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0367-2006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pdf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24539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0367-2006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GB T 20367-2006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GB T 20367-2006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GB T 20367-2006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GB T 20367-2006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1.080.99 C 47 道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Requirement for 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moist heat sterilization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CISO 13683: 1997 , IDT) 2006-06-25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

2、06-10-01实施发布GB/20367-2006/ISO 13683: 1997 目次IE111446679m 期周菌南阳指各件发人H录录开确菌附附用义的的反性性U引定艺艺热料范性和工工湿贺规围范语则备菌菌规LU川言言范规术总设灭灭常iuu前引12345678附附G/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目U昌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3683: 1997(医疗保健产品灭菌一一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ISO 13683: 1997中引用的ISO9001: 1994、ISO9002: 1994已被ISO9001 :2000代替,ISO10012-1 :

3、 1992 己被ISO10012:2003代替。本标准在引用时采用现行版本转化的国家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消毒技术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志新、黄秀莲、张朝武。本标准由全国消毒技术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I 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引对安全无菌医疗保健产品负有责任的人员,应当知道拟灭菌产品的现有的各种灭菌工艺、控制方法和物理特性。即使是在受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亦会带有微生物。按照

4、定义,这类产品属非无菌产品。灭菌处理的目的,是要杀灭这些产品上污染的微生物。然而,不管处理措施如何,灭菌后微生物仍以一个有限概率存活下来。因此,对某件已进行灭菌处理的产品,其无菌程度是根据存活于产品上的单个活微生物出现的可能性来决定的。GB/T 19000系列标准规定了对医疗保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供应、安装和维护服务质量体系的要求。GB/T 19000系列标准把医疗保健产品生产中的某些工艺称为特殊,因为对其结果无法以产品检测或试验得到充分验证。灭菌工艺的功效无法通过产品检测或试验得到验证,故灭菌为特殊工艺的例子之一。灭菌工艺必须在使用前得到确认,并需进行常规监测,以及对设备进行维护。H

5、G/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1 范围1. 1 包括的内容医疗保健产晶灭菌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1. 1. 1 本标准规定医疗保健机构或由规灭菌控制的要求。1. 1. 2 本标准包括医疗保健机可以是加压水。一个完整的1. 2. 2 除了通用要GB 1828 1. 1一2000GB 18281. 3- 2000 Cidt ISO 111 38-3 : 1994) GB/ T 1900 1- 2000 GB/ T 19022-2003 GB/ T 19633- 2005 终端灭菌医疗器械回营嚷啊50可1607:1997 , IDT) :清洗设备)。

6、YY / T 0287- 2003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lSO13485 : 1996 , IDT) 3 术语和定义3.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空气与蒸汽混合气体air-steam mixture 在某些灭菌工艺中采用的空气与饱和蒸汽的均匀、混合气体。注3:空气被用于补偿密封容器内产生的、超过饱和蒸汽压力的压力。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3.2 3.3 3.4 3.5 3.6 3. 7 3. 8 3.9 3. 10 3.11 3. 12 3. 13 3. 14 3.15 2 生物装载biobur由n原材料、部件、成品和/或包装上所带

7、有存活微生物的总数。合格证书certification 产品最后审查与批准程序的书面证明。D值Dvalue 为使某一特定微生物的总数在规定的一组条件下,减少一个数量级或90%所需的暴露时间。机电控制electromechanical control 应用机械方法(例如凸轮或穿孔卡)定时和触发电控信号的控制系统。环境控制environmental control 建立在产品生产区域内用于控制生物装载的系统。注4:本系统可包括空气滤器、液体滤器,表面消毒,人员服装及各种行政管理措施。F值Fvalue 热力灭菌法对微生物灭活能力的度量值。Fo值Fovalue Z值为100C和D值为1min时,在12

8、10C(234 F)下计算出的F值。医疗保健机构health care facility 向病人提供任何形式医疗保健的组织,包括它的服务分支机构。医疗保健产品health care products 医疗保健产品包括医疗器械、医药产品(药品和生物制品)以及体外诊断的设备。微生物监测器材microbiological challenge 用于测试灭菌周期的生物指示物、生物指示试验包或接种己知数量微生物产品。多孔材料porous material 需蒸汽穿透对产品进行灭菌的材料或结构。内层包装primary packaging 保持产品无菌状态的包装系统的基本单元。工艺杀灭力process let

