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25583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91.120.25 P 15 号E3和国国家标准11: /、中华人民G/T 18208.3一20门代替GB/T18208.3-2000 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Post-earthquake field works Part 3: Code for field survey 2011-12-30发布2012-03-01实施、量生饲防fJ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18208.3-2011 目次前言. . III 引言.N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人员伤亡调查5 现场地震及强震动观测.3 6 地震烈度调查7

2、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48 场地震害调查9 房屋震害调查.10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11 重大工程、构筑物、工业设备震害调查.8 12 地震次生灾害调查13 地震地质调查14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915 社会影响调查1016 照片拍摄、图纸收集和调查报告编写.四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表四附录B(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 . . . 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震时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14附录D(规范性附录)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震烈度调查表.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附录G(规范性附录)房屋结构类型四附录H(规范性附录)典型房屋调查表四附

3、录川规范性附录)抽样点各类房屋破坏汇总表附录J(规范性附录)各类房屋破坏比汇总表24附录K(规范性附录)生命线工程设施破坏调查表.附录L(规范性附录)设施破坏调查汇总表m附录M(规范性附录)各类管道调查表.27 附录N(规范性附录)管道破坏调查汇总表28附录。(规范性附录)储气(油)罐调查表mGB/T 18208.3-2011 附录p(规范性附录)储气(油)罐破坏调查汇总表.30 附录Q(规范性附录)道路调查表.附录R(规范性附录)道路破坏调查汇总表.32 附录s(规范性附录)桥梁调查表.33 附录T(规范性附录)桥梁破坏调查汇总表.34 附录U(规范性附录)地震次生灾害调查表.附录V(规范性

4、附录)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表.36 附录W(资料性附录)地震现场调查报告内容. 37 参考文献.39 H GB/T 18208.3-2011 前言GB/T 18208(地震现场工作分为四个部分:一一第1部分:基本规定;一一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一一第3部分:调查规范;一一第4部分z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本部分为GB/T18208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8208. 3一2000(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本部分与GB/T18208.3-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za) 增加了人员伤亡调查、场地震害调查、地震次生灾害调查和照片拍摄、图纸收

5、集和调查报告编写四章内容;b) 将工程结构震害调查一章拆分为房屋震害调查和重大工程、构筑物、工业设备震害调查二章;c)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定义;d) 增加、删除和修改了部分条款;e) 修改和补充了规范性附录中的调查表格。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z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孙景江、袁一凡、孙柏涛、苗崇刚、李山有、张令心、郭恩栋、周光全、林均歧、戴君武、景立平。本部分于2000年10月17日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1次修订。皿GB/T 18208.3-2011 引GB/T 18208. 3-200

6、0实施以来,对地震现场调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修订是基于GB/T18208.3-2000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及近年来地震、特别是汶川地震的现场工作经验,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地震现场调查工作,提供能反映地震灾情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为防震减灾工作积累震害基础资料。N GB/T 18208.3-20门1 范围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GB/T 18208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现场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现场调查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7、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740-1999 地震震级的规定GB/T 17742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24335-2009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 24336-2009 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3 术语和定义3. 1 3.2 3.3 3.4 3.5 3.6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等震线isoseismal contour 不同地震烈度或地面震动强度的分界线。极震区meizosei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GB/T 18207.1-2008,定义3.8J烈度异常区

8、intensity anomaly area 在同一烈度区内,烈度高于或低于本烈度区且有一定面积范围的局部区域。地震宏观异常macroscopic pre-earthquake anomaly 非仪器观测到的异常现象。GB/T 18207.2一2005,定义4.6.7J地下流体异常subsurface fluid anomaly 钻孔、井、泉、油气井等中的地下流体(液体或气体)出现的各种物理、化学动态异常变化现象。1 G/T 18208.3-2011 3. 7 3.8 3.9 3. 10 3. 11 动植物习性异常animal and plant behavior anomaly 动物一反常态

