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5kV 智能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Code of content profundity for preliminary design for 35kV smart substation 2017 - 06 - 16 发布 2017 - 06 - 16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604 2016 Q/GDW 11604 2016 I 目 次 前 言 .III 1 范围 . 1 2 总的要求 . 1 3 总的部分 . 1 3.1 概述 . 1 3.2 站址概况 . 2 3.3 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
2、 2 3.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 4 电力系统 . 5 4.1 电力系统概述 . 5 4.2 建设规模 . 5 4.3 主要电气参数 . 5 4.4 电力系统图纸 . 6 4.5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 6 5 电气部分 . 6 5.1 电气 主 接线 . 6 5.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 7 5.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7 5.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7 5.5 站用电及照明 . 7 5.6 防雷接地 . 7 5.7 光缆、电缆设施 . 7 5.8 电气部分图纸 . 7 5.9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 8 6 二次部分 . 9 6.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
3、置 . 9 6.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10 6.3 系统及站内通信 . 10 6.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11 6.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12 6.6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 12 6.7 其他二次系统 . 12 6.8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13 6.9 二次系统图纸 . 13 6.10 计算项目及深度要求 . 14 Q/GDW 11604 2016 II 7 土建部分 . 15 7.1 站区总布置和交通运输 . 15 7.2 建筑 . 17 7.3 结构 . 17 7.4 给、排水 . 18 7.5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 . 19 7.6 土建部分图纸 . 20 7.7
4、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 21 8 消防部分 . 21 8.1 概述 . 21 8.2 消防措施 . 22 8.3 消防给水系统 . 22 9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 . 22 9.1 环境保护 . 22 9.2 水土保持 . 22 9.3 节能减排综述 . 22 10 劳动安全卫生 . 23 11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 23 11.1 编制内容及要求 . 23 11.2 编制分项 . 23 12 专题报告 . 23 12.1 试验研究项目 . 23 12.2 其它专题 . 23 13 概算部分 . 23 13.1 初步设计概算文件 . 24 13.2 概算编制说明 . 24 13.3
5、投资分析 . 25 13.4 概算表及附表、附件 . 25 14 附件 . 25 编制说明 . 26 Q/GDW 11604 2016 III 前 言 为规范 35kV智能变电站初步设计,统一 35kV智能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和技术文件,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上海 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电力设计研究院、成都城电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贡晓旭、张强、郭艳霞、史梓男、冯明灿、金映丽、周雅丽、吴世颖、宣婷婷、王佳来、杨卫星、周志超、于国梅、王
6、双双。 本标准 为 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604 2016 1 35kV 智能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35kV智能变电站初步设计文件深度要求,明确了初步设计文件内容和编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 35kV智能变电站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 初步设计。 2 总的要求 2.1 设计文件应遵守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 2.2 应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基础资料是初步设计的前提条件。 2.3 设计文件应贯彻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
7、的要求;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大力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贯彻“两型三新一化”智能变电站建设有关要求,应用新技术,推进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 2.4 设计文件应 符合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办法 中的有关规定 。 2.5 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如下:设计文件总目录 、 设计说明书 、 设备材料清册 、 设计图纸 、 专题报告(需要时) 、 概算书 、 勘测报告 、 附件。 2.6 设计说明书内容如下:总的部分对应规范目录 、 电力系统 、 电气部分 、 二次部分 、 土建部分 、 采暖通风及空调 、 给水及排水 、 消防 、 节能环保 、劳动 安全与职业卫生
8、。 2.7 对于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要求如下: a) 说明书、设备材料清册和概算书宜按 A4 版面出版,设计图纸不宜大于 2 号。文件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文件扉页 写明设计人、校核人、审核人和批准人,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b) 对改、扩建工程,应分别说明工程规划规模、已建情况和本期建设规 模,图纸应 采用规定的图线标明已建、本期和远期规模。必要时提出施工过渡方案; c) 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外委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主体设计单位应审查后负责概算汇总。 2.8 对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应进行多方案(宜为 2 个或以上)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当进行专题论证时,应对各方案
9、的技术优缺点、工程量及技术经济指标做详细论述。如做经济比较时,应做到概算深度。 2.9 初步设计文件各部分具体的内容及深度要求,在以下各章节中分别说明。 3 总的部分 3.1 概述 3.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 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 , 工程设计有关的 规程、规范 , 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 ,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意见 , 设计委托文件 , 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依据。 Q/GDW 11604 2016 2 3.1.2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对于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
