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24128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5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65.020.20 B 61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DB33/T 217.4-2007代替 DB33/T 217.3-2002桑蚕种 第 4 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 Silkworm eggs Part 4: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ilkworm eggs production 2007-03-05 发布 2007-04-05 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3/T217.4-2007 前 言 DB33/ 217-2007桑蚕种分为七个部分: 第部分:桑蚕种质量; 第部分: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 第部分:桑蚕种母蛾检疫规程; 第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

2、; 第部分:桑蚕种冷藏保护技术规程; 第部分:桑蚕种浸酸技术规程; 第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本部分为DB33/ 217- 2007桑蚕种系列标准的第4部分。 本部分代替DB33/T 217.3-2002桑蚕种 第3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本部分与DB33/T 217.3-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和表述、概念及部分技术内容; 删除了投产蚕品种确定、散卵原种、双重保种、冷藏浸酸等生产技术内容; 简化了桑园培育中部分内容; 修订了部分数字标准,如饲育温度24.5、26.5统一改为24、26;雌雄蛾交配后5min10min改为10min后;蛾盒袋蛾后3d5d,方可烘干改

3、为3d后等; 增加了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繁育质量要求(见3.4.1);增加了因个体淘汰率达到40%以上不能制种要求;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蚕种管理站、浙江省蚕种公司、浙江省蚕种质量检验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陶涛、张庆芳、张三妹、林宝义、黄衍峰。 本部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T 217.3-1998、DB33/T 217.3-2002。 DB33/T 217.4-2007 4-1 桑蚕种 第 4 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范。 本部分适用于桑蚕种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

4、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DB33/ 217.12007 桑蚕种质量 DB33/T 217.22007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3/T 217.32007 桑蚕种母蛾检疫规程 DB33/T 217.72007 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3 繁育基本要求 3.1 繁育制度 蚕种繁育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即饲养原原母种制原原种并择优留原原母种,饲养原原种制原种,饲养原种制一代杂交种。 3.2

5、 饲育形式 3.2.1 原原母种 采用单蛾区育。每 1 蛾蚁量为 1 饲育区,饲育量应不少于 20 蛾区,制种前应不并区。 3.2.2 原原种 采用蛾区蚁量育。 1 龄 3 龄每饲育区为 2g 4g 蚁量, 3 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后可并区,但每区应不超过 20g 蚁量。 3.2.3 原种 采用分区蚁量育。 1 龄 3 龄每饲育区蚁量,专业场不超过 50g,原蚕区以户为单位; 3 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后,可适当并区。 3.3 制种方式 3.3.1 原原母种、原原种 生产原原种,采用蛾区数应不少于 10 蛾区,严格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每蛾单独产卵,制成以 14 个卵圈为 1

6、 张的框制种。 3.3.2 原种 生产原种严格实行同品种异饲育区交配制种,杂交的原种按规定的组合交配。以本生产单位相似条件的若干饲育区所制的蚕种作为制种批,一个制种批的毛种数量应不超过 1000 张。每蛾单独产卵,制成 28 个卵圈为 1 张的框制种。 3.3.3 一代杂交种 生产一代杂交种严格按规定的杂交组合进行异品种交配,不得改变杂交组合型式。先采用混合平附产卵,最后加工成品时制成盒装散卵。 以本生产单位同一杂交组合(正交或反交)相似条件的若干饲育区或农户为单位所制的蚕种作为制种批,一个制种批计划生产的毛种数量应不超过 10000 张。制种批内可按制种日分段,原蚕区也可按制DB33/T 2

7、17.4-2007 4-2 种户分段。 经微粒子病检疫合格后,加工成品蚕种时,可视情况将过小的制种批合并,但合并后每批成品蚕种总量不超过 3000 盒,并有记录可追溯合并前的批次及质量检验、母蛾检疫情况。 3.4 质量预控 3.4.1 种茧质量要求 各级蚕种在生产过程中都应随时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及不良的卵、蚕、茧、蛹、蛾,达到相应的种茧质量要求。各级种茧质量要求,见表 1、表 2、表 3。 表1 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 项目 熟蚕虫蛹生命率 (%) 茧层量 (g) 茧层率 (%) 中系 88 0.40 22.5 春 制 日系 86 0.35 22.5 中系 84 0.33 22.0

