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3.120.10 A 00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7403-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Criterion on quality control of laboratories-Molecular biological testing of food 2008-05-04发布2008-10-01实施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瘦总局也古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7403-2008 目次前言. . . . III 引言.凹l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4 管理要求.3 4. 1 组织-4.2 管理体系4.3 文件控
2、制.3 4.4 质量及技术记录.4 4.5 服务客户.5 4.6 投诉处理.5 4. 7 不符合工作控制4.8 纠正措施.5 4.9 预防措施.4.10 内部审核4.11 管理评审.4. 12 持续改进.5 技术要求.5.1 采购服务5.2 人员.5.3 设施和环境条件.8 5.4 设备.9 5.5 实验试剂和危害性废弃物管理.10 5.6 溯源性.116 过程控制要求.6.1 总贝L.12 6.2 合同评审.12 6.3 抽样.126.4 检测样品处置. 13 6.5 方法及方法确认.13 6.6 分包6.7 结果报告.6.8 突发事件准备和响应.18 7 结果质量控制.18 7.1 内部质
3、量控制.18 7.2 外部质量控制.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GB/T27025-2008条款对照表20GB/T 27403一2008附录B(资料性附录)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区域划分.21 附录C(资料性附录)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设备.22 附录D(资料性附录核酸检测中涉及PCR污染的预防和处理原则附录E(资料性附录)RNA检测中RNase污染的预防.25 参考文献.26 E GB/T 27403-2008 目。本标准是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系列标准之一,其目前包括以下标准z一-GB/T27401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动物检疫h-GB/T 27402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植物检疫h-GB/T 27403(实验
4、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 二-GB/T27404(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h-GB/T 27405(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h-GB/T 27406(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毒理学检测。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26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广全、刘来福、张惠捷、曹实、杨瑞霞
5、、何兆伟、曾静、饶红、汪琦、张昕。皿GB/T 27403-2008 引本标准的编制主要以GB/T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为基础,同时吸收了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并参考了相关国际专业组织的文件、国内外行业标准和专业文献中适用的内容,并充分融合了国内相关实验室的管理经验。本标准旨在规范、指导和帮助相关实验室,使其满足GB/T27025和本专业领域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除GB/T27025外,本标准参考的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主要文件包括SN/T1193-200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此外,本标准虽然包
6、括了适用于本专业领域的部分我国现行法规以及部分安全相关的内容,但本标准不作为判断实验室是否满足相关法规及安全要求的依据。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是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技术等)为主要手段,以食品为检测对象的实验室,其检测过程主要包括合同评审、抽样、检测样品的处置、方法及方法确认、检测的分包等。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从事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实验室,从事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实验室可将本标准作为参考。建议相关实验室在使用本标准前,应熟悉和掌握GB/T27025的相关内容。本标准与GB/T 27025-2008条款对照参见附录AoN 1 范围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GB/T 27403-20
7、08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要求、技术要求、检测过程控制要求和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从事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技术等)为主要手段,以食品为检测对象的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其他领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亦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5483. 1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1部分z能力验证计
8、划的建立和运作(GB/T 15483.1-1999,idt ISO/IEC导则43-1:1997) 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0 , idt ISO 9000: 2000)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 27000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GB/T27000-2006 , ISO/IEC 17000:2004, IDT) VIM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由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电工委员会(lEC)、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医学联合会(lFCC)、国际标准化组织(lSQ)、国际理论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lUPAC)、国际理论物理和应用
