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有关酸、碱、盐的生产或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将草木灰(含 K2CO3)与氯化铵混合施用 B纯碱既可从内陆盐湖提取,又可用 “侯氏联合制碱法 ”生产 C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防治植物病害的波尔多液 D汽车或电动车的蓄电池中用到的硫酸溶液是由浓硫酸稀释而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氯化铵反应产生 NH3,使氯化铵降低肥效,所以不能
2、混合施用,不正确; B、内陆盐湖中存在有大量的碳酸钠,所谓 “冬天捞碱 ”,就是从中获得纯碱;“侯氏联合制碱法 ”生产的主要产品就是纯碱,正确; C、农药波尔多液就是用氢氧化钙和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的,正确; D、浓硫酸加水稀释可得到稀硫酸,可用于蓄电池中做电解质,正确。故选 A 考点:生活中常见的盐 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正确使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某些生活中的做法或现象,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熟练掌握常见的盐的化学性质,并能够灵活应用。 下列离子能在 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Cl-、 K+、 SO42-、 Na+ B K+、 SO42-、 Cu2+、
3、 N03- C SO42-、 Cl-、 Na+、 H+ D Ca2+、 Cl-、 CO32-、 Na+ 答案: A 试题分析: pH=13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故其中存在有大量的 OH-。 A、各个离子之间不会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也不会和 OH-反应,故 A正确; B、 Cu2+能与溶液中的 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共存,故 B错误; C、 H+和 OH-会反应,生成难电离的水分子而不能共存,故 C错误; D、 Ca2+和 CO3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共存,故 D错误。故选 A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其实考查的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4、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即溶液中的各个离子只要能相互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中的一种,就不能共存。 区分下列常见的各组物质时,所用方法错误的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 澄清 石灰水 B食盐和小苏打( NaHCO3) 滴加醋酸 C一氧化碳和甲烷 点燃后观其火焰颜色 D铜片和铁块 观察颜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要鉴别的两种物质的性质分析。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故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正确; B、小苏打( NaHCO3)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
5、碳气体,而食盐与醋酸不反应;故将醋酸分别加入到食盐和小苏打( NaHCO3)中时,有气泡冒出的是小苏打,无变化的是食盐,正确; C、由于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的火焰都是蓝色,故无法鉴别,错误; D、由于铜是紫红色,铁是银白色,故可通过观察颜色进行区分,正确。故选C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碱、盐的鉴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区分或鉴别物质时,所选取的试剂或方法应能与待区分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才可以区分。 某化合物 R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为: 2R + 2H2O+7O2 = 2FeSO4 + 2H2SO4,推断 R的化学式为 A
6、 FeS B Fe2S3 C FeO D FeS2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R + 2H2O+7O2 = 2FeSO4 + 2H2SO4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铁原子 0 2 硫原子 0 4 氧原子 16 16 氢原子 4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反应物中的2R分子中含有 2个铁原子和 4个硫原子,则一个 R分子中含有 1个铁原子和 2个硫原子,所以物质 R的化学式为 FeS2。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实
7、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磷、木炭、铁丝、铜等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或加热的反应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正确; D、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会因氧化而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正确。故选 B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
8、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除去下表中各物质( A、 C为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正确的是 编号 物质 杂质 (少量 ) 试 剂 除杂操作方法 A NaCl CaCl2 过量 Na2CO3溶液 过滤 B KNO3 NaCl H2O 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 C FeSO4 CuSO4 过量铁粉 过滤 D CO2 CO O2 点燃 答案: BC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杂质 CaCl2能与 Na2CO3溶液反
9、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由于Na2CO3溶液过量,故在除去杂质的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Na2CO3,错误; B、由于 KNO3和 Na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 KNO3先结晶析出、再过滤分离,即可得到 KNO3晶体,正确; C、铁能与杂质 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只要过滤除去不溶于水的金属,就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 D、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很难在通氧气条件下点燃,因为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本身不可燃,又不支持燃烧,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另外,使用氧气,还