8、多 丝 量 品 种 秋 制 日系 82 0.30 22.0 中系 90 0.32 20.0 春 制 日系 88 0.30 19.0 中系 86 0.26 19.5 中 丝 量 品 种 秋 制 日系 84 0.24 18.5 注 1: 原原母种留种蛾区全茧量区间开差必须控制在 0.1g 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 0.2g 以内。茧层量 蛾区内个体选择标准应控制在当期留种区的全茧量平均值乘以茧层率要求所得的值以上; 注 2: 原原种留种蛾区全茧量区间开差必须控制在 0.2g 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 0.3g 以内。 表2 原种种茧质量要求 项目 克蚁收茧量 (g) 死笼率 (%) 茧层量 (g)

9、 茧层率 (%) 中系 2800 10 0.40 22.5 春 制 日系 2600 10 0.35 22.5 中系 1800 13 0.33 22.0 多 丝 量 品 种 秋 制 日系 1600 13 0.30 22.0 中系 3000 8 0.32 20.0 春 制 日系 2800 8 0.30 19.0 中系 2200 10 0.26 19.5 中 丝 量 品 种 秋 制 日系 2000 10 0.24 18.5 表3 一代杂交种种茧质量要求 项目 死笼率(%) 春制 12 秋制 15 3.4.2 预知检查 DB33/T 217.4-2007 4-3 以饲育区为单位,对收蚁后的残蚁、死卵、

10、各龄迟眠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 3.4.3 淘汰不良饲育区及个体 各级蚕种的繁育应防止品种、品系混杂,做好品种、品系之间饲养、制种时的隔离工作,及时淘汰性状不良的饲育区与个体。单蛾育的应整区淘汰不符合品种、品系固有性状的饲育区。 3.4.4 淘汰不健康饲育区 各级蚕种应按规定实行分区饲育,同一卵圈的蚕只能在同一饲育区内饲养。在蚕期发育明显不齐,暴发蚕病、中毒等导致蚕健康度严重下降而产生大批淘汰蚕、种茧的,应严格控制制种。凡淘汰率达到40%以上的饲育区,不能制种。 3.4.5 种茧选除 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蛾区选除率应不低于 28%,蛾区内个体选除率应不低于 25

11、%;选茧后良茧率达到 100%的,方可制种。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选除茧率超过 60的蛾区不能留种,原种种茧个体选除率应不少于总收茧量的 10%,选茧后良茧率在 90%以上的,方可制种。 3.4.6 特殊种茧处理 3 眠蚕、 5 眠蚕的茧可计入收茧量,但不能制种;原种以上各级种茧,双宫茧不能制种。 3.4.7 母蛾袋蛾 微粒子病母蛾检验袋蛾,按 DB33/T 217.3 2007 规定。 4 桑园 4.1 基本要求 4.1.1 园地 选择地势平整,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土壤 pH 值呈微酸性或中性,能排能灌,氟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和农药污染较少的环境。 4.1.2 桑园面积 根据蚕种生产规模,一

12、般春期每饲养 1000g 蚁量,应配专用桑园 10hm2( 150 亩)左右,生产原种以上蚕种的,应另配 15% 20%的小蚕专用桑园。 桑树投产年限不宜超过 20 年,每年应有计划更新桑园总面积的 5% 10%。 4.1.3 桑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桑品种,注意早、中、晚熟桑品种搭配,兼顾春、秋季的用叶要求,防止品种单一,但同一地块的桑品种要纯正。 4.1.4 群体结构 每 667m2(亩)栽种 600 株 750 株,采用中干或低干拳式树型养成,留拳 2500 个 3000 个,有效条 7000 根 8000 根,总条长 9000m 以上。 4.2 桑园管理 4.2.1 桑园

13、施肥 桑园施肥应做到氮、磷、钾配合施用。全年每 667m2(亩)纯氮施用量不少于 35 40 ,氮、磷、钾以 5:3:4 为宜。桑园氮素肥料有 60%以上来自有机肥。 4.2.1.1 施肥方法 桑园施肥方法,见表 4。 4.2.1.2 根外施肥 可用浓度为 0.5的尿素或 0.2磷酸二氢钾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桑树根外施肥 2 次 3 次。秋期可结合治虫进行,但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根外施肥应在用叶前 7d 10d 结束。 4.2.2 摘芯 根据天气情况、用叶时期,分期分批进行。一般在大蚕用叶前 8d 10d 进行,摘去一芯一叶。 DB33/T 217.4-2007 4-4 表4 桑园施肥方法