9、物理联合会(lUPAP)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发布3 术语、定义和缩晴语3. 1 术语和定义GB/T 19000、GB/T27000和VIM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注:GB/T 19000规定了与质量有关的通用定义,GB/T27000则专门规定了与认证和实验室认可有关的定义,若GB/T 19000与GB/T27000和VIM中给出的定义有差异,优先使用GB/T27000和VIM中的定义。3. 1. 1 食晶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molecular biological testing laboratories of f,d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技术等为主要手段,以食品
10、为检测对象的实验室。3. 1. 2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top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实验室的一个人或一组人。3. 1. 3 实验室管理层management personnel of laboratory 在实验室最高管理者领导下负责管理实验室活动的人员。3. 1. 4 实验室能力laboratory competence 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所需的物质、环境、信息资源、人员、技术和专业知识。GB/T 27403-2008 3. 1. 5 样晶sample取自某一整体的一个或多个部分,旨在提供该整体的相关信息,通常作为判断该整体的基础。3. 1.6 检
11、测报告testing report 提供检测结果和其他有关检测情况的文件。3. 1.7 黯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目echain reaction; PCR 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主要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三个步骤反复的热循环构成:Il!P模板DNA先经高温变性为单链,在DNA聚合酶和适宜的温度下,两条引物分别与两条模板DNA链上的一段互补序列发生退火,接着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四种脱氧核昔酸三磷酸(dNTPs)为底物,使退火引物得以延伸。如此反复,使位于两段己知序列之间的DNA片段呈几何倍数扩增。3. 1. 8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CR
12、; nPCR;巢式PCR利用两套PCR引物对(巢式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反应的一种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这种技术中,首先用一对外引物进行第一轮PCR扩增,然后再使用第一对引物扩增的DNA序列内部的一对内引物再次扩增,所以称为巢式PCRo由于使用了两对引物并且进行了两轮扩增反应,因此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所增强。3. 1. 9 生物安全柜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s; BSCs 一种能通过机械装置吸入空气,在工作区域内造成负压环境,柜内气体环流,废气经过滤后排放的装置。3. 1. 10 生物危喜工作区biohazard work area; BW A 预留出来进行生物
13、材料相关工作的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房间,或是房间的一部分。3. 1. 11 气溶胶aerosol 分散在气体中的固体粒子或液滴所构成的悬浮体系。3. 1. 12 目标DNA阳性对照positive DNA target control 参照DNA、从可溯源的标准物质提取的DNA或从含有目标序列的阳性样品(或生物)中提取的DNA序列。该对照用于证明测试样品的分析结果含有目标序列。3. 1. 13 目标DNA阴性对照n唔ativeDNA ta晤的control不含外源目标核酸序列的DNA片段。该对照用于证明测试样品中不含有目标序列。3.2 缩畸语2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DEPC:dieth
14、ylpyrocarbonate,焦碳酸二乙醋。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dNTPs: deoxyribon叫eosidetriphosphate,脱氧核昔酸三磷酸。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材料安全数据表。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RN A: 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RNase:核糖核酸酶,RNA酶。TaqDNA聚合酶:Taq DNA polymerase,耐热DNA聚合酶。4 管理要求4. 1 组织GB/T 27403-2008 4. 1.
15、 1 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或其所在组织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4. 1.2 实验室检测服务应能满足客户及其所在机构的工作需要。4. 1.3 实验室在其固定机构内部或外部的场所开展工作时,均应遵守本标准中的相关规定。4. 1. 4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负责组织管理体系的设计、建立、维持及改进,至少包括以下方面za) 为实验室配置足够多人员,并为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力和资源zb) 制定政策和程序,以避免机构和人员介入任何可能会降低其判断能力、技术性、诚实性和公正性的活动zc) 制定政策和程序,确保客户机密信息得到保护z
16、d) 明确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架构,以及实验室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zd 规定所有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f) 成立技术管理层负责技术运作(技术管理层负责人也称作技术负责人)并赋予相应职责和权力,任命质量负责人,由其全面负责质量体系运作;g) 设置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安全措施(含生物安全措施)的制定、实施和更新,日常安全维护,安全知识培训等zh) 由熟悉检验目的、程序、操作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实验室的其他人员按其经验、能力和职责进行相应的培训和监督,最高管理者直接任命和管理质量监督员;i) 指定关键人员的代理人F在一些小型实验室里,可由一个人承担多项职责。4. 1.