9、hality 灭菌工艺杀死微生物的能力。注5:可通过测定微生物死亡或通过设立和测定某些必要物理参数来确定。试运行commissioning 获得并有文件化证据,证实设备已按技术规程提供并安装,按使用说明书操作时,其功能在预定的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限度内。3. 16 3. 17 3. 18 3.19 3.20 3.21 3.22 3.23 再次试运行recommissioning 为了再次证实工艺的可靠性而重复进行的部分或全部试运行试验。再确认revalidation 为再次确认工艺的可靠性而要求重复的部分或全部认证试验。饱和蒸汽saturated s

10、team 处于冷凝和汽化之间平衡状态的水蒸气。模拟产品装载simulated product load 用来代替实际产品的装载,该装载应与灭菌工艺能力租当或略超过之。无菌sterile 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注6:实际上,无活微生物存在的绝对提法无法证实(见灭菌勺。灭菌sterilization 经确认使产品无存活微生物的处理。注7:在灭菌处理中,微生物的灭活特性用指数函数表示。因此,任何单件产品上微生物的存在可用概率表示,概率可以减少到很低,但不可能降到0。灭菌周期sterilization cycle 在密闭灭菌室内为达灭菌目的而按规定顺序进行的各项运行步骤。灭菌工艺的开发steriliza

11、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为开发-可重复的工艺所进行的研究,该工艺可使产品灭菌达到期望的非无菌件概率,而又不损坏产品。3. 24 确认validation 为设定某可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技术规格的产品的工艺,获得、记录和整理结果的文件化程序。注8:确认包括三方面的工作试运行,工艺技术规格验证和性能鉴定。3. 25 Z值Zvalue 使D值变化1个数量级所需温度的度数。3.26 灭菌系统sterilization system 为使可能已弄脏或被污染的产品变成无菌产品和能安全使用,涉及包括灭菌在内的所有步骤和设备。3.27 灭茵室内设备chamber furniture 灭

12、菌器灭菌室内支承装载物的设备。3 GB/ 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4 总则4. 1 人员的职责和培训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及已灭菌产品的放行,湿热灭菌器的安装、操作、维护及定期测试,均应由指定的有资格人员负责。人员的选择条件应符合下述标准的要求之一:GB/T19001(或YY/T0287)。4.2 服装对无菌加工部分每一区域穿着的外衣,应规定并形成文件。4. 3 产品要求湿热灭菌工艺只适用于那些与灭菌器灭直立由.Jii1见的物理条件和变化相适应的产品。此情况应有书面说明,并可从产品供应商或有戈医育在健机构处获fR对于设计为可重复使用的B韩,应从供应直业或j导

13、文件化证明也兑明对产品进行净化清洁和灭菌所4.4 包装要求4. 4. 1 通则4. 4. 1. 1 包装材料4. 4. 1. 2 在整个如装有药液的小玻瓶)可通过热力根据说明时保持无菌。5 设备5.1 文件健产品直至使用之、,-KU d) f) 容器初次压力测试日期;g)制造及测试容器依据的压力蒂阳牵制川5. 1. 2 安全性应备有书面证明,说明灭菌系统符合GB4793 . 1和GB4793.4规定的安全要求。5. 1. 3 使用手册和说明书对每一台已鉴定的灭菌器的说明,应以用户同意使用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书写,并应包括:a) 保证灭菌系统使用安全有效的、详细的安装说明;b) 与灭菌因子相接触的容

14、器和灭菌室设备制造材料的一览表;c) 包括容器温度与压力极限在内的安全有效的操作指南;d) 进行常规预防性维护的指南和推荐的时间表,包括更换部件及维护专用工具的一览表;4 G/T 20367-2006/ISO 13683 : 1997 e) 详细指明灭菌室结构图,硬件、管道和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建议的安装图和所有规定重要的部件清单;f) 操作和维持设备控制系统(见5.2.6)所应的程控逻辑和/或软件的文件;g) 软件的出厂放行及复检,包括确认证明。5. 1. 4 其他补充资料用户应获得或保存安装测试的文件。5. 2 灭菌器性能、公用系统、部件、附件和控制5. 2. 1 性能用户应取得说明灭菌器符

15、合其技术规5.2.2 公用系统5.2.2.1 应规定蒸汽的纯5. 2. 2. 2 用于灭菌室的5. 2.2.4 证明。污染。该项应有文件化5. 2.5. 2 工艺控制与l载条件。5.2.6 控制程序用户应确定用于控制与监测灭确认。在是基于微机或电动机械手段开发,均已经过控制程序应按开发步骤进行评价,以证明程序逻辑在工艺模拟条件下和在实际使用灭菌器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其后,所做的任何更改均同样需文件化证明,并应评估是否需要再次确认。5. 3 仪表性能5.3.1 仪表的准确度5. 3. 1. 1 应规定仪表的准确度。5. 3. 1. 2 供确认用的仪表的准确度,应超过控制器和监测系统的准确度。5.3

