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检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选项,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发现了新大陆,但是不能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B选项麦哲伦环球航行从出发地环绕地球一周又回到出发地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C、 D选项是近现代科技水平提高后通过科技手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所以本题选择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形状。 点评:地球的形状证实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科技水平落后的事情,中国一直认为是天圆地方。但是欧洲
2、航海家通过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近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进一步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D四季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选项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而 B、 C、 D选项都是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 点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在学生学习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记忆,可以记住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或者记住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然后用排除法回答问题。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回归线 B赤道 C极圈 D
3、本初子午线 答案: B 试题分析: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所以选择 B。 考点:本题考查南、北半球的划分。 点评: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 160E。所以回答本题需要明白南北半球分界线是纬线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经线。 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为 3厘米,图上比例 1: 10000000,算得两地间实地距离大约是 A 300千米 B 3000千米 C 30千米 D 3千米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实地距离=310000000=30000000厘米 =300千米。所以选择
4、 A。 考点:本题考查了运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点评:本题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计算两地实地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所以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计算结果一般需要将厘米换算成米或者千米。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A一年 B一天 C一月 D一季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的周期大约是 24小时,为一天。所以本题选择 B。一年为地球公转的周期。 考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周期 点评: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周期要结合实例进行理解,地球自转一周约为 1天,地球公转一周约为 1年。学生学习过程中要能分清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
5、左西右东 ” 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C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 D经线指示南 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图上方向的确定如果有指向标应该根据指向标来确定。如果没有指向标有经纬网,那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果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此时可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所以本题选择 C。 考点:本题考查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点评: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应该有三个步骤: 有指向标的,根据指向标判断。 有经纬网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无指向标,无经纬网,根据上北向南、左西右东判断。 西经的代号表示为 A “E” B “W” C
6、 “N” D “S”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度分为东经和西经,东经用符号 “E”来表示,西经用符号 “W”来表示,所以本题选择 B。 “N” 、 “S”分别是北纬和南纬的表示符号。 考点:本题考查东经、西经、北纬、南纬的划分。 点评:经纬线的划分与表示方法要记住纬度分南北,经度分东西。 “E”是英文“East”东方的简称; “W”是英文 “West”西方的简称。 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极圈 B回归线 C南极圈 D赤道 答案: B 试题分析: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回归线,所以热带和温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选择 B。 考点:本题考查了五带的划分。 点评:五带的
7、划分主要是几条重要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度与寒带的分界线。 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 1: 1600000 B二百万分之一 C 0 40千米 D 1/5000000 答案: A 试题分析:比例尺越大表示内容越详细,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比例尺的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根据 1600000200000040000005000000,得出分母1600000最小, A选项比例尺最大,表示内容最详细。 考点: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概念及运用。 点评: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容易出错,学生错误的认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大。本题比例尺大大小比较首先需要将各个选项的比例尺表
8、示方法变成统一格式,如1: 1600000、 1: 2000000、 1: 4000000、 1: 5000000。 地球赤道周长约是 A 20000千米 B 40000千米 C 60000千米 D 50000 千米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赤道周长大约为 4万千米。根据地球的半径大约是 6400千米,直径大约是 12000 千米,所以地球赤道周长大约为 4 万千米。所以本题选择 B。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点评:地球赤道为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其长度可以通过地球半径计算。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借助于古诗句加强记忆,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其中八万里就是 4万千米。 下列有关经线
9、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B所有经线都是一个圆圈 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D地球仪上可画 180条经线 答案: A 试题分析: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以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地球仪上经线有无数条。所以本题选择 A。 考点:本题考查的经纬网知识。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对经线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其中容易错误的选择 D选项,经度最大为 180度,但不表示地球仪上的经线只有 180条,地球仪上经线应有无数条。 不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A五带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的变 D四季变化 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
