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pdf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98718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GB 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GB 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GB 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GB 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33. 180. 10 M 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Singlemode optical fibre telecommunication cables for outdoor duct, directly buried, and lashed aerial application (IEC 60794-3-11: 2010 , Optical fibre cables-Part 3-11: Outdoor cables -Product specification for duct, directl

2、y buried, and lashed aerial single-mode optical fibre telecommunication cables, MOD) 2012-12-31发布2013-06-01实施/ -丸,川沪伪陌VH国E国JL可坦苦-W/H阻层俨1:2AJAr、哈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瘟总局也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叩GB/T 29233-2012 目次前言.I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24 符号和缩略语5 总则-6 结构和材料. 7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8 包装、运输和贮存9 质量保证.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EC60794-3-

3、11 : 2010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EC60794-3-11 : 2010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附录C(资料性附录)ITU-T和IEC的单模光纤标准导则附录D(规范性附录单模光纤的材料和特性参数.附录E(资料性附录)单模光纤的兼容性导则附录F(资料性附录光缆铠装的设计导则.附录G(资料性附录)光缆抗生物攻击保护层的设计导则.参考文献.GB/T 29233-2012 目U1=1 本标准按照G/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修改采用IEC60794-3-11: 2010(光缆第3-11部分z室外光缆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用通信单模光缆产品规范。本标准与IE

4、C60794-3-11 : 2010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EC60794-3-11 :2010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本标准与IEC60794-3-11: 2010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1)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z一一为便于使用,将IEC60794-3-11 :2010中的引用标准IEC/TR62000增加为本标准的附录E;一一增加了资料性附录F光缆铠装的设计导则气一一增加了资料性附录G光缆抗生物攻击保护层的设计导则。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

5、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z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北京通和实益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薛梦驰、王则民、刘湘荣、郭志宏、宋志估、杨亚宁、熊壮、高华。I G8/T 29233一20121 范围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本标准规定了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的结构和材料、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包装和运输等。I本标准适用于以管道、直埋或非自承式架空方式敷设使用的单模通信室外光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

6、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95 1. 11-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z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IEC60811-1-1: 2001 , IDT) GB/T 6995.2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z标准颜色GB/T 7424.1-2003光缆总规范第1部分z总则(IEC60794-1-1 :2001 ,MOD) GB/T 7424.2-2008 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z光缆基本试验方法(IEC60794-1-2

7、 :2003 , MOD) GB/T 7424.3-2003光缆第3部分z分规范室外光缆(IEC60794-3: 2001 , MOD) GB/T 9771(所有部分通信用单模光纤GB/T 13993. 2-2002 通信光缆系列第2部分:核心网用室外光缆GB/T 13993. 4一2002通信光缆系列第4部分z接人网用室外光缆GB/T 15972-2008(所有部分)光纤试验方法规范IEC60793-1(所有部分)JGB/T 17650.2-1998 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第2部分z用测量PH值和电导率来测定气体的酸度(idtIEC 60754-2: 1991) GB/

8、T 17651. 1-1998 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测定第1部分z试验装置(idtIEC 61034-1: 1997) GB/T 17651. 2-1998 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测定第2部分z试验步骤和要求(idt IEC 61034-2: 1997) GB/T 18380. 11-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1部分z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试验装置。EC60332-1-1: 2004 ,IDT) GB/T 18380. 12-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9、IEC60332-1-2: 2004 , IDT) GB/T 18900-2002 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试验方法(ITU-TG. 650:2000 ,NEQ) GB/T 29199-2012 光缆防鼠性能测试方法JB/T 8137(所有部分)电线电缆交货盘YD/T 837. 2-1996 铜芯聚烯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2部分z电气性能试验方法YD/T 837.3-1996 铜芯聚烯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3部分z机械物理性能试验方法1 GB/T 29233-2012 YD/T 837.4二1996铜芯聚烯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4部分=环境性能

10、试验方法YD/T 837. 5-1996 铜芯聚烯短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5部分z电缆结构试验方法YD/T 901-2009 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YD/T 979-2009 光纤带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3. 1 3.2 3.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偏振模色散系敢(PMD系教)polarisatio画modedispersioll coefficient(PMD coefficient) 光缆的PMD值除以其茸度的平方根,单位为ps/./豆豆,简称PMD系数。光缆光单元fibte optic cable elements 在光缆内由光纤组合成的结构性单元,是构成

