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29050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但不是全面否定。故 A、C 两项排除。三位思想家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其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故 B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早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家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

2、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 “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和B李贽笔下的孔子与西方没有丝毫联系,故可以排除;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是遭批判的对象;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故应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

3、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95年 ”甲午战争后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选择三条不同的救国之路,表明甲午战争 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救国成为甲午战争后的共识,也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同时还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而 B的说法太绝对,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有学者认为: “

4、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等主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中国只是在 “火器,军舰和养兵练兵之法 ”三个方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答案:选 A; B项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C项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革命思潮兴起以后, D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5、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觉醒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 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 ”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

6、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有利于 “广推贸易 ”。这有利于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魏源的思想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 “自由主义 ”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 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 “科学万能 ”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

7、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宣传社会主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条新道路指的是 A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武装斗争 B建立根据地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 ”局面 C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D纠正 “左 ”倾错误促进革命形势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时紧扣关键信息 “大革命失败后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

8、索,找到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道路,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 ”道 路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 “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 ”。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答案: B 试题分析: “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

9、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 ”这是悼念孙中山的挽联。逐一分析选项: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这是鲁迅的挚友日本人佐藤村夫在鲁迅死后写的挽联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这是孙中山 1925年 3月 12日逝世后,柳亚子送的挽联。 挽联的大意是:孙中山超越了华盛顿和朱元璋,能和马克思与列宁相并。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这是刘伯承将军写给叶挺的挽联。 D创 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这是 1943年 4月,陕北根据

10、地创建者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悼念刘志丹的挽联。故,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孙中山 观察下列两图,表述有误的是 A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都发生在中国革命关键时期 C都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图二比图一更具史料价值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一是油画,描述的是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图二是照片,显示的是 1949年 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BCD三项表述均正确;而 A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表述明显错误,因为只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才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故,正确答案:选 A。 考点:近代中国

11、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南昌起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邓小平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 A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B促使国家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材料说明了改革遇阻的问题根源; “计

12、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是解决姓社姓资的问题,是解放人民的思想。 1992年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因此选择 C。 A、 B、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下图为毛泽东关于 “双百方针 ”的题词。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A中共 “七大 ”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十一届三中全召开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6年 4月 28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我

13、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而此时正处于社会主建设刚刚起步。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背景 下列两组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下列哪一人物与这一运动没有直接关系? A陈独秀 B孙中山 C鲁迅 D李大钊 答案: B 试题分析: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文字说明,旧文化的三从四德靠不住,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科学),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上面的内容和新文化运动有关,ACD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物,排除。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因此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影 响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

14、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 :“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 ,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但至袁世凯时代 ,却又被重新记得 ,不但恢复了祭典 ,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 ” 孔夫子 “又被重新记得 ”,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袁世凯时代 ,却又被重新记得 ,不但恢复了祭典 ,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 ” 孔夫子 “又被重新记得 ”,主要是因为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目的是称帝的需要,而儒家思想恰恰又是符合专制需要的。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

15、想符合专制需要 “近代文明之特征 ,最足以变故之道 ,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 ,厥有二事 ,一曰人权说 ,二曰生物进化论。 ”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 “中学 ”“西学 ”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曰人权说,指的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二曰生物进 化论,指的则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学说,所以,这表明陈独秀是在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

16、的精髓就是 “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 “和谐 ” 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 ” 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 老子主张 “天道自然 ” 孟子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 ”、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老子主张 “天道自然 ”、孟子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国文化的精髓就是 “和谐 ”。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17、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和谐 ” 黄宗羲说: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 ”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反对纲常名教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限制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而黄宗羲认为,这一措施是导致 “有明之无善治 ”的根源。故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代废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 “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 “某人 ”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狂悖乖谬,非圣无

18、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符合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特征,即李贽评判道学家的伪善,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观念,李贽的这一思想特征被称作 “离经叛道 ”,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人思想观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 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

