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摸底调研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0516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摸底调研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届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摸底调研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届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摸底调研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届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摸底调研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届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摸底调研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摸底调研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叙述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电灯泡通电发光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白玉做床金做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下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电灯泡通电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通电发热,属于物理变化;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

2、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向 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溶液中有 Fe2 、 Cu2 、不溶物为 Cu 溶液中 有 Fe2 、 Cu2 、不溶物为 Fe 溶液中只有 Cu2 、不溶物为 Fe 溶液中只有 Fe2 、不溶物为 Fe, Cu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铜,故把铁粉加入硝酸铜溶液中,铁粉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

3、,同时生成硝酸亚铁溶液;若加入的铁粉恰好与硝酸铜完全反应,则得到的固体全部为铜,此时的溶液中也只含硝酸亚铁;若加入的铁粉量不足,则部分置换硝酸铜,故所得固体全部为铜,此时的溶液为硝酸铜与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情况 可能;若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所得固体为铁与铜的混合物,此时的溶液中只含硝酸亚铁,故情况 可能;而情况 在溶液中存在硝酸铜的情况下铁粉仍有剩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铁粉会继续 与硝酸铜反应。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中,盐溶液中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一定会被置换,直到活动性强的金属或盐完全反应。 某化

4、合物完全燃烧,消耗 9.6克氧气,生成 8.8克二氧化碳和 5.4克水,下列对该化合物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有 C, H, O三种元素 B只含有 C, H两种元素 C只含有 C, O两种元素 D无法确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即生成物中含有 C、 H、 O元素,而反应物已知的只有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故可判断出该化合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 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8.8g =6.4g,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5.4g =4.8g, 6.4g+4.8g=11.2g 9.6g,故可判断出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

5、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和质量都不变的特点,由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判断出该化合物的组成。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X、 Y、 Z、 W四种物质,在 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物质 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 Z与 W的质量比为 23 D反应后容器中 Z与 Y的质量比为61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 X的质量是 2g,反应后是 17g,则说明反应生成了 15g; Z则是由 16g变成

6、6g,即在反应中反应掉了10g, W则是由 16g变成 11g,即反应掉了 5g。由此可知, Z、 W为反应物,且它们的质量之和为 10g+5g=15g; X为生成物,在反应中生成了 15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Y要么没有参加反应,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Z+WX。 A、由于 Y的质量没变,故 Y要么没有参加反应,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B、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故其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正确; C、参加反应的 Z与 W的质量比为 10g5g=2:1,错误; D、由于 Y的质量不变,故反应后容器中 Y的质量仍为 1g,则 Z与 Y的质量比为 61,正

7、确。故选 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 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解答本题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B2型,则元素 A、 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能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能组成 AB2型化合物,则 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为 B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的 2倍;而元素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与该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相等。 最外层电子数为 1,易失去 1个电子而带 1个正电荷,故其化合价

8、为 +1价; 核内质子数为 17,小于核外电子总数 18,故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最外层电子数为 2,易失去 2个电子而带 2个正电荷,故其化合价为 +2价; 最外层电子数为 7,易得到 1个电子而带 1个负电荷,故其化合价为 -1价; 由此可知, 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为 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的 2倍,故能组成 AB2型化合物。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式和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的掌握,明确化合价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现有 Fe、 CuO、 MgCl2、 Ca(OH)2、稀 H2SO4等五种物质,在常温下它们两两相互发生的化学反

9、应有( ) A 7个 B 6个 C 5个 D 4个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各类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金属可以与酸和位于其后的盐溶液反应,故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而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需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氯化镁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钙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故共四个反应,故选 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 CaCO3

10、、 Na2SO4、 BaCl2、 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把少量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搅拌、静置、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滤液。向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粉末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 ) A CaCO3 B Na2SO4 C BaCl2 D NaCl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搅拌、静置、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向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说明沉淀不是硫酸钡,只有碳酸钙,因此硫酸钠与氯化钡不能同时存在;再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稀

