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陕西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29104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陕西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届陕西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届陕西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届陕西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届陕西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陕西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的信息可以看出,社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说明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 B项正

2、确;AD项明显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故 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农耕经济的影响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来 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一个 “改变组织方式 ”是指(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AB项都是毛泽东推行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3、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故 C项正确, 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图是 1980年摄于北京故宫的一幅照片。图中红旗轿车前的牌上写有 “在不影响我处工作情况下,观众使用车照一次收费两角 ”字样。若给此照片取一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A市场经济春风吹进皇宫 B民族汽车工业重获新生 C传统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D自主经营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题干 “一次收费两角 ”的信息,可知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盈利,市场意识较强,这与传统观念明显不同,故

4、 A项正确, 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汽车工业,故 B项错误;仅从一个例子无法得出 “深入人心 ”,故 D项错误 。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成立 “国家计划委员会 ”, 1998年更名为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再到如今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D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 “计划委员会 ”到 “国家

5、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改变,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深入发展,故 D项正确。名称的变化并非时在精简机构,故 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 2001年,故 B项错误; C项明显错误,市场经济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1987年 9月 ,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 ,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 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 “投机倒把罪 ”, 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 “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

6、罪 ”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B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删去法律中有关 “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罪 ”的规定 ,使商品买卖更加自由,这体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鲁迅说,近代中国 “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

7、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随着中国的大门打开,西方的先进事物也随之传到中国,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并存,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因此 C项是现象, B项是实质,故 B项正确; 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D项 “各个方面 ”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A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912年 1月 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

8、者将传统的 “匹夫 ”巧妙地换成 “匹妇 ”,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 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男女平等的观念 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12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进一步传播, “匹夫 ”到 “匹妇 ”得变化,体现的是男女平等的观念,说明女性也有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故 符合题意,答案:为 C 项; 中的主导地位,与时代对民主平等的追求不符, 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有三种

9、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B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C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D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时间是 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且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封建思想,反封建较为彻底,故 A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知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完全改变,故 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不符合史实,故 C项错误;抓住 “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

10、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和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的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故 D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 “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 挽手散步 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 “电视台 ”“

11、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 我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到 1978年,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号召,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地位提高,因此题干现象最有可能发表于 1979年的国庆 三十周年,故 D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现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 1961年 5、 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 :“ 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

12、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开始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题干中 “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实际上是调整国民经济的表现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的粮食供应,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故 D项正确; AC项与时代背景不符, 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1953年毛泽东

13、批示: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 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 “特殊 ”、 “新式 ”的原因是( )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是在 20世纪初,故排除; B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排除; C项是在 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因此题干中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故 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

14、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 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 “女红失业 ”“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可以看出,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 C项正确;题干

15、体现了商品输出,但无法看出是主要方式,故 A项错误; B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从图 1 到图 2 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信息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犁耕技术的成熟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图中反映的信息是由汉代的二牛抬杠法变为唐代的曲辕犁,这说明古代耕作方式的进步,故 C 项正确;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项从图中不能得出,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牛抬杠

16、法、曲辕犁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 4 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 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倍,麦类则为 44 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古代中国粮食产量远远高于西方,这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故 B项正确;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项从属于项,项是题干现象的表述,不是原因,故 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17、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 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 ) A导致 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政府规定要种植一定的经济作物,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项正确;项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棉纺织业的产生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故 AB项错误; 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明代的农业政策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

18、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而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而民营手工业从事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润,因此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 A项正确;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最高,故 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也分布在江浙沿海地区,故 C项错误; D项不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

19、业的发展 明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897年 2月 11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是( ) A上海成为 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 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C “实业救国 ”思潮的推动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故 B项正确; C项也是其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排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是在 20世纪初,故 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

20、初步发展 下列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 18721911 年)创 办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机器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 193 100 A 3 B 91 C 109 D 121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重工业基础薄弱,且远远落后于轻工业,故 A项正确; BCD项与重工业远远落后于轻工业这一特点不符,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读下图 18721

21、894 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 C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D自然经济所占成份微不足道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商办企业的资金和数量都落后于外国企业,这说明于外国资本主义相比,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力量薄弱,故 B项正确; A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是( ) 时间 1840-18

