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小型旋转电机安全通用要求GB 14 711 9 3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safety of smal I and medium size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s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小型旋转电机时的通用安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需要安全认证的一般用途中小型旋转电机。本标准亦可用于其他特殊用途电机的通用安全要求。本标准不适用于牵引电机和控制电机。各类电机特殊的安全要求应另订标准。2 51用标准GB 755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GB 825 吊环螺钉GB 1169 通用橡套软电缆GB
2、1971 电机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GB 1981 有溶剂绝缘漆试验方法GB 2423. 4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 2951. 19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GB 4207 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GB 4942. 1 电机外壳防护分级GB 5169. 4 电王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GB 5169. 6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GB 5169. 7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 12113 接触电流和接地线电流的测量灼热丝试验方法和导则用发热器的不良接触试验方法本生灯型火焰试验方法GB/T 1404
3、8. 1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JB/Z 293 交流高压电机定子绕组臣间绝缘试验规范JB/Z 294 交流低压电机散嵌绕组臣间绝缘试验方法JB/Z 346 交流低压电机散嵌绕组阻间绝缘试验限值JB/T 5810 电机磁极线圈及磁场绕组臣间绝缘试验规范JB/T 5811 交流低压电机成型绕组臣间绝缘试验方法及限值ZB/T K23 002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臣间绝缘试验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120批准582 1994 06 01实施GB 14 711-9 3 3 术语3. 1 接触电流流入GB12113中图l表示人体阻抗网络中的电流。3. 2 极化指数(Pl)测量绝缘电阻时,试验电压施加
4、lOmin时的测量值与施加lmin时的测量值之比(R1恤Rim)。3. 3吸收比测量绝缘电阻时,试验电压施加60s时的测量值与施加15s时的测量值之比(R60,/R1,.)。3.4 不良接触法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性的种试验方法。利用特殊发热器模拟因振动、接触压力不足、不符合规范的安装和过电流造成接头或端子异常发热的敢障状态以此评定其对保持该接头或端子的绝缘材料着火危险的影响。3. 5灼热丝法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利用灼热状态的电热丝模拟故障产品中灼热元件的热源或点火源,以此评定在短时间内对与其接触或临近的绝缘材料着火危险的影响。3. 6 本生灯型火焰法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
5、火危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利用燃烧规定发热量气体的本生灯火焰模拟周围环境发生早期着火情况,以此评定对产品外壳、绝缘电缆、零部件着火危险的影响。4 标志4. 1 每台电机应按GB755的第10章要求设置铭牌和旋转方向标志。4.2 当电机绝缘的允许温升高于考核温升时,应在铭牌上同时标明绝缘等级和考核温升。4.3 电机若有专供电源中线的接线端子,则应标以字母符号“N”。4.4 电机保护接地端子附近应标以保护接地图形符号“”,必要时再应用字母符号“PE”标志。这些标志均应可靠固定。4.5保护接地软线的颜色必须为绿、黄双色,非接地软线禁止采用此色标。4.6 电机线端标志、旋转方向、旋转方向与线端标志的关系
6、应符合GB1971的规定。4. 7 电机应设置接线标志图,其线端标志应与电机的接线端子标志一致。在电机接线盒内用导电材料制成的接线标志图,必须可靠固定,防止因脱落造成事故。4.8 电机上的所有标志可采用打印、雕塑1、压制或其他有效刻印方法制造,标志材料及刻印方法应保证标志清晰、耐用,在电机整个使用期限内应不磨灭和脱落。4. 9 标志是否符合要求,应通过观察检查和按如下方法进行试验判定。首先采用浸有水的湿棉布擦抹标志15s,随后再用浸有汽油的棉布擦抹15s,每秒往复擦抹次。在经过上述试验和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试验之后,电机的标志仍应保持字迹清晰易辨,不能轻易除去,无易于移动和能造成脱落的卷边现象。5
7、防护5. 1 电机应有良好的外壳防护。不同使用场所判定电机外壳防护和适应性时需考虑机械强度、抗冲击能力、耐潮性、阻燃性、耐腐蚀性、抗热变形和防电源失火的能力。5. 2 电机外壳防护等级应按GB4942.1的规定,并应在各产品标准中明确规定。5. 3 用户应根据电机安装场合、操作人员水平、是否由操作者维护等情况正确选用电机外壳防护等级。583 GB 14711 93 5.4 若使用时再需在电机上开孔,其开孔尺寸、数量和位置应考虑下列因素:a. 使用环境eb. 暴露程度;c. 对非自觉接触带电部分(包括电磁线的保护gd. 对应用时熔化金属、可燃绝缘体、燃烧物的粒子或其他类似可燃材料逸出的保护。5.