9、的行为和植物反常的生态现象。气候异常climatic anomaly 人们直接观察或感受到的气候宏观异常现象。地象异常natural phenomena anomaly 人们观察到的声、光、电、气、火、磁等自然奇异现象。发震构造seismogenic structure 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GB/T 18207.2-2005,定义3.3.3J地震地表破裂带回rthquakesurface rupture zone 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形变的总称,由地震断层、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沟槽等组成。3. 12 3.13 GB/T 18207.2-2005,定义3.3.5J

10、地震断层earthquake fault 震源错动在地表形成的断层。GB/T 18207. 2-2005J 地震次生灾害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例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区的破坏。3. 14 GB/T 18207.12008,定义5.3J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GB/T 18207.2-2005,定义6.1. 7J 4 人员伤t调查4. 1 调

11、查因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设施破坏和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数,包括死亡原因、地点、时间、性别、年龄。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2 统计不能准确确定是否已经困地震致死的失踪人员的数量。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3 统计需住院治疗的重伤人数。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4 统计元需住院治疗的轻伤人数。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5 调查人员应与医疗、民政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认真核对数据。按附录A填写人员伤亡调查表,并按附录B填写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GB/T 18208.3-2011 5 现场地震及强震动观测5. 1 地震观测5. 1. 1 在地震现场应布设测震网(点)和前兆流动观测网(点)。主

12、要工作内容如下za) 测定余震分布范围、余震震源参数,编制相应的地震目录;b) 观测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5. 1. 2 测震网(点)和前兆流动观测网(点)的数量、布设和仪器等技术要求见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规程)(JSGC-Ol)和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震级测定技术要求应符合GB17740-1999 的规定。5.2 强震动观测5.2.1 地震发生后,应汇总强震动固定观测台的记录,并根据需要补充布设流动观测台阵,获取强余震的地震动记录。5.2.2 宜根据地震现场的场地情况和技术条件,布设场地影响观测台阵、建筑或桥梁等结构反应观测台阵。5.2.3 根据强震动观测记

13、录,宜绘制以地面运动加速度等为参数的等震线图。5.2.4 应测定观测站(点)经度、纬度和高程。宜采用1: 50 000的地形图和GPS技术对经度、纬度和高程进行核定。5.2.5 在台站强震动仪取得强震记录后,且强震记录加速度峰值大于或等于100cm/s2时,宜对强震动仪的仪器特性进行标定,并记录在案。5.2.6应观察、搜集、记录每个观测站(点)的地质、地貌资料,调查场地条件。必要时,可进行钻探测试。6 地震烈度调查6. 1 应按照GB/T17742的相关内容进行烈度调查。6.2 在V度及V度以下地区,重点调查地面上以及底层房屋中人的感觉,并调查器物反应等其他相关现象;在M度X度区,重点调查房屋

14、震害,并调查其他相关震害现象;在E度和盟度区,重点调查房屋震害和地表震害现象。6.3 农村和城市应分别进行调查。农村宜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进行调查;城市宜以居民小区或若干街道围成的区域进行调查,调查面积宜为1km2左右。在震中区及地震烈度回度及回度以上地区,调查点的密度宜包括所有自然村和城镇小区;其余地区可采用抽样调查;人口稀少地区宜调查到所有居民点。6.4 进入现场后应首先核定极震区,确定极震区的地震烈度。6.5 进行人的感觉调查时,一个调查点(自然村或小区)被调查的人数不应少于5人,并按附录C填写调查表。6.6 房屋震害调查,应按房屋结构类型,将房屋的破坏程度按GB/T24335-2009划

15、分的五个等级进行评定,统计各破坏等级的房屋数量和所占房屋总数的比例:一个抽样点中破坏与未发生破坏的房屋均应调查,并同时调查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准。6.7 在调查房屋破坏的同时,宜根据每栋房屋的破坏等级按GB/T17742确定其相应的震害指数,并计算该调查点各种类型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和不同类型房屋的综合平均震害指数。6.7.1 一个调查点内某一类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d,可按式。)计算:3 GB/T 18208.3-2011 式中tdij一一第i类房屋破坏等级为j级的震害指数znij一一第i类房屋破坏等级为j级的房屋栋数。. ( 1 ) 6.7.2 一个调查点内综合平均震害指数D宜以砖砌体结构为准,把其