14、 施肥时期 占全年施肥量( %) 肥料种类 施肥时间 春肥 15 氮、磷为主,配施钾肥 春分前 夏肥 45 氮肥为主,配施钾肥 分 2 次,第 1 次在夏伐后,第 2 次疏芽后秋肥 10 全部氮肥 8月上中旬 冬肥 30 有机肥为主 桑树休眠至土壤封冻前 4.2.3 伐条、疏芽 以夏伐为主。夏伐在春叶采后 7d 内完成,先采先伐,并结合伐条增拳补拳,恢复树形树势。疏芽在伐条后进行,当新梢长到 15cm20cm 可分出新梢强弱时,进行第一次疏芽;新梢长到 30cm 时,进行第二次疏芽。疏芽应去弱留强,留枝分布均匀 4.2.4 除草、翻耕 及时除草,若用除草剂,则应选择对蚕无药害的除草剂,并不宜在

15、幼龄桑园使用;桑园一般要求全年翻耕 2 次, 11 月 12 月进行冬耕,深翻 15cm 20cm,夏伐后进行夏耕,深度 7cm 10cm。 4.2.5 剪梢、修桑 剪梢应在 11 月下旬 12 月上旬进行,剪去枝条长度的 20% 25%。 修桑应在桑树休眠期进行。 4.3 桑叶收获 4.3.1 采叶时间 根据用叶要求适时采摘。应避免在高温烈日下采叶。秋期桑叶含水率偏低时,可适当采一部分露水叶。 4.3.2 采养结合 采叶要注意采养结合。 7 月下旬 8 月上旬将枝条下部 1/3 桑叶全部采掉,或利用饲养早秋蚕用叶。晚秋至少留梢部 5 片 6 片叶,让其自然税落。采摘秋叶要注意采叶留柄,保护腋

16、芽。 4.4 病虫防治 4.4.1 防治原则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4.4.2 冬季防治 冬季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重点控制病虫害的越冬基数。 在早春前,剪去枯枝、半截枝、枯桩和病虫害枝,挖除患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害的病株,收集残枝落叶,清除杂草。应及时清除出园并烧毁。 刮除树干上的桑蟥卵块、野蚕卵和桑膏药病菌膜,抹杀介壳虫的越冬雌成虫,二月抹杀密集在枝干上的桑虱幼虫。 新建、改造桑园所需的桑苗采购应加强桑苗检疫,不从疫区购苗。细菌病、萎缩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应选择栽种抗病性强的品种。 4.4.3 春季防治 春季防

17、治应以不影响春蚕生产安全为前提,以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为主,可结合药剂防治。 桑芽萌发时应及时捕捉桑尺蠖、桑毛虫的幼虫。四月后及时捕捉第一代野蚕幼虫。叶虫类应在清晨露水未干时用打落法捕杀;金龟子在傍晚用灯光诱杀或打落捕杀。 褐斑病、赤锈病在发生初期,应及时摘除病叶,以防蔓延。 萎缩病轻的病株及桑芽枯病和拟干枯病严重的病株可行春伐。 春季药剂防治病虫害,要根据主要防治对象、药剂安全间隔期和用叶先后划片进行。对病虫害严重的桑园,应实行早采早伐,控制蔓延和减少损失。 4.4.4 夏秋季防治 夏秋季防治应在确保秋蚕安全的前提下,以药剂防治为主,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力争迅速扑灭。 DB33/T 217.4-

