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29041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9年 9月 23 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 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体现了 “尚贤 ”,是墨子的主张;

2、“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体现了 “威势 ”的作用,是法家的主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是老子 “无为 ”思想。因此排除 ABD。 “不知礼,无以立也 ”强调了礼的作用,与孔子的思想一致, 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孔子和早期儒学 西晋傅咸说: “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与此 相关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棉纺织品 D火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一可从时间上判断:根据所学可知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火

3、药发明于唐宋时期、棉纺织品大量出现应在宋元。而材料中强调是西晋,因此可排除 BCD三项。且从 “章蕴藻,实好斯文 ”可以看出书写文章有关,因此进一步确定为造纸术,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 中国的地学,从尚书 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 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主要可以佐证 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C地学记载的精准性 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地理学 “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

4、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 ”的信息,说明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与国家政治有很大的关系。 A 符合题意;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主要体现在与民生相关的农学、天文历算、医学、建筑学等成就突出,材料未能体现,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精准测量、记载的信息,排除 C;小农社会的狭隘表现为农业、手工业上的封闭性,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古代地理学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

5、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宋元以后文化发展的特征,因此从时间上首先排除 C;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京剧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 BD两项的内容都体现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排除 BD。 A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的古代艺术 市民文化的发展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 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

6、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 ”。上述材料划线处应填入的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所学可知宋代开豪放派词风的是苏轼,因此 C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与事实不符。李煜和柳永属于婉约派,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代表人,晚于北宋苏轼。因此 ABD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 宋词与苏轼 有学者认为: 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 “地上(指社会)的平衡 ”,又建立起 “宇宙体系平衡 ”。有了对 “地上的平衡 ”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

7、“平衡 ”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早在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议会已经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是通过 16世纪宗教改革,排除 A;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 18世纪,进化论是在 19世纪中叶由达尔文提出,排除 B;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是在 18世纪中期、相对论理论提出是在 20世纪初,排除 C;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标志是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8、是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者都是在 17世纪末,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牛顿力学定律 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一次辩论中认为:从达尔文先生的理论当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 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这种观点 A认为达尔文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B实际上承认了宗教神权思想存在 C肯定了达尔文对人类进化的观点 D有意曲解达尔文的观点否定进化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威尔伯福斯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进行的评价,而非对达尔文在科

9、学发展史上的作用评价。根据所学可知,正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动摇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理论基础,体现了科学的巨大威力,所以才引起了宗教界的震动,因此威尔伯福斯的话恰恰从侧面说明 了达尔文在科学成就巨大,排除 A;材料没有强调上帝和教会的权威,排除 B;从其对达尔文的认识上来看不是对其肯定,而是故意曲解达尔文的观点否定进化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教的权威性。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某些原始细胞 ,后来逐渐进化变成了鱼 ,两栖动物 ,哺乳动物等 ,其中一些哺乳动物再经过进化变成古代的类人猿 ,然后才进化成人。威尔伯福斯正是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歪曲。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追寻生

10、命的起源 宗教与科学的区别 阅读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A) 应用研究年代( B) 生产推广年代( C) AB 年差 BC 年差 AC 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比较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而蒸汽机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时间最长,因此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应该越低,排除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排除 C。材料未反映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影响不断增大的趋势,排除 D;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一些标志性发明成果的研究年代、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的趋势,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人类文明的引擎 科学与技术结合 1875 年,郭嵩焘奏称: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

12、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 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郭嵩焘认为西方强大的 “本 ”是 “朝廷政教 ”即政治制度。反观洋务运动只学习了其 “末 ”(器物),而没有学习其 “本 ”(政治制度),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这是对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的突破, B符合题意。郭嵩焘认为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反

13、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排除 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排除 C;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奠定的,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 对 “中体西用 ”的反思 针对 洋务运动,胡 毙吹溃骸扒晕街泄 韫俪 破鳎 浒倌暌嘀瘴奁鹕匦胱几魇憧 鞒 蠲窦渥晕 睬螅 蛉巳擞姓 摹!焙 比衔 笪裨硕 某雎吩谟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 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制器 ”、 “ 广开各厂 ”、 “ 争利 ”等信息重点强调的是经济,并未体现学习西方

14、先进政治制度,排除 A项;材料并未强调发展近代教育以培养建设人才,排除C 项;材料重点强调是官营还是允许 民营,未提及引进技术的问题,排除 D 项;胡一方面强调 “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 ”,一方面指出必须准许 “民间自为讲求 ”,因此可以看出其主张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 对洋务思潮的认识 梁启超说 :“盖当购此图 (世界地图 )时 ,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 ,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 ,始从上海购来。图 (世界地图 )至之后 ,会中人视同拱璧 ,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 ,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 “开民智 ”