17、5 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质量关键人员可授权有能力的人员,在专业实验室行使相应的职权。4. 1.6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应有任命文件。4.2 管理体系4.2. 1 政策、过程、计划、程序、指导书和操作规程等均应形成文件,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应保证有关人员熟悉、理解并执行。4.2.2 管理体系应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审工作。4.2.3 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形成文件并写人质量手册。最高管理者或质量负责人向全体员工宣贯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应简明清晰,且便于有关人员即时获得,也应让客户了解,应包括以下内
18、容za) 实验室提供的服务范围:b) 对服务标准的承诺Ec) 阐明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目标Pd) 对相关人员熟悉、理解、执行质量文件的要求;的实验室在职业行为、检验质量以及遵守管理体系和相关法规政策方面的承诺。4.2.4 质量手册应对管理体系及文件结构进行描述,注明引用的支持性程序z质量手册中还应规定各重要岗位人员的职责。应指导所有人员使用质量手册和所有参考文件,并实施这些要求。4.3 文件控制4.3. 1 实验室应制定并实施专门的程序文件,以满足文件管理的要求,应将文件备份存档,同时还应明GB/T 27403-2008 确规定其保存期限。这些受控文件可使用纸张或元纸化媒介,并应予以保存
19、,同时还应遵循国家、地区和当地的规定。4.3.2 实施的文件控制程序应确保za) 向实验室人员发布的管理体系相关文件,发布前得到授权人员的审批;b) 建立在用文件名称、有效性状态和发放情况的记录,此记录也称作文件控制记录zd 在相应场所,只使用现行的、经过确认的文件版本;d) 应定期对文件进行评审、修订,井经授权人员批准5e) 元效或已废止的文件应立即从所有使用地点撤离,或进行适当标注,以防止误用p。如果实验室允许在文件再版之前对文件进行手写修改,则应确定修改的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有清晰的标注、草签并注明日期,修订的文件应尽快正式发布;g) 应制定程序描述如何更改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中运行的文
20、件。4.3.3 管理体系相关文件均应有唯一性标识,包括:a) 标题及文件号zb) 修订日期或修订号;c) 页数(如适用); d) 发行机构;e) 来源的标识。4.4 质量及技术记录4.4. 1 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一套对质量及技术记录进行识别、采集、索引、查取、存放、维护以及安全处理的程序。4.4.2 所有质量及技术记录均应清晰明确,便于检索,并应符合有关规定。应提供一个适宜的存放环境,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存放,以防损毁、破坏、泄密、丢失或被盗用。4.4.3 实验室应明确规定各种质量及技术记录的保存期。保存期限应根据检验的性质或每个记录的具体情况而定,某些情况下还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质量及技术
21、记录至少包括za) 检验申请表或采样记录zb) 检验结果和报告;c) 仪器打印出的结果;d) 试验计划;e) 原始工作记录簿或记录单;f) 试验数据统计记录;g) 质量控制记录;h) 投诉及所采取的措施zi) 内部及外部审核记录;j) 能力验证和(或实验室间的比对记录FU 质量改进记录;1) 仪器使用及维护记录,包括内部及外部的校准记录:m) 外部服务供应的有关记录;n) 设备、耗材的验收记录;。)差错或事故记录及应对措施Fp) 人员培训及能力记录。4.4.4 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个错误应划改,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应能识别出更改前内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电子存储
22、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4 GB/T 27403-2008 的丢失或改动。4.5 服务害户4.5. 1 实验室应授权资深人员为客户提供适当的送检前专业咨询服务。4.5.2 实验室中经授权的专业人员,在客户的要求下,可就选择何种检验及服务提供建议,包括检验项目、检测方法、所需样品情况等。实验室应明确客户的要求,并在确保实验室及其他客户机密的情况下,允许客户进入实验室监视与其工作有关的操作。也可为客户提供样品准备、包装和发送等服务。4.5.3 实验室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与客户尤其是大宗业务的客户保持联系。4.5.4 适当情况下,实验室中经授权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就实验结果提供解释。4.