8、 5 对电机外露表面和旋转件,必要时应设置防护措施以防触及和烫伤。5. 6外壳防护试验认可条件应按GB4942. 1第57章的规定。6发热6. 1 电机应按GB755和产品标准规定的环境条件运行。电机绕组、铁心、换向器、集电环的温升与轴承的温度限值、测量方法和修正值按GB755第5章规定。6. 2 电机接线盒内及其引接软电缆(电线上的最高温度应不超过表1规定。表1接线盒允许的最高温度电机绝缘结构耐热等级接线盒内和引接软电缆全封闭元通风外壳(电线上允许最高温度c 真他外壳6.3 第6.2条的发热试验应按如下规定进行。6. 3. 1 发热试验时室温应为040。E 75 75 B 90 75 F H
9、 110 110 90 110 6.3.2 外接电源导线应采用铜心绝缘软电缆电线),其截面积应按14.2条和GB1169的附录要求进行选择。6.3.3 从接线盒中引出的电缆(电线)长度应不短于1.Zmo 6. 3. 4 电源电缆(电线应置于电缆管内6.3.5接线盒上所有不用的开孔应封闭。7 接触电流7. 1 电机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电机正常工作时,其接触电流应不超过规定值。对660V及以下且机座号160及以下的交流电机,其热态接触电流应不大于5mA。其他电机的接触电流限值和测量方法必要时应在产品标准中规定。7. 2接触电流测量接线单相和三相电机测量接线图按图1和图2所示。测量接线图中M采用G
10、B12113中图le的测量网络。7. 3接触电流测量方法7. 3. 1 接触电流应在温升试验后测量。试验电压为电机最高额定电压的105%,试验频率为电机工作频率。7. 3.2 接触电流应在电机上易同时触及的金属零部件之间、电机上易触及的金属零部件与地之间测量。a. 对单相电机,应将电机绕组两端依次转换至电源的不同极性(用开关凹,旦分别在断开保护接地(用开关El和断开中线(用开关Nl情况下,测取接触电流的最大值3b. 对兰相电机,应轮流断开其中的任一相(用开关L),且在断开保护接地(用开关凹的情况下河lj取接触电流的最大值。584 GB 14 711 9 3 T P3 300 绝缘电阻测量电压5
11、00 1 000 二三2500 对于埋有检温计的电机,测量检温计对绕组和机壳的绝缘电阻时测量电压应不大于250Vo 8. 5. 2 将兆欧计“接地”端接电机机壳,“线路”端依次与应测量绝缘电阻的所有独立绕组的线端相接,其余未试绕组均应接机壳,按下测量键或平稳而均匀地转动兆欧计至额定转速,按8.5.3条规定时间测量绝缘电阻。a. s. 3 电机绕组应在试验电压施加lmin时测量其绝缘电阻Rim,必要时再按8.4条要求测量lOmin或15s时的绝缘电阻R1omi或R1so8.5.4 对工作时需与机壳直接相接或通过保护电容器连接的电机绕组,在测量时必须将这些绕组与中几壳或保护电容器断开。a. s.
12、s对绕线转子电动机应分别测量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绝缘电阻。8. 5. 6对具有多套绕组的电机,应分别测量各套绕组(无对地绝缘的绕组除外)的绝缘电阻。a. s. 1 绝缘电阻测量后,绕组应对地充分放电。9介电强度电机绝缘应具有足够的介电强度,应能承受9.1条和9.2条规定的耐电压试验,无击穿和闪络现象。该试验进行时必须有安全保护措施,防止触及试验电路和被试电机。9. 1 工频耐电压试验9. 1. 1 电机绕组进行工频耐电压试验前,应先按8.3条和8.5条要求测定绝缘电阻。9. 1.2 试验应在装配好的电机上进行。试验时电机所处状态和接线要求按GB755中6.2. 1条规定,若三相绕组中性点不易分
13、开时,应对三相绕组的所有出线端同时施加试验电压。9. 1.3对具有不是为防触电或本身在耐电压试验时易损坏的固态元件的电机,应在与其电气连接之前进行耐电压试验。9. 1. 4 试验时,与电机线端相连的浪涌电容器、避雷器、电流互感器等,应先与线端断开且接铁心。9. 1. 5 电容式电动机的电容器应以电机工作(运行或起动)时的正常方式保留与绕组相接。9. 1. 6 对无刷励磁机和同步电机磁场绕组进行耐电压试验时,电路中的电子元件二极管、晶闸管)应先自身短接且不接地。9. 1. 7试验电机中空间加热器和测温装置,均应与铁心相接。9. 1.8试验变压器应有足够容量。试验变压器的容量应按下列要求选择:a.
