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 T 999-1996 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pdf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25944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1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J T 999-1996 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EJ T 999-1996 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EJ T 999-1996 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EJ T 999-1996 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EJ T 999-1996 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E 核国和共民人华中EJ/T 999-96 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060524000081 1996-04-18发布1996-08-01实施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规定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核燃料后处理厂自控仪表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EJ/T 999-96 本标准适用于核燃料后处理厂过程检测和控制的设计。放射性三废处理厂和裂变同位素生产厂等过程检测和控制的设计亦应参照使用。2 引用标准EJ 724 核燃料后处理厂防火准则EJ 849 核燃料后处理厂辐射安全设计规定EJ 877 核燃料后处理厂安全设计准则EJ/T 939 核

2、燃料后处理厂建(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分级准则3设计总则3.1 自控仪表工程设计必须根据生产和安全要求,实现生产过程的检测和控制,保证生产安全正常运行,工艺生产处于非运行状态时,自控仪表也应起到必要的监测和控制作用。3.2 按照EJ849规定,自控仪表运行维护中工作人员所受的辐照剂量及放射性物质的弥散,必须限制在辐射安全规定范围内3. 3 仪表和计算机的显示,必须使操作人员随时都能充分、及时地掌握工厂的运行或非运行状态。3.4 报警系统应给出视觉昕觉信号,准确反映运行正常和异常状态,并发出相应指示使操作员能正确判断并及时采取措施。3.5 按照EJ877规定,对于与安全有关的仪表和控制系统应根据分

3、级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规定,重要参数的仪表和控制系统应冗余。3.6 用于核辐射场所中的自控仪表设备应选用适合于核辐射场所中使用的可靠性高的能远距离调试和快速拆装的标准产品和成熟的控制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必须经过考核和试用,按有关规定鉴定合格后方可采用。3.7 设计中除应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有关国家标准、专业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4检测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6-04-18批准1996-08-01实施1 EJ/T 999-96 4.1 一般规定4. 1. 1 后处理厂核辐射场所中检测点的数量应在满足工艺检测要求和符合安全准则的前提下力求精简。4.1. 2 放射性介质的测量仪表通常应要求:a

4、. 安全可靠Fb. 耐辐照、耐腐蚀(与工艺要求相适应,c. 适宜的测量精度Fd. 易于拆装se. 限制放射性物质弥散。4. 1. 3 用于红区的测量仪表应优先选用非接触式测量仪表和间接式测量仪表,尽量不用或少用接触式长杆仪表。4. 1. 4显示仪表设置原则za. 反映工艺系统及主要设备正常运行、启停、异常、事故及非运行状态下的安全有关的和重要的以及需经常监视的一般参数应设显示仪表;b. 只需越限报警的参数,可不设置显示仪表;c. 由计算机或巡检装置处理的参数一般不再设置显示仪表,某些重要测点可增设显示仪表;d. 一般不需同时显示的同类型的参数,不采用巡检装置时,可采用多点切换测量。4. 1.

5、5 反映工艺系统及主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状况并在事故时进行分析的主要参数可设置记录仪表。4. 1. 6 物料衡算和经济核算用的流量参数应设棋算装置,当用计算机进行积算时,不再设置。4. 1. 7 放射性区域检测参数的显示仪表应集中装在控制室里。若必须装在就地时应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4.2仪表选择4. 2. 1 仪表系统精度等级应满足工艺要求,按下列原则选定:a. 主要参数指示仪表宜不低于1级,记录仪表不低于0.5级Fb. 物料衡算和经济核算用仪表宜不低于0.5级Fc. 一般参数指示仪表1.5级,就地仪表1.5 2. 5级Fd. 分析仪表或专用仪表根据实际情况选定。4.2.2放射性介质测

6、量仪表4. 2. 2.1 红区内常压设备的液位、界面、密度等参数测量,应优选吹气式仪表。若介质密度变化较大影响液位测量精度,则应有密度补偿。4. 2. 2. 2 重要的常压设备的液位过满信号,一般应单独设置信号计,不宜用液位计的上限信号触点作过满信号报警。4.2.2.3 有压设备的液位、界面、密度等参数测量,不宜选用吹气式仪表。可选用其他的非接触式仪表或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仪表。若选用吹气式仪表,必须有安全可靠的防反冲措EJ/T 999-96 施。4. 2. 2. 4 流量测量应优选非接触式仪表和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拆装方便的仪表。4.2.2.5 以空气提升方式输送高放料液时,宜选用通过测量干

