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省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29101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福建省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5届福建省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5届福建省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5届福建省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5届福建省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福建省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 ,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 “甲 ”可能是( ) A厄尔尼诺 B环境污染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得到一关键的信息,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增强与所列备选四项中有关的是森林破坏。森林破坏会导致水旱灾害增多、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径流量变率增大、水土流失加剧等现象,可作为验证手段,加以验证。 C项正确。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 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 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2、指数为100,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下图反映 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 1995 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大量消耗资源 大量排放污染物 科教投入不足 人口增长缓慢 A B C D 【小题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社会保障建设 经济基础建设 农业基础建设 生态与环境建设 A B C D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题、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是由五大支持系统共同协调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五大支持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

3、统能力指数发展最快,在发展支持系统能力指数趋高的同时,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能力指数偏低,这三大支持系统能力指数没有实现同步的提高。所以可得出: 1995 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能力指数发展最快,其代价有大量消耗资源(生存支持系统)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环境支持系统)。A正 确。 【小题 2】依据上题分析,要保障五大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就应该加强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所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支持系统)就是具体的措施, D正确。 考点:可持续发展 鲜切水果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即食需求,对新鲜水果进行处理,使产品保持生鲜状态的鲜切制品。鲜果切从加工到送到

4、客户手中不超过 6小时,以确保用户能食用到最新鲜的果切。读图,该企业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 A大型商场 B超市 C电子商务平台 D专卖店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说明该产业从加工到送到客户手中不超过 6小时,所以不能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如大型商场、超市、专卖店去销售,顾客只能通过目前最实时、快速的电子商务平台,从网络上下订单,然后果切企业才能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农贸市场收购、进行生产,包装、配送,整个销售流程都需要对信息进行实时的处理,尽可能地缩短时间,所以 C项正确。 考点:商业活动;人类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变化 修建京沪高铁多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

5、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京沪高铁经过我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沿线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均耕地少,以桥代路能够减少对有限耕地的占用,是保护我国东部宝贵的耕地资源的一个举措。以桥代路不能降水噪音,不能缩短运营里程,东部沿海地区野生动物少。 B正确。 考点:交通线建设 下图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下列贸易中,选择的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曼谷 上海选乙 B铁矿石:澳大利亚 中国选丁 C鲜花:鹿特丹 纽约选 D集成电路:硅谷 华盛顿选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四种交通运输方式各自

6、的特征判断:左图中甲为航空运输(运量最小、运速最快)、乙为铁路运输(运量较大、速度较快)、丙为公路运输(速度较慢、运量较小)、丁为海运(运量最大、速度最慢);右图中 为航空运输(运费最高)、 为公路运输(短途运费低、运距增加、运费剧增,适合短途运输)、 为铁路运输(适合较长距离运输,短途运输运费较高)、 为海运(运距越长,运费最低)。从泰国运输天然橡胶到上海,运输距离远、大宗笨重,首选海运,对应丁或者 , A错误;从澳大利亚运输铁矿石到中国,距离远、大宗 笨重也应选择海运,对应丁或者 ,B正确;从荷兰运输鲜花到美国,运输距离远,且易腐烂变质,要求运速快,应选择航空,对应甲或者 , C 错误;从

7、美国硅谷运输集成块到加拿大渥太华,重量轻,运距较远,时效性强,也应选航空,对应甲或者 , D错误。 考点:交通运输方式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 1】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能源 B原料 C技术 D市场 【小题 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 A企业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图中各产业之间的物质联系和物质流动可看出,制糖厂是众多物质流入地和流出体,可知