14、 对额定电压1140V及以下的电机,每lkV试验电压,试验变压器的容量应不小子lkV A; b. 对额定电压1140V以上的电机,每5kV试验电压,试验变压器的容量(Sr)应不小于lkVA. 或根据被试电机的电容量(C),按(1)式计算s式中,Sr一试验变压器容量,kVA; f 电源频率,Hz;C一一被试电机的电容量,F;Ur 试验电压,v,586 Sr= 2t/ C Ur UrN 1 o- . ( l ) GB 1 4 711 - 9 3 UTN 试验变压器高压侧的额定电压.v。9. 1. 9 试验电压应在试验变压器的高压侧用静电电压表或电压互感器或用试验变压器的专用测址绕组测量,应不用变压
15、器低压侧电压通过变比换算。对额定电压在3kV及以上电机,在试验变压器高压接线端子与地之间可并联一放电球隙,球隙和球径按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电压和试验方法的规定选择球隙放电电压应调整到试验电压的1.10 1. 15倍。9, 1. 10 当试品击穿时,试验设备应具有声、光指示及子动复位措施。9. 1. 11 各类电机的试验电压和试验时间应按GB755中6.2. 2条及有关产品标准规定。试验后被试电机绕组应接地进行放电。9. 1. 12工频耐电压试验对电机绝缘有损伤积累效应,重复试验和重绕电机的试验值应降低至GB755 中6.2. 3条的规定值。9. 1. 13被试电机的试验电流应在试验变压器高压侧
16、测量和判断。额定电压1140V及以下电机的散嵌绕组应按下列要求判断:a. 对lmin试验,当试验变压器高压侧的试验电流大于或等于o.5A旦历时2s时,则判该电机击穿;b. 对ls试验,当试验变压器高压侧的试验电流大子或等于o.5A时,则判该电机击穿。9. 1. 14 对额定电压6ooov及以上的电机绕组,当采用直流耐电压试验代替工频耐电压试验时其直流试验电压应不超过9.1. 11条规定的工频耐电压试验电压有效值)的1.7倍。9.2 冲击耐电压试验9. 2. 1 电机绕组的臣间绝缘应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9.2.1.1 额定电压1140V及以下电机散嵌或成型绕组的E间绝缘冲击耐电压试验方法应按JB
17、/Z294 或JB/T5811规定;散嵌绕组臣问绝缘的冲击试验电压峰值应按JB/Z346规定,成型绕组匮间绝缘的冲击试验电压峰值应按JB/T5811规定。9.2.1.2 额定电压310.5kV电机成型绕组的E间绝缘,应按JB/Z293规定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9.2.1.3 额定电压llOV及以上直流电机电枢绕组的臣间绝缘,应按ZB/TK23 002规定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9.2. 1.4 电机磁极线圈及磁场绕组的臣间绝缘,应按JB/T5810规定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9. 2. 2 电机绕组及接线板等绝缘件的对机壳地主绝缘都应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9.2.2. 1 对额定电压3kV及以上电机成型绕组
18、的主绝缘,随机抽取2个线圈嵌入槽内或在槽部包E良好接地的导电带或金属锚,在线圈引线与地之间施加9.2.2.4条和9.2.2.6条规定的冲击试验电压5次,每次间隔时间应不少于lso9.2.2.2 对额定电压1l40V及以下电机散嵌或成型绕组的对地绝缘,应在绕组引线端子与机壳间接9.2.2.49.2.2.6条规定施加冲击试验电压。9. 2. 2. 3 对电机接线装置,应在接线端子间、接线端子与机壳之间,按9.2.2.49.2.2.6条规定施加冲击试验电压。9.2.2.4 试验电压波形应为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形,其波前时间为1年以允差土30%),半峰值时间为50s(允差士20%)。9.2.2.5 冲击
19、试验电压正负极性各施加3次,每次间隔时间应不少于ls。9.2.2.6 冲击试验电压峰值应按(2)式计算,并按GB8170修约至干数位。Us4U+5 ooo “( 2) 式中:u,电机对地绝缘冲击试验电压(峰值)v U一电机额定电压(有效值)v 0 587 GB 14 7119 3 10 湿热试验1 Q. 1 电机应能经受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潮湿条件。1 o. 2 电机是否符合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应按GB2423. 4所规定的40C交变湿热试验方法进行6周期试验试验后电机热态绝缘电阻应不低于8.2条规定,并应通过9.1条规定的工频耐电压试验,其试验电压值应为9.1. 11条规定值的85%。1 1
