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 B干冰升华 C钢铁生锈 D食品变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品变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
2、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稀硫酸除铁锈 B铜作导线 C铁制炊具 D黄金压成金箔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稀硫酸除铁锈,是利用了稀硫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 的原理,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正确; B、铜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物理性质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错误; C、铁制炊具是利用了铁的物理性质 -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错误; D、黄金压成金箔是利用了金的物理性质
3、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错误。故选 A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 B加热液体 C加入铁钉 D检验气密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A、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末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不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不正确; C、往试管中加入药品的先后顺序为先固体后液体,不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要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双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4、,说明气密性较好,操作正确。故选 D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A氢氧化钠 B澄清石灰水 C浓硫酸 D氯化钠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分析。 A、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易潮解,且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故需密封保存; B、氢氧化钙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而变质,故需密封保存;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稀,故需密封保存; D、氯化钠不易变质和吸
5、水,不需要密封保存。故选 D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H2O2 H2O+ O2 B Zn + 2HCl= ZnCl2 + H2 C 4Fe+3O2 =2Fe2O3 D CaCO3=CO2 +CaO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有: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和 的标注是否正确。 A、化
6、学方程式没有配平,错误; B、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C、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错误,应为 Fe3O4,错误; D、此反应缺少反应条件,条件为高温,错误。故选 B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科学家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大脑皮层体液的 pH7者的智商要比pH7者的智商高出 1倍,最理想的人体大脑皮层体液的 pH介于 7.35 7.45之间。小聪同学大脑皮层体液的 pH 7.40。其体液的酸碱性为 A偏酸性 B偏碱性 C呈中性 D难以判断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当
7、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小聪同学大脑皮层体液的 pH=7.40,略大于 7,显偏碱性。故选 B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某工厂排出的废水经检验呈酸性并含有较多的 CuSO4,这种废水对人体、牲畜和农作物都有害。从环境保护和回收金属铜的角度考虑,可向废水中加入的物质是 A食盐 B纯碱 C铁粉 D盐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废水经检验呈酸性并含有较多的 CuSO4,根据题意可知,所加入的物质需要能和酸反应且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 A、食盐与酸和硫酸铜都不反应,错
8、误; B、纯碱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硫酸铜反应,但是不能生成铜,错误; C、铁粉能与酸反应,还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正确; D、盐酸与酸和硫酸铜都不反应,错误。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在金属活动 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葡萄糖( C6H12O6)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属于有机化合物 B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 C葡萄糖是由三种元素组成 D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6个碳原子和 6个水分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葡萄糖的化学式 C6H12O6分析。 A、
9、葡萄糖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正确; B、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126+112+166=180,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6个碳原子、 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分子中不能含有分子,错误。故选 D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化学式的计算,即可做出正确判断。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用盐酸和石灰水鉴别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 CO2和 O2 C
10、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稀盐酸 和水 D用水鉴别 NaOH和 CaCO3固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物质的性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加以鉴别,要求能够有明显的不同现象。 A、盐酸能与鸡蛋壳反应,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说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正确; B、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氧气能支持燃烧,故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故可以鉴别,正确; C、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为无色,故无法鉴别盐酸溶液和水,错误; D、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而碳酸钙不溶于水,故可以鉴别,正确。故 选 C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证明碳酸盐( CO32-检验
11、方法),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鉴别物质时,一定要有不同的明显现象,才可以正确区分。 用 l50g溶质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配制 30的稀硫酸的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 l50g浓硫酸缓慢注入 490g水中 B配制时把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C配制好的稀硫酸存放在铁制器皿中 D配制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和注意事项等分析。 A、 l50g溶质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中含溶质质量为 l50g98%=147g,则配制 30%的稀硫酸的质量为 147g30%=490g,故需水的质量为 490g-l50g
12、=340g,错误; B、浓硫酸稀释的过程是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的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错误; C、配制好的稀硫酸要存放在与硫酸不反应的器皿中,铁能与稀硫酸反应,错误;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具体的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配制,正确。故选 D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理解和熟记浓硫酸的稀释,溶液配制的过程、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物质 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 X+酸 盐 +水 ; X+水 碱;则 X可能是 A CaO B Na2CO3 C
13、CO2 D NaOH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提供的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判断。 A、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是碱或碱性氧化物,而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的物质有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钡和氧化钙等,正确; B、 Na2CO3与水不反应,错误; C、二氧化碳不与酸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错误; D、氢氧化钠不与水反应,错误。故选 A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大多数的碱性氧化物都不能与水反应,只有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钡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特别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反应要熟记。 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2( O2)
