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57.1-2010 径山茶 第1部分 栽培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24132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7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257.1-2010 径山茶 第1部分 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33 T 257.1-2010 径山茶 第1部分 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33 T 257.1-2010 径山茶 第1部分 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33 T 257.1-2010 径山茶 第1部分 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33 T 257.1-2010 径山茶 第1部分 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7.140.10 X55 DB33 浙江省 地 方 标 准 DB 33/T 257.1 2010 代替 DB33/T 257.1-2005 径山茶 第 1 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Jingshan tea Part1: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ng 2010- 04 - 26 发布 2010 - 05 - 26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 257.1 2010 I 前 言 本 部分 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DB33/T 257径山茶分为如下两部分: 第 1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第 2部分:加工

2、技术规程; 本部分为 DB33/ 257径山茶的第 1部分。 本部分替代 DB33/T 257.1-2005径山茶 第 1部分 栽培技术规程,与 DB33/T 257.1-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茶园规划 ” 、 “ 茶园开垦 ” 作相应改动; 茶树轻修剪程度和轻修剪时间等改变; 病虫害防治中 “ 异性诱杀 ” 改为 “ 性诱剂诱杀 ” 。 本部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并 归口。 本部分由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业行业协会负责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胡剑光、庞英华、屠水根、余秋珠、陈峰。 DB33/ 257.1 2010 1 径山茶 第 1 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1 范 围 本

3、部分规定了径山茶的基地条件、品种和苗木、茶园建设、茶树修剪、肥水与土壤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冻害防护、鲜叶采摘和农事档案。 本部分适用于径山茶的茶树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18650 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 NY/T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020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T 5018 无公害食品 茶

4、叶生产技术规程 3 基地条件 3.1 气候、空气、水质、环境 应选择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无污染源的生产区域。具体要求 按 NY 5020执行。 3.2 土壤 酸性红壤或黄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pH值 4.5 6.5,土壤土层 80 cm以上,地下水位在离地表100 cm以下。具体 按照 NY 5020要求 执行 。 3.3 坡度 基地的地面坡度应在 25 以下。 3.4 生态建设 3.4.1 基地上风口应有林带保护,主干道应有行道树。 3.4.2 基地四周设置隔离带或基地内不适合种 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 3.4.3 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阴树。 4 品种和苗木 DB33/ 257.1 2

5、010 2 4.1 品种 4.1.1 径山茶 毛峰:宜选用鸠坑、翠峰、龙井长叶、浙农 113 等品种。 4.1.2 径山茶 玉 露:宜选用翠峰、薮北种、茂绿等品种。 4.1.3 径山茶 龙井:按 GB 18650 执行。 4.2 苗木 苗木质量 按 GB 11767要求执行。 5 茶园建设 5.1 茶园规划 5.1.1 基地规划:应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5.1.2 道路:应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地貌设置合理的道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5.1.3 应建立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5.2 茶园开 垦 5.2.1 坡度

6、 15 以下应随坡开垦,坡度 15 25 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2.2 茶园开垦深度在 60 cm 以上。 5.2.3 茶园与山林、农田或其他耕地交界处应设隔离沟。 6 茶树修剪 6.1 定型修剪 幼龄茶园一般应进行如下 3次定型修剪: a) 种子直播茶苗长到 30 cm 以上,无性系茶苗种植时定型 修 剪。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为离地15 cm 20 cm; b) 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修剪时苗高应在 45 cm 以上, 未达到该 高度的茶丛应推迟到达标时再剪 。 第二次定型修剪可用篱剪,高度离地 30 cm 40 cm; c)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 次定型修剪一年后

7、进行,高度离地 45 cm 50 cm。 6.2 轻修剪 6.2.1 轻修剪的对 象是生产茶园和已完成定型修剪的茶园。 6.2.2 轻修剪时间安排在春茶结束后( 5 月上中旬)或秋末(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进行。安排在春茶后进行的,春茶应提早在 5 月 10 日前结束。 6.2.3 轻修剪深度为 3 cm 5 cm,剪去树冠面突出枝,不成熟枝 ,使 采摘面平整 为宜 。 6.3 深修剪 6.3.1 深修剪适用中产茶园改造 ,具体是指以下两种情况: a) 已达高产阶段,但产量、质量 已呈下降趋势 的茶园; b) 茶树还处于青壮龄,但已未老先衰的茶园。 6.3.2 深修剪的时间应安排在春

8、茶提早结束后( 5 月初)进 行。 DB33/ 257.1 2010 3 6.3.3 深修剪的程度 应 因树因地制宜,原则是以剪去鸡爪枝,细弱枝和 “ 两层楼 ” 树枝为度。同时,经深修剪后的树高应控制在 80 cm 以下,覆盖度 85%左右为宜。 6.4 重修剪 6.4.1 重修剪适用于树势衰老低产,但下部骨干枝尚可的茶园改造。 6.4.2 重修剪的时间应 安排在 4 月中下旬进行。 6.4.3 重修剪刀口要求平整,高度以离地 30 cm 40 cm 为宜, 也可以大约剪去茶树高度的 1/2。 6.5 台刈 6.5.1 台刈适用于树枝衰败,产量很低的茶园改造。 6.5.2 台刈的最适宜时间为