20、 耐久性11. 1 电机在正常使用中,应不发生有害安全的电气或机械故障,绝缘应不损坏,联接件应不松动,弹性部件和外壳零部件应不老化失效。11. 2 电机中非金属材料及其制成的电机外壳零部件应能耐气候老化。在5年或产品标准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应不发生开裂、变脆和剥落等现象。是否符合要求,应按有关标准进行功能性试验评定。11. 3 电机中由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例如衬垫、密封圈等)应能耐老化。是否符合要求,应按下述方法试验评定:11. 3. 1 将弹性部件置于702的加热室中240h,室内大气压力和成分同周围空气,且有自然循环通风g11. 3. 2再将试品放在室温和相对湿度45%55%环境中
21、不少于24h;11. 3. 3试验后目测试品应无表面龟裂、收缩、变粘或出泊现象。11. 4 电机绝缘结构应耐电、热老化。11. 4. 1 在电机绝缘等级规定的温度下,电机绝缘结构的耐热老化寿命应不低于20OOOh。11.4.2 电机绝缘结构的耐热老化寿命应按常规或快速热老化试验标准评定12 结构12. 1 电机应具有将电机与电源或负载进行电气联结的接线装置。其形式可为固定安装的导电连接螺栓(接线)端子、片状端子和散放引出线。12.2 电机接线盒可以是装在电机外部的独立外壳,也可以部分或整体是电机外壳的一部分。接线盒应有可供检查和接线用的可卸盖或罩,盖或罩上不能设有供导线迸出的措施,接线盒与机壳
22、的固定应和接线盒盖与接线盒的固定分开,小型电机接线盒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44。12.3对额定电压660V及以上的电机,当有辅助接线时应另设辅助接线箱且与电机接线盒分开,专供辅助引线连接用。在接线盒内的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次级接线,或正常运行电压不大于50V的元件的引线端允许在接线盒内接线,但应用绝缘隔板与电机引线端隔开,防止意外接触。12.4 电机接线盒应具有适当的可用体积,以容纳接线装置,并使其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不小于第20章规定和能承受9.2.2.3条规定的冲击电压试验。12.5 电机接线盒如有进线螺孔,可采用直牙或锥牙管螺纹密封,其旋合长度应不少于3.5个螺距。进线螺孔的个数应在产
23、品标准中规定。进线孔应配有绝缘套管,出厂时进线孔应以橡胶或类似材料密封。12.6 电机中的电容器、开关或类似器件,应安装牢固并易于更换。电容器应置于防护罩内且不应与易触及的金属部件相接触。如电容器外壳是金属的,则应用附加绝缘将其与易触及且不接地的金属部件隔ff.电容器或其附加外壳应能防止电容器损坏时不发生碎片飞散、火花或材料熔化。由薄钢板制成的电容器罩的厚度应不小于0.5mmo 12. 7 具有换向器的电机应设便于拆卸的监测窗。其刷握组件的结构应保证当电刷磨损至不能再继续工作时,电刷、弹簧和其他零件应不会使其附近不通电的金属零部件带电或触及带电零部件,并应能保证更换电刷或刷握时的安全。588
24、GB 14 711 9 3 12.8接线端子应连接牢固,其结构应能保证导电良好和足够的接触压力,并具有预期的载流能力。所有接触和载流部件都应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紧固件若用黑色金属,应按第23章要求电镀防锈。12. 9 用于支承和固定载流部件的绝缘材料,应能阻燃、耐电弧、耐冲击、防电源失火、防潮和足够的介电强度与机械强度。12. 10 电机机壳上的任何零部件的材料都应能承受工作状态时可能发生的高温和机械应力,不会因弯曲、蠕变、变形而导致发生着火和触电危险。12. 11 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机外壳、外风罩、接线盒等应能耐潮、耐池、阻燃和耐工作时的温度变化并具有足够的
25、耐久性和耐热变形性a在GB755中4.1. 2. 2条规定的低温下应不脆裂,且应能经受11.2条、13.9条、19.2条和21.2. 4条规定的试验。12. 12 轴承结构应能防止轴承油沿轴流至电机绕组、载流部件和其他设备上引起事故。12. 13 电机绕组应妥善绑扎固定并经绝缘处理。绕组绝缘端部应不裸铜。12. 14 电机绝缘结构应具有一定的防潮能力、可靠的绝缘性能和机械性能,应能经受第810章规定的试验。12. 15 电机绝缘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例如电磁线、槽绝缘、绑扎带、槽模、浸渍漆和引接电缆等,应按真使用部位的不同而选用具有不同耐温指数和连续运行导体最高温度的材料。绝缘结构中各主要组分应具
