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B 641286 1 引言 1.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家庭用煤(包括散煤和型煤,以下简称煤),及以煤为燃料的家庭炊事炉具(以下简称炉具)。可以用同一煤测定评价炉具的性能,用同一炉具测定评价煤的性能,也可以用煤和炉具配套测定综合性能。 1.2 目的 制定本方法是为测定提供评价家庭用煤及炉具的性能指标。 1.3 原理 通过燃烧一定重量的煤,对蒸发锅内一定重量的水加热蒸发,以加热蒸发水的热为炊事有效热,从而获得下列指标。 1.3.1 主要指标: a.点火难易; b.上火时间; c.旺火时间; d.可用火时间; e.总燃烧时间; f.有烟时间; g.总蒸发量; h.平均火力强度; i.热效率;
2、j.灰渣碳损失; k.封火热损失; l.烟气浓度。 1.3.2 辅助指标: a.烟气一氧化碳浓度; b.可燃基克煤蒸发量; c.灰渣含碳率; 页码,1/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d.炉口平均温度; e.炉壳平均温度。 1.4 试验方法 因炉具使用条件不同分三种试验方法: a.一次使用(不封火); b.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仲裁方法); c.一次使用一次封火(只可用于蜂窝煤简易测试)。 2 试验条件和准备 2.1 试验仪器用具 a.配套炉具(或配套煤); b.蒸发锅(规格见表2); c.台秤:1
3、0千克,感量5克; d.小磅秤:50千克,感量25克; e.水银玻璃温度计(或铂电阻温度计):测量范围:0100,分度值:0.2; f.干湿球温度计; g.热电偶及高温计:EU-2(BL-2),配套高温计; h.表面温度计:0300,分度值2; i.气体取样器(推荐用AQY-50型一氧化碳检定器); j.一氧化碳快速检定管:比长式二、三型; k.排气烟度计(推荐用FQD-102型); l.时钟; m.热水瓶或辅助炉具; n.电烘箱。 2.2 试验条件 a.试验在室内进行,并以室内环境温度为基准; b.环境温度要高于0,推荐在1030进行; 页码,2/26GB 6412862006-3-29fi
4、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c.室内风速小于0.5米/秒; d.试验时炉门一次调好,试验过程中不要再调整; e.试验时要远离其他热源,在同一室内测试的炉具,其间隔应大于1米。 2.3 试验准备 2.3.1 试验前所有仪表应校正合格。 2.3.2 化验试验用煤的性质。 2.3.3 试验前,先称量试验用炉具重量,放入试验用煤燃烧,待烧完后,倒出炉灰,再称炉具重,至炉具燃烧前后恒重(减重小于25克),将炉具冷却至室温。如为固定式炉,不能称重时,则在正常火力强度中预先燃烧8小时后,冷至室温。 2.3.4 试验用煤,如在试验前进行干燥,要冷却至室温,再
5、进行试验。 2.4 试验注意事项 2.4.1 试验蜂窝煤时,注意各块煤的孔要对正。 2.4.2 试验时将温度计放入锅内,水银球位置与锅底距离10毫米左右,并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中水银球浸没于水中。 2.4.3 干湿球温度计放置在距试验炉具1米左右的地方。 2.4.4 试验前要保证炉膛温度稳定在室温,如在炉内使用垫底物时,垫底物内不得含有可燃物,并需和试验用炉具一起预先烧至恒重。 2.4.5 测定炉壳温度时,测温点应在炉门上方、煤体中间部位,使温度计探头与炉壳接触面最大,读数最高。 2.4.6 测定炉口温度时,测温点应在炉口中心距锅底1厘米处。 2.4.7 对有点火、引火层的蜂窝煤和各种炉渣,取样前
