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30508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燃烧 B西瓜榨汁 C冰雪融化 D铁丝弯曲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木柴燃烧能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西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铁丝弯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变化过程中是否有

2、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取用块状固体 C滴加液体 D稀释浓硫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因为有些气体有毒,要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腔进行嗅闻,故 A错误; B、取用块状固体时,要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让其滑到试管底部,故 B错误; C、滴加液体时,如果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所以要将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 1cm处进行滴加,故 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

3、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 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氢气 3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三种气体的性质分析。 A、空气、氧气和氢气都是无色气体,所以观察颜色不能区分,故错误; B、氧气有助燃性,氢气有可燃性,故插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燃烧更旺的为 O2,气体能够燃烧的是 H2

4、,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现象明显,可以鉴别,故正确; C、空气、氧气和氢气都是无气味的气体,所以闻气味不能区分,故错误; D、倒入澄清石灰水,三种气体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区分,故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鉴别,要注意,只有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 已知生活中一些食物的 pH如下,其中显碱性的是 食物 豆浆 牛奶 葡萄汁 柠檬汁 pH 7.4 7.9 6.3 6.6 3.5 4.5 2.4 3.0 A豆浆 B牛奶 C 葡萄汁 D柠檬汁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分析,当

5、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 A、豆浆的 pH为 7.4 7.9,大于 7,显碱性; B、牛奶的 pH为 6.3 6.6,小于 7,显酸性; C、葡萄汁的 pH为 3.5 4.5,小于 7,显酸性; D、柠檬汁的 pH为 2.4 3.0,小于 7,显酸性。故选 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 A喷石灰水 B直接喷水 C直接放入 CO2中 D喷水后放入

6、CO2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紫色石蕊试液的显色规律分析,即酸红碱蓝。 A、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故错误; B、水显中性,紫色石蕊遇水不变色,故错误; C、二氧化碳不显酸碱性,所以也不会使石蕊变色,故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以使石蕊试液显红色,故正确。故选 D 考点: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碱性,二氧化碳水溶液显酸性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显酸性。 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碳酸钠 D烧碱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分析。 A、浓

7、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氯化氢气体易挥发逸出,故需密闭保存; B、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故需密闭保存; C、碳酸钠通常情况下,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故无需密闭保存; D、烧碱即氢氧化钠易吸水发生潮解,且易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故需密闭保存。故选 C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 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下列物质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氧气

8、用于炼钢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碳酸氢钠用作发酵粉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易升华吸热的性质,升华只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易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正确; B、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能和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错误;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中和反应的原理,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错误; D、碳酸氢钠用作发酵粉,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和显酸性的

9、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故选 A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汽车尾气中的 CO在四氧化三钴( 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 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 Co3O4化学性质改变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A、根据题意可知,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氧气(两

10、种),而生成物为二氧化碳(一种),故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 A错误;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所以反应前后 Co3O4的化学性质不变,故 B错误; C、反应物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而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4价,故 C错误; D、通过 Co3O4的催化可以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 催化剂的特征、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

11、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 NaCl中含有 Na2CO3 加水溶解 B 鉴别 NaOH和 Ca(OH)2溶液 加 Na2CO3溶液 C 除去 NaCl中的 Na2CO3 加入稀硫酸 D 除去 CO2中的 CO 通入足量 NaOH溶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各种不同物质的性质分析。 A、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易溶于水,加水溶解无法检验 NaCl 中是否含有 Na2CO3,故 A错; B、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不反应,可以鉴别,故 B正确; C、加入稀硫酸,在除去 NaCl 中的 Na2CO3 的同时,硫酸会生成新杂质硫酸钠,故 C错; D、

12、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 NaOH溶液中,与 NaOH溶液反应的是 CO2,除去的是 CO2,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点评:进行物质鉴别时,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所选的鉴别试剂与物质混合时,应有明显的不同的现 象;除杂质的原则:首先方法要可行,既要能除掉杂质,又不能和主要的物质反应,同时也不能添加新的杂质,另外,实验操作越简单越好,根据杂质的状态不同,要把杂质转化成沉淀,可溶性物质或气体而除去。 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

