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 C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 D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的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
2、变成铜绿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下列生活用品中,由天然纤维制成的是 A塑料水盆 B合成橡胶鞋底 C纯棉内衣 D尼龙书包 答案: C 试题分析: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天然纤维的种类很多 长期大量用于纺织的有棉 麻 毛 丝四种,棉和麻是植物纤维,毛和丝是动物纤维,棉纤维的产量最多,用途很广。 A塑料水盆是塑料制品,属于合成材料,错误; B合成橡胶鞋底,属于合成材料,错误; C纯棉内衣,是由
3、棉纤维制成的,属于天然纤维,正确; D尼龙书包是由化纤制成的,属于合成材料,错误。故选 C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点评:理解 “天然 ”的含义,熟练掌握天然纤维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4P+5O2 =2P2O5 B H2O2 H2 O2 C 2Fe 3CuSO4 =Fe2(SO4)3 3Cu D CH4 2O2 CO2 2H2O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有: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和 的标注是否正确。 A、此反应缺少反应条件,条件为点燃,错误; B、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错误; C、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错误,应
4、生成 FeSO4,错误; D、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 D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各组气体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的是 A氧气和空气 B二氧化碳和氮气 C甲烷和空气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各种气体的性质的差别分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种气体中,木条燃烧更旺的为氧气,变化不大的为空气,两种现象各不相同,可以区分,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可燃,也不助燃,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种气体中,木条都熄灭,现象相同,不可区分,不正确; C、甲烷具有可燃性,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
5、种气体中,木条熄灭,气体被点燃的是甲烷,变化不大的为空气,两种现象各不相同,可以区分,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种气体中,木条熄灭,气体被点燃的是一氧化碳,木条熄灭的为二氧化碳,两种现象各不相同,可以区分,正确。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利用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方案,所设计的实验必需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 取北京某地区某村土壤浸出的溶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显红色。下表为四种农作物适宜生长的 PH范围,你认为该村土壤比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农作物 水稻 茶树
6、玉米 马铃薯 pH 6.0 7.0 6.0 7.0 7.0 8.1 4.8 5.5 A玉米 B茶数 C水稻 D马铃薯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由图中数据可知,水稻适宜弱酸性土壤中种植,茶树适宜弱酸性土壤中种植,玉米适宜弱碱性土壤种植,马铃薯适宜酸性土壤种植;而该土壤的浸出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显红色,说明该土壤为碱性土壤,由此可得出该土壤适宜玉米生长。故选 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
7、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A食盐 B浓硫酸 C烧碱 D浓盐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分析。 A、氯化钠不易变质和吸水,故不需要密封保存;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稀,故需密封保存; C、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易潮解,且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故需密封保存;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会减小,故需密封保存。故选 A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
8、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 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分类 B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 C “低碳经济 ”的措施 D用 “化学 ”眼光分析 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 洗涤剂去油污是因为起乳化作用 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胶
9、状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同种元素可组成不同的单质,故一种元素也能组成混合物,错误; B、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都可以保护金属资源,错误; C、三种措施都有助于实现 “低碳经济 ”,正确; D、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最终跑到空气中去了,错误。故选 C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 影响,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保护,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白色污染与防治 点评:此类题难度一般,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10、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此题适合用排除法来解答,只要选项中有明显的错误说法,可排除该选项。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A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 B除去氯化钾中混有的二氧化锰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 C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锌粉可以用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 D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可以用加水溶解后过滤的方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很难被点燃,因为二氧化碳多,而二氧化碳本身不可燃,又不支持燃烧,故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正确; B、由于氯化钾可溶于水,二
11、氧化锰不溶于水,故除去氯化钾中混有的二氧化锰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正确; C、由于锌能与稀盐酸反应,而铜与稀盐酸不反应,且铜不溶于稀盐酸,故可用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 洗涤、烘干的方法除杂,正确; D、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故在加水时,除去了主要物质,错误。故选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Fe2O3 FeCl3 B CO2 CaCO3 C Cu CuCl2 D MgCl2 NaCl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12、能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变化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 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即可生成氯化铁和水,故能一步实现;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能一步实现; C、铜属 H后金属,不能和盐酸直接反应生成氯化铜,而应先将铜加热氧化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故不能一步实现; D、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故能一步实现。故选 C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反应,只要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就较容易的选出正确答案:。 右图是甲、乙两
13、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 时,甲、乙的两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50o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0%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等 。 A、比较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由于题目中没有说明温度,故无法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降低温度时溶解度变大,乙的不饱和溶液仍然不饱和