10、会带来新杂质,错误。故选 BC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 相符的是 A 1 个铝离子带 3个单位的正电荷 B 2H1 个氢分子由 2个氢原子构成 C 2H2O2 个水分子 D Na+ 钠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A、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且正负符号在前,数字在后, “1”不能省略, 表示 +3价的铝元素,错误;
11、B、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2H表示两个氢原子,错误; C、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2H2O 表示 2个水分子,正确;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Na+表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这样才能对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上所加的计量数进行完整地表达其意义。 成语、诗词话科学 对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现
12、象中包含化学内容的解释,你认为错误的是 成 语 或 诗 词 用 化 学 知 识 解 释 A 唐代李白诗句 “风吹柳花满店香 ” 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分子运动 B 唐代张九龄诗句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 清香的美酒来自于粮食缓慢氧化 C 明代于谦诗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 ” 描述的是物理变化过程 D 成语 “百炼成钢 ” 通过反复锤炼,减少铁合金中碳元素的含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 A、 “风吹柳花满店香 ”,是因为含有柳花香味的分子不断的运动,最后进入了人的鼻子中,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正确; B、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一句中涉及到的是酿酒,酒是以大米等
13、谷物为原料,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而制得的,其整个过程是一个缓慢氧化反应,正确; C、 “粉身碎骨浑不怕 ”,说的是开采出来的石灰石经高温煅烧之后,变成了粉末状的生石灰,是化学变化过程,错误; D、生铁是含碳量在 2%4.3% 之间的铁的合金,而钢是指含碳量在 0.03%2%之间的铁的合金,炼钢的原理就是利用生铁为原料,设法降低其含碳量而达到目的的,正确。故选 C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氧化反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生铁和钢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下列物质能够反应,且没有明显现
14、象的是 ( ) A稀 HCl滴入 Ba(OH)2溶液中 B Fe2O3加入 NaOH溶液中 C 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 D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现象分析判断。 A、稀 HCl 滴入 Ba(OH)2 溶液中,二者发生中和反应,但没有沉淀和气体产生,没有明显现象,正确; B、 Fe2O3加入 NaOH溶液中,二者不发生反应,错误; C、 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二者会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有明显现象,错误; D、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会变浑浊,有明显现象,错误。故选 A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反应中的伴
15、随现象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溶液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固体是否溶解等;但也要注意,有些中和反应的发生,是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和反应进行的程度的。 相对原子质量为 210 的钋( Po)原子(原子序数为 84)具有极毒的放射性。据报道 ,最近俄罗斯的前特工利特维年科的死亡与钋 -210的毒害有关。对这种钋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原子核内有 210个中子 C原子核内有 106个质子 D原子核外有 84个电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原子的构成分析判断。 A、根据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钋元素名称带 “钅 ”
16、字旁,所以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由于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84,而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所以中子数 =210-84=126,错误; C、由于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84,错误; D、在原子中, 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原子序数 =84,正确。故选 D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简单分类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掌握两个等量关系:在原子里,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科学探究中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结论正确的是( ) 编号 实验事实 实验结论 A 某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 该溶液一定是 NaOH溶液 B
17、 某物质可以导电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单质 C 常温下,测定某溶液的 PH=3 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D 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某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某溶液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只有NaOH,例如,氢氧化钙溶液也呈碱性,错误; B、某物质可以导电,说明某物质具有导电性,但有导电性的物质不只有金属,例如石墨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错误; C、常温下,测定某溶液的 pH=3,由于 pH小于 7,说明该溶液一定呈酸性,正确; D、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只能说明该气体中氧气的含量较低,但不能说明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例如
