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28973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静 谧 ( m)陈词 滥 调( ln ) B 邂 逅( xi)惟妙惟 肖 ( xio) C 缔 听( d) 熙 来嚷往( x) D愚 氓 ( mng )浮想联 翩 ( pin )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中 “缔 ”应为 “谛 ”, “嚷 ”应为 “攘 ”。 考点:汉字字音字形辨识 点评:此题有难度,辨析点较多,要辨认字音要辨认字形。平时学习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关注课文注释中生字的注音和写法,做题时用排除法,将明显不可选的答项先行排除,减小辨识的范围,在两可的情况下,

2、应选最有把握的一项。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这位作家很有名,但是他的文章总让人觉得 阴晦 难懂。 B璀璨的珍珠从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小女儿把它偷走,用以 镶嵌 在绿野大地。 C从目光呆滞到 明眸善睐 ,梅兰芳经过了长期的艰苦训练。 D到了秋天,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销声匿迹了 。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句中 “阴晦 ”指光钱不明,不能形容文章,应该用 “晦涩 ”,不容易懂的意思。 考点:词语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词意表达清楚。判断语句中实词使用是否得当,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还看符合不符合语境,判断关联词的使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

3、关系。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王曰: “缚者 曷 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 坐 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 实 味不同。 所以 然者何? A曷:同 “何 ” B坐:犯罪 C实:确实 D所以: 的原因 答案: C 试题分析: “实 ”是 “果实 ”的意思,此句是说 “(橘与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查实的味道是不同的 ”。 考点:文言字词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字词都不生僻,古文中常见。掌握古文的词汇,关键还是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学一篇古文,就应该记住一些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

4、,反复记忆,温故而知新。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四川芦山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 B政府部门要严厉打击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行为,防止地沟油再上餐桌。 C几个学校的领导,就校车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D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答案: B 试题分析:使用排除法反选, A句 “涌现 ”与 “事迹 ”搭配不当,应删去 “事迹 ”。 C句 “几个学校的领导 ”歧义,应该是 “来自几个学校的领导 ”。 D句前一句 “是否 ” 是不确定的,后一句 “是 ”是确定的,前后句表达意思不谐调,应删去“是否 ”。答案:选 B。 考点

5、: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常见病句,容易判断。平时学习中对病句的判断 训练比较多,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把句子写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句子通顺才能正确表达意思,传递信息,进行正常的交流。 对下面文段中加线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4月 29日哈格尔宣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第 5条,美国反对任何旨在削弱日本行政管辖权的单方面行为。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 4月 30日在华盛顿就美防长关于钓鱼岛争端的言论对部分中国媒体发表谈话时警告说,挑起紧张局势、加剧紧张局势的是日本方面,事实和是非 都很清楚,希望其他方面 不要去搬日本这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A警告美国不要干涉钓鱼岛的争端,要采 取

6、中立立场。 B警告美国日本也是美国的敌人,不能一味纵容它。 C警告美国中日局势紧张对美国没有什么好处。 D警告美国不要妄图利用日本对付中国,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了解其中的内容。 “日本这块石头 ”,指维护日本的利益, “砸自己的脚 ”比喻美国自己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考点:语句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材料内容明确,并选择题的形式,易于学生比较判断。对文章中语言含义的理解,不仅要看文本的文字,还要透析作者的思想,从他的思想中找到与文本文字相一致东西,这样理解句子的含义就比较准确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冷月钟笛 林清玄 月色是一把寒刀,森森闪着冷芒。

7、有时候,月色的善良温和像一个婉致的少女,而如今,我坐在荒凉而空茫的城垛上独零零地坐着,月色便仿佛一个年老的海盗,虽退守到砖墙的角落,他的眼睛犹青青地闪着光,手里还握着年轻时砍钝了的水手刀。 那把水手刀,长久以来,在草地上四处游动,把我的胸腹剖开,冷漠的月色使我静坐着,也不如月亮刚升起时那么安稳了。 已经很夜很夜了,晚雾从地底慢慢地蒸腾上来,渐渐把树、砖墙、古炮,最后把坐在城上最高处的我也吞没了。 来这个城要经过一个渡津,因为它被三面的海温柔地拥抱着,展延到远方的柏油公路在渡津口戛然而止。 我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轮渡,我到时,汽轮船刚刚开出港埠。我只好沿着海河的岸边漫步,看汽轮船打起美丽的碎花,细缀