7、净的提升空气流量来间接测量高放料液流量的仪表。4. 2. 2. 6 常压系统小流量测量和控制,宜选用扉斗式流量计。4. 2. 2. 7 有压系统高放料液流量测量,不宜选用差压式流量计。4. 2. 2. 8 红区内温度测量应优选装在保护套管内引出红区的铠装热电偶或铅电阻。直接装在红区内的温度计,应选用装在保护套管内能快速拆装的贴壁式或抽芯式的铠装热电偶或铀电阻。4. 2. 2. 9 重要的测温点,或显示仪表与计算机合用的测温点,宜选用双支测温元件(非放射性介质也适用。4.2.2. 10 压力压差测量,可选用电容式变送器或可靠性高、体积小的变送器。4.2.3 非放射性介质测量仪表4. 2.3. 1

8、 非放射性介质测量仪表按一般化工测量仪表选用。4.2.3.2 腐蚀性介质或粘性介质,应选用有防腐性能的仪表或有适当隔离措施的仪表。4. 2. 3. 3 易爆场所的仪表,应符合国标防爆规定。4. 2. 4 随着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展,应尽可能选用符合3.2,3. 6条要求的智能化变送器。5 控制5.1 一般规定s. 1. 1 后处理厂运行控制方式通常有za. 就地控制。控制盘、箱布置在白区或绿区内生产设备附近sb. 就地集中控制。控制盘集中布置在臼区或绿区内生产现场的控制室内;c. 远传集中控制。控制盘、台集中布置在自区内中央控制室内。s. 1.2运行控制方式的选定,应考虑以下因素za. 工艺生产

9、和厂房布置特点;b. 检测和控制点数量Fc. 自动化水平Fd. 投资条件Fe. 其他因素。s. 1.3 主厂房的运行控制方式应以集中控制为主就地控制为辅。辅助车间的工艺系统宜在本车间内实行控制。5.1. 4 后处理厂控制系统通常有常规仪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或两种系统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工艺生产过程宜用计算机分散控制系统,系统的规模应与工艺运行工况相适应。s. 1. 5 通常,大型后处理厂的控制室分为中央控制室和一般控制室。乏燃料元件接收与贮存水池设施控制室,后处理生产线首端控制室和坏尾端控制室是一般控制室F后处理主工艺生产线控制室是中央控制室。3 EJ/T 999-96 辅助车间在本车间内

10、设置辅助控制间。后处理生产线也可按生产工段分别设置控制室。5.2 自动调节s. 2.1 工艺系统的以下重要参数宜设自动调节a. 乏燃料元件贮存水池水温度Fb. 乏燃料元件溶解器流量Fc. 压空缓冲罐压力Fd. 脉冲柱上扩大段界面;e. 脉冲柱分离罐液位;f. 萃取槽流量;g. 离心机流量;b. 加热器温度;加热高位槽温度和液位;脉冲分配阅转速Fk. 蒸发器液位、温度和负压;流化床压力压差和温度;m. 洗涤塔流量;n. 喷射泵压力po. 干燥蜡烧炉温度Fp. 空气提升流量Fq. 其他需要自动调节的重要参数。s.2.2 热网减温减压系统温度和压力可设自动调节。5.2.3 自动调节系统应满足工艺设备

11、安全正常运行要求,必要时还应考虑到事故和异常工况必需的联锁保护措施。自动调节系统本身的故障不应引起工艺生产的不安全。5. 2. 4 每个自动调节系统的被控对象应设单独的手自动操作器,并具备双向无扰动无平衡切换功能。5.2.5 与安全有关的、重要参数的自动调节系统宜设下列报警:a. 变送器故障;b. 测量值与设定值的偏差失常;c. 系统输出值与执行器位置的偏差失常pd. 电源故障。5. 3 远距离操作5. 3.1 后处理厂红、橙区内需要经常操作的设备必须采用远距离操作。绿区内的设备视其操作的频度和重要程度而定5.3.2 远距离操作的对象主要有za. 运行中需经常操作的泵、间及控制装置Fb. 启停