6、应先粉碎、掺匀,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 3 试验方法 3.1 一次使用(不封火)试验 3.1.1 一个炉具(或一种煤)试验两次,用两次试验的平均值计算结果。以正平衡原理计算热效率。两次平行试验的热效率偏差不得大于表1的规定值。但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试验,只试验一次(两天)。 表 1 不同热效率的允许偏差 热 效 率 平等试验允许偏差 25 3页码,3/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3.1.2 将准备盛入蒸发锅内的水,均匀地调至25(可用炉具加热,或用加入热水、冷水的方法调整),然后按表2规定的锅径、水
7、量注入蒸发锅内,称准锅、水的重量( DG、 Ds)并记入表内。在进行蜂窝煤及炉具试验时,推荐使用下述直径的蜂窝煤:表2第一栏用 100102毫米,第二栏用 120125毫米,第三栏用 140毫米以上。 表 2 煤重、水量与蒸发锅直径的规定 3.1.3 事先称量好试验用煤和引火材料的重量( D、 、 ),按适当点火方法,将火种放入炉内即为开始试验。记下点火时刻( T2)及水温( t1),坐上蒸发锅,盖上锅盖,开始试验。试验用煤为蜂窝煤时,一次加入。如是散煤或煤球,在试验过程中,适当加煤,直到将煤加完。 3.1.4 观察冒烟情况,对无烟囱炉具,在炉口放一个比锅径大30毫米挡火圈(见附录D图D1),
8、每2分钟用气体取样器通过专用取样管(见附录D图D2)从锅与挡火圈之间取样。对有烟囱炉具,则在烟囱直线段开一直径15毫米的取样孔(孔前直线段为直径3倍、孔后直线段为直径2倍,无变径),通过专用取样管(见附录D图D3)取样。用 烟度计测量烟气浓度,以连续两次烟度小于0.2波许的前一次为有烟时间( TY),记在表上,用有烟时间内各次烟度的算术平均值平均烟气浓度( YP)和最大烟气浓度( Y),评价发烟特性。 3.1.5 观察蒸发锅内水温(以下简称水温)达到55的时间( T2),记在表上。把水温从25上升到55的时间称“点火难易”( TD)。 3.1.6 观察水温达到80的时间( T3),记在表上。把
9、水温从25上升到80的时间称“上2540 440 5序号煤 重, 克 蒸 发直厘18817焦耳/克 或4500卡/克 1254518817焦耳/克或30004500卡/克 12545焦耳/克 或300卡/克1800(不含800) 1000(不含1000) 1500(不含1500) 228001200(不含1200) 10001500(不含1500) 15002250(不含2250) 2312001600 15002000 22503000 3页码,4/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火时间”( TS)。水
10、温达到80时将锅盖打开。 3.1.7 观察水温达到沸点的时间( T4)及温度( t4),如达不到沸点,则测定达到最高水温的时间及温度,记录在表上。 3.1.8 以后每20分钟测定蒸发水温一次。直至水温从最高水温下降2时止,计算出这段时间的平均蒸发温度,如已达到并稳定在沸点下蒸发,也可以根据当地海拔查出水的沸点做为平均蒸发温度,以查蒸汽焓。在试验开始与结束时各记录一次试验室的干、湿球温度。 3.1.9 观察记录蒸发水温降到低于沸点2的时间( T5)。把蒸发水温从刚达到沸点至降到低于沸点2的时间称“旺火时间”( TW)。 如果水温下降后再次升到沸点,则以累积沸腾时间计算。如蒸发水温达不到沸点温度,
11、则“旺火时间”为零。 3.1.10 观察水温继续下降至80的时间( T6),记在表上。把水温从80升到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再降至80的时间称为“可用火时间”( TK),而水温从25升至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又降至80的时间称为“总燃烧时间”( TR)。 3.1.11 当水温降至80时结束试验。立即称量锅与余水重( DG+DYS),再称量干灰渣重,记在表上,然后立即将灰渣冷却熄灭,取样供分析灰渣含碳量用。 3.1.12 烟囱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用测烟气浓度的取样方法取样。 取样分四个阶段:点火后至水温达55止,每5分钟取样一次。水温从55至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每隔10分钟取样一次。水温从沸点(或最