15、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 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梁启超在京师花费两个月都没得到世界地图,最后托人在上海购得,观看者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西学在中国并非广泛传播,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通过著书立说等方式组织发动人民群众一起发动维新变法,排除 C。买来地图后 “求人来观 ”,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说明仍然有国人没有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排除 D。同时也说明梁启超认识到 “开民智 ”的重要性,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16、” 维新思想的传播 (蔡元培)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原则是 A学识优先 B重视道德 C思想自由 D民主科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可以理解为蔡元培校长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亦即注重学识,而不看其 “言动 ”,听其自由。用人贵在于才,不必 “求全责备 ”。由此看来他在任用教员时以学识优先, 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用人原则 1894 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

17、出: “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 (荼 )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 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可以得出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A 表述正确;从 “乃以庸奴误国,涂 (荼 )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 ”

18、可以得出对满清贵族统治的强烈不满, B表述正确;从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可以得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D表述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何种政体, C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解不正确, C符合题意。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兴中会与孙中山的思想 “南方谈话 ”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 “南方谈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19、C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时间为 1985年,排除 A项;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是在 1979年,排除 B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十五大上,排除 D项。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计划于市场,号召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快一些。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 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

20、论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南巡讲话的作用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意 D勤劳致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顺天时,量地利 ”,即尊重自然规律安排生产活动,并不是所谓的听天由命,排除 A;材料未体现 “天顺人意 ”,排除 C;也没有涉及关于劳动与富裕的关系,排除 D。材料大意为 “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 ”体现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

21、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贾思勰齐民要术 1912年,孙中山曾咨文参议院,以宋教仁所拟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作为立法依据,被参议院拒绝。理由是 立法如 “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参议院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理论 A康德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说明参议院要求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符合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学说,因此 C符合题意。康德、伏尔泰 、卢梭的观点未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孟德斯鸠三权

22、分立说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 信绝 ”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魏晋时期佛教盛传,而佛教强调 “出家 ”、 “离世 ”这与强调 “父子、君臣、夫妇 ”的儒家观念相悖。因此 A 符合题意。是佛教徒的行为有悖儒家伦理,并非整个社会不重视儒家伦理,排除 B;材料强调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家观念的冲突,因此排除 C;儒家的伦理观念受到佛教的冲击,但并未被颠覆,排除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

23、理学 儒学复兴的背景 “春者天之所以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 B “天人感应 ”思想 C万物的本原是道 D “君权神授 ”理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季节、自然生长规律与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体现了 “天人感应 ”思想, 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 A;材料没有关于宇宙本源的探讨,排除 C;材料未强调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来源于上天,因此排除

24、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 “百家争鸣 ”到 “独尊儒术 ”,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没有形成一种专制力量钳制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出现 “焚书坑儒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局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C项符

25、合题意。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发展的客观反映。 A项错误, B与提议无关,秦时已完成统一,无法说明从 “焚书坑儒 ”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排除 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 “尊王 ”“忠君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答案: C 试

26、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因为 “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 宁的教训 ”所以才“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 ”亦即不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 “春秋大一统 ”,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因此 C最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罢黜大一统思想 明朝一位学者说: “自哲学家 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材料的 “”指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

27、哲学 ”,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观点,形成了哲学思辨化的儒学 理学,因此可排除 A;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 “心外无物 ”,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与 “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 ”矛盾。王阳明强调本心体悟、反省,和 “实践 ”相矛盾,排除 C 项;李贽是反正统的,排除 D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 “格物致知 ”获得 “理 ”与材料本意相同。 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理学成就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 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

28、万物,才能得到 “其中的天理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和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是王守仁的观点;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 “其中的天理 ”即朱熹主张的 “格物致知 ”,两者在修养方法上明显不同,排除 ACD ;根据所学可知朱熹和王阳明的学问都属于理学范畴,都强调人性本善,但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因而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达到仁者境界。 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史记载,汉文帝问冯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是称其臣为父也。赵王谓赵括母曰: “母置

29、之,吾已决矣。 ”是称其臣之母为母。此种 “称臣下为父母 ”的行为得到了顾炎武的充分肯定,这表明他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众治 C宣扬三纲五常 D反对传统礼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做学问应与治国安邦、匡时济世相结合,发挥尽大的实际效应。材料强调君臣关系,因此排除 A;所谓众治即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反对君主专制,材料并未体现顾炎武该思想,排除 B项;所谓三纲五常强调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上下等级尊卑秩序不可动摇。按中国古代政治特征君臣贵贱有别,顾炎武肯定君王 “称臣下为父母 ”的行为不是在宣扬 “三纲五常 ”,恰恰是反对传统

30、的封建礼教。 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顾炎武的思想 李贽有句话: “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 A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 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 D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大意为 “众人的看法相同叫做知礼 , 自己有独特的看法叫做自己的意见。 ”其强调的重点是自己的独特意见亦即个性,因此 D项符合题意。修齐治平以 “修身 ”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材料未体现这一主题,

