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28907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 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 惬 (qi)意 蓦 (m) 然惧 惮 (dng)迥 ( jng)乎不同 B真 谛 ( d) 磐 ( bn)石 凫 ( f)水 气冲 斗 ( du)牛 C 赫 ( h)然 亢 (kng)奋 晦 ( hu)暗 兀 兀 ( w)穷年 D 踌 ( cho)躇 深 邃 ( su) 归 省 (shng) 锲 ( qi)而不舍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惮 ”应读 dn。 B “磐 ”应读 pn, “斗 ”应读三声。 D“踌 ”应拼为chu, “省 ”应读 xng. 考

2、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下列句子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考试成绩,家长们往往 义愤填膺 。 B自从设立了文明监督岗,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现象 戛然而止 。 C雅安发生地震后,全国人 民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的感人事迹。 D作家莫言从小就有 自命不凡 的理想,这激励着他不断努力,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义愤填膺 ” 指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用于指孩子不够理想的成绩,不当。 “乐此不疲 ”。 B “戛然而止 ”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本句用于指现象不当。 D自命不凡指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贬义词,用错了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所学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俗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中学生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阶段。 B这篇文章塑造了 “两弹元勋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 C通过学习竹影,使我们明白了中西方绘

4、画的区别。 D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搭配不当,应把 “中学生 ”改为 “中学阶段 ”或 “中学时期 ”。 B搭配不当,应把 “事迹 ”改为 “形象 ”。 C没有主语,应去掉 “通过 ”或 “使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

5、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 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_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_ 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失败者天生就一定比成功者差吗 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多思考了一些问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先要整体感知一下语段内容,可知本段在讨论面对绝境时成功者与失败者不同的态度。根据第一个空后面的 “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 ”的语句,可知,第一个空应填写 “成功

6、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这个陈述句照应了后面的 “可是 ”,引出后文对成功者姿态的阐述。第二个空,根据前面的 “一分钟、一步路 ”可知,应强调 “小 ”,即成功者成在 “坚持 ”上,所以选 “一个 ”而不是 “一些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点评:整体感知语句,分析语句所写内容,注意前后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语句间的照应,根据这 些加以选择。选好之后,还要读一读,看语意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再检查一下,是哪个地方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修改。 下列对语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全球首个类人太空机器人 “ 太空机器人 2号 ”( r2)跟随美国 “发现

7、”号航天飞机的最后之旅前往国际空间站,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r2目前只有上半身,他的腿部仍在制造阶段。 r2的眼睛是 4台摄像机,藏于金色头盔中,嘴里藏有一个深度感应器, “大脑 ”设置在腹部;能源系统在 “双肩背包 ”中。类人太空机器人可能在未来承担国际空间站的清洁任务,在宇宙空间极冷 、极热的条件下为宇航员拿着各种工具,处理有毒气体泄漏、起火等紧急情况。另外,更加先进的太空机器人有望前往小行星、火星或更远的星球执行任务,为人类到达那里探路。 A首个太空机器人升空 B机器人到其他星球执行任务 C机器人承担空间站清洁任务 D太空机器人目前只有上半身 答案: A 试题分析:整体感知语段,介绍的

8、是 “首个太空机器人 ” 升空及其特点、任务等,把几个选项比较一下可知, A项概括重点突出,是报道的主要事件。其它几项均介绍了语段的一小部分。因此,应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点评:整体感知语段,分析语段所写内容,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握住最主要的信息,根据理解把语段的最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

9、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 ”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 “对 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

10、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 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 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 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 “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

11、然不会跟你走了! ”我恍然大悟。 18 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 “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 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 “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 “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

12、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 我记起来,小时候和母亲 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小题 1】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3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

13、的道理是 _ 第二件事写的是 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压力要放松心态。 第三件事写的是吵架,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_ 【小题 2】课文中划横线句子 “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中 “冬季 ”一词该如何理解?( 2分) 【小题 3】开头交代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 ”,其用意何在?( 3分) 【小题 4】结合文意,说说作者对母亲表达了什么情感。( 3分) 【小题 5】 “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3分) 答案: 【小题 1】遇到困难要坚强(执著);牵牛 ;遇到挫折时要乐观 【小题 2】(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冬季,又指成长过程中遇

14、到的困难和挫折 【小题 3】为母亲的话作铺垫 表明母亲的话很平常,很朴实,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 【小题 4】全文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感激、思念之情。 【小题 5】略(简述经历或谈感悟均可,要求文从字顺,表意清楚,真实可感) 【小题 1】试题分析:通读全文可知,写的有关母亲的三件事是拔白菜、牵牛、跟老板吵架,母亲的三句话分别是 “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 ”“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 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第一个空应填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