12、过程和事故处理时需要及时操作的泵、阔及控制装置F4 EJ/T 999-96 c. 红橙区内无法就地操作的泵、阀及控制装置。5.3.3 远距离操作对象应有状态指示信号,并根据被控对象的重要程度设置报警信号。5.3.4 同时动作的同类对象宜采用成组控制,还应有单独控制手段,并应相互闭锁。5.3.5 红橙绿区内采用微机系统进行远距离操作的对象,还应单独设置常规控制手段,并应相互闭锁。5.4 程序控制5. 4. 1 需要经常有规律性操作的工艺过程宜采用程序控制。例如:a. 首端元件切割系统;b. 坏尾端工艺系统;c. 其他有规律性操作的工艺系统。5.4.2 采用程序控制时每个被控对象应在控制盘(台)上

13、设单独控制手段。5.4.3 程序控制过程中出现保护联锁指令时,程序应自动中断,并使工艺系统处在或退到安全状态。5.4.4 控制盘(台上应有程序控制系统工作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信号。复杂的程序控制应有步序显示。5.5 设备选择5. 5.1 常规调节系统宜选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包括智能仪表,复杂调节系统可选用带微处理器的可编程序调节仪表。5. 5. 2 简单的程序控制系统可采用固体逻辑元件或继电器组成的程控装置,复杂的程序控制系统宜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或计算机系统。5.5.3 分散控制系统应选用质量可靠、运行成熟、性能价格比优良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设备部件必须冗余。5. 5. 4 后处理生产线调节阀宜

14、选用气动执行机构。其他工艺系统可选用气动或电动执行机构。气动执行机构应具有断气、断信号时使工艺系统处于安全状态的功能。5.5.5 调节阔的最小、最大控制流量及泄漏量必须满足运行要求,阔的工作流量特性应满足工艺系统的调节要求。s. s. 6 安装在红区内的控制器件或装置必须耐辐照、耐腐蚀和安全可靠,并易于拆装。6报警6.1 报警系统用来监测后处理厂生产运行状态。其作用是告诉运行人员出现了异常状态,要求他们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操作。报警系统必须具有za. 处理功能,向操作员提供异常工况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b. 显示功能,使操作员易于辨别某个报警及其严重性。6.2 控制室内报警系统应显示a. 重要参数偏

15、离正常范围;b. 无显示表的各种信号F5 c. 重要的保护联锁动作;d. 重要设备状态异常;也自动调节系统故障,f. 程序控制系统故障;g. 计算机系统故障;h. 重要电源回路故障;i. 仪表与控制气源故障。EJ/T 999-96 6.3 报警系统应兼容各类报警信号接点。接点的选取应以准确、可靠为前提。6.4 后处理厂报警信号按性质可分成三类:a. 生产信号(正常运行信号),绿灯显示Fb. 警告信号,黄灯显示;c. 事故信号,红灯显示。6.5 报警信号应以操作员容易识别的方式给出,通常为视觉和昕觉信号。若必要或有条件的可设记录打印功能,用于事故分析。6.6报警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性能za. 在线

16、检查系统功能的正确性;b. 6.4a类信号使信号灯呈现平光山、c类信号必须启动音响并使信号灯光闪动;c. 可手动解除音响并使信号灯闪动变为平光,故障消除后报警显示必须手动或自动地恢复到正常形式Fd. 报警音响可调,以不影响运行人员的正常联络和通信为准;e. 应有识别较短时间间隔信号的能力,首次报警不应堵塞其后的任何报警。6.7 同一报警点若在两地给出报警信号,两地的报警显示方式可不一致。6.8 与安全有关的、重要的报警系统,当正常电源因故中断时,则应由应急电源供电。7联锁7. 1 联锁是保证工艺设备安全和生产正常运行的一种必要的保护性的控制方式,联锁条件应根据工艺和设备的要求确定。7.2 联锁

17、功能的逻羁设计在保证生产和设备安全正常运行前提下,应做到严谨、简单、可靠。7.3 与安全有关的联锁应采用多重性设计,即联锁系统内单一故障不应引起联锁功能的失效导致不安全的事件。重要的联锁宜冗余。7.4 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解除联锁:a. 投入正常工作前的调整阶段:b. 事故状态或检修期间。8 控制室8.1 本章主要论述盾处理厂中央控制室的设计要求。中央控制室必须保证后处理厂在所有EJ/T 999-96 运行和非运行状态下的安全和有效的运行,保证控制室人员的安全。8.2 中央控制室安全分级应符合EJ/T939的分级规定。在设计基准事件范围内,控制室的设计必须对下列事件提供防护措施z火灾、辐射、内部和