18、空气中就含有氧气,但一样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错误。故选 C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导电性,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和熟练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取粉末状固体药品 C过滤 D浓硫酸的稀释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B、取用固体粉末时,要先将试管横放,再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最后使试管直立
19、,正确; C、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漏斗下端尖嘴部要紧靠烧杯内壁,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齐齐哈尔市某制药有限公司用假 “丙二醇 ”为原料生产的 “亮菌甲素注射液 ”造成了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真丙二醇的化学式为 C3H8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二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 8 2 B丙二
20、醇分子中含有 13种元素 C丙二醇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 D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76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丙二醇的化学式 C3H8O2分析判断。 A、丙二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3):( 18):( 162) =9: 2:8,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丙二醇分子中含有 3个碳原子、 8个氢原子和 2个氧原子,共 13个原子,错误; C、由于丙二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而生成物二氧化碳中只含有碳、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中除二氧化碳外,还应有其它含氢的物质,错误; D、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123+18+162=76,
21、正确。故选 D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化学式的计算,即可做出正确判断;此类题中常出现的错误是,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比来表示元素质量比,解答时要注意区分。 下列化学反应中,符合右图卡通画情景的是 A C+2CuO 2Cu+CO2 B Cu+2AgNO3 Cu(NO3)2+2Ag C Fe2O3+3CO 2Fe+3CO2 D Fe+H2SO4 FeSO4+H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是金属甲与金属乙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乙和金属甲的盐。 A、碳还原氧化铜
22、,反应物是非金属单质和氧化物,生成物是金属单质和氧化物,错误; B、该反应中 Cu、 Ag为金属单质, Cu(NO3)2、 AgNO3是盐,符合如图所示的金属与盐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的盐的置换反应,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D、该反应为活泼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错误。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置换反应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 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右图是 KNO3和 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aCl
23、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 t1 时,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0 C在温度高于 t2 范围内, KNO3的溶解度始终大于 NaCl的溶解度 D t2 时, NaCl饱和溶液与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判断。 A、据图可知,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但不是不受影响,错误; B、 t1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20g,则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6.7%,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高于 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始终在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的上边,即此温度范围内, KNO3的溶解度始终
24、大于 NaCl的溶解度,正确; D、据图可知, t2 时, NaCl与 KNO3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 可知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 度的关系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熟练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以及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本题是中考常考类型之一,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同类习题的训练。 填空题 ( 12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现有以下几种物质: A氧气 B氢气 C干冰 D熟石灰 E.食醋 F.尿素 G.不锈钢 H. 纯碱 ( 6分)请从 A H中
25、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物质是 ; 用于农作物肥料的物质是 ;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厨房调味品中 pH小于 7的是 ; 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可用于制造刀具的物质是 。 ( 4分)请从 A H中选择符合下表物质分类的化学式填空(每空只需填一个化学式): 物质分类 氧化物 单 质 碱 盐 化学式 ( 2分)请从 A H中选择物质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 复分解反应: 。 答案: (1)(每空 1分,共 6分 )A、 F、 C、 E、 D、 G (2)(每空 1分,共 4分 )CO2、 O2或 H2、 Ca(OH)2、 Na2CO3
26、 (3)(每空 1分,共 2分 )2H2+O2 2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试题分析:( 1) 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措施是输氧,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故选 A;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 F; 由于干冰升华时会吸热,造成周围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人工降雨,故选 C; pH小于 7,即显酸性,而厨房调味品中的食醋显酸性,故选 E; 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故选 D; 在所给物质中 ,能用于制造刀具只