16、. 1. 3 温度与压力传感器应在保证获得额定准确度状态下进行选定、安装和使用。5 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5.3.2 校准标准器应规定用于校准工艺测量仪表的标准器的准确度,而且校准应可溯掘到符合GB/T19001规定的国家参照标准,并应符合GB/T19022。5.3.3 校准程序用于灭菌周期确认和常规控制的所有控制、显示和记录仪表的校准,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程序,形成文件并予以保存。其程序应按GB/T19001提出的要求建立。5.4 维护5.4.1 设备应按文件规定的预防性检修计划进行维护。5.4.2 负责维护的人员应持有证件,证明其经过良好的技能训练,具

17、有维护特定设备的能力。5.4.3 对每项计划维护工作的步骤及进行的频度,应作明文规定。5.4.4 按计划进行以及必要的计划外进行的灭菌器的维护工作,对其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未圆满完成并作记录之前,不得使用灭菌器处理医疗保健产品。5.4.5 维护记录应保存在设备档案中。5.4.6 维护的计划、步骤和记录应指定专人定期检查。该人员应按GB/T19001的要求进行选择。6 灾菌工艺的开发6. 1 灭菌系统的所有部分均应开发为在常规生产中是可重复的。若适用,应包括这些部分za) 清洁/除污;b) 检测;c) 组装;d) 包装;e) 装载;f) 暴露于灭菌条件下;g) 卸载;h) 贮存;i) 分配。6.2

18、 对各部分采用的步骤及材料应作明文规定,并且每项任务均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执行。6. 3 除了与产品规格一致性相违背者外应采用饱和蒸汽灭菌。只有当灭菌器的有效循环形成均匀热介质时,才可采用空气与蒸汽混合气体。应证明灭菌室内所形成的环境具有重复性。6.4 应证实经新开发温热灭菌周期处理的产品已达到了灭菌要求。6.5 应以获得的物理参数作为评价灭菌周期有效性的依据。6.6 除测定物理参数外,应进行微生物学检验。6. 7 若采用指示微生物,它们应参照灭菌工艺进行选择,并应符合GB18281. 1和GB18281. 3的要求。7 灭菌工艺的确认7. 1 确认程序应采用一项与GB/T19001提出的原则相

19、符的认可规程进行。7.2 每个灭菌器在安装后,均应作试运行。对新的产品和新的灭菌设备或工艺条件,应进行确认。7.3 应指定一位在这方面富有经验的人进行确认。7.4 试运行应包括:a) 证明安装后与设备结构规格相符;6 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b) 设备的文件齐全(见5.1) ; c) 证明通用系统的质量与性能符合要求;d) 操作与测试设备的校准验证;e) 若适用,证明排气效果;) 证明与性能规范相符。7.5 性能鉴定应能证明灭菌工艺可重复,应包括:a) 证明在整个灭菌室和装载的物理参数均匀度均在规定极限内;b) 证明满载情况下测得设定的控制参数和实际参数

20、之间的关系;c) 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或原始调查所得数据,显示物理参数与对微生物杀灭力间的相互关系;d) 证明可接受的最大装载量和最小装载量;e) 证明在装载之内或之间产品混合物的可接受极限;。如果采用了模拟产品装载测试,证明其对实际产品的代表性;g) 证明需再次使用的己合格装载在使用前已恢复到规定的状态。7.6 应规定性能鉴定与再鉴定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与周期的数量。应提供文件化证明,证实此数量足以达到工艺开发的技术规格要求。7. 7 至少应在序列试验的每次试验前后,对用于确认的温度测量系统进行校准。7.8 完成确认时,应指定专人对所有数据进行正式的复审、批准并发给认可证明。7.9 在对灭菌设备进

21、行可能影响工艺功效的大修时,应进行再确认。此外,至少每12个月亦须再确认一次。7. 10 对再确认、复审和改变灭菌工艺、灭菌系统(软件和硬件)、产品或包装等的步骤,应有文件化规定。应指派经培训过的人员负责确定重复进行原先确认的项目的必要性及其范围。当设备或控制系统有变动时应作评估,以证实其对产品装载灭菌的工艺条件与原鉴定的合格条件基本一致。8 常规湿热灭菌8. 1 蒸汽灭菌工艺控制8. 1. 1 应定期检查,监测每个生产周期的仪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是否符合规格要求a8. 1. 2 对常规监测灭菌周期应有文件化步骤。8. 1. 3 每个灭菌周期应保存有下列记录:a) 日期;b) 灭菌器;c) 周期

