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215273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87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P 86 LY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 7602008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on the project of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inChangjiang and Zhujiang river watershed2008-09-03发布 2008-12-0 1实施国家林业局 发布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41 目的42指导思想43建设原则5建设区域与分区51建设区域52治理分区6防护林体系61体系的基本构成62林地资源与分类63功能分类64经营系统7建设

2、内容71造林72防护林经营73工程措施-74基础及保障措施8造林81造林方式82配置83树种选择84种苗标准85人工造林-86飞播造林87封山育林88未成林造林地抚育管护9培育管护与改造更新-91防护林培育92防护林管护93低效防护林改造94防护林更新10防护林基础设施101道路102种苗基地目 次LYT 176020081112222222333444455555567788888999990LYT 1760-2008103森林保护设施“104林地水利设施105固土护坡设施一106管护设施11利用及限制111利用途径”112利用限制12防护林效益评价121评价指标与标准”122评价方法13档

3、案管理与信息监测131档案管理132信息监测14规划设计141规划设计程序,142设计单位资质要求143规划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15附则附录A(资料性附录)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区域特征一附录B(资料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主要造林树种一附录C(规范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主要造林树种初植密度一附录D(规范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主要树种(树种组)林分类型各时期保留密度附录E(规范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主要树种(树种组)林分类型龄级划分如如mmm如H地挖nn坞坞nM坫n孔孙押刖 罱LYT 1760-2008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

4、性附录,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立江、骆建国、李冰、高均凯、吴秀丽、曾宪芷、王福祥、曹昌楷、蔡凡隆、潘发明、张立恭、王春峰、王建华。m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0-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范围内进行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所涉及的营建、改造、经营、基础设施、效益评价、档案管理及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范围内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

5、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1育苗技术规程GB 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5162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 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GBT 18337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 18337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

6、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T 1000容器育苗技术LYT 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9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J 104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防护林体系system of protection forest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的森林植被系统及其相关的经营系统。32防护林体系工程program of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目标,按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包括规划设计、营造林、配套基础设施、经营培育、维护管理等建设活动的系统工程。33防护成熟龄protection forest in

7、 mature age林分的防护作用已经达到最大限度并开始下降的年龄。具体年龄随防护林的林种、树种而异。LYT 1760-200834檀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单位面积上,由乔木、灌木、草本及藤类、竹类所构成的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的水平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4总则41 目的维护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的国土生态安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屏障功能,改善生态条件,提高区域内森林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2指导思想以全面改善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生态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分类经营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按照国家生态建设和林

8、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全面保护、重点治理的建设方针,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益,逐步建立起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防护林体系。43建设原则坚持工程建设与流域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衔接、协调一致的原则l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局部利益服从整体效益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形式建设的原则;坚持分类经营、分类指导、分区突破、优化林地资源配置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和建设质量的原则I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造林与封育相结合、乔木与灌木、草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调整优

9、化林种、树种和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林体系的功效、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原则。5建设区域与分区51建设区域本标准所指建设区域包括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的全部汇水区域,自然地理区域涉及青藏高原东部、秦巴山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J J|江干流区、南阳盆地、桐柏山丘、大别山丘、江南丘陵、鲁中南山丘、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南岭山地、广西盆地、西江水系及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域涉及青海、西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52治理分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生态要素与主要问题、工程建设目标与

10、方向、林业经营与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将上述工程建设区域划分为3大工程区、21个工程治理区,分别为:a)长江上游工程区:长江江源高原高山生态保护水源涵养治理区;秦巴山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攀西滇北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乌江流域石质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库岸防护治理区。b)长江中下游及淮河、钱塘江流域工程区;2沂蒙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黄淮平原水土保持堤岸防护治理区;伏牛山武当山水源涵养治理区;大别山桐柏山江淮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长江中下游滨湖、堤岸防护治理区;武陵山雪峰山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幕阜山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天目山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