11、光缆的最核心组件。长期运行张力long term operating load 光缆在整个寿命期内可能经受的长时间的拉伸负载。这个力可以由安装后的残余负载或者环境的影响而产生。3.4 额定最大安装张力maximum rated cable instaIJation load 光缆在安装时或处理过程中,能够短暂经受丽又不发生损坏的最大拉伸负载,也可能代表制造商推荐的最大拉伸负载。4 符号和缩暗语2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FLT:光缆拉伸试验时采用的长期拉力F盯z光缆拉伸试验时采用的短期拉力。TDR:光时域反射仪PMD:偏振模色散SZ:一种周期性换向绞合形式TA1:光缆温度循环试验中的次低

12、温度限值TA2:光缆温度循环试验中的最低温度限值TB1:光缆温度循环试验中的次高温度限值TIl2:光缆温度循环试验中的最高温度限值t1:光缆温度循环试验中的恒温时间UV:紫外线cc :光缆中光纤的截止波长。GB/T 29233-2012 5 总则5. 1 概述单模光纤应成缆保护以满足安装环境的功能要求。为将光缆单独地或组合地送人管道或子管道中,可能会使用拖拽、推送或气吹等安装技术。直埋光缆则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基层结构而采用不同的安装方法,例如刨地和掘沟。直埋光缆也因而需要一些基于多层铠装和护套的特殊设计。某些设计同样适用于管道安装和非自承式架空安装。本标准中所规定的功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是基于GB

13、/T7424. 1-2003附录A中所规范的光缆安装方法。5.2 光纤的特性概述单模光纤可按其应用的波长和其色散特性来进行分类。本标准中所规定的光缆应使用GB/T9771 所规范的B类光纤,参见本标准附录C的表C.1.5.3 光纤的可接续性本标准覆盖的所有同类型的光纤使用现已商用的接续技术均可获得较低的接头损艳。同类型光纤之间典型的双向接续损耗平均值(OTDR测试值)在1550 nm应不大于0.10dB。当在同一网络中使用不同类型的光纤时,接续损耗的典型值将较大,并应考虑光纤的兼容性问题。光纤兼容性导则参见本际准附录E.注2当不影响链路传输能力时,可允许更大的接续损耗。5.4 光缆光单元的特性

14、概述光缆光单元包括缓冲套管(松套或非松套、光纤带、光纤束、中心骨架槽等。应适当设计和使用这些光单元,以在光缆的制造、安装和终接时能对光纤进行充分的定位、识别、模块化和保护。这些光单元的结构和材料应在光缆和接头盒的整个使用期内不会对光纤性能有任何长期的损害。为满足这些功能要求,不同的光单元应满足本标准第6章和第7章相关条目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对光缆光单元的规定。5.5 光缆的设计考虑本标准所规范的光缆在设计及制造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5.5. 1 微弯由于局部的侧向压力而引起的、短距离内辐度为几个微米的、高频次的弯曲或局部的轴向错位,称为微弯。制造、安装或运行过程中的应变和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光缆材料的

15、尺寸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光纤的微弯。微弯可引起光纤损耗的增加。为减小微弯损耗,在光缆的制造过程中,及安装过程中或完成后,都应消除沿光纤轴向随机分布的侧向压力。5.5.2 宏弯光缆制造或安装后所造成的光缆的弯曲称为宏弯。如果弯曲半径太小,宏弯也可引起光纤损耗增加。应适当选择光缆中的加强构件和安装的弯曲半径,以限制光缆的动态应变。光缆安装后所余留的弯曲半径应足够大,以限制宏弯损耗和长期应变,从而使预计的光纤寿命不会缩短。光缆的最小静态弯曲半径和最小动态弯曲半径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3 G/T 29233-2012 5.5.3 抗机械应力光缆的自重、安装过程或环境条件等(例如温度变化、风压、冰载造成的拉

16、伸、扭转、弯曲和蠕变等都有可能引起光纤的应变,当超过规定的长期应变时将有可能导致光纤衰减增加和光纤断裂。光缆应提供对光纤的保护,可以通过放置适当的增强或(和抗扭曲构件来将光纤应变限制在安全的水平。这些构件可以是金属的或者非金属的,可以放置在光缆中心或者缆芯的外围,可以嵌入光缆外护套之中或者处于外护套之下。过大的光缆拉伸负载将增加光纤损耗,并且若不放松光缆,还可能增大光纤中的残余应变。为避免这种情况,在设计光缆的结构和加强件时,应充分地考虑光缆在制造、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允许承受的最大拉伸强度,不应超过由光缆的结构和加强件设计所决定的最大拉伸强度。光缆在安装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压扁和冲击可能会永久

