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265424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4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GB 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GB 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GB 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GB 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Motor vehicles Rear view mirrors Requirements of performance and installati。n1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后视镜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安装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汽车。2 引用标准GB/T 11559 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GB/T 11563 汽车H点确定程序3 术语3. 1 后视镜GB 15084 94 一种能在规定的视野内,映出汽车后方清晰图象的装置(但不包括潜望镜这类复杂的光学系统)。3.2 内后视镜安装在汽车车身内部的后视镜。3. 3 外后视镜安装在汽车车身

2、外部的后视镜。3.4 后视镜类别后视镜可分为三类z内后视镜列为I类,外后视镜列为E类和E类。3. 5 曲率半径. 按5.1规定的方法,在反射面上测得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3.6反射面的基本曲率半径刑或r;)按5.1. 2规定的方法,在通过反射面中心,并平行于镜子b线段和垂直于该线段方向上测得的曲率半径。b线段的确定见4.2.Zoi=J,2,3o 3. 7 反射面某一点的曲率半径反射面的基本曲率半径n与叭的算术平均值。3. 8 反射面中心反射面可见面积的几何中心。3.9 驾驶员的眼点通过汽车制造厂确定的驾驶员设计乘坐位置中心,作一个乎行于汽享纵向基准面的平面。从该平面内的驾驶员座椅R点向上635m

3、m,fF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条直线段。在直线段与该平面交点的两侧各32. 5 mm处(总距离为65mm)作两个点,即为驾驶员的眼点3. 10左右单眼总视野左右单ftl!视野重合而获得的总视野(见图1)。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5 31批准1995 01 01实施466 , GB 15084-94 一c A B OE -” 图1左右单眼总视野E一内后视镜,OD、OE驾驶员眼点,ID,IE一单眼虚象;I左右单眼总虚象sA一左眼视角;B一右眼视角;C双眼视角,D一左右单眼总视角4 后视镜的性能要求4. 1 一般要求4. 1. 1 所有后视镜都必须能调节方向。D 4. 1. 2 反射面必须位于后视镜的保持

4、件内,在保持件周边上不论何方向)所有点的曲率半径都必须大于或等于z.5 mm。若反射面能突出保持件,则突出部位边缘的幽率半径不得小于2.5 mm,而且突出部位在50N力的作用下,应能回到保持件内该力应与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且水平施加fl反射面突出保持件最多的点上。4. 1. 3 对于后视镜零部件上直径或最大对角线小于12mm的固定孔或凹座的边缘,若已经过倒纯处理,则不必满足4.1. 2中的曲率半径要求。4. 1. 4 后视镜按5.3试验后,用直径165mm的球头模型触及内后视镜可接触到的部位,用直径100 mm的球头模型触及外后视镜可接触到的部位,这些可接触部位的所有零件,包括与支持件相连接的

5、零件(不论其调节位置如何),其曲率半径不得小于2.5 mmo 4. 1. 5将后视镜连接到j汽车立的连接件应按下述方法设计,即以保证后视镜顺着撞击方向偏转的转动轴或旋转中心,或者两者之一为轴线,作一半径为50mm的圆柱体,该圆柱体至少应切到连接件所连接的表面部分。4. 1. 6 若4.1. 2和4.1. 3中所涉及的零件是用不大于肖氏硬度为A60的材料制成,则可不按上述要求。4. 1. 7若后视镜上的零件是用小子肖氏硬度为A50的材料和j成,并安装在刚性支持件上,则4.1. 2和4. 1. 3的要求只适用于该支持件。4. 2 后视镜的尺寸要求4.2. 1 内后视镜最小尺寸(I类必须能在其反射面

6、上绘出一个矩形,该矩形的高度为40mm,底边长为a尺寸的计算方法如下150 a= 1 000 1 + ;:一( 1 ) 式中,a一一矩形的底边长度,mm;r一内后视镜反射面的曲率半径,mm.4.2.2 外后视镜的最小尺寸n类和E类)必须能在其反射面上绘出一个高度为40mm,底边长为a的矩形,和与该矩形的高平行的b线段467 GB 15084-94 a,b的计算方法见下表。mm 后视镜的类别适用于汽车类型a b 170 I M,、M,和N,N,a= l+l 000 200 r 130 I M,和N,ao二l + l 000 70 注z表中r为外后视镜的幽率半径,单位为mm.4. 3反射面的曲率半