18、2007 4-5 夏伐后及时进行白拳治虫,要划片采伐,边伐边治,3d5d 内防治完毕。在夏秋季生产期内,要根据病虫发生规律,针对不同病虫和用叶时期,选择合适的农药,抓住防治适期,有计划的划片治虫。 夜间用黑光灯或高压诱灯诱杀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灯蛾及金龟子、叶蝉等多种害虫的成虫。 中秋蚕结束后及时喷洒杀长效农药。晚秋用叶的桑园,应在晚秋蚕结束后,抓紧在落叶前喷药。合理施肥、及时抗旱,提高桑树抗病害能力;秋末桑枝束草,诱集越冬害虫,来年早春及时解束烧毁。 5 养蚕制种 5.1 生产条件 5.1.1 专业场基本条件 专业场选址应在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19、房屋结构及环境地面宜于药物消毒,桑园集中成片。 5.1.2 原蚕区基本条件 原蚕户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每户饲养量在 10g 以上。同期同户不兼养一代杂交种,不养地蚕、上地蔟。应具备适应种茧育要求的桑园及防治微粒子病的基本生产设备和条件。 5.1.3 生产用房配备 每饲养 100g 蚁量需配备生产用房,见表 5。 表5 每饲养 100 克蚁量需配备生产用房 单位: m2生产用房 蚕室 蔟室 贮桑室 附属室 保护室 一代杂交种 100 70 50 70 原种 100 100 50 100 按生产越年种的数量 以 150 张毛种 /m2原原种、母种 按每 4 蛾区折合 1g 蚁量计算 注:还应配

20、备相应的催青室、能保持 510温度的雄蛾保护室和消毒、检验设施设备等。 5.2 催青收蚁 5.2.1 催青 5.2.1.1 出库日期 春期蚕种出库日期以桑芽生长情况为主,结合当时气象预报和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以中晚熟桑开 4 叶 5 叶为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以大批为主,适当兼顾前后批开差,特别要注意对交蚕品种的龄期差距。 早秋蚕种出库日期,根据秋期生产任务需要确定,一般以 7 月上旬为宜。 中秋蚕种出库日期,以 8 月上中旬为适,有空调等降温设备较充分的,可酌情提早。 5.2.1.2 催青标准与方法 催青标准与方法,按 DB33/T 217.7 2007 规定。 5.2.2 收蚁 5.

21、2.2.1 收蚁准备 收蚁前,将蚕室环境调节到温度 24,湿度 80%85%。收蚁当日早晨 5 时左右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左右孵化)后 2h3h 为收蚁适期;日系品种可适当提前。 收蚁全过程尽量不超过 2h,并在上午 11 时前完毕。 5.2.2.2 收蚁方法 单蛾育收蚁可采用直接桑收法;蚁量育可采用网收法;逸散性强的品种,可结合用打落法收蚁。同DB33/T 217.4-2007 4-6 一卵圈的蚁蚕,不能分入不同饲育区。收蚁后,保留残蚁、残卵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 5.3 原蚕饲养 5.3.1 饲育标准 原蚕饲育标准,见表 6。 表6 原蚕饲育标准 龄别 1 龄 2 龄 3 龄 4

22、龄 5 龄 目的温度() 2728 2728 2627 2425 2425 目的湿度(%) 90 8590 8085 7580 7080 给桑次数(次/d) 34 34 34 4 4 切桑大小(cm2) 0.251.50 1.504 516 片叶 片叶或芽叶 除沙 眠除 1 次 起、眠除各 1 次起、中、眠除各1次 起、眠除各 1次, 每天中除 1次 起除1次, 每天中除1次 蚕体消毒 收蚁、将眠各 1次 起蚕、将眠各 1次 起蚕、将眠各 1次 起蚕、盛食、将眠各1次 起蚕、见熟各 1次,龄中每天 1次 最大蚕座面积 (m2/2g 蚁量) 0.24 (收蚁 0.06) 0.65 2.00 4.

23、00 10.00 匾数(只/2g 蚁量) 1 2 3 5 78 备注: 多丝量品种 13 龄宜适当偏高温度。各眠眠中降低 1温度。 5.3.2 用叶标准 各龄用叶标准,见表 7。 表7 各龄用叶标准 期别 龄 别 收蚁当日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叶 色 黄绿色 嫩绿色 绿色 较深绿色 深绿色 深绿色 叶 位 最大叶上 1叶 最大叶 最大叶下13 叶 止芯芽叶或片叶 止芯芽叶或片叶 全部采摘 春 期 含水率(%) 7880 7778 7576 75 7475 7173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浅绿色 绿色 较深绿色 深绿色 叶位 最大叶 上1叶 最大叶 最大叶 下1叶 第 67