10、范围,应做如下说明: a) 工程建设规模: 说明变压器容量、台数(包括本期及远期规模);无功补偿装置台数及容量;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分期建设的 情况; b) 设计范围与分工: 说明本工程设计的范围和外部协作项目的分工界限 。对改扩建工程,尚应说明原有工程情况及其与本期工程的衔接和配合 ; c) 试验研究项目:需要时需说明依托本工程开展的试验研究项目。 3.2 站址概况 3.2.1 站址自然条件 对于站址自然条件的描述,应包括: a) 说明站址地理位置,工程所在地的省市、区县、乡镇街道的名称,站址距主要城镇的距离及相互位置关系。简述站址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与 公共服务设
11、施情况,以及四邻原有的和规划的重要建(构)筑物等设施; b) 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最高最低标高、坡度等);描述场地内原有土地情况(农田、坡地、林地、水塘等),原有植被、沟渠、水塘、输电线路、通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如输气、输水管 线等)等情况,原有民房、坟 墓、等建(构)筑物及其拆迁情况;说明站址地下文物及矿藏分布情况; c) 站外交通运输及公路的引接。概述站址区域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现状及发展规划,进站道路引接公路的等级、路宽及路况。 3.2.2 进出线走廊条件 说明站址周围环境,出线走廊条件。近远期出线规划情况,本期出线方向及出线情况。 3.2.3 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
12、结合站址自然条件及建站条件、进出线走廊情况,说明站址征地拆迁建筑及设施移改的内容。具体应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类型,征地面积总量、房屋拆迁总量、林木砍伐总量、以及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其它重 要移改设施总量。 3.2.4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对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的描述,做如下要求: a)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简述站区地形地貌、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主要指标,不良地质作用,软弱层和不稳定与特殊性岩土层的分布情况。站区地震基本烈度及确定的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下水类型、埋深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评价。 场地土类别和建筑物的场地类型; b) 水文气
13、象: 一般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湿度、蒸发量、日照、雷暴日数、风速和风向、积雪(覆冰)厚度、土壤冻结深度,以及大气污染(盐雾污染 、工业污染等)。说明站址频率为2%的高水(潮)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根据需要,简述河流冲刷、山洪影响、站区周围场地汇水、水系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站址防洪、排涝、排洪措施的影响。 3.3 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3.3.1 主要技术方案 Q/GDW 11604 2016 3 包括电气主接线、主要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型式、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系统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他二次系统、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建筑方案等。 3.3.2 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的
14、应用 对应标准化成果应用目录,说明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情况,并填写成果应用表(见表 1);未采用时,应说明原因。 与 通用造价进行投资对比分析,说明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3.3.3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新技术推广成果目录实 施目录,说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如表 1所示。 表 1 35kV 变电站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成果应用表 工程概况 电压等级 主变台数及容量( MVA) 出线规模(高 /低) 变电站类型(户 外 /户 内 /半户内) 设计方案选择 通用设计方案编号 配电装置设计 35kV配电装置 主变及 10kV配电装置
15、 总平面设计 A:直接采用通用设计方 案; B:受外部环境影响,户外站采用同一设计方案基本模块合理拼接; C:受外部环境影响,户内站采用通用设计基本模块合理拼接; D:采用通用设计基本模块拼接,技术性能指标低于同规模设计方案; E:未采用通用设计方案 。 二次系统设计 站用蓄电池、通信蓄电池是否一体化(是 /否) 土建设计 围墙内占地面积( hm2)(不高于同规模通用设计方案 /高于同规模通用设计方案) 总建筑面积( m2)(不高于同规模通用设计方案 /高于同规模通用设计方案) 设备选型 主变压器 设备编号 开关设备 高压侧设备编号 低压侧设备编号 电流互感器 设备选型(常规电流互感器 /罗氏
16、线圈型 /全光纤型 /磁光玻璃型) 并联电容器 设备编号 注: 表中设计方案号、设备编号应对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录进行选取。 Q/GDW 11604 2016 4 3.3.4 提请在设计评审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需要提请在设计评 审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包括: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拆迁赔偿、水源、电源和道路等问题 , 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 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 主要设备标准及来源问题 ,重大技术问题沟通汇报和批复意见等支持性文件 ,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3.3.5 提高变电站设计使用寿命的技术措施 应说明提高变电站设计使用寿命的技
17、术措施,必要时专题论证。 3.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应 提供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如表 2所示。 表 2 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推荐方案) 序号 项目 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 1 主变压器规模,远期 /本期,型式 2 35kV侧 出线规模,远期 /本期 3 10kV侧 出线规模,远期 /本期 4 10kV侧电容器规模,远期 /本期 5 35kV电气主接线,远期 /本期 6 10kV电气主接线,远期 /本期 7 35kV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 8 10kV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 9 35kV互感器型式( A:常规; B:电子式) 10 10kV互感器型
18、式( A:常规; B:电子式) 11 地区污秽等级 /设备选择的污秽等级 12 运行管理模式 13 变电站系统通信方式、本期建设规模 14 站外电源方案 /架空线长度( km) /电缆长度( km) 15 电力电缆( km) 16 控制电缆 /( km) 17 光缆( km) /尾缆( km) 18 接地材料 /长度( km) 19 变电站总用地面积( hm2) 20 围墙内占地面积( hm2) 21 进站道路长度新建 /改造( m) 22 总土石方工程量及土石比挖方 /填方( m3) 23 弃土工程量 /购土工程量( m3) 24 边坡工程量护坡 /挡土墙( m2/m3) 25 站内道路面积