17、地或短暂地增加光纤的衰减,严重时甚至可造成光纤断裂。因此在光缆设计时还应考虑对压扁和冲击的保护。当光缆安装在桥上时,它将承受振幅相对较高的各种低频振动,这取决于桥梁的结构和交通的稠密程度。地埋光缆也可能会承受由于交通、铁路、打桩、爆破等引起的振动。光辑应能承受这些振动而不发生故障或信号降级。同时,应仔细地选择安装路线,以减小这类问题。光缆铠装的设计导则参见本标准附录F。5.5.4 耐温由于光缆中的各种元件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其最小值和最末值可能相差百倍),这种在温度变化时的伸缩差异,可能引起微弯戒宏弯,从而导致光纤衰减增加。故应预知光缆敷设环境的温度范围,从而进行适当的光缆设计。并应通过温度循

18、环拭验来验证光缆的耐温性能。通常,架空光缆比地埋光缆受到的温度变化更明显。在这些条件下,缆中光好衰减的变化应不超过规定值,并且应可恢复。5.5.5 挡潮当潮气渗透过光缆的护套并到达缆志后,光纤的抗拉强度县平均寿命都将减小q有多种材料可用作阻隔潮气的屏障以减小渗透率。如果需要,连续的、有足够搭接宽度的金属包带或薄膜能有效地阻隔潮气的渗透。而填充复合物可有效地阻止水和潮气的纵向渗透,但不能显著地阻隔潮气穿过护套在径向的渗透。无金属光缆难以获得完美的挡潮性能。而对于架空光缆,通常潮气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5.5.6 阻水如果光缆的护套或接头盒被损坏,则水沿光缆缆志的纵向蓄透就有可能发生。水的渗透引起的

19、效应类似于潮气,故应尽量减少甚至阻止水的纵向渗透。水的渗透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还有可能引起缆芯冰冻,使光纤受压导致衰耗增加甚至光纤断裂。可采用在缆芯中全填充复合物,或间断地设置阻水屏障,或使用可遇水膨胀的材料例如阻水带、阻水纱、阻水粉等),或使用组合材料等方法来阻水。5.5.7 阻燃使用在隧道中的光缆应满足相关的燃烧性能要求,以避免大规模事故的发生。其他应用环境有阻燃要求时,例如架空穿越森林时,可由供需双方商定。当使用低烟元卤阻燃聚烯经材料来进行阻燃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相关环境特性是否满足应用环境的要求。5.5.8 生物攻击应充分考虑光缆可能遭受的生物攻击,尤其是针对直埋光缆以及架空光

20、缆。潜在的生物攻击包括4 GB/T 29233-2012 啃齿动物(光缆比较偏小的尺寸使其容易遭受啃齿动物的伤害,如睡鼠、松鼠等)、真菌类、白蚁等。除了尽量选择避开这些攻击的敷设路线外,当光缆使用在不能排斥上述生物的环境中时,光缆缆芯外应设置额外的抗生物攻击保护层,或采用特殊的护套材料,以使光缆具有足够的耐啃蚀性能。当需要时,光缆周围还应该采用适当和有效的保护措施。光缆抗生物攻击保护层的设计导则参见本标准附录Go5.5.9 化学伤害对于直埋光缆,光缆安装后,若接触到某些化学制剂,可能会使光缆外护套对缆芯的保护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应对光缆可能埋设的区域可能存在的化学制剂进行评估,决定采用何种光缆

21、护套,并检测这种护套对可能的化学制剂的耐受程度。5.5.10 析氢当存在潮气和金属元件时,有可能发生析氢。氢气可扩散进入硅玻璃光纤,从而引起光损耗增加即氢损。因此,光缆中的氢气浓度应足够低,以保证对光损耗的长期影响是可接受的。通过使用动态气体增压、吸氢材料、谨慎选择材料及结构,可在光缆寿命期内将氢损维持在可接受的限度内。光缆内的各种组件单独或与其他可能出现的物质(例如水相互组合时,在缆芯内产生的析氢量都应较低。5.5. 11 强电磁危害含有金属元件的光缆易于遭受雷电的打击或高压感应电流的伤害,当这种光缆被敷设在含有天燃气的管道或隧道中时,还有可能引发爆炸。故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含有金属元