26、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应经过试验评定(含绝缘组分替代和绝缘工艺替代评定)。12. 16 电机接线板和非金属材料和j成的接线盒的耐热温度应不低于表1的规定。12. 17 除不能漏水或内部不会积水的电机外电机应有适当的排水装置,防止因内部积水而减小绕组和载流部件的对地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排水孔直径应符合5.2条规定。电机通风口也可起排水作用。12. 18 当用电容器作功率因数补偿时,用于补偿电动机控制器负载端的总无功干伏安应不超过提高电动机空载功率因数至1的值。13机械强度13. 1 电机的外壳及零部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应能防止因机械变形、振动或位移引起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减小而造成着火或触电等事
27、故13.2 电机平衡配重的装配应牢固可靠,平衡配重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防止在正常运行的振动下产生有害影响。13. 3 电机的旋转部件应按GB755的7.4条和第15章规定进行超速试验。试验后应无永久性的异常变形和不产生妨碍电机正常运行的其他缺陷,转子绕组还应能满足第9章的介电强度要求。13. 4 电机应能承受GB755的7.2条及第15章规定的短时过转矩试验而不发生转速突变、停转或有害变形。13.5 电机接线盒应坚实耐用且安装牢固,应无有害变形和松动。电机接线盒是否符合要求,应按如下方法进行试验判定13. 5. 1 当电机安装在任一预定位置时,接线盒在其水平面上应能承受下列垂直静压力作用
28、历时lmin而不损坏,该力通过直径50mm的金属平面施加。a. 对机座号100及以上电机,垂直静压力为1060N; b. 对机座号90及以下电机,垂直静压力应按接线盒每单位水平面积压强为l39kPa计算,最大为1 060N。13. 5. 2若接线盒试验后虽发生偏移或变形,而其盒体与任一接线端子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仍符合第20章要求或经9.2条试验通过,则认为该接线盒仍合格。13. 6不与金属机壳铸成一体的接线盒导线管衬套,或用于安装刚性金属导线管的螺纹导管开孔,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589 GB 14 71193 是否符合要求,应按如下方法进行试验判定。按使用方式在衬套中旋入一根刚性金属短
29、导线管,在管上施加表3的试验扭矩真螺纹应无任何破坏。表3进线螺纹导管规格试验扭矩Nm M!2. 5 34 M20. 5 57 M24. 5 80 M30 z 113 M36 2 136 M52 2 181 13. 7接线板和接线端子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在承受表4的紧固扭矩时应不损坏。表4接线端于直径4 5 6 8 10 12 16 20 24 自1口1紧固扭矩. 2 2. 0 3 0 6.0 10 0 15 5 30 0 52 0 80. 0 Nm 13.8 电机外风罩和风扇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安装成牢固,应无有害变形和松动。13.9 电机非金属材料壳体(含接线盒和外风罩,在室温下应
30、能经受重0.5kg的钢球从任意角度的撞击试验。撞击能量为6.71,试验方法按GB/T14048. 1的8.1. 10条规定。试验后应无影响其继续使用的损坏,或不减小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规定值以下的表面裂痕、凹痕和无害于抗电击保护的碎裂吁忽略不计。13. 10 电机机座和底脚的厚度应按电机机座号、防护等级、结构形式、材质和加工工艺不同而选择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刚性和稳定性。13. 11 电机及其部件用于吊运的吊环或类似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会因负载产生永久变形或转动。吊环安装处应加强,其螺孔应有足够的旋合妖度,并具有与吊环相配合的平面。对采用单起吊点的电机,应能从设计的起吊方向起在0
31、。30。之间任一角度起吊:对采用多起吊点的电机,应能在0。45之间起吊。当有多个吊环时,应考虑起吊时受力角度。吊环允许静载荷和试验方法按GB825规定。13. 12 对数个起吊点同时吊运时,应用排钩以减少起吊角度并防止损坏电机外壳。13. 13起吊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因加速、减速或冲击引起过载危险。13. 14 当电机机组装于公用底板时,应用底板的起吊装置吊运,不能单用电机的吊运装背起吊机组和底板。13. 15 在0以下吊运或装卸时,应注意低温对吊运装置的韧性的影响。590 . GB 1 4 711 9 3 13. 16 电机安装时应使用适合电机安装的紧固件,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14 51接软