19、远期 /本期( m2) 26 电缆设施型式及长度 远期 /本期)( m) 27 水源方案 Q/GDW 11604 2016 5 表 2 (续) 序号 项目 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 28 站外供水 /排水管线(沟渠)长度( m) 29 总建筑面积远期 /本期( m3) 30 配电 装置室(楼) 建筑层数 /面积 /体积(层 /m2/m3) 31 构架结构型式及工程量( t) 3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33 地基处理方案和费用 34 动态投资(万元) 35 静态投资(万元) 36 建筑工程费用(万元) 37 设备购置费用(万元) 38 安装工程费用(万元) 39 其他费用(万元) 40 建设场地征用及清
20、理费(万元) 4 电力系统 4.1 电力系统概述 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电力系统现状及系统发展规划。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规模和设备参数等进行校核,如有重 大变化时,应提出相应的论证报告。 4.2 建设规模 4.2.1 主变规模 说明变电站已建(在建)、本期、远期主变规模。 4.2.2 出线规模 变电站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 4.2.3 无功补偿装置 已建(在建)、本期、远期低压侧装设的无功补偿设备(并联电容器及其他型式补偿装置),说明其型式、组数、分组容量和总容量等。 4.3 主要电气参数 4.3.1 主要电气参数的确定应满足通用设备的选用要求,若不满足应重点论
21、述。 4.3.2 主变型式及 参数选择,包括容量、台数、接线组别、调压方式及阻抗参数等选择。 4.3.3 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 4.3.4 说明各电压 等级母线通流容量,相关电气设备额定通流容量。 Q/GDW 11604 2016 6 4.3.5 提出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结果,包括电力系统(投产年限)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电力系统中期或远景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 4.3.6 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及变压器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结果。 4.4 电力系统图纸 4.4.1 电力系统专业图纸可参考表 3 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 3 电力系统部分
22、图纸目次 序号 图纸名称 备注 1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 2 电力系统远景地理接线图 必要时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 4.4.2 电力系统专业的图纸深度要求如下: a)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 : 表 示 现有主要变电站、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导线截面和长度 ; b) 电力系统远景地理接线图 : 表示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本期及 远景 变电站和线路等。 4.5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4.5.1 电力系统计算项目见表 4,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表 4 电力系统计算项目目次表 序号 计算项目 备注 1
23、远期、近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 2 变压器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 4.5.2 相关设计、计算应给出明确的边界条件,如:变电站各电压侧的负荷 、运行方式、线路杆塔 参数等。电力系统部分的计算书深度要求如下: a) 远期、近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 : 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归算出近期、远 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其中近期系统阻抗主要针对改扩建工程 ; b) 变压器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 : 由于负荷的不确定性计算困难时,可提供估算值及估算依据。 5 电气部分 5.1 电气 主 接线 5.1.1 电气主接线需要 简述 35kV 智能 变电站本期、远期建设规模。(包括主变压器容量和台数、出
24、线回路数及其名称,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台数)。对改扩建工程应分别说明工程规划规模、已建情况和本期建设规模。 5.1.2 论述电气主接线方案(包括各级电 压远期、本期接线),必 要时应分析论证分期建设方案过渡方式。主接线优化应提出比选方案。 电气主接线方案应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三新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说明选用的通用设计方案,未采用时说明理由。 5.1.3 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Q/GDW 11604 2016 7 5.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5.2.1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5.2.2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 5.2.3 说
25、明通用设备应用情况。未采用时应说明理由。 5.2.4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主要电气设备及导体选择结果表、主要技术规范同时标注在电气主接线 图中)。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 5.2.5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约环保的新产品。 5.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5.3.1 论述 35kV 智能变电站 各级电压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措施,说明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 5.3.2 提出变电站电气设备外绝缘的爬电比距和绝缘子串的型式和片数选择。 5.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5.4.1 说明各级电压
26、出线走廊规划、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 5.4.2 电气总平面方案设计应与 35kV 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 通用设计及 “两型 三新 一化 ”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并说 明选用通用设计的方案及适应性依据, 对于 未采用通用设计时 , 应说明 未采用通用设计方案 理由。 5.4.3 说明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 5.4.4 说明各级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间隔配置及远近期结合的合理性。 5.5 站用电及照明 5.5.1 说明站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5.5.2 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结果。 5.5.3 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5.5.4 说明工作照明、事故
