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pdf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268544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GB 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GB 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GB 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GB 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83. 120 Q 23 GB 和国国家标准11: -、中华人民GB/T 27797.7-2011 /ISO 1268平:2001(E)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Fibre-reinforced plastics-Methods of producing test plates Part 7 : Resin transfer moulding (ISO 1268-7: 2001 , IDT) 2011-12-30发布2012-08-01实施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痊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

2、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GB!T 27797. 7-2011/1S0 1268-7 :2001(E) 峰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 印张0.5字数10千字2012年5月第一版2012年5月第一次印刷* t5号:155066. 1-45037定价14.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10

3、107GB/T 27797.7-20门/ISO1268-7 :2001 (E) 目IJI=l GB/T 27797(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分为11个部分z一一第1部分:通则;一一一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一一第3部分:湿法模塑;一一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第5部分:缠绕成型;第6部分:拉挤模塑;-一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一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第9部分:GMT/STC模塑;第10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一般原理和通用试样模塑;二第11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小方片。本部分为GB/T27797的第7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4、。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268-7: 2001 (E)(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一-GB/T103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ISO1183(所有部分)J; 一-GB/T2577-200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CISO1172:1996 ,MOD); 一-GB/T19466.2-2004 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CISO 11357-2 :1 999 , IDT) ; 一-GB/T27797. 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z通则CIS

5、O1268-1: 2001 , IDT)。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z一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一一在5.1和第7章中加条号。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三研究所、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宁珍连、陈海玲、宣维栋、马玉敬、张力平。I G/T 27797.7-20 11/ISO 1268-7 :2001(E) 范围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GB/T 27797的本部分规定了用树脂传递模塑(RTM)制备增

6、强塑料试验板的方法。GB/T 27797的本部分和GB/T27797. 1一并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466.2-2004 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lSO 11357-2:l999 ,IDT) ISO 1172 :1 996 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预浸料、模塑料和层压板玻璃纤维和元机矿物填料含量的测定灼烧法(T巳xtile-glass-reinforcedplastics-Prepregs

7、, moulding compounds and laminates Determination of the textile-glass and mineral filler content-Calcination methods) ISO 118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方法(Plastics-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density of non-cellular plastics) ISO 1268-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Fibre reinforced plastics Methods of producng test

8、platcs - Part 1: General conditions) ISO 7822:1990 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量的测定灼烧损失、机械破碎和统计计算方法(Textile 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void content Loss on ignition, mechanical disin tegration and statistic,rl counting methods) ISO 11357-5: 1999 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5部分z反应特性的测定温度时间曲线、反应始和转化度(Plastics-Dif

9、ferentialscanning calorimetry ( DSC)-Part 5: Deter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 reaction-curve temperature and times,cnthalpy of reaction and degree of conversion) 3 健康和安全见ISO1268-1 0 4 原理树脂传递模塑(RTM)是在密闭容器中低压成型的一种方法。纤维增强材料可以预成型,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内,合模。将树脂注射到模腔中浸渍增强材料,树脂固化形成复合材料板。生产工艺可调整,如注射树脂前抽真空排出空气、加热树脂以降低粘度和缩

10、短固化时间。采用高活性树脂时,用两个泵分别抽取树脂和固化剂进入一个容器,混合后再注入模具。1 GB/T 27797.7-2011/ISO 1268-7 :2001 (E) 5 材料5. 1 增强材料5. 1. 1 增强纤维可为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等,其形式为毡(短切毡或连续毡)、短切纤维、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单向增强材料及它们的组合。5. 1. 2 增强材料可以预先铺放在预成型坯模中保持其形状,预成型坯可以通过在装配好的增强材料上喷射粘合剂制备,然后热定型。另一种方法,可以通过用辅助丝柬将增强材料缝合、绑结或编织在一起制备成预成型坯。5. 1. 3 增强材料应容易往模腔内铺放且有良好的树

11、脂浸渍性能。注射树脂时应避免引起增强材料的移动。5.2 树脂树脂的粘度和固化特征应保证树脂能充满模腔,在固化前浸透增强材料。6 试验板尺寸制备的板材的长度和宽度应足够大以便加工符合要求的试样,试样的尺寸应符合相关的标准。推荐板的长度和宽度均为300mm,厚度应为1rnm4 mm,超过4mm的试验板通常不适于测定机械性能。7 增强材料含量7. 1 纤维元定向分布板材,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15%30%。7.2 织物板材,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35%55%。7.3 单向板,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40%60%。8 设备8. 1 模具z钢、铝合金或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由阴、阳模组成,中间为模腔,带有一个进树脂孔和一