16、他类型结构的震害指数折算为砖砌体结构的震害指数,可按式(2)计算:. ( 2 ) 式中zdbi一第i类房屋平均震害指数折算为砖砌体房屋震害指数值,下标b指砖砌体房屋zNi 第i类房屋的栋数;N一全部统计房屋的栋数。6.7.3 按附录D填写房屋震害指数调查结果和调查点的综合平均震害指数或同种类型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6.8 调查水塔、烟囱、大型水利工程、桥梁和管线等震害,根据GB/T17742,作为评定地震烈度的参考指标。6.9 调查地面变形和破坏情况,根据GB/T17742评定高烈度区的地震烈度。6.10 调查在同一地震烈度圈内高于或低于本区烈度的区域,当该区域面积相当或大于一个县城的区域且M?

17、6.5级时,或者面积相当或大于一个乡镇的区域且M6.5级时,应圈定为烈度异常区。6. 11 调查点的地震烈度经综合评定后,应将地震烈度值标明在大比例尺(1: 500 0001 : 100 000) 底图上,由极震区到外围,按等烈度值的外包线依次绘出地震烈度等震线。6.12 每一个地震烈度调查点的调查结果应填人附录E。7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7. 1 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7. 1. 1 出现各类宏观异常现象的异常程度、时间序列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范围。重点是震前异常,重视调查宏观异常现象发生的准确时间。7. 1. 2 宜进行震区异常现象普查,并选择一批异常突出、干扰较小、信度较高的灵敏点,建立临时性

18、的观测点或观察哨,并定时监测。7. 1. 3 对主震发生后新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应进行调查落实,及时将落实结果通报地震现场调查指挥部。7. 1. 4 应对可观测到的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地象现象留下的痕迹等进行拍摄,并附文字说明。7. 1. 5 宜从当地气象、水文、农业等部门收集有关气温、气压、降水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潜水面高低和物理化学的动态变化、动植物生长和发育习性等日变、月变或年变观测数据,量化地下水、气候和动植物习性等异常信息。7.2 调查内容7.2.1 地下流体异常现象7.2. 1. 1 调查钻孔、水井、泉水等的水位、流量、水温、水色、水昧、透明度等异常变化的量值,或翻花、

19、冒4 G/T 18208.3-2011 泡、出油、打站在等异常现象出现和恢复正常的时间。7.2. 1. 2 调查油气井油气量变化的幅度、规模和持续时间等。宜对地下流体,特别是地下气体异常采集必要的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判定异常成分的来源(深部成因、浅部成因)。7.2.2 动植物习性异常现象调查动物一反常态的行为和植物反常的生态现象。7.2.3 气候异常现象调查震前、震时或震后反常的烈日、闷热、气压、大风、大雨、大雾、云彩、冰雹等异常值及其持续的时间。7.2.4 地象异常现象地象异常现象(声、光、电、气、火、磁)出现的准确时间、地点和留下的痕迹等。重点调查通信中断、广播电视信号受干扰等电磁异常

20、。7.3 调查结果按附录F填写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8 场地震害调查8. 1 液化调查调查液化场地的地下水埋深、液化和地基流滑的强弱程度E初步判别液化土层类别;调查液化区域的分布;详细调查液化对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的破坏影响。8.2 震陆调查调查软土震陷地点、沉降幅度(震陷量、震陷区域分布和对房屋以及其他工程结构破坏的影响。8.3 地形影晌调查调查地形变化,如突出的陡崖、山梁、山包、谷地和河流等对房屋和工程结构破坏的影响。8.4 场地资料搜集和记录调查点的地质、地貌资料,调查场地条件。必要时可进行钻探和波速测试。9 房屋震害调查9. 1 调查方法9. 1. 1 房屋震害调查应区别结构类型,并按