22、件的光缆,每一光缆段长内所有金属组件应保持电气导通。在使用时,宜将加强芯和挡潮层搭接,并以适当方式接地。带有金属通信导体(例如对称或同轴线对)的光缆,线对外应有足够绝缘强度的材料充分覆盖,护层中应有合适的金属屏蔽层。在使用时,应将金属屏蔽层以适当方式接地。元金属光缆不需要防止强电磁感应、雷电损害和金属腐蚀,然而当无金属光缆安放在地下金属管道时,有可能会受到雷电的损害。5.6 环辑及产晶的安全性要求应尽可能考虑光缆的环境安全要求。光缆中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应为元毒的,与环境接触的材料应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元害。本标准所规定的光缆类型在安装后都很少会再与人体接触,故如果存在任何有害物质,与之接触的风险主要

23、发生在制造和安装的过程中。当需要时,制造商应能提供光缆对环境影响的详细情况。本标准并不指定某些可能会被用来满足特殊应用要求的光缆材料和设计,例如极高的温度或抵御某种特殊的化学攻击。若遇这种情况,用户和生产者应针对可能应用的设计和材料协商一致,保证满足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并采取必要的明示和预防措施。5. 7试验除非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本标准中规定的所有试验条件均为标准大气条件,即温度25c士10C, I 相对湿度25%75%。所有测试及计算值都应取整到其相应验收标准中的小数位数。测试的光纤数|量应由相关标准规定。测量误差或由于缺乏适当的参照标准而造成的校准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测量的不确定度。试验中光

24、纤传输衰减的变化宜采用传输功率监测法进行测量,其总测量不确定度应不超过士0.03dB(指衰减);光纤传输衰减系数的变化宜采用后向散射监测法进行测量,其总测量不确定度应不超过土0.02dB/km(指衰减系数),当测得的光纤衰减的变化量不超过上述范围时,应判为衰减元明显变化,并且可表示为衰减元明显变化(O.03 dB)或衰减系数元明显变化(O.02 dB/km)。5 GB/T 29233-2012 | 试验中光纤应变的总测量不确定度应不超过士0.01%,当测得的光纤应变的变化量不超过上述范围时,应判为应变为零。某些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试验可在一整根缆中的一个短段上进行。6 结构和材料6. 1 总则光

25、缆的结构应在光缆的运输、存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对光纤提供可靠的保护。应能在光缆的整个寿命周期内,保持光纤的光学和传输性能。6.2 光纤材料应使用GB/T9771所规定的单模光纤。对光纤涂覆层的表面进行清洁应使用光纤制造商所推荐的清洁剂,任何情况下不应使用氯基的清洁剂,以免危害健康。光缆中的光纤不允许有接头。6.3 光缆光单元设计6.3. 1 棋迷光缆光单元的设计是以某种适当的方式集合光纤,使得在光缆内或剥去外护套时,均能保持光纤集合的结构。设计光缆光单元的目的还需使光纤组合便于识别,并易于操作处理。典型的光缆光单元形式包括=含有光纤的松套管、光纤带、中心管、光纤束、含有光纤或光纤带的骨架槽,

26、或其他包含一群光纤的可识别的单元等。6.3.2 光单元芯数系列最常用的光纤组合为1、2、4、6、8、12、24芯。也可为供需双方商定的其他芯数。6.3.3 同一光单元中光纤的识别6.3.3. 1 光缆中同一光单元中的光纤应能通过光纤涂覆层或缓冲层的颜色来加以唯一识别。颜色应符合GB/T6995.2的规定,并应在光缆的整个寿命期内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褪色,不迁移。标准的识别色谱列于表1.表1光纤或光单元的识别色谱红注z在不影响识别的情况下,允许使用本色代替本表中的某一颜色.6.3.3.2 当光单元中的各个光纤的位置相对固定时例如光纤带),也可通过各个光纤所处的位置来加以唯一识别。6.3.3.3

