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的产生 文字的成熟 城的出现 礼制的初步形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出现了公共权力,有了阶级压迫,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出现即体现了这一点,有了统治阶级;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之一;此外,金属工具的使用、礼制的形成等也是国家出现的表现。因此 都正确。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国家的出现 1919年 5月 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 “北京特约通讯 ”,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昨日之游街大
2、会 /曹汝霖宅之焚烧 /青岛问题之力争 /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本题中 “1919年 5月 5日,昨日之游街大会 ”判断是五四运动, “曹汝霖宅之焚烧,章宗祥大受夷伤 ”判断是五四运动中的内惩国贼, “青岛问题之力争 ”判断是外争国权,本题选 C, A,D两项题干中没有提及, B项只反映了一个方面。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
3、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 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国共两党之所以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 B项符合题意,而 A项新三民主义是两党合作的基础, C D两项是两党合作的重要原因或客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答案:选 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C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D没 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国民革命的失败给中国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明确指出 “枪杆子里出政权 ”,故答案:选 C项, A D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建党初期的史实, B项表述政权但不如 C项准确深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 “左 ”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
5、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遵义会议, 1935年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清算了李德、博古在组织和军事上的 “左 ”倾错误,而不是彻底清算, “左 ”倾思想在 1942年正风运动才得到纠正,所以 B叙述错误 ,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日本制造 “九 .一八 ”事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B张作霖没有答应日本侵略满蒙的全部要求 C张学良宣布 “易帜 ”,服从中央领导 D企图将侵略势力向平、津、满、蒙扩张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遭到沉重打击,
6、加之市场狭小,资源不足等,急需对外扩张加之其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尤其是极力推行军国主义,制定了大陆政策,因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为进一步扩张准备。因此 A应是主要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九一八事变 毛泽东曾指出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是内战的祸胎,必须立即废止,及由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组成联合政府,发布一个民主的施政纲领,然后召开国民代表 大会 ” 这段讲话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C国共重庆会谈期间 D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
7、者 ”;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段讲话出自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最具实质性的意义是 A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会议 B改组了国民政府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D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和内战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和内战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人民是有利的,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欢迎拥护,也得到了国
8、际社会和舆论的普遍赞扬。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 60周年,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推翻国民党政权 B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提前完成 “一五 ”计划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大基本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项不符合题意; B、 D项属于经济建设方面。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部法律文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9、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部法律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5年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属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宪法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故 B项正确; A项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国民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D两项都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中国在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10、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的时期是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 ”时期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人大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重要的作用是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保障,所以 D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
11、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本题从一个警察身份的变化,来反映香港自身地位的变化,即随着香港的回归,香港由一个英属殖民地变为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指先
12、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A.“另起炉灶 ” 指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C.“一边倒 ”是指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984年 2月 2日,正月初一,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见右图 ),通过深圳电视、广播及报纸公布了。你可以从该题词中获得的信息有 题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经济特区政策是正确的 中央对深圳特区对外开放成果的肯定
13、 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A B C D 答案: B 试 题分析: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通过深圳电视、广播及报纸公布,从题词中体现不出来, 错;从题词中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得出 正确;从题词中无法获得 “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的信息。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 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B孙中山
14、为探索革命道路孜孜以求,体现出他是真正的爱国民主革命家 C “此种妥协 ”并非孙中山个人的悲剧,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D说明孙中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胜利之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辛亥革命的史实, A、 B、 C项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孙中山伟大革命精神的分析是正确的;中国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而非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找到的。故 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毛泽东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 A第一个要求推
15、翻清政府 B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故正确答案:应是 C项。 AD项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目标和行动,和资产阶级性质无关; 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时 期的洪仁 。故选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
16、A、 C两项是两次鸦片战争其相似点,但却并非最主要的故不能选。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两国,项错误;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为打开中国的市场,性质都属于侵略战争,这才是最主要的相同点。故选 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 “传贤 ”到 “传子 ”,从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天下为公时尚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阶段,实行的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制,社会财富也归 人们共同
17、享有,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天下为家时国家已经产生,家庭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政治上实行王位世袭制,人们的社会地位出现了等级差别。材料所述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故选 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国家的出现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A周王 卿 诸侯 士 B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C周王 诸侯 士 大夫 D周王 大夫 士 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这样的宗法等级
18、。故选 B。根据分析,其他各项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和开创省制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221年,秦并天下,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下,郡县首长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监督和考核,不再世袭。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