21、附录G进行分类。9. 1. 2 房屋的破坏程度应按GB/T24335-2009进行评定。9. 1. 3 宜按照典型房屋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房屋进行单体详细调查和群体房屋统计调查方法进行。9. 1. 3. 1 选择具有代表性破坏的典型房屋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房屋(医院、学校等)进行单体详细调查。调查房屋的结构类型、层数、建筑年代、是否设防、震前状况、场地条件等,详细调查并记录破坏的构件、部位、程度、特征和倒塌形式以及后果等,并收集相关图纸和场地资料。注意调查本次震害中特殊的破G/T 18208.3-2011 坏形式。调查结果按附录H内容填写,并附调查房屋结构简图(或图纸资料)和破坏状态照片。9. 1.3

22、.2 群体房屋震害调查时,宜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样点以自然村或城镇中若干相邻街道组成的调查点为单位。城镇调查点的分布应考虑到覆盖整个城区。统计各类型房屋的不同破坏等级的数量和比例,结果填人附录I和附录J的汇总表内。9. 1. 4 宜采用对比调查方法,对比不同结构类型、建筑年代、场地条件、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对比相同条件下破坏程度差异明显的房屋;对比设防与否房屋破坏的差别,考察抗震构造措施的效果;注意总结当地传统房屋的震害经验,调查抗震能力较强房屋的特点。9.1.5 调查房屋震害时,应区分强地震动作用影响还是地面破坏(如地基液化、沉降、滑坡、崩塌等)影响。9.2 调查内容9.2. 1 钢筋混凝

23、土框架结构重点调查梁、柱、节点破坏情况,破坏处显露出的实际配筋情况;调查填充墙、楼梯、电梯间、楼板、玻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坏情况。9.2.2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筒体结构调查框架与剪力墙(或筒体)间的连梁破坏和剪力墙破坏;调查梁、柱、节点破坏情况,破坏处显露出的实际配筋情况;调查填充墙、楼梯、电梯间、楼板、玻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坏情况。9.2.3 砌体结构调查房屋主要破坏发生楼层,墙体裂缝的走向(竖向、横向、斜向),预制楼板与现浇楼板房屋的破坏差异,圈梁与构造柱或芯柱的设置情况和破坏形式。区分承重墙破坏和非承重墙破坏。9

24、.2.4 钢结构调查的梁、柱和支撑杆件连接形式及破坏状况;梁、柱及支撑破坏是由塑性变形还是屈曲引起;调查墙体、楼梯、电梯间、楼板、玻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坏情况。9.2.5 单层工业厂房调查厂房屋盖结构及其支撑系统和柱间支撑的破坏状况;大型预制板屋面与其他屋面结构破坏的对比;围护墙破坏与柱的连接情况的关系;牛腿、牛腿上柱和牛腿下柱以及斜撑的破坏形式;砖柱与扶臂柱的破坏情况。9.2.6 木构架房屋调查围护墙破坏或倒塌形式,木柱与墙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大梁(屋架)移位和破坏情况,梁、柱及棒接处的破坏、有元虫蚁和腐朽现象。9.2.7 生土房屋调查墙体裂缝、外闪或塌落,墙角开裂情况,

25、屋架(盖)和屋面破坏,房屋倒塌形式。6 GB/T 18208.3-2011 10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10. 1 调查方法10. 1. 1 生命线工程宜进行结构单体调查,系统全面调查。当桥梁、道路、管线和输电杆(塔)等破坏数量较多时,可进行群体统计调查。10. 1. 2 生命线工程结构单体调查时,应详细调查该工程的结构形式、建造材料、建筑年代、设防水平、震前状况、场地条件等,并记录破坏的构件、部位、程度、特征;调查相应系统整体破坏状况、后果等。收集相关图纸(单体结构图纸、系统网络图纸等)和场地资料。10. 1.3 生命线工程的破坏程度应按GB/T24336-2009进行评定。10. 1. 4 应

