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0279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蜡烛燃烧 C纸张粉碎 D酒精挥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纸张粉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

2、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森林突发大火时,消防队员常使用一种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它可以喷出类似十二级台风的高速空气流将火吹灭。该灭火机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 B吹走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灭火的方法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撤走可燃物。高速空气流能够带走大量的热,可以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 D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

3、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B高锰酸钾紫色溶液用来作酸碱指示剂 C食盐对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液恒定的 pH有重要作用 D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碳酸钙、高锰酸钾、 食盐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A、碳酸钙含有钙元素,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从而促进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因此可以用作补钙剂,故 A正确; B、高锰酸钾紫色溶液遇酸、碱溶液无特定的颜色变化,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故 B错误; C、食盐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对于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

4、液恒定的 pH 有重要作用,故 C正确; D、小苏打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且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要求同学们在 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磷熄灭后应立刻打开弹簧夹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D实验时,只取用极少量红磷,可减少污染且不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

5、探究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燃烧结束后如立刻打开弹簧夹,则由于剩余气体仍受热膨胀,测量的结果会小于 1/5 ,错误; B、夹紧弹簧夹是为了防止燃烧时气体膨胀溢出,正确; C、红磷把氧气耗尽后,剩余物主要是氮气,同时还含有其他气体,错误; D、若红磷量少,则氧气不能耗尽,测量的数据也会不准确,错误。故选 B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要想结论准确,做该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全部耗尽;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等等。 C-14可用来测定文物的年代。已知 C-14的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 6个质子和 8个

6、中子,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6 B 8 C 12 D 14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在 C-14的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 6个质子,因此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6。故选 A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理解和熟记原子中的有关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即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要配制 100 g 5的 NaCl溶液,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试管、玻璃棒 B托盘天平、量筒、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答案: D 试题分析:配制 100

7、g 5%的 NaCl溶液所需进行的操作过程为:计算,称量,溶解;根据过程中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 A、试管是用于盛放少量试剂的容器,相对于配制 100g溶液,试管太小,故试管不需用; B、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加热,故不需要使用酒精灯; C、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过滤,故不需要使用漏斗; D、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用于量取水、烧杯用于溶解、胶头滴管辅助于量取水、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都需要。故选 D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点评:解答溶液配制问题时,要熟记:使用固体物质配制溶液的操作过程为计算 -称量 -溶解,使用液体物

8、质配制溶液的操作过程为计算 -量取 -溶解。 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去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用稀氨水涂抹在被蚊虫叮咬处 (分泌出蚁酸 )止痒; 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正确; 稀氨水是碱液,与蚁酸反应止痒,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正确; 熟石灰是碱能与酸性土壤发生中和反应,正确; 碳酸氢钠是盐不是碱,与胃酸(盐酸)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错误。故选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的应用,解答此题,可以依据

9、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三效催化转换器 ”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 .下图表示反应中的各种 分子,其中不同的球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 一个乙分子中有 2个原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甲、乙、丙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丁分子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在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可设反应中的 原子为 A, 原子为 B, 原子为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此反应为: “2AB2+4CB=4CB2+A2”。 A

10、、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 A正确; B、根据模型图可知,一个乙分子中有 2个原子,故 B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故 C正确; D、根据 “2AB2+4CB=4CB2+A2”可知,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 1:2,故 D不正确。故选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铁路将进入高铁时代。为适应提速要求需把短轨连成长轨,常用反应: xAl + Fe2O3 = Al2O3

11、 + xFe 进行焊接,该反应发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方便野外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l2O3为氧化物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方程式中的 x为 3 D该反应会放出大量热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 Al2O3中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符合氧化物的定义,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单质和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正确; C、将方程式进行配平后得: 2Al + Fe2O3 Al2O3 + 2Fe,所以 X是 2,错误; D、根据题意,该反应发 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正

12、确。故选 C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搞清置换反应的定义和氧化物的定义,然后依据定义和学过的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 AgNO3、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体逸出,则滤渣的组成为 A铁 B铁和铜 C铁和银 D铁、铜、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氢铜银,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体逸出,说明滤渣中有氢前的金属存在,故可判断铁粉有剩余,则混合溶液中的 AgNO3、 Cu(NO3)2会被铁完全反应,即铜、银完全被置换出来,因此滤渣中含有