11、硫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一定有氯化钡,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钠。故选B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结合题意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如在本题中, “向所 得固体中加入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即说明沉淀为碳酸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 pH值小于 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C涤纶和羊毛可以通过灼烧的方法鉴别 D有能量变化的都是化学反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就不是复分解反应,错误; B pH值小于

12、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正常的雨水都显弱酸性,错误; C涤纶是化纤,羊毛是天然纤维,属于蛋白质,而且蛋白质灼热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没有,故可以通过灼烧的方法鉴别这两种物质,正确; D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化学反应,如灯泡的通电后的发光发热,错误。故选C 考点:复分解反应,酸雨的形成,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将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当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 A稀盐酸 B硫酸 C硫酸铜 D氯化亚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 :铁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铜的前面,因此

13、能与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反应。 Fe+2HClFeCl2+H2 溶液的质量变化 56 2 56-2=54 Fe+H2SO4FeSO4+H2 溶液的质量变化 56 2 56-2=54 Fe+CuSO4FeSO4+Cu 溶液的质量变化 56 64 56-64=-8 分析上述变化可知,铁与酸的反应,都能使溶液质量增加,只有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溶液的质量会减小;而 D中氯化亚铁和铁不能反应,所以溶液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 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出铁能否与四种溶液反应,并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时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 根据所学知识

14、,我们可以从 “电解水实验 ”中获得许多的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试管 a、 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2 1 D试管 a、 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 1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分析。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水分子,不可能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C、根据电解水实验的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即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 1,可知不是质量比,错误; D、试管 a中气体较多,应为氢气

15、、则 b中为氧气,它们的体积比约为 2 1,正确。故选 D 考点:电解水实验,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电解水实验中的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是解题的关键。 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元素种类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故选 A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熟练掌握,是解答本

16、题的关键。 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 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元素种类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故选 A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熟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分类正确的是( ) A空气、糖水、一氧化碳、铁粉 B空气、水、金刚石、氯酸钾 C空气、氮气、氢气、澄清石灰水 D空气、矿泉水、红磷、高锰酸钾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方

17、法分析判断。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糖水中含有糖和水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一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氯酸钾由钾、氯、氧 3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 和水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

18、,属于混合物;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高锰酸钾由钾、锰、氧 3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错误。故选 B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严格按定义分析,要能从物质种类的多少和元素的种类来分析解答,并应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及常见混合物的主要成分。 下列物质不可能与水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酒精 B熟石灰 C二氧化碳 D硝酸钾 答案: A 试题分析: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其特征应该是可以无限制溶解的物质,酒精能够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所以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选 A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点评:常见的

19、物质中不可能与水形成饱和溶液的应该是可以无限制的溶于水中的物质,属特殊的物质,所以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一些物质的特殊性质。 某果农发现其种植的桔树生长迟缓,叶色淡黄。经技术人员诊断,必须追加相应的复合肥料。你认为应选用的复合肥料是( ) A NH4H2PO4 B NH4NO3 C CO(NH2)2 D K2SO4 答案: A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B、 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20、 C、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 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故选 A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 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用浓盐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时必不可少的一组仪器是( ) A量筒、烧杯、漏斗、玻璃棒 B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烧杯 C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烧杯 D玻璃棒、量筒、烧杯、胶头滴管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步骤分析,用浓盐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需要三步骤:计算、量取、配制,

21、故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等。由于不需要过滤,故不需漏斗;由于不需要称量,故不需托盘天平。故选 D 考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题是对课本上的基本实验的考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填空题 游人在太阳岛景区内到处都可以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 ,请你再写一个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说明分子这一性质,如 。 答案:不停运动;蔗糖溶于水(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游人在太阳岛景区内到处都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有花香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后进入了人的鼻腔;而且分子运动的快慢还与温度有关