18、外部的飞射物、地震和敌意活动。8.3 为了保证中央控制室操作人员与设备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并使后处理厂的安全与运行状态最好,设计时必须特别注意人因工程原则的应用,诸如休体尺寸、人的感觉、理解、生理和运动响应的能力与限度。8.4 中央控制室位置和面积的基本要求:a. 控制室应在自区,设在便于监控和管理主厂房生产运轩的适中位置;b. 控制室应在安静无震动场所Fc. 控制室位置应便于现场电缆进入Fd. 盘台前操作区,应有足够空间,保证工作方便和交接班需要,并在异常状况下使运行人员处理事故需移动的范围最小;e. 盘后区除满足设备布置要求外,还应满足维修调试、通行的要求。盘的前后区宜设门隔开。8.5

19、 中央控制室内正常工况下的环境条件:a. 温度1825CI b. 相对湿度45%65%1c. 通过人体气流速度不超过0.23m/s; d. 室内气压必须稍高于室外pe. 应有工作所需的照度,注意照明的均匀性,执行特殊作业的区域,可提供补充照明手段。8.6 中央控制室净空高度应不小于3m,有计算机的控制室净空高度不小于3.2m。8.7 中央控制室应有防尘、防噪声措施,有计算机的控制室还应有防静电措施。防火应符合EJ 724的规定。8.8 有计算机的中央控制室内地面应采用无尘、无静电作用光滑活动地板,下部空间高度不小于200mm。8.9 中央控制室应设置必要的通路,保证运行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撤离或进

20、入。控制室宽度超过6m时应两端有门。8. 10 中央控制室应为操作人员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不应有不适之感和人身危险。并应提供存放个人物品的设施和设置进入控制室内的过渡区。8.11 中央控制室应有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系统。8. 12 除终端接到中央控制室的动力电缆外,只限仪表和控制电缆通过中央控制室区域。8. 13 必须设置厂内外可靠的通讯联络系统za. 供内部正常通讯用的自动电话机Fb. 与现场联络的专线调度电话或对讲系统;c. 设置少量直拨电话直接与厂外电话系统相接Fd. 室内安装少量有线广播系统扩音器。7 EJ/T 999-96 8. 14 若生产和安全需要,可设置闭路电视监视系统。8. 1

21、5 一般控制室的设计要求可参照中央控制室,其位置应在绿区。安全分级参照其所控制的工艺对象的安全分级而确定。9供电9. 1 主工艺厂房内自控仪表由两个独立回路的正常电源供电。每个回路都可带全部自控仪表负荷,两回路能实现自动切换两个正常电源因故中断供电时,必须自动切换到应急电源,当正常电源恢复后手动切换到正常电源运行。9.2 电源的电流、电压、频率及供电质量必须满足自控仪表的要求,供电容量应有褂量。9.3 电摞系统必须有适当的备用回路,供电参数应在相应的地方设仪表指示。9.4 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源的供电线路应有短路保护,必要时,应在控制盘上给出短路报警信号。9.5 自控仪表供电系统的级数通常有:a.

22、 二级供电系统,即配电动力箱(盘至控制室的配电箱(盘)再分至仪表和控制设备pb. 一级供电系统,即配电动力箱直至仪表和控制设备。9.6 自控仪表的配电箱(盘向各控制仪表盘、柜和设备供电宜采用放射形式。9.7 功能独立的设备或系统,宜分别由各自的电源回路供电,尽量避免因一个电源回路故障影响多个设备或系统。9.8 主工艺厂房的调节、检测用直流24V稳压电源装置,宜按调节、检测分别设置,并适当分组。每组电源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冗余或备用自动投入功能的稳压电源装置组成。9.9变送器宜由相应的调节系统或检测仪表的电源回路供电,调节与检测合用的变送器宜由调节系统的电源回路供电。9.10 各控制室应设置检

23、修用的电源插座。各盘柜内宜设置检修用交流220V电源插座。9. 11 配电箱(盘至各受电设备供电回路应设置电源开关和熔断器或自动开关。9. 12 计算机系统电源应由不间断电源供电。隔离变压器或交流稳压器的设置可视具体情况确定。8 不间断电源指标如下:a. 电压稳定度土2%士10%b. 频率稳定度士1%土2%c. 波形失真度不大于5%1稳态时动态过程p稳态时动态过程Fd.切换时间不大于5ms。厂用交流电摞中断情况下,不间断电源系统应能保证连续供电半小时以上。EJ/T 999-96 10供气10.1 仪表与控制用气源应由无油空气压缩机供气,并且宜单独设置无油空气压缩机。当仪表与控制用气与厂内其他用

