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水的蒸发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将鸡蛋壳放入白醋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将鸡蛋壳放入白醋中,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新
2、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下列衣料纤维中,燃烧后能够闻到烧焦羽毛气味的是 A涤纶 B锦纶 C棉纤维 D羊毛纤维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涤纶、羊毛、棉纤维、绵纶的成分和燃烧时的现象分析判断。 A、涤纶是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故 A错误; B、绵纶是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故 B错误; C、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纸相同,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故 C 错误; 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 D正确。故选
3、D 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点评:了解物质的性质,熟记有关反应的现象,能运用比较法发现和利用物质间的性质差别是解题的关键。 水果尤其是猕猴桃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多吃水果可以预防坏血病。下列关于维生素 C( C6H8O6)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 C由三种元素组成 B维生素 C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 C维生素 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 1 12 D一个维生素 C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 4 3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维生素 C的化学式( C6H8O6)分析判断。 A、维生素 C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B、一个维生素 C分
4、子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维生素 C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错误; C、维生素 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6):( 81):( 166) =9: 1:12,正确; D、一个维生素 C 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6: 8: 6=3: 4: 3,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掌握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方法和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三种
5、气体的性质分析。 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所以观察颜色不能区分,故错误; B、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气味的气体,所以闻气味不能区分,故错误; C、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故 “插入燃着的木条 ”,木条继续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木条燃烧更加剧烈的是氧气,插入后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可以鉴别出来,故正确; D、倒入澄清石灰水,只有二氧化碳能与之反应,使之变浑浊,另两种气体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区分,错误。故选 C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鉴别,要注意,只有出现不同的现
6、象才能鉴 别。 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大且变质的是 浓盐酸 浓硫酸 烧碱 食盐 生石灰 稀硫酸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存放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变大且变质,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自身质量增加。 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 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变质; 烧碱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使自身质量变大; 食盐的质量基本无变化; 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质为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 稀硫酸的质量基本没有变化。故选 C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空气中常见酸碱盐
7、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 “用氯化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称量时,将固体 NaCl放在天平左盘纸上 B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加快蒸发 C主要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 D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分析判断。 A、称量时左物右码,氯化钠要放在纸上,故 A正确; B、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 B错误; C、配置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 C正确; D、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
8、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点评:熟练掌握配制溶液的步骤和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牢记实验步骤中的注意事项等,是解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试验中要规范操作,认真观察。 在 25 时,向饱和的 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恢复到 25 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减少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 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后,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则原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会减少,且随着反应的放热,温度会升高;但当温度恢复到 25 时,由于溶剂量的减
9、少,则原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钙固体会析出,即溶质质量也会随之减少;有溶质析出的溶液,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温度未变,则溶解度不变,故其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 B 考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点评: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不变,故在同一温度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这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无关。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 是由分子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 ,甲、丙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
10、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模拟反应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氧化汞分子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单质,氧分子构成了氧气。 A、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而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丙表示的氧气就属于单质,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前是氧化汞分子,反应后生成了氧气 分子,故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甲属于化合物,乙、丙属于单质,正确。故选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
11、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向 Na2CO3溶液里滴加稀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向稀盐酸里滴加 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 Na2CO3跟稀盐酸不反应 B产生的气泡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C稀盐酸不足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D 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