7、径4. 3. 1 后视镜的反射面必须为平面镜或球状凸面镜。4. 3. 2 对于E类后视镜,其反射面的曲率半径r不得小于1800 mm1对于I和E类后视镜,其反射面的曲率半径不得小于1200 mm。4. 3. 3每个基本曲率半径刑或扩;)与该曲率半径马,之差不得大子O.15r. 4. 3. 4 任何一点的曲率半径印与f之差不得大于0.15r。4.3.5 当后视镜反射面的f值不小于3000 mm时,4.3.3和4.3. 4中规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25r. 4.4 反射面的反射率4. 4. 1 反射面按5.2中规定的方法测定的反射率数值不得小于40%。若后视镜有两个工作位置白天和夜间),则夜间工作位

8、置的反射率不得小于4%。4.4.2后视镜长期暴露在大气中并正常使用时,其反射面应能满足4.4. I中规定反射率数值。4. 5撞击和抗弯曲性能4. 5. 1 后视镜(M,M,N,和N,类汽车上使用的内后视镜除外)应按5.3和5.4规定的方法进行撞击和抗弯曲试验。4. 5. 2 对所有外后视镜来说,如果当汽车满载,且后视镜上的所有零件离地面高度均大于1800 mm 不论其调节位置如何),则可免除4.5. I所规定的撞击试验。4. 5. 3 当按5.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撞击试验时,摆锤必须能继续摆动20以上(在平行于汽车纵向基准面的方向内)。角度测量的准确度应在士I之内。此要求不适用于支持件粘在风窗玻

9、璃上的内后视镜e4. 5.4 对于支持件粘在风窗玻璃上的内后视镜,按5.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肘,后视镜的支持件若损坏,则其突出底座的残余部分不得大于10mm,外形也必须满足4.1. 3的要求。4.5. 5 当按5.3和5.4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反射镜反射面不得破碎。但下述两种情况可认为符合要求:a. 玻璃碎片仍然粘在保持件上,或粘在与保持件牢固相连的物体上。允许玻璃局部脱离上述部位,但破裂处任何一个边的边长不得超过2.5 mm。在撞击点上,允许有小碎片脱离上述部位gb. 反射面用安全玻璃制成。5试验方法5. 1 后视镜反射面幽率半径r的测定方法5. 1. 1 测定反射面曲率半径r的装置应符合图

10、2的要求。468 GB 15084-94 插动植头啼咱31.62士o.osmm31.62士。.05mmI I I I I I 日8图2反射面曲率半径测量装置示意图5. 1. 2 基本曲率半径州或r,)应在三个点上测得,其位置位于过反射面中心,并与b线段平行的线段上,距离约为全长的1/3、1/2和2/3处。如果垂直镜子b线段方向的尺寸为最长,则测点应位于垂直于b线段,且过镜子反射面中心的线段上。5. 1. 3 若由于镜子的尺寸关系,不能按5.1. 2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则试验人员可以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并尽可能接近上述所规定的点上进行测量。5. 1. 4 反射面某一点的曲率半径印用下式计算s”

11、,; = r; 俨; 2 ( 2 ) 式中zr,;一一第i点的曲率半径,mm;町、r;一一在第z点,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测得的基本曲率半径,mm。5. 1. 5 反射面曲率半径r用下式计算g一3r . ( 3 ) 式中:r 反射面的曲率半径,mm;r,一一第一测点的曲率半径,mm;阳第二测点的曲率半径,mm;r,一一第三测点的曲率半径,mm。5. 2 后视镜反射面反射率的测定方法5. 2. 1 定义5. 2. 1. 1 CIE标准发光体A在相关色温T68=2855. 6K时的完全辐射体。469 GB 15084-94 5.2. 1.2 CIE标准光源A在相关色温T68=2855. 6K 时的充气