14、,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2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 20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可知, 20 时,甲、乙的两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 50 时,甲的溶解度是 40g,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8.6%,错误。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下图表示物质 A( )与 B(
15、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 C( )的微观不 意图 ( 和 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其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但原子数目减少 B A、 B、 C三种物质在分类上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 B、 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l: 2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模型图可知,物质 A分子和物质 C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物质 B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由反应的模型图可推断反应的表达式为 2A+B=2C。 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 B分子
16、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错误; C、由反应的表达式为 2A+B=2C 可知, A、 B、 C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l: 2,正确; D、由反应的表达式为 2A+B=2C可知,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错误。故选 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
17、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镁,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 B在 NaOH溶液中加入 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 NaOH溶液中加入 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 NaOH溶液中加入 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向含有碱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酸,或向含有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酸和碱接触即反应,即会先发生中和反应,然后再进行其它反应,并同时出现现象,其判断依据就是观察图象一开始是否有一段能体现中和反应的发生过程,即没有现象发生的一段图象的纵坐标为零,而后对 各个选项的反应的具体分析。
18、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镁,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在酸性的环境下,生成的氢氧化铜难以沉淀,所以必须先把盐酸消耗掉才能生成沉淀,根据图象可以判断出酸碱的中和反应的发生,故 A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 B、在 NaOH溶液中加入 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在碱性的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存在,所以稀盐酸要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然后才会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气体,故 B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 C、在 NaOH溶液中加入 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的颜色主要体现在硫酸铜的浓度 上,而氢氧化钠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必须先将氢氧化钠完全消耗之后,才能够形成硫酸铜
19、溶液,即硫酸先要和氢氧化钠反应,然后才能观察到蓝色溶液,故 C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 D、硫酸和硝酸钡反应即生成难溶的硫酸钡沉淀,故无法体现出中和反应的发生,故 D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选 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及图象的考查,解题的重点是能正确的分析变化的过程,读懂图象并与反应相结合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 过程。 要善于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50L水和 5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100L 分子之间有
20、间隔 C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D 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微粒都很小,在不断运动,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微粒的运动速度和间隔受温度影响。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正确; B、 50L酒精与 50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100L,是因为微粒间有间隙,是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的间隔中去了,所以体积变小,正确;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而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受温度影响,错误; D、根据 N2和 O2的化学式可知,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化
21、学性质不同,正确。故选 C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 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新疆的和田玉、玛纳斯碧玉都闻名于世,某种玉石的主要成份是 NaAlSi2O6。关于 NaAlSi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4价 B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 9个原子 C该物质中含有三种金属元素 D该物质中钠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1:6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玉石的主
22、要成份的化学式 NaAlSi2O6分析、判断。 A、在 NaAlSi2O6中, Na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Al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 O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设 Si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 NaAlSi2O6的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的原则,则有( +1) +( +3) +x2+( -2) 6=0,解得 x=+4,正确; B、每个 NaAlSi2O6分子中含 1+1+2+6=10个原子,错误; C、根据 NaAlSi2O6可知,该物质中含有 Na、 Al两种金属元素,错误; D、 NaAlSi2O6中 Na、 O元素的质量比 =23:( 166) =23: 961
23、: 6,错误。故选 A 考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 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明确,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分子构成,利用化学式可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计算组成元素质量比等。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 78%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含量分析、判断,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 78%、氧气占 21%、稀有气体占 0.94%、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故选
24、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Al B Fe C Cu D Zn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 A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的排序,并能灵活应用到解题当中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看到火星四射的是 A木炭 B红磷 C铁丝 D硫磺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碳、磷、铁、硫磺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分析判断。 A、木