27、照明、检修电源和消防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所的照明及其控制方式。当选用清洁能源为照明电源时,应说明供电方式,论证其必要性及经济合理性。 5.6 防雷接地 5.6.1 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5.6.2 提供 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况,说明接地材料选择、使用年限、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及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势计算结果,需要采取的降阻、防腐、隔离措施方案及其方案间的技术经济比较。说明二次设备的接地要求。 5.7 光缆、电缆设施 5.7.1 说明站区光缆、电缆设施型式及尺寸,光缆、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 5.7.2 应说明电缆设施及其构筑物采取的防火和阻燃措施。 5.8 电气部分图纸 5
28、.8.1 电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 5 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Q/GDW 11604 2016 8 表 5 电气部分图纸目次 序号 图纸名称 比例 备注 1 电气主接线图 1:1 包括各比较方案,本期及远景 2 电气总平面布置 图 1:100 1:200 包括各比较方案 3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 、 断面图 1:100 1:200 包括各比较方案 4 预制舱式 组合设备 平 、 断面图 1:100 1:200 当需要时 5 站用电接线图 1:1 6 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1:100 1:200 推荐总平面方案 5.8.2 电气专业的图纸深度要求如下: a) 电气主接线图 : 电气主接线应
29、反映本期及远景接线(扩建工程还应反映现状接线)。对工程的现状、本期及远景预留部分应加以区分。应表示主变压器接入各级电压母线的方式。表示各级电压的电气接线方式以及设备配置 情况 .表示中性点接地方式及补偿设备。标注图中设备主要技术 参数 和导体的型号。各级电压出线回路应标注名称和导体的型号 ; b) 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 电气总平面布置图应反映本期及远景平面布置(扩建工程还应反映现状)。现状、本期及远景预留部分应加以区分。应表明主要电气设备、站区建(构)筑物、光缆电缆设施及道路等的布置。应表示各级电压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进出线(包括电缆)排列。母线和出线宜标注相序,同名双回线路应核对两端对应的间
30、隔编号顺序。应表明方位、标注位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说明及图例 ; c)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 、 断面图 : 应表示出配 电装置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母线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导线引接方式)。平面布置图应表示进出线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通道、走廊等设施。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明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常规配电装置可只出代表性断面),且宜有本间隔的接线示意图 ; d) 预制舱式 组合设备 平 、 断面图 : 应表示出预制舱式 组合设备 的布置(包括预制舱 内 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导线引接方式)。平面布置图应表示进出线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通道、走廊等设施。
31、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明预制舱式组合设备安装位置 、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常规配电装置可只出代表性断面),且宜有本间隔的接线示意图 ; e) 站用电接线图 : 应表示站用工作电源的引接方式。应表示站用 母线的接线方式。标注开关柜型号、回路名称、主要设备及元件规范等 ; f) 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 应表示需要进行保护的电气设备、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并标注其高度。应表示避雷针(线)的布置位置,并标注其高度。应绘出对不同保护高度的保护范围。宜将保护范围计算结果列表于图中。 5.9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5.9.1 电气部分计算项目见表 6,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
32、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 ,一般只引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表 6 电气部分计算项目目次 序号 计算项目名称 备注 1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2 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Q/GDW 11604 2016 9 表 6 (续) 序号 计算项目名称 备注 3 导体的电 器 及力学计算 工程需要时进行 4 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计算 5 接地计算 6 防雷保护范围计算 工程需要时进行 7 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计算 5.9.2 电气部分的计算书深度要求如下: a)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
33、路电流计算结果。对导体和电器的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器的开断电流应进行选择计算和校验,并列出选择结果表。导体和电气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现行的导体和电气设备选择设计技术规定及通用设备的要求。本项计算的成品应包括:短路电流计算阻抗图、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表和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 ; b) 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 应进行站用电负荷统计和计算,并编制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容量选择表。导体的电 器 及力学计算应进行导体的电 器 及力学计算。应符合现行的导体和电器 设备选择设计技术规定的要求 ; c) 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 计算 :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配电装置间隔宽度、架构的高度、宽度、母线最大弧垂以及各种状态的电气净距进行校验 ; d) 接地计算 : 应计算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截面、接触电势、跨步电势,并说明需采取的保护措施 ; e) 防雷保护范围计算 : 计算结果列入防雷保护范围图 ; f) 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计算 : 视方案比较需要进行。宜 针对工程所在地区,配电装置合理选型、节约占地、土方平衡等方面进行 技术和经济综合性比较 , 并列表表示。对重大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应做到概算深度。 6 二次部分 6.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6.1.1 一次系统概况 简述一次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6.1.2 现状和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