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990-2015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24210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6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990-2015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33 T 990-2015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33 T 990-2015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33 T 990-2015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33 T 990-2015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07.080 B 47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990 2015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le silkworm eggs production 2015 - 09 - 25 发 布 2015-10- 25 实 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990 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GB/T 1.1-2009 给出的 规则 起草 。 本标准由 浙江省农业厅 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 起草单位: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

2、桑研究所 、浙江 省蚕种公司、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公司、德清县东庆蚕种有限公司、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 。 本标准 主要起草人: 谷利群 、 周金钱 、 陈诗 、 祝新荣 、 钱文春 、 吴怀民 、 戴建忠 、 潘美良 、 章仲儒 、陈法荣 、 邵云华 。 DB33/T 990 2015 1 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了雄蚕种繁育 的 基本要求 ,质量预控, 养蚕 、 制种 及 蚕种保护 ,母蛾抽样及处理等 技 术内容 。 本标准 适用于雄蚕种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3、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3/T 217 蚕种质量 及检验检疫 DB33/T 217.4 桑 蚕种繁育技术规程 DB33/T 217.7 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3 基本要求 3.1 繁育制度 雄蚕 平衡致死系蚕种繁育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即饲养原原母种制原原种并择优留原原母种,饲养原原种制原种,饲养原种制一代杂交种 。 3.2 饲 育形式 3.2.1 原原母种 采用 3蛾混合育。每 3蛾蚁量为 1个饲育区,饲养量应不少于 20个饲育区,制种前不并区。 3.2.2 原原种 采用蛾区蚁量育。 1 龄 3 龄每饲育区为 2 g 4 g蚁量,

4、 3 龄后 经 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 可并 区。 3.2.3 原种 采用分区蚁量育。 1 龄 3 龄每饲育区蚁量不超过 50 g, 3 龄后 经 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可 并区。 农村原蚕区饲 育 以户为单位设立饲育区,超过 100 g蚁量的 ,应分设饲育区。 3.3 制种方式 3.3.1 原原母种、原原种 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每蛾单独产卵, 原原母种、原原种 制成 以 14个卵圈为 1张的框制种。 DB33/T 990 2015 2 3.3.2 原种 按 品种的 规定方式 交 配制种。一 个制种批的毛种数量应不超过 1000张。每蛾单独产卵,制成 28个卵圈为 1张的框制 毛 种 。

5、 在母蛾检疫合格后,把 框制 毛 种加工成 散卵,去雌卵, 留雄卵装盒,每盒装卵 量按 DB33/T 217规定。 3.3.3 一代杂交种 以常规品种为母本、平衡致死系为父本。制种时先采用混合平附产卵,最后加工成盒装散卵成品。生产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若干农户 , 经种茧调查合格后可以 合并 为 一个制种批, 一个制种批内应按日或按户分段制种。 4 质量预控 4.1 种茧质量要求 4.1.1 调查单位 以饲育区为单位调查种茧质量。 4.1.2 平衡致死系原原母种、原原种 4.1.2.1 平衡 致死系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见表 1。 表 1 平衡致死系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 项目 熟蚕虫

6、蛹生命率 (%) 死笼率( %) 全茧量 (g) 茧层量 (g) 茧层率 (%) 春制 90.00 4.00 1.45 0.30 21.00 秋制 75.00 9.00 1.25 0.25 20.00 4.1.2.2 原原母种留种区间全茧量开差控制在 0.1 g 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 0.2 g 以内;茧层量区内个体选择标准,应控制在留种区全茧量的平均值乘以合格茧层率所得平均值之上 。 4.1.2.3 原原种留种区间全茧量开差控制 在 0.2 g 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 0.3 g 以内。 4.1.3 平衡致死系原种 平衡致死系原种种茧 质量要求,见表 2。 表 2 平衡致死系原种种茧质