13、铁、铜、银,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 0 20 之间,甲的溶解度小于乙 C 40 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D 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分析。 A、 2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即说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B、

14、 0 2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甲物质之上,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正确; C、 4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不相等,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但题目中没有说明溶液是否 为饱和溶液,故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会相等,错误; D、 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 40g,乙的溶解度等于 40g,故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正确。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下列 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 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

15、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像,结合具体反应分析判断。 A、在一定量的铁粉中加盐酸,二者接触即反应生 成氢气,故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质量会由 0逐渐增大,当铁粉全部反应完,反应即停止,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故错误; B、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锌,由于原来就有硫酸铜溶液,故溶液的质量不可能从 0开始,故错误;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其中的锰元素都转化生成固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的锰,反应前后该元素质量不变,故正确;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一定,而盐酸过量,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会变为 0,故错误。故选 C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

16、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取用液体时,试剂瓶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液体会流出;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可能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标签没有朝向手心,瓶口残留液流下会腐蚀标签,错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

17、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容易失火,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 是 A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 B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C甲醛能起防腐作用,可以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并

18、出售 D识别棉纤维、羊毛和涤纶,可以采取燃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区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大量的残留,残留物对人体和环境都会产生危害,正确; B、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水源和土壤,需要回收,正确; 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会降低食品的质量,而且对人体有害,不正确; D、棉花灼烧时能闻到燃烧纸张的味道,羊毛灼烧时能产生烧焦的羽毛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灼烧时有特别气味,正确。故选 C 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19、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是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含量分析、判断,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 78%、氧气占 21%、稀有气体占 0.94%、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

20、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酒精 D天然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它们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 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酒精是通过植物发酵来获得的。故选 C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硅 B氧 C铁 D铝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选 B。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练掌

21、握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排序,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从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虑 ,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汽油 C酒精 D天然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各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判断。 A、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故 A正确; B、汽油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 B错误; C、酒精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 C错误; D、天然气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 D错误。故选 A 考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解答本题要了解,氢气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只生成水,不会造

22、成污染,而且放出的热量是燃烧汽油放出热量的 2.8倍。 下列方法中,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的是 A加热 B吸附 C消毒 D过滤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原理分析判断。 A、通过加热,可起到灭菌和降低水的硬度等的作用,并不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不正确; B、通过吸附作用,可除去水中色素、异味,并不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不正确; C、使用消毒剂,只能杀死水中的病菌,并不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不正确; D、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所形成的混合物的常用方法,故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正确。故选 D 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

23、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及原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此类关于水净化类的问题。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植物油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溶液的特征分析判断,味精、食盐、醋酸等物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花生油不溶于水。 A、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B、氯化钠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C、硝酸铵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选 D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

24、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大量白烟的是 A红磷 B铁丝 C木炭 D氢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碳、磷、氢气、铁等物质在 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发出白光,所以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所以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所以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蒸气,凝结后会形成水雾,不会有白烟,所

25、以错误。故选 A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会放出大量热的是 A浓硫酸 B氯化钠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当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整体就吸热;当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整体就放热;当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整体就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A、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 A错误; B、氯化钠溶于水

26、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 B正确; C、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故 C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点评:了解物质溶于水的过程,知道为什么会放热和吸热;另外,记住溶于水时吸热和放热的常见物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尿素【 CO(NH2) 2】是一种高效化肥,尿素属于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答案: A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CO(NH2)

27、 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 A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紫色石蕊试液遇下列物质变红,酚酞试液遇其不变色的是 A水 B盐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判断,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可以判定该溶液是酸性溶液。故选 B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点评:熟记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是解题的 关键,即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性溶液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成红色。 出土的

28、古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锈蚀严重。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铁、铜、金 B铁、金、铜 C金、铜、铁 D铜、金、铁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活动性越强,越易与其他物质反应而锈蚀;金属活动性越弱,越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由铁器、铜器、金器生锈的程度:铁铜金可知,金、铜、铁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铁、铜、金。故选 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填空题 ( 6分)实验室用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2)现有下图所示的仪器