13、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 CH2 B丙中 C、 H元素的质量比为 1:3 C甲、乙、丙都是有机物 D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 1:1:1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判断分子的构成,再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6O。 A、根据甲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4,故 A 不正确; B、根据丙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6O,则该物质中C、 H元素的质量比 =( 122):( 16) =4: 1,故 B不正确; C、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

14、甲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6O,乙物质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故C不正确; D、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用甲和乙反应制备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4+H2OC2H6O,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 1,故 D 正确。故选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再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氨基钠( NaNH2)是合成维生素 A的原料。工业上将钠于 9

15、7 100 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的液氨( NH3),再加热至 350 360 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单质钠的化合价为 0价 B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 C维生素 A是由 Na、 N、 H元素组成的 D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已有化学知识分析。 A、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钠属于单质,故钠元素的化合价为 0,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金属钠在 97 100 熔融,而铁的熔点是 1535 ,故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正确; C、氨基钠( NaNH2)是由 Na、 N、 H三种元素组成的,但氨基钠只是合成维生素 A的原料之一,故维生素 A不

16、一定是由 Na、 N、 H三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D、根据题意,金属钠和氨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基钠和氢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单质和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特征,属于置换反应,正确。故选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物质的元素组成,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化学式的含义、置换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 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答案: D 试题分析:把握具体反应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向一定量的铁粉中滴加稀盐 酸后,才会放出氢气,故氢气的质量应从 0开始,错误; B、高锰酸钾

17、受热会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剩余的固体中仍含有氧元素,故反应结束后的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不能为 0,故错误; C、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接触即反应,会迅速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沉淀质量应从 0开始不断上升直至反应结束,错误; D、向盛有 MnO2的烧杯中加入 H2O2,会迅速反应放出氧气,且由于 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并随 H2O2的不断加入, O2质量会不断增加,正确。故选 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碱的化学性质 点评:解答本题除了要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之外,还要能看懂图像,在讨论图象问题时,一定要分清图象中 X、 Y轴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18、,因为变换了 X、 Y轴的内容,所对应的图象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形。 北京地铁运输为首都交通带来了便利,其铁轨所用的钢铁属于 A金属材料 B复合材料 C合成材料 D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 A 试题分析:钢属于铁的合金,而金属材料是指金属或合金(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所以钢应属金属材料。故选 A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点评:此题是对金属材料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要知道钢的成分,并了解金属材料的范围,本题属于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已知有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 8个质子和 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18 B 10 C 8 D 2 答案: C 试题分析: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

19、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由题意 “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外含有 8个质子和 10个中子 ”,则知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8。故选 C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点评:解 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规律 “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 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 21%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为 21%,氮气为 78%,稀有气体为 0.94%,二氧化碳为 0.03%,其它物质为 0.03%,故选 B。

20、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水果采摘园到处香气袭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水果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是可分的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 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微粒之间存在间隔,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在离果园的远处就能闻到水果的香味,是因为水果中的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最后运动到了我们的鼻子之中的缘故,故选 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理解和熟记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21、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概 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下列图标中,表示 “禁止烟火 ”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判断。 A、图为爆炸品的标志,错误; B、图为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错误; C、图为腐蚀品的标志,错误; D、图为禁止烟火的标志,正确。故选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原子的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稳定性(即元素的化学性

22、质)关系非常密切,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 4个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多于 4个时,容易获得电子,从而使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 8个电子时,本身就处于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时一般不会有电子的得失,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这里所说的相对稳定结构,也就是最外层具有 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 2个电子)的结构,所以可以这么说,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 数决定的。故选 D 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即可正确解答。 下列操

23、作既能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度,又能增加硝酸钾溶解质量的是 A搅拌 B振荡 C加热 D降温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A、搅拌只能加快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加其溶解质量,错误; B、振荡只能加快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加其溶解质量,错误; 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升温不但使物质的溶解 速度变快,而且也增加了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质量,正确; 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降温不仅减慢了溶解的速度,而且也降低了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质量,错误。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24、点评:当物质的形状或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溶剂的温度越高,物质溶解的越快;还有,搅拌或震荡时也能加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而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温度,并且,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如熟石灰。 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A冰 B食盐 C生石灰 D硝酸铵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时的吸放热现象分析。 A、冰放入水中时,由于冰的温度比水低,会因为吸热融化而使温度降低,故A错; B、食盐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 B错; C、生石灰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