7、量要求 项目 克蚁收茧量( g) 死笼率( %) 全茧量 (g) 茧层量 (g) 茧层率( %) 春制 2400 8.00 1.35 0.28 21.00 秋制 1700 10.00 1.20 0.24 20.00 4.1.4 平衡致死系一代杂交种 平衡致死系一代杂交种种茧 质量要求,见表 3。 DB33/T 990 2015 3 表 3 平衡致死系一代杂交种种茧质量要求 项目 死笼率( %) 春期 12.00 秋期 18.00 4.2 补正及预知检查 以饲育区为单位,对收蚁后的残蚁、死卵 进行 微粒子病 补正检查, 各龄迟眠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 4.3 淘汰不

8、符合要求的 饲育区及个体 4.3.1 各级蚕种在饲养过程中,应及时淘汰性状不良的饲育区与个体;原原母种、原原种应整区淘汰不符合品种、品系固有性状的饲育区。 4.3.2 各级蚕种在饲养过程中,应及时淘汰病 蚕 、小蚕及发育明显不齐的饲育区。 4.4 种茧选除 4.4.1 原原母种种茧应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和薄皮茧、烂茧、畸形茧、绵茧、特小茧等不良茧,饲育区内个体选除率应不低于 25%,饲育区淘汰率 应不低于 28%,选茧后良茧率达到 99%以上的,方可制种;原原种饲育区内个体选除率应不低于 20%;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选除率超过 50的饲育区不能留种。 4.4.2 原种种茧应选除不符合品种

9、固有性状的茧和薄皮茧、烂茧、畸形茧、绵茧、特小茧等不良茧,选茧后良茧率达到 90%以上的,方可制种。 5 养蚕、制种及蚕种保护 5.1 桑园 及管理 按 DB33/T 217.4规定 。 5.2 生产用房 每饲养 100 g蚁量需 配备生产用房,见表 4。 表 4 每 100g 蚁量生产用房配备 表 生产用房 蚕室 蔟室 贮桑室 附属室 保护室 一代杂交种 100 70 50 70 按 75 张 /平方米 越年毛种配备 原 种 100 100 50 100 原原种、原原母种 按每 4 饲育区折合 1g 蚁量计算 注 :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设施等另配。 5.3 催青与收蚁 5.3.1 催青

10、 DB33/T 990 2015 4 5.3.1.1 催青标准 催青设施、催青准备、蚕卵解剖、环境控制及常规品种催青标准,按 DB33/T 217.7。 平衡致 死系蚕种催青标准,见表 5。 表 5 平衡致死系 蚕种 催青标准 催青日期 第 1 天 4 天 第 5 天 11 天 第 12 天 胚胎代号 丙 2 戊 2 戊 3 己 5 孵化 目的温度() 22 1 25 26 / 目的湿度( %) 75 5 80 5 / 光线 自然光 感光 18 h,转青后 24h 遮黑 收蚁前 2 h 感光 5.3.1.2 转青卵抑制 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 5 ,抑制时间以

11、 2天 3天 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时 , 都 应经 10 13 的 中间温度 过渡 3 h 5 h。 5.3.2 收蚁 5.3.2.1 收蚁适时 收蚁当天 应先感光, 盛孵化( 40% 50%)后 2 h 3 h为收蚁适时。 收蚁全过程 , 应 不超 过 2 h。 5.3.2.2 蚁量比 平衡致死系 原种 与对交 品种 的 实收蚁量比 , 控制在 1:4为宜。 5.3.2.3 收蚁方法 收蚁时,蚕室温度调节到 26 27 、相对湿度 80% 85%。原原母种,可用直接桑收法 ; 蚁量育,可用网收 法,定量分区;逸散性强的品种,可结合用打落法。同一卵圈的蚁蚕不能分到不同饲育区内。 5.