19、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仁政 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 “终身不仕 ”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B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C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 A是儒家的主张; B是法家的主张; C是道家的主张; D是墨家的主张。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故应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力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道家的思想 从唐代的传奇和宋代的话本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

20、教育的普及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普及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 答案: B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唐代的传奇和宋代的话本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才产生了这些文学体裁的不断的演变,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我国古代文学 在汉字演变过程中,下列字体出现的先后次序应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文体特征可以知道 是隶书,在 小篆之后出现; 是甲骨文,在商

21、朝出现; 是草书,出现最晚;因此选择 D。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汉字 演变规律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大汉的文明传承 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指南针 火药 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史实错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排除 ,因此选择 A.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

22、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答案: A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也就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也就成为了洋人统治中国工具,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所以,据此他要论证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也就是 “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的比比皆是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民主革命

23、 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首先提倡白话文 B主张建立新鲜、平 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D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鲁迅在文学革命中贡献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A、 B两项分别是陈独秀和胡适的主张, C“最猛烈 ”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是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一致态度。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鲁迅 综合题 ( 13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 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 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 ”一 “入彀 ”一 “牢笼 ”、 “疆策 ”,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盖使朝廷 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25、,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校 材料三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 “学校 ”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 “学校 ”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 “学校 ”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 “学校 ”。英国议会自 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 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 ,而组成 “学校 ”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

26、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 ”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 “学校 ”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 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 “学校 ”思想 材料四 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 “中学为体 ”的氛围之中,并一直 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材料五 一位 78级学生描述说: “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

27、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 商道编辑部 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请 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作用有何不同观点?( 2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 “学校 ”的功能。( 3分) ( 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英国 “议会 ”与中国 “学校 ”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6 分) ( 4)结合材料四、五并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洋务教育与新时期教育实施的

28、必要性。( 2分) 答案:( 1)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 2分) ( 2)功能:培养(管理)人才;议政;舆论监督。( 3分) ( 3)不同:议会权力高于君主, “学校 ”依附 于君权;议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学校 ”群体成分单一,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学校 ”没有法律制度保障运行。( 6分) ( 4)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文革 ”结束后,百废俱兴,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文字内容,不难发现前者充分肯定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

29、,提高科举士子的美誉度作用巨大;而后者强调的是科举制仅仅在君主笼络人才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批评了其消极作用。 ( 2)依据 “学校,所以养士也 ”可以得出学校的功能之一在于培养( 管理)人才;依据 “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可以得出学校有议政功能;依据 “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可以得出其还有舆论监督功能。 ( 3)依据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 ”可以得出议会高于君主,而中国学校则从属于君主,依据 “各个利

30、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 ,而组成 “学校 ”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 、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 ”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 “学校 ”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 ”可以得出议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 “学校 ”群体成分单一,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依据 “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 基本没有言及 ”可以得出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 “学校 ”没有法律制度保障运行 ( 4)结合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即可,教育的发展不仅能改变人的命运,还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推动了重学风气的

31、形成;第二问可以转换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代重视 教育的原因,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近代化人才,文革期间,教育被冲击导致人才断层,文革后急需人才以便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科举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西方教育 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洋务运动 ( 13分) “科技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 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 、中国现代化 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

32、经验传统 也有学者认为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吴铮强宋朝国运真相(载人民论坛 2013年第 1期) 材料二 “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就会发现,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 (1644 1911年 ),这 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桨,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 ” 摘自中国清代科技史 材料三 据 1949年 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 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 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 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 22个研究单位, 200多名研究

33、人员。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 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1年, “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多亿元。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举例说明 “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 4分) (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出现了什么问 题?你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分) ( 3)材料从材料三到材料四,我国科技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偶然间形成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变化的出现?( 4分) (

34、4)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等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2分) 答案:( 1)文化创新: 科技: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运用; 思想:理学的兴盛; 文学:宋词繁荣。 艺术方面,山水文人画流行(或风俗画)。( 4分,科技只答出其中一点亦可。) ( 2)说明了中国科技走向衰落,发展曲折。( 1分)关键在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使古代科技缺乏必要的内在动力。( 2分,答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只得 1分。) ( 3)新中国初期我国科技基础力量薄弱到改革开放后实力增强。( 1 分)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