12、鸽丝灯。5. 2. 1. 3 CIE 1931年标准色度观测仪I)一种辐射感应器,其色度特性符合1931年CIE采用的光谱兰色激励值X(川,Y()z () (见5.2.1.4和附录A)。5. 2. 1. 4 CIE光谱三色激励值I)在口E(X,Y,Z)系统中,等能量光谱分量的三色激励值。注gCIE以前的分布系数用CIE的1931标准色度系统,在观察角为l。4(0.017 0. 070,ad)的条件所测得。三色激励值XC川,YC川,zc)须在YC.l值与光谱的光效率VCA)相等的条件下确定见附录A,1)定义摘自CIEC国际照明委员会会刊50(45),国际电于词汇,45组g照明。s.2.1.s 明

13、视觉正常眼睛适应了每平方米至少几坎德拉亮度时的视觉。注2在这种条件下,视网膜锥形细胞是主要的敏感元件,而且光谱呈现色影s.2.2试验仪器和要求s. 2. 2. 1 概述试验仪器应由光源、试样文架、带有光检测器和指示仪表的接收单元,以及能消除外来光影响的装置组成(见图3)。接收单元可以包括一个光积分球体,以便测量凸面镜的反射率(见图心,此时测得的反射率为总反射率,即规则反射率和漫反射率之和。s.2.2.2 光源和光检测器的光谱特性光源由ICE标准光源A和能使光源发出的光成为平行光束的镜片所组成。为使仪器工作时光源电压保持稳定,应使用稳压电源。接收单元所带光检测器的光谱响应应与CIE(1931)标

14、准色度观测仪的适当亮度函数成正比见附录A补充件门。也可以使用其他产生效果能完全等效于CIE标准发光体A和明视觉的发光体一滤光片接收器的组合方式。在接收单元中使用光积分球体时,球体的内表面应涂上无光泽的(漫反射的)、对光谱无选择性的白色涂料。s. 2. 2. 3 几何条件被测试镜的法向铅垂平面与试验铅委平面之间的夹角。1为光束入射角,该角度为25。士5。(0.44士0. 09rad),不得超过角度上限(30。或0.52rad)。接收器的铅垂平面与被测试镜铅垂平面之间应成氏,等于光束入射角8;(见图3)。入射光束在试验表面上的直径不得小于19mm,反射光束覆盖在光检测器上的面积应小于光检测器的感光

15、面积,但不得小子该感光面积的50%。当用仪器标定和测定时,应尽可能使光束每次所覆盖的面积相等。当光积分球体用接收单元中时,球体直径不得小于127mm。在球体上,试镜和球壁入射光束的孔径应使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全部通过。光检测器应放在不受入射和反射光束直射的位置,并且应屏蔽可能从试镜直射来的散射光(见图4)。s.2.2.4 光检测器和指示仪表系统的电特性在指示仪表上,光检测器输出的读数为感光面积上光亮度的线性函数。为了便于调零和标定,可采用电、光或光、电组合的装置,但该装置不得影响仪器的线性度和光谱特性。接收器指示系统的准确度应在全刻度的士2%范围内,或者在读数值的土10%范围内,视较小者而定。s

16、. 2. 2. 5 试镜支架470 . GB 15084 94 试镜支架应便于试镜定位,使得光源支承臂与接收器的轴线在反射面上相交。反射西可能位于镜片的中间,也可能位于镜片的任何一面,这取决于镜子的结构种类。5.2.3 测定方法5. 2. 3. 1 直接标定法在直接标定法中,入射光通量作为参考标准。该方法适用于其结构上允许将接收器移到光源的光路上,然后进行标定的仪器(见图3)。在某些情况下(如测定低反射率表团),要求用该方法标定一个中间值(在刻度盘0%100%之间)。这时,应将一个已知透光率的中性密度滤光片插入光路中,然后调节标定钮,直到仪器读数为中性密度滤光片透光百分率为止。在测定试镜反射率