26、调查生命线工程各系统功能破坏程度,中断和恢复运行的时间,中断期间对应急救灾的影响等。10. 1.5 宜调查各系统地震破坏的相互影响,如断电对供水、通信、燃气等系统的影响;交通中断对其他系统运行的影响等。10. 1. 6 调查生命线工程震害时,应区分强地震动作用影响还是地面破坏(如地基液化、沉降、滑坡、崩塌等)影响。10.2 调查内容10.2. 1 给(排)水系统调查水处理厂、泵站、蓄水池和水处理池、给(排)水管网、水塔、各种阅门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调查管道泄漏情况、泄漏点数量及供水量下降幅度;管道破坏和接头破坏的程度与数量;水池池壁、盖板、底板开裂和渗漏情况;各种阅门是否发生破坏;给(排)水

27、系统设备破坏情况;调查支架式水塔的支架及水柜破坏情况;调查筒式水塔的支撑结构和水柜破坏。破坏情况及统计结果按附录K附录N的内容填写调查表。10.2.2 燃气系统调查供气管网、压气站、储气罐、各种阀门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调查管道破坏部位,并区分管身破坏、焊缝破坏和接口破坏。储气罐除了检查罐体破坏外,还应检查支承结构、连接部件和阔门的破坏。调查各种供气系统设备破坏情况。破坏情况及统计结果按附录K附录P的内容填写调查表。10.2.3 输油系统调查炼油厂、输油泵站、油库、输油管道、加油站、各种阀门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调查管道破坏部位,并区分管身破坏、焊缝破坏和接口破坏。储油罐除了检查罐体破坏外,还

28、应检查支承结构、连接部件和阅门的破坏。调查各种输油系统设备破坏情况。破坏情况及统计结果按附录K附录P的内容填写调查表。10.2.4 交通系统调查公路、铁路、桥梁(详细见10.2. 5)、隧道、车站、机场、港口码头、轨道交通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道路开裂、塌陷应有测量结果。道路震害情况和震害统计分别按附录Q和附录R的内容填写调查表。10.2.5 桥梁调查桥梁桥面和桥墩破坏情况,裂缝宽度,特别注意桥面与桥墩连接部位破损情况并测量移位距GB/T 18208.3-2011 离。调查结果按附录S内容逐项填写,并按附录T内容进行统计。10.2.6 电力系统调查发电厂房、各类设备、附属工程设施、调度通信以及

29、变电站内的各类电气设备、输电线路、电杆(塔)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调查结果按附录K和附录L填写。10.2.7 广播通信系统调查广播电视大楼、通信邮政枢纽楼、中继站、卫星地面站、无线电发射和接收台站以及无线塔架等;通信系统的交换机、载波机、中继设备、微波收发信机、卫星通信设备、天线、供电设备等各种通信设备以及架空明线、地下电缆、光缆和微波通信线路等。调查结果按附录K和附录L填写。10.2.8 热力系统调查热力系统的锅炉房、热力设施、供热管道等的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调查管道破坏部位,并区分管身破坏、焊缝破坏和接口破坏。调查供热系统设备破坏情况。按照附录K,_附录P填写调查结果。11 重大工程、构筑

30、物、工业设备震害调查11. 1 调查方法按第10.1条相关要求进行。11. 2 调查内容11. 2. 1 重大工程应调查核电站、海洋采油平台、大型水坝、大型港口码头等工程震害情况,详细记录破坏状态及影响,编写专门调查报告。11.2.2 构筑物、工业设备应调查电视塔和冶金、采矿企业的高炉、井架、井塔、通廊、筒仓等的破坏情况以及化工企业的各种罐、塔等。调查各类企业的机械、设备破坏;调查工业和民用水塔、烟囱破坏。11. 2. 3 土工、水工及地下工程应调查土坝、堤防、挡土墙、闸门、水坝、扬水站、矿井、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详细记录结构的裂缝走向、宽度、长度和深度;同时注意附近地面破坏和砂土液化。12