32、电缆(电线)及内部布线14. 1 连接电源或连接元件的软电缆(电线)应符合该产品的标准。引接电缆(电线)(含端头)应具有不同颜色或标记便于区分。14-2 引接软电缆(电线)的额定电压应不低于被连接部件的最大工作电压。引接电源的软电缆(电线)的额定载流量应不低于电动机满载电流的125%或发电机额定电流,最小截面积应不小于0.75mm2;引接元件的软电缆(电线)截面积应大于0.30mm2,软电缆(电线)绝缘应能承受该电路的工频耐电压试验。14. 3 引接软电缆(电线连续运行导体的最高温度应不低于表5规定。表5E-B-F-H 引接软电缆(电线)连续运行导体最高温度c 90 电机绝缘耐热等级90 12
33、5 150 14.4 除另有消除可能受到拉力的措施,或引接软电缆(电线)不外露于电机外,应在软电缆(电线)引出处设置绝缘保护层和夹紧装置,防止外部拉力传到内部接线和防止软电缆(电线转动或位移造成事故。14.5 除另有防护措施外,应防止引接软电缆(电线退入电机内部14.6 引接软电缆(电线)夹紧装置应用绝缘材料制成,若用金属材料,则应有绝缘内衬。14. 7 引接软电缆(电线)夹紧装置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检查并通过拉力和扭转试验判定。14. 7. 1 试验时将软电缆(电线)在离线夹lOOmm处断开,在软电缆(电线)上施加表6规定的静拉力,历时lmin,试验时电机应置于其结构允许的任意位置,使夹紧装
34、置能受到拉力作用。试验后,软电缆(电线)被夹持部位与夹紧装置的相对位移应不大于lmmo表6软电缆(电线)类型连接电源的软电缆(电线)静拉力N 157 连接元件的软电缆(电线I 88 14. 7.2 在夹紧装置外壳和电缆间施加O.28N m的力矩,历时lmin,电缆应无转动现象。14.8 引接软电缆(电线)不应从进线孔硬性插入造成绝缘损伤。14.9在接线盒内,用于现场接线的散放引接电缆(电线),除因过长会导致着火或触电危险外,其自由长度应大于150mm,14. 10 电机内部引接软电缆(电线应与绕组妥善固定且不松散,两条以上同一走向的内部引接软电缆(电线)应捆扎在一起。内部寻l接软电缆电线)应不
35、放置在具有锐角和锐边的零部件上,并应能防止与活动部件接触。14. 11 内部引接软电缆(电线的连接处,应有符合要求的绝缘套管和绝缘带妥善绝缘且可靠固定防止电机运行时因套管松动和接头脱焊导致事故,并应能承受第9章规定的介电强度试验。引接软电缆(电线)与接线端头应用冷压接。14. 12 内部引接线应采取适当措施,当接线螺栓或螺母稍松动时,应仍能使接线端头保持原位,不能只使用开口接线端头和锁紧垫圈。591 GB 14 711 93 14- 13 具有多股导线的引接软电缆(电线)连接到接线端子时,应能保持在一定位青上,防止散乱的多股导线接地或短路。14- 14 刷握连接导线与接线端子应保持良好电气接触
36、,活动件与非载流金属件和带电体间的电气间隙应不减小。14. 15 当内部引接软电缆(电线)穿过电机机座时,应有绝缘子或其它有效措施在穿孔处与机座绝缘。绝缘子表面应光滑圆整,无毛刺、锐边并应可靠固定。当穿过全封闭电机的外部冷却室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损伤。15 接线端子15. 1 利用螺钉(螺栓、螺母或类似装置外接电源电缆(电线)的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其连接螺钉(螺栓)、螺母等应符合有关标准和第15.315.4条的规定。15.2 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应不用于固定其他任何零件。若在外接电源导线时不会引起电机内部导线松动,则该接线端子也可用于夹紧电机内部导线。15. 3接线端子允许的持续电流
37、与结构型式、螺钉(或螺栓的直径和材料有关,应分别符合表7(导电连接螺栓型)、表8(片状端子型)和表9(散放引出线型)的规定。表7允许持续电流10 16 25 63 100 160 250 315 400 200 315 400 630 800 1001 125 1601 25 63 100 200 400 630 A 螺栓最小直径3. 5 4 5 6 8 10 12 16 20 10 12 16 20 24 30 33 36 5 6 8 10 12 16 mm 螺栓材料黄铜(H62)铜钢(镀镑)表8紧固螺栓最小直径8 10 12 16 20 mm 允许持续电流铜排单面接触160 315 500