27、 当同一光单元中含有12根以上的光纤时,光纤应采用组合的方法来进行识别,例如间隔的色环或纵向的色条。前12根光纤采用表1的色谱来进行识别,之后应依次用表1的色谱作为底色,加以|黑色的色环来进行识别。当底色为黑色时,应使用白色的色环来代替,或由供需双方商定识别方法。色环应清晰可辨,同一根光纤上色环的间距应为50mm100 mm. 6 GB/T 29233-2012 6.3.4 光缆中各个光单元的识别6.3.4. 1 层接式套管的识别层绞式套管的识别可采用全色谱方式,也可采用领示色谱方式,具体如下=a) 当采用全色谱时,面向光缆A端看,在顺时针方向上松套管序号增大,松套管序号及其对应的颜色应符合表

28、1规定。颜色应在光缆的整个寿命期内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褪色,不迁移。当超过12个单元时,超出后的单元可以使用色环或色条,或按全色谱序列循环使用。其要求应参照6.3.3.3。b) 当采用领示色谱时,领示色应为红色和绿色,其余元构件应为其他的相同颜色,宜为本色。面向光缆A端看,在顺时针方向上红和绿顺序排列且松套管序号增大(填充绳不计序号)。当套管数量超过8个时,不宜采用领示色谱方式。6.3.4.2 光纤带的识别光纤带的识别可采用全色谱光纤带加印字的方式,也可采用领示色谱方式,具体如下:a) 当采用全色谱光纤带加印字的方式时,光纤带中光纤采用全色谱方式识别,带阵中光纤带采用带上印字或条纹标志识别序

29、号。面向光缆A端看,转动光缆把光纤带调整到水平方位,且光纤带的印字向上和序号1的光纤带在最上层。此时,光纤从左到右的序号及色谱应符合表1规定z光纤带的序号由上向下增加。b) 当采用领示色谱时,光纤带中光纤采用领示色谱子带循环方式识别,带阵中光纤带采用光纤带中的领示色识别。面向光缆A端看,转动光缆把光纤带调整到水平方位时,光纤从左到右的序号和光纤带从上到下的序号及其色谱示例见表2。表2光纤带阵列的领示色谱识别方式光纤带光纤序号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蓝自蓝自蓝白蓝自蓝白蓝自2 摘白桶自桶自椅自椅自桶自3 绿自绿自绿自绿自绿自绿自4 棕自棕白棕自棕自棕自棕白5

30、 灰自灰白灰白灰白灰自灰白6 白蓝自红白蓝自红自蓝自红7 红白红自红白红白红自红自8 黑自黑自黑白黑自黑自黑自9 黄白黄自黄白黄白黄自黄自10 紫自紫白紫自紫自萦白萦自11 秘红白粉红白粉红自粉红自粉红自粉红自12 青绿白青绿白青绿自青绿自青绿白青绿白7 GB/T 29233-2012 6.3.4.3 光纤束的识到光纤束通常是通过对一组分立光纤进行扎纱而形成的,对于这种光纤束,宜采用不同颜色的光纤束扎带来进行识别,或供需双方商定的其他识别方式。对于以uv固化方式形成的光纤柬宜通过固化后光纤束涂覆层的颜色来进行识别。6.3.4.4 其他识别方法其他识别方法包括在光单元上印制序号、标记、分组编号等

31、,例如对于骨架槽,可在骨脊上印制标记线,或在骨架外缠绕标记带等。6.3.5 光缆光单元的材料松套管应能在光缆运行过程中起缓冲作用,并使光纤保持其性能稳定。宜采用非再生的热塑性材料制成,也可使用复合材料来增加套管的机械强度。管中可填充触变型复合物。松套管的外径和管壁厚度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其标称尺寸可随管中的光纤芯数改变,但在同一光缆中通常应相同。其他光缆光单元的材料和尺寸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6.4 加强构件6.4. 1 产品的技术规格书应指明光缆中加强构件的位置和材料,必要时应以光缆截面示意图标明。6.4.2 加强构件一般不允许有整体接头,但当加强构件由多根(股组成时,例如绕包钢丝或芳纶纱,在

32、保证光缆的机械性能(例如拉伸和弯曲性能的情况下,每根(股允许有1个接头,但在任意200m光缆长度内只允许1个接头。加强构件的接头应至少保持原来80%的强度,应抗弯曲和扭转,接头处的直径应不大于加强构件的常规直径。6.5 金属导线需要时,允许光缆中包含绝缘铜线(例如单线、对绞线或四对线等),但不得影响光单元性能。6.6 缆芯6.6. 1 光缆元件的按合多个类似的光缆元件可以螺旋绞或正反绞(SZ绞)方式放置在缆芯中。通常,填充件或绝缘铜线(例如对绞线或四对线也可以和光缆元件一起绞合。6.6.2 阻水结构除非另有规定,光缆缆芯应能纵向阻水。可以使用膏状复合物、吸水膨胀的干式材料或其他合适的材料来保持