24、气合用无油空气压缩机时,必须有专供仪表与控制用供气母管。10.2 仪表与控制用气必须经过除油、除水、除尘、干燥等净化处理。气源品质应符合以下要求2a. 工作压力下的露点比工作环境最低温度至少低10pb. 净化后的气体中,含尘粒直径不大于3pm;c. 气体含油量不大于8ppm。10.3 空气压缩站到主厂房的供气管路,应采用取自不同气源的双母管,且宜架空嗷设。设备用气必须经过过滤和减压。10.4 仪表与控制用气必须设置贮气罐,其容量应保证全部空气压缩机停机后,在供气压力不低于气动设备最低允许工作压力情况下,满足设备至少15min用气。10.5 主工艺厂房内仪表与控制用气源因故中断时,则应由应急气源

25、保证必要的仪表与控制设备不间断供气。应急气源应在lOmin内启动供气e10.6 测量放射性介质参数的吹气装置应采用双气源供气。10.7 仪表与控制设备吹扫用气,应接自非仪表与控制用气源系统。11 电缆11. 1 电缆电线的选择11. 1. 1 测量、控制、动力回路用的电缆电线的线芯材质应为铜芯。11. 1. 2 敷设在红区内的电缆的绝缘及护套应选用具有耐辐照性能的材料。红区外敷设的电缆的绝缘及护套可选用聚氯乙烯塑料。11. 1. 3 电缆电线和补偿导线的线芯截面,应按回路的最大允许电压降、仪表的最大允许外部电阻、线路的通流量及机械强度等要求选择。11. 1. 4 热电偶接至玲端补偿器或直接与显

26、示仪表的连线,应选用热电偶丝延伸线或与热电偶丝的热电特性相匹配的补偿导线。11.1. 5 控制盘、箱、台,继电器柜等内部连接线,应选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线芯截面不小于1.Omm2.与插件相连的,应选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软线。11. 1. 6 有抗干扰要求的电缆应选用屏蔽电缆或双绞线电缆。电缆的屏蔽层和备用芯线应在一端接地,避免多点接地。11. 1. 7 在易燃或有防火要求的场所敷设电缆,又未来用封闭沟槽时,应选用阻燃型电缆。11. 1. 8 单根电缆实用芯数超过6芯时,视芯数的多少可预留12芯备用。11. 1. 9 控制室内盘问或盘台间联接电缆,不论线芯数量,均不考虑备用芯。11. 2 电缆

27、敷设11. 2. 1 电缆敷设路径选择要求za. 必须符合辐射防护要求F9 EJ/T 999-96 b. 路径应尽量短Fc. 避开吊装孔、活盖板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区域zd. 严禁非红区内的电缆穿越红区;e. 便于安装和维修;f. 与热管道平行敷设时,距热管道保温层外表面的净距应不少于500mm;交叉敷设时应不少于200mm;g. 冗余设备的电缆应分开敷设。11. 2.2 由红区引到橙区的电缆,严禁穿直套管引出,必须根据红区辐照强度采用过夜接头或弧形套管引出,并有封闭防护措施。电缆穿越橙、绿、自区间交界处时,必须采取封闭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弥散。11. 2.3 电缆敷设通常有以下方式za. 专用

28、电缆通道或电缆层;b. 电缆竖井或电缆沟c. 电缆托架(包括桥架、支架、吊架hd. 穿管敷设Fe. 沿墙卡设。不同的场所视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11. 2. 4 主厂房内宜采用专用电缆通道,将电缆汇总敷设至控制间。通道内一般不得放置非自控仪表的设备。通道内应有照明、通风、消防和火灾报警设施,亦可设置电话机,井有足够的断面空间,便于安装和维修。11. 2. 5 检修厅地面电缆敷设方式a. 活盖板上的电缆应采用电缆沟槽;b. 死盖板上的电缆应采用穿管或掏槽。11. 2. 6 现场电缆可直接敷设至控制间,也可经端子箱合并成多芯电缆敷设至控制间。要求抗干扰的电缆应直接敷设至控制间。11. 2. 7 不同