8、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制糖厂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影响制糖厂的主导因素是原料,(图中信息也显示出该制糖厂制糖使用的原料是甘蔗), B项正确。 【小题 2】根据示意图可知,该生态产业园区中企业的集聚,使得 “废物 ”资源化,降低了运输成本,且从整体上降低生 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是为了避免市场的竞争, A 错误;该生态产业园区中制糖厂、化肥厂、发电厂、纸浆厂、造纸厂、水泥厂、酿酒厂之间生产工序和技术差异较大,不可能是由于技术协作而聚集,企业的集聚主要是由于企业之间存在原材料供应联系, B错误;企业彼此间没有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C错误;该生态产业园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蔗田、

9、养鱼场(第一产业)和其它工厂(第二产业)的联系, D正确。 考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 “某省区四个不同区域示意图 ”,其某种工业企业规模、人口密度及人均收入分别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 1】图中企业最有可能是( ) A汽车制造厂 B钢铁厂 C可口可乐厂 D电子装配厂 【小题 2】调查发现,图中乙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 69%,影响其发展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最有可能的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政策优惠 D环境优美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信息所示该企业规模与人口密度、人均收入呈正相关,说明该企业属于市场导向型

10、工业;汽车制造厂、钢铁厂不可能如此的分散式均匀化分布;电子装配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其布局要求在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地区,而劳动力廉价地区通常人均 GDP较低,所以四个备选项中,最可能是可口可乐厂。 【小题 2】图中信息所示乙区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低,且在此布局的企业生产规模小,属于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其生态环境状况较好,最有可能是环境优美而发展新兴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使得该区第三产业的比重 较高。 D正确。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

11、然条件是( ) 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地广人稀 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A B C D 【小题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劳动力充足 机械化程度高 市场广阔 农业科技先进 交通运输便利 A B C D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错误;美国玉米带在中央大平原,我国东北玉米带位于东北平原,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错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松花江、嫩江等丰富的灌溉水源,美国中央大平原属于温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12、,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正确;两地地形都为平原,地势平坦, 正确;两地都有肥沃的黑土分布, 正确。 D项正确。 【小题 2】两地的玉米生产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该农业 地域类型的主要特征为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实行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不如美国,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考点: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个月,前期( 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 15 18 ,后期(个月)最适宜温度为 12 14 。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

13、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收获月份是( ) A 4月 B 5月 C 7月 D 9月 【小题 2】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 ) A病虫害少 B水源丰富 C离市场近 D上市较迟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前期( 1个月)最适宜温度 15 18 ,后期( 1个月)最适宜温度 12 14 。 ”该农作物前期温度要求较高后期温度要求较低,即在后期收获期温度要求 12 14 。图中乙地气候特征, 4月温度数值符合,但是随后温度是升高的,不符合该农作物的 “后期 ”收获期的要求; 5月和 7月温

14、度数值都偏高,不符合; 9月符合该作物后期的适宜温度,且处在乙地温度降低的时期,所以最佳收获月份为 9月份, D正确。 【小题 2】根据图中甲、乙两地气温随月份变化特点,乙地气温较低,特别是冬季气温低于 0 ,低温使得病虫害少;水源丰歉与离市场远近在题中没有相关资料能够说明, B、 C错误;图中甲地适宜该作物生长季节是 11-12月份,乙地适宜该作物生长季节是 8-9月份,所以该作物乙地上市早于甲地, D错误。 A正确。 考点:气候与农业生产 下图 A表示甲己六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特色,图 B示意某种农业的活动模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 图 A中甲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

15、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混合农业 D季风水田农业 【小题 2】图 A所示农业活动模式,与图 B中哪一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特色一致( ) A丙 B己 C戊 D丁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判读图 A,甲农业地域类型经营特色为:以作物为主,集约化生产,自给。根据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只要季风水田农业符合其特征。商品谷物农业是商品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以饲养牲畜为主,是商品农业;混合农业既种植农作物,也饲养牲畜,是商品农业。 【小题 2】图 B 所示,该农业生产依靠天然的牧草饲养牲畜,产品只供给农家,说明该农业生产劳动对象是以牲畜为主,粗放