24、叶 第 812 叶 梢部 56 叶以外 秋 期 含水率(%) 7880 7778 7576 75 7475 7173 5.4 上蔟与种茧处理 5.4.1 上蔟 DB33/T 217.4-2007 4-7 5.4.1.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为 25 26,形成茧壳后保持 24,湿度 75%以下。保持弱光、适当通风、避免强风和振动。 5.4.1.2 蔟具 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原原种上蔟须加覆蔟网,待形成茧壳后,揭去覆蔟网,抽去铺垫材料。 5.4.1.3 上蔟时期及方法 以饲育区为单位分区上蔟。蚕见熟时随时挑出熟蚕上蔟;大批适熟时,挑出未熟蚕另行给桑;少量迟熟蚕基本熟后,一

25、次性上蔟。 5.4.1.4 上蔟密度 上蔟密度为 500 头 /m2左右,下层蔟应适当降低密度。 5.4.2 促进化蛾检查 每区取部分早熟和迟熟蚕单独上蔟,用温度 27 29、湿度 80% 85%环境保护,促进提前化蛾,用以检查微粒子病并酌情决定制种与否。 5.4.3 采茧 原则上实行早采茧,上蔟后 60h 左右,蚕吐丝基本结束时,为采茧适期。采茧前,应剖茧观察,于化蛹前采茧;若已开始化蛹,则应改为迟采茧,待全部化蛹后采茧。 5.4.4 种茧保护 将种茧平摊于蚕匾,用温度 23 25,湿度 75% 80%保护。见苗蛾后,湿度为 80% 85%;羽化前 2d 3d 应保持自然明暗;羽化前夜保持黑

26、暗。若用燃料加温应定时进行换气。 5.4.5 选茧 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和淘汰薄皮茧、烂茧、畸形茧、绵茧、有色茧、深束腰茧、球形茧、尖头茧、穿孔茧、特小茧等不良茧及裸蛹。可抽取部分选下的薄皮茧、烂茧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酌情决定制种与否。 5.4.6 种茧调查 5.4.6.1 调查时期 从上蔟数量最多的 1 天算起的第 7 天 10 天进行。 调查时, 若发现未化蛹茧超过 1%时应推迟调查;熟蚕结茧率调查,在采茧期进行。 5.4.6.2 取样方法 a) 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以蛾区为单位,全部取样。 b) 原种种茧以饲育区为单位,逐匾随机抽取代表性样茧,总量不少于 2 。抽样

27、前不得选茧。 c) 一代杂交种种茧以饲育区为单位,逐匾随机抽取代表性样茧,总量不少于 5 。原蚕区收茧制种的,结合种茧评级进行种茧调查,种茧评级按浙江省原蚕种茧评级办法 。 5.4.6.3 调查要求 a) 克蚁收茧量:除薄皮茧、烂茧以外,其余种茧均计算收茧量,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克蚁收茧量: (kg)(kg)(kg)饲育区蚁量收茧量克蚁收茧量b) 死笼率:原原种整个蛾区抽样,原种每饲育区从样茧中随机抽取 300 颗,一代杂交种每饲育批从样茧中随机抽取 400 颗,调查死笼茧颗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死笼率: 100(%) 调查茧颗数死笼颗数死笼率c) 熟蚕虫蛹生命率:采茧时,调查各蛾区蔟中病死蚕头数、不

28、结茧蚕头数和结茧蚕头数。先按下列公式计算熟蚕结茧率: 100(%) + 结茧头数不结茧蚕头数蔟中病死蚕头数结茧头数熟蚕结茧率DB33/T 217.4-2007 4-8 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熟蚕虫蛹生命率: )-(1(%) 死笼率熟蚕结茧率熟蚕虫蛹生命率 d) 茧层量与茧层率:从样茧中随机抽取雌、雄茧各 25 颗,剥除茧衣后,分别称取雌、雄茧的全茧重量、茧层重量。并按下列公式计算茧层量、茧层率: 调查茧颗数雌雄茧合计茧层量茧层量(g)(g)100(g)(g)(%) 雌雄茧合计全茧量雌雄茧合计茧层量茧层率5.4.7 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在蛹体复眼着色后开始发蛾前结束。削茧做到“一削二倒三轻放” ,