12、的现象进行分析,向 Na2CO3溶液里滴加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量少时开始不能生成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故没有 二氧化碳生成;当向盐酸中滴加 Na2CO3溶液时,盐酸过量,发生反应 Na2CO3 2HCl 2NaCl H2OCO2,立即就有 CO2气体生成,即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量多时,开始就能生成二氧化碳。 A、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B、盐酸挥发是在溶液表面发生的,不会产生气泡,错误; C、稀盐酸不足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错误; D、 Na2CO3
1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正确。故选 D 考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酸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掌握常用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用途和常用酸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图 3 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答图 4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图 4中,根据 pH的变化情况可知,溶液的 pH是由大于 7,到等于 7,最后小于 7;正好是碱溶液加酸至过量的过程,在图 3中只有氢氧化钙与硫酸的反
14、应正好符合,故选 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此题是一道化学反应与图示的结合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图 4的 pH的变化情况的分析,从而找到反应物的 pH的特点,进而作出判断。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 Fe Fe2O3 稀盐酸 CO CO2 NaOH溶液 CaO CaCO3 H2O NaCl溶液 Na2CO3 Ca(OH)2溶液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除杂的基本原则是:除去杂质,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原理要简单,过程要简洁。 除去铁中的氧化铁,不能用盐酸,因为铁和氧化铁均能与盐酸反应,起
15、不到除杂的目的,故 不正确;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选用氢氧化钠,因为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符合除杂的基本要求,故 正确;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不能用水,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 不正确; 除氯化钠中的碳酸钠,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虽不与氯化钠反应,但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 淀的同时,生成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故 不正确。故选 A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给定方案和试剂的除杂题,只需要从给定方法和试剂直接分析方法和试剂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如果所选试剂能和主要成分反应,或者生成了新杂质,则该方法一般就是不合适的
16、。 肾病患者需要食用低钠盐的食品。目前,市场供应的低钠盐多为苹果酸钠盐( C4H5O5Na)。每日食用 5g苹果酸钠盐,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仅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的 A 18.7 B 26.7 C 37.5 D 43.1 答案: C 试题分析:利用苹果酸钠盐 的化学式,可求出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再利用苹果酸钠盐的质量与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可求得钠元素的质量;同理可求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的质量,然后将二者相比即可。 C4H5O5Na中钠的质量: 5g 100%=0.7372g; 食盐中钠的质量: 5g 100%=1.9658g; 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仅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的 100%=37.5%,
17、故选 C。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点评:此题是化学式计算的应用题,主要是对化学式计算的拓展与延伸,熟练掌握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红磷 B铁丝 C木炭 D氢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红磷、铁丝、木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是白色固体,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的是液体,错
18、误。故选 B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本题难 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答案: C 试题分析:乳化现象就是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其中一种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 -具有乳化作用,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发精等)的作用下,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 A、用自来水洗手,没有用到乳化剂,故 A错; B、油污能溶于
19、汽油,形成的是溶液,故 B错; C、洗涤剂能使油滴以更小的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属于乳化作用,故 C正确; D、盐酸能与铁锈反应,生成了氯化铁的溶液,故 D错。故选 C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乳化作用,并要熟记常用乳化剂。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总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选 A。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元素的概念,并能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A C
20、u B Fe C Ca D Ag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则可知题目中的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为 Ca Fe Cu Ag,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有机合成材料是材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合金 B蛋白质 C维生素 D塑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类,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从概念的实质进行分
21、析,即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A错误; B、蛋白质存在于动植物中,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B错误; C、 维生素大量存在于天然植物中,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C错误; D、塑料是由化工生产合成的,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熟练掌握材料的分类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是要掌握概念的实质,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下列符号中,能表示一个氧分子的是 A CO2 B 2O C O2 D 2O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
22、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A、 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故 A不正确; B、 2O表示 2个氧原子,故 B不正确; C、 O2表示 1个氧分子,故 C正确; D、 2O2表示 2个氧分子,故 D不正确。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钠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11,相对原子质量为 23,则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11 B 12 C 23 D 34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可知,钠元素原子
23、的质子数为 11,故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 11。故选 A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要牢记并能灵活运用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B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 C用熟石灰中和化工厂的废酸 D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盐酸可用于除铁锈,是利用了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的原理,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
24、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正确; C、用熟石灰中和化工厂的废酸,是利用了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的原理,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D、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 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的原理,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给液体加热 B倾倒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检查气密性 答案: C 试题