29、信号或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在多层托架上敷设,应按电压等级递减方法由上至下放置。11. 2. 8 严禁强电电力电缆与测量控制电缆混合布置在同一托架上。微弱信号及低电平信号,特别是要求抗干扰的信号(如计算机系统,不应与强电回路合用一根电缆或敷设在同根保护管内。11. 2. 9 电缆托架外的各种电线、补偿导线应敷设在保护管内,保护管内径一般为线等效外径的1.52倍。11. 2.10 电缆保护套管可选用水煤气管或铜管,管内径一般为电缆外径的1.52倍。预埋的电缆套管一般允许两个弯曲段,特殊情况可有三个弯曲段。11. 2.11 下列三种情况宜用金属软管连接za. 托架与保护管之间的电缆z10 EJ/T 9

30、99-96 b. 托架与检测仪表或控制装置之间电缆Fc. 保护管与检测仪表或控制装置之间电缆。12 接地12. 1 为了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并使仪表和控制系统可靠运行,必须设置接地系统。12.2 仪表和控制系统的接地通常有z保护接地F仪表专用接地F计算机接地。12.3仪表和控制设备保护接地接到低压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网上。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应串联接地。仪表和控制设备的保护接地端,控制箱、盘、柜、台、架的金属桂架必须与保护地相连接。12.4 仪表专用接地应按仪表说明书的规定设置,不应和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网相连。12.s 计算机接地必须符合所选用的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其保护接地可接至电气设备保护

31、接地网。12.6仪表专用接地和计算机工作接地不应与建筑物钢结构连通。离建筑物最近的接地极管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3m。12.7 接地极材质可选用铜管或角钢。接地电阻有特殊要求的可用铜板。12. 8 由接地极引出的接地干线的截面不应小于35mm2.13 一次表(传感器、变送嚣安装和布置13.1 一般规定13. I. 1 一次表按安装和布置区域分成:a. 非放射性区域(自区)一次表;b. 放射性区域(绿、橙、红区一次表。13. I. 2 非放射性区域内一次表按一般化工工程要求在本区内安装和布置,而不应布置在放射性区域内。13. I. 3 放射性区域内测量放射性介质参数的一次表,必须按辐射防护规定安

32、装和布置,总的要求是:a. 封闭或限制放射性物质弥散Fb. 最大限度地降低维修人员所受的剂量Fc. 易于清洗去污和拆装检修。13. I. 4 放射性区域内的一次表的电子部件,应尽量安装在远离辐射源的地方。13. I. 5 测量红区内介质参数的一次表应尽量布置在橙区内。布置在红区内的一次表应便于快速拆装。13. 1.6 在放射性区内有辐射防护要求的一次表应安装在下列封闭防护设施内za. 专用工作箱Fb. 壁靠,c. 防护小室$d. 防护帽子(含仪表塞子。11 EJ/T 999-96 13.1. 7 选择封闭防护设施的依据是:a. 被测介质的辐射水平Fb. 检测方式。13. 1. 8 对安装一次表

33、的封闭防护设施内部应考虑清洗去污措施。13. 1. 9 就地显示表的安装位置,应光线充足,操作维修方便,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不应安装在可能超过它所能承受的环境条件的场所。13.2 安装和布置13.2. 1 主工艺厂房内大量的测量放射性介质参数的吹气式仪表装置,宜设置专用仪表廊,集中布置。仪表廊内应有照明、通风、来暖、上下水、消防、火灾报警和电话设施。仪表廊的位置应高于热室和设备室。13.2.2 吹气式仪表的吹气装置及变送器的安装位置,应高于测量点。若被测设备系统需清洗解析,则安装位置应高于设备系统解析液的最高点。13.2.3 测量放射性介质的液位计,应采取在设备上方安装的方式。13. 2. 4

34、 安装在专用工作箱或设备室内的扉斗流量计的一次装置,其驱动电机应装在工作箱或设备室外便于检修的地方。13.2.S 重要测点的放射性介质流量计,应设置在线流量标定装置。13. 2.6 由红区引到橙区的有保护套管的铠装热电偶或热电阻的电缆接头,应在橙区一侧的屏蔽墙上。13. 2.7 测量放射性介质气体的压力压差变送器,安装位置应高于取压点或设备管道系统解析液的最高点。13. 2.8 不应将成套调节阀(执行机构和阔体布置在红区内。14仪表管路14. 1 肝规定14. 1. 1 后处理厂仪表管路通常有za. 测量和控制信号管路pb. 供气管路;c. 清洗去污管路。14. 1. 2 放射性区域内仪表管路