25、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所以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发出白光,所以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所以正确; 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 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
26、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B液体的量取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取用液体时,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朝向手心,正确; B、量取液体时,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正确; 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引燃,不能用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正确;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试管内,否则容易污染试剂,不正确。故选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
27、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稀盐酸 B空气 C生铁 D干冰 答案: D 试题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稀 盐酸中含有水和氯化氢,属于混合物;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生铁中含有铁和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干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由强
28、至弱的顺序及元素名称、符号均正确的一组是 A金 Au银 Ag铜 Cu B钾 K钙 Ca钠 Na C锌 Zn铁 Fe贡 Hg D铝 Cl镁 Mg 锌 Zn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钾( K)、钙( Ca)、钠( Na)、镁( Mg)、铝( Al)、锌( Zn)、铁( Fe)、锡( Sn)、铅( Pb)、氢( H)、铜( Cu)、汞( Hg)、银( Ag)、铂( Pt)、金( 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即化学性质越活泼。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元素符号的书写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9、,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A NaOH氢氧化钠烧碱 B CaO氢氧化钙生石灰 C Na2CO3碳酸钠纯碱 D NaCl氯化钠食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对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化学式是 NaOH,正确; 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是 CaO,错误; C、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正确; D、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是 NaCl,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 ,就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区分名称相近的物质的成分,会
30、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下列化肥中属于氮肥的是 A K2SO4 B CO(NH2)2 C KCl D Ca3(PO4)2 答案: B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B、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正确; C、 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D、 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
31、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2N2表示 4个氮原子 B氩元素符号: ar C MgCl2的名称:氯化镁 D碳酸根的化学式: CO3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分析。 A、 2N2表示 2个氮分子,故 A说法错误; B、元素符号有两个字母的,第一个要大写,氩元素应为 Ar,故 B说法错误; C、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名称,要从右往左读, MgCl2的名称为氯化镁,故 C说法正确; D、碳酸根离子的符号是 CO32-,故 D说法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
32、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 的是 A煤炉火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冰箱中的异味,可用活性炭除去 C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D羊毛和涤纶,可用燃烧法区分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火上放一盆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不能防止中毒,错误; B、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正确; C、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
33、电源,再灭火,正确; 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是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可用燃烧法区分,正确。故选 A 考点:一氧化碳的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据报告,哈密地区白山钼矿发现新矿源,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钼矿,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
34、素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42 C相对原子质量为 95.94g D元素符号为 MO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分析。 A、根据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 “金 ”字旁,因此钼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 A错误;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所以钼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 42,故 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 “1”,可省略不写,故 C错误; D、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求: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小写,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
35、个小格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 填空题 ( 15分)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相关性质,我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用 C装置收集氧气后,验满的方法是 。 小丽欲使用下图装置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则应先将装置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 (填 “a”或 “b”)端通入。 小丽用排新制的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收集了半瓶氧气,然后将燃着的木炭伸入该集气瓶中继续做气体性质实验,我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我能写出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2KMnO4 K2
36、MnO4 + MnO2 + O2; 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内沿处(伸 入瓶中不得分),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b 木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澄清石灰水表面、液面上集气瓶内壁出现一层白膜 Ca(OH)2 + CO2 = CaCO3+ H2O 试题分析:( 1)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使用的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属于 “固体加热型 ”,故发生装置应选 A;由于氧气支持燃烧,故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
37、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 2)根据排水法的原理,可知气体应该从 b进入,使瓶内压强增大,将水通过导管 a压出瓶外,气体则保留在集气瓶内;反之,若气体从 a进入,则气体将从水中逸出,再通过导管 b逸出瓶外,则不能达到收集气体的目的。 ( 3)由于氧气有助燃性,故将燃着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 的集气瓶中时,木炭燃烧会更旺,并发出白光;由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集气瓶中二氧化碳和表面的澄清石灰水接触后,在其表面生成了一层白色不溶物(碳酸钙);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 + CO2 = CaCO3+ H2O。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
