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初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雪糕融化 B煤气燃烧 C粉笔写字 D湿衣晾干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雪糕融化的过程中,雪糕由固体变成液体状态发生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煤气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粉笔写字的过程粉笔的大小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湿衣晾干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状态发生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
2、别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14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9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 14个电子 D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 =原子序数,故质子数为 14, A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的下方数字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9, B正确;硅元素属非金属元素, D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故硅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14个电子, C正确。故选 D。 考点:元素周期表 三毛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时,
3、通过测定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对该物质作了以下推断,你帮他选择一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该物质可能是单质 B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C该物质可能是化合物 D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该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那么它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纯净物或混合物,但一定不是化合物和氧化物。故选 A。 考点:物质的分类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和癌症。过量摄入会引起中毒,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 34,质子数与中子
4、数之和为 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A核外电子数为 34 B核电荷数为 79 C质子数为 34 D中子数为 45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硒的原子序数为 34,那么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均为 34。相对原子质量为 79,中子数为 79-34=45.故选 B。 考点:原子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 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 A正确;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要领是 “一斜二送三直立 ”, B正确;给
5、液体加热,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三分一,试管与水平面呈 45度角,用外焰加热,C 错误;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 正确。故选 C。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日常生活用水需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下列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从水库中取水 B将含有泥沙的水静置分层 C过滤水 D将氯气通入水中杀菌消毒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D中将氯气通入水中杀菌消毒的过程中,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 在 “甲流防控 ”期间我们每一个同学都随身带着温度计,可以随
6、时测量体温,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水银(汞)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A汞原子自身的体积变大 B汞原子的数目增多 C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D汞原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水银(汞)柱会上升,是由于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 C。 考点:原子的性质 图中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方框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即含有不同种分子,故选 C。 考点:混合物 有一种融雪剂含有 Na2SiO3(硅酸钠), Na2SiO3中 Si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价 B +2价 C +3价 D +4价 答案: D 试题分析:
7、已知 Na2SiO3(硅酸钠),根据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的原则,其中 Na为 +1价,氧元素为 -2价,设 Si的化合价为 x,则( +1)2+x+( -2 ) 3 =0,解得 x=+4。故选 D。 考点:化合价的计算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A错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B错误;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
8、和氧元素组成的, C错误;故选 D。 考点:物质的构成 下列图标中,表示节水的标志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表示的是具有腐蚀性的物质; B 表示节约用水; C 表示禁止停车;D表示易爆炸的物质。故选 B。 考点:常见标识的识别 下列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 A二氧化硫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均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会污染空气。故选 A。 考点:空气污染物 下列有关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D化学变化的特征就
9、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A错误;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B 错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的时候一定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C正确;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可能伴随沉淀生成的现象, D错误。故选 C。 考点:原子、物质的变化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 N B 2H C Fe D O2 答案: C 试题分析:金属、固态的非金属、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三种意义:一种元素、一个原子、该元素组成的物质。故选 C。 考点
10、:化学用语 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简单、最好的扑灭方法是 A用嘴吹灭 B用水冲灭 C用湿抹布盖灭 D用灭火器扑灭 答案: C 试题分析: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原理是隔绝了空气和降低了温度。故选 C。 考点:酒精灯的实验 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镁条燃烧 B铁质菜刀生锈 C人的呼吸过程 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缓慢氧化进行的很慢,不易发觉,如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农家肥的腐熟。燃烧属剧烈氧化。故选 A。 考点:缓慢氧化 填空题 ( 7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1)写出装置中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_ _。 ( 2)若用高锰酸钾制
11、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填 “字母 ”)。收集完气体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色,原因是_。 ( 3)实验室制取 O2,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填“字母 ”) ( 4)如图所示,检验 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判断集气瓶已集满的方法是 _。 答案:( 1) 铁架台 集气瓶 ( 2) A 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氧气进入水槽中,溶于水而出现紫红色 ( 3) E ( 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已满,反之没有收集满;集气瓶口有气泡逸出 试题分析:(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固固加热型,应选 A装置,但试管口应放放一
12、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或进入水槽中,溶于水而出现紫红色; ( 3)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导气管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目的是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 复燃,则已满,反之没有收集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判断集气瓶已集满的方法是看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逸出,若有,则证明收集满了。 考点:实验时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氧气的验满 ( 5 分)在 铜 水 空气 液态氮 二氧化硫 锰酸钾等六种物质中,是混合物的有 _(填序号,下同),是氧化物的有 _,是化合物
13、的有 _,是金属单质的有 _,是非金属单质的有 _。 答案: 、 、 、 、 试题分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考点:物质的分类 ( 6 分)氢能是 21 世纪最理想的能源,但制氢还没有想出真正合适的方法,下图是电解水制氢的简易装置图。 回答下列问题: ( 1)电解水实验所用到的电源是 (填 “直流电 ”或 “交流电 ”)。 ( 2)甲管生成 _气体, b应接电源 _极。 ( 3)检验乙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 ( 4)理论上甲、乙两试管中气体的体积比为 _。 ( 5)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4、_。 答案:( 1)直流电 ( 2)氢气 正 ( 3)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试管内看是否复燃 ( 4) 2: 1 ( 5)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或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试题分析: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产生的是氧气,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可用燃烧法检验,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质量比为 8:1 ,该实验能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故甲中的是氢气,乙中的是氧气。 考点:电解水实 验 ( 13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名称下方写好相应的化学式,如下例:(文字表达式 2分,化学式 1分)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O2 CO2