22、;d) 操作人员;e) 装载物说明和批号;f) 周期开始时间(确切时间); g) 整个周期的时间-压力关系函数;h) 整个周期的时间、温度关系函数。8.2 变动的控制灭菌步骤文件应当到位,以保证设备、工艺和材料不发生可影响灭菌工艺的变化。若发生此类变化,则应对新的灭菌周期进行确认。对未违反工艺技术规范而造成的灭菌工艺故障,应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进行确认。8.3 定期检验灭菌器应按明文规定的计划进行定期检验。7 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8.4 周期评估应通过评估获得的物理参数确定工艺周期的功效。注9:除了有限的特殊应用外,不提倡进行样品常规检验(元菌检验

23、或使用生物指示物。困在湿热灭菌的常规控制中,这些检测的价值极有限,只应考虑与获得的物理参数一起使用。8. 5 己页菌产晶的肢行8. 5. 1 应使用可区分己灭菌处理物品和未灭菌处理物品的系统。8.5.2 应建立和维持一个灭菌后产品放行的体系,该体系应保证,经确认的灭菌周期在规定的范围内可再现。每次放行决定都应有文件化证明,包括决定放行人员的签字。8.5.3 每种装载物的放行文件应包括:a) 指定装载或包含装载的吾吾b) 常规检验记录;8.8 记录应按GB/记录。8 GB/T 20367一2006/ISO13683: 199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A.1 范围无指南提供。A.2 引用标准元指

24、南提供。A.3 定义元指南提供。A.4 总则A. 4. 1 人员的职工艺管理:管管理人员负责制面的教育。应根掘王文件,记录工作人m需监督和明构的灭菌工作。供t央服务基础方、,hu f) g) h) i ) 灭菌后的正确处理;j) 贮存;k) 分配;1) 工艺文件;m ) 质量保证。管理人应提供指导和反馈资料以纠正错误,并确保符合各项方针及各个步骤。监督人员:包括净化、检验、准备、包装、灭菌、贮存和分配在内的所有的准备工作和灭菌工作,都应受监控。被指派担任监督工作的人员,应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和获得经验作好执行任务的准备。湿热灭菌是一项应由在灭菌加工和感染控制领域具有丰富医疗保健经验的人员进行监督

25、的工艺。还应包括参加进修教育和各种课程,其内容包含有政府法规信息、人事和材料管理以及与灭菌工艺有直接关系的内容。9 GB/T 20367一2006/1S013683: 1997 保健和个人卫生:应明文规定关于个人卫生的方针,并通知到雇员。应标明洗手和于部处理的步骤。重视个人卫生可将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减至最小。对会传播传染病或有危险受到传染的职员如何报告、处理与安排,应以书面形式确立方针。应使工作人员明了他被指派从事的特定工作与健康受损是否有关系。应为减少这些危险制订必要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形成文件。A.4.2 服装服装若适当可减少微生物从工作人员身上带到被加工产品上的机会。所有参与准备、灭菌和无

26、菌贮物区域工作的人员,应穿着干净服装,至少每日更换一次。控制服装的洗涤,可减少微生物传播的危险。应制订保证这些计划得以实施的步骤。指定服装时,应考虑下列事项:a) 进行加工时受污染的可能性;b) 区域之间交叉污染的可能性;c) 供更换的服装及更换频率。对在净化区和包装区工作人员穿着的服装,应有特殊的要求。对于净化区,应选择加工期间能减少微生物传播到人身上的服装。对于包装区,则应选择可减少被加工的产品受微粒污染的服装。A.4.3 产晶条件选择医疗保健产品时,应考虑生产厂对再加工的建议和医疗机构可获得的一些特殊工艺,并查明它们是否合适。若生产厂为某个产品规定了再加工周期的最大数量,应指定一个能追踪

27、再加工次数的系统,同时,每一个这种产品的记录都应保存。只要有可能,应在专用机器中完成清除污染与清洁。工艺中的这一步骤采用温热处理要比采用其他方法更佳。A. 4. 4 包装条件关于包装材料的要求,更多的资料见GB/T19633。包装所用材料应与包装内产品相适合。在规定选择包装材料的步骤时,还应作以下考虑:a) 抗拉强度;b) 可显示无菌状态;c) 含有毒成分尽可能少,非快速着色,为不损害产品质量的棉绒材料;及d) 不产生任何限制空气排出及汽透人的气体。A.5 设备注10:考虑设计对医疗保健产品进行灭菌设备或工艺时,我国的国内法规优先。A. 5.1 文件A. 5. 1. 1 识别无指南提供。A.