25、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取用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夹要夹在试管的中 上部,故 A中操作正确;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故 B中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迅速散失,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引起液体飞溅,故 C中操作不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要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双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较好,故 D中操作正确。故选 C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药
26、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 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小明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纸船下面,纸船却安然无恙。纸船未燃烧的原因是 A纸船不是可燃物 B未与氧气接触 C未达到着火点 D纸船既未与氧气接触,也未达到着火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A、纸船是可燃物,故 A说法错误; B、纸船与氧气接触,故 B说法错误; C、由于纸船中装有水,水蒸发吸热,使温度没有达到纸船
27、的着火点,所以纸船不会燃烧,故 C说法正确; D、纸船与氧气接触,故 D说法错误。故选 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在缺氮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这时应施用的化肥是 A KCl B NH4Cl C K2CO3 D Ca(H2PO4)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植物缺乏氮元素,应施用氮肥;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B、 NH4Cl中含有氮元素,
28、属于氮肥,故选项正确; C、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D、 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 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将面粉、味精、食盐、酒精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味精 C食盐 D酒精 答案: A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味精、食盐、酒精等物质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而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形成溶
29、液。故选 A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呈无色的是 A硫酸铜 B高锰酸钾 C氯化铁 D食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溶于水呈现的颜色分析解答。 A、硫酸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故 A错; B、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故 B错; C、氯化铁溶于水,溶液呈黄色,故 C错; D、食盐溶于水,溶液呈无色,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常见物质水溶液的颜色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牢记常见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颜色。 填空题 ( 6分)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
30、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 1)实验仪器 a的名称是 。 (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 (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装置 (填字母序号)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答案:( 1)铁架台 ( 2) 2H2O2 MnO22H2O + O2 B ( 3)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D 燃着的木条熄灭 试题分析:( 1)由装置图中的仪器图可知,仪器 a 为装置中固定试管的铁架台; ( 2)在二
31、氧化锰催化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2H2O + O2;选取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中使用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判断,固体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放出氧气,因此应选用“固体加热型 ”的发生装置 B; ( 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因此收集二氧化碳时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即装置 D进行收集;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故 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32、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此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着金属及金属材料。 ( 1)金属钛( Ti)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 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 +4价,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 2)防止铁制品锈蚀需要了解铁锈蚀的条件。铁锈蚀的条件是 。 ( 3)实验室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实验小组利
33、用稀硫酸和铁粉分别回收银和铜,设计如下方案。 先在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 A,其成分为 _。再对滤渣 A按如下流程图处理: 先再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 。 含有硫酸亚铁的滤液有 (填框图中字母)。 如果在过滤操作中发现滤液浑浊,在仪器洁净、滤纸未破损的前提下,你认为滤液的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 1) TiO2( 2)与氧气、水共同作用( 3) Fe、 Cu、 Ag 使 AgNO3、Cu(NO3)2充分反应。 C、 E 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导致液体直接进入烧杯。 试题分析:( 1)氧化物是只有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已知钛元素
34、的化合价是 +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可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TiO2。 ( 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最易生锈,故铁锈蚀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 3)过量铁粉与硝酸银、硝酸铜完全反应,置换出银和铜,又由于铁粉过量 ,故有铁剩余,则滤渣中 A一定含有 Fe、 Cu、 Ag。 在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粉能与硝酸银、硝酸铜反应,其中过量的目的是为了使 AgNO3、 Cu(NO3)2能充分反应,完全被置换出来。 滤渣 A中有铁,与硫酸反应成硫酸亚铁,故滤液 C中含有硫酸亚铁;滤液 D为硫酸铜,能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故滤液 E中含
35、有硫酸亚铁。故选 C、 E 在过滤操作中,虽然仪器洁净、滤纸不破损,但滤液仍浑浊,则原因为过滤时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导致液体直接进入烧杯造成的。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过滤的原理、 方法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重点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的考查,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了解金属的性质,其中重点是要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 6分)下表是 KNO3、 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 g/100g水) 温度 (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36、90 100 KNO3 13.3 20.9 32 45.8 64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NaCl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37.8 38.4 39 39.8 (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 2) 30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g/100g水。 ( 3) 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 NaCl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 ( 4)对 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填写编号)。 A剩余溶液一定是 KNO3饱和溶液 B剩余溶液一定是 NaCl不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D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 KN