11、湘赣浙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南岭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c)珠江流域工程区:南北盘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理区;左右江流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理区;红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区;珠江中下游水土保持治理区;东北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区。各区域的范围、特征、主要生态问题、建设方向参见附录A。6防护林体系LYT 1760-200861体系的基本构成防护林体系由林地资源、森林及林木资源、经营系统三大基本部分构成。62林地资源与分类621建设用地规划或规划调整后确定用于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土地资源。622林地划分根据防护林建设用地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生态防护的重要程度,划分为重点防护林区和一般防护林区。6

12、221重点防护林区62211水源涵养区a)长江、珠江、淮河、钱塘江干流及流程500 km以上一、二级支流的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或平坦区1 000 m(干流)、500 m(支流)范围以内的地段;b)长江、珠江及一、二级支流、淮河、钱塘江及一级支流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的区域;c)湖泊、水库周边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或平坦区500 m以内(库容1 000万m3)、300 m以内(库容2 500 t(km2a)或潜在侵蚀等级达中度以上(含中度)的区域或地段;c)石质山区、山脊及岩石裸露达40以上的区域或地段;d)荒漠化地区。62213特殊地带及其他a) 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用于防护林建设的地带;b)大中型经

13、营性牧场用于防护林建设的地带;LYT 1760-2008c)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500 m范围内用于防护林建设的地带;d) 其他具有重要作用的森林防护区域或地带。6222一般防护林区上述条件以外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和培育经营方向的防护林建设区域或地带,为一般防护林区。63功能分类631水土保持林在dJ K-区+壤侵蚀存在现实与潜在危险地段,以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陡急险坡水土保持林、侵蚀沟水土保持林、岩溶石质山地水土保持林、崩塌泥石流区水土保持林、岭脊防护林等。632水源涵养林在江河发源地与汇水区、湖库周围及相关地带,以

14、涵养、调节、保护水资源、改善水文状况、汛期滞洪、枯季增流、保护饮水水源和水质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江河干流、源区水源涵养林、湖库集水区水源涵养林、饮水区水源保护林等。633防风固沙林在河谷坝区、平原区、抄化区及需要设置防风固沙屏障的地带和区域,以降低风速、防治风蚀和土地沙漠化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防风林、固沙林、河谷区防风治沙林等。634农田防护林镶嵌于平原、丘陵、山区等农业耕作区周围及内部,以维护和稳定农耕区生态环境、改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促进农作物增产、发挥隔离屏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林分、林带及林木。包括农田防护林、园地防护林、农

15、林复合经营林(林带、片林)等。635牧场防护林在经营性牧场四周及内部营建的以改善和稳定牧场环境、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产安全、发挥隔离屏障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林分、林带及林木。包括草场、牧场防护林(林带、片林)。636江(湖)岸防护林在江河、湖泊、水库沿岸、溪渠两侧等水域周边地带,以护岸固堤、缓洪落淤、防冲防浪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林分、林带及林木。包括护岸林、防浪护堤林、防浪挂淤林、护槊林、护滩林(林带、片林)等。637道路防护林在铁路、公路等陆地通道两侧地带,以保护道路免受风、沙、水、雪等危害,降低噪声和粉尘污染,净化空气,保护交通车辆及交通参与者安全,提高道路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绿

16、化、美化道路环境为主要目的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铁路防护林、公路防护林及其他道路防护林(林带、片林)等。638村镇防护林在乡村农宅、城镇的周围地带,为护宅护院、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而培育、经营的森林(林带、片林)和林木。包括村宅防护林、城镇防护林(林带、片林)等。639其他防护林除上述防护林外,以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林带、片林),包括防火隔离林带、防病虫害隔离林带、林木种苗花卉生产区防护林与隔离林带等。64经营系统包括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体系等,是实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条件。7建设内容71造林包括两个阶段4U|T 1760-