28、5. 1. 2 安全应有文字说明书提醒用户注意设备使用的中潜在危险。这些安全要素应在随设备提供的小册子上说明(见GB4793. 1和GB4793.的。A. 5. 1. 3 使用手册和说明书与软件确认有关的信息可见于由IEC/SC65A工作组编写的系统状况文件,该文件的暂定标题是:结构安全一安全相关系统一第3部分z软件要求。A. 5. 1. 4 其他资料无指南提供。A.5.2 灭菌器性能、通用系统、部件、附件和控制A. 5. 2.1 性能灭菌器符合其技术规格的证明,可从生产厂、相关用户或第二方处获得。10 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A. 5. 2. 2 通用

29、系统A. 5. 2. 2.1 灭菌器应设计为采用饱和蒸汽或预调的空气蒸汽混合气体进行工作。采用饱和蒸汽时,供给灭菌器的蒸汽的干燥度值应不小于0.95,所含非可凝性气体的体积不超过3.5%,过热不超过5C。为保证连续性蒸汽的优良质量,在其冷凝时不得含有其量足以削弱灭菌加工、损坏灭菌器或损害产品完整性的杂质。蒸汽锅炉和输送管道的尺寸和容积应足够大,为了清除向灭菌器供应足够的蒸汽压力和蒸汽量。灭菌器减压阔前的蒸汽压力波动不得超过10%,减压比不得大于2: 1。灭菌器的冷凝水和非可凝性气体,应安装蒸汽疏水间。有关产品允差的资料应从生产厂处获得。A.5.2.2.2 灭菌器应设计为采用压缩空气源进行工作,

30、该压缩空气不含液态水,已滤除达5m的微粒,且每立方米大气含油量不超过0.5mg。在使用点上,压缩空气应通过一个截留微生物过滤器,该过滤器截留大于O.3m的微粒应不少于99.5%。A.5.2.2.3 工作周期内需直接把大气中的空气输入灭菌室内时,输入空气应通过一个可截留大于0.3m微粒不少于99.5%的过滤器。对己密封的产品,输入灭菌室的空气可不要求应经过微生物过滤器。但可透性包装在真空、加热和潮湿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微生物侵入,这种情况在正常条件下是不会发生的。此外,当加热引起部件膨胀和/或产品所含空气因冷却而引起内部出现真空时,正常的密封包装亦可能排出或吸入气体。A. 5. 2. 2. 4 供产

31、生蒸汽和直接冷却用的水,均不得含有浓度达到可削弱灭菌加工、损坏灭菌器或损害被灭菌产品或导致危害健康的杂质。表A.1为有代表性的各种杂质的极限值。真空系统用水的供水温度应与灭菌器性能相适应(例如15C) ,硬度应小于或等于0.2mmol/L,pH值不小于6.5 , 测试程序应明文规定,且测试应按需经常进行,以保证没有超出表A.1中规定的极限。应采取措施防止或清除会在蒸汽发生器中积聚的残留物(如微生物残留物)。例如,可通过控制供用水的杂质或通过一个系统去清除蒸汽发生器内的残留物,实施此项措施。表A.1接触产晶和(或)产晶包装的蒸汽和(或)水所含有代表性的各种杂质的极限值蒸发残留物三三15mg/L

32、二氧化硅三三2mg/L 铁o. 2 mg/L 铺三三0.005mg/L 铅O. 05 mg/L 其余重金属三三0.1mg/L 氯化物主三3mg/L 磷酸盐O. 5 mg/L 导电率王三50S/cmpH值6. 58 外观无色,清j登,无沉淀硬度0.1 mmol/L A.5.2.2.5 供给灭菌器的电力应使灭菌系统性能合格可靠,其配置应符合适用的标准和法规。可通过调节网电压,向各个灭菌测量和控制系统所需的电力质量和持续供电。A. 5. 2. 3 部件管道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排水的需要,在必要时,也要考虑到管道的灭菌。其他方面的考虑包括要减少死角,管道适当的斜度和其他系统部件的配置,以及其他尽量减少系