9、 3 月上旬。 6.5.3 台刈应齐地或接近地面 5 cm 以内刈去, 切口应平整。如果茶丛中有一定量自然更新的青壮枝,则亦可采用局部台刈的方法,即在同一茶蓬内对衰老枝进行台刈而对青壮枝实施重修剪 。 6.6 剪后留养 6.6.1 生产茶园的以采叶为主,但应 采养结合,要求经轻修剪后的叶面积指数为 3 4。 6.6.2 深修剪茶园的当年,以养为主,夏茶留养不采,三茶打头采,四茶留鱼叶采,第二年起进入生产茶园正常管理。 6.6.3 重修剪茶园改造后,在 2 年内应进行 2 次 “ 整形修剪 ” 。修剪时间宜在 3 月上旬进行,程度为原切口基础上提高 12 cm 15 cm,以养为主,此后则进入生

10、产茶园正常管理。 6.6.4 台刈改造茶园在其后的 3 年内,每年春茶前 需进行 1 次 “ 整形修剪 ” ,修剪程度第一年为离地40 cm,其后要求按 6.6.3 执行 。 7 肥水与土壤管理 7.1 肥培管理 7.1.1 茶园定植前应施 基 肥。生产茶园氮肥施用量一般以每采 100 kg 干茶施纯氮 18 kg-20 kg 为宜,其中 2/3 以有机肥或有机专用复合肥作基肥, 1/3 以无机肥作追肥。全年氮、磷、钾的配比,应因园因地制宜, 茶园用量与配比可按测土配方进行, 其中磷、钾肥主要以基肥使用。 7.1.2 幼龄茶园氮肥施用量一般按树龄来确定,一年生苗不宜施化肥,可在旱季追施稀薄农家

11、肥; 2年生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纯氮 45 kg 60 kg; 3 年生为每 公顷 75 kg 120 kg; 4 年 5 年生可按生产茶园执行。幼龄茶园氮、磷、钾三要素配比,应因园因地制宜, 茶园用量与配比可按测土配方进行, 其中磷、钾肥主要以基肥使用。 7.1.3 茶园每年施基肥,基肥施用时间宜早,高山茶园 9 月份,平地及低丘茶园不迟于 10 月份。基肥种类有饼肥、厩肥、绿肥,并配施茶叶专用复合肥或适合茶园使用的单元化肥。 7.1.4 茶树生长季节要分季分次追肥。追肥时间:春茶在 “ 立春 ” 后至 “ 惊蛰 ” 前;夏秋茶在下一轮新梢开始生长前进行。 7.1.5 使用微生物肥料应符合 NY

12、/T 227 要求。 7.2 水份管理 茶园土壤的含水量以保持田间持水 量的 70% 90%为宜,低于 70%时应采取补水措施,高于 90%时则应采取排湿措施。保持土壤水份宜采用茶园铺草方法,铺草厚度应在 10 cm以上。 DB33/ 257.1 2010 4 7.3 土壤管理 7.3.1 坡地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 ,厚度以不见土壤暴露为宜。 7.3.2 采用增加茶树树冠的覆盖度、铺草覆盖、地膜覆盖、耕锄削草等抑制杂草生长的方法 防止茶园草荒 。 7.3.3 保护生态环境 , 防止土壤污染 ; 定期监测 茶园土壤、水源等,发现情况 及时 排除 。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应以农业防治

13、为基础,辅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必要的化学防治。 8.2 防治措施 8.2.1 农业防治 8.2.1.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 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8.2.1.2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8.2.1.3 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 80 cm,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8.2.1.4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地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8.2.1.5 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应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8.2.2 生物防治 8.2.

14、2.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8.2.2.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8.2.3 物理 防治 8.2.3.1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尺蠖、蓑蛾类、茶丽蚊象甲等害虫危害。 8.2.3.2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性诱剂诱杀。 8.2.3.3 利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治杂草。 8.2.4 化学防治 茶树病虫害化学防治按 NY/T 5018执行 。 8.3 用药安全要求 8.3.1 农药防治安全要求按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执行。 8.3.2 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

15、间隔期。 9 冻害防护 9.1 冻害预防 DB33/ 257.1 2010 5 越冬期冻害预防,可根据情况,施有机肥、鳞、钾肥或加培客土,以厚活土层,成叶越冬,或在寒冷季节来临前,进行行间铺草,或在秋季套种绿肥,亦可多种措施并用。 9.2 冻后护理 9.2.1 按照 受冻害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包括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及台刈。 9.2.2 及早进行浅耕施肥,越冬期发生冻害的,要重施春茶催芽肥,萌芽期发生冻害的,及时进行根外施肥。 9.2.3 受冻后进行轻修剪的茶树,应注意 留养 。 10 鲜叶采摘 10.1 鲜叶采摘 应按 标准选择提手采 , 不应 用指甲切采。 10.2 采下的鲜叶 应使用清洁卫生 、 透气良好的篮 或 篓进行盛装, 不应使用 塑料袋、布袋等软包装材料。 10.3 鲜叶运送应及时,采摘后 8 h 内送至加工厂,避免日晒雨淋,并 不应 与有异味 、有毒的物品混放。 11 农事档案 应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 培管理措施。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