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宝应县南片六校八年级下期月度调研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28898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宝应县南片六校八年级下期月度调研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宝应县南片六校八年级下期月度调研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宝应县南片六校八年级下期月度调研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宝应县南片六校八年级下期月度调研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苏宝应县南片六校八年级下期月度调研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宝应县南片六校八年级下期月度调研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 绽 出( zn)打 折 ( sh) 羼 水( chn)不 屑 置辩( xi) B星 宿 ( xi)咳 嗽 ( su) 中 看( zhng)不 省 人事( xng) C俯 瞰 ( kn)心 弦 ( xun)颟 顸 ( hn) 栩 栩如生( x) D 伶 俐( lng) 相 公( xing)惊 觉 ( jio)无精打 采 ( chi)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绽开( zhn), C、心弦( xin), D、惊觉( ju)。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2、,主要是字音。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分 )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我国计划在 2011年向太空发射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 ”的实验,这一消息 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被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C尽管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经济总量有限,其债务危机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受

3、到直接冲击,但是仍然会间接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D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缺少关联词语,但是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重复,去掉“这一消息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 D、去掉 “的原因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

4、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是 ( )( 3分 ) A 2010年 4月 23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社会各界都 不约而同 地发出了“读一本好书 ”的倡议。 B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每一位中学生 责无旁贷 的责任。 C楼房 鳞次栉比 ,公路平坦通畅,河流重现清澈,这些是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呈现出的新景象。 D春节期间,在泰州老街、桃园、望海楼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 流连忘返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约而同:事先没

5、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B、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C、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D、流连忘返: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经分析,答案: B是 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 还要注意能结合语境,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加相近的词语、成语等加以比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戈特的小小说,小说以 “窗 ”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B变色龙是俄国作

6、家契诃夫的小说,本来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小说借这种动物颜色多变的特点,喻指赫留金见风使舵的 奴才性格特征,这样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C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当代诗人李瑛的作品,诗歌通过塑造 “一棵树 ”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及崇高精神。 D散步是莫怀戚写的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的散文。课文构思巧妙,结构精巧。作者选取 “散步 ”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人和睦、亲爱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本来变色龙是蜥蜴的一

7、种,小说借这种动物颜色多变的特点,喻指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特征,这样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现代文阅读 目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

8、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 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 A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

9、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 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 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

10、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 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 “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

11、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 “噗噗 ”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 门也不过五米。 B雨 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

12、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 1】作者以 “目送 ”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4分) 【小题 2】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 9)段和第( 16)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4分) 【小题 3】按要求对文中 A、 B两处画线句进行鉴赏。( 5分) ( 1)从 A句中

13、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 2分) (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 B句。( 3分) 【小题 4】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 【小题 1】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 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 的老去而无法挽留 的痛楚。(一点 2分,共 4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2】( 4分) 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 面对的; 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

14、们生命的必然; 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 的每一份情缘。(一点 2分,共 4分;答对两点给满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3】( 1) “交会 ”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 1 分),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1分)。( 2)( 3分)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 1分),再连用两个 “深深 ”将自己对父 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 1分),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 1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4】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

15、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试题分析: 【小题 1】 “自己生命历程中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 ”围绕 “自己送儿子 ”以及 “自己目送父亲 ”来概括。这两次目送都能体现对亲人的那份深厚的情感,但是两次目送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是有一个情感上的深化过程。 【小题 2】文章 第 9段是 “目送儿子 ”的有感而发,文章第 16段是 “目送父亲 ”的有感而发。根据两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利用题记的目的。示例: 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 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 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小题 3】( 1

16、)能准确分析所选词语表达的内容给,能品析出它的表达效果。可选择 “无边无际 ”“时空长河 ”“凝望 ”“交会 ”等词语进行品析,言之成理即可。( 2)作者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此时的悲伤心情;句中两个 “深深的 ”也能将自己对父亲 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 【小题 4】任选一个角度谈均可。观点明确且源于文本,阐释合理即可。参考角度:( 1)文章的选材;( 2)文章的情感;( 3)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4)文章的语言;( 5)文章的表现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总原则:()、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 “题眼 ”(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

17、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 “题眼 ”。 ( )、答题时,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演奏快乐 曾经有人对我说过: “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那么,幸福为什么离我如此遥远? ”我对这个人说: “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 ” 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演奏快乐,就是品位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

18、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 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 懂得品位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 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 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 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

19、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 ; 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有什么烦恼?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现在为什么不能?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 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 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

20、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 相信,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 (选文有删改) 【小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分) 【小题 2】综观全文,作者开篇和结尾都写了摩天轮,简要分析 作者写摩天轮的作用。( 3分) 【小题 3】 “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 ”结合你的体验为第 段空白处补写两个句子。( 3分) ; 【小题 4】请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个句子的理解。( 3分) 【小题 5】你会

