 000 。 例如 Q/DL60 - 000 - 表 1 企业代号 序号 企业名 代号 序号 企业名 代号 1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 QS 20 齐齐哈尔车辆厂 QC 2 成都机车车辆厂 CD 21 哈尔滨车辆厂 HC 3 大连机车车辆厂 DL 22 石家庄车辆厂 JC 4 柳州机车车辆厂 LZ 23 江岸车辆厂
4、 AC 5 四方机车车辆厂 SF 24 贵阳车辆厂 GC 6 沈阳机车车辆厂 SY 25 浦镇车辆厂 PC 7 唐山机车车辆厂 TS 26 武昌车辆厂 UC 8 太原机车车辆厂 TY 27 西安车辆厂 XC 9 株洲电力机车厂 TX 28 株洲车辆厂 ZC 10 济南机车车辆厂 JJ 29 眉山车辆厂 MS 11 资阳内燃机车厂 ZJ 30 广州车辆厂 KC 12 北京二七机车厂 EQ 31 长春客车厂 CC 13 牡丹江机车厂 MJ 32 永济电机厂 YD 14 长春机车厂 CJ 33 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 NP 15 大同机车厂 DJ 34 天津机车车辆机械厂 TP 16 兰州机车厂 L
5、J 35 昌平机车车辆机械厂 CP 17 洛阳机车厂 YJ 36 沈阳铁道制动机厂 SZ 18 铜陵车辆厂 TJ 37 襄樊内燃机车厂 XJ 19 北京二七车辆厂 EC 38 株洲电机厂 ZD 2 TB/T 9 - 1996 标准中第一个直属零部件 直属部件中的第一个零件 附录 A 技术标准分类代号 (参考件) 组 分 组 0 1 2 3 4 5 6 7 8 9 0 基础 标准 00 文件 导则 01 编号 代号 02 名词 术语 03 性能 参数 04 计算 方法 05 技术 条件 06 结构要素 07 几何尺寸 08 09 1 机车 10 蒸汔 机车 11 内燃 机车 12 其它机车 13
6、 电力机车 14 通用件 15 技术 条件 16 柴油机 17 电气仪表 18 附属工具 19 2 客车 20 零部件 21 22 23 24 通用件 25 技术条件 26 2 电气仪表 28 29 3 货车 30 零部件 31 32 33 34 通用件 35 技术条件 36 37 电气仪表 38 39 4 其它 产品 40 零部件 41 42 43 44 通用件 45 技术 条件 46 47 电机及附件元器件仪表 48 49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 工艺 标准 60 热加工工 装 61 冲压及焊接工 装 62 切削加工工 具 63 夹具 64 通用
7、件 65 设计标准 66 辅助工具 67 量 具 68 冷加工 工 艺 69 热加工工艺 7 通用标准 70 71 72 紧固件 73 管件 74 75 76 77 78 79 8 设备 80 设备技术规程 81 82 83 设备维护规 程 84 通用件 85 技术 条件 86 机床修理技术标准 87 88 89 9 材料 90 黑色金属材料 91 有色金属材料 92 塑料 93 焊接材料 94 橡胶 95 林材 96 技术条件 97 98 99 附件说明: 本标准由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修订。 本标准起草人董于美、吴培贤。 本标准于 1959 年首次发布, 1974 年第一次修订, 1984 年第二次修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