14、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 Ca(OH)2溶液,再过滤 C CO(水蒸气 ) 通过浓硫酸 D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再过滤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注意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要引入新的杂质。 A、氧气具有氧化性,能和灼热的铜反应,而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和灼热的铜反应,所以能够将氧气除去而只剩下氮气,故 A正确; B、氢氧化钙溶液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经过过滤的方法可将沉淀除去而只剩下氢氧化钠,故 B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将混合气通过浓硫酸,可将水蒸气除去而剩下一氧化碳,故 C正确;
15、D、稀盐酸既可以和氧化铁反应,也可以和铁的单质反应,在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后,既除去了杂质,同时也除去了主要的物质,故 D 错误。故选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充分理解各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反应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 B铁丝插入盐酸中,无气泡产生,溶液不变色 C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该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有白色的烟雾生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是反应的结果,而非反
16、应现象,错误; B、铁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现象为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错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正确;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所以现象为产生大量的白烟,错误。故选 C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区分 :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的不同,现象描述中烟与雾的不同;当然,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识记物质的性质。 下列物品中,不是利用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是 A塑料
17、薄膜 B腈纶布匹 C合成橡胶制成的轮胎 D纯羊毛内衣 答案: D 试题分析: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从概念的实质进行分析,即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塑料薄膜属于塑料,是由化工生产合成的,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B、腈纶 属于合成纤维,是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C、合成橡胶制成的轮胎,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 D、纯羊毛是天然纤维,不是人工合成的,正确。故选 D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点评:熟练掌握材料的分类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是要掌握概念的实质,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
18、有机物、高分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铝 B钙 C氧 D硅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 A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的排序,并能灵活应用到解题当中去,是解题的关键。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 H2 B CO C CO2 D CH4 答案: D 试题分析:可以从化石燃料的组成成分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 D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理解和熟记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
19、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解答即可。 下列常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粗盐 C酱油 D食醋 答案: A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蒸馏水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B、粗盐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酱油中含有水、氯化钠、氨基酸和糖类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食醋中含有水和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 A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的组成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008年 “世界环境日 ”的主题是 “促进低碳经济 ”,警示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危害。
20、空气中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 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汽 答案: C 试题分析: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A、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与温室效应无关,错误; 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与温室效应无关,错误; C、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正确; D、水蒸气与温室效应无关,错误。故选 C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本题较简单,只要了解哪些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就能顺利解答。 加油站、面粉厂都需张贴的图标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加油站、面粉厂等地方需要张贴 “禁止烟火 ”的标
21、志,结合选项中的标志进行分析。 A、图中标志为禁止行人通过的标志,错误; B、图中标志为禁止烟火的标志,正确; C、图中标志为剧毒品的标志,错误; D、图中标志为禁止停车的标志,错误。故选 B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然后根据所贴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即可。 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氯化钠 C氧气 D铜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A、金刚石是非金属固体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错误;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错误;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正确; D、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
22、的金属单质,错误。故选 C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粒,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微粒构成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氧化铜 B石灰石 C氧气 D火碱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分析判断。 A、氧化铜是纯净物,化学式为 Cu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 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因此属于氧化物,正确;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一定的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正确; C、氧气的化学式为 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正确; D、火碱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 NaOH,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正确。故选
23、 A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水 B食盐水 C牛奶 D泥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A、水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不是混合物,不属于溶液,错误; B、食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C、牛奶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不属于溶液,错误; D、泥水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不属于溶液,错误。故选 B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解答
24、本题就要充分理解溶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 CaO B Ca(OH)2 C Na2CO3 D HCl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 A、 CaO 是由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错误; B、 Ca(OH)2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错误; C、 Na2CO3是由金属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正确; D、 HCl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错误。故选 C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理解和熟记常见的氧化