23、5.5 实验室应将检测过程中的任何延误和主要偏离通知客户。4.5.6 实验室应向客户征求反馈意见,元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应使用和分析这些意见,并应用于改进管理体系、检测活动及服务水平。实验时应保留完整的反馈意见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记录,该反馈意见及其措施可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见4.11.2h) 。4.6 投诉处理4.6. 1 实验室应有政策和程序处理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投诉,方式应多样、多渠道。实验室应保存技诉以及针对技诉所开展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的记录。客户投诉及处理情况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见4.11.2g门。4.6.2 鼓励实验室对其服务客户进行调查,获取正面和负面的反馈信息,改进、完善实
24、验室管理体系。4.7 不符合工作控制4.7.1 实验室应有专门的程序和规定,以识别、控制检验过程中的不符合工作。这些程序和规定应保证:a) 指定专人负责处理不符合工作问题zb) 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措施gc) 考虑不符合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必要时应通知客户zd) 必要时终止检验,不外发报告Fe) 立即纠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f) 若检验结果已向外发布,应考虑是否需要收回,或以适当方式善后zg) 指定专人有权中(终)止检验和批准恢复检验工作;h) 记录每一次出现的不符合工作并归档保存,应定期评审这些记录,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见4.9)。4.7.2 在不符合工作得到控制后,应分析产生不符合项的
25、根本原因井消除,以防类似不符合工作再度出现。4.7.3 实验室应制定并实施相关程序,规定如何审核、发布关于不符合工作的检查报告,并保存这些工作记录。4.8 纠正措施对发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和纠正后,还应分析考虑是否需要实施纠正措施。a) 纠正措施程序应包括一个调查过程以确定问题产生的根本或潜在原因。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带来风险的大小相适应,以避免资源浪费。b) 如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涉及某项变更时,应将这些变更形成文件并发布给有关人员执行。c) 应监控每一纠正措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措施是否有效。d) 如果对不符合工作的调查分析表明管理体系可能存在问题,则实验室应进行旨在解决存在问题的管
26、理体系附加审核或管理评审。应对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评审。4.9 预防措施实验室应制定专门的程序用以发现潜在不符合工作并预防其发生e5 GB/T 27403-2008 a) 应确定包括技术方面和相关管理体系方面的潜在不符合项和所需的改进。如需采取预防措施,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项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b) 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启动和应用的条件。预防措施还可能涉及数据分析、趋势和风险分析等。c) 应定期对所有的运行程序进行评审,以发现潜在不符合工作,提出质量技术方面的改进意见,制定改进措施的方案并实施,将有关文件资料和记录归档保存。d) 评审结束并执行相应措施后,实验室应通过对
27、相关方面重点评审或审核的方式评价上述措施的有效性。e) 应对预防措施实施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包括管理体系是否需要改动和如何更改等内容。4. 10 内部审核4. 10. 1 为检查证实检验及相关工作与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质量体系各要素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审核,即内部审核,内部审核应包含质量体系的所有要素和所有相关部门及人员。必要时可进行附加审核见4.8d)J。4. 10.2 应由质量负责人或指定有资格的人员负责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组织并实施,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的工作元直接关联。应制定内部审核的程序文件,其中包括人员职责、审核类型、频次、依据、工作流程、采用方法以
28、及所需的相关文件。4.10.3 审核中如果发现不符合工作,实验室应进行纠正,必要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形成文件,送达相关部门实施整改,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并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审核,验证整改的有效性。如果审核发现的存在问题可能影响到已发出的检测结果,应书面通知客户。4.10.4 审核结果要以文件形式发布至各相关部门和人员。4.10.5 审核结果及问题整改跟踪验证情况应予以记录,并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见4.11. 2d门。4. 11 管理评审4. 11. 1 实验室应对管理体系及其他相关工作进行评审,包括检验咨询工作,以确保得到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运行所需要的资源保证等外部条
29、件,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变动或改进。管理评审应至少每年一次,必要时可临时进行评审见4.8d)J。4. 11. 2 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za) 上次管理评审的执行情况;b) 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c)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质量体系改进方式及其他改进建议zd) 管理或监督人员的报告;e) 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f) 外部评审和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的结果pg) 承担的工作量及类型的变化,财务情况Fh) 检验服务质量,包括来自客户、内部员工以及其他方面的投诉或相关信息;i) 人员培训11及有效性评价5j) 内部质量控制结果报告Pk) 对供应商和服务商的评价;D