29、,要制备并收集氧气,还需要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 ( 3)实验开始前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 _,说明气密性良好。 ( 4)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也可制得氧气。 34g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 m1= g,34g过氧化氢完全 分解后,放出氧气的质量 m2= g 。 请回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1-m2表示的是 _ 的质量。 答案: 试题分析:( 1)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时,由于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条件是加热,故应选用 “固 -固加热型 ”的发

30、生装置,所以应用的仪器有:试管、铁架台、合适的带橡皮塞的导气管、酒精灯;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可知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以应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故还需补充酒精灯 。 ( 3)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两手紧握试管外壁,由于试管内的空气会受热膨胀,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试管内气体压强会增大,故会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松开后,试管内的温度降低,气体遇冷收缩,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会被压入导管,故会看到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 4)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 =过氧化氢的质量 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故 34g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 m1=34g =32g;

31、 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过氧化氢的质量,以及氧化氢与氧气的质量比,可求出氧气的质量。则有 2H2O2 2H2O+O2 68 32 34g m2 68: 34g =32: m2 解得 m2=1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看出,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氧气的质量,所以 m1-m2表示的是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两套发生装置,能够根据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能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来选

32、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是解此类题的关键。另外,关于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同学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强训练。 ( 6分)氢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 (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_。 ( 2)判断某一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的方法是 _。 ( 3)已知碳酸钠可以与氯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且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请问判断某一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方法是 。除去某一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中的杂质,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填序号)。 A氯化钙溶液 B氢氧化钙溶液 C盐酸 ( 4)现有氢氧化钠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小明欲探究该混合物是否变质,他首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静置,有白色沉淀,过滤,向滤

33、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盐酸,均有气泡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由此可以判断该混合物发生了变质。 答案:( 1) CO2+2NaOH= Na2CO3 + H2O (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变质,若无气泡,证明没有变质。 ( 3)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足量 CaCl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证明该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 B ( 4)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Na2CO3 + 2HCl = NaCl+ H2O + CO2 试题分析:( 1)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会

34、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原因,故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 2)由于氢氧化钠变质生成了碳酸钠,故判断某一氢氧化钠样品 是否变质,就是判断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钠,而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变质,若无气泡,证明没有变质。 ( 3)由于氢氧化钠变质生成了碳酸钠,若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则其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足量CaCl2溶液(使碳酸钠完全反应转化成沉淀),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证明该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

35、 要除去某一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中的杂质,若用 A,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的同时,会 生成氯化钠,引进了新杂质;而 B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不会带来新杂质; C盐酸会与主要物质氢氧化钠反应,故选 B。 ( 4)根据题意可知,现有的氢氧化钠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已变质,即变质生成了碳酸钠和碳酸钙;则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静置,有白色沉淀,说明相互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而过滤后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盐酸,均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仍含有碳酸钠,故盐酸与滤渣、滤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

36、NaCl+H2O+CO2。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除杂的时候要注意,所选的除杂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后不能引人新的杂质。 ( 7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 1)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写一点即可),其原理是 _。 (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_,将一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除锈,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 _色,同时看到有气泡冒出,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_。 ( 3)回收再利用生锈的铁制品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右图所示的废铁粉中 Fe

37、2O3含量大约在 80% (其余 20%为铁 )左右,回收后在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将其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答案:( 1)刷漆 隔绝空气和水 (合理即给分 ) ( 2) Fe2O3 黄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 + 2HCl = FeCl2 + H2 ( 3) 3CO + Fe2O3 2Fe + 3CO2 试题分析:( 1)铁生锈的原理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可使金属与水和氧气隔绝就可以防止生锈,如刷油漆可以防止铁生锈,其原理就是隔绝空气和水。 (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黄色溶液)和水,即 Fe

38、2O3+6HCl2FeCl3+3H2O,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黄色;继而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浅绿色溶液)和氢气,即Fe+2HClFeCl2+H2,故可见气泡冒出。 ( 3)氧 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铁锈的主要成分,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生锈的条件、防止生锈的方法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5分)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应注意营养均衡,膳食合理。 ( 1