27、有不锈钢,故选 G。 (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为 CO2; 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为 O2或 H2; 碱是指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为 Ca(OH)2; 盐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为 Na2CO3。 ( 3)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即反应物是多种,生成物是一种,故为 2H2+O2 2H2O;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合
28、金与合金的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氧化物、单质、酸、碱、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填空时要注意按题意解答,第( 1)题填字母,第( 2)题填化学式。 (8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写出下列编号 仪器的名称: _ _。 甲同学要用 MnO4固体来制取 ,应选用上图中的 _装置(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当 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_。
29、 乙同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在装置中反应,制取 CO 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_(填序号 )。 A产生的 CO 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C产生的 CO 与水反应生成 H CO 使石蕊试液变红 丙同学用 C装置制取了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纯净物),你推测该气体可能是 _,反应方程式是: _ _。 答案: (1) 烧杯 锥形瓶 (2)A, 先将导管拿出液面,后熄灭酒精灯。 (3)B C (4)氢气 Zn+H2SO4=ZnSO4+H2 试题分析:( 1)熟记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是烧杯, 是锥形瓶。 ( 2)根据反应
30、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实验室用固体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属于 “固体加热型 ”,故制取装置应选 A;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 +MnO2 + O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在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实验结束时,先熄灭了酒精灯后再将导管移出水槽,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 3)根据 “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分析判断。 A产生的 CO 没有酸性,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错误; B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正确; C产生的 CO
31、与水反应生成 H CO , H CO 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正确。故选 BC ( 4)根据图 C分析,该装置适用于固体和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的气体制取,另外,该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可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符合条件,故该装置可能是用来制取氢气的,则反应的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通过对装置选取、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分析等知识的考查,能较好的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
32、灵活应用情况,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计算题 ( 6 分)小明家购买了一瓶白醋,标签上注明醋酸的质量分数 5%。小明想:这瓶 白醋中醋酸的含量是否与标签的标注相符?请你用有关酸碱的知识,定量测定白醋中醋酸的含量。 【实验原理】 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 + NaOH = CH3COONa + H2O 在混合溶液中,当醋酸和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时,再增加 1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就呈碱性,而 1滴
33、氢氧化钠溶液约为 0.05 ml,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用 取 12.0 mL白醋(密度近似为 1.0g/ ml),倒入烧杯中,加入 20 ml蒸馏水稀释,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量取 45.0 ml 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近似为 1.0 g/ ml),用胶头滴管取该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地滴加到稀释后的白醋中,同时不断地搅拌烧杯中的溶液。滴至恰好完全反应,剩余氢氧化钠溶液 5.0 ml。 【交流反思】 在实验步骤 中,加适量水稀释白醋,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在实验步骤 中,小明如何确定醋酸和氢氧化钠已完全中和?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通
34、过计算判断白醋中醋酸的含量是否与标签的标注相符?( 3分) 答案:【实验步骤】 (1)量筒 【交流反思】 (1)没有影响,因为溶 质的质量不变 (2)滴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时,烧杯中液体由无色变红色 【数据处理】与标签的标注相符 试题分析:【实验步骤】 (1)量取液体的体积时需要用到量筒 【交流反思】 (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我们知道,加入水只是将溶液进行了稀释,而溶质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没有影响; (2) 由于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可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作指示剂,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故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后,再滴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时,烧杯中