16、经营,自给农业。图 A中戊符合其特征。 C正确。 考点:农业地域类型。 下图是我国北纬 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 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造成我国 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 )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小题 2】我国 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 ,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注意题图中的 30N纬线和地势阶梯分界线这些关键信息。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提示,可

17、知我国沿 30N纬线、 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区,该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从而使得植被生长缓慢。 A正确。 【小题 2】我国沿 30N纬线, 100E以东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图中可知植被叶面积向东(离海洋越近)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反映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也称为经度地带性规律。 考点:气候与植被;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与经纬度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关于该森林带分布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最南界线为 25S B最北界线为 60N C上限海拔大体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18、D上限海拔最高可超过 5000米 【小题 2】从 60E到 130E,引起该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逐渐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土壤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读图可知:此图所示为北半球森林带的分布,其最北界线在 60N以北地区, A、 B项错误;上限海拔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最高接近 5 000米,故 C正确。 【小题 2】图中显示,从 60E到 130E,该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逐渐变低。从60E到 130E,是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过渡,内陆和沿海地理自然要素最大的差异为降水。沿海地区水分充足,森林带分布海拔高度较低,而内陆地区,降水少

19、,森林带分布海拔高度较高。 C正确。 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读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 (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该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 B C D 【小题 2】与该地 时期人口增长相似的是现在的( ) A科威特 B德国 C美国 D巴西 【小题 3】 时期以后该地区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自然灾害频发 B人口老龄化 C技术人才外流 D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影响一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有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20、。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之和。若一地区某时期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最高,则该时期人口增长最快。由图形信息可知, 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最大,所以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应是 , A正确。 【小题 2】图示该地 时期人口变化特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人口迁移率为正,且量最大(即人口迁入量最大),即该时期由于人口的净迁入使得该地人口总数增加。与此种状况相似的德国,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但因为经济发达,收入较高等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 【小题 3】 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说明该地人口迁入量减少,但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若是自然灾害频

21、发,自然增长率也应下降, A错误;人口老龄化应该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迁入,不会导致人口迁移率降低, B错误;技术人才的外流人口量不会太大, C错误;所以,最有可能是由于产业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出,不需要太多廉价劳动力,导致迁入的人口数量大为缩减,D正确。 考点:人口增长和产业转移。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单位 :万人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小题 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 ,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

22、度 ,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 ,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并向宁夏北部迁移人口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图中可知,位于黄河沿岸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较大,而远离黄河的干旱的南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小,从环境人口容量大小变化与黄河距离远近的关系,不难得出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小题 2】据上题分析可知,导致宁夏南部地区环境容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缺乏。这些地区因淡水资源的限制,本身环境人口容量就低,若采取放宽生育政策,增加人口密度,垦荒拓耕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与之相对应,正确做法应是提高水资源利用 率

23、,适度开展生态移民(向北部迁移部分人口)。 考点: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分布。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曲线 、 、 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小题 2】 2005年与 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 12千米处(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 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

24、很小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城市用地的特征,城市中居住用地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商业用地考虑交通通达度和人口密集度(市场)通常位于城市市中心区,工业用地因其需要较大的土地面积和便利的交通,通常位于地租较低、土地面积较大、交通较便利的郊区,且有逐渐向郊区移动的趋势。结合图示,图中 用地在城市中心及其附近所占比例最高,且 2005年较 1990年有向城市中心外围转移的趋势,应为居住用地;图中 用地在郊区比例最高,且 2005年较 1990年比例进一步提高,应该为工业用地; 用地在城市中心区比例较高,随着距市中心距离越来越远,比例降低,在郊区比例非常低,应

25、该为商业用地。 C项正确。 【小题 2】如下图所示,从距市中心 12千米处作一垂线,不难判断。 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 12千米处,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都在增加,商业用地几乎没有变化,比例变化最小,居住用地比例增加最大,其次是工业用地。B正确; 考点:城市地域结构 读 “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变化图 ”(图 A)和 “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 ”(图 B)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图 A中, EF 反映的现象是( ) A逆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城市化加速 D城乡差距拉大 【小题 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 ,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 A