10、形成,五带的划分。其中 B选项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所以本题选择 B。 考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影响。 点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在学生学习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记忆,可以记住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或者记住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然后用排除法回答问题。 下列有关纬度的变化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从南向北逐渐增大 B从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 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D从东向西逐渐增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数为 0,南北极纬度数最高为 90。所以纬度的变化应该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A选项纬度的变化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
11、; D选项东西变化的是经度不是纬度。所以本题选择 C。 考点:本题考查经纬网知识,纬度的变化规律。 点评:纬度变化规律与经度变化规律应能区分。纬度南北变化,赤道是南北纬的分界线。经度东西变化。 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属于 A北寒带 B南温带 C北温带 D热带 答案: C 试题分析:我国是一个北半球的国家,国土的纬度范围大约是 4N-53N,所以我国主要是位于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北温带的面积远远大于热带的面积。所以本题应选择 C。 考点:本题考查五带的划分。 点评:温度带的划分只看纬度,所以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中国的纬度范围即可,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位于回归线和极
12、圈之间。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以 200W经线和 16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B以 1600W经线和 2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C以 1800W经线和 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以 00经线和 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答案: A 试题分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 20W和 160E构成的经线圈。所以本题选择A。而 0经线并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80W和 180E为同一条经线不能构成经线圈。 考点:本题考查了东西半球的划分。 点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容易错误的记忆成 0和 180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一定要区别于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上有最长的纬线,而无最长的经线,所以东西半球的划分选择了
13、两条尽量少穿过陆地的经线构成的经线圈 20W和 160E。 综合题 读 “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共 6分) ( 1)图示时间为 _月 _日前后,北半球节气为 _。 ( 2)此时 A点昼长为 _小时, B点昼长为 _小时。 ( 3)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_。 答案: ( 1) 6月 22日 夏至日 ( 2) 12 24 ( 3)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试题分析: ( 1)根据图示,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所以图示时间为 6月 22日前后,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日。 ( 2) A点位于赤道上,赤道永远昼夜等长,所以 A垫昼长为
14、 12小时, B点位于北极圈,出现了极昼现象,所以 B点昼长为 24小时。 ( 3)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所以北半球昼将越来越短,夜将越来越长。 考点: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大,地球运动是中学地理较难理解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重要的经纬线如:赤道、回归线、极圈等,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昼夜长短可以归纳规律如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往那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白昼时间就变长。 读 “地球上的五带 ” 图,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 1)在相应
15、的位置写出五个温度带的名称。 ( 2)在方框里写出四条纬线的名称。 ( 3)五带中,由于有太阳直射,地面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是 _;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和极夜,太阳永远都是斜射的是 _;有极昼和极夜的是 _。 答案: ( 1) (自上而下)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 2)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 ( 3) 热带 温带 寒带 试题分析: ( 1) 66.5N以北的是北寒带, 66.5N与 23.5N之间的是北温带, 23.5N-23.5S之间的是热带, 23.5S与 66.5S之间的是南温带, 66.5S以南的是南寒带。 ( 2) 66.5N是北极圈, 23.5N是北回
16、归线, 23.5S是南回归线, 66.5S是南极圈。 ( 3)有太阳直射的是热带,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温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 考点:本题考查了五带的划分。 点评:本题考查范围小,难度不大。回答本题需要记住五带的位置、五带的划分界限,五带的特征,五带的划分界限有回归线和极圈,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是北温带,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 图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后回答:( 5分) ( 1)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 _流向 _。 ( 2)村庄 B在村庄 A的 _方;村庄 C分别在村庄 A、 B的 _方和 _方。 答案:
17、( 1)东北 西南 ( 2)正东 东南 西南 试题分析: ( 1)根据图中的指向标指示北方,可以确定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 ( 2)可以分别在村庄 A和 B上建立坐标轴,得出村庄 B在村庄 A的正东方;村庄 C分别在村庄 A、 B的东南方和西南方。 考点:本题考查地图上的方向判别 点 评:地图上的方向判别首先应根据指向标,在明确指向标的前提下可以在需要的位置建立坐标轴,和北相对的是南方,然后左侧的是西方,右侧的是东方。 读经纬网图,标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 6分) 经度 纬度 A B C 答案: 经度 纬度 A 20W 20N B 0 0 C 20E 20S 试题分析:图中指示南北方
18、向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的是纬线。 0经线以东的经线为东经, 0经线以西的为西经; 0纬线以北的是北纬, 0纬线以南的是南纬,所以 A点位于 20W与 20N的交点; B点位于 0经线与 0纬线的交点; C点位于 20E与 20S的交点。 考点:本题考查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点评:本题试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经纬线和经纬度,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纬度分为南纬和北纬,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 经度分为东经和西经,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西经。 读 “地球公转示意图 ”,回答问题:( 6分) ( 1)地球公转至 A、 B两点时北半球节气: A_, B_ ( 2)地球
19、公转至春分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_,此 时北半球_(昼夜长短情况),南半球正值 _季。 ( 3)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 答案: ( 1) A夏至 B冬至 ( 2)赤道,昼夜等长,秋 ( 3)画图略 试题分析: ( 1)从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A位置北极附近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 B位置北极附近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 ( 2)地球公转到春分日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为春季时,南北球为秋季。 ( 3)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绘制的箭头能形成逆时针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 运动的方向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点评: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节气一般都是指北半球的节气。判断节气可以根据地球南北极附近的极昼极夜状况判断;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冬夏季节好判断,但是春秋季节容易出现错误,学生学习时需要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地球公转运动方向的画法在公转轨道上形成逆时针旋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