25、物、酸、碱和盐的概念、组成或构成特点、判别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 解题的关键。 下列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酒精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它们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 A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化石燃料包括哪些物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氧化二碘(化学式 I2O5)常用来测定空气中 CO的含量, I2O5中碘元素化合价为 A -5 B +5 C +3
26、 D +2 答案: B 试题分析:五氧化二碘的化学式为 I2O5,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已知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可设化合物 I2O5中 I元素化合价为 x价,则有 x2+( -2) 5=0,解之得 x=+5。故选 B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在化合价的计算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抓住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计算依据。 填空题 ( 7分) 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E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填装置的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
27、要制取二氧化碳,在 B 装置中装有石灰石,那么 a 中应加入 _。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还应选用 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 (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 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 _端进入(填 “b”或 “c”)。 (4)实验室若用块状固体和液体无需加热制取气体,可将 B装置改进为 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其改进后的优点是 。 答案:( 1)长颈漏斗 ( 2) A ; 2 KMnO4 K2MnO4 + MnO2 + O2 ( 3)稀盐酸 浓硫酸 b ( 4)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 试题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图中 a是长颈漏斗。 ( 2)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
28、装置,发生装置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需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与空气的大小。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所以应该选择 A装置来作为发生装置,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 3)长颈漏斗的作用就是方便向锥形瓶中加入稀盐酸的;二氧化碳的是酸性气体,所以应该选择浓硫酸来干燥,故在 D装置中应该加入浓硫酸;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在用 E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时,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应该从 b管进入。 ( 4) C装置是一种类似于启普发生器的装置,故可以参照启普发
29、生器的优点来解答,在装置 C中加入了多孔隔板,可以通过弹簧夹来控制反应,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开始或终止实验。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点评: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两套发生装置,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 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能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 8分)下面是初中常见化学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面是部分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镁原子中所含的质子数为 ,上述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 ( 2)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 “ ”和 “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30、,表示混合物是 ,表示单质的是 , ( 3)印刷铜制电路板的 “腐蚀液 ”为 FeCl3溶液。已知铜、铁均能与 FeCl3溶液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Cu+2FeCl3=2FeCl2+CuCl2, Fe+2FeCl3=3FeCl2。现将一包铜、铁的混合粉末加入到盛有 FeCl3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则烧杯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_,烧杯中一定含有的固体是 。 答案:( 1) 12 Na ( 2) D B、 C A ( 3) FeCl2, Cu 试题分析:( 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内的数字是粒子的质子数,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内的数字是 12,故其质子数就是 12;在
31、金属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上述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中,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少,最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故钠的活动性最强。 ( 2)从提供的原子模型和分子示意图可以看出, A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且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故 A表示单质; B、 C中含有两种分子,故为混合物; D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且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 ( 3)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所以铁能与反应生成的氯化铜反应,重新生成铜,故可以把反应看作是,铁首先和氯化铁溶液反应,只有铁反应完,铜才可以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 CuCl2,因此烧杯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FeCl2;如果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
32、有少量固体,则一定含有的固体是 Cu。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本题的难度较大,要学会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示意图,判断分子的构成并推断物质的组成,进而完成该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另外,理解和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第三问的关键。 ( 6分)请运用溶液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右图是 4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 40 时,氯化铵 的溶解度是_。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_。 ( 2)氯化铵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填序号 )。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 3)该图
33、中 a、 b、 c三点能表示氯化铵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在不饱和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4)室温下,将一瓶氯化铵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分数由 10%变成25%,放置前后溶剂的质量比 。 答案:( 1) 45.8g 增大 ( 2) B ( 3) c点 ; D ( 4) 3:1 试题分析:( 1)由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4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5.8g;根据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线型可知该曲线为 “上升型 ”,即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2)含有氮
34、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氯化铵( NH4Cl)由 N、 H、 Cl三种元素组成,该物质可提供作物生成所需的 N 元素,可判断氯化 铵属于氮肥。 ( 3)利用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由图中三点与溶解度曲线的位置关系可知, c点位于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该点所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将不饱和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当采取降温把不饱和氯化铵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当采取增加溶质使不饱和氯化铵溶液变成饱和
35、溶液时,溶剂的质量不变而溶质、溶液的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当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水而使不饱和氯化铵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的质量减 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选 D。 ( 4)敞口放置的溶液随溶剂水的蒸发而使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在此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质量分数 10%的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比 =10: 90=1: 9;质量分数25%的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比 =25: 75=1: 3;当两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时,则溶剂水的质量比 =9: 3=3: 1。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有关溶质质量
