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河北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29892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河北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北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北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北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北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河北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歌曲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 ”,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会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 A 170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 B 7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 C 30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 D七千年前的陕西半坡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理解。分析选项,在时间上,元谋人最早,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原始人遗址发现于云南元谋,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提出 “春秋无义战 ”,笼统地反对一切

2、战争的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庄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 “春秋无义战 ”,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提出以 “仁政 ”治国。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主张 “道法自然 ”,认为人应该和自然和谐发展,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

3、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主张 “兼爱 ”、 “非攻 ”,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 “兼爱 ”“非攻 ”,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并且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

4、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孝公 答案: D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秦国地处西方,为了增强国力,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我国古代人们的名字常含有 “牛 ”、 “耕 ”等字,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受到重视。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尧、舜、禹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西周时期,人们使用的是木制、石制工具进行农

5、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牛耕,那时人们以 “牛 ”等字为名,说明了当时对牛耕技术的重视。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促进生产力发展 C加强王室的实力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逐渐衰弱,各大诸侯国为了获得周天子往日的权威,竞相争霸,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 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是( )

6、A青铜器的使用 B铁器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纺织业的发展 D改革的不断出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农耕逐渐取代了 “千耦其耘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对宗室贵族最为不利的一项规定是( )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按军功大小授爵赐田 D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结合所学,商鞅规定,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

7、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秦始皇为了安定北边,派下列哪位将军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 A李斯 B王翦 C赵高 D蒙恬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匈奴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抢掠,战国时期各国就曾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 30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设县。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 A. 公元前 475年 B. 公元前 221年 C. 公元前 230年 C.公元 220年

8、 答案: B 试题分析:公元前 230 年 公元前 221 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选项,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属于战国时期的战争,巨鹿之战属于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 207 年,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决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主力。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9、“伐无道,诛暴秦 ”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是以下哪个战役结束后(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 260 年,秦在长平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之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 “钟鼓之乐 ”,在湖北随州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 A琴 B鼓 C瑟 D编钟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大小不同,

10、相撞形状相同,成为编钟。最为著名的是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在德国汉堡,发现了一本出版于 1691 年的论语英译本。书中这样评价:“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 A法治 B “无为而治 ” C “兼爱、非攻 ” D “ 仁 ”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目,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思想上,孔子主张 “仁 ”“礼 ”和为政以德,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11、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的理解。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认为事物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被认为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虽然也是道家代表人物,但其主要主张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BD都是儒家代表。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下列原始人中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考古发现,距今 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会使用骨针连缀兽皮,由此可以推断出,山顶洞人已经会磨制和钻孔技术。故选 C项。

12、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 A是否懂得使用工具 B是否懂得集体协作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能否直立行走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考古发现证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元谋人就已经会打制石器,人在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大脑也在缓慢发展,会有目的的制造工具,而对于猿等动物而言,使用工具是基于模仿的基础之上的。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很多同学喜欢吃香喷喷的大米饭,水稻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种植历史,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居民最早可以

13、尝到香喷喷的大米饭( ) A北京周口店 B浙江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半坡原始 居民 D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理解。结合所学,距今约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农业种植,主要种植的就是水稻。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世界考古史证明,大江大河流域大都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农耕文明地域的理解。结合所学, CD两项属于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其中半坡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

14、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的农耕生活 北京周口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主要是因为( ) 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 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这里是著名的北京人遗址,是世界出土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的遗址 D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内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距今约 7020 万年前的北京人就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 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也发现于北京周口店,故这一地区是世界上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地区。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

15、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每年的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祭奠敬拜,表达敬仰之情的地方是( ) A黄帝陵 B炎帝陵 C秦始皇陵 D汉武帝陵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目, “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 ”都属于炎黄子孙,他们共同祭拜的是华夏族的 “人文初祖 ”。结合所学,阪泉之野战役后,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中原不断繁衍,形成今天华夏族的主体,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故选 A 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夏之祖 下列关联错误的是( ) A周武王 -牧野之战 B商纣王 -“酒池肉林 ” C周厉王 -道路以目 D周文王 -“烽火戏诸侯 ” 答案: D 试

16、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 “烽火戏诸侯 ”发生于西周末期,最终导致犬戎族 攻破镐京,西周灭亡,但当时的国君是周幽王。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 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的是( )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夏商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君都因统治残暴而导致灭亡,结合所学,商朝后期统治混乱,最后一个国君纣王统治残暴,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终引起人民的反抗。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7、夏、商、西周的兴亡 人们测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安排农业生产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了解。结合所学,早在我国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称 “夏历 ”;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善;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 24节气,以安排农业生产,是我国历法发展的重大成就。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商朝时期,刻划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