26、 B乙 C C甲 B D乙 F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 A中所示, E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 90%,说明该时期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应属于发达地区,到 F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约 80%,该比例下降。发达地区当城市化水平达到很高水平后通常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 A正确。 【小题 2】首先判读图 B三角形坐标图,甲阶段: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比例,工业约占 22%,农业约占 5%,服务业约占 73%;乙阶段: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比例,工业约占 15%,农业约占 58%,服务业约占 27%。根据社会

27、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甲阶段是属于后工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最高,应对应 A图中的 F阶段;乙阶段,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的比例最高,说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相应的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根据其比例数据,最有可能对应 A图中的 C阶段。 B正确。 考点:城市化;逆城市化;三大产业。 读下表我国 2011年年末人口构成表和下图 “我国 1990 2010年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数量及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 图中 变化线分别表示城镇人口数量与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 2011 年城镇人口数量为

28、69079 万人,按照我国城市化进程推测,2010年的城镇人口在数量上比 2011年会少一些,估计在 6000万人多,读图中数据, 2010年符合该数据的有 和 线,而 线表示的人口数量在减少,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征不符合,所以表示城镇人口数量变化的是 线;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2011年为 48.7%, 2010年该比重应该比 2011年高一些,估计可能 50%左右,图中符合该数值的有 和 线,而 线表示,比重上升,也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相符合,所以表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是 线。 B正确。 考点:我国的城市化 综合题 下图为 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R 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 250-

29、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100mm。甲国在 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 1)分析 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原因。( 4分) (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 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7分) 答案:( 1)( 4分) R河下游降水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 1分),全球气候变暖( 1分);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1分); 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断流( 1分)。 ( 2)( 7 分) R 河径流量减

30、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 1 分),土壤盐碱化加剧;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 1分)。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1分);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 1分);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1分);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 1分);土地荒漠化加剧( 1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题干、题图材料判断: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 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 量一般不足 100mm”,图中 R河下游沿岸地区沙漠广布,说明R河上游地区水量较大,而下游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水量小; “甲国在 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

31、程,促进了该国西部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说明大量的水库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水量减少,并且随着该国西部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对引水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导致 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是指:地理环境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要素改变 ,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整体系统改变;每一要素都力求与整体的环境特征相统一、协调。该问题是总结当水文要素( R河径流量)变化时,会对其他四个要素(气候、地形地貌、生物、土壤)及本身产生何种影响。当 R河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

32、,水质变差(水文);土壤盐碱化加剧,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物种灭绝(生物);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土地荒漠化加剧(地形地貌);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候)。 考点:河流水文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 W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 W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 材料二、 “甲河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流量分配比

33、例表 ” 流量分配 春季 夏秋 冬季 开发前的比例 61% 24% 15% 开发后的比例 38% 32% 30% ( 1)与新疆相比,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6分) ( 2)简析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 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4分) 答案:( 1)甲河流域年降水较多( 1 分);水源丰富( 1 分);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1分);风沙危害少( 1分);工农业基础好( 1分);近海,有河流和港口,水运方便( 1分)。 ( 2)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 1分);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 1分);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运输( 1分);库区适宜发

34、展水产业( 1分);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1分)。(答出其中 4点得 4分) 试题分析: ( 1)种植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多从气候(光照、热量、 降水)、灌溉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分析。该题要求把我国新疆和甲河流域对比,得出甲河流域种植业发展的 “比较优势 ”,所以,结合种植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行两地区的比较,得出答案:。气候上:我国新疆属于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甲河流域从提供的气候资料可知其降水量(年降水量 500mm以上)多于我国新疆;两地纬度差异不大,热量条件相似,光照条件不如新疆(甲河流域降水天气较多),所以热量、光照不是甲河流域的 “比较优势 ”。灌溉水源