36、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 5分)芝麻酱是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如下图所示: ( 1)图中未标出的营养素是 ,其中的 “钙、铁 ”是指 (填 “元素 ”、 “单质 ”或 “化合物 ”)。芝麻酱所含的营养素中,能提供能量的是 (写出一种即可)。 ( 2)芝麻酱中钙、铁、蛋白质含量较高。人们食用芝麻酱可以防治 (填序号)。 A佝偻病 B缺铁性贫血 C骨质疏松 D坏血病 ( 3)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日摄入的油脂不超过 50 g。由此计算,食用此芝麻酱每日最多不应超过 g。 答案:( 1)
37、水 元素 蛋白质或糖类 或油脂 ( 2) ABC ( 3) 100 试题分析:( 1)根据六大营养素的种类进行分析,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有蛋白质、油脂、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对比食品标签中营养成分数据表,可知没有标出水;这里的 “钙、铁 ”,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化合物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 “钙、铁 ”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根据能够提供能量的营养素进行判断,在六大营养素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蛋白质、糖类、油脂。 ( 2)根据微量元素在人体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钙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婴儿缺钙,易患佝偻病;儿童缺钙,影响骨骼 的发育和长个子;老人缺钙,易形成骨质疏松,
38、发生骨折,故钙能够防止佝偻病和骨质疏松,而铁可以防止缺铁性的贫血,故选 ABC。 ( 3)根据标签可知,每 100g该芝麻酱中含有油脂 50g,而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日摄入的油脂不超过 50g,故食用此芝麻酱每日最多不应超过 100g。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间的相关问题等,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计算题 ( 3分)氢气是一种高能清洁燃料,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目前获得氢气的方法之
39、一。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要获得 40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克水? 答案: g 试题分析: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 O2;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由生成氢气的质量 40g,计算需要水的质量。 解:设要获得 40g氢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 x 2H2O 2H2 + O2 36 4 x 40 g 解得 x = 360 g 答:要获得 40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 360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答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化与完整性。 ( 3分)甲、乙、丙、丁 4位同学对氯化镁
40、样品(仅含氯化钠杂质)进行如下检测:各取 5.0 g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得到 25.0g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得到沉淀及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4位同学的实验 甲 乙 丙 丁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 ( g) 29.0 34.5 40.0 45.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 ( g) 2.1 2.5 2.9 2.9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Mg(OH)2+2NaCl,试回答下列问题: ( 1)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_同学的实验。 ( 2)计算样品中所含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下同)。 ( 3)计算丙同学实验后所
41、得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 1)丙 ( 2) 95% ( 3) 9.8% 试题分析:( 1)根据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增加,生成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加,且每增加 5.5g氢氧化钠溶液,就有 0.4g沉淀增加,故可知这三位同学所加的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再根据丙、丁两同学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虽继续增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但沉淀质量不再改变,说明这两个实验中的氯化镁已反应完,则丙同学所做的实验中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 2)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求出氯化镁的质量,再根据 100%求出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设样品中所含氯化镁的质量为 x,生成氯化
42、钠的质量为 y,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 z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80 58 117 x 40g10% z y 95:x=80: 40g10% 80: 40g10%=117:y 80: 40g10%=58:z 解得 x=4.75g, y=5.85g, z=2.9g 100%=95% 答: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95%。 ( 3)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100%,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包括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样品的质量 -氯化镁的质量)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求出),所得溶液的质量 =所加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 -沉淀的质量。 所得溶液中
43、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100%=9.8% 答:所得 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9.8%。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所求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有几部分组成;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探究题 ( 6分)现有 HCl、 NaCl、 NaOH、 Na2CO3等溶液。若进行下列实验,请判断可能的溶液组合。 ( 1)两两组合进行实验: 组合后无
44、明显现象,但发生反应的组合是 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组合后有明显现象,该现象是 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2)任意组合进行实验: 若将氢氧化钙溶液逐滴滴入组合溶液中,产生的沉淀与加入的氢氧化钙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则溶液的组合可能是 。 答案:( 1) NaOH 、 HCl NaOH HCl =NaCl H2O 有气泡产生, 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 2) Na2CO3和 NaOH Na2CO3和 NaCl Na2CO3、 NaOH和 NaCl 试题分析:( 1) HCl和 NaOH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因为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反应生成了可溶性
45、的盐,以及水,故看不到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HCl 和 Na2CO3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出,故可见有气泡产生,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2HCl=2NaCl H2O CO2。 ( 2)氢氧化钙溶液只与以上物质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故其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因为含有碳酸钠,则组合溶液中不可能含有与碳酸钠能反应的盐酸;而 NaCl和 NaOH都不与之反应,故组合溶液可能是 Na2CO3和 NaOH; Na2CO3和 NaCl; Na2CO3、 NaOH和 NaCl。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
46、其发生的条件,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碱盐的溶解性,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确定物质之间能否反应及其反应的实验现象等方面的内容。 ( 6分)某同学为了研究炼铁的原理并测定生成铁的质量,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按下图进行实验。 ( 1)首先,该同学称量氧化铁的质量,然后进行实验,他先打开 K1,关闭 K2,通入一氧化碳,其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因一氧化碳不纯而引起爆炸,然后关闭 K1,打开 K2,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再次称量固体的质量,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 12克,则生成铁的质量为 _,玻璃管中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2)装置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3)装置 C的两个作用是_, ( 4)实验结束后,烧杯内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_(写化学式)。 答案:( 1) 28克 3CO + Fe2O3 高温 2Fe+3CO2 ( 2) CO2 + Ca(OH)2= Ca2CO3+ H2O ( 3)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同时防止一氧化碳逸出污染空气(或收集较纯净的 CO) ( 4) 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