22、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总额 (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 占列强对华投资比重 82 5% 28 1% 44 2% 37 3% 75 5% 68 1%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 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401911 年间,英国在华资本输出最多,而 19

23、111927 年间,日本在华资本输出最多, 19271949 年间,美国在华资本输出最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故 A 项正确 ,D项错误;从 184019 45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不断上升,故 B项错误;列强投资时资本输出的表现,不利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C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列强的资本输出) 综合题 (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

24、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诚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 劳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卷十

25、四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9分 ) (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6分)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3分) (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 答案:( 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打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 (6分。答出 2点即可 ) 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3分 ) (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3分 ) 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分 ) ( 3)社会教化功能。( 3分) (

26、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城市格局的特点依据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 ”可得出打破空间限制;从“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可得出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德特点从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得出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 2)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归纳材料信息 的能力,影响抓住材料二中“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

27、价值追求 ”和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的信息来归纳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要功能依据材料三得信息来归纳即可,从 “父诚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 ”的信息可概括出社会教化功能。 ( 4)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的知识,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使史学家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史中 的重大事件,开始关注社会的其他层面,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历史,这说明史学研究的领域有所拓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市民文化 ( 20分)茶

28、叶曾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其生产和销售不仅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 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 98851O荷盾,获利 651 629荷盾。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 “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 ”。 材料二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植茶面

29、积(万亩)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1837(平均) 52l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 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1894 841.6 420.8 207.5 213.3 1901 674.6 337.3 210 127.3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 14.5两,而印度茶每担 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 万磅,高出中国整整 1472 万磅。而中国的茶叶

30、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 ”。 “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 ”。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 4分)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 答案:( 1)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 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 6 分。答出 3

31、点即可) ( 2)趋势: 19世纪 30 80 年代,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增长; 19世纪 90年代后,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回落。( 4分) 增长原因: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经济解体,加速农产品商品化;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 4分) 回落原因:竞争;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等。(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茶叶对 西方社会的影响依据材料一得信息来归纳,从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 ”可概括出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从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

32、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 ”可得出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从 “获利 651 629荷盾 ”“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 ”可得出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 ( 2)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二中的数据来归纳即可,观察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80年代以前,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增长,而 90年代以后,茶叶 生产、外销量迅速回落。第二小问增长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抓住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思考,可得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经济解体,加速农产品商品化;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回落原因依据材料

33、三中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 14.5两,而印度茶每担 14两银就可获利 ”“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 ”“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 ”“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 ”“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 制假上 ”等信息可得出印度茶的竞争、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出现假冒伪劣现象。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20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折坎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4、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业牧垦企业 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至1912 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 59 家,资本总额 286 万元; 1919 年已发展到 100 家,资 本总额 1 245万元 到 20世纪 20年代之后 许多农牧垦殖公司相继破产,而且相当普遍。 中国通史 近代前编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三 从 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 (包括人力资本 )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借鉴 1933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

35、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 ( 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世纪中国农牧垦殖公司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影响发展状况的原因。 (12分 ) ( 2)根据材 料二,与图 1相比,图 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6分 ) 答案:( 1) 1912 1919年农业牧垦企业发展迅速。( 2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 “一战 ”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民族企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等。( 6分。答出 3点即可) 20世纪 20年代后相继破产。( 2分)

36、 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剧侵略。( 2分) ( 2)变化:轻重工业比例从严重失调到趋于平衡。(或:重工业从发展缓慢到得到发展)( 2分) ( 3)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 (2分 ) 原因 :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4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 20世纪中国农牧垦殖公司的发展状况注意找全材料一中的信息,依据材料一中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至 1912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 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 1919年已发展到 100家,资本总额 1 245万元

37、 到 20世纪 20年代之后 许多农牧垦殖公司相继破产 ”的信息可以看出 1912 1919年农业牧垦企业发展迅速,而 20世纪 20年代后相继破产;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分别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一战结束以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的原因来分析归纳即可。 ( 2)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变化直接比较图一和图二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即可,观察图片,可以看出图一中轻重工业比列悬殊,而图二中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平衡,进而进行归纳即可。 ( 3)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问题依据材料三中 “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 ”的信息,联系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可归纳出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三中 “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 (包括人力资本 )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 ”“借鉴 1933年苏联的做法 ”的信息来归纳即可,可得出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