38、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验满,探究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分为 “固体加热型 ”和 “固液常温型 ”两种装置;常用气体 的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可分为 “排水法 ”、 “向下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三种装置来收集。 某活动小组用废铜制取硫酸铜溶液,实验过程为: 废铜在空气中加热后得到的氧化铜中含有少量铜,原因是 _(填字母序号 )。 a加热时氧化铜易分解生成铜 b铜与氧气没有完全反应 c加热时铜不能与氧气反应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39、式为 。 操作 的名称是 _,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玻璃棒、烧杯、 。 盛放硫酸铜溶液不 宜用铁制容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 答案:( 1) b ( 2) CuO+H2SO4=CuSO4+H2O (3)过滤、漏斗 (4)Fe+CuSO4=FeSO4+Cu 试题分析:( 1)铜在空气中加热时,生成的氧化铜会覆盖在铜的表面,使里面的铜不能和氧气接触,不能完全反应,故选 b; ( 2)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 ( 3)过滤是分离固体(铜)与液体(硫酸铜溶液)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故操作 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用到玻璃
40、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 4)因为铁比铜活泼,故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并能在解答时灵活运用,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请认真分析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地壳中含量 仅次于氧的非金属元素名称是 ,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所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 由原子序数为 8和 13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写化学式 )。 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
41、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至右 (2)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 1) ( 2) 化学符号 H P2O5 Al3 名称或意义(只写一种) 2个铁原子 由 3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臭氧分子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 2价 答案:( 1) 硅; 14 S; 6 Al2O3 元素原子中质子数依次增大 ( 2) ( 1) ( 2) 化学符号 H P2O5 Al3 2Fe O3 +2 CO 名称或意义(只写一种) 一个氢原子(氢元素) 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五氧化二磷) 一个铝离子 2个铁原子 由 3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臭氧分子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 2价 试题分析:( 1) 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
42、铝、铁,故含量仅次于氧的非金属元素名称是硅;由上表可知,其原子的质子数为14;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16,即原子序数为 16,所以该粒子为硫原子,可用元素符号表示为 S,其最外层电子数为 6; 原子序数为 8的元素为氧元素,原子序数为 13的元素为铝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已知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A12O3; 由上表可观察归纳,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至右原子序数(核电荷数)依次增大。 ( 2)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 元素符号既可表示元素,又可表示一个该原子,故 H表示一
43、个氢原子或氢元素; 化学式既可该物质,又可表示构成该物质的分子,故 P2O5表示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或五氧化二磷; 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 Al3 表示一个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 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故 2Fe表示 2个铁原子; 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故 O3表示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臭氧分子; 化学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该化合物里该元素或原子团所显的化合价,故 表示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 2价。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44、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 解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 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 ; ( 2) 1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g; ( 3) 3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碳酸钠的溶解度(填写 “ ”、 “ ”或 “ ”); ( 4) 10 时,向两只盛有 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两种物质,至不再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的是 溶液(填化学式); ( 5)如右图所示, 20 时,将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 某物质后,变为不饱和溶液。加入的物
45、质可能是 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溶液 B生石灰 C硝酸铵 D稀硫酸 答案:( 1)氯化钠 ( 2) 10 ( 3) = ( 4) NaCl ( 5) B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 1)氯化钠溶液即氯化钠的水溶液,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 2)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1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 10g; ( 3)在 30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4)在 10 时,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根据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所以在 10 时,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氯化钠碳酸钠;
46、( 5)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现在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说明温度升高了,因此加入的物质应是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或与水反应放热的物质,故选 B。 考点: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要记住: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判断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通过升温、降温还是蒸发
47、溶剂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北京的豆腐闻名遐迩。豆腐制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现在豆腐在全球已成为颇受欢迎的食品,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通常如下: 【资料】下表是豆腐中主要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 成分 水 蛋白质 油脂 糖类 钙 磷 铁 维生素 B1 质量分数 /% 89.3 4.7 1.3 2.8 0.24 0.064 1.4 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工艺流程中,磨浆属于 (填 “物理 ”或 “化学 ”)变化,由豆腐花制豆腐 的过程就是将豆腐与水分离,该过程利用的操作名称是 。 (2)除水、蛋白质、糖类和油脂外,豆腐中还含的营养素有 ,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 。 答案:( 1)物理;过滤 ( 2)无机盐;铁元素 试题分析:( 1)磨浆时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过滤是把固体与液体分开的操作,故将豆腐与水分离,要通过过滤操作。 ( 2)根据表中的信息分析,除水、蛋白质、糖类和油脂外,豆腐中还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