33、缆芯阻水。这些阻水材料应元嗅昧、元毒、对健康元害、和与其相接触的光缆材料相互兼容、对光纤元负面影响、不妨碍光纤接续操作。各种阻水材料的性能应满足相关材料标准的要求。6.6.3 缆芯一体化缆芯应结构紧凑。加强构件及缆芯的各个组件间应紧密相附,以获得温度稳定性,并防止光缆在受拉时组件之间相互纵向滑移。通常采用扎纱、包带和(或内护套进行绑扎或加固。6. 7 挡潮层宜采用金属纵包带作为挡潮层。金属包带应双面复合塑料薄膜,并保证金属包带纵包后有足够的8 GB/T 29233-2012 搭接宽度,并与护套粘结牢固。金属包带与护套之间的粘结强度应进行测试。金属复合带的基带标称厚度应足够大,以保证金属带足以阻

34、隔潮气的渗透。挡潮层也可以是类似结构的金属铠装层。挡潮层既有可能位于内护套之下,也有可能位于外护层中。6.8 内护套对于外护层中含有铠装层的光缆,缆芯外的包带层上宜再有一层内护套,其标称厚度应不小于0.8 mm,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80%。材料宜采用聚乙烯。6.9 外护层6.9. 1 总则外护层由可能有的铠装层、外套,以及可能有的抗生物攻击保护层组成,用以增强对光缆的保护。6.9.2 铠装层当需要增加抗拉强度,或提供对可能的外部伤害(例如压扁、冲击、啃咬等)的保护时,应对光缆进行铠装。金属铠装应考虑由于腐蚀而造成的析氢,以及对光缆优势(例如轻便、柔软的减弱。非金属光缆可使用芳纶纱、玻璃纤

35、维增强绳或包带等。对于直埋光缆,根据其应用的机械和环境条件,必要时应设置金属的或非金属的铠装层。光缆铠装的设计导则参见本标准附录F。6.9.3 光缆外套6.9.3. 1 外套材料6.9.3. 1. 1 外套宜采用抗紫外线的线性低密度、中密度或高密度黑色聚乙烯护套料,当需要阻燃时,可使用低烟元卤(或低卤)阻燃聚烯短材料,也可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6.9.3. 1.2 外套的表面应圆整光滑,任何横断面上均应元目力可见的气泡、砂眼和裂纹。6.9.3.2 外套厚度除非另有规定,最小外套厚度应满足以下规定za) 对于多层护套的光缆,其最小外套厚度应不小于0.8mm; b) 对于单层护套的非铠装光缆,其最小

36、外套厚度应不小于0.9mm; c) 对于单层护套的铠装光缆,其最小外套厚度应不小于1.0 mm; d) 对于含有嵌入式加强件的光缆,其加强件外侧护套厚度的最小值应不小于0.4mm. 对于特殊应用的场合,经供需双方同意,也可采用其他不同的外套厚度。6.9.4 抗生物攻击保护层通常,铠装层和外套可兼备抗生物攻击保护层的功能。但当需要时,可单独设置抗生物攻击保护层。该保护层应采用适当性能和厚度的材料,包括金属屏障(例如钢带或外围满布铠装钢丝),或非金属屏障(例如玻璃圆杆、玻璃纱或玻璃带、较大硬度塑料等)。保护层材料应对人体元害、不需染环境。光缆抗生物攻击保护层的设计导则参见本标准附录G。6.9.5

37、光缆护套的剥除需要时,护套下应放置12根撕裂绳,用以开剥光缆护套。9 GB/T 29233-2012 6. 10 阻燃结构阻燃光缆的外套应采用低烟元卤(或低卤)阻燃聚乙烯护套料,其他元构件,例如加强构件、阻水填充物、填充件、包带等宜尽可能采用不燃和阻燃的材料,以保证光缆能通过规定的燃烧试验。6. 11 护套标志6. 11. 1 标志方法光缆护套上应采用以下方法之一来进行标志z烧结、压纹、热贴、喷码、凹痕、烙印等。当出现错误时应擦去重印或用黄色在光缆外套圆周的另一侧重印。当光缆上同时包含两套标志时,除非光缆标签上另有指明,否则应以黄色的标志为准。6. 11. 2 标志内容在每一单位长度上均应有光