17、之前,必须拿掉滤光片。5. 2. 3. 2 间接标定法间接标定法适用于光源和接收器的几何位置为固定的仪器,该方法需要有经严格标定和保持其反射率不变的参考标样,该标祥最好是与试镜反射率值很接近的平面镜。5. 2. 3. 3平面镜的测定平面镜的反射率可以用直接或间接标定法测定。反射率的数值可直接从仪器的指示仪表上读出。5. 2. 3. 4 凸面镜的测量用带光积分球体的仪器测定凸面镜的反射率(见图4)。当用反射率为E%的参考标样时,仪器的指示仪表指在时刻j度上,因而对一个未知反射率的试镜进行测定时,指示仪表上的时刻度将与其反射率有相应关系:式中gX一一试镜的反射率,%1E一一参考标样在反射值,%1X

18、=E!E nE n一一参考标祥在指示仪表上的刻度值;nx 试镜在指示仪表上的刻度值。指示仪表。零位调节钮试键直集调节标直钮r. 一一一一- -1 I 光.和平行光幢/ e, /I 帽直租间揣在时先瞌圃槽的位置t电C吨,- I / 直撞标直时撞世/ 器主承臂的位置, ,/ / / / 图3两种标定方法所用反射率测定仪的几何关系、( 4 ) 471 、5. 3撞击试验5.3. 1 试验设备要求GB 15084-94 光源和平行光幢先幢圃捶屏蔽元件试幢直第零位调节钮. 指示仪表调节标直钮图4在接收单元中加装光积分球体的反射率测定仪5.3.1.1 撞击试验台由试镜固定架和可绕两个成直角的水平轴线摆动的

19、摆组成。摆的末端是一个直径为165士lmm的刚性球头模型,其表面包有一层肖氏硬度为A50、厚度为5mm的橡胶。摆的撞击中心与球头模型的中心重合。试验台上应装有确定摆臂初始和撞击后所处角度的指示件(见图5)。5.3.1.2 球头模型的中心离旋转轴线的距离为I,J=l 000士5mmo摆换算到撞击中心的质量为刑。,m0=6. 8土0.05峙,摆的质量中心到旋转轴轴线之间的距离为d,其关系式为z式中mo 换算到撞击中心的质量,kg;m一一摆的质量,kg;d m0 =my d一一摆的质量中心到旋转轴轴线之间的距离,mm;I 球头模型中心到旋转轴轴线之间的距离,mmo5.3.2试验方法( 5 ) 5.3

20、.2.1 后视镜应按后视镜制造厂或汽车制造厂所推荐的方法固定在试验台上,其水平和垂直位置的轴线应与实际装车状态相同。5.3.2.2 后视镜若能相对其安装基座作些调节,则它应位于后视镜制造厂或汽车制造厂所规定的调节范围内,且撞击时可能偏转最小的位置。5.3.2.3若后视镜与其安装基座间的距离能调节,贝tl应将调节装置调到使保持件离安装基座最近的位置。5. 3. 2. 4 反射面若能在保持件内活动,则应将其离汽车最远的上角调到突出保持件最多的位置。5.3.2.5 当摆处于垂直位置时,球头模型中心的水平面和纵向铅垂平面应穿过反射面中心。摆的纵向摆动方向应平行于汽车纵向基准面。5. 3. 2. 6按5

21、.3.2.15.3.2.4进行安装和调节时,若后视镜的零件限制了球头模型的返回,则应将撞击点沿垂直于转轴或旋转中心方向调节,但必须满足下列要求之一。a. 球头模型的球面与4.1. 5中所述圆柱体表面相切J; b. 球头模型的接触点至少离反射面的边缘10mm。5. 3. 2. 7 试验时,使球头模型从相对于摆的铅垂线60角处自由下落,当摆到铅垂位置时,球头模型打472 GB 15084-94 击后视镜。5. 3. 2. 8 内后视镜应在两种条件下经受撞击za. 试验1撞击点应符合5.3.2.5的规定,球头模型必须撞击在反射面上;b. 试验2,撞击点应位于与镜子平面成45口角,且过镜子反射面中心水