12、4 原蚕饲养 5.4.1 饲育 标准 1 龄 3 龄饲育温度 应比常规品种偏高 1 2 ,并注意薄饲,加强蚕座整理及光线调节 。饲育标准,见表 6。 各龄眠中温度应降低 1 2,见起后,相对湿度适当提高。 表 6 原蚕饲育 标准 龄别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目的温度() 28 29 27 28 25 26 25 25 相对湿度( %) 80 85 80 85 80 85 70 80 70 80 给桑次数(次 /天) 3 3 3 3 3 除沙 (次 ) 眠 1 起、眠各 1 起、中、眠各 1 起、中、眠各 1 起、每天各 1 蚕体消毒 (次 ) 收蚁、将眠各 1 起蚕、将眠各

13、1 起蚕、将眠各 1 起蚕、盛食、将眠 各 1 起蚕、见熟各 1,龄中每天各 1 DB33/T 990 2015 5 5.4.2 用叶标准 平衡致死系 收蚁第 1天用叶应比常规品种适当偏嫩,其它时期参照常规品种 用叶标准 。 5.4.3 对交常规品种雌、雄分离 对交 常规品种应 在 4龄第 2天 开始“去雄留雌”, 淘汰雄性个体 ,雌蚕率达到 99%以上。 5.4.4 上 蔟 与种茧处理 按 DB33/T 217.4 规定。 5.5 制种 5.5.1 发蛾调节 在饲养期进行发蛾调节基础上, 种茧保护期应随时观察蛹体发育进度,并根据品种的发蛾习性,通过温、湿度进行调节,确保雄蛾 比 雌蛾提 前

14、1天 见苗蛾。盛发蛾时,雄 、 雌蛾数量比以 1:2 1:2.5为宜 。 5.5.2 发蛾、捉蛾、选蛾 5.5.2.1 发蛾 发蛾当天 雌蛾感光时间 以 3 h 4 h为宜 , 根据当 天发蛾数量及雄蛾交配次数确定。当天 雄蛾需再交,雌蛾感光时间应适当提前 。 5.5.2.2 捉蛾 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 , 为捉蛾的适宜时间。一般先雌后雄, 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 。 5.5.2.3 选蛾 在捉 蛾、投蛾、交配过程中 , 应随时选除病态蛾、半蜕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以及纯对蛾、苗(末)蛾等 。 5.5.3 交配、拆对 5.5.3.1

15、 交配 5.5.3.1.1 交配环境 交配室应保持无风、弱光、安静, 温度 为 23 25 ,湿度保持在 75% 80%。 5.5.3.1.2 雄蛾数 交配时 将雄 蛾均匀 撒于雌蛾匾内,撒雄蛾 数以雌蛾数的 105%为宜 。 5.5.3.1.3 雄蛾再交 交配时 应分清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 新鲜雄蛾交配时间以 3 h为宜 , 再交雄蛾交配时间应 不少于 4 h。同 一 只雄蛾 1天 交配 以 2次为宜,交配总次数不超过 4次。 5.5.3.2 理对 DB33/T 990 2015 6 交配 10 min后, 捉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 的 间隔距离 以蛾翅不相碰为宜 。 5.5.3.

16、3 拆对 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拆对,同时选除 不良蛾及雄蛾 。 5.5.4 投蛾、巡蛾、产卵 5.5.4.1 投蛾 雌蛾充分排尿后即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 24 26 , 相对湿度为 75% 80%,室内 保持黑暗,注 意换气, 防止 闷热。框制产卵按框投蛾,平附产卵以平产 1层为宜。 5.5.4.2 巡蛾、产卵 投蛾后由专人巡蛾。捉出 雄蛾,吸干蛾尿。 框制种对准框线,补足空蛾圈 。 5.5.5 蚕蛾冷藏 5.5.5.1 雄蛾冷藏 第 2天 要利用的雄蛾应 稀放 冷藏,冷藏 温度以 3 5 为宜 。雄蛾低温 室应保持黑暗 、干燥。 5.5.5.2 雌蛾冷藏 雌蛾冷藏应尽量避免,当天 无法完成交配的雌蛾应进行冷藏 ,温度以 5 为宜,冷藏时间不超过 1天 ,第 2天 取出稍回暖后,即用新鲜雄蛾交配,交配时间缩短为 2 h,拆对后即投蛾产卵 。 5.6 蚕种保护及浴消 按 DB33/T 217.4规定 。 6 母蛾抽样及处理 6.1 袋蛾 按 DB33/T 217.4规定 。 6.2 母蛾抽样与蛾盒处理 按 DB33/T 217规定 。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