8、的观光客笑声也在水面上流动着。 远远地看见城墙了,夕阳正好垂挂在护城树的树头上,夕阳的橘,晚 天的红,树的郁绿,交杂着城墙暗淡的砖色,成为一幅很有中国风情的剪纸画。 迎头,是沈葆桢的半身铜像,刻写着他在台湾海防史上的不朽证言。在日本侵略台湾的紧急中,他以一年十一个月的短时间,建造了这个 “使海口不得停泊兵船,而郡城可守 ”的城池,这个城与炮台,便成为今天台湾仅存的历史炮台了。 在月色下看沈葆桢的铜塑,明暗曲折,竟可以从线条中体会出他的识见与毅力,那是无可取代的威壮与魄大了。我想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有关云长的绘像,浓正的长眉,丹

9、凤的亮 眼,紫红色的面孔,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如果我们把关公的五绺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写下 “忠义 ”两字。 月刀下的沈葆桢也有一股 关云长的神气 浮凸出来,事实上,他们的形体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为他塑像,后人如我,也能体会到他们在与强权抗拒时的虎目含威。 在壮魄而虎吼有声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田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所有的英豪杰士都把自我的形体投入这条河里,即令碎成肉泥,也没有一声悲叹,他们的骨灰即使在胡雨夷风中也会散放着不朽的芳香。 因此,沈葆桢死了,他的城池留 下来了,但是这座坚甲厚壁的城池纵大纵深,也比不过 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 。

10、 我一个人独坐在城垛上,眼见星辉掩映下的城池、古炮,以及闪着夏虫与波光的护城河,竟久久不忍离去。我感觉,我是愈入夜愈坐到沈葆桢波涛万顷的胸腹之中了,在宁静的长夜,我们或者最能窥见前人的胸怀吧! 月色你看久了,它洒在轻轻浅浅高高低低的景物上,仿佛响亮着断断续续的钟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口钟。 月的微光你看久了,它在空中长长短短的散步,好像丝丝长鸣的笛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管笛。 月亮的钟笛,千百年来就这样敲撞吹奏,让那些有威猛气概 的豪雄壮士,可以和声地在历史上唱歌。这些歌,词句已经退淡了,曲谱仍在,另一个冷月如刀的夜晚,还要被以后的人唱起来。 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历史的歌声和月亮的钟笛慢慢

11、地沉落,我坐的城垛下方写着 “亿载金城 ”四字,却在清晨第一道曦光中渐渐鲜明。 【小题 1】第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小题 2】联系全文,说说 “关云长的神气 ”是指什么? “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 ”又指什么?( 4分) 答: 【小题 3】 “冷月钟笛 ”其实就是 “冷月 ”,文章以 “冷月钟笛 ”为标题有何作用?( 3分) 答: 【 小题 4】文章结尾两个自然段寓意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分) 答: 答案: 【小题 1】( 4分)比喻,生动形象地( 1分)描绘了作者独坐城垛的清冷意境( 1分)。字里行间涌动着雄壮威猛的阳刚之气( 1分)。意象奇

12、特,收到了开篇就扣住读者心魄的艺术效果( 1分)。 【小题 2】( 4分) “关云长的神气 ”是指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 2分)。 “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 ”又指誓死保卫祖国领土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 2分)。 【小题 3】( 3分) 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 1分); 为全文营造一种独特的抒情背景和氛围( 1分); 形象而含蓄的体现 了主旨( 1分)。 【小题 4】( 4分)历史的风云已经过去( 2分),但千百年来抗拒强敌、保卫国土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会带来永远的光明和希望(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先点明是 “比喻 ”,说明 “刀 ”描摹 “月 ”,很形象。 “作用 ”要联系下一段

