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29034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 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年 11月 28日上午 10时(当地时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召开,会议计划为期 12天。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时,北京时间为( ) A 28日 18时 B 28日 4时 C 28日 16时 D 27日 23时 【小题 2】图中 A、 B、 C、 D为 “二分二至 ”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会开幕那天,有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正确的说法是( ) A E处,南半球 B F处,南半球 C E处,北半球 D H处,南半

2、球 【小题 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镇江正午太阳高度接近一年中最小值,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B德班正午的树木影子朝南 C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 D南极处于极夜期间 【小题 4】属于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的是( ) 燃烧矿物燃料 太阳活动 毁林 焚烧秸秆 A B C D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1、德班位于 30E经线附近,因此当地时间采用东二区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比东二区早六小时。当德班 b为 11月 28日 10点时,北京时间为 11月 28日 16时。故选 C。 【小

3、题 2】图 2为二分二至日图, A为夏至, B为春分, C为秋分, D为冬至。因此大会开幕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故选 A。 【小题 3】大会期间为 11月 28日至 12月 10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不断南移。因此北半球的镇江昼长继续变短,夜长继续变长。 A错。德班位于30S,正午太阳位于当地正北方位,正午树影全年朝南。 B正确。此时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南 极处于极昼时期。 C、 D错误。 【小题 4】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和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等,向大气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故 D正确。 考点: 区时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全球变暖原因。 下图反映了

4、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有关图中从 到 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 ) 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 B C D 【小题 2】从 到 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 I到 III阶段,林地面积减小。耕地面积增加,村庄数量增加,小城镇由无到有,再演变为中等城市,反映了人口增加对区域环境多个要素的影响。我国降水集中于夏季

5、,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因植被减少,植被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加大水量的季风变化。 正确, 错误。图示时间内出了城市化现象,区域内无论城市、乡村人口均增加, 并伴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故 2正确, 3错误。故选 C。 【小题 2】对比 III下 IV时期,图中中等城市演变为大城市,大城市郊区出现了种植花卉和绿化树种的专业化生产区域。表明市场(大城市)对郊区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故选 D。 考点: 城市化、农业区位因素。 读下图 “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在城市规划时,运用的地理新技术手段是( ) A RS.

6、GPS B GPS.GIS C GIS.RS D RS.GPRS 【小题 2】图中 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 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 RS为遥感、 GPS为全球定位系统、 GIS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时,可运用到的是 RS、 GIS。 C正确。 【小题 2】读图 a区地租最高,距市中心最近,为商业区。 B1区地租居于 a与 c之间,应为居住区。 C位于郊

7、区,地租最低,应为工业区。 B2区远离市区,但靠近景点和林地,位于盛行风向上风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应为高级住宅区。故 C正确。 考点: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城市功能分区。 下表为四个国家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的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粮食作物生产统计 甲 乙 丙 丁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公斤) 108.8 53.7 250.8 191.9 每公顷收获量(公斤) 1,956 977 2,495 3,150 平均每人收获量(公吨) 121.7 140.6 6.1 79.2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公顷) 145.6 186.6 2.1 37.9 【小题 1】甲、乙两国如要改善农业的经营,所应致力

8、的发展方向应是( ) A小农场制 B精致农业 C提高人均产量 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小题 2】最可能是大规模生产谷物的国家为( ) A甲和乙 B丙和丁 C乙和丁 D甲和丙 【小题 3】丙丁两国的农业特征是( ) A单位面积收获量低 B平均每人收获量高 C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D农场平均耕地面积大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肥料使用量大的丙、丁两国;单产高的是丙、丁两国;人均收获量大的是甲乙两国;人均耕地多的是甲乙两国。由此可看出甲乙两国农业生产较丙丁两国粗放,丙丁两国为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甲乙两国农业应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

9、化程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 D正确。 【小题 2】甲乙两国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规模大;人均粮食收获量大,粮食的商品率一定高。符合商品谷物农业的特征。故选 A。 【小题 3】丙丁两国农业投入多,单产高,人均收获量低,人均耕地少,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C正确。 考点: 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农业生产特 点。 推动当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气候条件的差异 B各国经济收入的差异 C各国自然资源的差异 D各国教育水平的差异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当今,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重要的因素。故选 B 考点: 人口迁移 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小题 1】关于图中 A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 A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B A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C石油资源枯竭的是制约 A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D便利的水陆交通,使 A城市成为该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小题 2】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地形崎岖 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A B C D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中国各省区的轮廓特征,是高中区域地理中