17、2008对宜林地、无林地、疏林地以及调整用于防护林建设的用地,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等多种方式,进行造林绿化和植被恢复。对未成林造林地,采取松土除草、补植补播、幼树管理、病(虫、兽)害防治、封禁管护等措施,促进郁闭成林。72防护林经营对现有防护林开展培育、改造、管护、更新及合理利用等森林经营活动。73工程措施为提高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采取修筑护坡石坎土埂、截流拦泥沟槽等坡面防护措施。74基础及保障措施工程建设需要的基本保障和相关支撑的设施与措施,包括营林基础配套设施(母树林、种子园、苗圃、林道等)、保护设施(火灾、病虫鼠害预防与监测、林区管护等)、监测设施(效益监测

18、站、林分观测点、环保监测点等)、管理与科技支撑体系(工程管理机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信息档案管理、林政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等)等内容。8造林81造林方式包括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育林等三种方式。82配置821整体配置防护林体系建设应注重整体效益的发挥,需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问题对治理区域进行地理单元划分。在确定不同地段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见GBT 183372)的基础上,多层次、多功能、多树种相结合,因地制宜,多种措施配套,达到综合治理、整体优化的目的。整体配置从治理区、亚区、小区到工程县、治理单元(如山系、小流域等)逐级考虑,以森林分类经营、生态要素与存在问题为基础,从宏观布局上合

19、理确定防护林的比重和建设地段,确定防护林体系在各级治理区域的目标和框架定位。822功能配置纳入防护林营建的林地,应确定主要防护功能及培育经营防护林的二级林种。侵蚀治理区一般应配置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区一般应配置水源涵养林、江(湖)岸防护林;农业耕作区一般应配置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村镇防护林;陆地通道两侧一般应配置道路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天然或人工牧场一般应配置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村镇周围一般应配置村镇防护林、道路防护林、水源涵养林。823结构配置a)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营建,一般应通过对种群和层片的合理配置与培育,促使林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复层配置

20、。b) 防风固沙林、牧场防护林宜采用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进行梯级或混交配置,在沙化地区要积极采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林地的防沙固沙。c)江(湖)岸防护林采用固护能力强的乔、灌树种配置堤岸固护林带,采用湿生植物配置防冲防浪林带,采用灌、草与乔木混交配置拦沙挂淤林带。d)农田防护林要考虑农业生产特点、主害风方向及农田的水平布局,结合农区道路、沟渠防护林带的建设,选择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配置防护林带,选择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树种5LYT 1760-2008进行农林复合经营。e)道路防护林应根据道路的性质、等级、位置及地段,选择符合要求的乔木、灌木或草本,在可绿化地带以绿色植物合理覆盖两侧边坡、

21、分隔带及可绿化空地。在道路交叉处、急转弯处、桥涵附近及高速公路分车带内不宜配置影响视线的高大乔木及高大灌木,可用低矮绿篱、灌木及草皮等进行防护绿化和环境美化。f)村镇防护林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经营习惯和舒适安全性,注意整体环境协调统一,从护宅护院、固坡护坎、绿化美化和兼顾发展庭园经济的角度出发,选择乔木、灌木树种,采用片林、树群、植篱、丛植、对植等配置方式。g)其他防护林如防火隔离林带、防病虫害隔离林带、林木种苗花卉生产区防护林与隔离林带等,应结合相关工程的规划与建设,选择适宜的乔、灌树种,以实现特定防护功能而进行配置。83树种选择831基本原则a)适地适树适种源;b)根据确定的防护功能,选

22、择适宜树种;c)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注重选择阔叶树种及珍贵树种;d)选择具有多种效益的防护树种;e)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自我更新能力强的树种。832各治理区主要造林树种参见附录B。833不同防护功能造林树种选择a)水土保持林:应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耐瘠薄、抗干旱的乔木和灌木树种。b)水源涵养林:应选择树体高大、冠幅大、枯枝落叶丰富并易于分解、有利于形成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的地被凋落物层、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乔木树种,并宜选择耐阴性较强的中、小乔木,以配置多层混交结构森林。c) 防风固沙林;应选择抗干旱、抗风、抗寒、耐沙压、耐瘠薄的乔木和灌木树种。d)农田防护林:应选择深根系