38、缆标志,标志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za) 光缆名称(例如以文字或图示表明此缆为光缆或型号zb) 光纤芯数FO 光纤种类Fd) 制造厂名称(或代号或(和商标;e) 制造年份zf) 计米长度。6. 11.3 光缆长度标志光缆上应有计米拉度标志。计米长度的误差应在Ol%范围即保证实际长度应始终不短于计米长度);计米标志应连镇并间隔1m;计米标志可以从非零的数字开始;在整个光缆交货段长中,计米标志不应跨越零。7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7. 1 总则光缆的各项性能应按表3规定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来进行验证。表3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及检瞠规则序号项目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类别本标准条文或执行标准1 光缆结构完整性及外

39、观6 目力检查A 2 识别色谱2.1 光纤识别色谱6.3.3 目力检查A 2.2 松套管或其他光缆光单元识别6.3.4 目力检查A 2.3 颜色不迁移和不褪色6.3 待定 3 光缆结构尺寸3. 1 松套管外径和壁厚6.3.5 GB/T 2951. 11-2008 A 10 GB/T 29233-2012 序号项目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类别(本标准条文或执行标准3.2 内护套和外套的厚度6.8,6.9 GB/T 2951. 11-2008 A 3.3 其他结构尺寸由详细规范规定YD/T 837.5-1996 A GB/T 13993.2-2002和根据计米印字,或光学方法4.0mm时的套管弯依据Y

40、D/T769-2010中心管式折试验参数要求通信用室外光缆的最新修订结果一一26 GB/T 29233-2012 表B.1 (续)本标准章条编号技术性差异原因在弯曲试验中,对于缆中含有非金属圆籽,或金属铠装IEC规定的20D80D范围过宽,7.5.2 元件的,将弯曲直径由IEC规定的20D80D.改为应不大尤其对直径较粗的光缆,可操作性较于30D差。改为应不大于30D.是依据现行光缆标准的最小静态弯曲直径在冲击试验中,冲击面半径由IEC的10mm.修改为国内现行试验设备和标准的冲击7.5.3 12.5 mm.将非铠装光缆的冲锤重量冲击能量).由IEC面半径为12.5 mm.冲锤重量为的300g

41、修改为450g.试验参数高于IEC的规定F试验后450 g.试验后衰减应元明显变化衰减变化自0.1d)修改为应无明显变化(坛。.03dB) (O. 03 d助。国家标准高于国际标准较为合理在压扁试验中,修改了压扁力和压扁时指标要求,试验7.5.4 参数高于IEC的规定。具体差异详见IEC60794-3-11的国家标准高于国际标准较为合理7.5.4和本标准中7.5.4在拉伸试验中,对IEC规定的拉力和应变指标都略有提减小卡盘直径是为了防止缆内各高,并增加了光缆残余应变应不大于0.08%的要求。同构件相互打滑,进而影响测试的准确7.5.5 时,将卡盘直径由IEC规定的I瓜,改为通常为64Qrnm士

42、性;其他指标提高是为保持和现行相50 mm.但应不小子30D.具体差异详见IEC60794-3-11 关光缆国家标准的一致性,并使本标的7.5.5和本标准中7.5.5准指标高于国际标准,保证光缆质量水平7.5.6 在扭转试验中,将非铠装光缆的扭转角度从士90提高到提高指标是为保持和现行相关光土180.;同时增加了负载的要求缆标准的致性,并使本标准指标高于国际标准,保证光缆质量水平一一二-在反复弯曲试验中,将弯曲半径从20D改为不大于提高指标是为保持和现行相关光7.5.7 20D.并增加了试验后应元明显残余附加衰减缆标准的致性,并使本标准指标高(O. 03 dB)的要求,并明确负载为管道或架空光

43、缆为于国际标准,保证光缆质量水平,增150 N.直埋光缆为250N 加光缆可操作性7.6 删除了泊膏试验因其应由相关原材料标准进行规范8 增加了第8章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内容产品标准必备内容27 GB/T 29233-20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ITU-T和IEC的单模光纤标准导则IEC 60793-2和IEC60793-2-50中将单模光纤划分为B1.1、B1.2、B1.3、B2、B4、B5、B6等类别,ITU-T也在G.652、G.653、G.654、G.655、G.656、G.657等建议中分别规范了各种单模光纤的定义和特性,而GB/T9771的各部分参照IEC60793亿-50和ITU-