11、记忆量大,花费时间较多的部分。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当地为黑龙江省 。 A市为大庆,依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 A、 B、 D错误, C正确。 【小题 2】过去因开发北大荒为北大仓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强保护现有的湿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任务。因此 1、 3说法错误。故选 B。 考点: 中国区域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答案: B 试题分析:青藏高寒区因

12、海拔高,热量条件差。当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热量不易散失,热量条件较好。故 B正确。 考点: 农业区位条件。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年龄(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 14 25 14 14 68 4 94 1 76 女生人口(万人) 3 84 37 10 11 63 4 01 1 78 【小题 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A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小题

13、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压力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表格数据可知,男性 15至 44岁共 39.82万人,相应年龄的女性为48.73万人。因此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C正确。 【小题 2】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重要的因素。迁入人口对迁入地区经济环境影响有利有弊。如增加大量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使当地就业紧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加大等。故 D正确。 考点: 人口流动与迁移 读下图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该城市的

14、空间结构模式是(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小题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是低级住宅区 B 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C 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D 处宜布局化学工业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该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因此该城市的空间结构为扇形模式。 【小题 2】图中 位于高速公路沿线、城区河流的下游,交通、用水条件便利,应为工业区。 A错。 5处接近煤铁资源和铁路交通,适宜布局钢铁工业, B正确。 4处接近沼泽,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是城市重要的水源地,不能发展有污染的工业,适合做水源生态保护地,亦可做自来

15、水厂, C错。 2处宜为高级住宅区。 考点: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 图中 a为等温线, b为锋线且向偏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图示地区( ) A位于北半球, b为冷锋 B位于北半球, b为暖锋 C位于南半球, b为冷锋 D位于南半球, b为暖锋 【小题 2】当前( ) A甲地受锋面影响,气温降低、风力增强 B乙地受锋面影响,阴雨连绵 C甲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日较差较大 D乙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因山地海拔高,比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低,所以 a等温线经过山地时向低纬方向凸

16、出。图中 a等温线向北弯曲,故图示地区在南半球。锋面 b朝偏北方向移动,雨区就位于锋后, 故锋 b为冷锋。 C正确。 【小题 2】甲地位于冷锋锋前,尚未受到冷锋影响,因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 A错误, C 正确。乙地受冷锋影响,多为强降水。 B、D错误。 考点:等温线判读、冷锋系统。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 D风的形成 【小题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实验装置和内容为

17、用温度计测量对比沙石、水的昼夜温度,表达陆地、海洋下垫面不同,热力性质不同。故选 C。 【小题 2】 A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B为暖锋示意图、 D为地形雨示意图。 C表达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大气环流图。故 C正确。 考点: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下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 )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小题 2】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小题 3】图示地区常见的植被类型可能为(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 答案:【小题 1】

18、 B 【小题 2】 B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河流中下游多为流水沉积地貌。如:河流出山口 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沿岸 冲积平原、河道内部 沙洲、河流入海口 河口三角洲。 B正确。 【小题 2】在河中淘金,产量最高的应在泥沙淤积的河岸。根据经纬网定位,图示范围位于我国长江流域。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图中 b处为泥沙淤积处。故 B正确。 【小题 3】长江 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 A 正确。 考点: 流水沉积作用与地貌、植被类型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图 7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了( ) A向

19、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小题 2】图中的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可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岩层在形态上向上拱起,可判断为背斜构造。因此地貌为背斜山。 D正确。 【小题 2】石芽、溶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可推断未知岩层为石灰岩。 C正确。 考点: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常见岩石类型 依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下图中流经甲地沿海洋流的性质和所属大洋环流的流向应是( ) A寒流 顺时针方向流动 B寒流 逆时针方向流动 C暖流 顺时针方向流动 D暖流 逆时针方向流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图中甲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地区,其沿岸洋流为中低纬反气旋型洋流模式,北半球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因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低纬,故洋流性质为寒流。 A正确。 考点: 洋流分布模式、性质。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水循环各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建水库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等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 B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主要是由 构成的水循环 C人工降水会改变 的时空分布 D植树种草会造成 的增加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循环各环节 代表水汽输送、 代表海洋上大气降水、 代表海水蒸发、 代表陆地大气降水、 代表地表径流、 代表植物蒸腾及陆地水体蒸发、 代表