12、高蒸发温度)至下降2止,每30分钟取止,每10分钟取样一次。每次取样,先将一氧化碳检定器抽放三次烟气,再取气样,用比长式一氧化碳快速检定管测定浓度。用一氧化碳最大浓度(CO)和一氧化碳平均浓度(COP)来评价。 3.1.13 炉口温度:点火后每30分钟测一次,直到试验结束时止。计算出炉口平均温度( tK)。 3.1.14 炉壳温度:点火后每30分钟测定一次,直到试验终了。计算出炉壳平均温度( tG)。3.2 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试验 3.2.1 本方式适用于普通蜂窝煤、上燃蜂窝煤、煤球和散煤及使用这些煤的炉具试验,并作为仲裁方式。 3.2.2 试验时间每次为2天,用火方法模拟居民炊事习惯,
13、具体时间为: a.早上:第一天5:30点火,用火至7:30封火。第二天6:30打开炉门用火,7:30封火。 b.中午:11:30打开炉门用火,13:00封火。 c.晚上:17:00打开炉门用火,19:30封火。 也可以在保证上述用火时间和封火间隔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点火和用火时间。 页码,5/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3.2.3 每次用火时间的试验方法和一次使用(不封火)试验方法相同(见3.1.23.1.14及表1)。除第一天第一次有“点火难易”指标外,其余五次不计算该指标。所有各次都没有沸点(或
14、最高水温)降到80阶段。 3.2.4 每次用完火后出灰,称量干灰渣重,并立即冷却熄灭,取样分析含碳量。称量新加煤的重量,记在表上,加煤封火。封火期间炉上不坐蒸发锅,在下次打开炉门用火时再坐蒸发锅。 3.2.5 第二天最后一次用完火,出灰后,将余煤全部夹出称量重量,然后用水浇灭,取样分析剩余煤的发热量。 3.2.6 用2天的总加煤量、总蒸发量和总余水量计算平均炊事热效率。 3.2.7 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综合评价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时煤及炉具的性能。 3.3 一次使用一次封火试验 3.3.1 本方式只适用于蜂窝煤及炉具的简易试验。不能作仲裁方式。 3.3.2 本方式先以试验用煤的一半按3.1
15、.1至3.1.3进行点火,然后按3.1.4 至3.1.6操作,当水温升至90(t4)时,将锅移开,将另一半煤放入炉内,关闭炉门(或加封火盖)封火。记下封火时刻( T7)。 3.3.3 连续封火10小时后,打开炉门并记下该时刻,然后按3.1.4至3.1.14方法获得本方式的对应数据。 3.4 分析测量项目 3.4.1 燃料特性 a.燃料的工业分析(灰分、水分、挥发分、发热量、全硫)、燃料的元素分析(碳、氢、氮、氧)、灰渣含碳量、余煤的干基发热量; b.燃料的配比; c.燃料的重量和外形尺寸。 3.4.2 炉具特性 a.炉具外形尺寸; b.炉具各炉门的尺寸; c.炉膛的主要尺寸; d.炉具总重量。
16、 3.4.3 试验测量数据 a.蒸发锅重( DG)、加入水重( DS);页码,6/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b.点火时刻( T1); c.有烟时间及浓度( TY、 Y、 YP);d.水温达到55的时刻( T2)、达到80的时刻( T3);e.水温达到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的时刻( T4);f.水温下降到低于沸点2的时刻( T5);g.水温从低于沸点2又下降到80的时刻( T6);h.结束时锅及余水重( DG+DYS);i.灰渣重( ); j.烟气中一氧化碳在各阶段的浓度(CO、COP);k.炉口在各时