31、 地震次生灾害调查12. 1 地震火灾调查地震火灾起因(易燃、易爆物品点燃,电线短路,炉具倒塌等);火灾引起的人员伤亡;起、止时间;过火面积;建(构)筑物和设备等受损情况;火灾引起的经济损失。12.2 有害有毒物质泄漏调查泄漏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泄漏量及扩散情况;对生命及环境的影响,灾害后果;采取的应急措施。12.3 地震水灾调查地震造成溃坝、决堤等引起的水灾,并统计相应的人员伤亡、受淹面积;建(构)筑物和设备等受淹情况;水灾所引起的经济损失。GB/T 18208.3-20门12.4 爆炸灾害调查地震引起爆炸的起因;爆炸造成的人员伤亡;爆炸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范围以及其他后果。12.5 震后瘟瘟

32、调查地震后发生瘟疫的种类;流行地区和面积5受感染人数;流行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治愈人数和死亡人数;治理流行瘟疫紧急措施建议和治理所需费用(包括伤、死人员补助和治疗费用)。12.6 表格填写按照附录U填写次生地震灾害调查表。13 地震地质调查13. 1 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13. 1. 1 应根据出现的地表破裂等现象开展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调查。13. 1. 2 对地震地表破裂带应进行1: 50 OOO 1 : 1 000比例尺的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实测水平或垂直位移。13. 1. 3 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总体形变特征(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等)以及反映地震断层运动学性质的构造现象(次级断层的几

33、何组合、标志地质体、地貌面或构造线的位移、各种典型伴生构造等)应进行详细拍摄,并做必要的文字和声像说明。13. 1.4 对地震期间发生位移的标志地质体、地貌面或构造线,应采集必要的年代或标本样品,用便携式GPS接收仪测定其经度、纬度,标绘在地震地表破裂带条带状地质图上。13. 1. 5 野外调查结束之前,应对原始资料做如下核实:a) 野外记录本检查:包括观察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图表、样品编号及采样地点等是否完整准确;b) 样品整理:确定是否需要补采样品;c) 重要平面图和剖面图的核查:地震地表破裂带条带状地质图、实测剖面图等是否完整准确。13.2 调查内容13.2. 1 调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

34、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包括:a) 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和空间展布;b) 发震断层的运动学性质;c) 断层位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 发震断层晚第四纪活动习性;e) 小型地墅、槽皱隆起、挤压性凹陷、地震鼓包、挤压垄脊等各种伴生构造的调查。13.2.2 调查发震构造环境,包括:a) 发震断层运动学性质、产状、规模、分段性、古地震复发模式、平均滑动速率等zb) 结合震源深部构造、震源机制和近场测震等资料,确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14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14. 1 应收集与地震地质灾害相关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遥感、历史地震地质灾害、地层分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大地测量和强地面运动等资

35、料。14.2 应调查震区出现的地裂、滑坡、垣塞、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9 GB/T 18208.3-2011 14.3 应调查各类地震地质灾害形态、大小及其空间展布等特征。14.4 应编制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图件比例尺1: 200 0001 : 10 000)以及说明本次地震构造特征的相关图件。14.5 重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现象按附录V填写调查表。15 社会影响调查15. 1 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15. 1. 1 调查抽样方式应根据当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组织与管理结构来确定,也可采用分层抽样方法。15. 1. 2 调查样本的数量应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和密度确定,总样本量应大于1000,调查区域内小

36、区的样本量应大于30。15. 1. 3 在同一地点,对同一人群至少应进行两次调查。15. 1. 4 调查的组织形式应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的各个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机会。15. 1. 5 应对调查资料进行可能性分析,剔除错误的数据。15. 1. 6 应对调查资料进行逻辑性检验。15.2 调查内容15.2. 1 调查救灾工作情况,包括:灾民生活安置工作、社会秩序恢复工作、医疗救护、物质供应分配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15.2.2 调查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包括:公众对地震科学的认识、地震时避震措施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情况等。15.2.3 调查公众行为,包括:震时和震后行为,利他行为和越轨行为等。15.2.4