13、中作者写自己的 “处境 ”“ 我坐在荒凉而空茫的城垛上独零零地坐着 ”,然后说明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心境。 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景物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作用比较明显,学生稍加思考便可作答。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往往与作者表达人物的心境情感有密切的关系,要善于结合相 关情节阅读理解。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句是写沈葆桢的,沈葆桢是清朝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建设台湾,击退日本侵台阴谋。所以, “关云长的神气 ”是沈葆桢的骨气,一身正气,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 ”指他卫国的决心和精神。 考点:语句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难度大,学生不了解历史,无法解答。拟题者应该在文段后对人物的事

14、迹作适当的注释,让学生了解,再分析文中句子的含义,比较合适。 【小题 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理解作者将 “月 ”这一景物作为线索同时加深文章意境的写法。 考点:写作方法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在考试时阅读文段往往不够细心。解答此类题,关键是细心阅读,抓住关键语言,找出相关的联系。有时,也要注意结构上的特点,在此提示下寻找所要分析的文字。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的问题与文章主旨有关,联系第二题的解答来理解此问题,感想历史和未来。 考点:理解主旨,发表感想。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句含义深刻,学生思维达不到深度。所谓读懂一篇文章,读者要明白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即主旨,理解主旨要分析作

15、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要在平时多作训练。 现代文阅读 细菌一直名声不佳,但对于细菌家族的 杰出成员地杆菌,人们却应当刮目相看。这些只有千分之一毫米长的清洁工 挥舞 着细长的 “毛发 ”,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这意味着,这类细菌有潜力用于核污染的生物治理。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杰玛 雷格拉猜测,这些细菌外面的细长丝状物 菌毛,可能是清除核污染的关键。这些由蛋白质组成的菌毛能够导电。“我们的研究表明地杆菌菌毛是减少铀放射性物质的主要催化剂。实质上,它们所做的,就是以天然方式电镀铀,有效固定放射性物质,并防止它进入地下水层。此外,菌毛还能为地杆菌形成遮蔽,从而保证地杆菌能进入有毒环

16、境工作, ”雷 格拉说, “这种方法理论上也适用于其他一些金属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锝、钚和钴等。 ” 雷格拉与同事用硫还原地杆菌,培育出因缺乏某种基因而不能产生菌毛的菌株,将之与能正常产生菌毛的菌株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菌毛大大增强了细菌清除铀污染的能力。如果没有菌毛,铀的还原反应是在细菌内部进行的,会伤害到细菌自身;而有菌毛时,大部分反应围绕着菌毛完成,不仅扩大了反应过程中可用于电子传输的空间,还拉远了铀与细菌的距离,提高细菌的安全性。研究人员用一种荧光染料测量了地杆菌细胞的呼吸酶在接触铀之后的活性。结果显示,有菌毛的细 菌呼吸酶活性更高,因而生存能力更强。有菌毛的菌株在接触铀之后还能恢复

17、过来,并且比没有菌毛的菌株生长更快。 【小题 1】第 自然段中划线词 “挥舞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小题 2】第 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答案: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明的作用来分析,先点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然后再说明菌具有治理核污染的潜能很强,要用 “形象 ”“生动 ”这类的评价语。 考点:词语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易于理解。对说明文的语言不仅要要求准确,有时还要求生动 ,形象地说明事物。阅读和写作要注意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语言。 【小题 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本段文字,理解文段在说明地杆菌是从两个方面来

18、比较说明的,通过比较具体的说明了所说明的事物不同的情况。 考点:说明方法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学习中重要的知识点,学习时要了解说明文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注意彼此之间的区别,不要出现判断错误,比如 “打比方 ”,就是比喻,而 “作比较 ”就是对比,一是 “喻 ”,一是 “比 ”,是不同的。 现代文阅读 俯而学与仰而思 古人所说的 “俯而学,仰而思 ”,实际上说的是一个 “怎 么学 ”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俯而学 ”,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