19、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责分别为 决策、审议、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由此可知 B的所示符合史实,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对于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仿效前代末期皇权稳固的做法 B六部名存实亡使皇帝萌生废相的念头 C殿阁大
20、学士篡夺相位 D皇帝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历史原因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直接原因是胡惟庸娇姿擅权,胡乱作为。 ABC都不符合事实,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 ,号称 “贪污之王 ”,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A 项错
21、误;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D项错误, C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始皇时期, B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的设立 马克思说: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 “
22、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逐步由民主主义革命向杜会主义革命过渡 B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C列强经济侵略向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D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23、:根据所学, 1919年以前中国的历史趋势是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所以 D正确; 1949年至 1956年是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A错误; B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表述错误; C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是指在马关条约之后。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下列哪首诗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 D不信江南百万户,锄口只向陇头耕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24、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出自丘逢甲在 1896年写的诗春愁,诗人在乡回想一年前割让台湾之事,愁绪难排,潸然泪下,甚是感人。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 马关条约 唐德刚认为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某次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这次战争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仅符合前一个条件 “千年不变 ”,但不符合后一个条件 “十年一变 ”。C仅符合后一个条件 “十年一变 ”,而 D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只有甲午战争战前中国是
25、封建制度千年,战后十年发生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851年与 1911年都 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对这两场革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都因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失败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材料中提到的两场革命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所以 A正确, B是指辛亥革命的意义,C二者都没有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符合太平天国运动
26、。故选择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其主要目的是 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开辟外国租界 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 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 答案: C 试题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之一:义和团运动中的排洋。划定例馆区,有利于西方列强从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进而防范中国人的反帝斗争,因此,也说明清政府已成为西方列强的统治中国的工具,而题干这一条款正是其体现。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27、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填空题 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四个被选项中,除 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 A、 B、 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太祖的统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地位就会失去保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 “陈 桥兵变 ”。如果这样,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和防御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8、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综合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请回答: (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的两对矛盾是什么? ( 6分) ( 2)以唐朝和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权力分配这一矛盾的?( 6分) (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何消极影响?( 2分) 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 2分)矛盾:皇权和相权( 2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2分) (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 3分)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内阁( 3分) ( 3)
29、言之有理,依之有据,均可酌情给分。( 8分) 进步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消极影响: 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在封建社会末期,皇权专制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 言之有理,依之有
30、据,均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此题的设计思路是从两对矛盾的消长过程来考查中国专制主义发展演变的过程及规律。根据所学知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 2)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时将相权一分为三,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掌相权,明成祖设立内阁,但不是法定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 3)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必修一
31、第一单元的主体线索。答题时切忌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措施进行具体的论述。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沉重的赋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八股取士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
32、帝的决策具 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造成政治腐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 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 ,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
33、愁: “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 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 1962年 1月 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 材料三: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 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 这 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 年 9月 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 1972年 9月日本内阁总
34、理大臣访问中国 ,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 ,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 ;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 ;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 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 请回答: (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 “四百万人同一哭 ” (2分 ) (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 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分) (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 “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分) ( 4) 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谁 中日建交的直接背
35、景是什么 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分) 答案:( 1) 1896年,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4分 ) ( 2)一国两制;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分) (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 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8分) ( 4)田中角荣,中美关系的改善,结束了长期对抗,翻开睦邻友好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两次中日
36、战争。考查的基础的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要看清题干所问的问题,要用书面语来回答。此诗写于 1896年 ,1895年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首诗作于 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 ( 2)根据所学知识, 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第一次公开把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构想概括为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 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 3)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回答。国内:抗日战
37、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4)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中日建交。中日建交的背景是: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的建交,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