33、统内积水与细菌生长的必要手段。接头的质量应能预防漏电。各管道不应在没有空气阻断的情况下直接与排水管相连接,以避免产GB/T 20367-2006/ISO 13683 : 1997 生虹吸反流现象。水温冷却系统与所有其他系统之间的连接,例如与空气压缩系统连接,应设计为可防止回流。要求封口润滑的用于使冷却水循环的泵,需用与所泵的水质量相同的水。热交换器应设计为能阻止外部介质泄漏进入循环系统。如液面作为灭菌工艺过程的一部分进行控制,应提供适合的液面控制器和报警器。排气口的尺寸应足够大,安装在适当的位置,并能为工艺监测和试验系统充分提供必需的接头。灭菌室的安全排气口的设计与配置,应不得引起堵塞。所有排

34、气口都应明确标志。A. 5. 2. 4 附件无指南提供。d ) g) 时间一,h) 温度一志。在周期结束及产1批的操作人员稍后作函,A.5.2. 5.2 多数温度对于液体装载,具有代表A似。装载摆放方式或包装相上被显示出来。因此绝不能认的包装与装载程序。A. 5. 2. 6 控制程序无指南提供。A. 5. 3 设备性能关。自动测量和监测系统可验包中心的温度。所装液体的蒙古度亦相灭菌系统控制所要求的工艺变量的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的设计、测量及控制仪表的性能特点和校准。A. 5. 3. 1 仪表的准确度温度控制装置应当:a) 为数字式或模拟式;b) 在500C 1500C标度范围内,准确度为士1%

35、;12 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c) 灭菌温度调到土o.50C; d) 有断开传感器的保护装置;e) 可通过某个键、密码、或工具就地进行调节,而不必拆卸设备。压力控制装置应当:a) 为数字式或模拟式;b) 在okPa500 kPa(O5 bar)的整个标度范围内,准确度为士1.6%或更精确;d 有断开传感器的保护装置;d) 时间控制装置在时间超过5mi 时,准确度应达土2.5%或更准翩。测试仪表的准确度应少无菌材料受,A. 5. 4. 2 按照的维护与更换。A. 5. 4. 3 对于产些维护任务可要主同设备之间亦有所A. 5. 4. 5 每一台灭菌护活动

36、。维护记录应有足记录。A. 5. 4. 6 无指南提供。A.6 灭菌工艺设定注11:见附录B,灭菌周期。品有:记录器、门垫应按照生产厂的门垫圈。格的人员进行。某的频度而定,而且不录上以文字记录下每项维计划内和计划外服务的连续A. 6.1 在医疗保健机构内进行湿热灭菌的医疗保健产品可以从供应商处购买或由医疗保健机构自行开发。对于购买的产品,应从供应商处获得以下信息:a) 湿热灭菌的适用性;b) 最高灭菌温度;c) 压力和/或真空极限,包括变动速率;d) 若适用,关于清洁的建议,包括拆卸(如必要)后的清洁、清洁剂和清洁用具;l3 G/T 20367一2006/ISO13683: 1997 e) 若

37、适用,拆卸后灭菌;f) 如果加工会引起产品质量的下降,允许估计再加工周期数量。对于在医疗保健机构内开发和生产的产品,上述相同内容的信息,应在产品开发时确定。除了对灭菌周期本身,医疗保健产品的有效灭菌还包括许多方面,这就是z14 a) 清洁:清洁工作应去除产品表面和所有内部通道(例如:管道和腔)的所有看得到的碎屑和润滑剂。清洁加工也应包括看不见的被污染区域,以减少周围环境的微生物。应特别注意灭菌室的充分清洁和去除清洁液。所有表面均应冲洗并干燥。注12:在清洁过程中,有可能要拆卸有多个组成部分的产品以便充分清除所有的碎屑。b) 检验:清洁后,应检查产品的各部件(如有)和组装产品的清洁度或任何可能影

38、响安全运转的磨损。c) 组装:检验后,产品应按灭菌要求摆放。这就是说,可把几个产品集合成一套。为保证有效地进行灭菌,某些产品可拆散为几部分。由所采用的温热灭菌工艺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在编制检验和组装的程序时,应考虑各种实践规程,它们可采取各种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手段尽量减少产品的污染。在组装和灭菌之前,多孔性的材料应放在室温下相对温度范围35%70%,可使其与环境平衡和相适应。包装材料与产品的温、湿度平衡利于空气排除,灭菌因子(湿热)透过,及减少过热的机会。d) 包装(见4.4和A.4. 4):应组装的程序之后,立即对产品进行包装。贮存和运输灭菌器不应对包装造成损坏。灭菌前的贮存时间应尽量缩短