22、平面的保持件边缘处,撞击方向应对准反射面。5. 3. 2. 9外后视镜应在两种条件下经受撞击试验1,撞击点应符合5.3.2.5或5.3.2.6的规定。应使球头模型撞击后视镜的反射面;试验2,撞击点应符合5.3.2. 5或5.3.2.6的规定,应使球头模型撞击1后视镜反射面的背a. b. 面。gHe目。同撞击试验台示意图图55.4 抗弯曲试验5. 4. 1 安装5. 4. 1. 1 保持件水平地置于试验台上,并夹紧调节件。在保持件的最大尺寸方向且离调节件固定点最近的一端,用umm宽的固定挡块覆盖在保持件整个宽度上,使之不得转动。在另一端,也在保持件上放置一块与上述作用相同的挡块,以便按规定在上面

23、施加试验载荷(见图6)。5.4. 1.2可在施加载荷对面的一端予以夹紧。5.4.2 试验方法施加试验载荷的质量25kg,保持时间为1mino 473 挡换就德质量为25kg6后视镜的安毅要求6. 1 概述GB 15084-94 试幢保持件 l-寸J同, 突罩舰掏图6抗弯曲试验台示意图6. 1. 1 后视镜应固定牢靠,避免改变己调节好的视野。可调挡EJ,可调宜畏6. 1. 2 当汽车以最高车速的80%的速度(但不超过150km/h)行驶时,后视镜必须符合6.1. 1的规定。6. 1. 3 装在M2,M,和N2,N,类汽车上的外后视镜必须为E类后视镜,而装在M,和问类型汽车上的外后视镜为E类或E类

24、后视镜。6. 2 后视镜的安装数量和位置6. 2. 1 M和N类汽车必须在其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外后视镜。M,和N,类汽车上必须安装一个内后视镜,其他各类车辆,若内后视镜不能提供任何后视野,可不必安装。6.2.2 外后视镜应能从汽车侧窗或前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到的区域中看到。允许M,和M,类汽车的右侧外后视镜从非刮刷区域中看到。6. 2. 3若汽车采用在底盘上只安装驾驶室的方式测量时,汽车制造厂必须提供车身最大和最小宽度尺寸。必要时,可用假前箱板模拟。6. 2. 4 汽车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必须安装在后视镜中心至驾驶员两眼点(两眼点之间的距离为65 mm)中心连线与纵向基准面间的夹角不大于5.5

25、。的范围内6. 2. 5 当汽车满载,外后视镜的底边离地面高度小于1800 mm时,其单侧外伸量不得超出汽车最大宽度以外200mm。当被牵引的挂车比牵引车宽时,牵引车的外后视镜的单侧外伸量允许不超出挂车最大宽度以外200mm。6. 3后视镜的调节6. 3. 1 内后视镜应能允许驾驶员在其驾驶位置上调节。6. 3. 2 在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应能允许驾驶员在车门关闭,而车窗开启时进行调节。能在车内调节的外后视镜除外。6. 4 后视镜的视野要求6. 4. 1 测定条件按3.9的定义确定驾驶员的眼睛位置。下述后视野要求是在左右单眼总视野条件下的视野。当测定汽车后视野时,所试车辆为整车整备质量状态。此

26、外,还应在前排乘客一侧加装一名乘客的质量,其数474 GB 15084-94 值与测定H点时假人的质量相同。视野必须通过车窗进行测定,此窗在垂直于其表面测量时,可见光的总透过率至少为70%.6. 4. 2 内后视镜的视野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m的视野区域,其中心平面为汽车纵向基准面,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60m处延伸至地平线(见图7)。6.4. 3驾驶员一侧外后视镜的视野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5 m的视野区域,其右边与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且与汽车左边最外侧点相切,并从驾驶员眼点后10m处延伸至地平线(见图8a、图8b)。6.4

27、.4 乘客一侧外后视镜的视野。6.4.4. 1 对总质量小于2000 kg的M1和N1类汽车,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4m的视野区域,其左边与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旦与汽车右边最外侧点相切,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20m处延伸至地平线见图8(a归。6.4.4-2 对总质量大于或等于2000 kg的M1和N1类汽车,以及其他M和N类汽车,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3.5 m的视野区域,其左边与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且与汽车右边最外侧点相切,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30m处延伸至地平线。此外,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还必须能看见宽度大于O.75 m,并从驾驶员的

