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湖南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29094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湖南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届湖南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届湖南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届湖南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届湖南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湖南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 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王、候等姓氏应源自 A爵位 B官名 C谥号 D族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王、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爵位,所以王、侯等姓氏应来源于古代的爵位。故应选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姓氏来源 殷海光认为, 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 “技术的反应 ”、“制度的反应 ”、 “观念的反应 ”和 “组织的反应 ”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

2、反应 ”的是 发昌机器厂创办 京师大学堂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依据所学, “技术的反应 ”主要是指洋务运动; “制度的反应 ”主要是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观念的反应 ”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组织的反应 ”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国国民党的改组。所以应选 C项。 考点:近代中 国的民主革命 探索过程 含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

3、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D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依据所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十年对峙时期的文件,故排除 A;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 “资本家、富农 ”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故排除 B, D符合题意;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 C项错误。所以应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十年对峙 在 1942年

4、1月于华盛顿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其余 22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 表明中国抗战功绩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 说明反 法西斯力量的内部矛盾消除了 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反法西斯国家内部矛盾复杂,大国的利益争夺,大国对小国、弱国的控制,这些矛盾是依然存在,只是当时集中应对法西斯侵略这一主要矛盾,故 项错误,应排除。其他选项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影响 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

5、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 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所学可知, B表述错误,边区政府受国民政府的指导,而不是直接管辖;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情况,故排除 C; D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合作方式。所以应选 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国共合作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政府论 B共同纲领 C乌

6、托邦 D共产党宣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应出自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文件,故 D项符合题意。 B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与题意不符; A、 C明显错误。所以应选 D项。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 1954年 12月,毛泽东在一 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所学,第一个五

7、年计划的颁布是在 1953年,其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 “八大 ”召开都是在 1956年,故排除 B、 D两项。 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所以应选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表现 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参与符合联合国

8、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的立场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说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中坚力量,也说明中国在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指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使用非武力方式帮助冲突各方、维持和平、恢复和平并最终实现和平的一种行动。故 表述错误,应排除。其他均正确,所以应选 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 称“杜

9、鲁门主义 ”)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 “冷战 ”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应选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 “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 ”。舒曼

10、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解答此题注意题干材料中关键词句 “1950年 ”、 “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 ”等。依据所学,当时法、德等六国达成协议,即将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开始了一体化进程,故 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A项。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一体化 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

11、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依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 “一超多强 ”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欧盟、日本的崛起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故 ABC表示错误, 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项。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特点 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答案: C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的民权思想。依据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西斯主义独裁专制,种族灭绝,严重侵犯了人权;黑人民权运动反对种族歧视,争取黑人应有的民主权利。故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都体现了对民主及 人权的追求。所以应选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 “民生主义 ” B “师夷长技 ” C “中体西用 ” D “求富 ”“自强 ” 答案: D 试题分析:

1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洋务思想。结合材料 “铁路之利,首在利民 ”、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可知,洋务派把修铁路作为利国和利民的手段之一,以达到 “求富 ”、 “自强 ”的目的,故 A符合题意。 A是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 B、 C与题意不符项。 考点: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思想 洋务思想 道光三十年( 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侵吞中国 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A

14、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的侵略。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1900年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后是德国的 瓦德西)率领联军进犯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故排除 两项。所以应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斗争 列强的侵略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尚书令 C唐朝六部尚书 D元朝御史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可知,这一类官员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的大小全凭皇帝的赐予。依据所学, A、

15、C、 D三项都是中央行政机构,享有不同的权力。汉代的时候,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等,其权力大小不是法定的,而是靠皇帝的信赖与否。所以应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的政治制度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宋代的时候,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上设转 运使负责掌握地方财政,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所以应选 B项。 考点:古代

16、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的政治制度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C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材料 “ 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说明了这一点。分析选项, A、 C与史实不符; D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 影响。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

17、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C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从题干材料可知,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分析选项, A项与题意不符; B、 C书法过于绝对,与题干材料 “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不符。故 A、 B、 D三项均可排除。所以应选 C项。 考点:古

18、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 特点 1830年 7月 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 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 ”。 “光荣 ”的含义源自英国 “光荣革命 ”据此可以推断 “光荣三日 ”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政体的变动。依据所学,英国资产阶级之所以把1688年革命称之为 “光荣革命 ”,就是因为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材料 “光荣三日 ”的 “光荣 ”的含义源自英国 “光荣革命 ”,所以应选 C项。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9、在欧洲大陆 的扩展 法国政体的发展变化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 C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 D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依据所学可知, A是对英国政治体制的评述; B是对法国政体的评价; C是对德国政治体制的评述, “君权仍重 ”是德国政治体制的显著特点; D是对美国政体的评述。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德国

20、政体的特点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 1763 1790 )中写道: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 1787年宪法。依据所学可知,独立后美 国确立了邦联体制,导致很多弊端,致使邦联政府不能正常的行使国家的权力。而根据1787 年宪法,美国建立了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

21、选 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 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D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材料 “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 表明林则徐认为:中国的财富