37、调查机构和团体的灾时反应和行为,包括:震前社会组织的防震状态,震时和震后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救灾工作中的作用等。15.2.5 调查震后灾区人民自救,包括:自救形式、自救方法等。15.2.6 调查地震信息传播,包括:地震知识的传播,公众对地展信息的反应,震后地震信息的传播及传播渠道等。15. 2. 7 调查地震的心理反应,包括:震后的情绪反应,地震的关注程度,震后心理创伤等。15.2.8 调查地震谣言,包括:地震谣言的内容、演变、传播和社会影响等。16 照片拍摄、图纸收集和调查报告编写16. 1 调查报告编写现场调查结束后,参照附录W的提要编写地震现场调查报告。16.2 照片拍摄要求16.2

38、. 1 房屋和工程结构破坏以及地质灾害照片,应包括能反映本次地震震害特点的各类典型震害和特殊的破坏现象。16.2.2 各类房屋和工程结构破坏应有全景和局部破坏照片。全景照片应能显示结构的总体破坏状态和局部破坏所在位置,局部破坏应说明震害特征。应有能说明拍摄地点的照片或另有标志说明地点,例如拍摄或记录村镇街道或单位名称等。10 GB/T 18208.3-2011 16.2.3 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应有全景和细部照片,注明镜头朝向;有参考物件或明示尺寸、比例,并注明或另有标志说明地点。16.2.4 每张照片应有下列说明:拍摄地点、拍摄对象名称及所属、拍摄日期、拍摄内容简要说明、拍摄地点地震烈度、拍摄

39、者姓名。16.3 图纸资料收集搜集典型结构的建筑和结构图纸以及场地勘探资料。建筑图纸应包括建筑说明、结构平、立、剖面图;结构图纸应包括结构说明、各主要平面图、结构和配筋等图纸。生命线工程除搜集上述图纸、资料外,还应搜集网络系统分布图纸,构件(管线等)尺寸、连接形式等。场地方面应搜集当地地形图和场地勘探、测试资料等。11 GB/T 18208.3-2011 编号该地点总人口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表表A.1人员伤亡调查表地点失踪人数重伤人数烈度轻伤人数死亡人数备注:(说明死亡和受伤的原因,是因建筑物破坏或惊吓或次生灾害等所致,以及定为失踪人员的原因等)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审核人姓

40、名| 审核日期| 12 GB/T 18208.3-20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表B.1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序号编号地点烈度该地总人口死亡人数失踪人数重伤人数1 2 3 4 5 6 7 8 . i口L 计填表人姓名|填表日期|审核人姓名| 审核日期| 13 GB/T 18208.3-20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震时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表C.1 地震时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姓名年龄| 职业被调查人此前是否霹时所在地点经历地震反应类别反应方式反应程度和细节晃动强烈、中等、微弱、元感觉人的感觉被抛起强烈、中等、微弱、元感觉抛起物砖石块、茶杯、水壶、小家具等物件被抛离距

41、离口1搁置物滚落少量、部分、多数、全部(电视机、饮水机、花盆、瓶罐、花瓶、书籍等)悬挂物电灯摆动、墙上挂画、乐器、小型家具掉落器物反应家具声响轻徽、较响、剧烈物品(家具等)移动、倾倒物品移动m、移动m后倾倒、原地倾倒、滚动口1名称响声大小强烈、中等、微弱、无地声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被调查人震在室内(第一一层楼)、在室外时所在位置调查人姓名调查时间| 调查点烈度|注:调查人根据被调查人的陈述在反应程度和细节栏目中对应位置打勾。14 GB/T 18208.3-20门附录D(规范性附录)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表D.1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自然村或小区(社区)名称地址编号单位名称或住户设