23、、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抗逆能力较强、耐水湿、耐盐碱、与防护对象协调共生关系好、与农作物不具共同病虫害或为其中间寄生的树种。e)牧场防护林:应选择根系发达、适生性强、抗逆能力强的乔木和灌木树种。f)江(湖)岸防护林;应主要选择耐水湿、水淹及固土护坡、抗蚀防崩、防浪抗冲能力强的乔木和灌木树种或草本植物。g)道路防护林:应选择深根系、生长迅速、韧性好、吸尘能力强、抗污染、树形美观的乔木和灌木树种。h)村镇防护林:应根据村镇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特点,选择绿化美化效果好、环境净化功能强的乔木和灌木树种。i)其他防护林:应根据培育的目标,选择适宜的乔木和灌木树种。834树种混交人工造林应积极提倡采用

24、树种混交,培育混交林。8341混交类型a)主伴混交型:一般采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等混交方式,伴生树种比例一般应达到30以上。b)乔灌混交型:乔、灌混交比可根据立地条件、功能配置而定。c)混合混交型:主要乔木树种、伴生乔木树种、灌木、草本混交造林。6LYT 1760-20088342混交方式:a)行间混交:一树种的单行与另一树种的单行(或两行)依次相间排列栽植。适用于乔灌混交型或主伴混交型。b)带状混交:一树种连续栽植三行以上构成的带与另一树种构成的带相间排列。适用于种问矛盾较大的乔木树种混交或乔木、灌木树种混交。c) 带行混交:一树种构成的带与另一树

25、种构成的单行相间排列栽植。适用于主伴混交型或乔木、灌木混交型。主伴混交一般主要树种成带,伴生树种成行。乔灌混交一般灌木树种成带,乔木树种成行。d)块状混交:同一造林小班中,一树种构成的块与另一树种构成的块镶嵌栽植。适用于种间矛盾较大的乔木树种,或地形破碎、立地类型镶嵌分布的地段混交造林。e) 株间混交:同一行内两个以上树种隔株栽植。适用于乔灌混交型或乔木混交型。f)不规则混交:仿自然状态进行多树种混交造林。84种苗标准所采用的林木种子、苗木均应达到国家标准规定I、级的要求。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GB 2772的规定。裸根苗苗木质量执行GB 6000的规定。人工播种及飞播造林的用种执行GB 790

26、8的规定。苗木培育执行GBT 6001的规定。其中,容器苗培育执行LYT 1000的规定。使用上述相关规定中未包括的植物种苗造林,以省级林木种苗管理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为准。85人工造林851整地8511基本要求a)人工植苗和分殖造林应在造林前进行预整地。b)坡地提倡穴状、块状清理整地,禁止全面清理整地。c)清理整地活动中,尽量减少对地面现有植被的破坏,禁止全面劈山、炼山的清理方式。d)坡地整地时,挖掘植树穴一般应在坡面呈“品”字形布置。8512整地方法a)穴状整地:植穴口径根据树种和苗龄而定,一般为40 cm100 CITI,穴深30 cm80 CITI。b)鱼鳞坑整地: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树

27、种,采用小鱼鳞坑(一般坑长径60 cm80 cm,短径40 cm60 cm,埂高20 cm30 cm)和大鱼鳞坑(一般坑长径100 cmt50 cm,短径60 cm100 12111,埂高30 cm40 cm)两种规格进行整地。坑面水平或向内倾斜,生土修筑环状半月形土埂,熟土填入坑内,坑上方左右两角可斜开引水沟,以积蓄坡面径流。c)带状整地: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一般应保留05 m1_0 m自然植被带。其主要有以下方法:水平阶整地:采取里切外垫,修筑70 cm150 c111宽台阶,外高里低,生土筑埂,熟土回填,树木栽植于水平阶中间或靠外缘13处。适宜于缓斜坡地带;水平沟整地:自上而下断续开沟,