44、TG.65x系列制定。其对应关系在表C.l中总述。一种给定型号的单模光纤例如:B4),通过对模场直径(也称有效面积)、色散系数、色散曲线的斜率、截止波长等参数进行适配的最优化,而获得不同的应用方式。表C.1单摸光纤的分类和定义GB/T 9771. 19771. 7 ITU分类名称主要特征常规命名以及IEC分类名称零色散波长在1300 nm 1 324 nm之间,在非色散位移单模G. 652. A 1310 nm窗口性能最优化,在1550nm窗口也能兼B1. 1 光纤G. 652. B 容使用G. 654. A 截止波长位移至1310 nm1 530 nm之间,并且截止波长位移单模B1. 2 b

45、 G. 654. B 在1550nm窗口性能最优化.B1. 2类光纤主要应光纤B1. 2 c G. 654. C 用在海底光缆中,偶尔也可应用于陆地光缆中B1. 3类光纤除性能与B1.1类光纤相似之外,还波长段扩展的非色G. 652. C 具有1383 nm水峰处较低的衰减,从而也能在B1. 3 散位移单模光纤G. 652. D 1 360 nm 1 460 nm窗口兼容使用零色散波长在1525 nm 1 575 nm之间,在B2 a G. 653. A 1550 nm窗口性能最优化.为避免四波混频效应色散位移单模光纤B2 b G. 653. B 只有在低功率或可能的场合或固定信道时才可以采用

46、复用频道传输B4 c G.655.A、B、C零色散波长在1530 nm 1 565 nm波段之外,在非零色散位移单模B4 d G. 655. D 1550 nm窗口性能最优化,并且截止波长可以转移光纤B4 e G. 655. E 到1310nm以上区域宽波长段光传输用在1460 nm1 625 nm窗口性能最优化,并且零非零色散位移单模B5 G.656 色散波长小于1460nm 光纤与B1.3类光纤兼容,但最小弯曲半径为10mm B6 a1 G. 657. A1 或7.5mm,适合在接入网中及室内使用。工作被B6 a2 G. 657. A2 长在1260 nm1 625 nm 接入网用弯曲不敏

47、感单模光纤不与B1.3类光纤兼容,但最小弯曲半径为7.5mm B6 b2 G. 657. B2 或5.0mm,适用于室内短距离的通信传输,工作波B6 b3 G. 657. B3 长在1310nm、1550nm和1625nm 一一一一一一28 GB/T 29233-20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单模光纤的材料和特性参数D.1 光纤材料光缆中光纤的制造材料应具有相同的质量。纤芯和包层应采用洁净的高质量石英玻璃(Si02)制成,并精密控制其折射率差异。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通过高纯度的掺杂材料来控制。玻璃表面应采用一层或多层适当的惰性涂覆材料来进行保护,例如uv固化的丙烯酸脂材料。涂覆层应与包层表面紧密

48、接触,在需要进行光纤接续时易于剥除并且不损坏光纤,不出现分层而导致玻璃表面暴露在环境中。光纤本身的强度是足够的,但强度会由于某些环境因素的组合而降低,制造、处理、成缆、安装过程中的压力等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光纤表面的微裂纹。强度的降低还可能由于动态或静态的疲劳和老化造成。动态疲劳发生在安装过程中,而静态疲劳则是在光纤的生命周期内由于残余应力,或由于光纤缠绕存留在接头盒内的弯曲应力而产生的。若在受到机械应力和环境伤害时,光缆不能对光纤提供适当的保护,或在光缆结构中使用了不合适或不兼容的材料,则成缆后光纤的衰减也会增加。可靠性导则可参见IECTR 62048. 本标准中推荐的光缆设计、试验参数和性能要求均是为了减小上述光纤可能受到的风险和伤害。D.2 光纤的特性参数列表光纤的各项特性参数及试验方法详见表D.l表D.5.表D.1尺寸参数及测量方法特性参数测量方法包层直径GB/T 15972.20-2008 包层不圆度GB/T 15972.20-2008 芯-包同心度误差GB/T 15972. 20-2008 涂层直径GB/T 15972. 21-2008 涂层不圆度GB/T 15972. 21-2008 涂-包同心度误差GB/T 15972. 21-2008 光纤长度GB/T 15972.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