42、防烈度破坏情况描述应害指数平均震害指数综合平均m害指数评定烈度调查人姓名调查日期| 年月日15 G/T 18208.3-2011 地震地点总号场地条件房屋破坏情况人、器物反应其他工程结构破坏情况地面破坏情况宏观异常现象小组意见烈度评定调查队意见调查人姓名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震烈度调查表表E.1地震烈度调查表震级编号调查日期l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年月注1:每调查一个居民点填写此表一张。照片用同样大小的纸贴好与表装订在一起。注2:编号指小组编号,飞包、号指各小组汇总后统一编号。注3:场地条件栏指调查点所在地的地层岩性、地貌、土质条件、地下水等情况。时间日注4:房屋破坏情况栏,应对房屋进行分类,填入

43、调查房屋数量,各破坏等级所占比例。对典型房屋的震害应进行详细描述和拍摄。注5:人、器物反应栏,填写地震时人和器物所在位置(室外或室内楼层数),人的感觉程度及占人数比例,人员伤亡等情况,器物反应要写明现象及发生数量。注6:其他工程结构破坏情况栏,填写除房屋以外的其他工程结构的破坏情况、数量及所占比例。16 GB/T 18208.3-2011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表F.1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地震地点震级|调查地点|l时间总号编号调查点烈度异常种类(1)地下水;(2)动植物习性;(3)各种物理化学现象;(4)其他被调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者情况异常现象描

44、述调查落实情况异常原因初步分析异常可信度调查人姓名调查日期年月日注,:每个调查点的每一类宏观异常现象填一张表。若某个点存在多种异常则分别填写,附相应的照片和录像资料。注2:被调查者栏,如果人数较多,仅填写其中23名被调查者。注3:有关地下流体异常现象飞动植物习性异常现象、气候异常现象、地象异常现象等方面的内容填写异常现象描述栏。注4:对有形迹或留下痕迹的异常现象,进行简单的现场测试或取样(水样、土样、气样)进行实验室化学成分测定,填写在调查落实情况栏,实验室化学测定结果应做详细记录,并附在调查表后。注5:异常原因初步分析栏,要求调查者对了解到的异常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对是否与地震有关做出初步

45、判断,以供分析预报组织参考。注6:凡能到现场落实的异常现象,在异常可信度栏填写1,其他异常可信度根据被调查者情况在Ol之间取值。17 G/T 18208.3-2011 G.1 房屋结构分为如下类型z附录G(规范性附录)房屋结构类型a)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筒和筒中筒结构zb) 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c)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zd)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Fd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f) 多层砖砌体结构;g) 底框架多层砌体结构zh) 多层空心砌体结构;i) 多层内框架结构zj) 多层砖木结构;k) 多层空斗墙结构;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m)单层砖柱厂房;n) 单层钢结构厂房;0

46、) 单层空旷房屋;p) 砖木平房;q) 砖砌体平房50 木构架房屋;s) 生土房屋;。土坯窑洞;u) 黄土崖土窑洞;v) 碎石、片石砌筑房屋。18 房屋名称地震设防建造砌体烈度烈度年代材料破坏情况描述平面简图(注明尺寸附结构外观照片和破坏处照片调查人姓名附录H(规范性附录)典型房屋调查表表H.1砌体结构破坏调查表房屋地址内墙厚外墙厚砂浆强度等级GB/T 18208.3-2011 层数破坏前破坏场地状况等级条件剖面简图(注明尺寸)调查日期年月日19 G/T 18208.3-20门表H.2底框架多层砌体结构破坏调查表房屋名称房屋地址地震设防建造砌体内墙厚外墙厚砂浆强层数破坏前破坏场地烈度烈度年代材料度等级状况等级条件底框架混凝土纵向抗震墙横向抗震墙层数强度等级长度及厚度长度及厚度破坏情况描述平面简图(注明尺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