29、并妥善处理病死蛹。鉴蛹前先挑出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蜕皮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再行鉴蛹,初鉴后必须进行复鉴。复鉴后,抽样调查错鉴率。错鉴率大于 1的,必须重鉴。 鉴蛹后分雌、雄及时将蛹摊放在垫有短稻草或瓦楞纸等防止蚕蛹受伤和滚动的物体的蚕匾上保护。 5.5 制种、袋蛾 5.5.1 发蛾调节 种茧期发蛾调节应及时观察发育程度,并根据品种发蛾习性,通过温湿度调节,做好“提头、留尾、对大批” ,确保对交品种雌、雄蛾大批发蛾时间和数量基本吻合。 5.5.2 发蛾、捉蛾、选蛾 5.5.2.1 发蛾 发蛾当日,雌蛾室可在时左右、雄蛾室可在早晨 4 时左右感光。 5.5.2.2 捉蛾 掌握在蚕蛾鳞毛充

30、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一般在上午 6 时 7 时开始。按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先落地蛾(原种以上落地蛾应淘汰) 、匾边蛾,后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蛾每匾放置 200 只 250 只。 5.5.3 交配、拆对 5.5.3.1 交配 交配室内应确保无风、弱光、安静,温度为 23 25,湿度 75% 80。交配在发蛾后 4h 6h进行。将雄蛾均匀撒在雌蛾匾内,撒蛾数量多于雌蛾数的 5% 10;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分别使用。雄蛾交配次数,中系以 2 次为限,日系以 3 次限。交配时间 4h 6h。 5.5.3.2 理对 交配 10min 后捉出单只雌、雄蛾

31、,另行交配。交配对间距,以蛾翅不相碰为宜。 5.5.3.3 拆对 按交配时间先后将雌、雄蛾分开,注意动作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蛾匾使之充分排尿,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 5.5.4 选蛾 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选除病态蛾、半蜕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以及纯对蛾、苗末蛾。 5.5.5 投蛾、巡蛾、产卵 5.5.5.1 投蛾 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 25 25.5、湿度为 75%,室内要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忌闷热。框制产卵按框投蛾,平附产卵以每 10 2投 1 蛾,平产 1 层为度。 5.5.5.2 巡蛾、产卵 投蛾后固定专人巡蛾。捉出逸出蛾,扶正

32、朝天蛾,选出雄蛾及不良蛾,吸干蛾尿。框制种对准框线,DB33/T 217.4-2007 4-9 补足空蛾圈。对产卵性能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 5.5.6 蚕蛾保护 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冷藏保护。冷藏室温度为 5 10,并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 3d 为限。雌蛾应当日利用,尽量避免冷藏。 5.5.7 收种袋蛾、送种 5.5.7.1 袋蛾 从投蛾产卵至袋蛾收种的时间,即时浸酸种在 10h 以内,冷藏浸酸种在 12h 以内,越年种在 16h以内。不受精卵多的品种,应适当缩短时间。 原原母种、原原种和原种按制种批全部对号袋蛾。一代杂交种袋蛾抽样按 DB33 2

33、17.1 2007 附录 A、 DB33 T 217. 2007 规定。 5.5.7.2 送种 即时浸酸种在中心卵龄 14h 内应将蚕种送达指定浸酸场所; 冷藏浸酸种于产卵 36h 内应将蚕种送达指定冷库。高温时应尽量缩短送达时间。不同批(段)次、不同产卵时间的蚕种,必须分别放置,分别填写送种清单。 越年种在收种后清点数量,送本单位蚕种保护室保护。 送种须专人负责并随带清单。送种途中防止日晒雨淋。途中温度应保护在 21 27。 5.5.8 蛾盒处理 蛾盒须存放在通风干燥、无虫鼠害场所,不得堆积,在袋蛾 3d 后,方可日晒或用 70以下温度烘干。干燥后应妥善保管,防止发霉、虫蛀、鼠害和遗失,直至