21、演奏快乐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演奏快乐的。( 4 分) 答案: 【小题 1】中心论点是 “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 【小题 2】作者写摩天轮有三个作用:第一,开篇写关于摩天轮的对话引出了文章的写作中心(论证观点);第二,结尾写摩天轮与开篇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第三,摩天轮在文章中象征着快乐,将快乐赋予摩天轮上,形象可感。 【小题 3】开放性试题,只要句意连贯,符合题意即可。 【小题 4】这一句话总结全文,将快乐比作乐曲,用天长地久的乐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快乐可以与人们终生相伴,生生不息。(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 5】开放性试题,只要联系实际,符合题意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1

22、】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等部分来概 括作者的观点。本文的观点就是从文章的开头部分来概括。 【小题 2】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结构上:结尾写摩天轮与开篇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开篇写关于摩天轮的对话引出了文章的写作中心(论证观点)。 【小题 3】围绕第 5段的论点 “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 ”来补写句子即可。示例:一盒火柴能让我们摆出各种图案;一只蚂蚁能让我们捉弄半天。 【小题 4】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快乐可以与人们终生相伴,生生不息。 【小题 5】联系本文的中心论点以及联系实际,语言通顺,符合题意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

23、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到论点的概括、论证方法的分析、内容的筛选以及语句含义的理解等题型。筛选信息题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从中概括出信息回答。考查议论文写法及作用时要注意从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角度来回答。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指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伏读经年 ,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 ,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有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

24、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 甫 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经年:一年左右。 土寇:土匪。 角:战斗。 洫:田间的水道。 甫:刚。 【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4分) 余幼时即 嗜 学( ) 几 为所擒( ) 自谓 可 将 兵十万( ) 会 有土寇( ) 【小题 2】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 A无从致书 以 观 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B以 是 人多以书假余由 是 抑郁不自得 C言和 而 色

25、夷足肤皲裂 而 不知 D非天质 之 卑弗 之 怠 【小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指笔录,计日以还。 有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 【小题 4】内容理解( 4分) 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 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宋濂和刘羽冲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小题 1】喜欢,爱好,特别爱好 差点儿 率领(带领) 适逢(正遇上)(恰好) 【小题 2】 B 【小题 3】 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

26、(按时)归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 “古人难道欺骗我吗? ” 【小题 4】 抄书,治水失败 宋濂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涯中 非常艰苦和勤奋,表现了他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刘羽冲是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合实际的人,他潜心研究古代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的运用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试题分析: 【小题 1】 (1) “嗜 ”的古今义一样,意思为 “爱好 ”。( 2) “几 ”在此的意思为 “几乎 ”,不能理解为 “数量词 ”。( 3) “将 ”在此的意思为 “率领 ”,不能理解为

27、“名词 ”。( 4) “会 ”在此的意思为 “适逢 ”,不能理解为 “开会 ”等意思。 【小题 2】 A、来 因为。 B、这样 这样。 C、表并列 表转折。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抄书。所以, 选 B项。 【小题 3】( 1) “每 ”是 “常常 ”的意思, “于 ”是 “向 ”的意思, “笔 ”是 “用笔 ”, “以 ”是 “相当于而,表修饰 ”;( 2) “经年 ”是 “一年 ”的意思, “谓 ”是 “认为 ”的意思;( 3) “恒 ”是 “总是 ”的意思, “语 ”是 “说 ”的意思, “岂 ”是 “难道 ”的意思。除了这些关键词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准确性与流畅性。 【小

28、题 4】甲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围绕借书来抄写来概括,乙文围绕刘羽冲两次失败的经历来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理解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 上,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大意,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诗歌鉴赏 柄柄芰 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 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注】这是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 芰: j,古书上指菱。 蛩: qing,这里指蟋蟀。 【小题 1】请描绘出首联中展现的场景: 。( 1分) 【小题

29、 2】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 _,_。( 1分) 【小题 3】结合全诗,请你品味 “秋滋味 ”的内涵。( 3分) 答案: 【小题 1】只见一支支枯败的菱梗、荷柄在瑟瑟秋风中颤栗,遍地是片片枯黄的梧桐落叶。(要运用一定的描写手法,不能单单是直译)( 1分) 【小题 2】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1分) 【小题 3】一方面是指秋天的衰败、萧瑟等况味;另一方面也指宋江此时凄凉苦涩(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前途未卜的茫然)的心情。诗歌也寄寓了作者对宋江命运的同情和前途的担忧(每点 1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 3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抓住首联中的意象 “荷、梧桐 ”以及 “枯、坠 ”这一意

30、象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述即可。示例:只见一支支枯败的菱梗、荷柄在瑟瑟秋风中颤栗,遍地是片片枯黄的梧桐落叶。 【小题 2】诗歌的颔联意思是 “蟋蟀从草丛中传来低吟声,大雁落在沙地上哪细微的声音 ”都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结合宋江是在夜晚逃离的,可以看出,作者在此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声来衬夜晚的静。 【小题 3】此诗中宋江的内心是极为复杂的,结合这复杂的心情来体会 “秋滋味 ”即可。示例:宋江此时凄凉苦涩(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前途未卜的茫然)的心情;宋江命运的同情和前途的担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到诗歌画面的描写、内容的理解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这三个题型。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