17、刻的温度( t); l.炉壳在各时刻的温度( t)。 4 试验结果 4.1 主要指标的计算:正式评价炉具及煤的性能用十二项指标*。4.1.1 点火难易 式中: 蜂窝煤“点火难易”指标,分; 右上角符号意义: f蜂窝煤; q煤球; s散煤; fl蜂窝煤炉; ql煤球炉; sl散煤炉。 T1水温为25(即开始试验)的时刻,时、分,最小计算单位分为(下同);(1)页码,7/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T2水温达到55的时刻,时、分。 *简易评价可根据需要只选测一项或几项指标。例如以“上火时间”、“ 旺火时
18、间”、“平均火力强度”、“热效率”四项指标简易评价煤或炉具的炊事性能。 4.1.2 上火时间 4.1.3 旺火时间 4.1.4 可用火时间 4.1.5 总燃烧时间 式中: TR总燃烧时间,分。4.1.6 有烟时间 4.1.7 总蒸发量 TS=T3-T1(2)式中: TS上火时间,分;T3水温达到80的时刻,时、分。TW=T5-T4(3)式中: TW旺火时间,分;T4水温达到沸点的时刻,时、分;T5水温降到低于沸点2的时刻,时、分。TK=T6-T3(4)式中: TK可用火时间,分;T6水温从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再次下降到80的时刻,时、分。 TR=T6-T1(5)TY=TSY-T1(6)式中: T
19、Y有烟时间,分;TSY烟气浓度连续两次小于0.2波许的前一次时刻,时、分。 Dzz=( DG+DS)-( DG+DYS)(7)页码,8/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4.1.8 平均火力强度 4.1.9 热效率 a.一次使用(不封火)热效率; 式中: DZZ总蒸发量,克;DG蒸发锅的重量,克;DS试验开始时蒸发锅内的水量,克;DSY试验结束时蒸发锅内剩余水量,克。HP=Dzz/TK(8) (8.1)(8.2)式中: HP平均火力强度,式(8)单位为克/分,式(8.1)单位为焦耳/分,式(8.2)单位为卡
20、/分;平均蒸发温度下的蒸汽焓,可取沸点或 T4温度下蒸汽焓,式(8.1)单位为焦耳/克,式(8.2)单位为卡/克;335T3(80)时水的焓,焦耳/克;80T3(80)时水的焓,卡/克。(9)或(10)式中: 1一次使用(不封火)正平衡热效率,;105T1(25)时水的焓,焦耳/克;230T3(80)时水的焓与 T1(25)时水的焓的差值,焦耳/克;25T1(25)时水的焓,卡/克;55T3(80)时水的焓与 T1(25)时水的焓的差值,卡/克;DYS试验结束时,蒸发锅内剩余水量,克;D试验用煤重量,克;、第一种引火材料(如引火煤或木柴)、第二种引火材 料(如纸、刨花)的重量,克;无引火材料时
21、,本项为零;试验用煤应用基低位发热量,式(9)单位为焦耳/克,式(9.1) 单位为卡/克;页码,9/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b.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热效率: c.一次使用一次封火热效率(只用于蜂窝煤简易测试): 4.1.10 灰渣碳损失 a.一次使用(不封火)灰渣碳损失: 第一、二种引火材料的应用基低位发热量,式 (9)单位为焦耳/克,式(9.1)单位为卡/克。(10)或(10.1)式中: 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时的正平衡热效率,;第一至第六次试验,平均蒸发温度下的蒸汽焓,式(10)单位为
22、焦耳/克,式(10.1)单位为卡/克;第一至第六次试验,余水平均温度下水焓,式(10) 单位为焦 耳/克,式(10.1)单位为卡/克;Dz1 Dz6第一次至第六次的蒸发水量,克;DYS1 DYS6第一次至第六次的剩余水量,克;D1 D6第一次至第六次的加煤量,克;两天测试结束时的剩余干煤量,克;两天测试结束时,剩余煤的干基低位发热量,式(10)单位 为焦耳/克,式(10.1)单位为卡/克。(11)或(11.1)式中: 一次使用一次封火时正平衡热效率,;Ds1封火前蒸发锅内水量,克;蒸发锅水温在90时水的焓,式(11)单位为焦耳/克,式(11. 1)单位为卡/克。(12)页码,10/26GB 6