39、,并应贮存在上述温、湿度范围内的环境下。e) 装载:灭菌室内可接受的产品装载应有文件化规定。若柜内只允许装有一种产品,就应对装载图和最大/最小装载量最文件化规定。若允许混合装载,则应决定可接受的混合产品和装载结构,并明文规定。影响产品提合的因素包括有承受灭菌处理的能力、已包装产品的尺寸和重量,己包装产品的结构、蒸汽透过包装和产品的能力(参见表A.2)。产品装载的排列应使每一被灭菌表面均可与灭菌因子接触。注13:产品类型由下面多项相似性决定:尺寸、形状、质量、材料组成、各种产品具有的腔以及长度与孔径的比率。当然,并非所有产品均需完全一致。f) 暴露于灭菌条件下:选择需采用的灭菌周期类型,取决于产

40、品的结构、产品和包装承受的温度、压力和整个热力输入情况。产品类型、产品包装和容器装载结构可能存差异,而使医疗保健产品的湿热灭菌变得复杂。影响医疗保健品温热灭菌的各种因素列于表A.2。多成分产品的表面可能难让蒸汽透过进行灭菌。遇到这种情况,可能需将产品拆卸灭菌。在某些极端的例子,可能需要采用微生物监测器材来证明无菌(见GB19973.2)。若经湿热灭菌的是己包装产品,应注意要对包装材料和包装内的物品在灭菌后充分干燥,以保持包装的无菌屏障性能。在待灭菌的产品和包装之中可能存在许多相似点。例如,几个装置之间的差异也许只是管道长度略有不同,或者只是有一些不同的附件,而它们并不影响产品对灭菌的适应性。此

41、外,许多产品的包装材料成分相同,只是在尺寸上有轻微不同。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各种产品和包装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然后评估,对于某一已知分类,哪些条件可作最严的监测标准。在设定产品灭菌周期时,在灭菌器的确认证书中以及在其他质量保证或产品测试时均可采用同一类的产品和包装。为把某一产品归入某一特定产品分类而进行的分析研究或原理说明,应明文规定。对最难进行灭菌的表面通常是采用温度探测器(例如热电榈)进行测定。这些探测器被置于待GB/T 20367一2006/ISO13683: 1997 查明的地方,然后让产品暴露于温热灭菌工艺之中。与产品中需特别注意之处是管道的长度、窄腔、死角空间、多孔性装载的中心和大批量产

42、品的内部。表A.2可影响或会被湿热灭菌影响的因素变量项目因素注意事项单位体积的密度湿气穿透度,周期结束前充分干燥的能力,密封强度,包装气密封装截留的湿气或冷凝水,无菌的保持,加工过程中产品多孔性标签标签的保持器材和部件成分吸湿程度,设计,热损坏,适度排气通风及最终干燥,复杂性保持元菌势,功能减弱灭菌器灭菌器的装载密度蒸汽在装载中的穿透速度,灭菌后的干燥速度例如:灭菌器全部装满或部分装载对于热敏产品,数学技术和图示法已经进展到可根据产品的温度数据计算出工艺杀灭力(常以物理量F表示)。按物理工艺参数计算F值的说明,见美国国家罐装食品协会(u.S. National Canners Associat

43、ion 1969),不经肠道药物协会(PDA-1978) , I. J. Pflug( 1979)和HTM2010(1994)等已出版的有关著作。这些技术使得在计算周期的杀灭效果时可把工艺的加热和冷却阶段的微生物杀灭力包括在内。当采用这些技术时,或许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产品周围环境的可再现性和仪表的准确度。通常,这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g) 卸载:应设定卸载步骤,避免对包装造成损害。灭菌周期完成后,装载中物品可能仍含有水蒸汽,如果接触到较冷的表面可能会凝结。开启灭菌器时,应立即用肉眼检查装载而不必触碰到巳灭菌物品。如果采用的是多孔包装并看得到产品潮温,装载物应不予接收。应从灭菌室内取出灭菌装载

44、,以便处理前作进一步的冷却和干燥。这样的调节应于无气流和限定通行方式的地方进行。暖热、潮湿的包装材料更易于受到损害。调节阶段过后,当产品移到贮存架上时,应再检查装载有无潮温痕迹。须特别注意密封容器内的药液。如果在灭菌后没有立即妥善处理,这些产品会导致严重的损害。除非药液的温度巳降到低于它的沸点即:对玻璃容器内的药液为20C,对弹性容器内的药液为10C(例如PVC袋)J ,否则产品不应从灭菌室内移出。见GB4793. 4的补充指南。h) 贮存和分配:已灭菌产品不得贮存在温度、压力和(或)温度波动极大的地方。运输与分配系统应设计为可避免对包装造成损害。若合适,包装上应标明有效期,并应建立一个系统,