25、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故 C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因吸热而使温度降低,故 D错。故选 C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点评:熟记常见物质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吸放热现象,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等。 在森林中设防火带的目的是 A隔绝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 D便于运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A、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带,不能隔绝空气,故 A说法错误; B、根据灭火的原理

26、,在森林中设防火带的目的是隔离可燃物,故 B 说法正确; C、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带,不能降低温度,故 C说法错误; D、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带的目的不是便于运水,故 D 说法错误。故选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灭火的原理,并能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下列化肥中,属于钾肥的是 A KCl B NH4HCO3 C NH4Cl D Ca(H2PO4)2 答案: A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KCl中含有

27、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正确; B、 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C、 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 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故选 A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 H B H2 C H+ D H2O 答案: B 试题分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可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 A H表示一个氢原子,

28、错误; B H2表示一个氢分子,正确; C H+表示一个氢离子,错误; D H2O表示一个水分子,错误。故选 B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点评: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构成的基本微粒,是解题的关键: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气态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和由稀有 气体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原子构成的;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离子构成的。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判断。 A、水

29、是由 H2O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H2O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B、液氧就是氧气的液态,是由 O2 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当然含有氧分子,正确; C、氧化汞是由 HgO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HgO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D、二氧化碳是由 C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C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下列物质中,放入水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白糖 C白醋 D食盐 答案: A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白糖、白醋、食盐等物质

30、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选 A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填空题 ( 6分)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A B C D E 请回答以下问题。 ( 1)实验仪器 a的名称是 _。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_。 ( 3)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选用的相同装置是 _(填字母序号),其原因是 _。 答案:( 1)

31、集气瓶 ( 2) A 2KMnO4 = K2MnO4 +MnO2 + O2 CaCO3和稀盐酸 ( 3) D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试题分析:( 1)根据常用仪器可知, a是集气瓶; (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属于 “固体加热型 ”,故发生 装置应选 A;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 +MnO2 + O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 3)由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所以均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32、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分为 “固体加热型 ”和 “固液常温型 ”两种装置;常用气体的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可分为 “排水法 ”、 “向下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三种装置来收集。 ( 7分)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 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_。 ( 2)铁生锈的条件是 。将生锈的铁片放在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可能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 3)金属的回收和利用是保护

33、金属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废钢铁可回收重新冶炼,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对剩余固体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银 B肯定有铜 C可能有铁 D可能是铁和银 答案:( 1) Al ( 2)潮湿空气 Fe+H2SO4=FeSO4+H2 Fe+CuSO4=FeSO4+Cu ( 3) 3CO+Fe2O3 2Fe+3CO2 AC 试题分析:(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 铁、钙,其中铝、铁、钙是金属元素,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 2)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的条件下易生锈,生锈的铁片含有铁和氧化铁,放在硫酸和硫酸铜的

34、混合溶液中,氧化铁和铁可以与硫酸反应,铁还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Fe+CuSO4=FeSO4+Cu。 ( 3) 一氧化碳在高温时可以将氧化铁还原为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A、由于铁和铜都排在银的前面,都可以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所以剩余固体中肯定含银,正确; B、由于铁和铜的量不确定,当铁和铜的量不足时,剩余固体中就不含铁和铜,错误; C、如果铁过量,则剩余固体中就含铁,正确; D、当铁有剩余时,可将已反应生成的硝酸铜再

35、置换出来,所以只要有铁,就一定会有铜,错误。故选 AC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酸的化学性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了解金属的性质,其中重点是要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 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 5分)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1)净水器中常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_。 ( 2)水常用来配制各种溶液,氯化铁溶液中的溶质为 _(写化学式)。 ( 3)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 20%的 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300 g 25%的 NaCl

36、溶液稀释为 15%的 NaCl溶液,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_g。 ( 4)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40 时,向两个分别盛有 40 g NaCl和 NH4Cl的烧杯中,各加入 100 g的水,充分溶解后,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_溶液。 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字母序号)。 A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D可升高温度或减