23、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b.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灰渣碳损失: 4.1.11 多次使用封火热损失 4.1.12 烟气浓度 a.最大烟气浓度(直接测定数据); Y最大烟气浓度,波许。 b.平均烟气浓度: *QF对采暖炊事用炉并非全部为热损失。或(12.1)式中: qc一次使用(不封火)灰渣碳损失,发热量单位为焦耳/克时用式(12),发热量单位为卡/克时用式(12.1);干基灰渣含碳率,;干基灰渣重量,克。(13)或(13.1)式中: 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灰渣碳损失,发热量单位为焦耳/克时用式(13),发
24、热量单位为卡/克时用式(13.1);第一次至第六次干基灰渣含碳率,;第一次至第六次干基灰渣重量,克。 (14)式中: QF封火热损失,千焦耳/时或千卡/时*;FH总封火时间,时。YP=( Y1+Y2+ Yn)/ n(15) 式中: YP平均烟气浓度,波许;页码,11/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4.2 辅助指标的计算 下列指标是评价煤及炉具性能的辅助指标。 4.2.1 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a.一氧化碳最大浓度(直接测定数据): CO烟气的一氧化碳最大浓度,ppm。 b.一氧化碳平均浓度: 4.2.2
25、可燃基克煤蒸发量 可燃基克煤蒸发量是热效率( 1、 1)的辅助指标。不能分析 、 时,可近似取: Y1 Yn第一次至第n次烟气浓度,波许;n烟气浓度测量次数。COP=COP1( T2-T1)+COP2( T4-T2)+COP3( T5-T4 )+COP4( T6-T5)( T6-T1)(16)式中:COP烟气的一氧化碳平均浓度,ppm;COP1点火后至水温达55时的烟气一氧化碳算术平均浓度,ppm; COP2水温从55至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的烟气一氧化碳算术平均浓度,ppm;COP3水温从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 T4)下降2( T5)止,烟气一氧化碳算术平均浓度,ppm;COP4水温从低于沸点
26、或最高蒸发温度2起至下降到80时,烟气一氧化碳算术平均浓度,ppm。(17)式中: DKM可燃基克煤蒸发量,克/克;D引火物的换算重量,无引火物时本项为零;(18) D + (18.1)式中: Wy试验用煤的应用基水分,;页码,12/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4.2.3 灰渣含碳率 灰渣含碳率是灰渣碳损失的辅助指标。 干基灰渣含碳率,化验数据。 4.2.4 炉口平均温度 炉口平均温度是火力强度的辅助指标。 4.2.5 炉壳平均温度 4.3 燃烧曲线 试验结果可用人工或自动记录仪记下的“水温曲线”绘成
27、如图形式的“ 燃烧特性曲线”,以综合表示部分主要指标和燃烧过程。 Ay试验用煤的应用基灰分,。tk=( t1+t2+ tn)/ n(19)式中: tK炉口平均温度,;t1 tn高于500的第一次到第n次测得的炉口温度,;n高于500的检测次数。tQ=( + + )/ m(20)式中: tQ炉壳平均温度,;第一次至第m次测试的炉壳温度,;m测温次数。页码,13/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燃烧特性曲线图 图中横坐标代表燃烧时间 T,左边纵坐标代表蒸发水温 t,右边纵坐标代表平均火力强度Hp。 a.线段
28、12在横坐标上的距离表示“点火难易”; b.线段13在横坐标上的距离表示“上火时间”; c.线段45在横坐标上的距离表示“旺火时间”; d.线段36在横坐标上的距离表示“可用火时间”; e.线段56的特性可反映炉具的保温性能; f.线段36对应左边纵坐标表示“平均火力强度”。 5 试验报告 5.1 说明 a.试验炉具的型号(或煤的品种规格); b.配套用煤的品种、规格(或配套炉具的型号、规格); c.生产(或研制)单位; d.试验单位; e.试验日期; 页码,14/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f.试