22、,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如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铁丝在氧气中燃 烧的现象是 ;最早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 。 答案: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门捷列夫 试题分析: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并有黑色固体生成;最早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是俄

23、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化学发展史 点评:本题较简单,熟记相关化学知识,即可轻松作答。 味精是调味的好助手,但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 C5H9O4N)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当味精摄入过多时,人会出现眩 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 1)谷氨酸由 _种元素组成,属于 。(填 “无机物 ”或 “有机物 ”中的一项)。 ( 2)谷氨酸分子中 C、 H、 O、 N原子个数比为 _。 ( 3)谷氨酸中 C、 O元素的质量最简整数比是 。 答案:( 1)四;有机物( 2) 5: 9:4:1

24、 ( 3) 15:16 试题分析:根据谷氨酸的化学式 C5H9O4N分析。 ( 1) C5H9O4N是由 C、 H、 N、 O,共 4种元素组成;由于该化合物中含有 C元素,又不是碳的氧化物和碳酸、碳酸盐等,故属于有机物; ( 2)每个 C5H9O4N分子中含有 5个碳原子, 9个氢原子, 4个氧原子和 1个氮原子,故谷氨酸分子中 C、 H、 O、 N原子个数比为 5: 9:4:1; ( 3)在 C5H9O4N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C: O=( 125):( 164) =15: 16。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判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以及物质的组成

25、的描述,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化学式的计算,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 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请问: (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 2)下列做法不符合 “低碳经济 ”理念的是(填序号) ; 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答案:( 1)大量使用含碳燃料,乱砍乱伐森林(合理即可);( 2) 试题分析:( 1)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主要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有关,如近年来大量化石燃料

26、的燃烧,由于化石燃料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 故燃烧生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故乱砍乱伐森林也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 2)由于 “低碳经济 ”理念是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而大力发展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含碳物质,故不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其他选项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点评: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从含碳物质的燃烧考虑,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要从植物的光合作用方面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 通过化学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水的重要作

27、用。 ( 1)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为污染,污染物中氮和磷含量过高会造成水中藻类过度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 “氮和磷 ”是指 ;(填字母) A元素 B原子 C离子 D分子 ( 2)自然界的水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成为比较清洁的自来水。自来水不是纯水,若要制取纯水,应采取的净化方法是 。碗碟上的油污用自来水很难洗净,往水中加少量的洗涤剂后,就容易洗干净,说明洗涤剂具有 作用。 ( 3) 20 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 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 1所示的现象。 20 时, (填 “甲 ”或 “乙 ”)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右图 2 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8、的是 (填 “a”或 “b”)。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 采用的方法是 。将 10 时 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 (溶剂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 (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答案:( 1) A( 2)蒸馏;乳化( 3)甲; b;加水或升温;不变。 试题分析:(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污染物中的 “氮和磷 ”都是指宏观物质,因此这里的 “氮和磷 ”是指元素。故选 A。 ( 2)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蒸馏、煮沸等,其中蒸馏能得到蒸馏水,而蒸馏水为纯净物,故要制取纯水,应用蒸馏的方法;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能

29、对油污起乳化作用,使较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而随水流走。 ( 3)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结合图示分析,由于甲仍有部分未溶解,则说明甲形成的溶液肯定为饱和溶液;根据图 1中信息可知, 20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 2中, 20 时, a曲线的溶解度大于 b曲线的溶解度,故 b表示的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加水;将 10 时 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 (溶剂不蒸发),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由于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不变,故其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

30、关系,水的净化, 乳化剂与乳化作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整体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其中 第( 3)问稍难,理解和熟记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1)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填空 5个氢气分子 ; 一个金原子 ; 2个碳酸根离子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化合价为 -2价 。 ( 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从 “ A氧气 B氮气 C生石灰 D熟石灰 E.明矾 F. 尿素 ”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