28、呈品字形排列,生土培埂,熟土进沟,一般沟深30 cm50 cm,上口宽50 cm80 cm,底宽30 cm50 CITI,长4 m6 m,上下间距依树种而异,一般2 m3 m,树木栽植于沟内的内斜坡上。适宜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土石山地;反坡梯田整地:梯田田面向内倾斜3。15。,宽1 m3 m,埂外坡、内侧坡约60。,修筑时生7LYT 1760-2008土筑埂,熟土返还田面。适宜于均匀坡面采用。8513整地深度灌木树种造林整地深度一般应大于20 cm;乔木针叶树种造林整地深度一般应大于30 cmI乔木阔叶树种造林整地深度一般应大于40 cm。8514整地时间春季造林应在之前的秋、冬季节进行整地,秋季

29、造林应在当年雨季前整地。一般应在造林前一个月整好地。为防止造林活动中的水土流失,雨季不宜进行整地。852造林密度造林密度根据树种特性、防护功能、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的差异而定。原则上:阳性树种密度一般应小于阴性树种;阔叶树种密度一般应小于针叶树种乔木树种密度一般应小于灌木树种I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密度一般应小于立地条件较差地段;经营水平高的地区密度一般应小于经营水平低的地区。工程建设区域内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见附录c。853造林季节根据不同树种、地区、造林方法、苗木类型及处理方法而定。一般分为春季造林、秋季造林、冬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容器苗和带土苗木栽植一般不受季节限制,但在寒冷和高温天气仍然不

30、宜。各个季节的植苗与分殖造林,一般宜选择在阴天、阴雨天、雨后初晴天气栽植。854造林方法分植苗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播种造林,执行GBT 15776的有关规定。86飞播造林执行GBT 15162的有关规定。87封山育林执行GBT 15163的有关规定。88未成林造林地抚育管护各项抚育管护措施及方法,执行GBT 15776的有关规定。9培育管护与改造更新91防护林培育911培育原则a)效益原则:通过不同时期的各种措施,体现出林分生态功能优化、防护效益最佳;b)恒被原则:所培育的防护林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均应持续地覆盖林地;c) 自然原则: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林分在种群、结构等方面的自我调整和更替

31、,促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人为干扰林分的正常生长;d)措施综合原则:分别林种和林分发育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培育防护林。912培育方向根据林分的主导防护功能(防护林二级林种)确定培育方向。8LYT 1760-2008913成林标准执行GBT 183371的有关规定。914抚育调控指标对不同类型、树种、发育阶段的防护林,可通过下述调控指标,确定防护林是否进行抚育间伐、间伐强度和保留密度:a)林分平均树高一密度指标:林分保留密度需随林龄增加,林分高度发生变化进行合理保留密度调整。因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在所需营养空间上存在差异,可分别按式(1)或式(2)计算保留密度:阳性树种:N一10 000(O28H)

32、2 (1)阴性树种:N一10 000(025H)2 (2)式中:N林分保留密度,单位为株每公顷(株hm2);H林分平均树高,单位为米(m)。b)郁闭度一林下植被盖度指标:林分郁闭度一般宜调控至06t07,促进林下灌草发育,盖度达到70以上。c) 主要树种林分类型各时期保留密度见附录D。915培育措施9151林分抚育a) 问伐抚育:采取生态疏伐、景观疏伐、定株抚育、卫生伐、行间问伐、株间间伐等方法对郁闭成林的林分进行抚育。执行GBT 183373的有关规定。b)整枝抚育:对树冠浓密自然整技能力弱的防护林树种,通过采取人工整枝措施,调整林冠疏透度,改善林内光照条件,促进林下灌木和草本生长。9152

33、封山护林封山育林护林,禁止在林内放牧、樵采、收集枯落物和其他危害性人为活动。92防护林管护防护林管护根据防护林所处地区的生态地位、分布、权属,以及林分状况确定管护方式,划定管护责任区,确定不同的管护类型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定额、补助标准、管护制度及措施。执行GBT 183373的有关规定。93低效防护林改造执行LYT 1690中的相关规定。94防护林更新941龄级划分根据林分生长进程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并确定防护成熟龄(参见附录E)。942防护林更新执行GBT 183373中生态公益林更新的有关规定。10防护林基础设施101道路防护林区的道路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加以补充完善