34、送达母蛾检验室。 5.6 消毒 5.6.1 清洁 5.6.1.1 养蚕前清洁 消毒前彻底打扫、清洗生产用房及一切养蚕用具。室内泥地要刮除表土。生产用房可先用石灰浆刷白。 5.6.1.2 蚕期中清洁 定期除沙,保持蚕座清洁;各种操作前后要洗手;进出蚕室、贮桑室要换鞋;生产用具要经常清洁、消毒。 5.6.1.3 养蚕后清洁 及时处理各种生产废物;清扫环境,集中处理污物;用药剂对生产用房、用具进行“毛消” ,再按养蚕前的清洁步骤进行清洗。 5.6.2 消毒 5.6.2.1 消毒要求 消毒要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确保蚕期前、中、后全程和蚕体、蚕座、蚕室、环境等全方位的彻底消毒。同时,要根据历年发病特点

35、,有针对性地突出消毒重点。 5.6.2.2 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有日晒、煮沸、熏蒸和药物等。不同的消毒对象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也可多种方法配合进行。各种方法都要确保剂量、温湿度及作用时间等的准确,特别是药物消毒要严格按照药剂规定的要求进行。 5.6.3 综合防病 5.6.3.1 控制病源传播 做好生产区与生活区、蚕室与贮桑室的隔离;蚕沙、病毙蚕、蛹壳、垫料、已交配过的雄蛾以及其它养蚕污染物必须焚毁、深埋掉或作堆肥发酵;养蚕过程中及时分批提青和除沙,淘汰病小蚕并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种茧期削茧、鉴蛹等工作动作要轻,防止蛹期创伤感染。 5.6.3.2 加强饲养管理 DB33/T 217.4-2007

36、4-10 采用适熟良桑,确保桑叶新鲜、清洁。饲养过程确保合适的蚕座环境。 5.6.3.3 桑叶清洁消毒 微粒子病污染严重的地区或桑园病虫危害严重的时期,可采用桑叶清洁消毒的办法: a) 桑园消毒:采叶前 1d 的傍晚,用有效氯浓度为 0.3%的漂白粉或消特灵对桑园进行喷雾消毒; b) 桑叶消毒: 1 龄 2 龄用 0.3%有效氯浓度的漂白粉或消特灵,浸渍时间为 5min 10 min,浸渍后清水漂洗,脱水后给桑; 3 龄以后用 0.3% 0.4%有效氯浓度的漂白粉或消特灵对桑叶进行浸渍消毒,浸渍时间为 20min 左右,可不用清水漂洗。 6 越年蚕种保护 6.1 保护要求 6.1.1 基本要求

37、 按标准做好温、湿度调节,防霉、虫害工作。特别要注意温、湿度的调节,防止湿度过低。 6.1.2 保护设施 隔温性能良好的保护室,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冷暖空调、吸湿机、电扇等环境调节设备。 6.1.3 蚕种安置 蚕种须用排笔逐张(块)掸净卵面上的附着物后,再按品种、批次悬挂在蚕种保护室内,并保持与窗面垂直,离地、墙 1m 以上;卵面间距,散卵布为 6 、蚕连纸为 1 。 6.2 保护标准 6.2.1 春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 春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见表 8。 表8 春制越年种保护标准 保 护 时 期 温度 () 湿度 ( %) 注 意 事 项 产卵后 1 周内 24 7580对容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

38、在产卵后用 20温度保护5d7d。 6 月下旬9 月上旬 25 7580 避免接触 28以上高温,注意通风换气和补湿。 9 月下旬11 月上旬 2418 7580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如室温低于 18,要升温调至 18。含多化性血统品种应不低于 20,直到浴种。 11 月中旬 1813 7580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11 月中旬前期在保护温度范围内宜偏高。 11 月下旬浴种 1310 7580 12 月后在保护温度范围内力求偏低。 浴种后入库 75 7580 6.2.2 秋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 秋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见表 9。 6.2.3 滞育卵洗落保护 6.2.3.1 洗落适期 以产卵后 15d