22、,宁可 “损上益下 ”也不可 “漏向外洋 ”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故 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鸦片战争 林则徐的主张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 “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 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分析材料可知,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新的经

23、济结构,社会生产力落后,故中国缺乏更多的社会阶层,以致没有形成声援太平天国的力量。分析选项, A与题意不符; B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与题意不符; C与社 会发展阶段不符;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关注西方科技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坚持 “中体西用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

24、运动。解答此题注意时间 “19世纪八九十年代 ”及题干材料 “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 ”、 “平弧三角 ”、 “64种化学物质 ”说明当时中国人比较关注西方科技,故 B项符合题意。 A是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故排除 A; B与史实不符,排除; D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所以应选 B项。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思想 洋务思想 综合题 东西方文明交流源远流长,文明交汇与撞击之际,人们经常从器物、制度、文化心理层面理解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25分) 材料一 弗朗西斯 培根说: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 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

25、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 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 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 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泰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 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 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

26、国的 “大一统 ”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军事上的一败再败之后,特别是甲午战争败在日本之手以后,国土沦丧,王朝统治受到威胁,有识之士深感学习西方文明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不足以自强,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上。 辛亥革命 在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方面 一种更深刻的 “制度层面 ”变革上,却表现出无能为力。 摘编自马克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公元 3世纪到 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但 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

27、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在器物、制度、文化方面对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在 “器物 ”层面与 “制度 ”层面的事件各一例。( 2分)试分析促成中国近代由器物变革发展到制度变革的因素。( 6分) (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 学知识,分别分析 “中学西传 ”与 “西学东渐 ”现象的主要原因。 (8分 ) ( 4)通过材料对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3分) 答案:( 1)器物方面的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科学技术医学成就,使欧洲走出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 2分 制度方面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监察制度被欧洲效

28、仿。 2分 文化方面:使欧洲思想家向往宗教宽容和国家统一。 2分 ( 2)器物:魏源、林则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2分 (各任写一例,每例 1分 ) 因素: 1.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的壮大。 2.政治因素:西方的侵略逐步加深,民族危机加重。 3.思想文化因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6分) ( 3)原因: A 中国古代文明(科技文化)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西方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积极吸取东方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 “中学西传 ”现象。( 4分) B 16世纪以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到 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

29、工业革命,中国落后于西方;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形成 “西学东渐 ”局面。( 4分) ( 4)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 );加 强东西方文明交流 ;对待东西方文明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等。(言之有理即可, 3 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对欧洲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首先要分析题干要求 “古代中国在器物、制度、文化方面 ”对欧洲的影响;再结合材料 “弗朗西斯 培根说: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 作用都更大 ”、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 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 18世纪的欧洲人认

30、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 伏尔泰 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 向往中国的 “大一统 ”的秩序 ”归纳总结。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道路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所学及材料归纳总结。依据所学可知,在 “器物 ”方面主要有林魏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及洋务运动;制度方面主要有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分析原因是要注意结合材料 “ 特别是甲午战争败在日本之手以后, 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上。 ”及这一时期经济的变动、思想的变化等内容。 第( 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的

31、 “中学西传 ”与近代的 “西学东渐 ”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古代、近代中西社会的发展进程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归纳总结。 第( 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行文条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切记假、大、空,而应言之有物。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技 对世界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辛亥革命 历程及特点、原因 ( 12分)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 、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

32、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 “符节 ”、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 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 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 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 50版、 53版、 58版护照

33、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 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 75版的 “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改为 “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81版改变了 53版以来 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 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 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 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8分) ( 2)依据材料二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4分) 答案:( 1)变化: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

34、由多样到统一。( 4分) 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 4分) ( 2)示例:一、从护照上的文字看, 50年代由于外交上 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 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 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4分) 或二、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 80

35、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3分) 或三、从技术上看, 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第一小问时要结合材料 “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 ”“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 ”,归纳概括护照使用的权利;结合材料 “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

36、, ” 、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归纳概括护照形式的变化。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 一体化以及政治民主发展的需要角度思考解答。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中国护照发展沿革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从护照义字上或护照签发数量或护照技术使用上,按照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以及 90年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影响;现代中国的外交 发展历程 护照的沿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美

37、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 1947年 3月 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 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 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 年 7月 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我知道

38、,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 年 2月 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 1)材料一中所说的 “外来压力 ”指的是哪些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4分) (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 “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的原因。( 6分) ( 3)据材料三,简要分析 20世纪 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5分) 答案:( 1)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冷战政策。( 4分) ( 2)经济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日本、西欧

39、的崛起动摇美国霸主地位;陷入越战泥潭。(任意回答三点即可)( 6分) ( 3)推行单边主义,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动局部战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5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要联系所学及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 “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20世纪 7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所揭示的时间 “1971年 7月 6日 ”及人物 “美国总统尼克松 ”,再联系所学及材料 “ 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 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 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归纳总结。 第( 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材料的时间 “1998年 ”及人物 “叶利钦 ”,这时世界已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作为一极的苏联不复存在,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自己的单极世界。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两极格局结束和多极化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