31、字母) 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物质是 ; 用于农作物肥料的物质是 ; 常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的是 ; 净化水时可作絮凝剂的是 。 答案:( 1) 5H2 Au 2CO32- ( 2) A F C E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1) 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五个氢分子表示为 5H2; 每个元素符号都能表示一个该原子,故一个金原子表示为 Au; 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可知,故 2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2CO3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可知, -2价的氧元素表示为 。 (2) 抢救

32、危重病人常用的物质是氧气,故选 A; 用于农作物肥料的物质是化肥,选项中的尿素属于氮肥,故选 F; 常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的是生石灰,故选 C; 净化水时可作絮凝剂的是明矾,故选 E。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常见物质的用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对于常见物质的用 途,只要熟记它们的性质,即能正确解答。 计算题 化学小组同学取某黄铜 (铜和锌的合金 )样品进行如下实验,他们取该黄铜样品碎屑 50g,把 200g稀硫酸分 4次加入到该样品中,测得数据记录如下表: (1) 当加

33、入稀硫酸的质量为 g时,反应恰好完成。 (2) 计算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25 (2) 0.5g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铜和锌的合金加入稀硫酸后,由于锌是 H前活泼金属,故与酸反应;而铜为 H 后不活泼金属,故不与稀酸反应;结合表格可知,固体中减小的量,即为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 从 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反应情况可以看出,每 50g稀硫酸消耗锌的质量是 50g-43.5g=43.5g -37g=6.5g,所以第三次应剩余固体质量为 37g-6.5g=30.5g,而实际质量大于此质量,故可知锌已完全反应,且锌的质量为 50g-33.75g=16.25g,从而可计算出反应时

34、硫酸的消耗量为 16.25g 6.5g50g=125g。 ( 2)利用锌的质量,依据化学方程式中锌与氢气的质量比,可求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解:设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x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2 16.25g x 65: 2=16.25g:x 解得 x=0.5g 答:共生成氢气为 0.5g。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图表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能根据反应的事实,以及质量的变化,判断出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然后再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

35、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答案:( 1) 90.3% ( 2) 22.5% 试题分析: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关系图可知,当加入 25.1g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g。 ( 1)根据题意,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由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的质量比,可计算出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再根据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 100%”的公式,计算即可。 解: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x,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84 58.5 44 x y 4.4g 84:

36、44=x: 4.4g 解得 x=8.4g 则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 100%=90.3% (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氯化钠是由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两部分所构成;因此计算溶质质量时需要计算出原有氯化钠及后来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守恒求出溶液质量,最后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 y,利用上面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即可 58.5: 44= y: 4.4g 解得 y=5.85g 由于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钠 =9.3g-8.4g=0.9g,所以反应后的溶 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 =0.9g+5.85g=6.75g; 反应后的溶液质量 =

37、9.3g+25.1g-4.4g=30g 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22.5% 答:( 1)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90.3% ;( 2)恰好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22.5%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 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图像找出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再利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对于反应后的溶质的

38、计算要注意其组成来自于原混合物和反应生成的两部分。 简答题 ( 1)食品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 A用 “苏丹红一号 ”作食品添加剂 B蒸馒头时加入适量纯碱 C加过量亚硝酸钠以保持肉质鲜美 D把霉大米淘净后继续食用 ( 2)低血糖患者每天都应注意摄入一定量含淀粉的食物,以使血液中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请你列举一种富含淀粉的食物 。 ( 3)油炸食物不宜多吃,因长时间煎炸会产生有毒物质丙烯醛 (C3H40),丙烯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丙烯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 1分) B;( 2)( 1分)小麦、大米、马铃薯等 (合理

39、即可 ); ( 3) 2C3H4O+ 7O2 4 H2O+6 CO2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 A、苏丹红一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工业染料,能造成人类肝脏细胞的 DNA 突变,显现出 可能致癌的特性,故 A会危及人的健康; B、纯碱溶液呈碱性,能够中和发酵面团中的有机酸,改善面食的味道,同时能使面食变的松软,故 B不会危及人体健康; C、亚硝酸钠是一种有毒的工业盐,不能食用,人食用 0.2克到 0.5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故 C会危及人的健康; D、霉变大米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过量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导致人中毒,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所以淘洗不能除去霉变大米中的黄曲霉毒素