37、少溶剂 答案:( 1)吸附 ( 2) FeCl3 ( 3) 500g ( 4) NH4Cl C 试题分析:( 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 2)氯化铁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铁,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3,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故氯化铁的化学式为 FeCl3。 ( 3)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x,则300g25%=15%x,解得 x=500g。 ( 4) 根据表格可知,在 4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6g 40g,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45.8g 40g,即在 40 时,向两个分别盛有 40g NaCl和 NH4Cl的

38、烧杯中,各加入 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 40g NaCl不能完全溶解,故为饱和溶液;而此时 100g的水中能溶解 45.8gNH4Cl,故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NH4Cl溶液。 要将氯化铵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采用加入溶质的方法,则溶质可能改变;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变小;若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由表格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都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 C。 考点:水的净化,溶液 、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点评:本题主

39、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所给信息的分析、提炼、加工、运用的能力。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化学知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要多练习。 ( 5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 1)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从微观的角度考虑。水分解过程中发生改变的_(写出一点即可)。 ( 2)过氧化氢分子与水分子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 3)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请你写出防止水

40、污染的一种措施 _ 。 答案:( 1) 2H2O = 2H2 + O2 H2 水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 ( 2)构成二者的分子不同 ( 3) 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其他合理答案:给分) 试题分析:( 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根据电解水实验的规律, “正氧负氢 ”,可知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H2;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解的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分别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故发生改变的是分子。 ( 2)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 H2O2)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 H2O)构成的,通过观察二者的化学式可知

41、,构成二者的分子是不同的。 ( 3)根据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可知,防止水污染的措施有:在生活中,不用含磷的洗衣粉或洗涤剂 ;在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在工业上,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等。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解水的实验的理解与掌握,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解物质。 ( 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 1)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鸡蛋、脱脂奶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_。为了防止佝偻病及发育不良,幼儿青少年可以补充一些含 _元素的食品。 ( 2)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_(填序号,下同)。 A塑料 保鲜膜

42、 B橡胶手套 C棉布围裙 ( 3)洗涤剂可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_功能。 ( 4)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是家用燃料。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 根据下表数据分析,与煤(按 C计)相比,用天然气做燃料的优点是 : _。 1 g物质完全燃烧产生 CO2的质量1 g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CH4 2.75 g 56 kJ C 3.67 g 32 kJ 答案:( 1)蛋白质 钙 ( 2) C ( 3)乳化 ( 4) CH4 + 2O2 = CO2 + 2H2O 相同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燃烧时,天然气产生的热量多,污染少 试题分析:( 1)根据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鸡蛋、

43、脱脂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佝偻病及发育不良与缺钙元素有关,故应补充含钙元素的物质。 ( 2)根据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分类依据分析, A塑料, B橡胶手套都属于合成材料, C棉花是自然界原有的,属于天然纤维。 ( 3)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故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 ( 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通过对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和放出的热量大小进行分析可知,甲烷产热较高且二氧化碳排放较少。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常用燃料的使

44、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 ,涉及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间的相关问题等,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计算题 ( 3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现已制得氧气64g,则消耗过氧化氢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 g 试题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过氧化氢与氧气的质量比,由氧气的质量计算出过氧化氢的质量即可。 解:设消耗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x 2H2O2 2H2O + O2 6

45、8 32 X 64g 解得 x = 136g 答:消耗过氧化氢质量为 136 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 3分)现有 Na2CO3和 NaCl的固体混合物共 30 g,将它放入 100 g 14.6%的盐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向此酸性溶液中再逐滴加入 50 g10%的 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 .7% 试题分析: “现有 Na2CO3和 NaCl的固体混合物共 30 g,将它放 入 100 g

46、 14.6%的盐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说明碳酸钠完全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还有二氧化碳),再 “向此酸性溶液中再逐滴加入 50g10%的 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说明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其中包括原固体混合物中的氯化钠,以及原固体中的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还有多余的盐酸和加入的 50g10%的 Na2CO3溶液反应得到的氯化钠,而所得溶液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即可。 解:设参加反应的 Na2CO3的质量为 x,生成 NaCl的质量为 y,生成 CO2的质 量为 z。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06 73 117 44 x 100g14.6% y z 解得 x=21.2 g, y=23.4g, z=8.8 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质量为 21.2g50g10%=16.2g; 所以, NaCl总质量为 23.4g+ (30g16.2g) = 37.2g ; 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 NaCl的质量分数为: =21.7%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21.7%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