19、,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要真正学得 “学问 ”,能够 “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 ”,不 “俯 ”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仰而思 ”,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 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 “纸上谈兵 ”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一生都在追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境界,几度 “仰而思 ”,终于有了被誉为 “史家

20、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这部巨著的诞生。 “俯而学 ”与 “仰而思 ”的有机结合,正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题 1】结合选文,请你说说对画线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含义的理解。( 2分) 答: 【小题 2】第 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2分 ) 答: 答案: 【小题 1】( 2分)除了读书外,学习还重在思考( 1分);尤其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独到见解( 1分)。 【小题 2】 (2分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学习中读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小题 1】 试题分析:先试着翻译一下,然后概括全文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结

21、合本段开头作者的议论 “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 ”来理解即可。 考点:语句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语言含义的信息点就在本段中。阅读理解语言含义是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多阅读,在阅读在多思考,多分析理解,积累阅读的经验,培养语感。 【小题 2】 试题分析: “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 ”是举例证论,属于摆事实,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引证,属于讲道理。 考点:论证方法了解 点评:本题不难,论证方法及证明的道理在文段中都非常明确。论说文的论证方法从大的方面说,就是两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如何从具体的技巧来说,有引用论

22、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文言文阅读 古文阅 读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 穷 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 若余之寻花是也 。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反。结伴寻花,或舆或 杖 ,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 客曰: “周濂溪谓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 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

23、不 事 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 ”客又曰: “欧阳公,儒者也。 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 ”余曰: “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 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 【注】: 浃辰:十二日。 【小题 1】下列句中的 “而 ”与 “必得观 而 后已 ”中的 “而 ”意义与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至虎丘观花市 而 归 B废然 而 反 C言和 而 色夷 D乃以瓦布之, 而 动之如初 【小题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

24、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不相宜。 D作者认为自己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不能认为它妖。 【小题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4分) 穷 日夜而为之者 穷: 或舆或 杖 杖: 不 事 王侯 事: 溺其美而 动 其中: 动: 【小题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1)若余之寻花是也。 译: ( 2)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译: 答案: 【小题 1】 (2分 ) (A) 【小题 2】 (2分 ) ( C) 【小题 3】( 4分) 穷:尽 杖:拄杖 事:侍奉 动:动摇 【小题 4】( 4分)( 1) (2分 )像我寻花

25、就是这样。(得分点:判断句,若,是) ( 2) (2分 )(他)认为牡丹是花妖。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它呢?(得分点:以、为,甚) 【小题 1】 试题分析: “必得观 而 后已 ”中的 “而 ”是 “才 ”的意思,选项 A的 “而 ”与其相同。 B中 “而 ”表达修饰, C中 “而 ”是 “却 ”, D中 “而 ”作顺连。 考点: 点评: 【小题 2】 试题分析:第三段中 “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 ”一句,作者是说 自己并不低贱,意为精神上有富贵之气,与牡丹没有什么不相宜的。所以, C的理解是错误的。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课外古文,学生不一定能看懂。理解古文中的问题,首先在文字上梳

26、通,然后再分析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学好古文,积累古文阅读的知识。 【小题 3】 试题分析:先要把文段读懂,大致了解内容,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结合的掌握的文言字词知识来判断。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有难度,课外古文,学生不熟悉。解释文言字词,要注意字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活用,要了解本义,更有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平时学习 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小题 4】 试题分析:第一句, “若 ”:像; “是 ”:这样; “之 ”主谓之间不译。第二句, “以 ”:认为; “为 ”:是; “子 ”:你; “好 ”:喜欢; “甚 ”:表达程度深。 “好之甚 ”是 “甚好之 ”的倒装。 考点:古文

27、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简单,易于翻译。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诗歌鉴赏 古诗欣赏 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4分) ( 1)首句 “芳草垂杨荫碧流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 2)第四句 “叹 ”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答: 答案:( 1)( 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