31、排除 A项;材料未提去伪存真的童心说,没有强调正当欲望的合理性,因此无法说明其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 “以天下为己任 ”的社会责任感,排除 C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反正统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最早为这种体制的存在构建了理论基础的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卢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这种体制特征: “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 ”、 “不加区别的平等 ”,由

32、此可知针对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忽视道德,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与材料中 “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 ”的信息一致,因此 A符合题意;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反对雅典 “轮番而治 ”的直接民主制度;亚里士多德同样对直接民主持反对态度;卢梭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推动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排除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蒙昧中的觉醒 智者运动 美国学者达林 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 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 ;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 B上帝和法律 C智慧与德行

33、 D民主与科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给出填空的时期为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根据所学主要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智慧;苏格拉底强调 “美德即知识 ”,关注道德。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蒙昧中的觉醒 美德即知识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作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 ”,蔑视 “神 ”,提倡 “人权 ”,否定 “神权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天主教会是维护封建神学的工具 B资产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C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D资产阶级强调 “人性至上 ”

34、,反对信仰上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严重的束缚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幸福的欲望,因此资产阶级提出肯定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B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教会,而是 “人 ”文主义,排除 A项;材料没有关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拜金主义盛行等,无法说明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排除 C;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神学,并不反对信仰上帝,排除 D 。 考点:西方 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神权下的自我 文艺复兴的

35、本质 法国启蒙思想家在一本著作中写道: “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这本著作是 A哲学通信 B社会契约论 C论法的精神 D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人康德所著,首先排除 D;伏尔泰的哲学通信重点强调哲学认识论问题,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强调如何实现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A

36、C。材料强调 “每个人向全体奉献出自己 ”、这个集体又能使每个个体 “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的同样的权利 ”,符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 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 A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 D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尚未真正形成,排除 A;启蒙运动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排除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资

37、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而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排除 D。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神学的禁欲主义,提倡人性;宗教改革要求打破教皇的权威,提倡因信称义,获得灵魂自救的权力;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义,要求自由平等。因此三者都反对压迫,提倡人的解放,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人文主义的发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 “仁政 ” B黄宗羲的 “人民为主 ” C朱熹的 “道学 ” D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8、。材料可理解为 “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如果只学习诗文,不过是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呢? ”即主张做学问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匡时济世,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符合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的思想。因此 D符合题意。 仁政应体现在轻刑薄赋方面,排除 A;黄宗羲的 “人民为主 ”即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反专制思想,材料未反映,排除 B;材料强调 “道也以救世 ”,朱熹侧重于存天理灭人欲,排除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顾炎武经世致用 综合 题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39、非耳。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摘编自李贽藏书、焚书 材料二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 “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 ,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 ”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6分) ( 2)材料二评价的 “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

40、,指出其与李贽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时代背景。( 4分) 答案:( 1)李贽的基本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 “童心说 ”;反对歧视妇女。( 6分) (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2分) 相同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李贽强调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体现了其否定孔子权威性、反对将儒学教条化的主张;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体现了其绝假纯真的 “童心说 ”; “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可以理解为 “只要是

41、男子的学问见识都比女子的学问见识长,这怎行呢? ”反映了李贽反对歧视妇女的主张。 ( 2)根据所学可知欧洲近代有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起点。该运动反对教会神学的禁欲主义,提倡人性,因此 “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 动 ”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要从他们生活的政治经济环境来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和文艺复兴都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因素,推动了社会政治阶层的变化,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反正统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42、与发展 神权下的自我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对西 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 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所有这些都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冲击。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

43、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 (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 所写的: “义人必因信得生 ”),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 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 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 “选民 ”与 “弃民 ”的标志。 加尔文 (1)依据材料一,归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

44、主要原因。( 6分) (2)材料二中,两人的基本思想分别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 4分) (3)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2分) 答案: (1)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了思想条件;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任 3点, 6分) (2)主张:分别是因信称义 、先定论。共同点:信仰得救 (信仰上帝 )。( 4分) (3)一场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教改革之所以发生,其直接因素是教

45、会的腐败统治影响了社会发展;另外材料从经济、思想和政治条件三个方面来论述宗教改革的原因。 材料中 “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 ”;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 ”、 “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概括即可。 (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丁 路德 ”、 “义人必因信得生 ”、 “ 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等信息可以得出是马丁 路德的 “信仰即可得救 ”或 “因信称义 ”; “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 ”可以得出是加尔文的先定论。不论

46、是因信称义还是先定论,二者都主张 “信仰上帝 ”对人的灵魂得救的作用。 (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材料一开头先介绍了天主教会是欧洲的最大的封建势力,教会利用其特殊地位压迫人民。因此宗教改革试一次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 考点:西方人文 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和实质 ( 16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

47、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内讧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 料二 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弟以为宜稍变通矣。 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 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 年 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试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4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4分) (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 4分) (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