28、眼点后4m外至上述区域相接的视野区域见图以b)。6. 5 障碍物6. 5. 1 内后视镜的视野障碍物在测定上述后视野时,允许头枕、遮阳板、后风窗刮水器和加热元件等部件遮挡部分视野,但遮挡部分的总和应占所规定视野的15%以下。遮挡程度是在头枕降至最低位置,遮阳板在收回位置时测定。6. 5. 2 外后视镜的视野障碍物在测定上述后视野时,只要车身结构和门把手、示廓灯、转向指示灯、后保险杠两端和后视镜反射面清洗装置等部件所遮挡部分的总和占所规定视野的10%以下即可。6.6测定方法测定后视野区域时,应在驾驶员的眼点处设置大功率的光源,并检测垂直监视屏上的反射光来确定。也可采用其他等同的方法。- a 60

29、m 驾度员的眼点图7内后视镜的后视野- -一- - - 475 15084 94 2om GB 自. 目的N!Om 右外后视键总质量小于2000 峙的M,和N,类汽车的外后视镜的后视野区域(a) 驾驶员的眼点 驾破血的阻点4m 30m 、SEd 有外后担幢左外后槐镜罩。3总质量大于或等于2c 80 kg的M,和N,类汽车,以及其他M和N类汽车的外后视镜的后视野区域lOm 图B(b) 476 ,mm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450 460 470 480 490 5CO 510 520 530 540 550 560 570 580 590 600 610 620

30、 630 640 650 660 670 680 GB 15084-94 附录A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仪的光谱三色激励值(补充件)X(.l) Y(.。.001 4 o. 000 0 o. 004 2 o. 000 1 0 014 3 0 oco 4 o. 043 5 0 001 2 o. 134 4 o. 004 0 o. 283 9 o. 011 6 0 348 3 o. 023 0 o. 336 2 0 038 0 o. 290 8 0 060 0 0 195 4 o. 091 0 o. 095 6 o. 139 0 o. 032 0 o. 208 0 o. 004 9 o. 323

31、 0 O. C09 3 0 503 0 。.063 3 。.710 0 0 165 5 o. 862 0 o. 290 4 0 954 0 。.433 4 o. 995 0 0 594 5 o. 995 0 O. 762 I o. 952 0 o. 916 3 o. 870 0 !. 026 3 o. 757 0 J. 062 2 o. 631 0 1 002 6 o. 503 0 o. 854 4 o. 381 0 0 642 4 o. 265 0 o. 44 7 9 o. 175 0 o. 283 5 o. 107 0 o. 164 9 0.061 0 o. 087 4 o. 032 0

32、0 046 8 0 017 0 Z() 0 c 06 5 o. 020 1 。.067 9 o. 207 4 o. 645 6 j. 385 6 J. 747 1 j. 772 1 . 669 2 . 287 6 o. 813 0 o. 465 2 。.272 0 o. 158 2 o. 078 2 0 042 2 0 020 3 。伞0087 0 003 9 0 002 I o. 001 7 o. 001 1 o. 000 8 0 coo 3 o. 000 2 0 000 0 0 000 0 o. 000 0 o. 000 0 o. 000 0 o. 000 0 477 GB 15084-9

33、4 续表,mm X(,) Y(,) 690 o. 022 7 o. 008 2 700 。.011 4 o. 004 1 710 o. 005 8 o. 002 1 720 o. 002 9 o. 001 0 730 o. 001 4 o. 000 5 740 o. 000 7 o. 000 2 750 o. 000 3 o. 001 1 760 o. 000 2 o. 000 1 770 o. 000 1 o. 000 0 780 o.oco 0 o. 000 0 注g本表节录自CIE会和tl50(45)(1970),Y()VCJ,各数值取至小数点后4位1) 1966年修改时,将o.000 3改为Ocoo z.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武汉工学院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军。478 z (,) o. 000 0 0 coo 0 o. 000 0 o. 000 0 。.000 0 o. 000 0 0 cco 0 0 000 0 0 000 0 o. 0 00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