39、20d 为洗落适期。 6.2.3.2 洗落水温 滞育卵洗落最适温度为 25,避免 21以下、 28以上的温度。 6.2.3.3 洗落技术 适用于化性稳定,不易发生不越年卵的品种。洗落时按常 规脱粒、过筛、漂洗后用含有效氯0.2的漂白粉药液浸渍5min, 脱药干燥后摊卵保护, 保护标准与常规方法相同, 冬季再按常规标准浴消整理。 DB33/T 217.4-2007 4-11表9 秋制越年种保护标准 制种期 保护时期 保 护 时 间 温度()湿度 ( %) 注意事项 初 期 产卵后 5d 内 24 7580 对容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在产卵后用 20温度保护 5d7d。 中 期 30d 25 7

40、580 防止干燥,及时补湿。后 期 每 2 天降低 1或每 d 降低 0.5, 降至与春制越年种同温保护。 2510 7580 早 秋 浴种后至入库前 75 7580 初 期 产卵后至蚕卵固有色 24 7580 中 期 15d 25 7580 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应保护 30d。 后 期 每 2 天降低 1或每天降低 0.5, 降低与春制越年种同温保护。 2510 7580 中晚秋 浴种后至入库前 75 7580 6.3 浴消整理 6.3.1 浴消前的准备 蚕种浴消前,应将所有浴消用房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晾种室和蚕种保护室应有降温、防冻设施,安装空调机,备好仪器、药品等。 做好不良卵及有微粒子病

41、蚕种的淘汰。 按先春制种、后秋制种,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最后的原则安排好浴种计划。 6.3.2 浴种适期 11 月下旬 12 月上旬,当平均气温稳定在 10 15后。 6.3.3 散卵蚕种的浴消 6.3.3.1 取种 根据浴种计划,在浴种前 1d,核对品种、批(段)次、数量,标明标记。 6.3.3.2 浸种、脱粒、漂浆 蚕种在清水中浸渍 40min 60 min,蚕卵易脱落后,刮下蚕卵,用清水脱浆。 6.3.3.3 清毒、脱药 蚕卵脱浆后,用有效氯浓度为 0.3%的漂白粉液浸渍消毒,消毒时间为 10min( 9min 浸渍、 1min 滤液) 。消毒后用清洁流水逐级漂洗脱

42、药,脱药时间 40min 60min,至药味脱净。消毒液不可重复使用。 6.3.3.4 比重、脱盐 脱药后的蚕卵放在浓度为 1.075 1.090Be,的盐水溶液中进行比重。先轻比、后重比,轻重比开差为 0.01 Be, 0.015 Be,。淘汰轻比浮游卵、重比下沉卵后,蚕卵即用清水脱盐,至盐味脱净。 6.3.3.5 脱水、干燥 蚕卵脱盐后,经脱水机脱水,快速风干后,摊放在晾种室保护。保护温度为 5,避免 3以下、7以上温度。 DB33/T 217.4-2007 4-12 6.3.4 框制蚕种的浴消 6.3.4.1 取种、浸种 在浴种前 1d 按计划取种、捆扎,分品种、批(段)次写明标签。浴种

43、当日将蚕种浸渍在清水中,时间 20min 40 min,至蚕连纸充分浸透。 6.3.4.2 消毒、脱药 蚕种浸渍后,滤去水滴,用浓度为 3.5% 4.0%甲醛液浸渍消毒。消毒液温 20,消毒时间 40min。消毒后用清洁流水逐级漂洗脱药,脱药时间 40min 60 min,至药味脱净,消毒液经补充药量后可重复使用。 6.3.4.3 浴洗、脱水 脱药后,蚕种在清水中用排笔洗除卵面上不洁物,铲除不合格卵圈,漂洗干净。浴洗后,蚕种用脱水机脱水。 6.3.4.4 晾种、收种 蚕种脱水后,悬挂或平摊在晾种室。晾种室温度控制在 5左右,避免 3以下、 7以上的温度。晾干时间尽量在 24h 内。蚕种晾干后,放入线架,到温度为 5的保护室保护。 6.3.4.5 整理、装盒(箱) 散卵种经浴消干燥后,在保护室根据 DB33/T 217.2 2007 规定按品种逐批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称量装盒、装箱,及早送冷库冷藏。 框制种晾干收种后,在保护室逐张检查,挖除不合格卵圈,再用同一制种期、同一品种、同一批次的蚕种进行贴补(用针线缝合或用含有防腐剂的浆糊粘合) 。按品种、批次装入线架,及时送冷库冷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