40、,故 D会危及人的健康。故选 B ( 2)富含淀粉的食物有大米、玉米、小麦,由它们制作的食物有馒头、面条、米饭等; ( 3) 根据题意,丙烯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3H4O+ 7O2 4H2O+6CO2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根据它们的性质分析它们的用途是否正确。 探究题 实验室有失落标签的 4瓶无色溶液: MgCl2、 NaCl、 HCl、 NaOH,现实验桌上只有 1 瓶酚酞试液。请你设计只用该瓶

41、酚酞试液鉴别上述溶液的实验方案。答案: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步骤 预计产生的实验现象和由此得出的结论 ( 1)分别取样,滴加酚酞试液 变红色的溶液是 NaOH ( 2)取上述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分成 3份,分别加入少量的 3种未知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原溶液是 MgCl2,红色褪去的原溶液是 HCl溶液,无明显变化的原溶液是 NaCl溶液 试题分析:因为酚酞能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变红色,另三种物质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首先取样品滴加酚酞,变红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又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且有白色沉淀产生,而盐酸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其溶液的碱性减弱,氯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42、故可把变红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加到另三种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溶液是 MgCl2,红色褪去的原溶液是 HCl溶液,无明显变化的原溶液是 NaCl溶液。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点评:熟记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掌握常见物质间的反应现象,是解答此 类题的关键。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燃煤约占 70%),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 “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SO2 + 2KMnO

43、4 + 2H2O= K2SO4 + 2MnSO4 + 2 ”资料上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最后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印刷不清楚,请推测其化学式: 。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 ”。请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 1)甲同学: 【进行实验】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 A、 B两步实验: 【观察现象】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你认为该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 ( 2)乙同学: 【进行实验】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

44、图中略去): B装置的作用是 。 【观察现象】 (请写出 B、 C、 D中的现象)。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答案:【查阅资料】 H2SO4 ( 1分) SO2+Ca(OH)2=CaSO3+H2O( 1分) ( 1)不合理。因为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1分) ( 2)检验二氧化硫( 1分) B中溶液褪色, C中溶液仍为紫红色, D中溶液变浑浊 试题分析:【查阅资料】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SO2 + 2KMnO4 + 2H2O=K2SO4 + 2MnSO4 + 2 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硫原子 5 3 氧原子

45、 20 12 钾原子 2 2 锰原子 2 2 氢原子 4 0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2个未知分子中含有 2个硫原子、 8个氧原子和 4个氢原子,则 1个未知分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 4个氧原子和 2个氢原子,则该未知物质的化学式为 H2SO4。 根据题意,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合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Ca(OH)2=CaSO3+H2O。 ( 1)根据资料可知, A实验中的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反应中有二氧化硫的生成,即可说明煤中含硫元素;而 B实验中的

46、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中有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的生成,故能说明煤中可能含有碳元素,也可能含有硫元素,故该方案不合理。 ( 2)由于根据资料可知,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故 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而浓高锰酸钾溶液可与二氧化硫反应并除去二氧化硫,同时通过高锰酸钾溶液又可检验二氧化硫已被除尽,可排除后面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故可观察到: B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中的浓高 锰酸钾溶液仍为紫红色,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及

47、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 、 b 。 实验室制取 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其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_ _;若用 B装置分解高锰酸钾制取 O2-,写出化学 方程式 。 既可用于收集 CO2,又可用于收集 O2的装置是 (填序号)。收集时,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_。 答案: ( 1分)酒精灯 集气瓶 ( 2.5分) A (0.5分 ) CaCO3 +2HCl = CaCl2 + H2O +CO2( 1分)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1分) ( 1.5分) D(0.5分 ) ;将燃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