29、验地点; g.试验负责人; h.参加试验人员; i.燃料化验单位。 5.2 报告内容 5.2.1 第一部分:文字说明 a.试验目的和要求; b.试验条件:如试验时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试验室面积、体积、室内通风情况、同时试验的炉数、试验装置及所用仪表说明; c.试验小结及评价意见。 5.2.2 第二部分:数据 a.试验(配套)煤的性能指标;配套(试验)炉具性能指标(见附录A); b.试验原始记录表(见附录B); c.试验结果综合表(见附录C); d.燃烧曲线。 附 录 A 家庭用煤及炉具试验记录表(一) (补充件) 样品名称:送样单位:表 A1 试验(配套)煤的特性指标 年 月日试验编
30、号工业分析水分 Wy,煤种*灰分 Ag,类别*挥发分 Vr,发热量 页码,15/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试验用煤QDWy焦耳/克卡/克规格*全硫 SQ,元素分析碳 Cr,氢 Hr,氮 Nr,氧 Or,引火材料水分 Wy,名称 灰分 Ag,配料比 发热量 QDWy焦耳/克卡/克点火材料水分 Wy,名称 灰分 Ag,配料比 发热量 QDWy焦耳/克卡/克灰渣 含碳量记事 送样单位表A2 试验(配套)炉具特性指标 年 月 日试验编号外径(长宽)页码,16/26GB 6412862006-3-29fil
31、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试验人员: 审核:附 录 B 家庭用煤及炉具试验记录表(二)(三) (补充件) 外形,mm总高炉膛,mm内径(长宽)高度一次风门,mm长(直径)宽(数目)二次风门,mm长(直径)宽(数目)其他风门,mm长宽(孔径孔数)挡火圈,mm 直径高度炉具重 千克(公斤)风机规格*煤种指普通蜂窝煤、上燃蜂窝煤、煤球、散煤等。*类别指煤的分类,如无烟煤、气煤、褐煤等。*规格:普通蜂窝煤指直径高度、孔径孔数、每块重,上燃蜂窝煤还要说明引火层重、点火剂重等,煤球指长宽高、形状、个重、抗压强度、落煤坯也属此种,散煤指粒度范围。 表 B1
32、试验原始记录(一) 年 月 日序号*1 2 3 4 5 6总计(平均)燃料 重*,克 试验煤 D 引火煤 点火煤 页码,17/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点火 阶段锅重 克DG锅加水重 克DG DS点火时刻 时分T1水温上 升阶段到达55 时分T2到达80 时分T3到达100 (沸点)时分T4水温下 降阶段下降到98(低于沸点2时刻)时分T5下降到80时刻时分T6结束 阶段锅 加 余水量 克DG DYS余水量 克DYS总蒸发量 克DZZ灰渣重 克封火 阶段起始时间 时分TF1终止时间 时分TF2室内
33、 温度开始 干球 湿球 结束 干球 湿球 试验编号: 试验人员: 审核:*一次使用(不封火)试验专用表格,试验序号只有1和2,加总计(平均)共3格。*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试验中,前一次封火加煤重量,可记在下一次试验“燃料重页码,18/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试验人员: 审核:*多次使用(连续)封火燃烧试验可另印专用表,试验序号增至6格,或用三张本表代用。 附 录 C 测试结果综合表(主要指标) 量”栏内。样品名称:送样单位: 表 B2 试验原始记录(二) 年 月 日 项目序 号*数 值 记 录
34、 平均值蒸 发 水 温1时间时分总平均温度温度 2时间时分温度 炉 口 温 度1时间时分总平均温度温度 2时间时分温度 炉 壳 温 度1时间时分总平均温度温度 2时间时分温度 烟气 中一 氧化 炭浓 度1时间时分总平均温度 最大浓度温度 ppm 2时间时分温度 ppm 烟 气 浓 度1时间时分总平均温度 最大浓度温度 ppm 2时间时分温度 ppm 页码,19/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补充件) 序号名称 符号 公 式 单 位数值1点火难易 TDTD=T2-T1分 2上火时间 TSTS=T3-T1