39、)有些青少年不爱吃蔬菜、水果,影响生长发育,这 主要是由于摄入 (填序号)不足而引起的。 维生素 油脂 蛋白质 ( 2) “糕点 ”主要营养成分如右表所示。 请根据该表回答。 所含营养素中属于无机盐的是 , 没有列出的一类营养素是 。 正常情况下,人每日摄入的油脂不超过 60 g, 由此计算,每日食用该糕点最多不应超过 g。 食用 300g该糕点,为人体提供钙元素的质量是 mg。 答案:( 1) ( 2) 碳酸钙 水 300 480 试题分析:( 1)根据六大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判断,蔬菜、水果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维生素,故选 ; ( 2) 由标签中的信息分析可知,碳酸钙属于无机盐,并且六大营养素

40、中列出了 蛋白质、油脂、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五种,没有列出的营养素是水; 由标签中的信息可知,每 100g糕点中含有油脂 20g,而人每日摄入的油脂不超过 60g,所以每日食用该糕点最多不应超过 300g; 由标签中的信息可知,每 100g糕点中含有碳酸钙 400mg,则 300g糕点中含有碳酸钙 1200mg;根据碳酸钙的化学式,可计算出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故食用 300g该糕点,为人体提供钙元素的质量是 1200mg 40=480mg。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本题难 度不大,涉及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间的相关问题,既是社会热

41、点,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计算题 ( 3分)氢气是一种高能清洁燃料,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目前获得氢气的方法之一。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要获得 20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克水? 答案: g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利用水和氢气的质量比,由氢气的质量可求出需要电解水的质量。 解:设要获得 20g氢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 x 2H2O 2H2 + O2 36 4 x 20g 解得 x =180g 答:要获得 20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 180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

42、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 3分)某化学小组同学用石灰石 (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后,利用所得废液测定一瓶 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们将废液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慢慢滴加该 Na2CO3溶液,加入 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 CaCO3+2NaCl)。 请回答: ( 1)该瓶废液中的溶质有 _(写化学式 )。 ( 2)计算这瓶 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 答案: 试题分析:( 1)所得废液是由碳酸钙和盐酸反应所制得,故废液

43、中肯定含有生成的氯化钙;再根据反应的图像分析,废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开始时并没有沉淀生成,说明废液中还含有过量的盐酸,故该瓶废液中的溶质有 CaCl2 、 HCl; ( 2)由于盐酸的量不确定,所以可以分析碳酸钠溶液质量从 5g 到 25g 的变化,由图可看出, 20g碳 酸钠溶液和废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 5g,可由碳酸钙的质量,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出其质量分数。 解:由图像可知, (25g-5g=20g) Na2CO3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全部反应,且生成5g碳酸钙沉淀。 设: 20g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 Na2CO3+CaCl2= CaC

44、O3+2NaCl 106 100 x 5g 106: 100=x: 5g 解得 x=5.3g 则该 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6.5% 答:这瓶 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6.5%。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图表的数据对应的反应,在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要注意数据的对应性,如所求碳酸钠的质量是通过 20g碳酸钠溶液求出的,不是 25g溶液

45、。 探究题 ( 6分)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 答下列问题: ( 1)打开止水夹 a和 c,关闭活塞 b,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稀盐酸至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浸没在液面下的原因是 。 ( 2)当观察到烧杯中 _(填实验现象)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进行的操作是 ,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 NaOH溶液,然后关闭活塞 b,轻轻振荡集气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 3)小红认为仅做上述实验有不足之处,应利用上图装置做一个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所选的试剂是 _,产生的现象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是 _。 答案

46、:( 1)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 2)溶液出现浑浊 关闭止水夹 a,打开活塞 b(止水夹、活塞不写给分) , 烧杯中的混浊液体从导管倒吸入集气瓶中。 ( 3)水 从烧杯中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液体较少 试题分析:( 1)如果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浸没在液面以下,则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 2)由于集气瓶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当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后,气体会从导气管进入烧杯中的石灰水中去,则可根据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 NaOH溶液,需打开活塞 b;因为本实验是通过集气瓶内的压强改变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

47、的反应,故需同时关闭止水夹 a;由于集气瓶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集气瓶中的气压会减小,则大气压会将烧杯中的浊液,压入集气瓶中。 ( 3)由于 CO2不仅能溶于水,而且能与水反应,故也会造成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所以不能得出 CO2与 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为了更严谨,应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进行对比实验,可观察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水从烧杯中倒吸进入集气瓶中的液体要少的多,从而证明 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考点:制取二 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会分析题中所涉及的反应原理,然后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