31、。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 “字 ”或 “词 ”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 “行 ”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语言表 达 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1分) 【小题 1】同学们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个字)( 2分) 材料一: “汉语热 ”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前全球已有 210

32、所 “孔子学院 ”(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材料二:在我国一个有 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材料三:国内某网站做了 “我国汉字应 用现状 ”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内容 喜欢敲键盘 不愿动笔写 提笔常忘字 常写错别字 字体不美观 从未练书法 数据统计 57% 83% 79% 【小题 2】花与叶相依,写花常写叶。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数点海棠的花蕾嵌于重重绿叶之明丽醒目

33、。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这一说法的美学原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是什么? ( 4分) 其美学原理是: 生活中所说的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的含义是: 【小题 3】【名著阅读】( 5分) 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二人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 1分) 鲁提辖假意道: “你这厮炸死,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撤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望郑屠尸道: “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鲁达为什么 “大踏步去了 ”?从以上言

34、行中,你读出了鲁达怎样的性格?( 4分) “大踏步去了 ”的原因: 鲁达的性格: 答案: 【小题 1】全球(世界各地) “汉语热 ”迅速升温,我国汉字应用水 平却在下降。(意思对即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 【小题 2】 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小题 3】 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 1分)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 1分)。 原因:怕吃官司 性格:粗中有细。 试题分析: 【小题 1】材料一讲的是汉语受到了外国人的追崇;材料二讲的是外国人能熟练掌握汉语;材料三讲

35、的是许多人热心于电脑键盘却忽略规范书写。结合三则材料,结论为:全球(世界各地) “汉语热 ”迅速升温,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却在下降。 【小题 2】其美学原理是:单纯一色红或绿会显得单调,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虽没有红花那样娇艳,不会引起人的注意,但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红花离开绿叶,它的美会遭到削弱。生活中所说的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的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 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小题 3】( 1)宋江暗救晁盖等人被阎婆惜发现,宋江失手杀了阎婆惜,官府追缉的很紧,只好连夜逃离宋家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

36、投奔了柴进。( 2)鲁提辖只是想教训一下镇关西,没想到失手却把他给打死了,鲁提辖想到这个官府,如果投案自首,只会是死路一条,所以,便大踏步离开,从中也能看出鲁提辖那粗中有细的性格。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点评:根据提供的综合性学习材料或热点问题 ,独立分析 ,展示成果。它体现了课标的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 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的精神。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

37、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同学们构建了开放的答题环境,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语文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默写 默写。(每空一分,共 9分) 【小题 1】满座宾客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 2】于是宾客无不 ,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小题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小题 5】春蚕到死丝方尽, 。 【小题 6】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 【小题 7】怀旧空吟闻笛赋, 。 【小题 8】 ,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 【小题 1】无不伸颈 【小题 2】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小题 3】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 4】沉舟侧畔千帆过

38、 【小题 5】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题 6】等着地下的火烧 【小题 7】到乡翻似烂柯人 【小题 8】何当共剪西窗烛 试题分析:默写时,注意 “颈、臂、倾、畔、蜡炬、柯、烛 ”等易错字。还要使整个句子默写的准确,有时还要注意一些提 示性的语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及现代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现代诗文的考查要求与古诗文相同。 书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所加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填写在田字格内, 4分) 2014年,扬州将迎

39、来 2500年城庆。未来 4年,我们要仅仅围 ro“三个扬州 ”建设,把扬州建成经济活力 bng发、历史文 mi彰显、环境 y致秀美、人民富裕安康的创新之城,精致之城、幸福之城。 答案:绕 迸 脉 雅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展望了扬州的未来,其中涉及到 “围绕、迸发、文脉、雅致 ”这四个词语。在书写这四个词语的时候,除了注意基本的笔画,还要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书写汉字的能力。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

40、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作文 人 生中有很多扇门。推开那扇门,我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可以认识新世界,可以悟出新道理,请以 “轻轻推开那扇门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有真情实感; 文章不少于 600字;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略 试题分析:那扇门可以是告别挫折困难的那扇门,或是迎接阳光的一扇门,总是要与你写的那件事紧密联系。可以写与老师同学或家长发生过一件事后,自己的心灵上的某个困惑的东西或事理一下子明白了,或是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点评:如果说高中生的作文要具有 一定的哲理性,那么初中生的作文必须具备一定的形象性。由感性的事物切入,进而表达更深层次的感情或哲思,这便是一篇好习作。有人说, “写作的终极目标是思考人的生命状态和意义,将人的精神从庸常中拯救出来 ”,其实,写作又何尝不是一个感性的集中体现,任何一种对于人生、生命、生存的思索,都离不开对表象的分析,离不开从具体的物象中进行抽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