28、。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 2)( 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试题分析:第一题要抓住诗句中所写景物的特点,分析诗人语言的特色,再思考写此景对诗中所要写的白鹭的 衬托作用。第二句,联系 “独 ”字来理解,体会诗人不被人理解赏识的郁闷心情。 考点:品析诗歌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短小,意义明确。分析某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品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学习古诗要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在表达诗意诗情方面的作用。 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 (10分 ) 【小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八则 ) 【小题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29、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小题 3】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 4】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小题 5】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 【小题 6】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小题 7】 ,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城东早春) 【小题 8】雨昏青草湖边过, 。 (郑谷鹧鸪 ) 【小题 9】 ,露为风味月为香。 (苏轼莲) 【小题 10】无意苦争春, 。 (陆游卜算子咏梅 ) 答案: 【小题 1】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题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 3】不求闻达于诸侯 【小题 4】潮平两岸阔 【小题 5】乾坤日夜浮 【小题 6

30、】乱花渐欲迷人眼 【小题 7】若待上林花似锦 【小题 8】花落黄陵庙里啼 【小题 9】旋折莲花剥莲子 【小题 10】一任群芳妒 试题分析:本题小题较多,注意易错字的写法,比如 “候、乾坤、陵、锦、啼、妒 ”等字。 考点:古诗识记 点评:本题有难度,小题较多,易错字多。背诵古诗时,先了解诗歌大意,对诗中描写精彩的句子和有哲理的句子要深入理解其含义,重点记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 学生甲画了一张画给同桌乙看,画上画的是一头怪兽:老虎的头,猪的身子,鹰的翅膀,鱼的尾巴和鹿的腿。甲对乙说: “看!我创造的怪兽! ”乙说: “你这不能算是创造,只能算是拼凑。 ”甲 不服气地说:

31、 “拼凑也是一种创造啊! ”乙说:“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的人只会拼凑。 ” 根据你的对 “创造 ”的理解,结合上述文字,说说你对 “创造 ”的看法。要求:( 1) 要有明确的观点; (2)要作简要的论证; (3)字数在 100120 字之间。( 6分) 答案: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楚,得 6 分;观点明确,论证较充分,条理较清楚,得 4分;观点不明确,论证不充分,条理不清楚,在 2分(含 2分)以下打分。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选一个角度围绕 “创造 ”的话题来拟写,比如材料中 “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的人只会拼凑 ”,可以作一翻感想,谈一谈 “创新 ”与人的身份地位有没有关系。言

32、之成理即可。 考点:阅读材料,发表感想。 点评:本题不难,材料的中心话题突出,易于发表感想。本题拟题很好,同时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 60分) “只要我活着,我便要歌唱 ”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声音;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这是徐志摩的声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的声音 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每一本小说,每一个剧本,都传递着作者的声音。我们聆听着这些声音,接受着文学的洗礼。 请以 “文学的声音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要写生活中你自己的事。 ( 2)所记必须联系文学或文学作品。 ( 3)如出现校名,一律用 “”表示。 ( 4)字数不少于

33、 6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本作文要求是具体的, “写一篇记叙文 ”“要写生活中你自己的事 ”,这 两个要求的扣住,严格遵守。文题 “文学的声音 ”和引导语给学生限定了写作内容的范围,不太好写其它的内容,那么就是写写自己 “读书生活 ”,注意以叙述为主,不要大讲道理。具体的写一件事,比如自己曾遭受到挫折,有一段苦闷的日子,而某部小说中的叙述的人物故事似乎给自己讲了明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 “文学的声音 ”,让自己所有领悟。文学中有关怀的声音、警醒的声音、激励的声音、理解的声音。同类的经历可以多写几个,写自己在哪些文学作品中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写一写这些 “声音 ”引起自己一些回忆。本文通过叙述自己读书的经历或故事,表现 “文学之声音 ”的美好,永驻心间,时时在激励着自己, “文学的声音 ”是人间美好、美妙、美丽的声音。 考点:写作能力。 点评:本题不太好写,要求写记叙文,学生虽然也有阅读文学作品的经历,但很难提炼出读书生活的意义来。还有,学生在写命题作文时,往往是见题就写,不注意阅读分析提示语,忽略其中的提示信息。这是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