21、地下径流、 代表地表水下渗。 A选项中人类活动主要影响 环节, A错。海陆间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它由 构成, B错误。人工降水与海水蒸发无关,它影响陆地降水 4环节的时空分布, C错。植树种草会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故 D正确。 考点: 水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综合题 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甲为我国 _地区;乙为我国 _地区。 ( 2)比较 A、 B两地区的农业生产,完成下表。 A地区 B地区 耕地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 3)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从自

22、然、人文等方面分析) 自然:_。 人文: _。 答案:( 1)东北 长江中下游平原 ( 2) A地区 B地区 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1分) 旱地为主( 1分)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1分) 商品谷物农业( 1分)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高( 1分) 低( 1分) 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旱涝灾害( 1分) 热量不足( 1分) ( 3)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力高;夏季高温多雨。 人文条件:地广人稀;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 试题分析: ( 1)根据图示范围轮廓、图中水系轮廓,可判断甲为东北地区,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 2) A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条件优越,单产高,

23、可一年二熟到三熟。受季风气候影响旱涝灾害多发。 B地区为三江平原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因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易积水,多沼泽湿地。为我国营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单产较低,热量条件差是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 3)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势平坦,黑土土壤肥力高,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人文条件主要有:地广人稀;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 考点: 区域地理、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 读下列一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9分) ( 1)左图中,甲代表 _,常年在甲控制下形成 _气候,对应第二幅图 15中的 _(填字母)。 ( 2)第二幅图中气候类型

24、 G的成因是 _,该地区夏季主导风向是 ,冬季主导风向是 _。 ( 3)上述模式图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最右图中自然带 的递变体现了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主要受_条件控制。 答案:( 1)盛行西风、温带海洋性、 D (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风 西北风 ( 3)整体性 从赤 道到两极 水分 试题分析: ( 1)甲处于副高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 D对应区域。 ( 2) G区域对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影响,温和少雨。

25、( 3)三幅图之间的对应关系,表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带 1至 5的递变了体现了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 5至 7的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考点: 气候分布及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读新疆和田地区的有关材料和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9分) 材料一 年平均降水量( ) 33 年平均蒸发量( ) 2600 材料二 人口(万人) 耕地(万公顷) 20世纪 50年代 50 12.7 20世纪 90年代 150 18.1 ( 1)如果图中的三道防线遭到人为破坏,则绿洲地区面临的环

26、境问题主要是_。 ( 2)和田地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 _;河流径流量随_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 3)绿洲地区发展农业除水源外,其他优势自然条件有 _和_;三道防线中,林带主要发挥了 _的功能。 ( 4)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字母填入 “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 ”的关联图中。(每个空格内限填一项,有的选项可不选用)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D绿洲沼泽化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2)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气温 ( 3)日照强 昼夜温差大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4)如下 试题分析: ( 1)根据图中盛行风向判断,如果三道防

27、线失守,在盛行风的作用下风沙会侵蚀绿洲,使现绿洲区出现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 2)新疆和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海上水汽难以到达。当地河流主要靠昆仑山高山冰川积雪融水补给。融水量受气温高低制约,因此河流径流量受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 3)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是当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林带主要起保护农田、防风固沙的作用。 ( 4)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加,导致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加上植被破坏导致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耕地扩大,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考点:区域地理、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判断题 人口自然增长

28、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总量(人口基数),故说法正确 考点: 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数量较大,城市的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也较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服务范围大,等级就越高。 考点: 城镇体系划分。 从地表形态上看,背斜向上拱起,一定形成山岭。 答案: B 试题分析:背斜长期受外力侵蚀,会形成山谷,叫背斜谷。故说法错误。 考点: 地质构造与地貌。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较为丰富,生产、生活过程中不会出现缺水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因生产生活废水排放量

29、大,出现了水质型缺水现象。即因水资源受到污染,清洁用水紧张的状况。故说法错误。 考点: 资源与环境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 答案: A 试题分析:全球变暖的表现是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法正确 考点: 全球变暖 为解决我国面临的 “油荒 ”、 “电荒 ”等能源问题,应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我国常规能源供应紧张,与我国高耗能工业发展快,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大,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严重有密切关系。故说法正确。 考点: 资源与环境问题 产业转移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会增加就业压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工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故说法错误。 考点: 产业转移。 航片和卫片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应用的产物,对野外资源综合调查帮助很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航片和卫片是 RS(遥感)的应用产物。故错误。 考点: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故说法错误。 考点: 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面临着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故正确 考点: 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