38、 !OC !6CO A 铜排双面接触315 630 1000 20C 3200 铜排最小宽度20 25 30 35 50 mm 表9允许持续电流8 12 20 25 32 50 65 85 A 电缆推荐截面积mm 1. 0 I 5 2. 5 4 6 10 16 25 允许持续电流115 150 175 225 250 275 350 .CC A 电缆推荐截面积35 50 70 95 120 150 185 240 mm 允许持续电流500 630 BCD A 电缆推荐截面积150 185 240 mm 引接电缆根数2 2 2 592 GB 14 711 93 15. 4 接线端子应可靠固定。当
39、装夹或放松电源电缆(电线时接线端子应不转动或位移,内部引出线成不受到应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亦应不小于第20章规定的限值。15.5接线端子应配接TO型压接端头或弓型垫圈,以保证导线与接线端子有可靠的联接。当夹紧导线时,应有防松措施,在金属表团之间应有足够的接触压力,既不损伤导线也不会滑脱。15.6 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应配有硬联接片,供改变电机电压、转速或旋转方向,对各种连接均应保证电气间隙不小于第20章规定。15. 7采用螺纹安装接线螺钉的金属材料,其厚度应不小于1.3mm,且应有二个以上的全螺纹。对未经挤伸的金属材料,若其厚度小于1.3mm,但不小于螺纹的螺距时,则允许在螺孔处挤伸使旋合
40、长度不少于两个螺距。15. 8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是否符合要求,应由以下试验判定。接电机接线端子实际使用状况,装上必要的螺钉、螺母和垫圈等零件,按表10表12要求分别进行扭矩试验、导线损伤试验、拉力试验和发热试验判定。表10试验项目试祥数导线截面和长度试验紧固扭矩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判定扭矩试验5个一组允许的最大截面表4扭矩拧紧松开各5次,每螺栓应无有害继续紧松一次换新线使用的变化线损试验5个一组允许的最大利最小截表4扭矩的2/3拧紧松开一次导线元明显伤痕面允许的最大利最小截以导线旋松方向无导线无松动且不拉拉力试验5个一组表4扭矩的2/3冲击施加表11的力面最大长度lm断历时lmin按表12截面
41、lOmm通电机额定电流至发热试验5个一组长度注lm;表4扭矩的2/3温度变化不大于温升不大于45K截面lOmmlK/h,环温20士5长度注2m表11导线截面积mm l 1 5 2. 5 4 6 10 16 25 35 50 70 95 120 150 185 210 拉力30 40 50 50 60 80 9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N 表128 16 40 电机额定电流6 10 25 32 63 80 100 125 160 200 250 280 315 400 A 12 20 50 测试导线额定截面积单股或多股1 !. 5 2. 5 4
42、6 10 16 25 35 so 70 95 120 150 185 240 mm 细线. 7i I 1 5 2.5 4 6 10 16 25 35 50 70 95 120 150 185 593 GB 14 711-93 16保护接地装置16. 1 电机应有符合GB755中13-1条规定的保护接地装置。16. 2 电机机座与保护接地装置之间应有永久、可靠和良好的电气连接,当电机在设备底座上移动时,保护接地导体应仍能可靠连接。16.3 电机若采用接线端子连接接地导线,该接线端子应符合第15章对接线端子的要求。16.4 保护接地接线端子的连接必须可靠锁紧,应能防止意外转动和防止减小电气间隙与爬
43、电距离。不用工具应不能将其松开。16-5 保护接地端子除作保护接地用外,应不兼作它用。16.6保护接地导体和保护接地端子及其连接装置的材料应具有相容性,能抗电腐蚀且是电的良导体。若用黑色金属,贝lj应电镀或用其他有效措施防止锈蚀。16. 7 保护接地导体应有足够的韧性,应能承受电机振动应力,并对其应有适当防护措施防止在电机使用和安装时产生危险。16.8保护接地连接应能保证确实贯穿油漆之类的非导电性涂层。连接方式可为冷压接或其他等效手段,应不用佼接和仅靠锡焊。16. 9 穿透弹性橡胶底座的接地体应是金属,不能用导电橡胶接地。16. 10保护接地端子的螺钉和接地导体应有足够截面,保护接地媒钉最小直
44、径见表13.接地导体截而按GB755之表12规定。16. 11 保护接地装置是否符合要求,应通过检查和按第15-8条试验判定表13电机额定电流A 保护接地螺钉最小直径口in、运主204 20 200 6 200630 8 630 1 000 10 l 000 12 17联接件17. 1 电机中用作电气或机械联接的联接件,应能承受在正常使用中产生的机械应力。联接件的螺钉(螺栓、螺母等零件应不用钵、铝等软金属或易于蠕变的金属材料制造。17.2 电动机与负载联接时,应注意因联接不良如轴线不正、皮带过紧等)造成的过应力可能产生的危险。17. 3联接件用螺钉应有一定的长度,应能保证连接可靠。17-4 用