35、液体会由无色变红色。 【数据处理】 解:设白醋 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为 x CH3COOH + NaOH = CH3COONa + H2O 60 40 12ml1g/mlx% ( 45-5) ml1g/ml1.0% 60: 40=( 12ml1g/mlx%): ( 45-5) ml1g/ml1.0% 解得, x=5 由于标签上注明醋酸的质量分数 5%,从而判断,这瓶白醋中醋酸的含量与标签的标注相符。 答:白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与标签的标注相符。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能根据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
36、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最后,利用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及所取样品的质量求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 探究题 ( 8分)回收废旧干电池、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下面是我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回收废旧干电池意义的过程(片断),请帮助他们完成相应报告: 提出问题 废旧干电池的组成物质有什么? 查阅资料 1. 淀粉遇 I2变蓝色 2. 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Ag 溶 不溶 微溶 不溶 Ba2 溶 溶
37、溶 不 溶 不 溶 活动探究 电池的内容物中有没有我们熟悉的离子? 猜想 1 小组中某同学在剥开电池外壳时,闻到一股淡淡的刺激性气味,因此他猜想:电池的内容物中含有 NH4 设计方案 1 取少量白色糊状物与 混合、研磨,闻到氨味,证明上述猜想正确。 猜想 2 可能含有 OH-、 CO32-、 Cl-、 SO42-中的一种或几种。 设计方案 2为了验证猜想 2,设计如下实验,请完成表格中相应内容。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相应的结论 1取样。溶于适量的水,静置,过滤。取少量滤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不变蓝色 没有 存在 2另取少量滤液,滴加过量的稀硝酸。 无明显现象 没有 存在 3向第 2步
38、所得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硝酸钡溶液 没有 SO42-存在 4向第 3步所得溶液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 存在 5取白色糊状物,滴加少量碘液 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结论 上述实验证明,电池内白色糊状物主要是 (一种盐化学式)和淀粉等两种物质混合而成。 交流与讨论 根据上述探究过程,你认为电池内容物有无回收价值?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 设计方案 1 熟石灰 设计方案 2无 OH- CO32- 无明显现象 Cl- 有蓝色出现 结论 NH4Cl 交流与讨论 有 因含有铵盐可做化肥(或答无,因物质量太少。合理答案:即可。) 试题分析: 设计方案 1 根据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可知,可取少量白
39、色糊状物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看是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如果能闻到氨味,证明上述猜想正确。 设计方案 2 1、石蕊试液只有遇到碱性溶液才会变蓝,没有变蓝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即没有氢氧根离子; 2、由于碳酸盐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往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碳酸根离子; 3、根据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由于溶液中无硫酸根离子存在,故往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后没有明显现象; 4、由于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 沉淀,故往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 5、由于碘具有遇淀粉变蓝的特性,所以当有淀粉存在时,滴加少量碘液
40、会变蓝色。 结论 由以上实验不难得出白色糊状物中一定含有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故为NH4Cl。 交流与讨论 由于电池内容物中含有氯化铵,而氯化铵是一种氮肥,所以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铵态氮肥的检验,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以及淀粉的检验,熟记这些离子的检验方法,以及反应的实验现象, 是解题的关键。 推断题 (6分 )某兴趣小组从铜器上取下绿色粉末,设计如下实验步骤进行探究铜绿的组成。 写出: B物质的化学式 ;铜绿的组成元素 。 我国古代有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的记载,这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原理。这与上述
41、实验方案中第 步骤(填数字编号)相似;化学方程式为 。 写出第 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在设计方案中有 三种冶炼铜的方法,通过比较请从资源、能源或环境等方面,说出其中一种方案所具有的优点: 。 答案: (1)CuO; Cu、 H、 O、 C; (2) ; Fe+CuSO4=FeSO4+Cu (3) 2H2O 2H2+ O2 (4)用铁和硫酸铜反应的方法冶炼铜操作简单,不需加热 (其他合理答案:可给分 )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黑色粉末 B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 E,则E中一定含有铜离子,则黑色粉末 B为氧化铜,蓝色溶液 E为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能和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红色固
42、体)和硫酸亚铁,由于 H为红色固体,则 H为铜;因为无色液体 C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可知, C为水;由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 F为这两种气体中的一种,又根据图示, F和氧化铜加热能生成铜,说明 F具有还原 性,则 F是氢气;根据图示, G也能与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铜,说明 G也具有还原性,且 G是由 D气体和木炭高温反应生成的,则 G为一氧化碳,则 D为二氧化碳,带入图示验证,正确。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铜绿的组成元素为 Cu、 O、C、 H。 ( 2)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是指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
43、=FeSO4+Cu,故与图示中的第 步相似。 ( 3)第 步的反应是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 2H2+O2。 ( 4)实验方案评价的一 般原则是: (1)理论正确; (2)操作可行; (3)经济合理;(4)推理严密; (5)保护环境。故一般不加热,操作简便,污染少,节约能源的方案都为较好的方案。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明显现象找到突破点,即先要找准 “题眼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要根据学过的知识先进行有针对性的猜想,然后沿着猜想进行推导,只要各步都满足,猜想就成立,如不满足,可再假设,再验证。