34、,在集体林区尽可能与乡村道路建设相结合。9LYT 1760-2008道路建设尽量沿防火线或林班线修筑。具体执行LYJ 104的规定。102种苗基地lO21采种基地应加强本区域主要造林树种采种基地管理,提高采种基地产种能力和种子质量,做到主要造林树种种源基本自给。1022育苗基地工程县(市、IX)应建有1个技术先进、管理与运作成熟的标准化苗圃。已建有标准化苗圃县(市、区),应提高苗圃的经营管理水平。没有建标准化苗圃的县(市、区),在原国有苗圃基础上改扩建,一般不另选址新建。1023种苗生产设施设备种苗基地建设应配套建设种子仓库、实验室、培养室、种子晒场,以及排灌、环境(光、湿、温)控制等生产性或

35、辅助性设施与设备。103森林保护设施执行GBT 183373的有关规定。104林地水利设施执行GBT 183373的有关规定。105固土护坡设施执行GBT 183373的有关规定。106蕾护设施为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设置以下管护设施:管护点(站):修建房、棚,用于管护人员休息和堆放物资设备l其他管护设施:包括设置的围栏、永久性标志、哨卡等。”利用殛限制111利用途径见GBT183371的规定。”2利用限制见GBT 183371的规定。12防护林效益评价121评价指标与标准1211生态效益a)水源涵养: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及洪水流量、枯水流量、河川径流与泥沙含量的变化等。b)保

36、土指标:表1给出了采用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评价的指标。c)保肥指标:枯落物累计量与分解速率、土壤有机质及氨、磷、钾含量等变化。d)生物多样性;工程建设对区域动植物物种资源、生态类型、景观类型的保护,以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变化。e)林草覆盖度:林草覆盖度增加直接体现了防护林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贡献。f)生物量及森林固碳:林地生物量及固碳能力的增加及结构变化。g)改善小气候:区域小尺度范围内对温度、湿度、风速的调节改善。h)减噪、降尘:居住地和通道两侧一定范围内交通及工业噪声、大气中尘埃粒子因防护林工程降10LYT 1760-2008低的程度。i)其他;改善空气质量、防止滑坡与崩塌、维护区域、江河生态

37、平衡等方面的效能。表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标准初步治理 基本治理治理区的林草 土壤侵蚀模 治理区的林草 土壤侵蚀模流失区 增产效益 增产效益覆盖率达到 数减少 覆盖率达到 数减少 轻、中度 90 70 10强度 60 50 lO 80 80 30极强度、剧烈 60 50 30 80 80 301212社会效益a)农村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改善并提高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力投入,由此给地方农民带来的收益等。b)农业增产减灾: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安全、减灾防灾、提高单产及总产的效益。c)保护水利设施:通过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地表径流、削滞洪峰等功能对水库、湖泊、

38、渠堰等设施安全的保护。1213经济效益a)林木储备:培育森林资源而增加活立木蓄积量的储备。b)林产品产出:防护林经营过程中生产林产品的收益。c) 间接收益:通过防护林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林副特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获取的经济收人,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费等收入。122评价方法a)水源涵养:通过在小流域设置测流堰或其他测流设施对流量及泥沙进行长期观测,评价区域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变化。通过测定土壤孔隙度和平均土层厚度,以森林土壤的降水贮存量来间接评价森林水源涵养能力。降水贮存量按式(3)计算:降水贮存量(thm2)一10 000 m2 X土层厚度(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3)森林土壤的降水贮存量减去荒

39、山土壤的降水贮存量即为森林的理论涵养水源能力。根据河川径流与泥沙含量变化的水文观测资料,结合防护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b)保持土壤:通过设置径流小区,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林分类型的径流和土壤侵蚀,评价有林地与无林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侵蚀。通过建设区各时期森林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调查,采用通用的坡度与林草覆盖度速查表,评价土壤侵蚀。c)保持肥力:根据减少的土壤流失量和建设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含量,计算保持土壤肥力的数量。d)生物多样性:通过定位监测并结合典型、区域调查,对建设区动、植物种群成分、生态系统类型、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e)生物量及固碳能力:通过设置典型样地(方)或