15、冬季 ”类似的语句,如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等。第二个空应填写“牵牛 ”,第三个空应填写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 ”所展示的道理,即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要有一颗乐观的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梳理相关情节,确定每个空的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小题 2】试题分析: “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这句话中的 “冬季 ”表面上指冬天,结合全文可知,更指人生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16、,把词语放到原句中,结合句子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词语的意思。答题一般用 “表面指,句子中指 ”这样的模式。 【小题 3】试题分析: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 ”表明虽然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太多的见识,但母亲的话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朴实实用,使我受益匪浅。因此,交待这些,为后文写 母亲的三句话作了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理解所写的内容,理解时要注意看语段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语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在反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等。 【小题 4】试题分析:从文章开头的 “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

17、,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及文章结尾的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对母亲是敬佩的、感激的。 考点: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 点评:揣摩人物情感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看所写的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对 “我 ”有什么影响与教益,尤其要注意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人物情感的直接表达。 【小题 5】试题分析: “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压力要放松心态。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或感悟,比如考试之前的紧张往往使会做的题目做不下来,上台讲话时的紧张心情往往使自己发挥失常等。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压力不能太大,应懂得缓

18、解压力。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理解语句内容,抓住感悟的触发点是很重要的。要求结合实际谈一谈的题目,一定要有与实际联系的环节,否则就会因 步骤不全,造成无谓的失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

19、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小题 1】分析下面两句话中 “朦胧 ”一词的不同含义。( 2分)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小题 2】请问选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分) 【小题 3】第 小节哪两个词集中体现了 “我 ”在夜行途中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 4分) 【小题 4】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调动了人 体的哪些感觉器官,请概括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小题 5】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

20、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A船上 仰视 B岸上 平视 C船上 平眺 D岸上 眺望 答案: 【小题 1】( 1)作动词,有 “变得朦胧了 ”或 “融为一体 ”之意。( 2)作形容词,指光模糊不清。 【小题 2】 . 比喻。写出船行速度快,更衬托出 “我 ”当时急切的心情。 【小题 3】 沉静,自失。 “我 ”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因为马上就要看到社戏了,更主要的是途中的优美景致使 “我 ”陶醉了。 【小题 4】 作者结合嗅 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小题 5】 .C 【小题

21、1】试题分析:读两个句子可知,第一个 “朦胧 ”是动词,第二个 “朦胧 ”是形容词。结合语境可知,第一个是指 “月色 ”与 “水气 ” “融为一体 ” “变得朦胧了 ”。第二个是形容光模糊不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务必遵循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的原则,根据对词语表面义的理解,然后结合语境作出具体的分析。 【小题 2】试题分析:画线句把 “淡黑的起 伏的连山 ”比作 “踊跃的铁的兽脊 ”“跑 ”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船行速度快,同时,也衬托出 “我 ”急于看戏的急切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

22、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从修辞的角度,更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小题 3】试题分析:通读第二段,简短,共几句话。根据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的语句,可提 取出 “体现了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 ”的两个词,即 “沉静,自失。根据上文内容可知,因为马上就要看到社戏了,所以 “我 ”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加之途中的优美景致,因此,“我 ”为之陶醉,才有了 “沉静、自失 ”之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确

23、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切题的语句或词语,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小题 4】试题分析:通读选文可知,在写景时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句子较多,其次还有嗅觉,如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听觉,如“似乎听到 歌吹了 ”。 这样多角度写景,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写景角度的理解能力。 点评:写景的角度有很多,从人的感觉的角度一般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角度写景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为:可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小题 5】试题分析:根据故事情节, “我 ”是坐船去看戏,因

24、此应在 “船上 ”,角度当然是向远处平眺,即在船上向远处望到的景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题的基础上,根据文章故事情节和所写景物的特点,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所掌握的记叙文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言文阅读 忽一人大呼 “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

25、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小题 1】指出下列加下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 1)不能 名 其一处也( ) ( 2)群响毕 绝 ( ) 【小题 2】选文中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_( 2分) 【小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 4】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说出;消失 【小题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小题 3】( 1)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

26、没有一样缺少的 。 ( 2)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中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小题 4】道具简单;侧面烘托口技者技艺高超。 【小题 1】试题分析: “名 ”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此句应译为 “说出 ”。 “绝 ”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不同的词语代替,在此句中应译为 “消失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 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

27、累。 【小题 2】试题分析: “直接表现 ”“火势凶猛 ”是题干中的两个审题点,读第一段可知,符合手法和内容要求的句子是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通读全文,确定答题的范围,然后在语段中从前向后精读,将符合要求的语句提取出来。 【小题 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 “于是 ”“股 ”“走 ”, “于是 ”是最易译错的词语,在此处应译为 “在这种情况下 ”, “股 ”是重点的词语,注解里面有注释,应译为 “大腿 ”。 “走 ”的意思是固定的,应译为 “跑 ”。了解