45、于不同零件之间作机械联接的螺钉,若同时具有电气联接作用,则应可靠锁定,防止因松动、发热和接触电压提高造成事故。17.5 用作电气联接件的钢钉,若其在正常使用时易受扭力,则应锁定防止转动。装有弹簧垫圈(或类似物、非圆形钉杆锄钉或在锄接后使锄钉不转动的其他方法均认为能良好锁定。17. 6联接件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应通过目测检查和子感试验判定。594 . GB 14 7119 3 18元件18. 1 电机所使用的配套元件,例如离心开关、辅助开关、电容器、电源插头等应符合该元件标准。18.2 电机中的电容器应符合12.6条要求。必要时还应对辅助开关进行温度、过载、寿命和介电强度试验。18.3 电机中的元
46、件除另有规定外,应作为电机的一部分经受本标准规定的试验。19 耐热变形性19. 1 电机中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除外)及其制成的零部件应具有足够的耐热变形性。19.2 对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机外部零件,例如接线盒、冷却风扇、外风罩等应能通过75c的球面压力试验。19. 3 对接线板、塑料换向器、塑料集电环等安装或支承载流零部件和接地零部件的绝缘材料,应能通过i25c的球面压力试验。19. 4 球面压力试验装ff见网30图3球面压力试验装置19. 5 球面压力试验方法将试样水平放置于厚度不小于5mm的钢板上,用直径5mm的钢球,以20N的力垂直压向试样的试验平面,将试样连同试验装置放入75士2或1
47、25士2的烘箱中,历时lh后移去试验装置并将试样立即浸入水中冷却,要求在10s内使试祥冷却至接近室温。测量试样上的钢球压痕直径应不大于2mmo试样厚度应不小于2.5mmo对厚度小于2.5mm的试样允许以多层试样叠至2.5mm后试验。20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20. 1 电机的最小电气间隙与电机的额定电压、冲击试验电压和污染等级有关。20. 2 电机的最小爬电距离与电机的额定电压、污染等级和绝缘材料按其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分的组别有关。20.3 电机使用场合中微观环境污染等级的划分按GB/T14048. 1规定。20.4 电机中绝缘材料按表14规定对其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进行分组。绝缘材
48、料组别I n. Io 表14CTI v 600 CTI400 CTJ600175 CTJ400100 CTIl7520. 5 电机中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15规定,并应在图纸上标明。595 GB 14 711 9 3 20.6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和要求按GB/T14048. I规定。20. 7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测量并按9.2.2-3条规定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表15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冲击试验电压mm 电机额定电压mm (峰值)(材料组别m l v v 污染等级污染等级污染等级2、3、42 3 110 5 000 4 1 5 2.4 220 6 ODO 5.
49、5 2. 5 4 380 7 000 6.75 4 6 3 660 8 000 8.0 8.0 12 5 I l 40 10 000 II 12.5 20 3 150 18 000 25 32 50 6 300 30 000 40 63 JOO 21 阻燃性21. 1 电机中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除外)及其制成的零部件应具有阻燃性。21. 2 阻燃性是否符合要求,应分别按下述方法试验和判定。污染等级4 4 8 12. 5 20 40 JOO 200 21. 2. 1 对安装接线端子或其他用螺钉螺栓)连接的接头的绝缘部件,若接线端子工作电流在0. 263A时,应按GB5169. 6的不良接触法进行规定试验功率的着火危险试验,试验持续时间为30min。21. 2.2 对工作电流大于63A,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