18、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朝的社会情况,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场决定了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了解。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而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败赵国的战争,可以排除;桂陵之 战和马陵之战都是战国时期和齐国有关的战争,此时晋国已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不复存在。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19、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发展经济,提出 “尊王攘夷 ”的口号,葵丘之盟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对同姓、前代贵族、功臣等进行分封, “授民授疆土 ”,形成拱卫周王的诸侯国。故选 C 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

20、商、西周的兴亡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 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 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材料二 B.带领人民辛勤劳作,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 (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 A.和 B.分别指的是谁?( 2分) (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它直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3 分) ( 3)你认为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分) (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2分) 答案

21、:( 1) A.指禹或者大禹; B.指李冰;( 2分) ( 2)都江堰 ( 1分)防洪灌溉;( 2分) ( 3)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截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如果考生答出其 他意思相符的内容亦可酌情给分。)( 2分) ( 4)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等。(如果考生答出其他意思相符的内容亦可得分)( 2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大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治水 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故 A.是大禹;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建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使以后的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故 B

22、.指的是李冰。 ( 2)结合所学,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 “分水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三部分组成,使江水从两边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通过宝瓶口,内江的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 (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大禹和李冰治水成功原因的理解。结合所学,大禹治水时敢于创新,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带领人民共同治理洪水,终于取得了成功。李冰父子采用分流的方法,将水害化为水利,重在疏导。 (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位治水英雄精神的理解。结合所学,从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大禹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精神

23、、为民服务的精神等;从大禹和李冰的治水方法上可以学习到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夏之祖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 1)材料一 中的 “卫鞅 ”是指谁?( 2分) (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分) ( 3)结合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2分) 答案:( 1

24、)商鞅; ( 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每一条 1分) (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商鞅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所 以又称商鞅。战国时期各国主张变法,秦国当时地处西方,比较落后,秦孝公积极引进人才,变法图强。商鞅到秦国后,大谈变法之道,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5、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2)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3)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分析变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变法后的秦国,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人教新

26、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材料一 汉初 “民失本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府库 的 “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 ” 汉书 材料三 “汉初,诸子百家思想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他们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对中央不利。 汉书人物志 (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汉建立后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你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4分) (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答案:( 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7、,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2分)原因:秦的暴政;(写出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亦可)长期的战乱(如答陈胜吴 广起义、楚汉之争等亦可得分。)( 2分) ( 2)王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 1分)诸王门下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 1分) 措施: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小侯国,削弱诸侯国势力。( 1分)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西汉成立之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结合前面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前,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

28、汉之争,尤其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长期的战乱,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 破坏。 ( 2)分析材料二中 “叔叔 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可以看出,当时诸侯王势力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材料三中 “诸子百家思想活跃 他们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诸王门下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加强思想上的控制;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推恩令 ”,巧妙的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 判断题 历史诊所 (共

29、 5分) 欢欢 : 我非常想知道远古人类的情况,你能告诉我一些北京人的事情吗? 乐乐:当然可以了,北京人可以人工取火,他们使用磨得光光的和钻孔的石器。 欢欢:你还能告诉我,我国原始聚落的情况吗?比如半坡聚落? 乐乐:那就更没问题了!他们呀,日常生活使用陶器,上面还绘有图案,种植水稻。住的房屋呀,是干栏式。 欢欢:唉,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乐乐:是夏朝吧? 聪明的同学,你能诊断出其中五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答案:人工取火改为天然火; 磨得光光的和钻孔的石器改为打制石器; 水稻改为粟; 干栏式改为半地穴式; 夏朝改为商朝。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北京人

30、生活在 70万 20 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工具为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但不会人工取火;半坡和河姆渡都是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半坡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农业上主要种植粟,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商朝时期青铜文明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当时的典型代表,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的农耕生活 填表题 请将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填写在表格中。( 10分) 主要方面 采取的主要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答案: 主要方面 采取的主要措施 影响

31、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了封建统治(或加强了皇权) 经济 通用货币、度量衡 有益于经济的的交流和发展 思想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文化 统一文字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军事 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或答出统一东南、岭南地区) 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结合所学,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在经济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思想上,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军事上,他实行筑长城、御匈奴的政策,以巩固北部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