15、硫在氧气中燃烧 ;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 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填序号) 。 答案: 试题分析:书写表达式要写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硫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硫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氢气燃烧时生成水 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即反应物一种,生成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考点: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分解反应 ( 2分)质量比为 1 1的铁与氧化铁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答案: % 试题分析:设铁的质量与氧化铁均为 1g,那么 1g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1g 112 160 10
16、0% =0.7g,铁与氧化铁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1g+0.7g) 2g 100% =85% 考点: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 6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 x=_。 (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 _。 ( 3)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_。 ( 4)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 _。 ( 5)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元素符号为 Br。 下图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_(填序号,下同),与 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_。 答案:( 1) 15 ( 2)氩( Ar) ( 3
17、) NaCl ( 4)电子层数相同 ( 5) C、 E 试题分析:( 1)由元素 周期表可知,磷原子的质子数为 1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5; ( 2)只有一层电子时,电子数为 2是稳定结构;当电子层数大于 2时,最外层电子数为 8属稳定结构。故氩元素为稳定结构。 ( 3)一种钠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氯元素为 -1价,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的原则,可知氯化钠的化学式为 NaCl; ( 4)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在同一个周期; ( 5)只有一层电子时,电子数为 2是稳定结构;当电子层数大于 2时,最外层电子数为 8属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学性
18、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于 Br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7,故与化学性质相似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同样是 7的 E。 考点:元素周期表、原子的结构 ( 4分)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实验时,铁丝常绕成螺旋状,螺旋形铁丝的一端系一根火柴,实验时要点燃 _(填 “铁丝 ”或 “火柴 ”)一端;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_;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生成了一种 _,并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火柴、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黑色固 体 试题分析: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实验时,铁丝常绕成螺旋状,目的时增大接触面积;螺旋形铁丝的
19、一端系一根火柴,目的是用于引燃铁丝;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该实验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考点:铁丝的燃烧实验 ( 4分)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仪器,相信你已经使用过多次。请用字母填空。 ( 1)用于少量试剂相互反应时所需容器 ;( 2)过滤时需要用 ; ( 3)量度液体的体积时需要用 ;( 4)收集多量气体要用 。 答案:( 1) B ( 2) D ( 3) A或 A F ( 4) G 试题分析:量筒用于定量量取液体的体积;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蒸发皿用于蒸发液体;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
20、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水槽一般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使用;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集气瓶用于收集和暂时储存少量气体。 考点:常用仪器的用途 ( 4分)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 ( 1) 2个氮原子 _;( 2)红磷 _; ( 3) 5个钠离子 _;( 4)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_。 答案:( 1) 2N ( 2) P ( 3) 5Na+ ( 4) 2CO2 试题分析:( 1)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三个氮原子表示为 3N; ( 2)红磷属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故为 P; ( 3)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
21、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 1个钠离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故可表示为 Na+, 5个钠离子就在其前再加 5,故表示为 5Na+; (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构成,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两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 2CO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计算题 ( 10分)( 1)在做体育训练拉单杠时,体育老师给小明使用了 “镁粉 ”(主要成分是碳酸镁),碳酸镁的化学式为 MgCO3,求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碳酸镁中镁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是 ,碳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保
22、留小数点后一位) ( 2) 8.8 克二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和多少克碳酸镁中氧元素相等?(列式求解) 答案:( 1) 84、 2:1:4、 28.6% ( 2) 11.2 g 试题分析: ( 1)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 =24+12+163=84 碳酸镁中镁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 =24: 12: 163=2:1:4 碳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 =24 84 100% =28.6% ( 2)解 :设碳酸镁的质量为 X 8.8g 100% = X 100% X=11.2g 答 :碳酸镁的质量为 11.2 g 考点: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探究题 ( 7分)小明和小芳在讨论 “能否用蜡烛燃烧法来粗略
2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一问题时,小芳认为:通过图 1装置,用蜡烛燃烧法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 (填 “偏高 ”、 “偏低 ”或 “不变 ”)。她根据蜡烛燃烧产物的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并用图 1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注:本题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水槽中的液体是水。) 小明认真分析了小芳的实验结果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还有其他原因吗?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图 2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 1)取黄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放入捆在电烙铁下面贴片的凹槽内。 ( 2)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后迅速插入钟罩内,并立即塞紧橡 皮塞。 ( 3
24、)待蜡烛熄灭后(蜡烛有剩余),接通电烙铁电源,发现白磷先熔成液体,接着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通电前钟罩内含有 ,产生白烟的文字表达式是 。 【得出结论】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的另一原因是 。 【交流与反思】小明和小芳分析了上述实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用铁丝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的观点是 (填 “能 ”或 “否 ”),理由是 。 答案:偏低 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O2 白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得出结论】蜡烛没有将氧气全部消耗 【交流与反思】否 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试题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进入的水的量也就不多,故该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结果会偏低;白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说明钟罩内还含有氧气;由于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不能用铁丝代替。 考点:测定空气成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