37、O3 (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 69gKNO3、 18gNaCl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 50g水中。改变温度只使 KNO3析出,则温度 T( )的范围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答案:( 1) NaCl。( 2) 45.8。( 3)冷却热饱和溶液。( 4) A。( 5)20 T70 试题分析:( 1)由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 ( 2)查表可知, 30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45.8g。 ( 3)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且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 KNO3溶 液中
38、含有少量 NaCl时,可通过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KNO3。 ( 4) A、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既然有 KNO3晶体的析出,则剩余的溶液一定是 KNO3的饱和溶液,正确; B、由于不知道是否有 NaCl 晶体的析出,故剩余溶液可能是 NaCl 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 C、上述方法不能将两者完全分离,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仍有 KNO3和 NaCl的存在,错误; D、析出的晶体中可能含有氯化钠,不只含有 KNO3,错误。故选 A (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 69gKNO3、 18gNaCl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 50g水中,要想通过改
39、变温度只使 KNO3析出,就必须保证 18gNaCl要完全溶解在 50g水中,而氯化钠不析出,查表可知,温度应该大于或等于 20 ;而 69gKNO3溶解在 50g水中,要使 KNO3析出,查表可知,温度应该不高于 70 ,所以温度 T( )的范围是 20 T 70 。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点评:此题是对固体溶解度知识的考查,解题时要学会借助表格的信息,对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探讨,此外还要熟记常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 影响的关系。 ( 6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 1)煤、 、 常称为化石燃料。 ( 2)燃煤
40、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 (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4) “绿色化学 ”的特点之一是 “零排放 ”。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 “零排放 ”,这种产物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 CH4O) B甲酸( CH2O2) C乙醇( C2H6O) D乙酸( C2H4O2) (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41、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答案:( 1)石油 天然气 (可互换位置) ( 2)增大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使煤燃烧更充分。 ( 3) CO2 4H2 CH4 2H2O ( 4) B ( 5) BC 试题分析:( 1)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它们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天然气、煤、石油都属于化石燃料。 ( 2)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 3)根据题意,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
42、应,转化为水和甲烷,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4H2 CH4 2H2O。 ( 4)因为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所以生成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应该是 1: 2,而甲酸 CH2O2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1: 2,故选 B。 ( 5)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错误;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可加大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故选 BC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本题是以新情境为依托,对化学知识的考查,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含
43、了化石燃料 、书写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化学知识的储备,以便在解题时灵活应用。 (6分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下图所示的 3个实验, A中水发生了 (填 “物理 ”或 “化学 ”)变化; B中试管 1内得到的气体为 ; C中净化水的方法是 和吸附。A水的沸腾 B水的电解 C水的净化 将源水处理成自来水的过程中需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室的废液需经处理才能排放,为减弱含有硫酸的废液的酸性,不能选用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 A废铁钉 B熟石灰 C二氧化碳 D碳酸钠 铁酸钠 (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具有絮
44、凝和杀菌消毒作用。请将下列制取铁酸钠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Fe(NO3)3+16NaOH+3Cl2=6NaNO3+6NaCl+2Na2FeO4+ 。 答案: 物理 H2 过滤 CaO+H2O=Ca(OH)2 C 8H2O 试题分析:( 1)水的沸腾,是水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因此该变化是物理变化;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可知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且氢、氧的体积比是 2: 1,由于试管 1连接电源负极,且气体体积大,因此试管 1中收集的气体是氢气;自制净水器中的卵石、石英砂、蓬松棉和滤纸的功能一样,起到过滤的作用。 ( 2)生石灰是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氢氧化
45、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CaO+H2O=Ca(OH)2。 ( 3)根据酸的性质分析,减弱含有硫酸的废液的酸性,就是反应掉废液中硫酸。 A、废铁钉能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可以减弱废液的酸性; B、熟石灰能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减弱废液的酸性;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与硫酸不反应,不能减弱废液的酸性 ; D、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减弱废液的酸性。故选 C (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可知方程式右边比左边少了 16个 H原子和 8个 O原子,故可推出另一种物质化学式为 H2O,且化学计量数
46、是 8。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酸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计算题 ( 3分)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其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若充分燃 烧 8 g氢气,在标准状况下,最少需要氧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约为1.43 g/L)? 答案: .8 L 试题分析:利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氢气的质量求出氧气的质量;再根据氧气的密度计算出所需氧气的体积。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 x。 2H2 + O2 点燃 2H2O 4 32 8 g x 解得 x=64
47、g 则氧气的体积为 64g 1.43 g/L44.8 L 答:需要氧气的体积为 44.8 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另外注意要把生成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换算成体积数。 ( 3分)某小组同学将 530 g碳酸钠溶液加入到 280 g石灰乳(水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中,使之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计算加入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 试题分析:根据混合时所发生的反应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可知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混合物的质量总和减去生成的沉淀碳酸钙而求得,故只需要用碳酸钠的质量表示出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和形成沉淀的质量,即可利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