30、质量方针的适宜性及质量目标达标分析。4. 11. 3 管理评审结果应包括对管理体系适宜性做出评价,以及影响管理体系适宜性、有效性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跟踪解决方案实施情况。4. 11. 4 管理评审结果应向相关人员通报,并将文件和记录归档。4.12 持续改进4. 12. 1 实验室应通过满足关于检测质量和客户的要求,持续改进实验室的管理体系。4. 12.2 实验室应通过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数据分析、沟通、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能力验证、预防GB/T 27403-2008 和纠正措施、客户投诉等渠道,持续改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4.12.3 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指示系统,用于监控、评价检验工作
31、的效果。如该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有改进的可能性,应予以考虑,以使实验室工作质量得到持续改进。5 技术要求5. 1 采购服务5. 1. 1 实验室应制定政策和程序,用于选择和采购影响检测质量的服务和供应品。注z服务包括g校准(检定)服务;设施与环境条件的设计、安装、调试等;供应晶包括z检测用设备、辅助设备、试剂、易耗品等。设备的采购见5.4.5. 1. 2 实验室应对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定期进行评价,评价应考虑到实验需求、产品质量等的变化。实验室应保存评价记录和合格供应商名单,并及时更新。5. 1. 3 在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物品的采购文件中,实验室应对所购物品进行描述。这些采购文件
32、的技术内容应在发出前经过审核和批准。注2该描述可包括型号、种类、级别、浓度、规格、质量要求和所购物品生产的管理体系标准等。5. 1.4 实验室应对所采购的影响检测质量的服务和供应品进行验收。只有在使用之前进行检验,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其符合相关检测方法的规定和要求时,才可投入正常使用。实验室应保存进行符合性检查的所有记录。注1:影响分子生物学检测质量的试剂包括(但不限于): a) 试剂盒类(如核酸提取试剂盒、PCR预混主反应液、反转录试剂盒等); b) 酶类(如耐热D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溶菌酶和蛋白酶K等); c) 引物、探针;d) dNTPso 注2:适当时,供应商的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声明也
33、可作为验证资料。5. 1. 5 实验室应按照影响检测质量的供应品的生物学特性、安全特性等,提供适宜的储存地点和储存条件,以确保其在储存期间的质量。5. 1. 6 实验室应对所购买的影响检测质量的供应品进行登记并标识,标识内容宜包括保质期、开封日期等。5.2 人员5.2. 1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满足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工作及运行管理体系的需求。5.2.2 实验室应规定所有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并有每个岗位职责的目标和考评标准。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应有具体的描述并形成文件,及时更新。5.2.3 实验室应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评价结果和签
34、署检测报告的人员的能力。法律法规对特定岗位有培训和技能要求的,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例如z从事PCR、芯片检测的人员,应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注z对检测报告提供意见和解释的人员,除具备相应的资格、培训11、经验以及所进行的检测方面的充分知识外,还需具有sa) 检测对象的材料、组成和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如不同品系转基因作物转人的外源基因Fb) 法规和标准中阐明的通用要求的知识zc) 对检测对象和检测过程出现的非正常情况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了解.5.2.4 实验室应制定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应确定
35、培训需求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宜适当地考虑到怀孕、免疫缺乏和身体残疾等情况,该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应对培训效果含被培训者执行指定工作的能力)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如需要,可再次进行培训并再次评价。人员培训的内容应至少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几方面(适用时): 7 GB/T 27403-2008 a) 实验室安全的一般常识,包括消防知识、防火安全程序等zb) 实验样品的运输和储存程序;c) 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心检测方法;e)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包括检测对象的危害等级和安全防护知识等,尤其是对生物材料、化学品、放射性等操作的安全程序,人员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使用等;f)
36、 正确评价实验结果;g) 设备的维护和使用;h) 实验室出现紧急情况的应对和处理,包括生物材料、生化试剂等的泄漏和溅洒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人员受伤后的处理程序、人员疏散程序等3i) 废弃物的处理程序Fj) 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k) 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11; 0 工作人员的道德准则(如公正性、诚实性、保密性等)。5.2.5 实验室应使用长期雇用人员或签约人员。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能胜任分子生物学检验工作,且受到监督,并依据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5.2.6 实验室应尽量为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科技文献或获取途径,以