45、保证使用时先装先用。A. 6. 2 无指南提供。A. 6. 3 若能证明与生产用灭菌容器的工艺等同,则可在研究用灭菌容器中进行周期设定研究。温热灭菌工艺设定中,应把灭菌室内的实用温度限定在最窄范围。预真空饱和蒸汽灭菌因易于控制,可达到此要求;而如果是采用空气-蒸汽混合方式或加压水处理的周期,则可能需较宽的温度范围。确认时,重复测试周期的次数随工艺而定,以能充分证明达到所需控制为准。在恒温期间,灭菌室内温度应:a) 以灭菌温度为低限时,在3C温度带范围内;b) 波动不得大于士1C ; c) 各次灭菌处理间温差不得大于2C。通过通风或重力置换排气形成饱和蒸汽的环境,想达到产生单一成分(例如蒸汽)的

46、大气,往往是不可靠的。从多孔材料和防气阀空间这样的腔室内排除空气更加困难。灭菌室内装载无排列模式,对清除包装和产品内的空气,以及让蒸汽充分透人都是关键问题。此类灭菌周期可能需要追加确认测试。GB/T 20367-2006/ISO 13683 : 1997 为保持包装的完整性,对装有液体和气体的密封容器的湿热灭菌,所需外部压力应高于为了加热所需的压力。如果容器装的是水(或是某种具有相似物理属性的洛液),在升温和暴露阶段因加热形成的蒸汽压力不会超过加热介质的压力。通常的做法是增加外部压力,使之超过为平衡加热和暴露阶段所需的压力。此时,为平衡由内部温度和蒸汽压力引起的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其所需压力大于

47、冷却介质的压力。往灭菌室内增加空气可产生所要求的超压。然而该方法难以运行和确认。为了保证灭菌室内的环境单一,应要有一个强力的混匀装置。此外,还应注意装载物的排列方式,以使气体可在各包装间有效循环。亦可采用加压喷淋或浸没工艺。分分布和流通问题。因此,此类此外,所用的大量水流还须显的温度和受热的不足。A. 6. 4 在已知可得收集温度数据。素:产品起始温度A. 6. 5 医疗保进行选择。如上所示对于不能经间,并产生适间和冷却)产品杀灭力值,以暴露1210C下的0.2min 计算灭菌周期中的F日常监测任何湿热到灭菌条件最缓慢的地方。汽混合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加热介质的充品,以防在包装袋上留下大量沉积,

48、水处理,以防止由顶部至底部明力输入考虑在内。一定温度所需的时工艺(加热,恒定时法综合,推导出物理分钟的杀灭率等效于灭菌室内,位点应是已知达行灭菌周期,以证明其可重复。若包裴、在品或装填的健掘坷吧:应考虑沿温度传感器和对产品内部可能产生的热传导的影响,并考虑需将传感器插至适当的深度以尽量减少蒸汽导热的误差。可采用小号传感器线材将这种加热效应减至最低。因此,灭菌工艺的设定由以下步骤组成:a) 根据要灭菌的产品选择一个适当的周期(见附录B); b) 确定该产品中最难灭菌的位置;c) 确定去除污染、清洁、包装等方面的要求;d) 确定该产品可否归入某一现有产品类别和某一现存灭菌周期;e) 通过测试温度或

49、在适当时候以微生物监测器材进一步来确定灭菌周期的效果。16 GB/T 20367-2006/ISO 13683: 1997 A. 6. 6 湿热灭菌是一种概率函数,取决于热能、时间、含水量、与产品有关的微生物数目(生物装载)和微生物对热的抗性。根据典型生物装载微生物的抗性历史和假定该产品的准备工作(例如清洁)以便达到的微生物数目较低,则A.6. 5所述典型周期通常可被接受。任何微生物学试验都应符合GB18281和GB19973.1要求。A. 6. 7 元指南提供。A.7 确认确认被认为是一个由试运行和性能鉴定组成的总过程。以下说明这些术语之间的关系。A. 7.1 确认程序用及如何测量。草案并选定,确认才可于确认之前被确定认清晰和客观。在周期设定时所设干燥,有赖于冷却列方式等因素有唱的过引器经的菌化器灭变菌个的灭一微新。细个是同类型灭菌器中的也会导致改变。为此,建的公共服务系统符合技术规格和性障这些步骤。A. 7. 5 进行性能鉴定是为了证明灭菌器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