28、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 4】试题分析: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 ”表明使用的道具很简单,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更突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29、,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是为了起到烘托的作用。 诗歌鉴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小题 1】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_, _。( 2分) 【小题 2】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 “独坐 ”、 “弹琴 ”、 “长啸 ”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

30、昏暗。 答案: 【小题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小题 2】 A 【小题 1】试题分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 “明月 ”人格化,使月亮变成了知心的伴侣。因此,这句是符合要求的诗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我们不仅要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做到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小题 2】试题分析: A项中的 “在朝做官时 ”的说法不正确,根据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了解可知, 竹里馆 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

31、这类题目时 ,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诗句,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及诗歌的相关知识加以综合评析和衡量。 语言表达 综合性学习( 6分) 班里打算开展 “我也追 星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小题 1】请将本次活动的主题语补充完整。(要求:句式工整)( 2分) 说明星事迹, -_。 【小题 2】下面是小明为本次活动准备的发言稿片断。 我崇拜的名人,是一位苏联作家。他小时候曾历经磨难,后来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 。 请问小明提到的这位作家是 _,童年中的主人公名叫 _。( 2分) 【小题 3】 2012年 3月,唐代诗人

32、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杜甫图片的 “再创作 ”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 对于此类 “恶搞名人 ”的现象,有人一笑置之,有人愤然反对。对此你持何种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80字以内)( 2分) 答案: 【小题 1】学优秀品质;做健康新人等 【小题 2】高尔基、阿廖 沙 【小题 3】态度明确,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1:这是个好现象。它使大家更关注杜甫,而且涂鸦是对于画像的 “再创作 ”,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作用,也体现了一种童心和童趣。同时,这也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 示例 2:这是个不好的现象

33、。文化名人们为我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随便对他们进行涂鸦、恶搞、丑化,也就反映出了一些人对于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与素养的不足。 【小题 1】试题分析:题目的具体要求是 “句式工整 ”,实际上类似与对联。活动的主题是 “我也追 星 ”。上句的停顿是 “说 ”“明星事迹 ”,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拟出 “学明星气节 ”“扬名人精神 ”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 点评:对联要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称,词性一致,节奏相应(到哪儿停顿要一致),平仄相谐。 【小题 2】试题分析:童年的作者和名著的主人公应该都是平时要识记的内容,其中 “阿廖沙

34、 ”的 “廖 ”要注意字形。本题的考查是很浅显的,只是识记则可完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名著时,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 涉及人物等,还要注意积累一些故事情节,甚至是一些细节。在做题时要注意,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毛病。 【小题 3】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 恶搞名人 的现象 ”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一般我们所持的观点应是反对,可以从这是对传统文化及传统人物的不尊重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表明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平时要养成多读、多看、多想、多思的好习惯,对于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从读书中发现

35、的问题等等,自己不仅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还要多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 默写 古诗文积累。( 10分) 【小题 1】此夜曲中闻折柳, _。 【小题 2】 _,青山独归远。 【小题 3】 _,竹中窥落日。 【小题 4】马上相逢无纸笔, _。 【小题 5】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 _, _。 【小题 6】江南逢李龟年中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句子是: _, _。 【小题 7】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蕴含哲理的古诗句: _, _。 答案: 18.略 【小题 1】何人不起故园情 【小题 2】荷笠带斜阳 【小题 3】山际见来烟 【小题

36、4】凭君传语报平安 【小题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题 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小题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园、笠、渡、畏、缘等易错字外;还要注意写完之后要完整的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上下不通或张冠李戴的错误出现。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古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对于古诗文考 查的几种题型(上下句对接题、理解型默写题、归类型默写题、理解运用型题目)要心中有数。 作

37、文 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 “有家真好 ”;当同学用关爱给你带来温暖时,你会感到 “有朋友真好 ”;当某件事让你收获快乐或感悟时,你会感到 “有这样的经历真好 ”;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 ”;当理想激励你积极进取时,你会感到 “有梦真好 ” 请以 “有 _真好 “为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前后都有提示语。根据提示可知,题目中可补充的内容很多,比如可以写 “有家真好 ”; “有朋友真好 ”; “有这样的经历真好 ”; “有书真好 ”; “有

38、梦真好 ”等。不过,不仅要写出好,更要写出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些也是提示当中提示的内容。由此可知,在我们的文章中,主体部分是要写出好在什么地方或是这个感触产生的理由。审题之后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可以补写什么,如有朋友真好,有知识真好,有父母的爱真好,有信念真好,有蓝天绿水真好等。然后想一想,自己最想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相关的素材,写 出来可以反映什么主题,所反映的主题是否积极向上。当然可反映的主题可以有很多,如体现亲情、歌颂真情、发出呼吁等。但不管选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 “熟 ”的原则,即:素材熟、主题熟、结构熟,要选择自己易于驾驭的材料,平时擅用的结构,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主

39、题思想。这样,思考周全之后再将题目补全,最后落笔成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 .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 .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 “大 ”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 “小 ”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