37、便员工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信息和相关技术。5.2.7 实验室应授权专门人员进行特定类型的抽样、检测、发布检测报告、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特殊类型的设备。5.2.8 适用时,实验室应对其员工进行定期体检,以确保员工的身体状况适于分子生物学检测的需要。5.2.9 实验室应保存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授权、教育背景、专业资格、培训、工作经历以及能力证明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或能力确认的日期。这些信息应易于获得。5.3 设施和环境条件5.3.1 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生物安全应符合GB19489的规定。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合理设计实验室分区,防止不同
38、区域间的交叉污染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并确保技术工作区域中的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危险控制在已经过评价的、适当的风险程度。实验室的设计应能将意外伤害和职业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并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和来访者免受某些己知危险的伤害。具体可参见附录Bo5.3.2 实验室的各个区域内都要有适于在区域内开展工作的环境和设施,包括家具、工作台面和地面等,要留有足够的元障碍安全工作区,其中包括大件设备周围的空间,以便于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5.3.3 实验室各区域应有适当的标识,如负责人的姓名和(或污染级别、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准入要求等,并清晰标记出国际上通用的危险标识(如生物危险标识、火灾标识和放射性标识)。5
39、.3.4 用于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供水、废弃物处理和环境条件等,应有助于检测的正确实施。实验室应确保其环境条件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并确保安全,不会使检测结果无效或检测质量受到不良影响。在实验室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测时,应将影响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形成文件。5.3.5 实验室应建立相应的程序,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适用时,对诸如防止交叉污染、生物消毒、灰尘、辐射、温度、湿度、气溶胶等问题应予重视,使其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工作相适应。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结果时,应停止检测。5.3.6 实验室应有相应的安全消防保障条件和措施。实验室在使用、存放及处理放射性
40、、爆炸性、毒害性和污染性物质时,应符合有关安全、防护、疏散、环境保护等规定。5.3.7 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应加以控制。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未经允许不得进入GB/T 27403-2008 实验室。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学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应经过批准。实验室应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样品及资源的安全,防止无关人员接触。5.3.8 实验室应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不同的实验区域应有其各自的清洁用具以防止交叉污染。5.3.9 实验室应提供适宜的存储空间和条件,以保证样品、核酸提取物、PCR产物、蛋白质、芯片、试剂、文件、记录等的完整性。5.4 设
41、备5.4. 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样品处理、核酸和蛋白质制备、PCR扩增、杂交、电泳、芯片扫描、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所必备的抽样和检测设备,具体设备可参见附录C.但实验室需要使用永久控制以外的设备时,应确保这些设备满足本标准的要求。5.4.2 实验室应建立设备管理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建档、安全处置、使用和计划维护等,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5.4.3 用于检测和抽样的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相应的检测方法要求。对于进行PCR检测的实验室,应采用国际上的相关标准检测PCR仪的性能。实验室应制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关键参数或关键值
42、的校准计划。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工作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见5.的,以证实其能够满足相应要求。5.4.4 实验室应根据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操作手册或其他相关文件,制定设备使用和操作规程,并及时更新。若无上述文件时,实验室应按照规定编制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程序。这些文件应便于实验室有关人员取用。所有主要设备均应有使用记录、维护记录和故障检修记录等。实验室固定场所以外的检测设备也应按照实验室制定的相关程序进行管理。5.4.5 每台设备应以唯一性标签、标记或其他方式进行区别。适用时,实验室内的所有需要校准的设备均应以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方式来表明其校准状态,如合格、准用、禁用,上次校准日期和下次
43、校准日期或校准有效期。5.4.6 应保存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这些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 设备及其软件的标识zb) 制造商的名称、类型标识、序列号或其他唯一性的标识zc) 制造商的联系人、电话(适当时hd) 设备到货日期和投入运行日期;的当前的位置(适当时hf) 接收时的状态(例如新品,使用过,修复过)和设备在使用前进行检查和(或校准的状况JU 制造商的说明书或其存放处(如果有); U 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见5.4.3); i) 设备维护计划(适当时),以及已进行的维护;j) 设备的损坏、故障、改动或修理情况;k) 预计更换日期(可能时); 1) 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