35、分 3旺火时间 TWTW=T5-T4分 4可用火时间 TKTK=T6-T3分 5总燃烧时间 TRTR=T6-T1分 6有烟时间 TYTY=TSY-T1分 7总蒸发量 DZZDZZ=( DG+DS)-( DG+DYS)克 8平均火力强度 HP克/分,焦耳/分,卡/分9一次使用 (不封火) 热效率1 多次使用 (封火) 连续燃烧 热效率 一次使用一 交代(封火)热效率 一次使用 (不封火) 灰渣碳损qc 页码,20/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附 录 D 挡火圈结构图 (补充件) 10失多次使用 (封火
36、)连 续燃烧灰潭 碳损失 qc11多交代使用 (封火) 热损失QF千焦耳/时 千卡/时12烟气最大浓 度烟气平均 浓度Y YP试验数据 波许 13一氧化碳 最大浓度 一氧化碳 平均浓度CO COP试验数据 ppm 14可燃基克 煤蒸发量DKM克/克 15灰渣含碳率试验数据 16炉口平均温度tk 17炉壳平均温度tQ 页码,21/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 图 D1 挡火圈 页码,22/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
37、htmIll-lllll -e- . (锅径30) . (锅径32) If ( , 争民o 图 D2 烟气取样器(适用于有挡火圈取样) 图 D3 烟气取样器(适用于烟囱取样) 附 录 E 水和饱和蒸汽热焓表*页码,23/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参考件) 例如:平均蒸发温度为98.9,则该温度饱和蒸汽焓为: *如温度为上表的中间值,可用插入法求焓值。 附 录 F 名 词 注 解 (补充件) F.1 点火难易( TD):用炉具燃煤供给的热量,按炉具和煤量大小规定的蒸发锅径和水量,将锅中水从25加热到
38、55所需的时间(分)。 TD反映试验炉具或煤的点火性能。 F.2 上火时间( TS):同F.1条件下,将锅中水温从25加热到80所需时间(分)。 TS反映试验炉具或煤的上火速度。 温度,水的含h 饱和蒸汽焓h焦耳/克 卡/克 焦耳/克 卡/克0.01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20.99 41.94 62.85 83.76 104.62 125.49 146.36 167.26 188.13 209.86 229.86 250.77 271.68 292.63 313.54 334.49 355.48
39、376.47 397.50 418.580.00 5.02 10.03 15.03 20.03 25.02 30.01 35.00 40.00 44.99 49.98 54.97 59.97 64.97 69.98 74.98 79.99 85.01 90.03 95.06 100.102498.5 2507.7 2516.9 2526.1 2534.9 2544.1 25553.3 2562.1 2571.3 2580.0 2580.0 2588.8 2597.6 2606.4 2615.2 2632.3 2640.3 2648.6 2655.3 2664.9 2672.9597.5 599
40、.7 601.9 604.1 606.2 608.4 610.6 612.7 614.9 617.0 619.1 621.2 623.3 625.4 627.4 629.5 631.4 633.4 635.0 637.3 639.2h98.9=h95+(98.9-95)( h100-h95)5=2664.9+(98.9-95)(2672.9-2664.9)/5=2664.9+3.91.6=2671.1焦耳/克页码,24/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F.3 旺火时间( TW):同F.1条件下,锅中水温从