40、选取代表性样木的方法,测定不同植被类型及林分各层次生物量的变化与结构、干物质积累,分析各种森林植被类型的固碳能力。】LYT 1760-2008林木储备:采用小班及样地调查法,测算通过工程建设所培育的林木资源,增加的活立木蓄积。林草覆盖度:以防护林建设的成效面积评价林草覆盖度增加的百分比。改善小气候:对防护林建设区进行建成前后对比,或同一气候类型区内防护林建设区与非防护林建设区对比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有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因子的变化。降尘效果:在典型地段选择样木,测定总叶面积,分层剪取叶片,在室内采用水洗、烘干、重量法测定滞尘量,计算单位面积林分滞尘能力。减噪效果:采用对比法,即对林

41、地和无林地通过的声衰减进行测量,评价森林的减噪效果。增产功能:以工程建成后区域内农作物产量非技术原因(遗传的或品种的)的提高作为衡量指标。减灾功能:通过防护林工程建设而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以及由此减少的直接经济损失。减灾效益按式(4)计算:减灾效益一减灾系数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额 (4)其中:减灾系数一1一(预测灾害损失现有灾害损失)13档案管理与信息监测131档案管理1311档案类型按档案内容可分为技术档案、财务档案、物资档案、制度法规档案和权益档案。1312分类管理13121技术档案包括防护林建设所有技术活动文件与资料,即立项、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施工作业设计、施工监理、检查验收、

42、科研及推广、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监测、抚育管理、森林经营、病虫鼠害防治等方面的文字报告、统计报表、原始调查表卡和图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等。13122财务档案包括防护林工程建设各项资金投人与支出、补偿与收益等,按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管理档案。13123物资档案包括防护林工程建设经营各时期物资采购、发放、回收,以及使用情况。13124制度法规档案包括防护林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办法、制度、总结、宣传等文书档案,施工、监理、评估等方面的报告、批文等。13125权益档案权益档案包括经营体制、产权、林权变动及合同、契约等文件。1313管理要求13131 生产经营单位档案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档案

43、室,选择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集中管理本经营单位的档案资料。13132各级主管部门档案管理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防护林档案专柜,指派专人集中管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档案资料。1314电子档案工程建设中采用计算机系统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件、报表、资料及数据库等,应建立电子文件档案,以利于各类文件的上报、查阅、统计和分析。电子文件应以光盘为长期储存介质,与文字档案一起存人档案室集中管理。1 2D砂DDDDDLYT 1760-2008各级工程建设的档案管理应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实施工作。132信息监测1321信息系统建立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及之后的森林经营管理过程,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地理信

44、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技术,推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并普及办公自动化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与技术水平,加快工程管理现代化进程。1322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工程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做好年度监测工作,开展工程阶段性建设的评价。14规划设计141规划设计程序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其程序一般分为以下阶段:a)建设规划:是提供决策部门选择确定项目的依据文件。明确建设目标、范围、内容、规模、布局与重点,安排建设进度,估算投资规模,明确投资来源,分析与评价项目实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具体执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有

45、关规定。b)可行性研究:在规划获得批准以后,对拟建防护林工程的必要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态建设上的重要性、技术上的适用性及先进性、建设条件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做出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建设方案。具体执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c) 总体(初步)设计:是项目布局、营造林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规划设计文件。总体设计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是作业设计的依据文件。一般以县为单位编制。d)作业设计:是总体设计的具体化,把总体设计确定的营造林设计内容、要求、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通过实地调查,对营造林工程进行年度作业设计,基础设施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深度要满足组织作业(施工)的技术要求。一般以乡镇、林场、经营所为单位编制。142设计单位资质要求项目建设规划由申报单位(建设单位)组织编制,一般应委托具有乙级以上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的林业调查规划(勘察设计)单位完成。可行性研究由具有乙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LY林业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