35、应按仪表布置方案确定路径。不宜敷设在有碍检修、易受机械损伤、振动及影响测量之处。非放射性介质管路应尽量远离辐射源。14. 1. 3 放射性区域内仪表管路不宜直接埋地敷设。管路穿墙或楼板时,应有保护套管,套管两端应密封。14. 1. 4 红区内仪表管路的连接,必须采用焊接,严禁用卡套连接。橙、绿区内钢制的管路、管路附件、仪表阀等的相互连接,宜用焊接方式。14.1. s 由红区引入橙区的仪表管路,应在橙区管段上安装防护隔离阀,其位置应在橙区一侧屏蔽墙上。红区内管路上禁止安装仪表阀门。14.2管路敷设EJ/T 999-96 14. 2. 1 测量和控制信号管路14. 2. 1. 1 在满足测量和辐射

36、防护要求下,应按最短路径敷设,尽量减少弯管。14. 2. 1. 2 水平敷设时,应视不同测量介质和测量要求,有1I 10 1 I 100的坡度,倾斜方向应保证能排除气体或冷凝液。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管路的集气处安装排气装置,集液处安装排液装置。禁止将排气和排液装置装在红区内。14. 2. 1. 3 由红区穿墙或楼板引到橙区的管路,必须有一定的弧度,其曲率半径应符合辐射防护要求。测量管路应有预埋的保护套管,套管两端伸出墙面或地面3050mm,并严密封死。引入壁盆的保护套管伸出壁鑫底面3050mm,两端严密封死。14. 2. 1. 4 同一个吹气式仪表的吹气测量管的管径及走向应一致,使管路的压损

37、差值最小,尽可能相等。14. 2. 1. 5 红区内有可能出现正压的设备的吹气测量管,引入橙区后应装防反冲阀。14. 2. 1. 6 当管路与高温工艺设备管道连接时应采取补偿热膨胀的措施。14. 2. 2 供气管路14. 2. 2. 1 供气干管严禁敷设在红区内。在橙绿区内敷设应尽量避开辐射源。14. 2. 2. 2 供气干管水平敷设时,应有1I 200 1 I 1000的坡度,并在集液处安装排液装置。14.2. 2.3 供气支管应从水平敷设的供气干管上半部引出,并装截止阅。14. 2. 3 清洗去污管路14.2.3.1 清洗去污管路用于在线的放射性介质的一次表和封闭防护设施内部的清洗去污及其

38、废液的排泄。其终端应与工艺准许的废液总管或设备相接。14.2.3.2 管路敷设应使清洗废液顺利排泄。从红区引到橙区的弧形管的曲率半径应符合辐射防护要求。14. 2. 4 管材选择14. 2. 4. 1 吹气管至变送器的连管可选用不锈钢管或尼龙管。14. 2. 4. 2 气动调节阀和开关阀的控制管路,宜采用尼龙管或紫铜管。14. 2. 4. 3 测量管路应选用不锈钢管。具体的材质和规格应根据被测介质和设备管道的性质选择。14. 2. 4. 4 供气母管及仪表与控制用气支管应采用不锈钢管。至仪表与控制设备供气分支管,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采用不锈钢管或尼龙管F干净的环境采用紫铜管、不锈钢管或尼龙管。1

39、5维修15. 1 后处理厂红橙区内检测仪表与控制装置必须贯彻不检修、少检修和快检修的原则。15.2 厂内必须设置自控仪表维修车间,位置应在非放射性区内。15.3 主厂房内应在橙、绿、自区分别设置自控仪表维修间,并配置必要的维修用的仪器仪表和工具。维修间内除有正常设施外,还应有上下水、通讯设施和供检修用的电源和气源。15.4 红区内仪表和控制装置不检修,直接更换。经在线清洗去污后拆下的仪表或控制装置EJ/T 999-96 按国体放射性废物处置。15.5 安装在有遥控电动工具的热室内的一次表,用电动工具拆装。15.6 安装在设备室内的一次表,经清洗去污后由具有防护措施的检修人员进入设备室拆装。15.7 安装在封闭防护设施内的仪表,经清洗去活后检修或更换。15.8 绿、臼区内的仪表可直接检修。14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局提出。本标准由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骆景华。法lAmahmH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EJ核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