12、个出气孔。模具用螺栓或其他可靠的紧固装置扣紧以保证完全闭合,模板间安装橡胶条密封,测温装置可插在模具板中,模具表面须涂刷脱模剂。8.2 带加热板的压机:控温精度在土5.C内,压力为规定值的士20kPao 8.3 空气循环箱z控温精度在:l:5.C内。8.4 树脂罐:温度可调。8.5 泵:以最高800kPa的压力传递树脂。8.6 真空泵或真空发生器。8. 7 软管:连接模具和树脂泵或真空发生器。8.8 温度、压力的控制和记录设备。9 步骤9. 1 制备预成型体9. 1. 1 按以下方法制备预成型体:GB/T 27797.7-2011/ISO 1268-7 :2001 (E) a) 按说明剪裁毡并

13、叠放,用少量聚合物粘接剂粘接,在定型模中将叠放的毡加热、压缩;b) 将增强纤维短切并喷洒在一个旋转面上,由空气负压定位,在短切纤维中添加少量(2%5%)的聚合物粘接剂。然后加热。若需铺放连续纤维或者织物,可在加热前将连续纤维或者织物铺放在短切纤维上;c) 裁剪织物并按特定方向铺放,织物用辅助纱线(例如聚眈腊、聚醋、芳纶、玻璃或碳纤维)经缝合、绑结或编织成整体,单向织物用于制作高纤维含量试验板的预成型体;d) 具有特定形状的三维织物采用缝合、针织或编织方法。9. 1. 2 预成型体单位面积的质量应能满足试验板所要求的纤维体积含量要求。9. 1. 3 预成型体的设计应与模具相匹配,并能保持纤维的排

14、列顺序。9.2 树脂的注射和固化9.2. 1 由于树脂和增强材料的特性不尽相同,故采用不同的步骤,见9.2. 29. 2. 4给出的示例。9.2.2 将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中,合模并用螺栓或其他紧固装置扣紧,用软管将模具连接到树脂泵和树脂罐上,用泵往模腔中注入树脂,充满后,将模具放置在压机加热板之间或者固化炉中固化。9.2.3 将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中,合模并扣紧。用软管将模具连接到真空泵、树脂泵、树脂罐上,用真空泵抽出模腔内的空气,借助树脂泵,在大气压力下或稍高于大气压力下将树脂从树脂罐经过软管注入到模腔。9.2.4 注射模塑工艺也可以采用高活性树脂,将预成型体放入模腔,合模并扣紧,用两个泵分别

15、抽取树脂和固化剂到一个容器中,混合后再注入模具。用这种方法,树脂的流速快,有可能导致模腔中的增强材料移动,为保证增强材料不移动,建议在注射期间对其进行检查。9.2.5 对所有方法均应记录时间、压力、保压时间和固化时间。9.3 稳定化固化后,打开模具取出试验板,若材料规范或制备方法中有要求,应对试验板进行稳定化。除非另有要求,建议在切割取样前应在实验室环境下状态调节48h,同时建议试验板至少切除15rnrn的毛边,因为该区域(毛边)纤维含量和纤维排列不具有代表性。10 试验板的性能测定10. 1 通则加工试样前应先检查试验板,根据材料规范或有关方的协议判定试验板是否满足要求。有关参数的测定见10

16、.210. 70 10.2 纤维含量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含量的测定按ISO1172执行,碳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由双方协商。注z通过试验板的质量和预成型体的质量可大体知道试验板中的纤维含量是否合格。10.3 孔隐含量试验板的孔隙含量可用显微镜(见ISO7822)观察抛光切面获得,也可用超声扫描或采用其他方法。(国)FOONHECN-cm同=ON|h.hmhhNH阁。G/T 27797.7-2011/ISO 1268子:2001(E)密度10.4 用ISO1183给出的任一方法测定密度。试验板尺寸测定试验板的厚度、宽度和长度,同时测定板的弯曲或扭曲(或其他变形)。应在试验板制备报告中明确

17、记录厚度的测量位置,所用显微探针的类型(平面或半球面)和探针直径。10.5 固化度如有要求,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见GB/T19466.2-2004)和残留熔(见ISO 11357-5: 1999),以确定固化程度。10.6 纤维排列方式如有要求,测定增强纤维偏离中心线的角度,当注射树脂的速度很高时通常应该检测偏心度。10.7 析、识试验板每一面的纤维含量不尽相同,测试弯曲和层间剪切性能时,载荷施加在不同面所得结果会有差异,建议对试验板的每一表面进行标识。11 试验板制备报告应包含如下信息:a) 依据本部分;b) 试样制备的地点、时间;c) 层数、排列次序、铺层方向;d) 所用材料清单(增强材料型号、树脂类型、填料类型、固化体系等hd 所用模具;f) 操作条件(模塑压力、模塑温度、合模速度); g) 所制试验板厚度,以及测量厚度的位置和所用测微器的详细描述(见10.5); h) 若有要求,纤维含量和填料含量;i) 板的质量(外观、浸渍情况); 再制备板材时所需的其他信息;与本部分的差异。试验板制备报告12 j) k)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峰书号:155066.1-45037定价:14.00元GB/T 27797.7-2011 打印H期:2012年6月18HF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