41、到达沸点,维持到降回低于沸点2的时间(分)。 TW反映炉具或煤能维持“旺火”的时间。 F.4 可用火时间( TK):同F.1条件下,锅中水温从到达80起,升到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至降回80的时间(分)。 TK反映炉具或煤维持最小可用火的时间。 F.5 总燃烧时间( TR):同F.1条件下,锅中水温从25加热到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又降回80的总时间。 F.6 有烟时间( TY):从点火开始试验(或每次加煤)的时刻。到烟气浓度连续两次小于0.2波许的前一次的时刻(或各次时间之和)(分)。 TY以时间短为好。 F.7 总蒸发量( DZZ):开始试验时锅内的水重,与水温从沸点或最高蒸发温度降回80时,
42、锅内水重之差值(克)。一次燃烧时 DZZ的焓,反映这次用火所能得到的总有效热量。 F.8 平均火力强度( HP):同F.1条件下,总蒸发量与可用火时间之比, HP反映在单位时间内,炉具燃煤所能得到的有效热量(焦耳/分,卡/分或克/分)。 F.9 一次使用(不封火)热效率( 1):同F.1条件下,一次使用时,通过加热、蒸发水得到的有效热量与燃煤的总发热量之比()。 1反映炉具、燃煤的热能利用效率。 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热效率( 1):各次蒸发水的总有效热量与各次燃烧的总发热量之比()。 1反映炉具在多次使用时的平均热能利用效率。 F.10 一次使用(不封火)灰渣碳损失( qc):一次燃烧后损
43、失在灰渣含碳量中的发热量占燃料总发热量的百分比。qc相对反映该炉具中煤炭燃烧效率的好坏。 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灰渣碳损失( qc):多次用火后,损失在各次灰渣含碳量中的总发热量占各次加入燃料发热量总和的百分比。 F.11 多次使用(封火)热损失( QF):在同一个炉具内燃烧煤量相同时,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与一次使用(不封火)燃烧时相比,所增加的热损失(千焦耳/ 时或千卡/时)。(对取暖炊事两用炉,本项并不完全是热损失)。 F.12 烟气最大浓度( Y):全部试验过程中, 按本标准规定方法实测的最大烟气浓度(波许)。 烟气平均浓度( YP):同F.12,各次烟气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波许)。
44、F.13 一氧化碳最大浓度(CO):全部试验过程中,按本标准规定方法,实测的烟气中一氧化碳最大浓度(ppm)。 一氧化碳平均浓度(COP):同F.13,各次烟气一氧化碳浓度的算术平均值(ppm)。F.14 可燃基克煤蒸发量(DKM):总蒸发量和折算成无灰无水(可燃基)煤之比(克/克)。在没有条件测定煤的发热量时, DKM可作为热效率的粗略评价指标。采用可燃基是为提高 DKM页码,25/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qQ641200A.htm的可比性。 F.15 灰渣含碳率( ):分析数据()。评价燃烧效率的辅助指标。 F.16
45、炉口平均温度( tK):全部试验过程,测得各次炉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由于影响 tK的因素较复杂,只作为评价火力强度的辅助指标。 F.17 炉壳平均温度( tQ):全部试验过程,测得各次炉壳温度的算术平均值()。炉壳不同位置的温度是不同的。 tQ与炉具的 1和 QF均为非正比关系,只作辅助指标。 F.18 余煤:在多次使用(封火)连续燃烧试验中,最后一次用完火,出灰后,在炉中尚未燃尽的煤。它的固定碳含量平均值高于炉渣,尚能继续燃烧。 F.19 灰渣:在试验过程中漏到炉篦下的细煤灰和每次试验完毕后,从炉底掏出的炉渣,二者的混合物叫灰渣。灰渣的含碳量已不多,难于在炉内正常燃烧。 页码,26/26GB 6412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