35、十一后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 3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 4)战略决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分) 试题分析:( 1)文化创新: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举例说明 ”,所以是在考查考生对宋代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熟练掌握程度。只要是基础知识扎实,不难想到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运用;沈括和梦溪笔谈。思想方面,理学的兴盛。文学方面,宋词的创立和繁荣。艺术方面,人文山水画的繁荣和风俗画的出现。 原因:应该从中国宋代的

36、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正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束缚,才没有将中国带入近代 ( 2)从材料 “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 (1644 1911年 ),这 268年 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桨,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 ”可以分析的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在近代以后发展缓慢了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固守在小农经济的轨道上,社会上缺少科技发明的动力。 ( 3)从材料三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建国初期科技实力还是比较薄弱的,从材料四可以分析的出,经过改革开放的推动,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的提高。从材料 “到 2001年, “863”

37、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多亿元 ”可以看出科技的力量。 ( 4)此题比较简单,结合所学可以得 出针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等特点,我国科技方面的战略决策是科教兴国的策略。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古代科技的成就与影响和近代衰落的原因;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及其出现的原因 ( 13分)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 ”)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 “咨尔国王(指英

38、王),远在重洋,倾 心向化, 天朝抚有四海 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 对西方的认知,也从 “夷务 ”到 “洋务 ”再到 “时务 ”,由贬义的 “夷 ”到平等的 “西 ”再到尊崇的 “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但是现在人的 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

39、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 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 1920年 5月 1日) 材料四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 的救时良方。 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40、。 ”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 1922年 8月) 材料五 过去 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 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 “世界观 ”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 50 60年代, 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 70 80年代, 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 交的前后 10年, 形成 “和谐世界 ”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 60年剧变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 2)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

41、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4分) ( 3)根据材料四,说明 20世纪 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 “世界观 ”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4分) (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 “和谐世界 ”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答案:( 1)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 “天下观 ”(或夷狄观)到近代的 “世界观 ”。( 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 2)变化: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2分)原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

42、壮大。( 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 3)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2分)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 给分。) ( 4) 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 APEC 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 “和谐世界 ”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3分,答出其中 3点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二中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西

43、方世界观的变化即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对比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 (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中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 用最贵重 ”的信息可概括出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原因可联系 1920年前后国内外事件来思考,可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第二小问影响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来分析,可归纳出推动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 3)依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文章中主张抛弃西方的资本主义,转而学习社会主义,即学习俄国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之后中共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

44、指导思想,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 ( 4)本题可 以转化为 90年代中国的对内外政策及其成就,对内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积极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结合相关的历史事实加以论述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后期内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表现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00 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 1601 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

45、被允许进入北京的皇宫,但是基督教传教士只有在学习儒术的端庄外表举止后才能与宫廷学者来往。 当帝国在海外威力强大,国内一派太平、富庶、风调雨顺、人的举止端庄、按照儒家学说的原则组织社会、礼遇那些皓首穷经的人一当所有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时,为什么还需要任何人都更多地注意外国呢? 引自【美】威廉 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晚清关于 “中西文化差异 ”认知的变化 时 间 中 国 文 化 西 方 文 化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光 绪 时 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摘编自熊梦飞谈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之闲天 材料三 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

46、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 引自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导致这种态度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2分) ( 2) 依据材料二,简述晚清对 “中西文化差异 ”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 4分) ( 3)材料三反映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材料三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

47、3分) (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概括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4分) 答案:( 1)态度:轻视。( 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1分) ( 2)认知:从咸同时代认为西方器物(或军事与交通)比中国先进,到光绪时代认识到西方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都领先中国。( 2分)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2分) ( 3)倾向:全盘肯定和接受西方文化。( 1分) 评价:作者反对这种倾向,认为会导致中国社会殖民地化加剧(或 “导致中国沦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 ”, “导致中国丧失民族精神 ”等)。(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