35、:新疆河流少,水量小,甲河流域的灌溉水源比新疆充足。地形:新疆主要为 盆地,甲河流域主要为沿海、沿河平原,两地地形都平坦,所以地形不是甲河流域的 “比较优势 ”。土壤:新疆多是比较贫瘠缺水的沙质土壤,而甲河流域有肥沃的黑土分布。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新疆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而甲河流域位于黑海沿岸,所以在交通方面有河流和港口,水运交通便利的优势;甲河流域的工农业基础好于我国新疆( “W 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 ( 2)水电站建设通常的效益有:调节径流;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再结合表中所给资料(干流水电站开发前后不同季节流量变化:降低了春季的流量,增大了夏秋和冬季的 流量

36、),可得出答案:。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 考点:种植业发展的条件;河流开发。 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钢铁企业相继出现减产、限产、甚至停产。读下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0分) ( 1)指出与宝钢相比,攀钢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 2分) ( 2)从区位因素变化的角度说明导致攀钢和宝钢减产、限产的主要原因。( 4分) ( 3)从地理角度分析,两家企业如何分工合作才能更好提高产品国际竞 争力?( 4分) 答案:( 1)附近有丰富的铁矿、煤矿、石灰岩和水电站( 1分);

37、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低( 1分)。 ( 2)市场需求量减少,市场竞争剧烈( 1分);原材料价格上升( 1分);运输成本上升( 1分);钢铁工业是污染严重的工业,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或环保意识增强( 1分)。 ( 3)利用攀钢的资源优势初炼钢( 1 分);利用长江 “黄金水道 ”运输( 1 分);利用宝钢的技术优势深加工( 1分);利用宝钢接近海港的优势出口( 1分)。 试题分析: ( 1)分析工业发展的条件(区位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土地、原材料、能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环境等。该题要求通过对比,得出攀钢发展的 “比较优势 ”。从图中信息可知,宝钢的铁矿需要进口,煤炭需要较

38、长距离的运输,而攀钢附近有丰富的能源、原料;宝钢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攀钢位处我国内陆(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 ( 2)影响工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其次是成本(竞争力)和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多变,随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工业生产会出现变化 。导致攀钢和宝钢减产、限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上升等使得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减少;钢铁工业是污染严重的工业,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或环保意识增强等。 ( 3)企业的合作基本原则是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结合攀钢和宝钢各自的优缺点,即

39、可分析得出答案:。攀钢具有资源优势,宝钢具有技术优势和海运优势;利用攀钢的资源优势初炼钢;利用长江 “黄金水道 ”运输;利用宝钢的技术优势深加工;利用宝钢接近海港的优势出口。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业协作 。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9分) ( 1)评价图示地区铁路布局的合理性。( 4分) ( 2)分析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该区域南部的原因。( 5分) 答案:( 1)铁路沿地势相对和缓的地形分布( 1分),工程量较小,造价较低( 1分);铁路沿线煤、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1分);连接较多城市,利于东西方向的客货运输( 1分)。 ( 2)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

40、( 1分);少沼泽( 1分);矿产资源丰富( 1分);经济相对发达( 1分);铁路经过,交通便利( 1分);开发较北部早。 试题分析: ( 1)交通线建设(布局)主要考虑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沿线人口和城市及资源分布、民族、国防安全等;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断原则是:是否尽可能避开不利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降低成本;是否尽可能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等。结合题图信息可知,该区域铁路线分布在河间谷地或山间盆地,地形平坦,造价低,沿线资源丰富,城市多,便于人和货物的集散,发展沿线经济。 ( 2)影响聚落(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等。结合题图可知,该地 区纬度较高,南部地区相对纬度较低,温度较高,气候较温暖(气候);南部少沼泽分布,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地形);南部的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南部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交通);南部开发较北部早,经济相对发达(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因素;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